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咳嗽

經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可知心肝脾腎四經,各有咳嗽之症,不過假途於肺耳。
只此二語,度盡金針。後人不明此義,一遇咳嗽,不辨其所以致咳之由,但從肺治,又安怪其效者少,而不效者多耶﹗茲將肺臟之咳,詳列於前;心肝脾腎之咳,條載於後;庶幾辨証則了然無疑,施治則知所措手矣。
肺熱而咳,上焦微喘,肌表漫熱,口燥咽乾者,玉環煎主之。

玉環煎(自製)
玉竹(四錢) 羚羊角(一錢五分) 沙參(四錢) 麥冬(二錢) 石斛(三錢) 貝母(二錢) 蔞皮(三錢) 蛤粉(四錢) 梨汁(半杯沖服)

肺寒而咳,乃水邪射肺,水冷金寒,咳吐痰沫,胸脘作懣,肌膚懍冽者,薑桂二陳湯主之。

薑桂二陳湯(自製)
炮薑(五分) 桂枝(五分)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葶藶子(二錢)當歸(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苡仁(一兩煎湯代水)

肺虛而咳,肌表微熱,神倦氣短,不時火升,失血咽痛者,保肺濟生丹主之。

保肺濟生丹(自製)
天冬(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沙參(四錢) 五味(五分)玉竹(三錢) 女貞子(二錢) 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貝母(二錢) 茜草根(二錢)杏仁(三錢) 藕(三兩切片煎湯代水)

虛之甚者,火升體羸,咳嗽失血,咽破失音,此為碎金不鳴,症極危險,金水濟生丹主之。

金水濟生丹(自製)
天冬(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生地(五錢切) 人參(一錢) 沙參(四錢)龜版(八錢) 玉竹(三錢) 石斛(三錢) 茜草根(二錢) 蔞皮(三錢) 山藥(三錢)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淡竹葉(十張) 雞子清(一個) 藕(三兩煎湯代水)

肺實而咳,胸脘喘滿,時吐稠痰,降氣和中湯主之。

降氣和中湯(自製)
蘇子(一錢五分) 沉香(五分) 海石(三錢) 蔞仁(四錢) 萊菔子(二錢)芥子(一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桑皮(二錢) 貝母(二錢)杏仁(三錢) 薑汁(兩小匙沖服)

實之甚者,痰氣閉結,語音不出,此為塞金不鳴,金牛湯主之。

金牛湯(自製)
郁金(二錢) 牛蒡子(三錢炒研) 芥子(一錢) 陳麻黃(四分蜜水炙) 栝蔞皮(三錢) 蘇子(一錢五分) 沉香(五分) 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橘紅(一錢)半夏(一錢) 桑皮(二錢) 枇杷葉(二張刷去毛蜜炙)

嗜酒太過,傷肺而咳者,加減葛花湯主之。

加減葛花湯(自製)
葛花(二錢) 雞 子(三錢) 花粉(二錢) 石斛(三錢) 沙參(四錢)麥冬(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苡仁(四錢) 橘紅(二錢) 貝母(二錢) 杏仁(二錢)橄欖(二枚打碎陳者亦可用)

風痰入肺,久經吼咳者,鵝梨湯主之。

鵝梨湯(自製)
鵝管石(五分 研) 陳麻黃(五分蜜炙) 當歸(一錢五分) 蘇子(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蔞仁(四錢) 桑葉(一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貝母(二錢)杏仁(三錢) 梨汁(兩大匙沖服) 薑汁(兩小匙沖服)

肺氣壅塞,致成肺癰,咳吐膿痰,氣甚腥穢者,石花湯主之。

石花湯(自製)
白石英(三錢 研) 合歡花(二錢) 鮮百部(四錢) 沙參(四錢) 麥冬(一錢五分)貝母(二錢) 桑皮(二錢) 蘇子(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茯苓(二錢) 苡仁(四錢) 淡竹葉(十張) 金絲荷葉(二張去背上白皮)

肺葉痿敗,喘咳夾紅者,白膠湯主之。

白膠湯(自製)
嫩白芨(四錢研末) 陳阿膠(二錢) 沖湯調服。
心經之咳,痰少心煩,夜不成寐,玄妙散主之。

玄妙散(自製)
玄參(一錢五分) 丹參(三錢) 沙參(四錢) 茯神(二錢) 柏仁(二錢) 桔梗(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朱砂拌) 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夜合花(二錢) 淡竹葉(十張) 燈芯(三尺)

肝經之咳,痰少脅痛,易怒頭眩,丹青飲主之。

丹青飲(自製)
赭石(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青黛拌) 杭菊(二錢) 石斛(三錢) 潼蒺藜(三錢)白蒺藜(三錢) 沙參(四錢) 桑葉(一錢) 橘紅(一錢) 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旋複花(一錢絹包)

脾經之咳,胸懣痰稠,食少體倦,朮米湯主之。

朮米湯(自製)
當歸(一錢五分) 白朮(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苡米(八錢) 半夏(一錢五分)橘紅(一錢) 萊菔子(二錢) 海石(三錢) 杏仁(三錢) 蔞仁(四錢) 薑汁(兩小匙沖服)

腎經之咳,或嗆或喘,痰味咸而有黑花者,山虎湯主之。

山虎湯(自製)
蛤蚧尾(一對酒洗) 生地(四錢切片蛤粉炒) 麥冬(一錢五分) 破故紙(一錢五分核桃肉拌炒) 人參(二錢) 沙參(四錢) 沉香(五分) 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人乳(半杯沖服) 薑汁(兩滴沖服)

五臟傳腑之咳

經曰︰五臟咳久,傳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胃乃脾之妻,故脾咳必傳於胃。胃受邪則水穀不安,故發嘔。長蟲常處胃中,嘔甚則胃氣逆而不降,故長蟲亦隨氣而出也。加味二陳湯主之。

