文章索引

19 瀉痢論

瀉痢論第十九

論曰:臟腑瀉痢,其証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是知寒少而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瀉非陽,久瀉非陰,論曰: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製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身熱脈洪,穀不能化,重則下痢膿血稠粘,皆屬於火,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湯為之輕劑,是實則瀉其子,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故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紲,此逆四時之氣,人所自為也。有自太陰脾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微滿身重,不知穀味,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夏宜瀉之,法云,宜補宜瀉宜和宜止,假令和則芍藥湯是也。止則訶子湯是也。久則防變而為膿血也。脾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若先痢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濕,天行為也。雖聖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氣,從鼻而入,留積於脾而為水瀉,有厥陰經動,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汗之,法曰:謂有表邪縮於內,當散表邪而愈,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故法云,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血膿稠粘,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則愈。溏為痢,當溫之,又云,在表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云,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也。凡病泄而惡風寒,是太陰傳少陰,土來克水也。用除濕白朮茯苓安脾,芍藥桂黃連破血也。火邪不能勝水也。太陰經不能傳少陰,而反火邪上乘肺經,而痢必白膿也。加黃連當歸之類,又裡急後重,脈大而洪實,為裡熱而甚蔽,是有物結墜也。若脈浮大甚,不宜下,雖裡急後重,而脈沉細弱者,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溫養而自愈,裡急後重閉者,大腸經氣不宣通也。宜加檳榔木香宣通其氣,如痢或泄而嘔者,胃中氣不和也。上焦不和,治以生薑橘皮,中焦不和,治以芍藥當歸桂茯苓,下焦不和,寒治以輕熱甚以重熱藥□□□□□

大便虛秘澀久不愈,恐太陰傳少陰,多傳變為痢,太陰傳少陰是為賊邪,先以枳實濃朴湯,以防其變,若四肢懶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飲食減,宜調胃去濕,白朮芍藥茯苓三味,水煎服,以白朮之甘,能入胃而除脾胃之濕,芍藥之酸澀。

除胃中之濕熱,四肢困,茯苓之淡泄,能通水道走濕,此三味,泄痢須用此,如發熱惡寒,腹不痛,加黃芩為 主,如未見膿而惡寒,乃太陰欲傳少陰也。加黃連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加當歸倍芍藥,如見血。加黃連為主,桂當歸佐之,如躁煩或先便白膿後血,或發熱,或惡寒,非黃芩不止,此上部血也。
如惡寒脈沉,或腰痛,或血痢下痛,非黃連不能止,此中部血也。
如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能止,此下部血也。
如便膿血相雜,而脈浮大,慎不可以大黃下之,下之必死,謂氣下竭而陽無所收也。凡陰陽不和,惟可以分陰陽藥治之,又云,暴泄非陽,久泄非陰,大便完穀下,有寒有熱者,脈疾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此陽也。寒者脈沉而細疾,身不動作,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薑附湯主之,若身重四肢不舉,朮附湯主之。

黃芩芍藥湯
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而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濾清溫服無時,如痛則加桂少許。

大黃湯
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裡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
大黃(一兩)
上細,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

芍藥湯
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檳榔(二錢) 木香(二錢) 甘草(二錢炙) 大黃(三錢)黃芩(半兩) 官桂(一錢半)
上 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如血痢則漸加大黃,如汗後臟毒,加黃柏半兩,依前服。

白朮黃 湯
服前藥,痢雖已除,猶宜此藥和之。
白朮(一兩)黃耆(七錢) 甘草(三錢)
上 咀,均作三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清服之。

防風芍藥湯
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防風 芍藥 黃芩(各一兩)
上 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濾清溫服。
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微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化,先宜白朮芍藥湯和之,身重暴下,是大勢來,亦宜和之。

白朮芍藥湯
白朮(一兩) 芍藥(一兩) 甘草(五錢)
上,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濾清溫服。

如痛甚者,宜蒼朮芍藥湯
蒼朮(二兩) 芍藥(一兩) 黃芩(半兩)
上,每服一兩,加淡味桂半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清。

如脈弦頭微痛者,宜蒼朮防風湯
蒼朮 防風(各二兩) 上使
上,同前煎服,如下血者,宜蒼朮地榆湯
蒼朮(二兩) 地榆(一兩) 下使
上,同前煎服。以上証,如心下痞,每服加枳實一錢,如小便不利,各加茯苓二錢,如腹痛漸已,瀉下微少,宜訶子散止之,法云,大勢已去,而宜止之。

