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辨寒熱脈証並治第二

寒熱之為候有風濕。有瘡疹。有宿食。有驚動。皆能發寒熱。須要別論。以無令誤也。病患發熱惡寒。脈緩者,名曰感風。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兒洒淅惡寒。毛聳身厥者。發大熱。脈急弦者發驚。病患惡寒而振。反發熱。 然汗出而解者。瘟病也。病患寒栗鼓頷。反發熱。汗流而解。反複必期時者,為瘧疾也。發熱惡寒。身振栗而無汗。面紅尻冷者,為痘疹。脈緊者,必發驚。兒發熱嘔乳。面紅神昏。睡則惕跳者為客忤也。兒身熱腹滿,必吐乳。脈滑而實者為食飪所傷。發驚。兒發熱啼哭。緩急交作。握拳嚙齒者,為腹痛也。兒發熱有時。其熱睡則益盛者。以蟲動所致也。兒微熱啼號嘔乳發作。肌膚漸甲錯者,為缺乳也。病患脈細而數或渴或溏。元真昏晦身熱鬱郁。睡反益劇者草果飲主之。

草果飲方

草果(三分)檳榔(五分)柴胡(一錢)黃芩(三分)小連翹(五分)生薑(三分)大棗(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身體微熱。若 乳。反氣力如故者,為交奶,必發疹也。兒熱鬱,必發口瘡。如疳熱痢熱。發走馬疳。醫須要屢視其口內也。兒發熱惡風。鼽嚏鼻塞。若咳喘吐乳。若微搐。夜臥不安者。惺惺散主之。

惺惺散方

人參(二分)白朮(三分)茯苓(五分)桔梗(五分)天花粉(三分)細辛(二分)薄荷(一分)甘草(三分)
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 病者,乃飲母 乳所致,宜逐疳湯。

逐疳湯方

青皮 茯苓(各一錢)白朮 使君子 紅曲(炒,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交奶傷。與五香湯。發 者。與犀角消毒飲。惡寒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二分)芍藥(一錢)甘草(三分)生薑(二分)大棗(二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適寒溫分服。須臾 熱稀粥。以助藥力。溫敷令汗出。若不汗更服。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五分)麻黃(三分)桂枝(二分)芍藥(五分)甘草(二分)生薑(二分)大棗(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升。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合。去沫,內諸藥,煮取七合,去滓溫服。

將息及禁忌。傷寒身熱。睛不了了。致 血。若發驚。是以陽氣重故也。傷寒脈浮緊。無汗反致 者。欲解也,宜麻黃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

麻黃(五分)桂枝(三分)甘草(二分)杏仁(八個)
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

複取微似汗。如桂枝法將息。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二錢)桂枝(五分)甘草(三分)杏仁(八個)生薑(三分)大棗(三枚)石膏如彈丸大。
上七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五合。取微似汗。若不汗。再三作劑。汗出多者。停後服。傷寒陽且証醫服陽且湯。尚不汗者以氣運未適故也。須續服前方。後得氣運適者。肌肉即和諧。仍 汗出也。大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証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傷寒五六日。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一錢)黃芩(五分)人參(三分)甘草(三分)半夏(一錢)生薑(三分)大棗(三枚)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減七合,去滓再煎。取一升。分溫服。

大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豬苓(五分)澤瀉(五分)茯苓(三分)桂枝(三分)白朮(五分?
上五味陞翩C以白飲和。服方寸七。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潮熱鬱郁。嘔不止。小便赤者。柴胡加芒消湯主之。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脈滑。肌膚大熱。反大便溏。小便白,此為真熱假寒候,宜白虎湯主之。大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証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二錢)黃芩(五分)大黃(五分)芍藥(一錢)半夏(五分)生薑(三分)枳實(五分)大棗(二枚)
上八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再煎。分溫服。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一錢)甘草(五分)芒消(五分)
上三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複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一錢)濃朴(四分)枳實(五分)
以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

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証。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也,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一錢)濃朴(四錢)枳實(五分)芒硝(三分)
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二物。減五合,去滓,內大黃,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病位於開者。桂枝湯所適也。位於闔者。承氣湯所適也。位於樞者。柴胡湯以和之。病患振寒大熱。流汗而解。三日若四日。再三發作如故,此為溫毒所致,宜達元飲主之。

達元飲方

檳榔(五分)濃朴(五分)知母(三分)芍藥(五分)黃芩(三分)草果(三分)甘草(二分)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七葉)石膏(五分)半夏(五分)人參(三分)甘草(二分)粳米(三分)麥門冬(五分)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

病患脈微弱。而氣逆面紅。小便難。時時嘔。不食者。犀角辰砂湯主之。

犀角辰砂湯方

茯苓(一錢)犀角(五分)辰砂(三分)食鹽(二分)生薑(三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大陽病。二三日。振寒而汗出。一身涼和。反脈弦緊,此為瘧疾也。大陽病。熱忽退。身涼。頭痛未歇者,為瘧邪也。病患惡寒。脈數而弦。腕冷如灌水者,必瘧疾也。柴胡乾薑桂枝湯主之。