加味二陳湯(自製)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苡仁(四錢)枳殼(一錢) 砂仁(一錢) 蘇梗(一錢) 花椒子(二十四粒) 薑(三片)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膽為清淨之腑,肝邪中之,則膽不安,而汁內沸,故所嘔皆苦水。西清湯主之。

西清湯(自製)
桂枝(五分) 梔子(一錢五分薑汁炒) 蘇子(一錢五分) 桑皮(二錢) 杏仁(三錢)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二錢) 蒺藜(三錢) 郁金(二錢) 薑(三片)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肺與大腸,庚辛金也。風陽外爍,肺熱移於大腸,更兼風入空竅,宜其咳而遺矢矣。當培土化熱,兼以熄風,回風養臟湯主之。

回風養臟湯(自製)
沙參(四錢) 蘇子(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 前胡(一錢) 桑葉(一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苡仁(四錢) 橘紅(一錢) 貝母(二錢) 荷葉蒂(一枚)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小腸下口接大腸之上口,小腸化則大腸通,小腸咳則氣達於大腸,故下焦之濁氣不時宣泄也。潔宮湯主之。

潔宮湯(自製)
沙參(四錢) 茯神(二錢) 遠志(五分甘草水炒) 歸身(二錢) 麥冬(二錢) 貝母(二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白朮(一錢) 砂仁(一錢) 薑(三片)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尿。膀胱為津液之腑,咳則氣不能禁而遺溺也。加味茯菟湯主之。

加味茯菟湯(自製)
茯苓(三錢) 菟絲(四錢) 杜仲(三錢) 破故紙(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貝母(二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白朮(一錢) 杏仁(三錢) 核桃肉(二枚過口)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久咳則三焦俱病。聚於胃者,胃為五臟六腑之本也。關於肺者,咳必動肺,面浮氣逆,皆肺病也。通理湯主之。

通理湯(自製)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苡仁(四錢) 枳殼(一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濃朴(一錢) 青皮(一錢) 桑皮(二錢) 砂仁(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薑(三片)

先生批《醫學心悟》云︰“喘病甚多,而皆非善症。治喘之法,不過一降一納盡之。上焦之有餘者降之,使不得反逆,而清肅之令行矣。下焦之不足者納之,使歸其窟宅,而根本之園地固矣。”先生所批,較葉香岩所謂實喘在肺、虛喘在腎之意,更為明顯。祖怡注。

五臟傳腑之咳

補肺湯 治肺虛咳嗽。
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 五味(五分) 紫菀(一錢) 桑皮(二錢) 熟地(三錢) 入蜜少許和服。

補肺阿膠散 治肺虛有火,咳無津液而氣哽者。
阿膠(一兩五錢) 馬兜鈴(一兩) 甘草(一兩) 牛蒡子(一兩) 杏仁(七錢) 糯米(一兩) 水煎分溫服。

百合固金湯治肺傷咽痛,喘嗽痰血。
生地(一錢) 熟地(三錢) 元參(一錢) 貝母(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百合(三錢) 水煎服。

紫菀湯 治肺傷氣極,勞熱久嗽,吐痰吐血。
紫菀(二錢) 知母(一錢) 貝母(二錢)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五味子(十二粒) 阿膠(二錢蛤粉拌炒) 甘草(五分) 桔梗(一錢) 蓮子肉(十粒去心)

秦艽扶羸湯 治肺痿骨蒸,或寒或熱,成勞,咳嗽,聲嘎不出。
秦艽(一錢) 柴胡(一錢) 地骨皮(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紫菀(一錢)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鱉甲(一錢五分) 水煎服。

黃耆鱉甲散 治男女虛勞客熱,五心煩熱,四肢倦怠,咳嗽咽乾,自汗食少,日晡發熱。
黃耆(五錢) 鱉甲(五錢) 桑皮(三錢五分) 秦艽(五錢) 紫菀(三錢五分)人參(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柴胡(三錢) 半夏(三錢五分) 知母(三錢五分)地骨皮(三錢) 白芍(三錢五分) 天冬(五錢) 肉桂(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 甘草(三錢五分) 生地(三錢五分)
每用一兩,水煎服。一方加薑三片。

蓁艽鱉甲散 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咳嗽肌瘦,頰赤盜汗,脈來細數。
秦艽(一錢五分) 鱉甲(三錢) 地骨皮(二錢) 柴胡(一錢) 知母(一錢五分)青蒿(五葉) 烏梅(一個) 當歸(一錢五分)
水煎服。汗多加黃耆二錢。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嘔血,或大便不利。
半夏(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前胡(一錢) 濃朴(一錢) 橘紅(一錢) 當歸(二錢) 甘草(五分) 沉香(五分) 水煎服。

定喘湯 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
白果(二十一粒) 麻黃(四分) 半夏(一錢) 款冬花(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杏仁(二錢) 桑皮(二錢) 黃芩(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咳血方 治咳嗽痰血。
青黛 蔞仁 海石 山梔 訶子肉 杏仁(各等分) 蜜為丸,噙化。

獨勝散 治多年咳嗽,肺痿咯血。
白芨 研細末,每服二錢,臨臥時糯米湯下。

清咽太平丸 治膈上有火,早間咯血,兩頰常赤,咽喉作痛不清。
薄荷(十兩) 川芎(二兩) 防風(二兩) 犀角(二兩) 柿霜(二兩)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犀角地黃湯 治肝胃火盛,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及陽毒發斑。
生地(一兩五錢) 犀角(一錢) 赤芍(一兩) 丹皮(二錢) 每服五錢。

桑皮等汁十味煎 治咳嗽經久,將成肺痿,乍寒乍熱,唾涕稠粘,喘息氣上,唇乾吐血。
桑皮汁(一升) 地骨皮汁(三升) 麥冬汁(二升) 生地汁(五升) 生葛汁(三升)淡竹瀝(三升) 生薑汁(一升) 白蜜(一升) 棗膏(一升) 牛酥(三合)
共熬成膏,每服五錢。

