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二

真中風一

【歌】腑中風邪顯六經,面加五色表之形。若還中臟多便阻,絕証臨之命必傾。半身不遂 斜口,此是風 邪中在經。有表汗之須續命,六經加減認教真。須知在裡溲便秘,實者尤當三化行。原無表裡秦艽治,大要清 心靜養神。

【論】經云︰風為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或為寒熱,或為偏枯,或為癘風,皆 為風也,其變莫測。然八方之風邪中人,則有中腑、中臟、中經脈之分,所以別其邪之淺深也。中腑者,有表 証,面加五色,脈浮弦而惡風寒,拘急不仁,現六經形証,治宜汗之,亦不可過汗,損其衛氣。中臟者,內閉 九竅,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眼瞀,大小便秘,故可下之,亦不可過下,損其榮血。中經脈者,外無六經 形証,內無便溺阻隔,故治之在經,無表裡証,不可汗下,宜靜勝其燥,是養血也,大秦艽湯。其有痿痺、癱 瘓偏枯、痛癢、頑麻、中痰、中氣,似風而非風也,故另立類中風條以別之。

【脈】中風浮吉,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元治痰,風未可疏。浮遲者 吉,急疾者殂。

中腑

中腑者,廢肢節,審其六經形証,用加減續命湯。國中先須理氣,烏藥順氣散、對星香散。若兼中臟,大便秘,三 化湯。失音舌強,大秦艽湯。痰涎盛者,稀涎散、竹瀝湯、荊瀝湯。 加減續命湯 麻黃(去節) 人參(去蘆) 黃芩(去腐) 川芎 芍藥(酒炒)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麩炒) 防己(去皮) 桂枝(淨炒) 防風(去蘆,各一錢) 附子(炮,去皮臍,五分)
上 咀,生薑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通口服。 達按︰古人以此方混治中風,未詳其証。蓋麻黃、杏仁,麻黃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証之傷寒。桂枝、芍藥,桂枝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証之中風。如此言之,則中風而有頭痛、身熱、脊強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參、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補氣。芍藥、川芎,四物湯之二也,局方用之以養血。如此言之,則中風而有氣虛、血虛者,皆在所必用也。風淫末疾,故佐以防風。濕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陰淫寒疾,故佐以附子。 陽淫熱疾,故佐以黃芩。蓋疾不單來,雜揉而致,故其用藥亦兼賅也。如治中風不審六經形証加減,雖治,與 不治無異也。宜以此湯隨証加減,治之如下。 如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麻黃、杏仁、防風各加一倍。 宜針至陰出血,(穴在足小指外側爪甲角,針二分。)昆侖舉蹺。(穴在足外踝後跟骨,針透太溪。) 如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 宜針風府。(穴在項後入發一寸,針入三分,禁灸。)
以上二証,皆太陽經中風也。 如中風有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二錢,甘草再加一倍。 如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葛根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加葛根,桂枝、黃芩再加一倍。 宜針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本節後陷中,針入五分。)去陽明之賊,兼刺厲兌,(穴在足。)瀉陽明之實。
以上二証,皆陽明經中風也。 如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附子加一倍,乾薑加二倍,甘草加二倍。 宜針隱白。(穴在足大指內爪甲角。去太陰之賊。) 此太陰經中風也。 如中風有汗無熱,桂附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 宜針太溪。(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針透昆侖。) 此少陰經中風也。 如中風六經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羌活連翹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加羌活、連翹也。 少陽之經絕骨,(穴在外踝上三寸,灸五壯。)灸以引其熱;厥陰之井大敦,(穴在足大指甲聚毛間。) 刺以通其經。 烏藥順氣散 烏藥 陳皮(各二錢) 麻黃(去節) 川芎 枳殼(去穰,麩炒) 白芷 桔梗(各錢) 僵蠶(炒去絲) 乾薑(炮,五分) 甘草(炙,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達按︰本方以“順氣”名者,蓋遍身麻痺,表氣不順也,故治以麻黃、川芎。語言謇澀,裡氣不順也,故治以烏藥、陳皮、枳殼。口眼歪斜,面部之氣不順也,故治以白芷、僵蠶。喉中氣急,甘草可緩。肺氣上逆,桔梗可下。痰之為 物,寒則凝滯,熱則流通,佐以乾薑,行其滯也。此治標之劑也,然必邪實初病之人方可用。 中風一身俱麻,加人參、白朮、當歸、川芎、麥門冬。久患左癱右瘓,去麻黃,加天麻、防風、羌活、半夏、南星、木香、當歸。口眼 斜加生薑。虛汗去麻黃,加黃 。中風面目、十指俱麻,乃氣虛也,補中益氣 東加木香、香附、羌活、防風、烏藥。 對星香散

治中風體肥痰盛,口不渴者,此方主之。 牛膽 南星(八錢) 木香(一錢)
上 咀,每服四錢,生薑十片,水一大盞,煎七分,溫服。 達按︰本方用南星,燥痰之品也。曰體肥,曰痰甚,曰不渴,則宜燥也可知矣,故以南星主之。而必入牛 膽者,製其燥也。佐以木香,利痰氣也。

