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濕溫上焦篇

(溫疫同法。暑溫伏暑附)

濕溫初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舌白不渴。胸悶不飢。午後身熱。脈弦細而濡者。邪在上焦氣分也。三仁湯主之。(按濕溫病。發表則神昏。攻下則洞泄。滋陰則濕愈重。只能以辛開淡滲徐徐療治。勿求急功。以濕邪柔膩。勢雖緩而難速愈也。)

三仁湯
杏仁(二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白通草(一錢) 白蔻仁(一錢) 竹葉(一錢) 濃朴(一錢) 生苡仁(三錢) 半夏(二錢五分) 甘瀾水煎服。苔黃有熱者蔻仁易蔻皮。邪在經絡一身牽痛者加防己(一錢五分桂枝水炒) 秦艽(二錢酒炒)

濕溫惡寒足冷。服溫散藥。其寒更甚者。陽為濕郁不能外達下行也。通陽利竅湯主之。

通陽利竅湯
蘆根(五錢) 白通草(五錢)
水煎。乘熱服之。即津津得汗而解。濕溫神昏譫語。舌苔黃膩者。濕熱盤踞氣分內蒙包絡也。杏仁,芥子湯主之。

杏仁芥子湯
杏仁(三錢) 白芥子(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五分薑水炒) 黃連(八分鹽水炒) 連翹(二錢) 梔子(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蘆根(一錢五分) 竹葉(一錢) 茯苓(三錢)半夏(二錢)
水煎服。

濕溫神昏譫語舌赤無苔者。邪傳心包。化燥傷陰內竅將閉也。金蒲湯主之(最忌陰寒柔膩之品。)

金蒲湯
犀角(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五分) 連翹(三錢) 銀花(三錢) 鮮石斛(三錢) 鮮菖蒲(三錢) 鮮生地(二錢) 鮮竹葉(一錢五分) 蘆根汁(三錢沖) 竹瀝(二錢沖) 生薑汁(一滴沖)
水煎服。

濕溫誤表以致神昏四肢厥逆者。邪陷心包。循經入絡也。加減清宮湯煎送至寶丹。或紫雪丹。

加減清宮湯
犀角(一錢) 連翹心(三錢) 元參心(二錢) 竹葉心(二錢) 銀花(二錢) 赤小豆皮(三錢)

至寶丹(見前)
紫雪丹
濕証初起。神志模糊。不能言語。舌苔白膩者。寒濕相搏。內蒙清竅也。杏仁桔梗湯主之。(此條以舌苔白膩。斷為寒濕。可與前三條參觀。故附於此。)

杏仁桔梗湯
杏仁(三錢) 桔梗(二錢) 細辛(三分) 白芥子(一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通草(一錢)
水煎服。

溫疫盛行之時。陡然得病。憎寒壯熱。頭痛身痛。若不可支。午後益甚。舌苔白膩如積粉。板貼不松。脈象極數。或沉伏者。疫毒由人傳染。自口鼻入踞募原也。達原飲主之。(體弱者。先以銀翹散透解如不效。再用達原飲。)

達原飲
濃朴(一錢)草果(五分)知母(一錢)白芍(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檳榔(二錢)
水二杯煎八分。午後服。(如服後煩燥者。欲作戰汗也。得汗則解。)

濕溫喉阻咽痛者。邪閉肺氣也。銀翹馬勃散主之。

銀翹馬勃散
連翹(三錢) 牛蒡子(二錢) 銀花(一錢五分) 射干(一錢) 馬勃(一錢)
水煎服。 咽喉不痛但覺阻甚者加滑石(二錢) 桔梗(一錢五分) 葦根(一錢五分)

太陰濕溫痺郁而噦者。(俗名呃忒)上焦清陽氣郁也。宣痺湯主之。

宣痺湯
枇杷葉(二錢) 郁金(一錢五分) 射干(一錢) 白通草(一錢) 香豉(一錢五分)
水煎服。

太陰濕溫喘促者。濕熱蒸痰阻滯氣分也。加味千金葦莖湯主之。(寒飲不在此例)