二陳湯 治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
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薑(三片) 水煎服。

清肺飲 治痰濕久留,咳嗽氣逆。
杏仁(二錢) 貝母(二錢) 茯苓(二錢)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橘紅(一錢) 五味子(五分) 薑(三片)

金沸草散 治肺經傷風,頭目昏痛,咳嗽痰多。
金沸草(一錢絹包) 前胡(一錢) 細辛(三分) 荊芥(一錢) 茯苓(二錢) 半夏(一錢) 甘草(五分) 棗(二枚) 薑(三片)

百花膏 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
川百合 款冬花(等分) 蜜丸如彈子大,噙化。

痰飲

痰飲者,先生痰而後停飲,積水為病也。人非水穀不能生活,然水氣太盛,不能流行,則病亦叢生。論者謂人身所貴者水也。天一生水,乃至充周流灌,無處不到。一有瘀蓄,即如江河回曲之處,穢積聚,水道日隘,橫流旁溢,必順其性,因其勢而利導之,庶得免乎泛濫,此說是矣。然謂為天一之水,充周流灌,以至於瘀蓄,則竊以為不然。夫天一之水,精也、血也、津液也,此人身之聖水,惟患其少,不患其多,安有變為痰飲之理。且停飲之人,往往嘔吐,所吐之水,或清或黃,或酸或腐,動輒盈盆,天一之水,顧若此之賤且多乎﹗蓋水穀入胃,除散精之外,其勢下趨,由小腸而膀胱,乃氣化而出,無所為飲也。惟脾有積濕,胃有蘊熱,濕與熱交蒸,脾胃中先有頑痰,膠粘不解,然後入胃之水遇痰而停,不能疾趨於下,日積月累,飲乃由是而成。又況嗜茶太過者,濕傷脾;嗜酒太過者,熱傷胃;過嗜生冷者,寒傷脾胃;各各不同。而於是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留飲、伏飲,遂由淺入深,而釀成痼疾矣。其見症與治法,均列於後。

痰飲

痰飲者,水從胃出,下走腸間,轆轆有聲,胸中微痞,頭目作眩,桂朮二陳湯主之。

桂朮二陳湯(自製)
桂枝(八分) 白朮(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枳實(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五分) 車前(二錢) 薑(三片)

此方以苓桂朮甘、二陳去甘草,以桂枝開太陽,以白朮健脾土,治痰飲之本也。去甘草者,欲其速,不欲其緩,欲其通、不欲其滿也。薑所以佐桂,枳所以佐橘。車前、澤瀉、牛膝所以導水氣下行,不嫌其涼者,有薑、桂在焉。祖怡注。

懸飲

懸飲者,水流脅下,咳唾引痛。脅乃肝膽之位,水氣在脅,則肝氣拂逆,而肺金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咳而引痛也。椒目栝蔞湯主之。

椒目栝蔞湯(自製)
椒目(五十粒) 栝蔞頭(五錢切) 桑皮(二錢) 葶藶子(二錢) 橘紅(一錢)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蘇子(一錢五分) 蒺藜(三錢) 薑(三片)

此方仍是二陳去甘草,以椒目通水道,栝蔞通穀道,葶藶、蘇子、桑皮以瀉肺,疾藜以疏肝。
水飲下行,而肺肝和矣。祖怡注。

溢飲

溢飲者,水氣旁流於四肢也。脾受水邪,溢入四末,故肢節作腫,身重無力,桂苓神朮湯主之。

桂苓神朮湯(自製)
桂枝(八分) 茯苓(三錢) 白朮(一錢) 茅朮(一錢) 苡仁(八錢)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 砂仁(一錢) 薑(三片)

此方合苓桂朮甘、二陳、平胃,去甘草加苡仁、砂仁,純用溫運胃脾,而水飲自化。祖怡注。

支飲

支飲者,水停心下,入於胸膈,咳逆倚息短氣,其形如腫,桑蘇桂苓湯主之。

桑蘇桂苓湯(自製)
桑皮(三錢) 蘇子(二錢) 桂枝(八分) 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豬苓(一錢) 薑(三片)

此方以苓、桂、橘、半生薑治飲之本,以桑皮、蘇子、杏仁瀉肺,以腹皮、瀉澤、豬苓行水,是肺脾同治也。祖怡注。

留飲

留飲者,留而不去也。心下痞滿,作噦頭眩,芎歸桂朴湯主之。

芎歸桂朴湯(自製)
川芎(八分) 當歸(二錢) 桂枝(八分) 濃朴(一錢) 枳實(一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天麻(六分) 菊花(二錢)薑(三片)

芎、歸肝家血藥也,薑、桂開太陽也,枳、朴、橘、半、茯苓消痰濕也,天麻、菊花佐芎、歸而上行也。諸方皆降,而此獨升,獨用血藥,以肝為寒飲侵犯,而血行不暢也。祖怡注。

伏飲

伏飲者,伏而不出也。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其人振振身 劇,此乃三陽之氣為陰邪遏抑,郁而不舒,桂枝半夏湯主之。

桂枝半夏湯(自製)
桂枝(八分)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廣皮(一錢) 白朮(二錢) 芥子(一錢) 濃朴(一錢) 紫蘇(一錢) 貝母(二錢) 甘草(四分) 薑(三片)

此方用苓桂朮甘合二陳。再以芥子去皮裡膜外之水,得薑、桂而溫通之力更大。紫蘇以佐薑、桂,貝母以佐半夏,濃朴以佐廣皮。治伏飲方,亦可以之治瘧。蓋無痰不成瘧,見症發寒發熱,振振身 劇,豈不是痰飲伏而不出,有轉瘧之兆乎﹗飲証六方,每方皆有二陳,五方皆有桂、薑,三方皆有白朮,亦可見治飲用藥之大法矣。祖怡注。

