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辨陽明病脈証並治第四

凡七十七條 方十

陽明者,胃經也。其法不以經病為例,而例以胃家實為正,不以經病為例者,陽明路接太陽。經病,由傳從太陽過而後受,多則太陽未除,故須仍從太陽例,如幾幾合病之類是也。過此再入陽明,胃實當之,病一入胃,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而吉凶生死幾焉,不複有經可言矣,故經無例可出,而凡胃實者不得不出例,此陽明所以與余經不同也。彼以一經再經循經越經,規規於數日以論証者,烏足與語聖賢言外之意哉。

(一)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陽明,經也。胃,腑也。實者,大便結為硬滿,而不得出也。作於遲早不同,非日數所可拘。所謂二日陽明者,以經言也。經主三陽,傳路之中,不專病,而專病在胃實,故胃實反得以揭陽明之總,與太陽之揭總者,經病雖不同,要之所以為揭例則一也。余經皆有總揭,其例則通乎二者而同推,以此觀之,則非全書之言,不出於輕視而漫易哉。

(二)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此條三節,此節三問一答,通下文二節乃三答詞。蓋原三陽所以入胃之殊因也。太陽陽明者。謂太陽受病經入胃而成胃實也。脾約見第六十一條,此舉大意,詳見後。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

正,謂本經也。以病到本經遂入胃而成胃實,故指首條謂即此是也。然大概亦只是如此。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少陽陽明者,以病到少陽,方才入胃而成胃實者言也。發汗以下,三陽皆然,乃獨於少陽發者,以少陽主半表半裡,表裡皆不可攻故也。然三者之因雖少殊,要亦不過互明耳。

(三)問曰,陽明病,外証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身熱汗自出,起自中風也。不惡寒,反惡熱,邪過榮衛入裡而裡熱甚也。此以太陽傳入中風陽明之外証言。

(四)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

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亡轉皆見太陽篇,中風本自汗,故發汗已下皆致傳陽明,勢易也。古人大便必更衣,不更衣。言不大便也。此以太陽中風傳入陽明之表証言。

(五)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不發熱而惡寒,起自傷寒也。惡寒將自罷,邪過表也。即自汗出,邪熱鬱於陽明之肌肉,腠理反開,津液反得外泄也。惡熱,裡熱甚也。此以太陽傷寒傳入陽明之外証言。

(六)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此承上條之答詞,複設問答而以其裡証言,無所複傳者,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四體百骸皆資養於胃,最宜通暢,實則秘固,複得通暢則生,止於秘固則死,死生決於此矣,尚何複傳。惡寒二日自止者,熱入裡而將反惡熱,以正陽陽明言也。以病二日而其幾有如此,則斯道之精微,豈專專必於談經論日所能窺測哉。

(七)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照吉切,發熱無汗,追言太陽之時也。嘔不能食,熱入胃也。反汗出者肌肉著熱,膚腠反開也。熱而汗出貌。

(八)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

此承上條複以微汗申言,重致叮嚀也。

(九)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徹,除也。言汗發不對,病不除也。此言由發太陽汗不如法,致病入胃之大意,以為總結上文。

(十)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傷寒三日,該中風而大約言也。凡類此者,皆仿此,脈大,陽明氣血俱多也。

(十一)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申酉戌,陽明之王時也。正氣得其王時,則邪不能勝,故退而自解也。

(十二)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遲者,緩之變,汗出多微惡寒者,風邪猶有在表者,故曰未解也。可發汗,例也,宜桂枝湯。謂仍須解其肌,則入胃之路自絕也。方見太陽上。

(十三)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浮者,緊之轉,邪外向也。無汗而喘者,寒邪在表未全除也。故曰發汗則愈,言當仍從解外也,宜麻黃湯者,言當散窮寇於境界也。方見太陽中。

