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五

脾胃証一

【歌】脾胃相通五穀消,輸精脈絡裕三焦。當其健運施生化,能食而肥氣血饒。四時胃氣為根本,脈實弦洪與石毛。一有所傷營運遠,從此便覺此身嬌。勞形過食中州損,怠惰貪眠面色焦。水不營運生痞脹,食難克化肉潛消。脾胃既病如何療,要適寒溫飲食調。

【論】夫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穀之海。然胃主司納,脾主消導,一表一裡,一納一消,營運不息,生化氣血,滋榮脈絡,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皆借此以生養。故四時皆以胃氣為本,如易之坤濃載物,德合無疆,故萬物資生於坤元也。《脾胃論》云︰人之脾胃盛,則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衰,則多食而傷,少食而瘦,過時而飢,此脾胃盛衰可見也。不善攝生者,飲食不節,寒暑不調,喜怒失常,勞役無度,未有不損其脾胃者也。經云︰飲食勞倦則傷脾胃。脾土既傷,不能輸運,則氣血精神由此而日虧,臟腑脈絡由此而日損,肌肉形體因此而日削。故有怠惰嗜臥,四肢無力,面色痿黃,食亦消癉,腫滿泄痢之病生焉。經云︰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故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此調理脾胃之良法也。

脾胃不和

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瀉,或脹滿,或吞酸,或噯氣,或惡心,用治中湯。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縮二陳湯、枳朮丸。胃不和者,平胃散。 治中湯

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泄瀉。

人參(一錢) 甘草(炙,一錢) 乾薑(炮,一錢) 白朮(土炒,一錢) 青皮(一錢) 陳皮(一錢)
上銼,作二服,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 枳縮二陳湯 即二陳加砂仁、枳殼。(方見痰証條。) 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 枳實(麩炒,一兩) 白朮(二兩) 加橘皮名橘皮枳朮丸。 加曲、 名曲 枳朮丸。 加木香名木香枳朮丸。 加半夏名半夏枳朮丸。 加芩連名芩連枳朮丸。
上為末,荷葉煮飯為丸如桐子大,空心白湯送下五、六十丸。

脾胃虛損

脾胃虛損者,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脾胃虛,飲食不進,嘔吐瀉利,四肢無力,怠惰嗜臥,或病後脾胃 受傷,元氣不足,參苓白朮散、建中湯。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四君子湯 補脾胃大虛,飲食不思,嘔吐泄瀉等証。

人參(去蘆,一錢) 白茯苓(一錢) 白朮(土炒,二錢) 甘草(蜜炒,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鐘,煎八分服。 如吐瀉,加藿香、白扁豆。咳嗽加桑白皮、五味子。心煩不定加辰砂、酸棗仁、遠志。心熱加麥門冬、茯 神、蓮肉。驚風陰証加全蠍、白附子。口渴加干葛、烏梅。胃冷加丁香、砂仁、木香。腹脹不思飲食加白豆蔻、砂仁。喘急胸膈不寬加枳殼。盜汗加黃 、小麥。小便澀加豬苓、澤瀉、木通。水瀉不止加木香、訶子、豆蔻。 參苓白朮散 調理脾胃受傷,元氣不足,諸虛等証。 白朮(二兩,土炒) 人參(二兩,去蘆) 甘草(二兩,炙) 乾山藥(二兩,炒) 白茯苓(二兩) 白扁豆(一兩五錢,薑汁炒,去皮) 蓮肉(一兩,去皮) 薏苡仁(一兩) 砂仁(一兩,炒) 桔梗(一兩,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棗湯調下。 建中湯(方見惡寒。)

脾胃停食

脾胃停食,不能消導,曲 橘半枳朮丸,或枳桔二陳東加山楂、神曲,或保和丸。脾胃不和,伏痰留飲者,二陳東加澤瀉、豬苓、濃朴、蒼朮,或利膈化痰丸。 枳桔二陳湯 即二陳加枳殼、桔梗。(方見痰証。) 保和丸(方見傷食。) 二陳湯(見痰証。) 利膈化痰丸(方見痰証。)

脾胃虛寒

脾胃有寒,脈遲,理中湯。脾胃虛冷,心腹脹滿疼痛,濃朴溫中湯。胃寒不進食,香砂養胃湯、進食散。 理中湯(方見中寒。) 濃朴溫中湯 濃朴(薑炒,八分) 乾薑(七分) 甘草(炒,六分) 木香(五分) 陳皮(八分) 茯苓(八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鐘,煎八分服。