伏飲

苓桂朮甘湯 治胸脅支滿,頭目作眩。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朮(三兩) 甘草(二兩)
水六升,煎三升,分溫服。

甘遂半夏湯 治留飲結於腸胃。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白芍(五枝) 甘草(如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加蜜半升,和藥汁煮取八合,溫服。

小青龍湯 治水飲溢出於表,營衛不利,宜發汗以散其水。
麻黃(三兩) 白芍(三兩) 五味(半升)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 半夏(半升)
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服。

木防己湯 治支飲上入膈中。
防己(三兩) 人參(四兩) 桂枝(二兩) 石膏(八兩)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溫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治支飲,胸膈痞滿。
防己(二兩)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茯苓(四兩) 芒硝(三合)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溫服。

澤瀉湯 治支飲之在心下者。
澤瀉(五兩) 白朮(二兩) 水二升,煎取一升,分溫服。

濃朴大黃湯 治支飲,胸膈痞滿。
濃朴(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五枚) 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椒目葶藶大黃丸 治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者。
防己(一兩) 椒目(五錢) 葶藶(一兩) 大黃(一兩)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濕痰懸飲。
半夏(一升) 茯苓(四兩) 生薑(八兩)
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服。

茯苓飲 治痰飲胸痞。
茯苓(三兩) 人參(三兩) 枳實(二兩) 白朮(三兩) 陳皮(三兩)生薑(四兩)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二賢湯 治一切痰飲。
橘皮(一斤) 甘草(四兩) 水四升,煮取一升,分溫服。

豁痰湯 治一切痰疾。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枯芩(五分) 人參(五分) 甘草(五分)紫蘇(五分) 陳皮(一錢) 濃朴(五分) 南星(五分) 薄荷(五分) 枳殼(五分) 羌活(五分) 薑(三片)

老痰丸 潤燥開郁,降火消痰。治老痰凝滯喉間,吐咯難出。
天冬(一兩) 黃芩(一兩) 海粉(一兩) 橘紅(一兩) 連翹(五錢)桔梗(五錢) 青黛(一錢) 香附(五錢) 芒硝(二錢) 蔞仁(五錢)
研末,煉蜜加薑汁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御愛紫宸湯 解宿酒噦嘔,惡心痰唾,不進飲食。
木香(五分) 砂仁(一錢) 白芍(一錢) 檀香(一錢) 茯苓(二錢) 官桂(五分) 藿香(一錢) 陳皮(一錢) 葛根(二錢) 良薑(五分) 丁香(五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四七湯 治七情鬱結,痰涎如敗絮,或如梅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五分) 濃朴(一錢二分) 紫蘇(一錢二分) 棗(一枚) 薑(三片)

大川芎丸 消風壅,化痰涎,利咽膈,清頭目。
川芎(二兩) 薄荷(四兩) 桔梗(三兩) 甘草(二兩) 防風(二兩) 細辛(五錢)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小川芎丸 治膈上痰。
川芎(二兩) 大黃(二兩) 研末,皂角水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神芎導水丸 治一切熱痰鬱結。
黃芩(一兩) 黃連(五錢) 川芎(五錢) 薄荷(五錢) 大黃(一兩)滑石(四兩) 黑丑(二兩)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二陳湯 治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惡心頭眩。
陳皮(一錢)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薑(三片)

清氣化痰丸 治痰熱。
半夏 膽星 橘紅 枳實 杏仁 蔞仁 黃芩 茯苓(等分) 淡薑汁和丸,每服三錢。

半夏天麻白朮湯 治痰厥頭痛,四肢厥冷。
半夏(一錢) 麥芽(三錢) 神曲(三錢) 白朮(一錢) 蒼朮(一錢)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 陳皮(一錢) 茯苓(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天麻(六分) 乾薑(三分) 黃柏(五分) 研末,每服五錢。

茯苓丸 治痰停中脘,兩臂疼痛。
半夏(一兩) 茯苓(一兩) 枳殼(五錢) 風化硝(二錢五分) 淡薑汁和丸,每服二錢。

結胸

結胸有五︰一為邪氣結胸,一為痰氣結胸,一為滯氣結胸,一為水氣結胸,其一則誤下之結胸也。
雖同一中脘痞懣,而受病不同,施治各異,倘一混投,為禍最烈,學人當明辨之。
邪氣結胸,不外因寒因熱。寒氣遏抑,則胃陽不通,故中脘痞滿,四肢倦怠,祛寒平胃散主之。風熱內郁,則胸脘煩悶,心神焦燥,梔子解鬱湯主之。

祛寒平胃散(自製)
炮薑(五分) 廣皮(一錢) 茅朮(一錢) 濃朴(一錢) 佩蘭(一錢)歸身(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木香(五分) 砂仁(一錢) 郁金(二錢) 佛手柑(五分)

梔子解鬱湯(自製)
黑山梔(二錢) 栝蔞實(一個切) 連翹(二錢) 薄荷(一錢) 葛根(二錢)蘇梗(一錢五分) 豆豉(三錢) 郁金(二錢) 淡竹葉(二十張) 白茅根(五錢)

痰氣結胸,當分燥濕。痰隨火升,壅於中脘,竹瀝滌痰湯主之。濕痰上泛,窒滯中都,香蘇二陳湯主之。

竹瀝滌痰湯(自製)
川貝(二錢) 天竺黃(六分) 羚羊角(一錢五分) 桑皮(二錢) 栝蔞仁(四錢)石決明(八錢) 杏仁(三錢) 旋複花(一錢絹包) 淡竹瀝(半杯沖服) 薑汁(二滴沖服)