(十四)陽明病,若能食者,名中風,不能食者,名中寒。

此以食之能否,喻人驗風寒之辨。蓋陽明主水穀,風能食,陽能化谷也。寒不能食,陰不殺谷也。名猶言為也。中寒即傷寒之互詞,大意推原風寒傳太陽而來,其辨驗有如此者,非謂陽明自中而然也。玉機微義謂,惜乎仲景不言中寒,經言中寒殆不止此,何嘗不言,彼以經為不言者。其意將以為中之與傷,有各別之分也。殊不知經稱中傷二字,於風寒者,要亦從來之通稱,經因通稱以為稱,非經之稱始也。想從來通稱之意,大約不過以風寒本天之二氣,中傷是以人之被之而為稱,譬如稱人之中於箭傷於刃,只可在刀箭瘡上認病,豈可向中傷上摸影,由此言之,則中風與傷寒之說,必須於風寒二病上認得証候分曉,不當在中傷上各別尋頭腦也。且以經文大義考之,措詞多是互相發,則中傷二字亦是互相為用,不言可知矣,通篇雖無傷風一說,然以傷寒複稱中寒論之,則中風得稱傷風,亦可推也。世俗又有感冒之稱。蓋由愚夫愚婦,不知中傷與感本素靈之互文,乃諱中傷為重,而起趨感冒為輕,以便慰問之風,遂成弊習耳,原無關輕重之義。

讀書貴格致窮理,明道以正俗,乃舍古不稽,一從流俗,直欲於虛文上爭差分,不究事實而求多於往哲,可不正謂之冥行索塗,東西一聽候於呼叱哉。

(十五)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

輕高而上前者為陽微,以中風之緩言,中風本自汗,故言出少為自和,和對太過言,謂未至太過耳,非直謂平和,大過者,以其失於不治,與凡治之不對,致出不已者言也。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裡,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實以傷寒之緊言,傷寒本無汗,故曰因發其汗,發而出之過多,則與自出過多者同一致,故曰亦為太過,自此以下,乃總結上文以申其義,陽絕即亡陽。蓋汗者血之液,血為陰,陰主靜,本不自出。蓋所以出者陽氣之動鼓之也。故汗多則陽絕,豈惟陽絕,亡津液即亡陰也。讀者最宜究識。

(十六)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此概言陽明發熱之大意,三日舉大綱言也。蒸蒸熱氣上行貌,言熱自內騰達於外,猶蒸炊然,故曰屬胃也。調胃,和陽明之正也。方見太陽下編。

(十七)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差,與瘥同,穿介切,令,平聲,為,去聲,瘥,小愈也。以亡津液至大便硬,是申釋上文。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至末,是詳言大便出不出之所以然。蓋水穀入胃,其清者為津液,粗者成楂滓。津液之滲而外出者則為汗,瀦而下行者為小便,故汗與小便出多,皆能令人亡津液,所以楂滓之為大便者,乾燥結硬而難出也。然二便者,水穀分行之道路,此通則彼塞,此塞則彼通,小便出少,則津液還停胃中,胃中津液足,則大便潤,潤則軟滑,此其所以必出可知也。

(十八)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煎導方

蜜七合,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者,欲可丸,並手捻作梃子。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按,欲大便時,乃去之。

 

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雖,上或下,當有大便二字,竭,亦亡也。上條以小便數少,故知大便當自出,此以小便自利而用導,反複互相發也。然皆不用下者,以非熱也。

(十九)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

可攻裡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濃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濃朴(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炙大者)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脈遲不惡寒,表罷也。身必重,陽明主肌肉也。短氣腹滿而喘,胃實也。潮熱,陽明王於申酉戌,故熱作於此時,如潮之有信也。手足 然汗出者,脾王四肢而胃為之合,胃中熱甚而蒸發。騰達於四肢,故曰此大便已硬也。承氣者,承上以逮下,推陳以致新之謂也。曰大者,大實大滿。非此不效也。枳實泄滿也。濃朴,導滯也。芒硝,軟堅也。大黃蕩熱也。陳之推新之所以致也。