人參開胃湯 人參(去蘆,一錢) 白朮(土炒,一錢) 白茯苓(一錢) 甘草(炙,八分) 陳皮(八分) 半夏 (薑製七分) 神曲(炒,七分) 麥芽(炒,七分) 砂仁(炒,七分) 濃朴(薑汁拌勻,炒燥,七分) 丁香(五分) 藿香葉(六分) 蓮肉(十個,去皮) 生薑(三片)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八分,空心服。 香砂養胃湯(方見瘧疾。)

脾胃伏火

脾胃鬱火,二陳加芩、連、山梔。脾胃虛熱,津不足,白朮散。脾胃有熱,消谷善飢,三黃枳朮丸。脾熱 口臭,瀉黃散。胃火齒痛,清胃散。 白朮散 即四君子東加木香、藿香、干葛。(方見前。) 三黃枳朮丸 即枳朮丸合三黃丸。(枳朮丸方見前,三黃方見火証。) 瀉黃散(見火証。) 清胃散(見火証。)

脾胃中濕

脾胃中濕者,平胃散。脾胃中濕瀉痢者,胃苓湯。脾胃寒濕脾泄者,椒術養脾丸。脾濕身腫便澀,五苓 散。虛者實脾散,實者十棗湯。 平胃散(方見中濕。) 五苓散(方見中濕。) 胃苓湯(方見中濕。) 椒術養脾丸

治脾胃虛冷,心腹脹悶,嘔逆泄瀉。 麥芽(炒,四兩) 白茯苓(四兩) 人參(去蘆,二兩) 蒼朮(泔浸,晒乾,炒燥,二兩) 白朮 (土炒,二兩) 乾薑(炮,五錢) 砂仁(五錢) 川椒(去目,三錢) 甘草(炙,四錢)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八丸,每服一丸,細嚼,薑湯下。 實脾散

治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白朮(土炒,一錢) 白茯苓(一錢) 木香(八分) 濃朴(薑汁拌勻,炒燥,八分) 木瓜(一錢) 乾薑(炮,八分) 草果(八分) 大腹子(一錢) 甘草(炙,七分)
上銼,一劑,薑三片,棗二枚,水二盞,煎八分,空心服。 十棗湯

治懸飲內痛。 芫花(熬) 甘遂 大戟(等分)
上為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棗十枚,煎至八合,去渣,納藥末,強壯者一錢,虛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 下,再加五分,下後以糜弱調之。

按︰本方乃泄水散飲之聖藥,然有毒,不可輕用。

傷食証二

【歌】胸膨噯氣為傷食,氣口緊盛端可識。所傷仍辨熱和寒,元氣要分虛與實。

【論】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故傷食者,氣口脈緊盛,左手脈平和,胸膈痞塞,噫氣如敗卵臭,頭 疼發熱,絕類傷寒,但身不疼為異耳。所傷之物,有辛辣、香燥、炙爆、酒、面、熱物者;有傷生冷、魚腥、水果、寒涼等物者;有壯實人縱飲大嚼者;有虛弱人多食不克化者之不同。更審其所傷多少,酌其元氣虛實而消之、導之、攻之、補之,則萬舉萬全而無誅伐太過之失也。

【脈】氣口緊盛,為傷於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

傷冷物

所傷一切冷物,如魚腥、瓜果之類,胸中痞滿者,二陳東加香附、砂仁、神曲、紅豆,或治中湯,或木香 見丸,仍用炒麩皮熨之。 二陳湯(方見痰証。) 治中湯(方見脾胃。) 木香見 丸 巴豆霜(五分) 京三棱(一兩) 神曲(炒黃,一兩) 木香(二錢) 香附(五錢,炒熟) 石三棱(五錢,去皮,與京三棱共煨) 升麻(三錢) 柴胡(三錢) 草豆蔻(面裹,燒熟,取仁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 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多少服之。

傷熱物

所傷熱物,如薑、椒、蒜、韭、酒、面、炙爆、煎炒、犬肉、辛辣之類,致心下痞滿作痛者,三黃枳實湯,或二陳加芩、連、山楂、枳實、神曲、麥芽。食已下,大便不通,大承氣湯下之。 三黃枳實湯 黃芩(一錢) 黃連(一錢) 大黃(煨,一錢) 枳實(二錢) 濃朴(五分)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八分,空心熱服。 二陳湯(見痰証。) 大承氣湯 大黃(三錢) 芒硝(三錢) 濃朴(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五分)
上銼,一劑,水二大鐘,煎至八分,熱服,以利為度。

按︰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無物不受,一有停滯,則氣不順而生痞、滿、燥、實、堅。是方也,濃朴 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瀉濁,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瀉實去熱,此土郁則奪之之意也。

虛人傷食

虛弱人食不化,痞滿者,六君子東加神曲、麥 、山楂。大便不通者,加枳實、濃朴,或枳朮丸加曲、 、橘、半、山楂。虛甚者加茯苓、人參。 六君子湯 即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四君子見脾胃,二陳見痰証。) 枳朮丸(方見脾胃。)

