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治疹論第十二

疹。天行時毒之氣也。亦稟受胎毒之氣也。出於痘前者。名奶疹子。出於痘後者。名正疹子。要亦生人必不能免之數也。初發熱時。咳嗽噴嚏。鼻流清涕。面浮腮赤。兩目胞腫。眼淚汪汪。有如醉狀。或嘔惡。或泄利。或手掏眉目鼻面。是即出疹之候也。然必發熱五七日。或多至十一二日。始見疹子者,宜徐徐升托表邪。俾疹毒出盡,則兒無事矣。切忌妄汗妄下。若妄汗,則增其熱。為鼻衄。為咳血。為口瘡咽痛。為目赤痛。為煩躁。為大小便不通。妄下,則虛其裡。為滑泄。為下痢赤白。為隱伏。為喘逆。多至不救。慎之慎之。主治之法。輕者,宜升麻葛根湯。透邪煎。柴歸飲之類主之。重者,宜金沸草散主之。兼泄利者。合升麻葛根湯。去葛根,加白芷主之。若發熱至六七日。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皮膚堅濃。腠理閉密。又或為風寒外襲。或會有吐利。乃伏也,宜急用麻黃湯。調檉葉散發之。外用胡荽酒。麻蘸戛之。如一向未更衣者。此毒甚於裡也。以七物升麻丸解之。若咳嗽不止。上氣喘急。面浮目胞腫者,宜甘桔湯。消毒散。瀉白散。三方合用。若更兼熱盛煩渴,加石膏知母黃芩天花粉之類主之。若自汗出。或鼻衄者。不須止之。但不可太過。如汗太多。人參白虎湯。或黃連湯之類主之。若衄太多。元參地黃湯。或茅花湯之類主之。若吐甚者,黃芩湯,加茅根蘆根枇杷葉主之。若利甚者,黃芩湯吞香連丸主之。若咽候腫痛者,甘桔湯,加元參牛蒡連翹,或射干鼠粘子湯之類主之。既見疹後,色貴通紅,必以三日周身普遍而漸沒者為輕。若色淡白者,此心血不足也,養血化 湯主之。若色太殷紅,或微紫者,此血分有熱也,大青湯主之。疹收之後,清涕複來,始為正候。若疹既收後,身有微熱,不須施治。若身熱太甚,或日久不減者,柴胡麥門冬散主之。若發枯毛豎,肉消骨立,漸見羸瘦者,柴胡四物湯主之。若疹後發熱不除,忽作搐者,導赤散加人參麥門冬。兼安神丸主之。若疹後咳嗽者。瀉白散。合消毒散主之。若咳甚氣喘。甚至飲食湯水俱嗆出者。門冬清肺湯,加枇杷葉。見血,加茅根汁。阿膠珠主之。若疹後下痢赤白,裡急後重,日夜無度者,黃芩湯,兼香連丸主之。虛者,加人參。滑者,加椿根白皮。俱於丸藥內加之。大抵疹屬陽邪。用藥最宜養陰。然亦有屬虛寒者。但當合色脈形証以治之。始無貽誤。若果熱甚氣粗。渴而飲冷。便秘溺澀。脈象洪數有力。悉宜按上法治之。若神氣怠惰。渴而飲湯。二便調和。脈象虛數。即宜用歸芍養陰。略加表托之品矧瀉痢氣喘。尤多虛症乎。斷不可泥為疹毒。而不敢用補劑也。慎之慎之。

附方

透邪煎 凡麻疹初熱未出之時。惟恐誤藥。故云未出之先,不宜用藥。然解利得宜,則毒必易散。而勢自輕減。欲求妥當。當先用此方為主。

當歸(二三錢) 白芍(酒炒一二錢) 防風(七八分) 荊芥(一錢) 甘草(炙七分) 升麻(三分)
水一鐘半,煎服。如熱甚脈洪滑者,加柴胡一錢。此外凡有雜症。俱可隨宜加減。