中臟

中臟無別病,大便秘者,用三化湯。老弱之人,以滋潤湯代之。若口開眼合,撒手遺尿,汗出如油,搖頭 直視,面赤如妝,聲如鼾睡,脈急大實者,皆不可治。不省人事,用通頂散,或半夏末吹鼻中取嚏,如無嚏者死。痰涎盛,用稀涎散,或蝦汁吐之。痰多有熱,荊瀝湯。 三化湯

治中臟者,以此通其滯,調以十全、四物。 大黃 枳實 濃朴 羌活
上 咀,等分,每服一兩,水煎服。 滋潤湯

治風中在臟,大便秘結。 當歸 生地黃 枳殼(去穰) 濃朴(去皮) 檳榔 大黃 火麻仁 杏仁(去皮,各一錢) 羌活 (七分) 紅花(一錢三分)
上銼,水煎,空腹溫服。 通頂散

治病患國中風,昏憒不省人事,口噤不能開者,急用之。 藜蘆 甘草(生) 川芎 細辛 人參(各一錢) 石膏(五分)
上為末,吹鼻中一字,就提起頭頂心發,立蘇。有嚏者可治,無嚏者不可治。 稀涎散

治中風忽然如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涎潮搐搦,用以吐出痰涎便醒。 明礬(一兩,半生半枯) 皂角(四條,去黑皮,炙)
每服三錢,溫水調灌,風痰自出。 達按︰本方治中風暴仆,痰涎壅塞者,蓋濁邪在上,風盛氣壅而然也。經曰︰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 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故不與疏風、補虛,而先吐其涎。白礬之味鹹苦,鹹能軟堅,苦能去濕。皂角之味辛鹹,辛能利竅,鹹能去污。名之曰“稀涎”,固奪門之兵也。師曰︰凡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液便止。 若攻盡其痰,則無液以養筋,反令人攣急、偏枯,此大戒也。 荊瀝湯(方見類中風內。) 中經脈 無表裡証,口眼 斜,半身不遂,宜靜勝其燥,是養血也,大秦艽湯。汗、吐、下後,初証既定,宜靜 藥養之,牛黃清心丸。痰涎盛,竹瀝湯。口眼 斜,瓜蒂散或蝦汁吐之。血虛,四物湯吞活絡丹。 大秦艽湯

治中風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此方主之。 秦艽(去蘆) 石膏(各三兩,生用) 甘草 川芎 當歸(酒炒) 羌活(去蘆) 獨活 防風 黃芩 (酒炒) 白芍藥(酒炒) 吳白芷 白朮 生地黃(酒洗) 熟地黃 白茯苓(去皮,各二兩) 細辛(五錢)
每服一兩,水煎。 陰雨濕勝時加生薑七片。春、夏加知母七分,心下痞加枳實一錢,煎服。

按︰中風,虛邪也。許學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用驅風養血之劑。以秦艽為君者,攻一身之風也。 以石膏為臣者,去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陽百節之風疼。防風為諸風藥中之軍卒。三陽數變之風邪,責之細辛。 三陰內淫之風濕,責之苓、朮。去厥陰經之風,則有川芎。去陽明經之風,則有白芷。風熱干乎氣,清以黃芩。 風熱干乎血,涼以生地。獨活療風濕在足少陰。甘草緩風邪上逆於肺。用歸、芍、熟地者,所以養血于疏風之後,一以濟風藥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牛黃清心丸(方見癇証。) 竹瀝湯(方見類中風條下。) 瓜蒂散(方見痰証。) 四物湯(方見血証。) 活絡丹

治中風口眼 斜,半身不遂及諸風痺手足拳攣,筋脈不舒,皆風邪濕毒流滯經絡,渾身走注疼痛,腳心 釣痛,腿、臂間忽一、兩點痛,並宜服之。 南星(炮) 川烏(炮) 草烏(炮) 地龍(各六兩) 乳香 沒藥(另研,各三兩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荊芥湯亦可。 增補省風湯

治中風口眼 僻,痰涎壅盛者主之。 半夏(一錢,薑製) 防風(一錢) 全蠍(二錢,去翅、足) 膽星 甘草(炙) 生白附 生川烏 木香 (各五分,不見火) 以“省風”名者,省減其風之謂也。蓋風壅其痰,干於面部,則口眼 僻。塞於胸中,則痰涎壅盛。是方 也,防風、白附、全蠍、川烏可以活經絡之風痰而正口眼。膽星、半夏、甘草、木香可以療胸次之風痰而開壅 塞者焉。 總按(補)︰《醫學指迷》云︰夫木必先枯也,而後風摧之;人必先虛也,而後風入之。氣虛之人,腠理 不密,故外風易襲;血虛之人,肝木不平,故內風易作。蓋虛之所在,邪必湊之,腑虛則中腑,臟虛則中臟,血脈虛則中血脈。中臟多滯九竅,故口噤不開,目瞑無視,失音不語,大小便不通。中腑多著四肢,故半身不 遂,手足不隨,痰涎壅盛,喘聲如雷,然目猶能視,口猶能言,大小便不閉,以此為別耳。若口眼 斜,沉沉 欲睡者,中血脈也,此為最輕。中腑者易治,中臟者難治。中腑者宜汗,從乎陽也;中臟者宜下,從乎陰也。 中腑後幸而得愈,若不戒酒色,不避風寒,必複中。中必在臟,雖神仙亦莫能治,蓋由淺以及深也。