訶子散
訶子(一兩半生半熟) 木香(半兩) 黃連(三錢) 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朮芍藥湯調下,如止之不已,宜歸而送之也。訶子散加濃朴一兩,竭其邪氣也。

虛滑久不愈者,多傳變為痢疾,太陰傳於少陰,是為賊邪,先以濃朴枳實湯,防其傳變。
濃朴枳實湯
濃朴(一兩) 枳實(一兩) 訶子(一兩半生半熟) 木香(半兩) 黃連(二錢) 甘草(三錢炙) 大黃(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漿水散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而不能語,其甚者加吐,此謂急病,治之宜以此。
半夏(二兩湯洗) 附子(半兩炮) 乾薑(五錢) 良薑(二錢半) 桂枝(五錢) 甘草(五錢炙)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滓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大腸經動下痢為溏。

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桂枝湯,秋冬白朮湯。

桂枝湯
桂枝 白朮 芍藥(各半兩) 甘草(二錢炙)
上,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取清,宜溫服之。

白朮湯
白朮 芍藥(各三錢) 乾薑(半兩炮) 甘草(二錢炙)
上為粗末,如前服之,甚則去乾薑,加附子三錢,辛能發也。

治厥陰動為瀉痢者,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或涕唾膿血,瀉痢不止者,為難治。宜升麻湯或小續命湯以發之,法云,謂表邪縮於內,故下痢不止,當散表邪於四肢,布於絡脈,外無其邪,則臟腑自安矣。諸水積入胃,名曰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複瀉而又渴,此無藥証,當灸大椎。諸瀉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陰守病,故不可離於芍藥,若不受濕,不能下痢,故須用白朮,是以聖人立法,若四時下痢,於芍藥白朮內,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濃朴,冬加桂附。然更詳外証寒熱處之,如裡急後重,須加大黃,如身困倦,須加白朮,如通身自汗,逆冷氣息微,加桂附以溫之,如或後重膿血稠粘,雖在盛冬,於溫藥內亦加大黃。諸下痢之後,小便利而腹中虛痛不可忍者,此謂陰陽交錯,不和之甚也。當服神效越桃散
大梔子(三錢) 高良薑(三錢)
上和勻,每服三錢,米飲或酒調下,其痛立效。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當服黃連湯
黃連(去鬚) 當歸(各半兩) 甘草(二錢炙)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溫服。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痛者,謂熱毒下血,當服芍藥黃連湯
芍藥 當歸 黃連(各半兩) 大黃(一錢) 桂(淡味半錢) 甘草(二錢炙)
上 咀,每半兩同前煎服,如痛甚者,調木香檳榔末一錢服之。

治久病腸風,痛癢不任,大便下血,當服地榆湯
蒼朮(去皮四兩) 地榆(二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前多服除根。

治濕瀉茯苓湯
白朮(一兩) 茯苓(去皮七錢半)
上 咀,水煎一兩,食前服,食入而瀉,謂胃中有宿穀也。當加枳實五錢,酒入而瀉,濕熱瀉也。加黃芩五錢。

治寒積痢,男子小兒婦人皆不問赤白,或清痢如水,不後重者寒也。經云:澄徹清冷,皆屬於寒,皆為虛。寒中有積也。宜附子巴豆之類下之,見痢則愈,空心服。

治瀉痢久不止,臟腑虛滑,穀不化,用蒼朮湯,下桃花丸
蒼朮(二兩) 防風(一兩)
上 為細末,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盞,絞清汁,下桃花丸八十丸立愈,如小便澀少,以五苓散下桃花丸。或赤石脂丸,小便利則愈矣。

大陽為協熱痢,涼膈散主之。

陽明為痼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珍珠囊中有。
少陽風氣自動,其脈弦,大柴胡湯主之。
太陰濕勝濡瀉,不可利而可溫,四逆湯主之。
少陰蟄封不禁固,可澀,赤石脂丸乾薑湯主之。
厥陰風泄,以風治風,小續命湯消風散主之。

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導氣湯
芍藥(一兩) 當歸(五錢) 大黃 黃芩(各二錢半) 黃連 木香(各一錢)檳榔(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未止再服,不後重則止。

雜例

溲而便膿血者,大腸泄也。脈五至之上洪者,宜以七宣丸,如脈平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季通用,宜加減平胃散七宣丸之類,後宜服此藥,去其餘邪,兼平胃氣。