香蘇二陳湯(自製)
沉香(六分) 蘇子(二錢) 橘紅( 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枳殼(一錢) 濃朴(一錢) 杏仁(三錢) 郁金(二錢) 苡仁(四錢炒) 薑汁(二小匙沖服)

滯氣結胸,症有緩急,治分輕重,古人成法具在,按症用藥,尤宜謹慎。
壯熱,神昏譫語,胸滿拒按,舌焦黑起刺,脈實有力,此為大結胸,大承氣湯主之。

大承氣湯
大黃(五錢酒洗) 芒硝(五錢) 枳實(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五分) 先將枳實、濃朴煎好,後入大黃,再後入芒硝,煎數沸。
發熱,譫語,便硬,胸痞拒按,舌焦黃,脈實有力,此為小結胸,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
大黃(五錢酒洗) 濃朴(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五分) 先將濃朴、枳實煎好,後入大黃,約百沸。
結胸痞滿,按之則痛,脈來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陷胸湯
黃連(五分) 蔞仁(五錢) 半夏(一錢五分) 水煎服。
結胸失下,以致胸中大實,元氣大虧,不下則脹滿而死,下之則元氣隨脫,所謂下亦死、不下亦死也。然於死中求活,須一面攻下,一面保真如黃龍湯一法,人參、大黃並用,用意雖佳,然究竟互相牽製,補者不補,而攻者不攻;不若先服攻下之劑,俟藥力已達病所,隨後即服保納元氣之劑以收攝之。因自製承氣保真湯,十中可救三四。

承氣湯
即大黃、芒硝、枳實、濃朴四味。先煎服,俟滯氣將動,隨服保真湯。

保真湯(自製)
人參(三錢) 附子(二錢) 乾河車(四錢) 當歸(三錢) 五味(一錢五分)菟絲子(八錢) 大棗(三枚) 薑(三片)

水結胸,心下至少腹硬滿,痛不可近,或潮熱,或無大熱,但頭微汗出,脈沉,名水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大陷胸湯
大黃五錢,先煎,去渣,入芒硝五錢,煎數沸,再入甘遂末一錢,溫服。
按此藥過於峻猛,萬不可輕投,予自製決壅順流湯,頗能於平穩中取效。

決壅順流湯(自製)
大黃(三錢) 木通(三錢) 栝蔞實(一個) 濃朴(一錢) 青皮(一錢) 枳實(一錢) 瞿麥(二錢) 車前子(二錢) 水煎服。
誤下之結胸,因邪未入陽明,下之太早,徒傷元氣,邪反乘虛而入,居於心胸之間,內既不能從腸胃而下,外又不能從肌表而出,逗留蘊結,胸脘痞滿,按之不痛;蓋無形之邪,非有形之滯,邪在心胸而不在胃也。
諸瀉心湯主之。其藥味分兩,當隨症隨時謹慎加減。
誤下之結胸,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附子瀉心湯
附子 大黃 黃連 黃芩

誤下結胸,痞滿不痛,身寒而嘔,飲食不下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
半夏 黃連 黃芩 甘草 人參 乾薑 大棗

誤下結胸,下利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心煩者,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
甘草(倍用) 半夏 黃連 乾薑 大棗

經曰︰ 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歧伯之對,極為詳明。後之論者,乃為瘧病皆起於少陽。緣少陽為半表半裡之經,進而與陰爭則寒,退而與陽爭則熱,此解相沿已數百年。初閱之似亦近理,細思之頗為不然。蓋瘧有一日一作者,有間日一作者,有三日一作者,輕重懸殊,豈得謂之皆在少陽乎﹗且進而與陰爭,退而與陽爭,誰進之而誰退之,豈病之自為進退乎﹗當其寒也,鼓頷戰栗,固屬病進。及其熱也,譫語神昏,豈得謂之病退乎﹗細繹經文,乃恍然大悟。經曰︰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間,邪氣與衛氣並居。此明明說暑熱之氣先入於內,後受風寒,包裹熱邪,是熱邪在裡,寒邪在外也。及其與衛氣同發,先發在外之寒邪,故先寒。次發在內之熱邪,故後熱。至得汗之後,風熱漸解,故寒熱俱平。則有寒有熱,乃邪之循序而發,而非進與陰爭、退與陽爭,斷斷然矣。其一日一作者何也?邪在衛也。經曰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內外相搏,是以日作。此言衛氣行於人身,一日一周,邪氣與衛氣同行,故瘧亦一日一作也。其間日一作者何也?邪在營也。經曰︰邪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邪氣在於營分,則雖衛氣獨發,而邪氣在內,不與之並行,更歷一周,而邪氣始與衛氣相遇,故瘧亦間日一作也。其三日一作者何也?邪在腑也。經曰︰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可知人之一身,由衛而營,由營而腑,自表及裡,自有一定次第。邪氣在腑,已入第三層,故瘧亦三日一作也。治之之法,當先投辛溫,解其外裹之寒;更進辛涼,清其內蘊之熱;俾得邪從汗出,而病可霍然。至於在營在腑,按經投劑,方有端緒。雄於前賢,無能為役,何敢自矜獨得,妄議古人;然釋經辨症,不得不細細推敲,誰謂醫為小道,《內經》易讀乎﹗初發寒邪,宜辛溫解散,辟寒散主之。

辟寒散(自製)
川芎(八分) 防風(一錢) 白芷(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羌活(一錢) 秦艽(一錢) 枳殼(一錢) 蘇梗(一錢) 薑(三大片)

次發熱邪,宜辛涼解散,清暑散主之。

清暑散(自製)
薄荷葉(二錢) 青蒿梗(一錢五分) 石斛(三錢) 貝母(二錢) 葛根(二錢)連翹(一錢五分) 豆豉(三錢) 杏仁(三錢) 淡竹葉(二十張)