柴胡乾薑桂枝湯方

柴胡(五分)黃苓(三分)半夏(五分)桂枝(三分)乾薑(二分)生薑(二分)人參(二分)大棗(二枚)甘草(二分)
上九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

瘧病,必振寒。而發熱。●作難愈者。食 魚為妙。附子摩散主之。

附子摩散方

附子(一塊,去皮)
上一味。研如泥。醋調。發前一時。敷脊骨自驗。瘧疾。若溫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小便必赤。若足熱,此為餘熱未解,宜竹葉石膏湯主之。瘧病夜發者法出血中之邪,宜桂枝加桃仁當歸湯若欲截邪者。斬鬼丹主之。

斬鬼丹方

黃丹(研)獨頭大蒜(研如泥)
上二味。同搗為丸。發日五更。以水五合。服一錢匕。傷寒。若瘟疫。發汗而複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 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柴胡(五分)桂枝(三分)乾薑(三分)栝蔞根(三分)黃芩(三分)牡蠣(三分)甘草(二分)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再煎。二三沸。分溫服。

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五分)附子(三分)白朮(五分)桂枝(三分)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三服。風濕在表者。開鬼門。在裡者。潔淨腑,宜滲濕湯。

滲濕湯方

仙遺糧(二錢半生半炒)茯苓(一錢)黃柏(黑炒三分)生薑(三分)大棗(二枚)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佳。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五分)桂枝(三分)甘草(二分)杏仁(七個)白朮(五分)
上五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

複取微似汗。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一錢)黃耆(五分)桂枝(三分)茯苓(一錢)甘草(二分)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茵陳湯方

茵陳蒿(二錢)梔子(一枚)大黃(五分)
上三味,以水二升。先煮茵陳。減五合。內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茵陳五苓散主之。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蒿(一錢)五苓散(一錢)
上二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

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黃。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生蘿卜取之。諸病黃家。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熱在裡。當下之。以汗解之,宜桂枝加葛根湯。欲下之,宜大承氣湯。夏熱所傷。頭痛身熱。脈微浮而小便如血,宜黃連香薷飲主之。

黃連香薷飲方

香薷(三分)濃朴(五分)黃連(三分)白扁豆(五分炒)甘草(二分)生薑(三分)大棗(三枚)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大陽中熱 足也。脈浮而渴。若睡中微搐。若小便澀者。五苓散加辰砂三分服之。夏月伏熱煩渴脈微數。若瀉黃者。大順散主之。

大順散方

桂枝(四錢)杏仁(四錢)乾薑(四錢)甘草(二錢)
上四味。搗研篩。每服一錢七。以白飲服。兒體羸弱。少氣力。適感觸夏熱客邪食真遂飧泄。而脈微弱者。解暑補真湯主之。

解暑補真湯方

黃耆(五分,蜜炒)參葉(三分)甘草(三分)五味子(十個)麥門冬(五分)黃連(二分)茯苓(五分)白朮(三分)陳皮(五分)
上九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暴卒腹痛。若霍亂吐瀉。四肢厥者,宜藿香飲。

藿香飲方

藿香(三分)木香(三分)益知(三分)白朮(三分)木瓜(三分)食鹽(二分)
上六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

身熱焰焰。煩渴舌焦。脈滑而數。小便如血,宜白虎加人參葉湯主之。

喝病身熱。煩悶大渴。少氣倦怠。或霍亂昏眩。吐瀉冷汗者。濕霍亂也。不吐瀉者,此為乾霍亂。難治。紫霜丸服之。

傷寒若中喝。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三分)乾薑(三分)甘草(三分)
上三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再服。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五分)附子(五分)乾薑(五分)
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身體暴厥。以陰陽難順接故也。若脈滑而厥者。熱厥也,宜白虎加桂枝湯。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五分)人參(五分)生薑(五分)大棗(二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溫服。

病患奄忽而厥者。發大熱。前熱者後必厥。厥劇者熱亦劇。厥微者熱亦微。紫霜丸導之。病胸腹硬痛。額汁出。四肢厥寒,此為食厥,宜急吐之。發汗若下之。陰虛陽暴絕。病仍不解。煩燥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五分)人參(二分)甘草(二分)乾薑(五分)附子(五分)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傷寒脈浮。身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

以複其陽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三分)乾薑(三分)
上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若四肢攣拘而微厥者,宜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二錢)甘草(五分)附子(五分)
以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加蜜一匙。分溫服。

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複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

烏梅(二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川椒(四兩去仁)桂枝(六兩)人參 黃柏(各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拌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病患腹滿身熱。合面倦臥。其脈細數。雖腹硬不可攻之,宜柴胡平胃湯。