加味千金葦莖湯
葦莖(二錢五分) 苡仁(二錢五分) 桃仁(一錢) 冬瓜仁(一錢) 杏仁(一錢五分)滑石(一錢五分)
水煎服。

暑溫初起頭。痛身熱。面赤心煩。口渴汗出。右脈洪大者。暑傷上焦手太陰氣分也。加味天水散主之。如右脈洪數有力。口渴甚。汗大出而喘者。金被火刑也。白虎湯主之。脈洪大而芤者。氣虛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身重者。濕也。白虎加蒼朮湯主之。(蒼朮燥烈。陰虛人禁用。當以淡滲之品代之。)

加味天水散
杏仁(二錢) 竹葉(一錢) 連翹(二錢) 鮮葦根(三錢) 銀花(三錢) 滑石(三錢)鮮荷葉(一角) 鮮扁豆花(三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微惡寒者加薄荷葉(一錢) 惡心嘔吐加藿香(一錢) 薑炒川連(五分)

白虎湯(見前)
白虎加人參湯(見前)

白虎加蒼朮湯
即於白虎湯內加蒼朮(一錢)

手太陰暑溫。右脈洪大。頭痛身熱。面赤心煩口渴。凜凜畏寒。而汗不出者。暑為寒束也。新加香薷飲主之。(服後微得汗。即勿再服。恐香薷重傷其表也。)

新加香薷飲
香薷(一錢) 銀花(一錢五分) 鮮扁豆花(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 連翹(一錢)
水煎服。不汗再作服。

暑溫四肢倦怠。精神減少。身熱氣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脈虛者。王氏益氣湯主之。暑邪已淨氣虛倦怠。口渴汗多。脈散大欲脫者。生脈散主之。(如暑邪未淨。萬不可用生脈散。用之必喘滿難治。)

王氏益氣湯
(王孟英因東垣清暑益氣湯。無清暑之實。故立此方。)

西洋參(三錢) 石斛(三錢) 麥冬(二錢) 竹葉(二錢) 荷梗(一錢) 知母(二錢) 甘草(八分) 西瓜翠衣(三錢) 粳米(三錢)
水煎服。 熱甚者酌加炒山梔。

生脈散
人參(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不去心) 五味子(五分)
水煎服。

暑溫餘邪未清。但頭微脹。目不了了者。清絡飲主之。

清絡飲
鮮銀花(二錢) 鮮荷葉邊(二錢) 西瓜翠衣(二錢) 絲瓜皮(二錢) 鮮扁豆花(一枝) 鮮竹葉心(二錢)
水煎服。凡暑傷肺經氣分之輕証。皆可用之。手太陰暑溫。咳而無痰。聲清亮者。熱傷肺絡也。一加清絡飲主之。

一加清絡飲
即於清絡飲原方內加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 甜杏仁(二錢) 麥冬(三錢) 暑溫發寒熱。舌白不渴吐血者。表裡氣血俱病也。名曰暑瘵。二加清絡飲主之。

二加清絡飲
即於清絡飲原方內加滑石(三錢) 苡仁(三錢) 甜杏仁(三錢) 兩太陰暑溫。咳嗽聲重痰多不甚渴。或渴不多飲者。暑溫而兼停飲也。加味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加味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二錢五分) 茯苓(二錢) 濃朴(一錢) 生薑(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
甘瀾水煎溫服

脈虛夜寐不安。煩渴面赤。時有譫語。目常開不閉。或喜閉不開者。暑入手厥陰心包也。清營湯主之。(如舌苔滑白。乃濕重也。當按濕溫法治之。)

手厥陰暑溫。身熱不惡寒。神昏時時譫語者。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小兒暑溫。身熱卒然痙厥者。名曰暑癇。清營湯主之。(熱初入營。肝風內動。手足螈 者。加鉤藤丹皮羚羊角。)亦可少與紫雪丹。大人暑癇治法亦同。

清營湯
犀角(一錢五分) 生地(二錢五分) 元參(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丹參(一錢) 竹葉心(一錢) 銀花(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二分) 連翹(一錢連心用)
水煎服。

牛黃丸

紫雪丹(見前)

長夏受暑。過夏而發。頭痛微惡寒。面赤煩渴。舌白脈濡而數者。無論秋冬皆為太陰伏暑。加減銀翹散主之。

銀翹散(見前)