汗多,微發熱惡寒,皆表也。故曰,外未解也。其熱不潮,胃中未定熱,陽明信不立也。小承氣者,以滿未硬,不須軟也。故去芒硝而未複致大下之戒也。更衣,古人致大便之恭也。夫胃實。一也。以有輕重緩急之不同,故承氣有大小調胃之異製,湯有多服少服之異度。蓋稱物平施,由義之謂道也。然則竊三益而濫稱承氣者冒也。惡足與語道哉。

(二十)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黃氏曰:失,漢書作屎,古屎失通,矢傳寫誤,上條訣人以手足汗出為當下之時,此以潮熱轉矢氣次第而詳言,亦訣人當下之二候也。轉矢氣,反屁出也。脹滿,藥寒之過也。噦,亦寒傷胃也。硬而少,重下故也。末句重致叮嚀之意。

(二十一)陽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可攻以上,以轉矢氣言,懊,悔 痛恨之意。蓋藥力未足以勝病,燥硬欲行而攪作,故曰可攻,言當更服湯以促之也。腹微滿以下,以不轉矢氣言,頭硬後溏,裡熱輕也。故曰不可攻之。言當止湯勿服也。末二句,乃申上節以決治意。

(二十二)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此承上文又以譫語並脈言,亦訣人下候及斟酌用湯度數之意,滑以候食,故為大便硬之診。

疾,裡熱甚也。然滑疾有不寧之意,不可不知,微者陽氣不充,澀者陰血不足,故曰裡虛也。難治者,氣不充則無以為營運,血不足則無以為潤送,故曰陽微不可下,無血不可下,此之謂也。

(二十三)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實以邪言,譫語,呢喃不了之妄語也。虛以正言,以重語釋鄭聲者,謂語聲之出,由於邪實正虛,濁惡而厭聽也。

(二十四)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精不榮於目也。譫語,神不主乎心也。喘則陽爭於上,利則陰奪於下,胃,中土也。陰陽爭奪於上下,而中氣不守,故無法可治,而皆主死也。

(二十五)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汗本血之液,陽亡則陰亦虧,脈者血氣之道路,短則其道窮矣,故亦無法可治而主死也。和則病雖竭,而血氣則未竭,故知生可回也。此疑太陽篇錯簡。

(二十六)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胃實本由於無津液而內燥,汗多則津液益亡矣,急下者,竭則不可治也。

(二十七)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者,失之過度也。腹滿痛者,胃不和也。急下者,滿去則痛止也。

(二十八)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申明上條而訣用治之意。

(二十九)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吐亦無津液而胃又傷,腹雖滿而非熱結,調胃承氣者,陽明之正也。方見太陽下。

(三十)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此總亦胃實由於亡津液,而皆宜小和者,通該戒大下之意也。

(三十一)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

若一服,譫語止,更莫複服。此與上條互意,多汗見後。

(三十二)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此以勢重言,獨,自也。與譫互意,循衣摸床,陽偏勝而躁動於手也。弦者陰氣強,澀者陰不足,陽熱劇甚有餘,陰以際之,故生可回也。陰不足而陽獨治,故死可知也。

(三十三)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過經,謂寧遲遲,非謂待十三日後也。言出於心,心為胃之母,子能令母虛,故下早則必亂也。表虛裡實,謂外邪悉入胃也。

(三十四)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証,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令,平聲,太陽不言藥,以有桂枝麻黃之不同也。柴胡不言証,以專少陽也。凡似此為文者。皆互發也。以無太少,故知諸証屬陽明,以脈弱,故宜微和,至六日以下,歷敘可攻不可攻之節度。

(三十五)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上條心下硬而用下者,以屬陽明胃也。此謂心下硬滿不可攻者,以邪聚陽明之膈也。所以然者,陽明之脈,上至額顱,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也。攻亦下也。利遂不止,其人陰本虛也。利止者,其人陽氣勝也。