類中風二

【歌】卒倒原從氣分虛,濕痰能中右邊肢。左邊死血並無血,不語涎多吐最宜。口噤筋攣風熱甚,四肢不 舉屬於脾。更兼痿 與麻痺,休作風邪真中醫。

【論】河間云︰風病多因熱盛。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有風者,亦非外中之風,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虛不能製,則陰虛陽實,熱氣怫郁,心神昏冒,故卒倒無知。亦由喜、怒、悲、憂、恐五者過極而卒中,皆為熱。微則僵仆,氣血流通,筋脈不攣,發過如故。 甚則熱氣太盛,鬱滯不通,陰氣暴絕,陽氣後竭而死。故痰涎者,偏枯者,口噤者,筋急者,筋反縱者,皆為 燥熱之証,故主乎火也。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誠有之。東南氣溫多濕,有病風者,非風也,皆由濕生痰,痰生 熱,熱生風,經所謂︰亢則害,承乃製也。古方以風、痿混同論治,故多以治風藥通治痿疾。殊不知痿因肺熱 葉焦,傳入五臟,散為諸痿,如四肢不舉,舌本強,足痿不收,痰涎有聲,悉屬於土,為濕熱,以風治之非也,故主乎濕。東垣云︰言中風者,皆由元氣不足,則邪湊之,益氣則風自除。故卒倒僵仆皆由氣虛,故主乎氣。 許學士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往往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脈伏身寒,此名中氣。若中風,則身溫為異耳。然諸家之說,皆非外中之風,故曰類中風。

氣虛附血虛。 僵仆卒倒,氣虛也,六君子東加黃 、竹瀝、薑汁,或濃煎人參湯,加竹瀝、薑汁。 血虛,八珍湯,地黃須用薑汁炒則不泥膈。 六君子湯 八珍湯(二方並見氣虛証。) 四君子加竹瀝薑汁方 人參(三錢) 白朮(一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竹瀝(半盞) 薑汁(五匙) 按︰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以此方主之。氣虛者,宜補之以甘,故用參、朮、茯、甘四件。稱其為君子者,謂其甘平有沖和之德,而無克伐之性也。 其加竹瀝,為能行痰。其加薑汁,所以行竹瀝之滯,而共成伐痰之功耳。 四物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方 當歸(酒洗) 川芎(酒洗,去蘆) 白芍(酒炒) 熟地(酒蒸) 桃仁(去皮尖) 紅花(各等分) 竹瀝(半盞) 薑汁(五匙) 按︰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左者,屬瘀血,以此方主之。用芎、歸、芍、地,生血藥也,新血生,則瘀血 滑而易去。用桃仁、紅花,消瘀藥也,瘀血消,則新血清而易生。然亦加夫竹瀝、薑汁者,以痰之物靡所不之,無分左、右而為患也。

中氣

痰氣,若厥逆身冷,脈沉伏,勿作中風。治以蘇合香丸灌醒,然後調治,續用烏藥順氣散、八味順氣散。 蘇合香丸

治男、婦中風、中氣,牙關緊閉,口眼 斜,不省人事,並傳尸骨蒸勞瘵,卒暴心疼,鬼魅瘴瘧,小兒急、慢驚搐,婦人產後中風,赤白痢疾,一切氣暴之証,最能順氣化痰。 沉香 木香 丁香 白檀香 麝香(另研) 香附 白朮 安息香(酒熬膏) 訶子肉 蓽茇 朱砂(水飛) 烏犀角(鎊,各一兩) 乳香 片腦 蘇合香油(入安息香內酒熬,各五錢)
上為末,研勻,用安息香膏並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桐子大,取井花水,溫冷任意,下四丸,老人、小兒服一丸,溫酒化下。

按︰病患國中風,喉中痰塞,水壅難通,非香竄不能開 竅,故集諸香以利竅。非辛熱不能通塞,故用諸辛為佐使。犀角雖涼,涼而不滯。訶梨雖澀,澀而生津。世人 用此方于國中之時,每每取效。丹溪謂辛香走散真氣,又謂麝、腦能引風入骨,如油入面,莫可解也,醫者但 當用之以救急,慎勿令人多服也。 烏藥順氣散(方見前真中條。) 八味順氣散

治中風正氣虛,痰壅盛者,此方主之。 白朮(土炒) 茯苓 青皮(炒) 陳皮(去白) 烏藥 白芷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按︰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四君子以補氣。治痰之法,利氣為先,故用青皮、陳皮、台烏、白芷以順氣,氣順則痰行,而無壅塞之患矣。此標本兼施之法也。

痰火

痰涎盛,偏枯口噤,筋急拘攣,筋反縱,脈數,燥火為病,牛黃清心丸主之。在表,防風通聖散。在上,涼膈散。昏冒發熱,不惡寒,不安臥,此風熱煩躁,瀉青丸。痰火熾盛,煩渴便秘,脈數大,三黃枳實湯、滾痰丸。 牛黃清心丸(方見癇証。) 防風通聖散