實人傷食

氣壯人傷食,痞滿不消者,保和丸。大便閉結不通,脹滿者,木香檳榔丸。 保和丸

治食積。 山楂肉(二兩,蒸熟) 神曲(炒,一兩) 半夏(一兩) 茯苓(一兩) 萊菔子(五錢) 陳皮(五錢) 連翹(五錢)
上為末,神曲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米湯下。 加白朮名大安丸。 木香檳榔丸

治一切氣滯,心腹痞滿,脅肋脹痛,大、小便結滯不利者。 木香(一兩) 檳榔(一兩) 蓬朮(一兩) 青皮(一兩) 陳皮(一兩) 枳殼(一兩) 黃連(一兩) 香附(三兩) 大黃(炒,三兩) 牽牛(生,取頭末,三兩)
上為末,水發為丸,食後薑湯送下四、五十丸,以利為度。

霍亂証三

【歌】霍亂須分濕與干,吐空瀉盡始能安。若還關格陰陽逆,生死分明反掌間。甚則轉筋仍厥逆,理中姜 附可驅寒。熱多而渴五苓散,暑証香薷藿朴堪。

【論】夫霍亂者,揮霍撩亂也。外有所感,內有所傷,陰陽乖隔,上吐下利,躁擾悶痛是也。偏陽則多 熱,偏陰則多寒。卒然而成,危如風燭,得吐利者,名曰濕霍亂,為可治,蓋所傷之物盡出故也。若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所傷之物不得出,壅悶正氣,關格陰陽,其死甚速,須用鹽湯探吐,得出則寬。輕者手足溫和,甚 者臍腹絞痛,厥逆脈脫,舉體轉筋,當溫補回陽複脈。若暑月多食瓜果、泉水,以致食郁於中而成霍亂者,宜 辛溫散其標寒,次以寒涼清其暑熱可也。渴甚者,冰水解之。

【脈】霍亂吐瀉,滑而不勻。或微而澀,或伏驚人。熱多洪滑,弦滑食論。

濕霍亂(即吐瀉) 霍亂吐利,藿香正氣散。腹痛厥冷脈沉,理中湯。轉筋不已,木瓜散;膝、腕內紅筋刺出紫血;炒鹽熨臍。 藿香正氣散

治四時不正之氣,不服水土,脾胃不和,吐利腹痛,飲食停滯,惡心胸滿者主之。 藿香(二錢) 白芷(一錢) 桔梗(一錢) 半夏(一錢,薑製) 紫蘇(一錢) 陳皮(一錢) 白朮(一錢,炒) 大腹皮(一錢) 茯苓(一錢) 濃朴(一錢,薑炒) 甘草(五分,炙)
上銼,一劑,加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轉筋加木瓜。腹痛加炒芍藥,寒痛加桂。食不化加香附、砂仁、神曲、麥芽。中暑加香薷、扁豆。時氣 憎寒惡熱加柴胡、干葛。小便不利合五苓散。若頻欲登圊,不通者,加枳殼。 理中湯(方見中寒。) 木瓜散 木瓜(二錢) 茴香(三分半) 甘草(二分,炙) 吳茱萸(一錢半) 紫蘇(十葉) 生薑(五片)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八分,空心溫服。

乾霍亂(俗名絞腸痧) 不得吐利,臍腹痛甚,躁擾悶痛欲絕,以鹽湯灌下一碗許探吐,若不得吐,不治。更以吳茱萸三、四兩,用鹽數兩,炒熱熨臍下。

暑霍亂

暑月霍亂,六和湯。熱而燥渴煩悶,五苓散,或以涼水調益元散,或桂苓甘露飲,或藿薷湯冷服。 六和湯

治冒暑伏熱煩悶,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 腫,小便赤澀,怠惰嗜臥,及中酒煩渴畏食並用此湯,隨証加減。 縮砂(一兩) 半夏(一兩) 杏仁(一兩) 白扁豆(二兩) 人參(一兩) 甘草(炙,一兩) 赤 茯苓(二兩) 藿香葉(二兩) 木瓜(二兩) 香薷(四兩) 濃朴(薑炒,四兩)
上銼,每服一兩,薑、棗水煎。

按︰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者,六腑之總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於脾胃而調之。是方有藿香、砂仁,香能開胃竅也。半夏、生薑辛能散逆氣也。茯苓、木瓜淡能利濕竅也。參、朮、扁豆甘能調脾胃也。脾胃一治,則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雖四肢百骸九竅,皆太和矣,況于六腑乎? 五苓散(方見中濕。) 益元散 又名六一散 滑石(六兩,水飛)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水調服。 桂苓甘露飲