(三十六)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不由吐下而心煩,則發於胃實可知也。用調胃承氣者,無雜故也。

(三十七)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証,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

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了了,猶 也。素問曰,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靈樞曰,足陽明之正,上循咽,出於口,還系目系,合於陽明也。又曰,足陽明之筋,其支者上頸上挾口,合於 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所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知胃實也。急下者,任脈循面入目,督脈上行兩目中央,諸脈皆屬於目,而人之精神注焉,是以如是其急也。

(三十八)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証,不可攻之。

嘔屬太陽,故曰嘔多,雖有陽明不可攻,以多則太陽猶有未除可知也。雖字當玩味。

(三十九)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服七合,日三服。

食穀欲嘔,胃寒也。故曰屬陽明,言與惡寒嘔逆不同也。茱萸辛溫,散寒下氣,人參甘溫,固氣安中,大棗益胃,生薑止嘔,四物者,所以為陽明安穀之主治也。上焦以膈言,亦戒下之意。

(四十)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爾。宜大承氣湯。

,與爾同,不能食,寒因也。故屎燥,能食,因於風也。故但硬 。

(四十一)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傷寒脈浮而緩,見太陽下編,然緩以候脾,脾主四末,故手足自溫,為系在太陰,身當發黃者,脾為濕土,為胃之合,若不能為胃以行其津液,濕著不去,則郁蒸而身發黃,黃為土色,土主肌肉故也。小便自利,津液行也。行則濕去矣,所以不能發黃,胃中乾,大便硬,而為陽明病也。

(四十二)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之脈,挾口環唇,然膽熱則口苦,咽為膽之使,故口苦則咽乾,腹滿,熱入陽明也。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風寒俱有,而太陽未除也。下之腹滿者,誤下則裡虛,外邪未除者。乘虛而盡入,內陷也。小便難,亡津液也。

(四十三)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而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

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隔。心中懊,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憒,匣偽切,怵,穿橘切,惕,透吉切,燥,亦乾也。發熱以上,與上條同,惡熱,陽明血氣俱盛也。以當太陽時惡寒,今惡熱,故曰反也。身重,陽明主肌肉,濕上重著也。汗出熱在肌肉,腠理反開也。以上三節,言汗下燒針皆不可,故著其變以示也。憒憒,心亂貌,怵惕,恐懼貌,舌苔見太陽下編,彼以臟結,故為難治,此以膈熱,故涌之以梔子豉,方見太陽中。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又以變渴更治言,方見太陽下。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一兩去皮) 茯苓(一兩) 阿膠(一兩) 滑石(一兩) 澤瀉(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此又以小便不利再出治,豬苓茯苓,從陽而淡滲,阿膠滑石,滑澤以滋潤,澤瀉鹽寒,走腎以行水,水行則熱泄,滋潤則渴除。

(四十四)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此承上條複以汗多不宜豬苓湯,申致戒謹之意。

(四十五)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浮而緊與前同,故申言必潮熱,但浮則陽盛,陽盛則陰虛,陰虛,所以盜汗出也。

(四十六)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數,音朔,以表証與脈在,故知痞為誤下之所致,以表除而作渴,故知轉屬陽明,十日無所苦者,以津液偏滲而致乾,非熱結也。以乾而渴,故與水而宜五苓,方見太陽上。

(四十七)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

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剌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証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尿,與溺同,泥叫切,弦少陽,浮,太陽,大,陽明,脅下痛,少陽也。小便難,太陽之膀胱不利也。腹滿鼻乾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潮熱,陽明也。時時噦,三陽俱見,而氣逆甚也。耳前後腫,陽明之脈。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太陽之脈,其支者,從巔至耳,少陽之脈,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也。然則三陽俱見証,而曰陽明者,以陽明居多而任重也。風寒俱有,而曰中風者,寒証輕而風脈甚也。續浮謂續得浮,故與小柴胡,從和解也。但浮無餘証者,風雖外向。終為微寒持也。故發之以麻黃,不尿腹滿加噦者,邪盛於陽明而關格,所以無法可治也。