治中風,一切風熱,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眼目赤痛;或熱生風,舌強口噤;或鼻生紫赤風刺、癮疹,而為肺風;或成風癘,而世俗呼為大風;或腸風而為痔漏;或腸郁而為諸熱譫妄驚狂,並皆治之。 防風 川芎 當歸 赤芍藥(酒炒) 連翹 薄荷 麻黃(各四分) 石膏( ) 桔梗 黃芩(各八分) 白朮 山梔子(酒炒黑) 荊芥(各三分) 滑石(二錢四分) 大黃 芒硝(各四分) 甘草(一錢)
上,薑、蔥、豆豉同煎。 自汗去麻黃,自利去大黃、芒硝。

按︰本方有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 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於膈,肺膚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膚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 經之游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芎、歸、芍藥,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焉。

涼膈散

瀉青丸(二方並見火証條下。) 三黃枳實湯 黃芩 黃連 大黃(煨,各一錢) 濃朴 甘草(各五分) 枳實(二錢)
上,水煎熱服,不拘時。 礞石滾痰丸(方見痰飲條下。)

濕痰

口眼 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語。中於右,屬痰,稀涎散吐之。痰盛胸滿,導痰湯。肥人痰厥,口眼 斜,手麻木,化痰丸。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六君子東加竹瀝、薑汁。熱多,荊瀝湯,或加二陳湯,或 青州白丸子。痰火甚,滾痰丸。 稀涎散(方見前真中風條。) 導痰湯 即二陳加南星、枳殼。 六君子湯(方見脾胃。) 二陳湯(方見痰飲。) 竹瀝湯

治中風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薑汁(三合) 相合,作三服。 荊瀝湯

治中風有痰多熱,宜常服此。 荊瀝(二升) 竹瀝(二升) 生薑汁(二合) 相合溫服。 青州白丸子 治小兒驚風,大人諸風,牙關緊急,或痰喘體麻。 生半夏(七兩) 生白附(二兩) 生川烏(去皮,五錢) 生南星(二兩)
上為細末,盛絹袋中,以井水中擺出末,更將手時揉之令出。如有渣,再為末,再入絹袋中,再擺揉,以 盡為度。放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朝晨要換新鮮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乾如玉片,研細,以大米粉熬粥飲,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風癱溫酒下,服不拘時。 達按︰前証若少壯之人,氣血未虛,真水未竭,適因怒,動肝火,火畏水,不能上升,所以身涼無痰涎然。 須臾便醒者,水旺足以製火也,此名中氣。老衰之人,氣血俱虛,真水已竭,適因怒,動肝火,火寡於畏,得
以上升,所以身溫有痰涎然。多不能治者,水竭無以降火也,此名中痰。雖然少壯之人亦有不治者,男子乃色 欲過多,下元水虧,不能治火;女人乃經後、產後,去血過多,不能配氣。適因忿怒動火,而陽氣無所依附,則隨火而發越矣。陰也,血也,豈不為陽氣之根本乎?

中寒三

【歌】胃虛膚豁中寒深,厥逆身涼脈細沉。要辨內傷並外感,理中薑附倍加參。

【論】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屬外因;有口食寒物而得者,屬內因。然胃氣太虛,膚腠疏豁,故寒邪直 入於中。其病即發,手足厥冷,脈息細微,身蜷不熱,或有微熱而不渴,倦言動者是也。當急溫之,遲則不救,非若傷寒之邪,循經傳裡之緩也。東垣云︰內傷極多,外傷間有之。西北極寒,多外感;東南溫和,多內傷。 外感者,五積、理中,薑、附、麻黃、細辛之類;內傷者,從補中益氣湯,加溫散之劑。

【脈】中寒緊澀,陰陽俱盛。法當無汗,有汗傷命。

外因

若平素怯弱之人,外中寒邪而得者,蓋虛人腠理疏豁,氣血內損,故寒邪直中於中。不作熱,手足厥冷,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五積散。房勞而中寒厥逆者,四逆湯、三建湯主之,外用溫臍法。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始得之病,反發熱脈沉者,此方主之。 麻黃 細辛(各四錢) 附子(炮,二錢半) 按︰病發於陰者,當無熱。今少陰病,始得之,何以反發熱也?蓋其病本由太陽傳來者,腎虛則真寒直 入而脈沉,表有餘邪,因發熱。故用麻黃以發太陽之汗,用辛、附以溫少陰之經。 五積散 桔梗(十二兩) 蒼朮(米泔浸,去粗皮,二十四兩) 陳皮(去白) 麻黃(去 節) 枳殼(去穰,麩炒,各六兩) 濃朴(薑製) 乾薑(各四兩) 白芷 川芎 甘草(炙) 茯苓 肉桂 芍藥 當歸 半夏(湯泡七次,各三兩) 按︰本方治寒客經絡,內傷生冷,頭身俱痛,嘔吐腹疼,惡寒拘急者主之。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蔥白二根,煎七分,熱服。 挾氣,加吳茱萸。 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 乾薑(兩半) 附子(去皮、臍,半兩) 按︰右方治寒中太陰,受病即發,脈微不渴,四肢厥冷者主之。以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之意也。
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三建湯 大川烏 附子 天雄(並泡,等分)
每服四錢,加生薑十片,煎服。 溫臍法 用麝香、半夏、皂莢各一字為末,填臍中,用生薑切薄片貼之,放大艾火于薑片上,蒸灸三七壯。灸關元、氣海二十壯。熱氣通於內,寒氣逼於外,陰自退而陽自複矣。