寒熱俱重,體盛脈實者,交加散主之。虛人禁用。

交加散(自製)
附子(七分) 石膏(五分)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 廣皮(一錢)連翹(一錢五分) 葛根(二錢) 豆豉(三錢) 薄荷(一錢) 藿香(一錢) 薑皮(八分) 荷葉(一角)

瘧邪在營,間日一作者,和營雙解散主之。

和營雙解散(自製)
當歸(二錢) 柴胡(一錢) 葛根(二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貝母(二錢) 茯苓(二錢) 防風(一錢) 薄荷(一錢) 蘇梗(一錢) 薑皮(八分) 河井水煎服。
大瘧在腑,三日一作者,返正湯主之。

返正湯(自製)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炮薑(五分) 葛根(二錢)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貝母(二錢) 砂仁(一錢) 青皮(一錢)

大瘧日久,正氣虛而邪未解者,斑龍托裡湯主之。

斑龍托裡湯(自製)
陳鹿膠(一錢五分角霜炒) 製首烏(二錢)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貝母(二錢) 砂仁(一錢) 黨參(四錢)蘇梗(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薑(三片)

冬令受寒,伏藏於腎,春夏舉發,寒變為熱,先熱後寒,名曰溫瘧,清正散主之。

清正散(自製)
青蒿梗(一錢五分) 薄荷(一錢) 廣皮(一錢) 貝母(二錢) 葛根(二錢)山梔(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豆豉(三錢) 杏仁(三錢) 茅根(五錢)

肺素有熱,陽氣盛而不衰,故但熱而不寒,令人消爍脫肉,名曰癉瘧,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自製)
玉竹(四錢) 花粉(二錢) 沙參(四錢) 麥冬(二錢) 石斛(三錢)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梨(三大片)

附︰瘧症門諸方

白虎加桂枝湯 治瘧身熱不寒,骨節煩疼,渴而作嘔。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
每用五錢,水煎服。

蜀漆散 治瘧之寒多熱少者。
蜀漆(燒去腥) 雲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研為末,未發前漿水服半錢。

牡蠣湯 治牝瘧。
牡蠣(四兩) 麻黃(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二兩)
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煎取二升,分溫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治瘧發渴者,亦治勞瘧 。
柴胡(八兩) 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 栝蔞根(四兩)大棗(十二枚) 生薑(二兩)
水一斗二升,煎六升,分溫服。

柴胡桂薑湯 治瘧寒多微熱,或但寒不熱。
柴胡(八兩) 桂枝(三兩) 乾薑(二兩) 黃芩(三兩) 花粉(四兩)牡蠣(二兩) 甘草(二兩)
水一斗二升,煎取六升,分溫服。

鱉甲煎丸 治久瘧結為 瘕,名曰瘧母。
鱉甲(十二分) 烏扇(三分)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乾薑(三分) 大黃(三分) 白芍(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三分) 石韋(三分去毛) 濃朴(三分) 丹皮(五分)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二分)人參(一分) 虻蟲(五分) 阿膠(三分炙) 蜂房(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 桃仁(二分)
共研末,先用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候酒盡一半,濾去灰,納鱉甲於中,先煮極爛,取汁和藥末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桂枝黃芩湯 和法中兼解表熱。
柴胡(一兩二錢) 黃芩(四錢五分) 人參(四錢五分) 甘草(四錢五分) 半夏(四錢) 石膏(五錢) 知母(五錢) 桂枝(一錢) 水煎,分溫服。

人參柴胡引子 和法中略施攻裡。
人參 柴胡 黃芩 甘草 大黃 當歸 白芍(各等分) 每用三錢,加生薑一片煎服。

柴朴湯 治瘧起於暑濕,兼有食滯者。
柴胡(一錢) 獨活(一錢) 前胡(一錢) 黃芩(一錢) 蒼朮(一錢)濃朴(一錢)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藿香(二錢)甘草(三分) 薑(三片)

祛瘧散 治瘧表裡之邪已透,而中氣虛弱者。
黃耆(一錢六分)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砂仁(一錢)草果(五分) 陳皮(一錢) 五味(五分) 甘草(五分) 烏梅(二枚) 棗(二枚)薑(三片)

二朮柴胡湯 統治諸瘧,視其表裡寒熱之輕重,酌量加減。
白朮(一錢) 蒼朮(一錢) 柴胡(一錢) 葛根(二錢) 廣皮(一錢) 甘草(五分) 棗(二枚) 薑(三片)

小柴胡湯 治少陽瘧,量病加減。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黃芩(一錢) 棗(二枚)薑(三片)

半夏散 治痰瘧熱多寒少,頭痛作吐,面色帶赤者。
半夏(一分) 藿香(一分) 羌活(一分) 川芎(一分) 牽牛(半分) 研細末,每用三錢,食後白湯調下。

四獸飲 治久瘧脾胃虛弱,痰氣不清。
黨參(三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甘草(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 烏梅(二枚) 草果(五分) 棗(二枚) 薑(三片)

常山飲 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瘧本不可截止,姑錄三方,不過明古有是法耳。
常山(二錢酒炒) 草果(一錢煨) 檳榔(一錢) 知母(一錢) 貝母(一錢) 烏梅(一個) 酒水各半煎,露一宿,日未出面東空心溫服。

截瘧七寶飲 治實瘧久發不止。
常山 草果 檳榔 青皮 濃朴 陳皮 甘草(等分) 酒水各半煎,露一宿,於當發之早,面東空心溫服。

二十四味斷瘧飲 治久瘧。
常山 草果 檳榔 知母 陳皮 青皮 川芎 枳殼 柴胡 黃芩 荊芥 白芷 人參 紫蘇 蒼朮 白朮 半夏 良薑 茯苓 桂枝 葛根 甘草 杏仁 烏梅(各等分) 每用一兩薑三片。棗二枚,煎發日早服。