治夏月引飲過多,肚腹膨脹,霍亂泄利,小便赤澀,口乾燥渴。 白朮(二兩,炒) 白茯苓(二兩) 豬苓(二兩) 澤瀉(二兩,去毛) 滑石(研,二兩) 寒水 石(研,一兩) 甘草(炙,一兩) 肉桂(去皮,五錢)
上銼,每服一兩五錢,水二鐘,煎八分,溫服。

按︰上方以五苓利三焦之濕。二石清六腑之熱,此河間治濕熱之簡便者。張子和加人參,因其脈虛故也。

嘔吐証四

【歌】得食即吐知為火,停久而來卻是寒。久病胃虛因不納,或緣氣逆與停痰。食填胃口多生嘔,新谷如 何得下關。欲辨寒熱虛實候,大微遲數脈中參。

【論】有聲有物曰嘔,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乾嘔,皆主於脾胃。有胃寒者;有胃熱者;有胃虛者; 有痰隔者;有氣滯者;有食郁熱之不同,在乎參之以脈,驗之以証,則虛實冷熱之形無所逃矣。

【脈】嘔吐無它,寸緊滑數。微數血虛,單浮胃薄。芤則有瘀,最忌澀數。

胃熱

得食即嘔,胃火也,脈必數而口渴,二陳加薑炒芩、連。火上沖,食已暴吐,和中桔梗湯,荊黃散調檳榔末。 和中桔梗湯

治氣熱上沖,食已暴吐,脈洪數。 茯苓(一錢) 半夏(七分,泡) 陳皮(八分) 白朮(炒,八分) 生薑(五片) 枳實(炒,八分) 濃朴(薑炒,八分) 桔梗(八分)
上銼,一劑,水二鐘,煎至八分,空心溫服。 荊黃散

治上焦氣熱所沖,暴吐。 荊芥(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大黃(六分)
上銼,一劑,水煎,調檳榔末一錢,磨木香五分,溫服。

胃寒

食積為寒所逆,停久而吐者,脈必遲,理中東加半夏、木香、薑汁,或紫沉丸。胃寒嘔吐清水者,二陳 東加丁香、砂仁。 理中湯(方見中寒。) 紫沉丸 沉香(三錢) 檳榔(三錢) 紫蘇梗(五錢) 益智(去殼,炒,一兩) 神曲(五錢) 麥芽(五錢) 白朮(五錢) 烏藥(五錢) 香附(炒,五錢) 陳皮(一兩) 濃朴(薑炒,一兩) 甘草(炙,三錢)
上為末,水丸,砂仁湯送下三錢。

胃虛

胃虛不能納食而吐者,脈必微,六君子東加丁香、砂仁。 飲食傷脾胃而吐者,枳朮丸、枳朮二陳東加香附、砂仁。飲酒傷胃,嘔吐不止者,葛花解酲湯。 六君子湯(方見傷食。) 枳朮丸(方見脾胃。) 枳朮二陳湯 即二陳加枳實、白朮。(方見痰証。) 葛花解酲湯(方見內傷。)

食郁

停宿食不克化,新殼不化而反出,脈沉,瓜蒂散或保和丸。食郁,飲食不消,填塞胃口而嘔吐者,二陳湯 加神曲、山楂、薑炒黃連、濃朴、枳實。 瓜蒂散(方見痰証。) 保和丸(方見傷食。)

痰氣

因痰氣壅滯胃口,食不下而作嘔者,二陳東加竹瀝、薑汁、枳實、栝蔞。脈沉,瓜蒂散。痰在胸中,嘔噦,溫膽湯。氣逆,枳桔二陳湯。 二陳湯(方見痰証。) 枳桔二陳湯 即二陳加枳殼、桔梗。 溫膽湯 即二陳加竹茹、枳殼。

翻胃証五

【歌】翻胃多因氣血虛,脈來不足命多殂。是痰是火宜消降,數滑而沉可驗之。更有寒鬱並氣滯,脈來沉 伏與沉遲。

【論】翻胃成於噎膈,病而致于翻胃,則已危矣。或朝 食而暮吐,或暮食而朝吐,其吐必盡所食,日日如此,不變易者是也。至於吐無時者,嘔吐也。空噦而無所出 者,虛嘔也。大抵此病由血願不能榮潤腸胃,故上不得納,下不得便,如腸結若羊糞者死。然血虛者,則脈數 而無力;氣虛者,則脈緩而無力;氣血兩虛者,口中多出沫,但沫大出者必死。亦有熱甚者,則脈數而有力; 有痰阻者,則脈滑而有力;因氣滯者,其脈沉而伏,因寒鬱者,其脈沉而遲,皆非血氣衰竭,故可治。學人須 審其虛實而斷之,斯無失也。