柴胡平胃湯方

柴胡(五分)黃芩(三分)人參(三分)甘草(三分)半夏(五分)生薑(二分)蒼朮(三分)陳皮(五分)濃朴(五分)
上九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頻頻服。潮熱反複。腹硬而肉脫。轉屬疳病。壞病也,宜消疳湯主之。虛勞悸衄。身體微熱。四肢酸痛者。當皈建中湯主之。

當歸建中湯方

當歸(五分)芍藥(五分)桂枝(三分)生薑(二分)甘草(三分)大棗(二枚)
上六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三合。日三服。氣血兩衰。鬱火起伏。胸硬腹弱。少氣悸動。兼主眼目不了了者,宜枸杞涼肝湯。

枸杞涼肝湯方

枸杞 濃朴 香附子(各一錢)茯苓(二錢)黃柏 甘草(各五分)
上九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

羸瘠之氣。腰腹拘急。四肢沉重。咽乾唇燥。面顏少色。二脈不足者。黃耆建中湯主之。身熱發作。氣血消爍。若煩渴。真熱假熱。俱既濟湯主之。

既濟湯方

生地黃(五錢,搗碎)黃連(五分)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

若渴劇者。冷服真熱加石膏。假熱加人尿。譫語加辰砂。身體血燥。暮時潮熱。吸吸咳喘。喉內痰響者。鹿角菜湯主之。

鹿角菜湯方

鹿角菜 鱉甲 牛皮消(各二錢)犀角(五分)竹菇(三分)甘草(三分)
上六味,以水一升,煮五味。減三合,去滓內犀角,攪調分溫服。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

茯苓(五分)芍藥(五分)生薑(三分)白朮(三分)附子(三分)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五分)半夏(五分)人參(三分)甘草(二分)粳米(五分)大棗(三枚)
上六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分溫服。

大熱口焦。譫語欲死者。極於陽也。厥冷鄭聲。須悸欲死者。極於陰也。病屬陰。脾氣衰弱。口內乾燥。嘔而不食。其舌恰如鳥肉,名曰濡舌。試以芡實湯主之。

芡實湯方

芡實(微炒,五分)參葉(三分)蓮蕊(五分)
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加薑汁服之。傷寒若痢疾。雖客熱稍解。其脾氣遂失營運。食飲不思者。當含嚼桐斷令以延胃氣也。病發於陽。引日者。多佳兆也病發於陰。引日者。多惡候也。病自外動者。候在於鼻也自裡動者。候在於口也。病患體羸脾衰。脈微弱。食飲難進者,宜蘿卜粥。

蘿卜粥方

陳米(不拘多少)蘿卜(去皮研作泥等分)
上二味。先以水煮陳米。作稀粥。內蘿卜。調和。再上火。四五沸。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劇者撮空循衣,此為氣血兩敗也。養榮湯主之。

養榮湯方

人參(三分)黃耆(三分)麥門冬(五分)五味子(五分)當歸(五分)地黃(五分)甘草(三分)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服。

虛逆者。加人尿。厥冷者加附子。病患煩苦。忽斷食者。尚可治。無煩苦漸失食者。雖今少食。不可治。兒腹癖胸滿。小便如米泔。其脈緊弦細數。或能食。反羸瘠者。不可治。兒骨蒸潮熱。頸細腹大。眼睛無神。足跗微腫者死。蛔厥驚呼。煩渴而昏沉。試捻之。仍不醒者,為死候也。厥冷煩渴。面赤吐利不休。小便如血者。不可治。病態隨時變動。假令朝劇暮安。若胸脅攣急。劇則四肢厥冷,此為癇厥也。四逆散主之。柳肝加膠飴散亦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 枳實 柴胡 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或加膠飴,攪調服之。病患體瘦。脈微面郁赤。如醉狀。四肢冷。咂口 捻衣,此為陽絕也。病患身熱。飲食不能。反欲飲酒者。少少與飲。但勿令意極也。諸病解後。脾氣必衰弱。要慎飲食。 若妄飼者。致食複。夏月腹痛。煩燥。若暴泄。身忽厥。反眼跳動。元陽欲脫者,為直中。灸之。陽複者生。不複者死。之為恙。多脫症。須要春夏交。服健脾劑。此謂豫防。何以論之。曰 病必發於吐瀉故也。食厥。腹痛劇者,必反覆顛倒。脈結欲死者。要吐瀉,宜紫霜丸主之。暴泄忽厥。脈微額汗出者。灸天樞湧泉。厥不還。脈不鼓。反微喘者死。病患煩動。大汗出。脈陰陽俱盛者死。體羸食減。脈陰陽俱虛。身熱不解者死。諸病勞複二三。若自複。若擊天和者。俱不可治。病患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