內因

虛弱人,口食生冷寒涼之物,手足厥冷,臍腹絞痛,脈脫或遲,人參理中湯、薑附湯。因房勞內傷元氣,重中於寒,脈脫者,三建湯。因勞役內傷元氣,複感於寒者,補中益氣湯加薑、附主之。

人參理中湯

治太陰自病即發,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鴨溏,蛔厥,霍亂等証。

人參 乾薑(炮) 甘草(炙) 白朮(各二錢半)
上銼,作一劑,水煎溫服。 如吐多,去白朮加生薑。下多,倍白朮、人參。寒多,加乾薑一錢半。有動氣,去白朮,加肉桂二錢。脈 沉微而遲者,加炮附子二錢,名附子理中湯。 薑附湯

治中寒昏不知人,身體強直,口噤不語,四肢厥冷,臍腹冷痛,霍亂轉筋,一切虛寒,並皆治之。 乾薑(一兩) 附子(生,去皮臍,細切,一枚)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挾氣不仁,加防風。挾濕,加白朮。筋脈拘急,加木瓜。肢節痛,加桂二錢。 補中益氣湯(方見勞役內傷條。) 達按︰經云︰夫寒,陰氣也。寒中陽經,陽猶能抗陰,其病易愈。寒中陰經,兩陰相遇,膠固難愈。故病 太陰、少陰者,必重且危。病厥陰者多死。有等亡命之徒,既跌撲斗毆,內傷於血,複輕生投水,外著於寒。 血得寒而凝結,寒得血而深入,未有能生者也。

暑証四

【歌】暑傷氣分汗如傾,身熱頭疼躁不寧。所感必須分動靜,陰陽二証自然明。

【論】東垣云︰靜而得之曰傷暑,動而得之曰中熱。富貴人避暑于涼亭廣廈,為房室陰寒所遏,暑火不伸,故曰靜而得之。辛苦人負重作勞,勤耕力役,大暑行途者,此動而得之。王安道以靜得者即是陰証,非暑也。 然大暑炎熱流行,無所不至,雖外以風扇寒涼抑之,終非凜冽之寒邪。但 外寒遏,暑火不伸,此寒為標,熱為本,故先以辛溫治其標寒,繼以清涼治其本熱,無不愈者。若便作陰証名 之,用辛熱劑可乎?學人宜臨時參究脈証可也。

【脈】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豁,體狀無餘。

動而得之

冒暑作勞,身熱頭疼,自汗煩渴,面垢唇焦,或身如針刺,此熱傷分肉也,人參白虎湯主之。素有痰火,複冒暑氣而惡心,眩暈吐嘔者,黃連香薷飲主之,有痰加膽星、半夏,虛加人參。內外挾火相灼,卒倒不知人 事者,名曰暑風,此暑氣入而鼓激痰火,塞礙心竅故也,治宜吐之。

人參白虎湯

治伏暑發渴,舌燥生芒刺,身熱,脈虛,自汗等証。

人參(一錢半) 知母(二錢) 石膏(五錢) 甘草(炙,一錢) 上方入粳米一撮,水一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若腹痛吐瀉飽悶者,石膏切不可用。熱極,小便遺尿不止,加炒黃柏。煩躁加辰砂末、酸棗仁。 黃連香薷飲

治伏暑引飲,口燥咽乾,或吐或瀉。 黃連(薑炒,四兩) 濃朴(薑炒,六兩) 扁豆(微炒,半斤) 香薷(去土,一斤)
每服三錢,水一鐘,酒少許,煎七分,沉冷,不拘時服。 若卒中昏冒僵仆,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搐搦,此為暑風,不可作風治,本方加羌活主之。瀉利 加白朮、茯苓。脈虛弱加人參、五味、麥冬。虛汗不止加黃 、白朮。心煩加梔子、辰砂末。渴加干葛、天花粉。胸滿加枳殼、桔梗。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嘔吐加藿香、陳皮、薑汁。

十味香薷飲 消暑氣,和脾胃。 香薷(一兩) 人參 陳皮(炒) 白朮(土炒) 黃耆(蜜炙) 扁豆(炒,去殼) 甘草(炙) 濃朴 (薑炒) 木瓜 白茯(去皮,各半兩) 脈虛,加麥冬、五味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冷水任調下。

靜而得之

避暑于深堂大廈,為陰寒所遏,暑不得越,手足厥逆者,大順散。霍亂者,六和湯、桂苓甘露飲。 大順散 乾薑(一錢,炒) 甘草(八分,蜜炒) 肉桂(去皮) 杏仁(去皮尖,各六分)
上為粗末,水煎溫服,如煩躁,井花水調下。

按︰本方治夏月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腹痛脈遲者主之。用乾薑、肉桂,溫胃而建中。甘草、杏仁,調脾而利氣。非治暑之藥,乃治飲冷受傷之劑也,若非飲冷,切勿執方。 六和湯 桂苓甘露飲(二方並見霍亂。) 達按︰暑與熱,同義而異名。中暑,即中熱也,何分之有?歷代醫家,乃有中暑、中熱之分,吾不知其所 謂。假如道中行人,酷日趲程;野中農夫,暄天勞力,津竭汗盡,咽喉如燒,飢未得食,渴未得飲,勞未得息,卒然昏冒,不省人事,身體發熱,名為中熱,雖謂之中暑,亦可也。至於素享富貴之人,其性不耐寒暄,每至 暑月,即池亭水閣以安其身,浮瓜沉李以供其口,環冰揮扇,以祛其熱,藤簞竹床以取其涼,炎蒸不來,清風 滿座,內有伏陰,外受涼氣,汗不 流而肌理密,陰愈侵而陽不發,卒然昏眩,寒熱交作,嘔吐腹痛,乃為夏月感寒,非中暑也。法當溫以理其中,辛以散其表,不可執中暑之說,而用治暑之劑也。宜以生薑、蔥白、木香、陳皮、羌活、紫蘇之類。