【脈】翻胃噎膈,寸緊尺澀。緊芤或弦,虛寒之厄。關沉有痰,浮澀脾積。浮弱氣虛,澀小血弱。若澀而沉,七情所搏。

虛而不能榮潤大腸,故便難。蓋幽門不通,上沖吸門,食不能納,年老者難治,年少者猶可保全,四物湯 加桃仁、紅花、麻仁、枳殼,結甚者,暫加熟大黃以導其滯,量人虛實用之。中年人,四物湯加童便、韭汁、牛、羊乳、竹瀝薑汁。氣虛者,參苓白朮散。氣虛有火兼痰者,七聖湯。陰虛火上沖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薑汁、竹瀝。若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胸膈痞悶,吞酸噯腐,食不化而反出,是為脾胃虛寒,即王太仆所謂︰ 食入反出,是無火也。用六君子東加炮乾薑,白豆蔻、黃連、製吳茱萸,如不應,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以生脾土。 四物湯(方見血証。)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嘔吐泄瀉。

人參(二錢,去蘆) 茯苓(二錢,去皮) 白朮(二錢,土炒) 乾山藥(二錢,炒) 甘草) 二錢,炙) 白扁豆(去皮,薑汁浸,炒,一錢五分) 蓮肉(炒,一錢) 砂仁(炒,一錢) 桔梗(炒,一錢) 薏苡仁(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子煎湯調下。七聖湯

治翻胃嘔吐。 半夏(一錢) 黃連(一錢) 白豆蔻(一錢) 人參(一錢) 白茯苓(一錢) 竹茹(一錢) 生薑(三片)
上銼,一劑,水二鐘,煎八分,空心熱服。 六君子湯(方見脾胃。) 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方見虛損。)

胃中有火,不能停食者,即王太仆所謂︰食不得入,是有火也。二陳東加竹瀝、薑汁、炒黃連、山梔。便 結者,四物湯加桃仁、紅花、枳實、黃芩。痰阻者,二陳加枳殼、栝蔞仁、竹瀝、薑汁,或用化痰丸。氣逆 者,脈浮而洪,食已暴吐,氣上沖胸發痛,用木香調氣散。氣滯者,脈沉而伏,二陳東加木香、砂仁、青皮、枳殼。食與氣相假成積者,其脈浮而匿,其症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行其氣。下焦有寒者,其脈沉而遲,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大便閉而不通,治法當以通其閉 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複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

二陳湯(方見痰証。) 化痰丸(方見痰証。)

木香調氣散

白豆蔻(二兩) 丁香(二兩) 木香(二兩) 檀香(二兩) 藿香葉(八兩) 炙甘草(八兩) 砂仁(四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一方 治翻胃之要藥。

韭汁(二兩) 牛乳(一盞) 生薑(半兩,取汁) 竹瀝(半盞) 童便(一盞)
上五味,和勻頓服,或入煎劑中同服尤佳。 一方治翻胃極效,用螃蟹洗淨,入水中,蟹背上水要高三、四指,以香油一小盞入水中,將兩指捻白面撒 水上,蟹臍內白沫即出,次日去蟹,留水晒乾為末,每服五分,淡燒酒下。

噎膈証六

【歌】噎膈生於血液乾,或因氣火或因痰。近於咽嗌名為噎,水飲能吞食物艱。胃脘之間成膈証,食雖能 進下關難。要參脈症求虛實,勿泥辛香概作寒。

【論】丹溪云︰噎病生於血乾。蓋胃為水穀之海,脾為消化之器,清和則健運,能為諸經行其津液,稍有 不行,則留滯壅塞,而噎膈之病作矣。世人皆遵局方,但有嘔吐者,便用香燥熱藥,偏助其火,不思此病原因 燥結枯願而成,複用香燥熱藥治之,其謬甚矣﹗其始,胃液凝聚,其久也,脾氣耗敗,傳化漸遲。烏、附、丹 毒服之積久,血液俱耗,胃脘干願。其願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 曰“噎”。其願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複出,名之曰“膈”,漸成反胃,小便秘,大便 如羊糞,名雖不同,病出一體。