加味金沸草散

旋複花(去梗) 麻黃(去節水煮去沫晒乾) 前胡(去蘆各七錢) 荊芥穗(一兩)半夏(湯泡七次蘆汁拌炒) 赤芍(各五錢) 鼠粘子(炒) 浮萍(各七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二片。薄荷葉三五片。煎。

麻黃湯

麻黃(去根節水煮去沫晒乾) 升麻 牛蒡子(炒)蟬蛻(洗淨去翅足) 甘草(各一錢)
上加臘茶葉一錢。為細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服。煩渴加石膏末四錢

檉葉散

檉。亦名西河柳。亦名垂絲柳。青茂時。采葉晒乾。為末。每服一二錢。茅根煎湯調下。

胡荽酒 辟穢氣。使痘疹出快。

胡荽(一把) 好酒(二盞)
上煎一兩沸。令乳母每含一兩口。噴兒遍身。或噴頭面。房中須燒胡荽香。以辟除穢氣。能使痘疹出快。煎過胡荽懸房門上。更妙。按此酒惟未出之前。及初報之時宜用之。若起脹之後,則宜避酒氣。亦忌發散。皆不可用也。

七物升麻丸

升麻 犀角 黃芩 朴硝 梔子仁 大黃各二兩 淡豉(二升微炒)
上共為末。蜜丸如黍米大。凡覺四肢大熱。大便秘者。少服十餘粒。取微利為止。

消毒散 治痘瘡六七日間。身壯熱。不大便。其脈緊盛者。用此藥微利之。

荊芥穗 甘草(炙各一兩) 牛蒡子(四兩並炒)
上共為粗散。每用二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服。

人參白虎湯

人參 甘草(各一錢) 知母(三錢) 石膏(五錢) 粳米(一合)
上量兒大小,水煎。待米熟,去渣溫服。

黃連湯

黃連 麥冬(去心) 當歸 黃柏 黃芩 生地 黃
上分量隨宜,水煎去渣。調敗蒲扇灰服之。

茅花湯

茅花 真鬱金 生地黃 梔子仁 黃芩
上水煎。調百草霜服。

香連丸 治熱瀉痢疾。赤白膿血。濕熱侵脾。裡急後重。

黃連(淨十兩切如豆大) 吳茱萸(淨五兩)
上二味。用熱水拌和一處。入瓷罐內。置熱湯中。頓一日。取起同炒。至黃連紫黃色為度。去茱萸不用。每製淨黃連一兩,加木香二錢五分。共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粒。量大小增減。空心米飲下。

射干鼠粘子湯 治痘疹後癰疽瘡毒。

鼠粘子(二錢) 升麻 甘草 射干(各五分)
上銼散,水一盞,煎六分。量大小服。忌魚腥蔥蒜。

養血化 湯

當歸 生地黃 紅花 蟬蛻 人參(各等分)
上銼細,水一盞。生薑一片,煎六分去渣。溫服無時。

大青湯

大青 元參 生地黃 石膏 知母 木通 甘草 地骨皮 荊芥穗(各等分)
上銼細,水一盞。淡竹葉十二片,煎七分去渣。量大小溫服。

柴胡麥門冬散

柴胡(五分) 龍膽草(三分) 麥門冬(八分) 甘草(二分) 人參 元參(各五分)
上銼細,水煎服

柴胡四物湯

柴胡 人參 當歸身 黃芩 川芎 生地黃 白芍 地骨皮 知母 麥門冬 淡竹葉
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渣。量大小溫服。

安神丸

黃連 當歸身 麥門冬 白茯神 甘草(各五錢) 朱砂(一兩) 龍腦(二分半)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和 豬心血搗勻。丸和黍米大。每服十丸。燈心湯下。

門冬清肺湯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知母 貝母 桔梗 款冬花 甘草 牛蒡子 杏仁(去皮尖研) 馬兜鈴 桑白皮 地骨皮(各等分)。
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渣。量大小食後溫服。

升麻葛根湯(方見痘論)
柴歸飲(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甘桔湯(方見痘論)
瀉白散(方見熱論)
元參地黃湯(方見痘論)
黃芩湯(方見痘論)
導赤散(方見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