小柴胡湯,見太陽上,麻黃湯,見太陽中,尿,南人,心崔切。

(四十八)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癉,廣韻作疸,遲為寒,不化谷,故食難用飽,穀不化,則與熱搏,濕鬱而蒸,氣逆而不下行,故微煩頭眩,小便難也。癉,黃病也。谷癉,水穀之濕,蒸發而身黃也。下則徒虛胃氣,外邪反乘虛陷入,所以腹滿仍舊也。末乃申上文義,以致不可下之意。

(四十九)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瘕,匣牙切,固,堅固,瘕,積聚,以本寒因,水穀不化消,積聚成堅固也。末亦申上文,致勿下之意。

(五十)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奄,影檢切,欲食,胃氣將回也。陽明以胃實為正,故小便不利,大便自調為反也。骨節疼如有熱,余表未除也。奄然,忽然也。發狂,陽明之所以作汗也。水不勝,以小便反不利言,穀氣以欲食言。蓋謂所以汗出者,由小便不利,胃回不作實,故得汗,得汗則表並解,故曰脈緊則亦愈也。

(五十一)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攻熱,皆寒藥,故知必噦,胃中虛,以不能食言,此亦戒謹之意。

(五十二)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譫語。

滿,胃實也。逆溢則喘,越出,謂枉道而出也。表虛,津液越出也。裡實,大便難也。

(五十三)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此疑三陰篇錯簡。

(五十四)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眩,風旋而目暈也。風,故不惡寒,能食,咳,逆氣,咽門,胃之系也。胃熱而氣逆攻咽則咳,痛,咽傷也。

(五十五)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法多汗,言陽明熱郁肌肉,腠理反開,應當多汗,故謂無汗為反也。無汗則寒勝,而腠理反秘密,所以身如蟲行皮中狀也。久虛寒勝,則不能食,胃不實也。

(五十六)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此亦寒勝,故小便利,嘔,手足厥,手足為諸陽之本,三陽皆上頭,故手足厥者,必苦頭痛也。

(五十七)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下之,外有熱,外者外散也。故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者,雖不結胸,而膈中則郁煩也。頭汗見太陽上,方見太陽中。

(五十八)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漱,音瘦,口為胃竅,胃熱則口燥,漱水不欲咽者,陽明血氣俱多,雖燥不渴也。衄者,以血氣俱多,而脈起於鼻,故熱甚則血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五十九)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浮,因於風也。風為陽,所以証如此也。

(六十)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芤,俗讀丘,浮為氣上行,故曰陽,芤為血肉損,故曰陰,胃中生熱者,陰不足以和陽,津液乾而成枯燥也。陽絕即亡陽之互詞,此上二條疑錯簡。

(六十一)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為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麻仁丸方

麻子(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 大黃(一斤去皮) 濃朴(一斤去皮)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研脂)
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數,音朔,趺陽,胃脈也。其脈在足趺上動脈處,去陷谷三寸,又曰沖陽,一名會元,浮為盛陽,故主胃強,澀為陰虛,故小便數,約,約束也。胃為脾之合,脾主為胃以行其津液,胃強則脾弱,脾弱,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四布,使其得以偏滲於膀胱,為小便數,大便乾而胃實。猶之反被胃家之約束,而受其製,故曰其脾為約也。麻子杏仁,能潤乾燥之堅,枳實濃朴,能導固結之滯,芍藥斂液以輔潤,大黃推陳以致新,脾雖為約,此之疏矣。

(六十二)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方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

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越,散也。頭汗,瘀熱,發黃,皆見太陽篇,茵陳逐濕鬱之黃,梔子除胃家之熱,大黃推壅塞之瘀,三物者苦以泄熱,熱泄則黃散也。

