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13 解利傷寒論

解利傷寒論第十三

論曰:傷寒之法,先言表裡,及有緩急,三陽表當急,裡當緩,三陰表當緩,裡當急。又曰:脈浮當汗。 脈沉當下,脈浮汗急而下緩,謂三陽表也。脈沉下急而汗緩,謂三陰裡也。麻黃湯謂之急,麻黃附子細辛湯謂之緩,內經云:有漬形以為汗,為汗之緩,裡之表也。又曰在皮者汗而發之,為汗之急,表之表也。急汗者太陽,緩汗者少陰,是臟腑之輸應也。假令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少陰証,始得發熱脈沉裡和無汗,故漬形以為汗。假令麻黃湯,是太陽証,頭項痛腰脊強,脈浮無汗裡和是也。在皮者汗而發之也。經曰:治主以緩,治客以急。此之謂也。

麻黃湯
麻黃(去節五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炙) 杏仁(去皮尖炒二十個)
上 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其外証善潔,面青善怒,其三部脈俱弦而浮,惡寒裡和,謂清便自調也。麻黃湯內加羌活 防風各三錢,謂肝主風,是膽經受病,大便秘,或泄下赤水無數,皆裡不和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証面赤口乾善笑,其尺寸脈俱浮而洪,惡寒裡和,謂清便自調也。麻黃湯內加黃芩石膏各三錢,謂主心熱,是小腸受病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証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尺寸脈俱浮而緩,裡和惡寒,麻黃湯內加白朮防己各五錢,謂脾主濕,是胃經受病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証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尺寸脈俱浮而澀,裡和惡寒,麻黃湯內加桂枝生薑各三錢,謂肺主燥,是大腸受病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証面黑善恐,其尺寸脈俱浮,而裡和惡寒,其麻黃湯內加附子生薑,謂腎主寒,是膀胱受病也。

以上各五証,皆表之表,謂在皮者急汗而發之也,皆腑受病,表之裡者,下之當緩,謂隨臟表証,外顯尺 寸脈俱浮,而複有裡証,謂發熱飲水便利赤澀,或泄下赤水,按之內實或痛,麻黃湯去麻黃杏仁,與隨臟元加藥同煎,作五服,每下一証,初一服加大黃半錢,邪盡則止,未盡第二服加大黃一錢,邪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半,如邪未盡,又加之,邪盡則止,此所謂先緩而後急,是表之裡証,下之當緩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半兩去根節) 細辛(半兩去苗土) 附子(一錢二分半炮裂去皮臍)
上 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其內証滿閉淋溲便難轉筋,其尺寸脈俱沉而弦,裡和惡寒,肝經受病,麻黃附子細辛湯內。加羌活防風各三錢。

假令得心脈,其內証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其尺寸脈俱沉,裡和惡寒,心經受病,加黃芩石膏各三錢。

假令得脾脈,其內証腹脹滿食不消,怠惰嗜臥,其尺寸脈俱沉,裡和惡寒,脾經受病,加白朮防己各三錢。

假令得肺脈,其內証喘咳洒淅寒熱,其尺寸脈俱沉,裡和惡寒,肺經受病,加生薑桂枝各三錢。

假令得腎脈,其內証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其尺寸脈俱沉,裡和惡寒,腎經受病,更加附子生薑各三錢。

以上五証,裡之表也。宜漬形以為汗,皆臟受病也。裡者下之當急,謂隨臟內証,已顯尺寸脈俱沉,複有裡証者,謂大小便秘澀或泄下赤水,或瀉無數,不能飲食,不惡風寒,發熱引飲,其脈俱沉,或按之內實而痛。此謂裡實,宜速下之,麻黃附子細辛內去麻黃,與隨臟元加藥內,分作三服,每下一証,初一服加大黃三錢。邪盡則止,如邪未盡,再一服加大黃二錢,又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此先急而後緩,謂裡之裡也。當速下之也。

通解利傷寒,不問何經所受,皆能混然解之,謂不犯各經之受病,雖不解盡,亦無壞証。

羌活湯
羌活(二兩) 防風(一兩) 川芎(一兩) 黃芩(一兩) 細辛(三錢半) 甘草(一兩炒) 黑地黃(一兩炒) 白朮(三兩如無用蒼朮加一兩)

上 咀,每服五七錢,水二盞,煎至一盞,無時溫服清,如覺發熱引飲,加黃芩甘草各一兩,更隨証,如頭痛惡風,於白朮湯一兩內,加羌活散三錢,都作一服。

羌活散
羌活(一兩半) 川芎(七錢) 細辛根(二錢半)
如身熱,依前加石膏湯四錢。

石膏湯
石膏(二兩) 知母(半兩) 白芷(七錢)
如腹中痛者,加芍藥散三錢。

芍藥散
芍藥(二兩) 桂枝(五錢)
如往來寒熱而嘔,加柴胡散二錢半。

柴胡散
柴胡根(一兩) 半夏(五錢洗)
加生薑煎,如心下痞,加枳實一錢,如有裡証,加大黃,初一服一錢,次二錢,又三錢,邪盡則止。

論曰: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雖有汗不當用桂枝,宜用黃耆湯和解,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用麻黃,宜用川芎湯和解,春夏有汗,脈乃微而弱,惡風惡寒者,乃太陽証,秋冬之脈也。亦宜黃耆湯,無汗亦宜川芎湯,秋冬有汗,脈盛而浮,發熱身熱者,乃陽明証,春夏之脈也。亦宜黃耆湯。無汗亦宜川芎湯,大抵有汗者,皆可用黃耆湯,無汗者亦可用川芎湯。

黃耆湯
有汗則可止也。
黃耆 白朮 防風(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七錢,至十餘錢,或半兩一兩,水煎溫服清,汗多惡風甚者,加桂枝。

川芎湯
無汗則可發也。
川芎 白朮 羌活(各等分)
上 咀,同黃耆湯煎法,稍熱服,惡寒甚及脈大浮可加麻黃,法云,五臟之脈,寸關尺也。今止言尺寸陰陽也。如陽緩而陰急,表和而裡病,陰緩而陽急,裡和而表病也。若傷寒食少發渴,只可和胃止渴,不可太涼藥止之,然恐 涼藥止之,損著胃氣,必不能食也。

和胃白朮湯
白朮 茯苓起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小柴胡湯黃芩芍藥湯。起臥不安,眠睡不穩,謂之煩,梔豉湯竹葉石膏湯,解利四時傷寒,混解六經,不犯禁忌。

大白朮湯
白朮(二兩) 防風 羌活 川芎(各一兩) 黃芩(五錢) 細辛(三錢) 白芷(一兩半) 石膏(二兩)知母(七錢) 甘草(五錢或一兩) 枳實(五錢去穰)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大溫服清,未解更一服兩服,藥滓又作一服,春倍防風羌活,夏倍黃芩知母,季夏雨淫倍白朮白芷,秋加桂枝五錢,冬桂枝八錢或一兩,立夏之後至立秋處暑之間傷寒者,身多微涼。微有自汗,四肢沉重,謂之濕溫,又謂之濕淫,宜蒼朮石膏湯。

蒼朮石膏湯
蒼朮(半兩) 石膏(三錢) 知母(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上 細,同和均,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清,謂內有濕熱也。多不欲飲水,如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是熱在上焦,積於胸中,宜桔梗散治之。

桔梗散
薄荷 黃芩 甘草 山梔子(各一錢) 桔梗(半兩) 連翹(二錢)
上,每服五錢或七錢,秤半兩水煎,加竹葉,如大便秘結,加大黃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