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膀胱經第七

(是經起於睛明穴,終於至陰穴。)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 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 中,以下貫 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 腳皆痛,小趾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經絡解

頭頂上為巔,腦後為項,肩後之下為肩膊,椎骨為脊,尻上橫骨為腰,挾脊為膂,挾腰髖骨兩旁為機,機後為臀,膝後屈處為 ,股外為髀,捷骨之下為髀樞,腓腸為 。

足太陽之脈,受手太陽之交,起目內 睛明穴,上額,循攢竹,過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交於頂上之百會。其支者,從巔至百會,抵耳上角。以上一經脈、一絡脈,上行於頭者也。其直行者,由通天、絡卻、玉枕入絡腦,複出下項以抵天柱,又由天柱而下循肩膊內,挾脊兩旁相去各一寸半,下行於大杼、風門諸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下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循腰髖,下挾脊,歷上 、次、中 、下 、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 、委陽,入 中之委中穴。其支別者,為挾脊兩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自天柱而下,從膊內左右,別行下貫胛膂,歷附分、魄戶、膏肓、神堂、 、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下歷尻臀,過髀樞,又循髀樞之裡、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 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陽,下貫 內,歷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出外踝後之昆侖、仆參、申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趾外側之至陰穴,以交於足少陰腎經也。

膀胱經諸穴歌

足太陽,六十三。睛明攢竹,詣曲差五處之鄉;承光通天,見絡卻玉枕之行。天柱高兮大杼抵,風門開兮肺俞當。厥陰心膈之俞,肝膽脾胃之臟。三焦腎兮大腸小腸,膀胱俞兮中膂白環。自從大杼至此,去脊中寸半之旁。又有上次中下四 ,在腰四空以相將。會陽居尻尾之側,始了背中二行,仍上肩胛而下,附分二椎之旁。三椎魄戶,四椎膏肓。神堂 兮膈關,魂門兮陽綱,意舍兮胃倉。肓門志室,秩邊胞肓。承扶浮 與委陽,殷門委中而合陽。承筋承山到飛揚,跗陽昆侖至仆參。申脈金門,探京骨之場;束骨通谷,抵至陰小趾之旁。

分寸歌

足太陽兮膀胱經,目內 角始晴明。眉頭陷中攢竹取,曲差發際上五分,五處發上一寸是,承光發上二寸半,通天絡卻玉枕穴,相去寸五調勻看,玉枕挾腦一寸三,入發二寸枕骨現,天柱陷後髮際中,大筋外廉陷中獻。自此挾脊開寸五,第一大杼二風門,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俞五椎之下論,膈七肝九十膽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腎,大腸十六之下椎,小腸十八膀十九,中膂內俞二十椎,白環二十一椎下當。以上諸穴可排之,更有上次中下 ,一二三四腰空好,會陽陰尾尻骨旁,背部二行諸穴了。又從脊上開三寸,第二椎下為附分,三椎魄戶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 膈關七,第九魂門陽綱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胃倉穴已分,十三肓門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須論,十九胞肓二十秩邊,背部三行諸穴勻。又從臀下陰文取,承扶居於陷中主,浮 扶下方六分,委陽扶下寸六數,殷門扶下六寸長, 中外廉兩筋鄉,委中膝骨約紋裡,此下三寸尋合陽,承筋腳跟上七寸,穴在 腸之中央,承山 下分肉間,外踝七寸上飛揚,跗陽外踝上三寸,昆侖後跟陷中央,仆參亦在踝骨下,申脈踝下五分張,金門申脈下一寸,京骨外側骨際量,束骨本節後陷中,通谷節前陷中強,至陰卻在小趾側,太陽之穴始周詳。

病証解

氣衝頭痛,脈上額絡腦也。目似脫,脈起內 也。項如拔,脈下項也。脊痛,脈挾脊也。腰似折,脈抵腰中也。髀不可曲。脈過髀樞也。 如結,脈入 中也。 如裂,脈貫 內也。以上皆太陽經絡中病也。痔,脈貫臀也。瘧,兼少陽証也。狂癲,合陽維、陽蹺兩經病也。頭項痛,脈上額入腦下項也。目黃淚出,脈起內也。鼽衄,內 近鼻,合陽明病也。項背腰尻以下至小趾不用,皆經脈所過之地。以上或本經,或合他經,皆經病,未及腑病也,腑病載本草中。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膀胱主津液,為胞之府,氣化乃能出,號州都之官,諸病皆干之。

本病(臟腑之病)

小便淋瀝,或短數,或黃赤,或白,或遺失。(膀胱主小便,諸病皆本腑病。)或氣痛。(本腑病。)

標病(經絡之病)

發熱惡寒,(太陽主表。)頭痛腰脊強,(同經。)鼻塞,(內 近鼻。)足小趾不用。(同經。)

治法解

實熱瀉之

膀胱主津液,實熱則津液耗散,瀉之所以救液也,下一法。

泄火︰水不利則火無由泄,行水所以泄火。

滑石(淡滲濕。寒瀉熱。下走膀胱而行水。)豬苓(除濕瀉熱,下通膀胱。)

下虛補之

膀胱氣化乃出,或熱或寒皆能傷氣,氣虛則下焦不固,故用補,下分二法。

熱︰熱在下焦,乃真水不足,無陰則陽無以化,宜滋腎與膀胱之陰。

知母(潤腎燥而滋陰,為氣分藥。)黃柏(瀉膀胱火,補腎水不足,為血分藥。)

寒︰虛寒則氣結於下,或升或散,皆所以通其氣;虛寒則元氣不固,或溫或澀,皆所以固其氣。

桔梗(開提氣血,載藥上浮。)升麻(能升陽氣於至陰之下。)益智仁(澀精固氣縮小便。)烏藥(辛溫 順氣,治膀胱冷氣。)萸肉(固精秘氣,縮小便。)

本熱利之

不言本寒者,已見補虛條中,省文也。

降火︰水在高源,上焦有火則化源絕。清金瀉火,亦補母之義。前虛熱條中所載,乃正治法。此乃隔一治法,互文也。至行水泄火,惟實者宜之,已見前瀉實條中,與此條有別。

地黃(苦寒瀉火,入手足少陰。)梔子(瀉心肺邪熱,從小便出。)茵陳(寒勝熱,苦燥濕,入足太陰經。)黃柏(瀉相火,補腎水。)丹皮(入手足少陰,瀉血中伏火。)地骨皮(降肺中伏火。)

標寒發之

不言標熱者,寒邪中下,初入太陽,猶未變為熱也。

發表︰太陽主表,寒邪入表,急宜驅之使出,故發汗之法,較解表尤重。

麻黃(辛溫發汗,去營中寒邪。)桂枝(發汗解肌,調和營衛。)羌活(搜風勝濕,入足太陽經。)防己(通腠理,療風水,太陽經藥。)黃 (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木賊草(發汗解肌,升散火鬱風濕。)蒼朮(發汗除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