(六十三)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合,應也。赤,熱色也。陽明之脈起於鼻,胃熱上行,面應赤色,攻則亡津液,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

(六十四)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發黃。

無汗,小便不利,則濕停,懊,濕停熱郁也。所以知黃必發也。

(六十五)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之脈,循發際,至額顱,故被火熱甚,汗出額上也。黃,火迫土也。

(六十六)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然汗出,則愈。

血室,頭汗,期門,皆見太陽篇,陽明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血室之脈,起於氣街,上行至胃中而散,所以婦人熱入血室,則似結胸而譫語,陽明熱入血室。則亦譫語下血,男順女逆,道則同也。故亦刺期門。

(六十七)陽明病証,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喜忘,好忘前言往事也。志傷則好忘,然心之所之謂志,志傷則心昏,心昏則血滯,所以知必有蓄血也。大便反易,血主滑利也。黑血色也。方見太陽上編。

(六十八)病患無表裡証,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表謂無太陽,裡謂胃不實,雖脈浮數,可下者久也。合熱,謂數陽不退,熱亦應未除也。

善飢,猶言快飢也。不大便有瘀血,大意與血証反覆略同,此疑太陽篇錯簡。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抵當下之,數仍不退,熱未除也。利不止,所以知協熱必便膿血也。

(六十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潮熱,少陽陽明之涉疑也。大便溏,小便自可,胃不實也。胸脅滿不去,則潮熱仍屬少陽。明矣,故須仍從小柴胡,方見太陽上。

(七十)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 然而汗出解也。

此承上條而言,即使不大便,而脅下硬滿在,若有嘔與舌苔,則少陽為多,亦當從小柴胡,上焦通,硬滿開也。津液下,大便行也。百體皆受氣於胃,故胃和則身和,汗出而病解,方見太陽上。

(七十一)二陽並病,太陽証罷,但發潮熱,手足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此以太陽陽明言,謂須太陽罷,方可治陽明之意。

(七十二)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屬土,其主水穀,少陽屬木,其主風,風主飧泄,故知下利可必也。陽明脈大,少陽脈弦,不負,謂大而不弦,無相勝負而相得也。失,得之反也。謂弦則木克土,不大則土受木賊,少陽勝而陽明負,為不相得,猶言不宜也。滑主食,數主熱,宿食可知也。大承氣湯者,陳宜推。所以通因通用也。

(七十三)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甚。

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陽明主胃,胃主肌肉而通竅於口,不仁,胃不正而飲食不利便,無口之知覺也。然則腹滿身重。不仁譫語,陽明也。靈樞曰,足少陽之正,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故又曰,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垢亦塵也。遺尿,太陽膀胱不約也。故曰三陽合病,五合之表裡俱傷也。發汗則偏攻太陽。邪並於陽明,而譫語益甚,下則偏攻陽明,不惟陰虛,而陽亦損,故手足逆冷,而額上生汗,生。不流也。是則汗下皆不可也。自汗者邪遍三陽,熱搏五合,衛疏而表不固,榮弱而裡不守也。夫汗下既皆不可,和之於少陽,則亦偏於一而非所宜,是故白虎者,能解秋而徹表裡之熱,所以又得為三陽通該之一解也。然病屬三陽,治又不從陽明,而類陽明篇者,一則陽明居多,二則陽明屬土,土者萬物之所歸,而病之吉凶生當機焉,所以歸重於陽明而入其類例,此又叔和之深意也。方見太陽下。

(七十四)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上為,去聲,此揭下文三條之總,濕以汗發不對言,詳見痙濕 篇中,裡以黃言,不可下者。裡非表裡之裡也。寒濕中求之,以下文三條言也。