舌白口渴無汗。照原方去牛蒡子元參加杏仁泥(二錢) 飛滑石(三錢) 胸悶加郁金(一錢五分) 香豉(一錢五分) 嘔而痰多者加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小便短加苡仁(二錢五分) 通草(一錢五分)

舌赤口渴無汗。照原方加生地(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照原方去牛蒡子元參芥穗加杏仁(二錢) 生石膏(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太陰伏暑。舌白汗多。口渴甚脈洪大者。仍用白虎湯。脈虛大而芤者。仍用人參白虎湯。舌赤口渴汗多者加減生脈散主之。

白虎湯
人參白虎湯(見前)

加減生脈散
沙參(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五味子(五分) 丹皮(一錢) 細生地(一錢五分)
水煎服。

濕溫中焦篇

(溫疫同法。暑溫伏暑附)

濕熱上焦未清。因中陽素虛。或誤用攻下。以致神識如蒙。舌滑脈緩者。裡虛內陷也。人參瀉心湯主之(按濕証亦舌滑脈濡緩不可以此定為虛象。必須細加審辨。實系因虛邪陷者方可用此方。若辨認未真。萬勿輕用。)

人參瀉心湯
人參(一錢) 乾薑(一錢) 黃連(八分) 黃芩(一錢) 枳實(五分) 生白芍(一錢)
水煎服。

溫熱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飢不食機竅不靈者。三香湯主之。

三香湯
栝蔞皮(二錢) 桔梗(二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五分) 香豆豉(一錢五分) 降香末(一錢八分)
水煎服。

吸受穢濕。三焦分布。熱蒸頭脹身痛嘔逆。舌苔白渴不多飲。小便不通。神識昏迷者。表裡經絡臟腑。俱為濕熱所困也。先服牛黃丸。繼服茯苓皮湯。

牛黃丸(見前)

茯苓皮湯
茯苓皮(三錢) 生苡仁(三錢) 豬苓(二錢) 大腹皮(二錢) 白通草(二錢) 淡竹葉(一錢五分)
水煎服。

陽明濕溫。氣壅為噦者。濕熱阻遏胃氣也。新製橘茹湯主之。

新製橘茹湯
橘皮(三錢) 竹茹(三錢) 柿蒂(七個) 薑汁(三茶匙沖)
水煎溫服 有痰火者加竹瀝栝蔞霜 有瘀血者加桃仁

三焦濕郁。脘連腹脹。大便不爽者。升降失司。表裡俱病也。一加正氣散主之。濕郁三焦。舌白脘悶身痛便溏。脈象模糊者。經絡著濕也。二加正氣散主之。穢濕著裡。舌黃脘悶。氣機不宣者。濕將化熱也。三加正氣散主之。穢濕著裡。舌白滑。脈右緩者。濕阻氣分也。四加正氣散主之。穢濕著裡。脘悶便泄者。脾胃俱傷也。五加正氣散主之。(末二條証屬寒濕。因同用正氣散。故列於此。)

一加正氣散
藿香梗(二錢) 濃朴(二錢) 杏仁(二錢) 茯苓皮(一錢) 廣皮(二錢) 神曲(一錢五分) 麥芽(一錢五分) 茵陳(二錢) 大腹皮(一錢)

二加正氣散
藿香梗(三錢) 廣皮(二錢) 濃朴(二錢) 茯苓皮(三錢) 木防己(三錢) 大豆黃卷(二錢) 川通草(一錢五分) 苡仁(三錢)

三加正氣散
藿香(三錢連梗葉) 茯苓(三錢) 濃朴(二錢) 廣皮(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滑石(五錢)

四加正氣散
藿香梗(三錢) 濃朴(二錢) 茯苓(三錢) 廣皮(一錢五分) 草果(一錢) 山楂(五錢炒) 神曲(二錢)

五加正氣散
藿香梗(二錢) 廣皮(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濃朴(二錢) 大腹皮(一錢五分) 榖芽(一錢) 蒼朮(二錢)
以上俱水五杯煎二杯分二次服(今人以藿香正氣一方。統治四時感冒而時令病情各有不同。未免互有妨礙。如此變通方絲絲入扣。為學人開無限法門。宜細玩之。)脈緩身痛。舌苔淡黃而滑。渴不多飲。或竟不渴。汗出熱解。繼而複熱者。內外合邪。脾胃經絡。兼困於濕也。黃芩滑石湯主之。