黃癉

經曰︰面目發黃,小溲赤澀,安靜嗜臥者,黃癉也。此系脾有積濕,故倦怠嗜臥;胃有積熱,故發黃溺赤。但濕郁內生,熱邪外感,故內經有開鬼門、潔淨府之法。開鬼門者,開其腠理,使熱邪從肌表出也;潔淨府者,瀉其膀胱,使濕邪從小便出也。然外感之熱,可從汗解,若陽明內蘊之熱,發汗則劫陰,而內熱更甚,只宜清胃熱,利脾濕,而汗吐下之法均不可用矣。至於陽黃、陰黃、穀癉、酒癉、女勞癉,種種不同,見証旋治,條列於後。

陽黃

面目發黃,口燥而渴,小溲赤澀,胃火熾盛,濕熱熏蒸,是為陽黃,導黃湯主之。

導黃湯(自製)
葛根(二錢) 花粉(二錢) 山梔(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木通(二錢)茵陳(三錢) 萆 (二錢) 茯苓(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二錢) 苡仁(一兩煎湯代水)

陰黃

面目發黃,身冷不渴,小便微黃而利,此為陰黃,茵陳朮附湯主之。

茵陳朮附湯(自製)
茵陳(三錢) 白朮(二錢) 附子(一錢) 茯苓(二錢) 當歸(二錢)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 砂仁(一錢) 苡仁(八錢) 薑皮(八分)

穀癉

穀癉者,脾胃不和,食穀則眩,穀氣不消,胃中濁氣下流,小便不通,濕熱入於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癉,和中茵陳湯主之。

和中茵陳湯(自製)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廣皮(一錢) 濃朴(一錢)木香(五分) 砂仁(一錢) 茅朮(一錢) 山梔(一錢五分) 茵陳(三錢) 萆 (二錢) 車前(二錢) 生穀芽(二錢) 熟穀芽(二錢) 生苡仁(五錢) 熟苡仁(五錢煎湯代水)

酒癉

酒癉者,平日嗜飲,濕火熏蒸,面目發黃,黃甚則黑,心中嘈雜,雖食甘芳,如啖酸辣,小便赤澀,茵陳玉露飲主之。

茵陳玉露飲(自製)
茵陳(三錢) 玉竹(三錢) 石斛(三錢) 花粉(二錢) 葛根(二錢) 山梔(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二錢) 萆 (二錢) 苡仁(一兩煎湯代水)

女勞癉

女勞癉者,膀胱急,小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大便黑而時溏。此因血瘀不行,積於膀胱少腹,故仲景用硝石礬石散,峻攻其瘀,自極精當。但今人之體質,遠不逮古人,若複峻攻,更傷元氣。擬通利下焦兼去瘀之法,桃花化濁湯主之。

桃花化濁湯(自製)
桃仁(二錢) 紅花(五分) 牛膝(二錢) 延胡索(一錢) 歸尾(一錢五分)赤芍(一錢) 丹參(二錢) 茵陳(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二錢) 降香(五分) 血餘灰(一撮)

女勞癉

大黃梔子湯 治黃癉熱甚脈實者。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蒿湯 治黃癉濕熱俱盛者。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四逆湯 治陰黃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陳(二兩) 乾薑(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切) 甘草(一兩炙) 水煎,分溫服。

小茵陳湯 治發黃,脈沉細遲,四肢及遍身冷。
茵陳(二兩) 附子(一枚) 甘草(一兩炙) 水煎,分溫服。

茵陳附子湯 治服四逆湯,身冷汗不止者。
茵陳(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切) 乾薑(二兩五錢) 水煎,分溫服。

茵陳茱萸湯 治服茵陳附子湯,症未退及脈伏者。
茵陳(一兩五錢) 吳萸(一兩) 當歸(一兩) 附子(一枚) 木通(一兩)乾薑(一兩) 水煎,分溫服。

茵陳橘皮湯 治身黃,脈沉細數,身熱而手足寒,嘔喘,煩躁不渴者。
茵陳(一兩) 橘皮(一兩) 生薑(一兩) 白朮(一兩) 半夏(五錢)茯苓(五錢)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茵陳茯苓湯 治發黃,脈沉細數,四肢冷,小便澀,煩躁而渴。
茵陳(一兩) 茯苓(一兩) 桂枝(一兩) 豬苓(一兩) 滑石(一兩五錢) 研末,每服五錢。如脈未出加當歸。

梔子大黃湯 治酒癉心中懊 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 水六升,煮二升分溫服。

白朮湯 治酒癉因下後變為黑癉,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大便黑皮膚不仁,脈微而數。
白朮(一錢) 桂心(五分) 枳實(一錢) 豆豉(三錢) 葛根(二錢) 杏仁(二錢) 甘草(五分炙) 水煎服。

加味四君子湯 治色癉。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白朮(一錢) 黃耆(二錢)白芍(一錢) 扁豆(三錢) 紅棗(二枚) 薑(五片)

小菟絲子丸 治女勞癉。
石蓮肉(二兩) 茯神(一兩) 菟絲子(五兩) 山藥(三兩)
共研末,山藥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茯苓滲濕湯 治黃癉,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
茵陳(二錢) 茯苓(二錢)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白朮(一錢)陳皮(一錢) 蒼朮(一錢) 黃連(五分) 山梔(一錢) 秦艽(一錢) 防己(一錢) 葛根(二錢) 水煎服。

參朮健脾湯 治發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不思。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陳皮(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白芍(一錢) 甘草(五分) 薑(三片) 棗(二枚)

當歸秦艽散 治五癉,口淡,咽乾,倦怠,發熱,微冷。
白朮(一錢) 茯苓(二錢) 秦艽(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白芍(一錢) 熟地(三錢) 陳皮(一錢) 半夏曲(三錢炒) 甘草(五分) 薑(三片)