夫血,陰也。陰主靜,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金水二氣有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潤傳化合宜,何 噎之有?世人概用香燥熱藥者,不知此理也。子和引《內經》三陽結為膈立論,力辨世人熱藥之誤,可謂明矣﹗ 又有以承氣治之,失之太峻也。蓋咽有因火氣衝逆,食不得入者,脈數大。有因痰飲阻滯者,脈結滑。有七情鬱結者,脈沉澀。 有因瘀血積滯,蓋陽無陰不能失化,陰失位,陽伏其中,傳化不變而反上行,其脈芤澀。因氣者,從氣治;因 血者,從血治;因痰者,導之;因火者,壯水製之,豈專以辛香燥劑乎﹗若脾胃陽火衰微,不能運化者,暫以 辛溫藥開其結滯,仍以益陰養胃為主。若概以局方辛香燥熱之藥以火濟火,重耗其津液,則大便閉結,幽門不 通,上沖吸門,而噎膈轉甚矣。此千古之弊也﹗ 達按︰前証多起於憂郁,憂郁則氣結於胸臆而生痰,久則痰結成塊,膠於上焦,道路狹窄,不能寬暢,飲 或可下,食則難入,而病已成矣。好酒之徒患此者,必是頑痰,蓋酒能發火,火能成痰,痰因火煎,膠結不開,阻塞道路,水飲下咽,亦覺痛澀。若以血願治,投當歸、地黃等藥,血未必潤,反助其痰,病何由愈﹗若黑瘦 之人,真陰素虛,常覺內熱,又不嗜酒,或過服香燥熱藥者,當以血願治。

痰氣

喜怒七情傷於脾胃,郁而生痰,痰與氣搏,升而不降,飲食不下,氣留於咽嗌者,快氣餅子、四七湯主之。 痰郁者,化痰丸。關格者,必用吐以提其氣。若橫格,不必在乎出痰也。有痰亦宜吐,湧痰湯。其關格者,詳 本條內。

快氣餅子

氣鬱不快,食下則胸膈噎塞疼痛。

萊菔子(炒,二兩) 紫蘇子(一兩) 橘紅(一兩) 白豆蔻(一兩) 白茯苓(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薑汁為餅子,時時噙嚼之。

四七湯

治七情氣鬱,結聚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並治中脘痞滿,痰涎壅盛,上氣喘急。婦人有孕惡阻,亦宜服之。 半夏(一錢半) 白茯苓(一錢三分) 蘇梗(一錢) 濃朴(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七片,大棗一枚,水二鐘,煎八分服。 化痰丸(方見痰証。)

湧痰湯

甘草(一兩) 桔梗(一兩) 瓜蒂(五錢) 枳殼(五錢) 陳皮(五錢)
上,用水十碗,煎至五碗,去渣,連連飲盡,浸浮其痰,發一惡心,即大吐。得寬後,可服參苓白朮散 調理,不致複發矣。

上焦火盛沖逆,食不得下而嘔者,和中桔梗東加竹茹、枇杷葉,渴者,去半夏,加麥冬。大便燥結者,人參利膈丸微下。血少陰虛,火盛不得眠,食入反出者,朱砂安神丸。
和中桔梗湯(方見嘔。)

人參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咳喘滿,和脾開滯,推陳致新,治噎膈之聖藥。 木香(一兩) 檳榔(一兩) 人參(一兩) 當歸(一兩) 藿香(一兩) 甘草(一兩) 枳實(一兩) 大黃(酒浸,一兩) 濃朴(薑製,一兩)
上為細末,水丸,溫水送下五十丸,如桐子大。仍用豬膽導之,得通便佳。 朱砂安神丸(方見驚悸。)

血氣願弱而成噎塞者,養血湯,或潤血飲子。脾虛,中氣不足,八珍湯加橘皮、竹茹、枇杷葉。

養血湯

當歸(二錢) 生地黃(二錢) 玄參(二錢) 阿膠(二錢) 知母(二錢) 紅花(五分,酒洗) 桃仁(五分,研泥)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八分,加生白蜜二匙服。

潤血飲子(增)

治血願成噎。
水一鐘,入阿膠一兩,化開,煎至七分,加竹瀝半盞,人乳一盞,蜜五匙,徐徐服之。

瘀血

瘀血則脈澀,桃仁承氣湯下之。 桃仁承氣湯(方見本條下。)

痞滿証七

【歌】胸中滿悶名為痞,外面殊無脹急形。食積結痰兼濕熱,氣虛不運病根深。

【論】痞者,否也,不通之意,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填滿痞塞,皆土之為病也,然痞與脹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有中氣不足,不能運化者;有飲食痰結,不能施化 者;有濕熱太甚而成者,當隨証分消。虛者補中益氣湯,不可峻劑攻之;實者略與疏導。昧者苟圖一時通快,喜行峻利,多致危殆也。

【脈】痞滿滑大,痰火作孽。弦伏中虛,微澀衰劣。

中氣不足

中氣不足,不能運化精微而為痞悶,脈弱無力,不可用利藥攻之,補中益氣湯。久服中氣充滿,清道健運,痞自除也。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食積

飲食內傷,不能克化而痞者,枳朮丸或保和丸,或枳桔二陳東加神曲、麥芽、山楂。心下虛痞,按之痛者,枳實消痞丸、黃連瀉心湯。
枳朮丸(方見脾胃。)
保和丸(方見傷食。)
枳桔二陳湯(方見脾胃。)