黃芩滑石湯
黃芩(一錢五分) 滑石(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 白蔻仁(一錢)通草(五分) 豬苓(一錢五分)
水煎服。

陽明濕溫。嘔而不渴者。濕多熱少也。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嘔甚而痞者。熱邪內陷與停飲相搏也。一加半夏瀉心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生薑(二錢)
水煎服。

一加半夏瀉心湯
半夏(三錢) 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五分) 生薑(一錢五分)
水煎服。 虛者加人參大棗。

濕溫大便閉中脘微拒按而不硬。舌苔黃濃。脈象沉數者。無形濕熱。與有形渣滓相搏也。酒軍丸緩化之。(此証若用大劑攻下。必下利稀水。變為壞証。)

酒軍丸
酒煮大黃(四兩) 為末水泛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二錢。漸加至三錢。白開水送下。病重者每料加元明粉(一兩)

脈洪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熱。舌上黃滑苔。渴欲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者。暑溫轉入陽明。水結在胸也。加味小陷胸湯主之。

加味小陷胸湯
黃連(一錢) 栝蔞(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半夏(二錢)
急流水煎服。

陽明暑溫。脈滑數。不食不飢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濕熱互結。阻滯中焦氣分也。二加半夏瀉心湯主之。

二加半夏瀉心湯
半夏(三錢) 黃連(七分) 黃芩(一錢) 枳實(七分) 杏仁(一錢)
水煎服。 虛者加人參(七分) 大棗(一個)

陽明暑溫。口燥咽乾。渴欲飲水。面目俱赤。舌燥黃。脈沉實者。濕氣已化。結熱獨存也。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
暑溫蔓延三焦。舌滑微黃者。邪在氣分也。三石湯主之。邪氣久留。舌絳苔少者。熱搏血分也。加味清宮湯主之。

神識不清者。熱閉內竅也。先服紫雪丹。再服清宮湯。(照原方不加減。)

三石湯
飛滑石(一錢五分) 生石膏(二錢五分) 寒水石(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五分) 竹茹(一錢 炒) 銀花(一錢五分,花露更妙) 金汁(半酒杯沖) 白通草(一錢)
水煎服。

加味清宮湯
即於清宮湯內加知母(三錢) 銀花(二錢) 竹瀝(五茶匙沖)

暑溫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悶。潮熱嘔惡。煩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濕熱交混。氣分閉結也。杏仁滑石湯主之。

杏仁滑石湯
杏仁(二錢) 滑石(二錢) 黃芩(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黃連(六分) 郁金(一錢五分) 通草(八分) 濃朴(一錢五分) 半夏(二錢)
水煎服。

濕溫下焦篇

(溫疫同法。暑溫伏暑附) 濕溫久羈。三焦彌漫。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者。濕郁下焦氣分也。宣清導濁湯主之。

宣清導濁湯
豬苓(二錢五分) 茯苓(二錢五分) 寒水石(三錢) 晚蠶砂(二錢) 皂莢子(一錢五分,去皮)
水煎服。

濕凝氣阻。三焦俱閉。二便不通者。腎中真陽為濕所困也。半硫丸主之。

半硫丸
石硫黃 製半夏 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錢。白滾水送下。 濕溫病身熱久不解。口渴舌乾。忽然發痙。或手足搐搦者。津枯邪滯。厥陰風火上升也。羚羊角湯主之。(如兼大便不通。脈沉有力。舌黃起刺者。本方去牡蠣。送酒軍丸徐攻之。)

羚羊角湯
羚羊角(一錢五分) 女貞子(三錢) 鉤藤(一錢五分) 鮮生地(三錢) 石決明(三錢生用)鱉甲(三錢醋炒) 生牡蠣(二錢) 菊花(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五分)
水煎服。