(七十五)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 赤小豆(一升)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連軺(二兩連翹根也) 大棗 (十二枚劈) 生薑(一兩切) 甘草(一兩炙) 生梓白皮(一升切)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此條互上條之文以出治,並下二條乃三目也。麻黃甘草杏仁,利氣以散寒,麻黃湯中之選要也。連軺小豆梓皮,行濕以退熱,去瘀散黃之領袖也。薑棗益土為克製,潦水無力不助濕 軺。本草作翹,翹本鳥尾,以草子析開,其間片片相比如翹得名,軺本使者小車乘馬者,無義,疑誤。

(七十六)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此與上略同而較重,橘子色,言黃之鮮明也。腹微滿,濕不行也。方見前。

(七十七)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十五枚擘) 甘草(一兩炙) 黃柏(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此承上三條而以發熱出治,然熱既發於外,則裡証較輕可知,故解之以梔子柏皮,而和之以甘草,以為退之之輕劑,所謂於寒濕中求之者。蓋亦參酌乎上三條而近取云也。以上四條疑太陽中篇錯簡,當移。

辨少陽病脈証並治第五

凡九條 方無

少陽主半表半裡,半,不也。不表不裡者,隙地也。夫以表實則可汗,裡實則可下,上實則可吐,隙無實可言,故汗下吐皆無其法,而其合並之病,又皆已雜出於太陽陽明篇中,所以本篇條目少,無可攻之道也。無可攻者,一則界限也。故表裡分先後,自此而終始,然則隙地反當要沖,無治最有關系,謂小柴胡湯為通行套藥,不擇地而可施,豈不悖哉。

(一)少陽之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少,去聲,下皆同,之下當有為字,少陽者膽經也。其脈起於目銳,靈樞曰,足少陽之正,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故又曰,是動則病口苦,苦,膽之味也。咽,膽之使也。口苦,咽乾,熱聚於膽也。眩,目旋轉而昏暈也。少陽屬木,木生火而主風,風火扇搖而燔灼,所以然也。

(二)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首句以攢名,揭總舉大綱言,三陰篇中如此云云者皆然,少陽之脈,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其支者下胸中,貫膈,肝主目,膽為之合,風為陽而主氣,耳無聞者,風塞則氣塞也。目赤者,風熱則氣昏也。胸滿而煩者,風郁則膈熱也。少陽本無吐下法。其經又多氣少血,吐下複傷其經,則血愈少而虛,血虛則心虛,所以神識昏亂,怔忡而驚也。

(三)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少陽屬木,故其脈弦,細則欲入裡也。譫語者,奪其血液而胃乾,故心荒而亂也。胃和,以未至實言,不和,言實也。然上條以風言,風主氣,故禁吐下,此以寒言,寒主血,故禁汗,對舉以示教也。

(四)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少陽之脈,其支者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故病則硬滿,嘔不能食也。往來寒熱,見太陽上編,浮緊為弦,沉緊者得之寒因也。方見太陽上。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証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此承上文,複以亂治不對,而致變劇者言,與太陽上編第五十二條意同,以法即隨証之互詞。

(五)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太陽脈浮,陽明脈大,關上乃少陽之部位,故曰三陽合病,但欲眠睡者,熱聚於膽也。目合則汗出者,少陽少血,虛則不與陽和,寐屬陰,故盜出也。

(六)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陽以表言,陰以裡言,能食,真陽勝而表邪散也。不嘔,裡氣和而胃氣回也。陰不受邪可知也。

(七)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小,謂不弦也。已,愈也。

(八)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寅卯辰,少陽木王之時也。邪雖不勝正,解必在乎得其時,道固如此也。外道而言意,豈不謬哉。

(九)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燥煩者,此為陰去,入陽故也。

去,往也。言表邪往而入於裡,所以外無大熱,而內則燥煩也。愚按太陽中傷,傳陽明,轉少陽,陽去入陰,乃風寒之病,入自表而漸裡,通章之大義,斯道之自然,仲景吃緊為人之要旨也。讀者最宜精思熟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