濕証五

【歌】東南土薄濕多生,風雨山蒸屬外因。西北地高濕疾少,乳醪濕面內因成。腰如石墜頭如裹,聲壅 如同瓮裡鳴。肢節痛兮兼痿痺,四肢緩縱不能行。脈來沉緩無疑惑,疸腫虛浮泄利頻。上下分消施汗泄,若然 濕鬱取風升。

【論】夫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出者,必須審其方土。東南地土卑下多陰雨,濕氣必從外入,多自下起,故重腿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則滲泄。西北地高無濕,人多食濕面、潼乳、酒醪,以飲多快食為尚,或酒後 寒氣怫郁,濕不得越,病從內生。故多腹皮脹滿,水臌浮腫,按之如泥之病,治須通利二便,甚則逐水驅之,責其根在內也。然南北方土,其內外所因感,亦互有之,但有多少之殊耳,不宜執一見也。

【脈】濕則濡緩,或兼澀小。入裡緩沉,浮緩在表。若緩而弦,風濕相攪。

外因

濕從外受,在上,羌活勝濕湯、升陽除濕湯;在下,四苓散、平胃散;風濕勝,脈浮汗出身重,防己黃 湯調之;在下,氣實、大小便不通者,導水丸。 羌活勝濕湯

治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沖頭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羌活 獨活(各錢) 本 防風 甘草 川芎(各五分) 蔓荊子(三分)
水煎溫服。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也,加蒼朮二錢,黃柏一錢,附子五分。

按︰經曰︰風能勝濕。故用羌、防等諸風藥,如卑濕之地,風行其上,不終日而濕去矣。又曰︰無竅不 入,惟風為能。故凡關節之病,非風藥不可。用甘草為佐者,以風藥悍燥,用以調之,此之謂有製之兵也。 升陽除濕湯

治脾虛不能運化,濕勝濡瀉主之。 升麻(中) 柴胡(中) 防風(中) 蒼朮(上) 澤瀉(中) 豬苓(中) 陳皮(下) 神曲(中) 麥芽(中) 甘草(下)
水煎,食前服。

按︰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故先用升麻、柴胡以提清氣。又曰︰濕勝則濡泄,故用蒼朮、防風以發 汗,豬苓、澤瀉以利水,此上下分消之法也。夫瀉雖生於濕,必從飲食而得者,故用曲、麥、陳、甘以消食健 脾,脾能健運,則濕自除而瀉自止矣。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相搏,客在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煩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一兩) 甘草(炙,五錢) 白朮(七錢半) 黃耆(一兩二錢)
上 咀,每服一兩,棗一枚,薑三片,煎服。

內因

飲食入,濕從內生,二陳東加蒼朮、白朮,平胃散。飲食內傷停濕,胸滿腫脹,發黃,茵陳五苓散,實 者舟車丸。 若飲酒動濕,升而汗之,解酲湯。 二陳湯(方見痰飲。) 四苓散

治內傷飲食有濕,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按︰經曰︰濕勝則濡泄,故濕生於內者,令人水泄。濕並於膀胱,故小便不利。白朮性燥,燥則健脾。茯苓本淡,淡能滲濕。豬苓有滲而無補。澤瀉潤下而兼滲。丹溪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以此方主之。 加桂名五苓散,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土濕太過,腹脹不食者主之。 蒼朮(君,米泔浸) 濃朴(臣,薑汁炒) 陳皮(臣) 甘草(佐,炒) 按︰經曰︰穀氣通於脾。今山嵐瘴氣,穀氣也,令人不服水土而腹脹,是土濕太過也,故用蒼朮燥濕為君。 濃朴、陳皮寬中泄氣為臣。甘草和諸藥為佐。濕氣去,則胃氣平矣。
上為末,每服五錢,薑、棗煎服。 葛花解酲湯(方見內傷條。) 導水丸 主瀉濕熱,通利二便。必高燥之地,黑瘦之人,膏粱之家,熱燥之病,服之切當。若下濕之地,肥白之人,淡食之家,寒濕之病,猶未當也。 大黃 黃芩(各一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上為細末,水丸,如綠豆大,溫水下二十丸,日三服。 舟車丸

治濕勝氣實。 大黃(二兩)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陳皮(各一兩) 牽 牛(頭末四兩) 木香(五錢)
上為細末,水丸,白湯送下,隨病加減。

