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總論

溫病是外感熱病的一大類型。葉天士溫熱論是論述溫病証治的名著,創立用衛分、氣分、營分、血分四個層次作為辨証的依據,並指出溫病的傳變模式有順傳與逆傳二種︰順傳由衛而氣而營而血,逐步傳入;逆傳由衛分直入營分。至於衛、氣、營、血如何分辨,主要是根據溫病的診斷特點,運用察舌、驗齒以及辨斑、疹、白,作為要點,然後結合証情,作出診斷,決定治法。全篇從原則到具體,有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藥,對臨床實踐起著指導作用。茲重編分章論述如下。

第一章‧溫病大綱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

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裡;溫邪則化熱最速。未傳心包,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氣,故云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加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摶,勢必孤矣。

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乾,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於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症;溫熱雖久,總在一經為辨。

第二章‧逆傳入營

前言辛涼散風,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即撤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速透斑為要。

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此句根據溫熱經緯增一“如”字);輕則梨皮、蔗漿之類。或其人腎水素虧,病雖未及下焦,每多先自 徨,此必驗之於舌,如甘寒之中加入鹹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耳。

第三章‧流連氣分

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與汗並,熱達腠開,邪從汗出。

解後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故漸膚冷,未必即成脫症。此時宜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複。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氣。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症;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症矣。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第四章‧邪留三焦

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猶之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裡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証變法︰如近時杏、朴、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有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也。

第五章‧裡結陽明

再論三焦不從外解,必致裡結。裡結於何?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謂其不可下也。惟傷寒熱邪在裡,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熱內摶,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乃為無濕,始不可再攻也。

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位居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驗之於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証治之。若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裡先結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痛,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於肺,如近世之杏、蔻、橘、桔等,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可耳。

前云舌黃或濁,當用陷胸、瀉心,須要有地之黃,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已有中虛之象,大忌前法。其臍以上為大腹,或滿或脹或痛,此必邪已入裡,表症必無,或存十之一二。亦須驗之於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皆可。若未現此等舌,不宜用此等藥。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又當以別法治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