枳實消痞丸

枳實(一錢,炒) 山楂肉(一錢) 黃連(炒,一錢) 神曲(炒,一錢) 甘草(炙,一錢) 豬苓(一錢) 澤瀉(八分,去毛) 濃朴(薑汁拌炒,八分) 砂仁(八分,炒) 陳皮(一錢) 人參(一錢,去蘆) 黃芩(一錢,炒) 乾薑(八分) 薑黃(八分) 白朮(炒,一錢)
上未,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白湯送下。

黃連瀉心湯

黃連(一錢二分) 濃朴(一錢,製) 乾薑(八分) 甘草(五分) 人參(八分) 白芍藥(八分)
上銼,一劑,薑三片,水二鐘,煎八分,空心熱服。

濕熱

濕熱太甚而痞者,黃連瀉心湯。有熱,三黃瀉心湯。火邪乘脾而痞者,二陳加黃連、黃芩、栝蔞。 黃連瀉心湯(方見前。)

三黃瀉心湯

大黃(三錢) 黃連(三錢) 黃芩(三錢)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一盞,熱服。

二陳湯(方見痰証。)

痰滯

痰氣阻滯中州而為痞者,小陷胸湯,或枳桔二陳東加黃連、栝蔞、天花粉。痰氣壅滿,心胸痞滿不寬,導痰湯。

小陷胸湯

半夏(六錢) 黃連(三錢) 栝蔞(小者一個,大者半個)
用水二鐘,加生薑三片,先煎栝蔞,約鐘半許,入半夏、黃連,煎至一鐘,溫服。

枳桔二陳湯(方見脾胃。)
導痰湯(方見痰証。)

惡心証八

【歌】畏食分明是惡心,嘔而無物亦無聲。胃中寒氣兼痰火,隨証斟量細辨明。

【論】戴云︰惡心者,無聲無物,心下欲吐不吐,欲嘔不嘔,心中兀兀如畏舟車者是也。

胃寒

胃中有寒氣而作惡心者,嘔清水,不渴,脈遲,明知食寒物、受寒氣,大半夏湯、小半夏茯苓湯、理中湯 加生薑、半夏。

大半夏湯

半夏(二錢五分) 陳皮(二錢五分) 茯苓(二錢五分) 生薑(二錢五分)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一盞,熱服。

小半夏茯苓湯(方見咳逆。)
理中湯(方見中寒。)

胃熱

胃中有熱而作惡心嘔酸,內有熱,脈必浮大而滑數,煩渴,二陳加薑炒黃連、山梔。胃氣不足,內熱惡心,六君子東加辰砂、薑炒黃連。 二陳湯(方見痰証。) 六君子湯(方見脾胃。)

吞酸証九

【歌】要識吞酸與吐酸,總因濕熱肺脾間。吐酸吐出酸如醋,若是吞酸咯吐難。

【論】夫吞酸與吐酸不同,吐酸者,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滯日久,濕中生熱,故從火 化,遂作酸味,如谷肉在器,濕熱則易酸。吞酸者,鬱滯日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 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膚得溫暖則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則津液流通,郁熱得 行,亦可暫解,蓋標寒而本熱也。故《素問》、河間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標也。學人當究其淺深之感,本末之治而用藥,庶可取十全之效也。

【脈】吞酸脈形,多弦而滑。或沉而遲,胸有寒飲;或數而洪,胸有痰熱。

吞酸

吞酸是濕熱鬱滯於肺胃之間,必 食自養,二陳東加吳茱萸、黃連,順其性而折之,佐以蒼朮、茯苓以行 其濕熱,再加薑炒黃連。吞酸有食不化者,平胃散加神曲、麥芽、山楂、薑炒黃連。

二陳湯(方見痰証。)
平胃散(方見中濕。)

吐酸

吐酸者,津液隨上升之氣鬱之日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而作酸味,二陳東加吳茱萸、炒黃連、山梔、蒼朮、濃朴、生薑。中脘有宿食留飲,酸味蜇心痛,或吐酸水如醋之味,蜇牙痛,曲朮丸、茱連丸。

曲朮丸

治中脘停食留飲,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兩) 陳皮(一兩) 蒼朮(米泔浸,炒,一兩五錢)
上為末,生薑汁煮神曲為丸,每服七十丸,薑湯下。

茱連丸

黃連(一兩,酒炒) 黃芩(五錢,酒炒) 陳皮(五錢) 吳茱萸(五錢,煮,晒乾) 蒼朮(七錢,米泔浸,炒)
上為末,煮神曲為丸,下七十丸。

按︰是方以芩、連治熱,熱去則不吐酸。蒼朮燥濕,濕除則不生熱。陳皮理氣,氣行則濕不郁。(茱萸 味辛熱,能引芩、連入肝而瀉火,此從治之義也。)

