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之三 脾胃門

五臟之有脾胃。猶五行之有土也。天一生水。得土之五而成六。地二生火。得土之五而成七。天三生木。得土之五而成八。地四生金。得土之五而成九。天五生土。複得土之五而成十。五行無土。不能成五行。五臟無脾胃。不能資五臟。脾胃者。五臟之本也。心肝肺腎不能容飲食。能容之者。脾與胃也。飲食入於脾胃。而精氣行焉。味之咸者。先入於腎。所謂水得土而成水也。味之苦者。先入於心。所謂火得土而成火也。味之酸者。先入於肝。所謂木得土而成木也。味之辛者。先入於肺。所謂金得土而成金也。味之甘者。本宮受之。而實所以調和五臟。所謂土又得土而後成也。夫然後腎水常滋。心火常淨。肝木調達。肺金清潤。而周身脈絡無不貫通。病無自而作矣。故善保身。惟養脾胃而已。若不節勞即傷脾。而四肢於是乎倦怠。不節食即傷胃。而中脘於是乎痞塞。濕土之氣鬱而不發。則鼓脹黃膽之疾成。濕土之氣潰而下注。則痢疾瀉泄之病作。而脾胃之症此為極矣。不但已也。脾胃一傷。則五臟皆無生氣。由是為腰痛。為煩渴。為膀胱脹滿。而腎斯病矣。為恍惚。為怔忡。為煩燥。而心始病矣。為吞酸。為吐酸。為脅脹。為多怒。而肝始病矣。為咳嗽。為喘急。為呃逆。而肺始病矣。五臟之病。雖亦有自為病者。未可皆歸罪於脾胃也。而病之始於脾胃者居多焉。人其可以不調理脾胃乎。要而言之。飲食勞倦。皆宜有節。而二者之間又以節飲食為至要蓋胃居脾下。飲食之所聚也。而克化之權。則在於脾。脾覆乎胃運闔辟之機。無一時而不動。胃火上升。脾火下降。氣常溫暖是以飲食易消。若嗜味而過飽。則充塞胃口。上礙於脾。脾雖欲動。不能動矣。其能以克化乎。此所以調理脾胃。又莫先飲食之節也。

脈云

脈喜沉細而緩。帶洪數者,即是病至。

立方

加味四君子湯 調理脾胃。進飲食。

白茯苓 白朮 人參(各一錢二分) 甘草 陳皮 濃朴 蓮子(各一錢) 水煎溫服。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吐瀉日久。大病後調理。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去皮) 山藥(炒各八錢) 甘草(五錢) 桔梗 白扁豆(炒)蓮子(去心炒) 薏苡仁(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二錢。空心米飲湯送下。

平胃散 和胃健脾。祛濕消食。

蒼朮(米泔浸炒) 陳皮(各一兩) 甘草(炒三錢) 濃朴(薑汁炒八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滾湯送下。

香橘飲 治脾臟不和。飲食不進。神思困倦。

白茯苓 香附(各一錢五分) 石斛 橘紅 人參 砂仁(各二錢) 棗二枚。煎服。

調中和胃丸 治脾胃不和。食後反飽。肌肉漸瘦。酒後泄瀉。

白朮(土炒) 蒼朮(炒) 半夏(薑礬製) 濃朴(薑汁炒) 砂仁(炒) 白豆蔻(炒) 廣木香薏苡仁(炒) 澤瀉(各一兩五錢) 肉豆蔻(面包煨) 沉香 山藥(炒各八錢)
上為末,以水法為丸。每服二錢五分。空心白滾湯送下。

升陽益胃湯 治脾虛胃弱。逢春口淡無味。遇夏炎天惡寒。

黃耆 人參 半夏 神曲 當歸(各一錢) 黃連 柴胡 升麻 草豆蔻 陳皮 甘草(各八分) 棗五枚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