燥証六

【歌】燥甚津衰血不充,大腸乾澀故難通。若然皴揭並干勁,蓋是陽明燥氣鐘。

【論】經云︰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於燥。河間云︰風、熱、火,同陽也;燥、濕、寒,同陰也。 又,燥、濕,小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反同其風、熱。故火勝金而風生,則風能勝濕,熱能 耗液而反寒,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熱燥在裡,耗其津液,故大便秘結,消渴生焉。夫風勁清 肅,燥氣在表,鐘於皮膚,則皮毛燥澀,皴揭干疥,爪枯之病生焉。東垣云︰飢飽勞役,損傷胃氣。及食辛辣 濃味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然燥結亦有風燥、熱燥、陰結、陽結之 類。治法︰以辛潤之,以苦瀉之,則結散燥除也。

風燥

血弱不能養筋,筋燥,手足不能動,指爪枯願,大秦艽湯。大腸風閉燥結者,搜風順氣丸。 大秦艽湯(方見真中風條。) 搜風順氣丸

治腰、腳疼痛,四肢無力,惡瘡下注,風氣、腳氣。常服潤三焦,和五臟,潤腸,除風濕。 大黃(五兩,半生半熟用) 麻仁(微炒,去殼另研) 山茱萸(去核) 山藥(各三兩) 檳榔 郁李仁 (另研) 菟絲子(酒蒸) 牛膝(酒浸,二兩) 車前子(一兩) 枳殼(麩炒) 川獨活(各兩) 防風(一兩半)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

火燥

脾胃伏火,大便秘結,潤腸丸、脾約麻仁丸。五內火熾盛,燒灼津液,煩渴燥甚,白虎湯。燥熱結者,清 涼飲子。 潤腸丸 桃仁(去皮尖,另研) 麻仁(炒去殼,各一兩) 大黃(煨) 羌活 當歸梢(各五錢) 如風濕,加皂角、秦艽。如脈澀氣滯,加郁李仁。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白湯下。 脾約麻仁丸

治腸胃熱燥,大便秘結。 濃朴(薑製) 枳實(麩炒) 芍藥(各八分) 大黃(一兩六錢,酒蒸,焙乾) 杏仁(去皮尖,炒) 麻仁(炒,去殼另研,各五錢)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溫水下。 潤麻丸 能潤血燥,大便不通。 麻仁 當歸 桃仁 生地 枳殼(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白虎湯(方見火証。) 清涼飲子 大黃 當歸 赤芍 甘草
上各等分,水煎服。

虛燥

陰虛火盛,下焦燥熱,小便澀數者,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虛秘者,蜜導法、膽導法。血虛乾涸臟結者,元戎四物湯、通幽湯或蜜導法。 六味地黃丸 大補陰丸(二方見虛損。) 元戎四物湯

治臟結閉澀。 四物加煨大黃、桃仁,等分煎服。 通幽湯

治幽門不通,上沖吸門,吸門不開,則為噎塞。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生地 熟地(各五分) 甘草(炙) 紅花(各三分) 升麻(五分) 當歸身 桃仁泥(各一錢)
上銼,水煎,調檳榔末五分,稍熱服。 蜜導法 以蜜煉如飴,捻成指大,長二寸許,納穀道中。

火証七

【歌】五行各一火惟二,君相之火心腎是。或因喜怒憂恐悲,擾亂妄動名五志。腎經一水奚能勝,七火奔 騰何可製?因而陽盛陰常虧,所以丹溪把陰濟。治火之法非一端,補虛瀉實發鬱滯。更有陽火陰火名,故立正 治與從治。河門推展火之機,泄漏軒岐千古秘。

【論】夫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君、相是也,此二火出於天成。又有五志過極,擾亂妄動,五臟之 火隨起,名曰五志之火,出於人為。丹溪所謂一水不能勝七火,所以火之為病甚多。《內經》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河間又推展其說,火之致病甚悉。如︰喘嗽嘔吐,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混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癭瘤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栗,驚惑,悲笑譫妄,衄蔑血污之病,皆手少陰君火之為病也。如︰瞀螈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 腫酸疼,氣逆沖上,禁栗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痺,耳 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暴病暴死,此皆屬手少陽相火之為病也。然火病既非一端,治法難拘一理,當審其虛實之候,究其受病之由,隨其陰陽之性,委曲調治,則火易伏。否則,激薄其性,反 致燔灼,莫能御也。

【脈】虛火浮數,實火沉大,隨其所見,細數為害。

君火

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黃連解毒湯、三黃丸、梔子金花丸。實者可以硝、黃、冰水正治。君火熾甚,用寒藥直折其火,其火轉甚者,須用薑汁或酒製炒,則火自伏,此寒因熱用之法也。又 云︰心為君主,自焚則死,故多暴死之証。

黃連解毒湯

治三焦實火,內外皆熱,煩渴溲赤,口舌生瘡,便秘脈數者主之。 黃連(炒) 黃芩(炒) 黃柏(炒) 山梔(炒等分)
上,水煎,熱服。水泛為丸,名梔子金花丸,茶湯吞下。 三黃丸 又名三補丸,即前方減去山梔是也。

按︰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蓋少火之火,無物不生,壯火之火,無物不耗,故少火宜升,壯火宜降。 故以黃芩清上,黃連清中,黃柏清下,則三焦之壯火自伏,而氣得其生,血得其養矣,故曰“三補”。雖然,火有虛實,是方但可以治實火,若虛者用之,則火反盛,謂降多亡陰也。