濕溫伏暑脅痛。或咳或不咳。或但熱不寒。或寒熱往來如瘧者。濕邪積為支飲。懸於脅下也。不可誤認柴胡証。香附旋複花湯主之。

香附旋複花湯
生香附(一錢五分) 旋複花(一錢五分絹包) 蘇子霜(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 (二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苡仁(二錢五分) 杏仁(二錢)
水煎溫服 腹滿者加濃朴。痛甚者加降香末。暑邪深入少陰消渴者。心火獨亢腎液受虧也。深入厥陰麻痺者。熱邪傷陰。筋失所養也。俱連梅湯主之。心熱煩燥神迷甚者。先服紫雪丹。再服連梅湯

連梅湯
烏梅(一錢五分去核) 黃連(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連心) 生地(一錢五分) 阿膠(一錢)
水煎服。 脈虛大而芤者加人參。

暑邪深入厥陰。舌灰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瀉血水。甚至聲音不出。上下格拒者。土敗木乘。正虛邪熾危候也。椒梅湯主之。

椒梅湯(此方寒熱並用。以輔正驅邪為法。乃從仲景烏梅丸方化出。)

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 乾薑(一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川椒(一錢五分,炒黑) 烏梅(一錢五分去核) 人參(一錢) 枳實(八分) 半夏(一錢)
水煎服。

暑邪誤治胃口傷殘。延及中下。氣塞填胸。燥亂口渴者。邪氣內結。清濁交混。危候也。來複丹主之。

來複丹
太陰玄精石(一兩) 舶上硫黃(一兩) 橘紅(二錢) 硝石(一兩同硫黃為末微火炒結砂子大) 青皮(二錢去白) 五靈脂(二錢澄去沙炒令煙盡)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送下。

暑邪久熱。寢不安。食不甘。神識不清者。陰液元氣兩傷也。三才湯主之。

三才湯
人參(二錢) 天冬(一錢五分) 乾地黃(三錢五分)
水煎溫服 陰虛甚者加麥冬五味子 陽虛甚者加茯苓炙甘草

暑溫蓄血。及熱入血室証。均與溫熱同法。詳見上卷風溫下焦篇。

附溫病治法要略

(溫病變幻甚多。非博考不能詳盡。此特粗示規模。俾知門逕而已。)

一白舌。凡白苔之潤而薄者。為滑白。初病邪在氣分也。潤而濃者為膩白。濕痰重也。乾燥而白者。為乾白。肺胃津傷。未及化黃而已乾也。先以甘寒潤之。待其轉黃再議攻下。俟黃退見薄滑新苔。乃為病愈。若白如積粉。板貼不松者。為粉白。乃疫毒入踞募原也。溫病見此最重。先以銀翹散透解。如不效。再用達原飲法。

一黃舌。有地而濃者為濃黃。甚則老黃灰黃燥裂有紋。宜用增液承氣下之。(凡苔見裂紋。下時均宜加增液湯。) 雖黃而潤。或薄而滑者。熱未傷津也。猶可清熱透表若薄而乾者。宜甘寒養津。忌苦重之藥。黃白相兼。乃氣分之邪未全入裡。宜用表裡兼治法。

一黑舌。苔黑而燥者為燥黑甚則生芒刺。(凡舌生芒刺。不拘黃白黑色。皆為上焦熱極。)乃胃大熱而津枯也。宜酌用白虎承氣等劑。如黑而潤者為陰虧。不可攻下。滑黑無苔為胃燥。宜甘寒養胃。又有當下而下。病已減而舌仍黑者。乃苔皮焦枯未脫。不久自脫。勿再誤下也。

一絳舌。無苔而深紅色為絳舌。絳而兼黃白色者。氣分之邪未全入裡。宜兩清營衛。絳色中有黃白碎點。或大紅點者。熱毒盛也。宜黃連金汁等清之。純絳鮮色者。邪已入營。包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郁金石菖蒲等味。重則牛黃丸至寶丹開之。若舌色紫暗。乃其人素有瘀血。與邪相搏。當加散血之品。如丹皮丹參琥珀桃仁之類。雖絳而乾枯不鮮者。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