茵陳附子乾薑湯 治寒涼藥服多,變陰黃者。
附子(一錢) 乾薑(一錢) 茵陳(二錢) 草蔻(一錢) 白朮(一錢) 枳實(一錢) 半夏(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廣皮(一錢) 薑(五片)

一清飲 治癉症發熱。
柴胡(一錢) 赤苓(二錢) 桑皮(二錢) 川芎(一錢) 甘草(五分)紅棗(二枚) 薑(三片)

青龍散 治風氣傳化,氣不得泄,郁熱煩渴,面目發黃,引飲。
地黃(二錢) 仙靈脾(二錢) 防風(二錢) 荊芥(一兩) 何首烏(三錢)研末,每服三錢。

小柴胡加梔子湯 治邪熱留於半表半裡而發黃者,仍以和其表裡為法。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半夏(一錢)梔子(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生薑(三片) 水煎服。

三消

上消者,肺病也。肺氣焦滿,水源已竭,咽燥煩渴引飲不休,肺火熾盛陰液消亡,當於大隊清潤中,佐以滲濕化痰之品。蓋火盛則痰燥,其消爍之力,皆痰為之助虐也,逢原飲主之。

逢原飲(自製)
天冬(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南沙參(四錢) 北沙參(三錢) 胡黃連(五分) 石斛(三錢) 玉竹(三錢) 蛤粉(四錢) 貝母(二錢) 茯苓(三錢)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梨汁(半杯沖服)

中消者,胃病也。胃為穀海,又屬燥土,痰入胃中,與火相乘,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於消爍,經所謂除中,言常虛而不能滿也。宜清陽明之熱,潤燥化痰,祛煩養胃湯主之。

祛煩養胃湯(自製)
鮮石斛(五錢) 石膏(四錢) 天花粉(三錢) 南沙參(四錢) 麥冬(二錢)玉竹(四錢) 山藥(三錢) 茯苓(三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甘蔗(三兩煎湯代水)

下消者,腎病也。坎之為象,一陽居於二陰之中。腎陰久虧,孤陽無依,不安其宅,於是飲一溲一,或飲一溲二,夾有濁淋,腿股枯瘦,而病益深矣。急宜培養真陰,少參以清利,烏龍湯主之。

烏龍湯(自製)
元武版(八錢) 生地(六錢) 天冬(二錢) 南沙參(四錢) 蛤粉(四錢)女貞(二錢) 料豆(三錢) 山藥(三錢) 茯苓(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鹽水炒)車前(二錢) 藕(三兩煎湯代水)

附︰消渴門諸方

金匱腎氣丸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溲一。
地黃(八兩) 萸肉(四兩) 山藥(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澤瀉(三兩) 肉桂(一兩) 附子(一兩) 牛膝(三兩) 車前(三兩)
每用五錢,水煎服。

文蛤散 治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 研為末,以沸湯五合,和服一方寸匙。

竹葉黃耆湯 治消渴症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生地(三錢) 黃耆(二錢) 麥冬(一錢) 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黃芩(一錢) 甘草(一錢) 白芍(一錢) 人參(一錢) 石膏(三錢) 半夏(一錢) 竹葉(一錢)
淨水煎服。

地黃飲子 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
生地 熟地 人參 黃耆天冬 麥冬 枳殼 石斛 澤瀉 甘草 枇杷葉(各等分)
每服五錢,食遠服。

白朮散 治虛熱而渴。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茯苓(一兩) 甘草(一兩) 五味(三錢)柴胡(三錢) 葛根(二兩) 藿香(一兩) 木香(一兩)
研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宣明黃耆湯 治心移熱於肺,為肺消,飲少溲多。
黃耆(三兩) 五味(二兩) 人參(二兩) 麥冬(二兩) 桑皮(二兩) 熟地(一兩五錢) 枸杞(一兩五錢)
研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宣明麥門冬飲子 治心熱移於肺,傳為膈消,胸滿心煩,精神短少。
人參 茯神 麥冬 五味 生地 炙甘草 知母 葛根 花粉(各等分)
每服五錢,加竹葉十四片,水煎服。

易老麥門冬飲子

人參 杞子 茯苓 甘草 五味 麥冬(各等分) 薑水煎服。

豬肚丸 治強中消渴。
黃連(四兩) 粟米(四兩) 花粉(四兩) 茯神(四兩) 知母(二兩)麥冬(二兩) 地黃(四兩) 葛根(二兩)
研細末,將大豬肚一個洗淨,入末藥於內,以麻線縫好,煮極爛,取出藥別研,以豬肚為膏,加煉蜜搗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天門冬丸 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飢,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白濁。
天冬(一兩五錢) 土瓜根(一兩五錢) 栝蔞根(一兩五錢) 熟地(一兩五錢) 知母(一兩五錢) 蓯蓉(一兩五錢) 五味(一兩) 鹿茸(一架) 澤瀉(一兩五錢) 雞內金(三具) 牡蠣(二兩) 苦參(一兩) 桑螵蛸(十枚)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豬腎薺 湯 治消中,小便數。
豬腎(二枚) 薺 (三兩) 黑大豆(二斤) 石膏(三兩) 人參(二兩)茯苓(二兩) 知母(二兩) 葛根(二兩) 黃芩(二兩) 磁石(二兩) 天花粉(二兩) 甘草(二兩)
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下藥,煮至五升,分溫服。

腎瀝散 治腎消發渴,小便數,腰疼痛。
人參(一兩) 遠志(一兩) 綿黃 (一兩) 雞內金(五錢) 桑螵蛸(一兩)澤瀉(一兩) 肉桂心(五錢) 熟地黃(一兩) 白茯苓(一兩) 龍骨(一兩) 當歸(一兩) 麥門冬(一兩) 川芎(一兩) 五味子(五錢) 炙甘草(五錢) 元參(五錢) 磁石(五錢)
研末,用羊腎一對先煎,次入藥五錢,薑五分,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