相火

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直折,惟黃柏可以治之,隨其性而伏也。若以冰水寒涼正治,立死,宜大補陰丸、坎離丸。氣從下而沖上者,內挾相火,腎水虛不能製之,宜生地、丹皮、玄參、知母之類以壯水。 大補陰丸(方見虛損。) 坎離丸 一名滋腎丸,治腎火起於湧泉之下。 黃柏(十兩,酒浸) 知母(六兩,酒浸) 肉桂(五錢) 水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按︰是方知母、黃柏性味苦寒,水之屬也,故能滋益腎水。肉桂辛熱,火之屬也,故能假之反佐,正所謂 坎離交,而為既濟也。

鬱火

鬱火可發,當看何經。四肢發熱,肌痺熱,骨髓中發熱如燎,捫之烙手,此血虛而得之也。或胃虛多食冷 物,抑遏陽氣於脾土,升陽散火湯。手心熱,屬熱鬱,用火鬱湯,或用梔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 丸服。若因醇酒濃味,膏粱積熱者,清胃散主之。 升陽散火湯

治過食冷物,抑遏少陽之火,郁於脾部者。 升麻 干葛 獨活 羌活(各五錢) 防風(二錢半) 柴胡(三錢) 人參 白芍藥(五錢) 甘草 (半生半炙,六分)
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按︰前方升、柴、羌、獨、干葛、防風,皆辛溫上行之物也,用之以升少陽之氣。清陽既出上竅,濁陰自 歸下竅,而食物傳化,自無抑遏之患。芍藥味酸,能瀉土中之木。人參味甘,能補中州之氣。生甘草能瀉鬱火 於脾,從而炙之,則健胃而和中矣。 火鬱湯 即升陽散火湯去獨活,加蔥白是也。 清胃散

治醇酒濃味,致唇齒作痛,或齒齦潰爛,或連頭面、頸項作痛。 升麻(二錢) 生地 丹皮 當歸(各一錢) 黃連(炒,一錢半)
上,水煎服。加犀角、連翹、甘草,名加味清胃散。

五志之火

諸氣 郁,屬於肺火之升也。又,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經云︰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黃芩、葶藶、苦酒之類是也,瀉白散、清金丸主之。 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升也。又,大怒,火起於肝。柴胡、黃連、龍膽草瀉之,或回令丸。 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動也。醉飽火起於脾,宜芍藥、黃芩、石膏瀉之。 諸痛癢瘡瘍,屬於心火之動也。又,怵惕思慮,則火起於心。瀉心湯、導赤散瀉之。 諸逆沖上,屬於腎火之升也。又,房勞則火起於腎。惟黃柏、知母順其性而伏之。 瀉白散

治肺火為患,喘滿氣急者主之。 桑白皮(一兩) 地骨皮(一兩) 甘草(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 清金丸

治肺火。 黃芩不拘多少,炒,為末,水丸如綠豆,每服一錢。 瀉青丸

治肝經風熱實火。 羌活 防風 山梔(酒炒) 龍膽草(酒拌,蒸,晒) 當歸 川芎 大黃(酒拌,蒸,晒)
上等分,為末,蜜丸如彈子大,竹葉湯入砂糖調服。 回令丸 一名左金丸,治肝火。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湯煮少時)
上為末,粥丸,白朮、陳皮湯下,每服一錢。 瀉心湯

治心熱。 黃連為末,水調服。 三黃瀉心湯 即前方加大黃、黃芩,等分,煎服。 導赤散

治小腸實熱。 生地 木通 甘草(等分) 入竹葉煎,溫服。

虛火

虛火可補。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與元氣不兩立,為陽虛之病,宜補中益氣湯甘溫之劑除之,經云︰ 溫能除大熱是也。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甚,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血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宜四物湯加 黃柏、知母,用藥須稍加薑汁製之,此從治之法也。若房勞內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泛上,氣從足上而起,為陰虛之病,或從足底心起者,又虛之極也,難治,須大補氣血,兼溫散藥,宜丹溪大補陰丸、大補丸。以附子末貼湧泉穴,引火伏下。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條。) 四物湯(方見血虛。)

大補丸

治陰火。

黃柏炒褐色,為末,粥丸(一法水丸)。

實火

實火可瀉。若臟腑積熱,為陽強之病。如口舌生瘡,痰實不利,煩躁多渴,腸胃秘澀,便溺不利等証,涼膈散。人壯氣實,火盛癲狂,大便秘結者,黑奴丸。陽明火熾甚,煩渴熱燥者,白虎湯。火盛者,寒涼藥稍加溫劑,或酒炒,則邪易伏。

涼膈散

治火鬱上焦,大熱面赤者主之。 大黃 朴硝 甘草(各二兩) 連翹(四兩) 梔子 黃芩 薄荷(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加竹葉七片,蜜些少,煎服。

按︰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故以芒硝為君,大黃為臣,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 為佐。不作湯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於上也。

黑奴丸

治陽毒發斑,煩躁,大渴倍常。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赤目脹,身痛大熱,煩躁,狂言欲走,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所不治,棄為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暖,撥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 黃芩 釜底煤 芒硝 麻黃 灶突墨 梁上塵 小麥奴(各一兩) 大黃(一兩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新汲水化下。飲水 盡,足當發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時傾不汗,再服一丸,須見微利。若不大渴,不可與此藥。

白虎湯

石膏(四錢, ,研) 知母(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 粳米(一撮)
上,水煎,溫服,不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