芍藥柏皮丸
芍藥 黃柏(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二百丸,溫水下,食前服。

加減平胃散
白朮 濃朴 陳皮(各一兩) 甘草(七錢) 檳榔(三錢) 木香(三錢) 桃仁 黃連 人參 阿膠 (各半兩) 白茯苓(去皮半兩)
上為細末,同平胃散煎服。
血多加桃仁,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氣不下後重,加檳榔木香。腹痛加芍藥甘草,膿加阿膠,濕加白朮,脈洪加大黃。

四時以胃氣為本,久下血痢,則脾虛損,而血不流於四肢,入於胃中,為血痢宜滋養脾胃則愈。夫五泄者之病,其治法各不同者,外証各異也。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承氣湯下。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建中及理中湯。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乾薑及附子湯。小腸泄者,溲便膿血,少腹痛,承氣湯。

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足少陰是也。莖中痛,急利小便,此五泄之病也。胃小腸大瘕三証,皆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後厥陰少陰二証,另有治法,厥陰証加甘草,謂主莖中痛,是肝也。內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少陰經証,多裡急後重,故加大黃,令急推過,物去則輕矣。內經曰:因其重而減之。

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有太陰陽明二經証,當進退大承氣湯主之,太陰証不能食也。當先補而後瀉之,乃進藥法也。先煎濃朴半兩,俱依本方加製,水一盞半,煎至一半服之,若三兩服後未已,謂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實二錢,同煎服,三兩服泄又未已,如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止住藥,如泄未止,謂腸胃有久塵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宿垢去盡,則愈矣。

陽明証,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後補,謂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湯五錢,水一盞,依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如泄未止,去芒硝,後稍熱退,減大黃一半煎兩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滿。又減去大黃,枳實濃朴湯,又煎三兩服,如是腹脹滿退,泄亦自愈,後服濃朴湯數服則已。又寒熱水泄之例於後。

泄者一也。總包五法,謂之六義,曰六解,難經有傷寒五泄,叔和云:濕多成五泄,仲景解四經泄利,有不可汗,有不可下者,可吐可灸者,仲景隨經自言之,假令渴引飲者,是熱在膈上,水多入,則下膈入胃中。
胃經本無熱,不勝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穀一時下,此証當灸大椎三五壯立已,乃瀉督也。如用藥,乃使車 前子擂丸,白朮茯苓之類,可選用之,五苓散亦可。
又有寒泄者,大腹滿而泄,又有 溏者,是寒泄也。溏者,大便如水,中有少結糞者是也。如此者,當用天麻附子乾薑之類是也。

又法曰:泄有虛實寒熱,虛則無力更衣,不便已泄出,謂不能禁固也。實則數至圊而不能便,俗云虛坐弩責是也。裡急後重,皆依前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一說素問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云久風為飧泄者,乃水穀不化而完出爾,非水入胃而成此証,非前水恣也。此一証,不飲水而穀完出,名曰飧泄,治法於後,先以宣風散導之,出錢氏方中四味者是也。後服蒼朮防風湯。

蒼朮防風湯
蒼朮(去皮四兩) 麻黃(去根節四兩) 防風(去蘆頭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生薑七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泄止後服椒朮丸。

椒朮丸
蒼朮(二兩) 蜀椒(一兩去目炒)
上為極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食前溫水下。

一法,惡痢久不愈者,加桂。如小兒病,丸如黍米大。

治瀉痢膿血,乃至脫肛,地榆芍藥湯
蒼朮(一兩) 地榆(二兩) 卷柏(三兩) 芍藥(三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大盞半,煎至一半溫服清,病退藥止。

五泄傷寒,乃分三節,初說暴,次說中,後說久泄。此說在難經二十二難,是三節內包十五法,初以暴藥,中以的對証藥,後疾得中也。末治久泄法,仲景論厥陰經治法是也。

治久泄法,先進縮煎小續命湯,是發其汗,使邪氣不能從外侵於內,然後治其痢,秋冬間下痢風,吐論中加減濃朴丸大效。

凡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療,有虛秘,有實秘,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當以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濃朴湯主之。
濃朴(薑製五兩) 白朮(五兩) 半夏(二兩) 枳實(一兩炒) 陳皮(去白二兩) 甘草(三兩炙)
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三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實秘者物也。虛秘者氣也。

平胃丸
治病久虛弱,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溏,此胃氣虛弱也。常服和中消痰去濕,及濃腸胃,進飲食。
濃朴(一兩) 白朮(一兩二錢) 陳皮(八錢去白) 木香(一錢) 生半夏(湯洗一兩) 檳榔(二錢半) 枳實(五分) 甘草(三錢炙)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薑湯或溫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