嘈雜証十

【歌】痰因火動令人嘈,濕痰氣鬱總同條。肥人自是濕痰故,伐火芩連梔子調。

【論】丹溪云︰嘈雜者,俗謂之心嘈是也。有痰因火動者,必痰多,脈滑而數,宜治痰為先,治火次之。 有食郁作熱者,脈數而大,當治其火,而開導次之。有因濕痰者,脈沉而滑,宜豁痰。有因氣鬱者,脈沉而澀,宜開鬱理氣,蓋沉則為郁,滑主痰而澀主氣也。醫能審脈驗証,真知是火、是氣、是郁,斯為活法矣。

痰因火動者,治痰為先,二陳東加薑炒黃芩、黃連、山梔子為君,南星、半夏為佐,桔梗、青黛為使。

二陳湯(方見痰証。)

氣鬱

氣鬱者,越鞠丸,或二陳東加枳殼、桔梗、香附、烏藥、薑炒黃連、蒼朮,有痰加貝母。

越鞠丸(方見郁証。)

火嘈者,二陳東加黃芩、黃連、山梔子,或三補丸。有火鬱,二陳東加山梔子、香附、撫芎、蒼朮。

三補丸

黃芩(四兩) 黃連(四兩) 黃柏(四兩)
上為細末,水丸,每服七十丸,白湯送下。

食郁熱

食郁有熱先治火,芩連枳朮丸加神曲、麥芽、山楂、陳皮、半夏。或食郁不消,胸滿嘈雜,大安丸。

芩連枳朮丸
即枳朮丸加芩、連。(方見脾胃。)

大安丸
即保和丸加白朮。(方見傷食。)

咳逆証十一

【歌】陰火攻沖成咳逆,或因痰氣滯胸膈。胃中積熱與停寒,病後胃虛多吃忒。

【論】咳逆者,古名噦,今名呃,又名吃忒。胃寒者,脈遲澀,手足寒,嘔吐,無熱証。胃熱者,脈洪大,燥渴,便難。有胃中有痰,陰虛,火炎上沖而呃者,其氣從臍下逆上。丹溪云︰上升之氣,至肝而出,中挾相 火。經云︰諸逆沖上,皆屬於火。有痰氣逆滯者,其氣從胸中起,中州元氣鬱也。有病後發呃者,久病胃虛也,宜細辨之。

【脈】呃逆甚危,浮緩乃宜。弦急必死,結代促微。

胃火

胃火上逆而呃,小半夏茯苓東加山梔、黃芩吐之。利後胃熱而呃,橘皮竹茹湯。

小半夏茯苓湯

半夏(五錢,湯泡) 茯苓(三錢,去皮)
上,生薑五錢,搗汁同煎,不拘時熱服。

橘皮竹茹湯

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咳逆者。

橘皮(二錢) 竹茹(一錢) 人參(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煎服。

陰火

陰火上逆,從臍下逆上,夜分轉甚看,四物湯加知母、黃柏、竹茹、陳皮、茯苓。 四物湯(方見血証。)

病後呃

病後元氣不足,胃虛寒而呃,人參理中湯。痢後發呃,多不救,用六君子湯猶或可生。

人參理中湯(方見中寒。)
六君子湯(方見脾胃。)

胃寒

胃寒氣逆呃者,丁香柿蒂湯。吐利後胃虛寒,手足厥冷呃逆者,理中東加丁香、木香、枳殼。

丁香柿蒂湯

丁香(一錢) 柿蒂(一錢) 陳皮(一錢) 青皮(一錢) 人參(五分)
上銼,一劑,水二鐘,煎八分,溫服。

理中湯(方見中寒。)

痰氣

無別証,忽然發呃,痰氣逆滯,氣從胸中起,小半夏茯苓東加木香、枳殼,或蘿卜湯調木香調氣散。痰礙氣逆而呃,用蜜湯探吐。
小半夏茯苓湯(方見前。)

木香調氣散

木香(三兩) 檀香(三兩) 白豆蔻(三兩) 丁香(三兩) 砂仁(四兩) 甘草(炙,一兩半)藿香(一兩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鹽湯下。

噯氣証十二

【歌】何故令人成噯氣,蓋緣痰火乘於胃。治痰星夏共陳皮,治火黃連石膏輩。

【論】噯氣者,胃中有火、有痰、有食、有氣,南星、半夏、軟石膏、炒黑山梔子、香附,或丸或煎服。

又云︰痰條下,食積熱,噫氣吞酸証,火氣衝上,多作噯氣,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再加青黛、山梔子、栝蔞仁,或潤下丸。 潤下丸(方見痰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