一自汗。溫病邪熱熏蒸。不因發散而汗自出。為自汗。邪退汗自止。若自汗複大熱大渴。即系白虎証。裡邪盛亦多自汗。必下後續得戰汗方解。均不可誤認為表虛也。

一盜汗。寐則汗出。醒則汗止也。溫病伏邪內盛。熱蒸於外。故作盜汗。邪退汗自止。亦勿認為表虛若溫病已愈。脈靜身涼。複得盜汗或飲食勞動而自汗者。乃表虛也。

一戰汗。乃邪氣與正氣相爭也。氣盛則一戰而汗解。邪盛雖戰而無汗。當其戰時。不可擾動。聽其自然。汗出即解。如不解。或次日。或隔一二日。必複戰。勿疑為瘧。

一膚冷。溫病戰汗後。膚冷如冰。甚則倦臥不語。此乃陽從汗泄之故。當任其安臥靜養。待過一晝夜。陽氣來複。自然溫暖如常。切勿認為脫証驚惶呼喚。蓋脫証脈必急疾。躁擾不能安臥。此則脈象和緩。安神穩睡。正邪退病除之吉兆也。

一發黃。濕熱壅遏於中。小便不利。則周身發黃。其黃亮如金者名陽黃。熱重也。黃暗而滯者名陰黃。濕重也。陽黃用四苓散加茵陳梔子滑石木通。陰黃用四苓散加官桂蒼朮濃朴之類。

一化瘧。溫瘧暑瘧與常瘧不同。常瘧作止有時。此則作止無定。常瘧寒熱兩平。此則寒輕熱重。或單熱不寒。常瘧發後飲食如故。無甚舌苔。此則不思飲食舌苔濃膩。常瘧發於少陽此則發於陽明。若概用柴胡湯。不惟不能去病。反將由淺引深。宜用加減清脾飲治之。

一化痢。溫病濕熱內蘊。氣血凝滯。致成痢疾者。宜用加減芩芍湯治之。

一痺証。濕溫邪滯經絡。或腰膝疼重。步履艱難。或似半身不遂。起立不便。皆溫熱失治。傷及筋隧而然。若認為痿証。則誤矣。宜用威靈仙漢防己川萆 生苡仁牛膝桑枝桂枝之屬。

一結胸。胸脘按之痛者是也。宜用加味小陷胸湯。徐徐推之使下。若但胸膈滿悶。按之有形不痛者。為胸痞。宜用辛開之品。輕者杏仁橘皮薤白。重者枳實黃連半夏之類。雖舌絳神昏。但胸下拒按。即宜參以辛開。不可率投涼潤也。

一陽極似陰証。初病手足逆冷。周身如冰。面如蒙垢。頭痛似劈。飲熱惡涼。甚則脈亦沉伏。純若陰邪。但以小便赤白為辨。赤即陽厥。亟用清熱敗毒藥。其伏熱自還於表。仍照溫病法治之。

一自複。疫邪已退。無因反複謂之自複。乃餘邪未盡也。隨其見証以輕藥治之。

一食複。溫病新愈後。因飲食不慎。以致吞酸噯腐。胸腹滿悶。身熱又作。名曰食複。輕則減食自愈重則用藥稍稍消導之。

一勞複。病愈後脈証俱平。惟元氣未複。或因多言勞動。或因沐浴梳頭。以致前証複發。靜養自愈。或調補氣血以待元氣自複。萬不可誤進猛劑。再剝削之。

一轉變。溫病用藥。須知轉變。不可執定。如治濕溫。於面白陽微之人。涼藥用至十分六七。即勿再用。恐過涼則陽必傷也。面蒼火重之人。涼藥用至十分六七。雖熱減身寒。仍不可遽用溫補。恐火雖熄猶有餘焰也。又如複脈及大小定風珠諸方。為溫病陰液乾枯。肝風內動之聖藥。然用至數劑後。察其風平液複。即宜改用輕劑調理。若因見效。服之太過。則沉陰傷胃。必有食減面腫之患。總之藥期中病。過猶不及。聊舉數端。餘可類推也。

附方

加減清脾飲
青皮(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 青蒿(二 錢) 陳皮(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 草果(八分) 生薑(一片) 大棗(二枚)
水煎服。

加減芩芍湯
當歸(二錢) 白芍(三錢) 黃芩(二錢) 黃連(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五分) 木香(一 錢煨) 廣皮(二錢)
水煎服。

四苓散
茯苓(三錢) 豬苓(八分) 澤瀉(八分) 白朮(一錢五分)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