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小兒急慢驚風之說。古書不載。後人妄立名目。概用金石腦麝之品。貽害至今。殺人不知凡幾。雖代有名哲。因世俗膠結既久。猝難更正。故著作之家。不得不仍以驚風二字目之矣。夫小兒形氣未充。易生恐怖。又何嘗無驚嚇之症。是凡驟聞異聲。驟見異形。或跌撲叫呼。雷聲鼓樂。雞鳴犬吠。一切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皆能致病。治法急宜收複神氣為要。此即內經所謂大驚猝恐之症是也。但當以驚嚇二字立名。不當以驚風二字目之矣。此立名之妄。其誤一也。其次。亦有因驚嚇而致肝心二臟。木火俱病者。用藥但宜瀉心平肝。其病自已。亦非金石腦麝所宜投。其誤二也。至於慢驚。或因吐瀉。或因病後。或因過服克伐之劑。或脾胃素虛。以致臟腑虛損已極。全屬虛寒敗症。急宜溫補。無風可逐。無驚可療。而名之曰慢驚。更屬謬妄。其誤三也。此外。如傷風發搐。傷食發搐。潮熱發搐。將見痘疹發搐。太陽病變痙。以及天釣。內釣。癇症之類。皆有搐掣反張強直之狀。世人不知。昧於分別。往往亦混作驚風施治。且或委之於無知婦人之手。致令無辜赤子。橫遭夭折。其誤四也。今將以上各條。辨症論治之法。匯列於後。俾臨症者有所指歸。一洗從前陋習。庶幾登赤子於壽域矣乎。

大驚猝恐

小兒氣怯神弱。猝見異形。猝聞異聲。最傷心膽之氣。內經云。大驚猝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又驚則氣散。又恐傷腎。驚傷膽。其候則面青糞青。多煩多哭。睡臥驚惕。振動不寧。治法急宜收複神氣為要,宜秘旨安神丸。或獨參湯。茯神湯之類主之。若妄進金石腦麝之品。是猶落井而又下之以石矣。

因驚嚇而致肝心二臟木火俱病者

乳兒之母。嗜食肥甘。或酒後乳兒。或將護失宜。衣衾太暖。致令小兒邪熱鬱蒸。積於心而傳於肝。蓋心藏神而肝藏魂。猝被驚觸。神魂恐怖。心肝之氣亦傷。心虛則邪熱得以乘之。肝虛則內風旋繞。以致夜臥不穩。或笑或哭。忽爾悶絕。目直上視。牙關緊急。口噤不開。手足搐掣。身熱面赤。脈數引飲。口中氣熱。二便黃赤。或秘。搐而有力。為邪氣實,宜導赤散。更加乾地黃防風竹葉。連進三服。或兼辰砂抱龍丸。少少與之。用以導心經之邪熱。息肝臟之虛風。其病即愈。倘肆用香散走竄。或寒涼攻伐之劑。必變為虛寒敗症。不治者多矣,宜兼詳虛實二論。

虛寒敗症

凡小兒病後。或吐後瀉後。或脾胃素虛。或誤服藥餌。或過服克伐之劑。或感受風寒。而致氣微神緩。昏睡露睛。手足厥冷。身體或冷或熱。或吐或瀉。涎鳴氣促。口鼻氣冷。驚跳螈。搐而無力。乍發乍靜。面色淡白。或眉唇青赤。脈象沉遲散緩。或細數無神。此蓋舉世共詫為慢驚風者是也。殊不知病本於虛。臟腑虧損已極。無風可逐。無驚可療。全屬虛寒敗症。不必盡由驚嚇而致。蓋脾虛不能攝涎。故津液妄泛而似痰。火虛則身寒。口中氣冷。木虛故搐而無力。每見世醫狃於陋習。輒作驚風施治。致令百無一救。此無他。良由前人立名之不慎以致此耳。若更乞靈於無知婦人,則其死更速。蓋斯時一點真氣。已屆半續半離之際。一經動搖。鮮有不隨手而脫者。吁可哀也。主治之法。急宜溫補脾胃為要。如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加當歸酸棗仁。東垣黃耆湯。若脾土虛寒甚者。六君子加炮薑木香。不應者。急加附子。脾腎虛寒之甚。或吐瀉不止者。附子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若但泄瀉不止者。胃關煎。若元氣虧損已極。而至昏憒者。急灸百會穴。(百會在頭頂正中。取之之法。用線量前後發際及兩耳尖。折中乃是穴也。)兼服金液丹。凡此貴在辨之於早。而急為溫補之。始克有濟。倘稍涉遲疑,則必致不救。慎之慎之,宜兼詳虛論。

傷風發搐

凡小兒身熱脈浮。口中氣熱。呵欠頓悶。手足搐搦者。此因傷風而得之,宜大青膏。或人參羌活散之類主之若搐而肢體倦怠。口氣不熱,則屬虛矣,宜異功散以補脾。釣藤飲以製肝,則搐自止矣。若月內小兒。搐而鼻塞。亦屬風邪所傷,宜用蔥白七莖。生薑一片。細擂攤紙上。合置大人掌中令熱。急貼囟門。(案方書。頂中央旋毛中為百會。百會前一寸為前頂。百會前三寸即囟門。)少頃即搐止而鼻亦利矣。尋常小兒傷風。亦可用之。愈後取去。仍當以綿胭脂一片。周遭以熱麵糊護之。以蔽大人口鼻之氣為善。

傷食發搐

凡小兒飲食過度。致傷脾胃。嘔吐多睡。不思乳食。忽然而搐者。此因傷食得之,宜消食丸。若食既消而前症仍作。或見虛象者。此脾土傷而肝木乘之也,宜六君子加釣藤鉤以健脾。平肝。慎勿肆用消導。而致變壞症也。

潮熱發搐

小兒潮熱發搐。謂因潮熱不已。血虛筋急而發搐也。所謂潮熱者謂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而發。如江海之潮汐。而罔或愆期也。原其所自。由於因熱而致搐。不由驚嚇而致病。若妄作荒誕之驚風施治,則大誤矣。主治之法。要不外乎虛實寒熱四者而已。假如病因於肝。其候則身體壯熱。目上視。手足動搖。口生熱涎。頸項強急。當用地黃丸以補腎。瀉青丸以治肝。若兼作渴飲冷便結。屬肝膽經虛熱。用柴芍參苓散。若更兼自汗盜汗。屬肝膽經血虛。用地黃丸。若口吻流涎。屬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子湯主之。假如病因於心。其候則心惕。目上視。白睛赤。牙關緊急。口內涎生。或渴而飲水。手足動搖。當用導赤散以治心。地黃丸以補肝。若渴而飲湯。體倦不乳。屬土虛木旺。用六君子地黃丸主之。假如病因於肺。其候則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視。身熱如火。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黃水。當用益黃散以補脾。瀉青丸以治肝。導赤散以治心。若身體微熱。屬脾肺虛熱。用異功散。若喘瀉不食。手足逆冷。屬脾肺虛寒。用六君子加炮薑木香。若久病而元氣虛者。用六君子地黃丸主之。假如病因於腎。其候則不甚搐而臥不穩。身體溫壯。目睛緊斜。喉中有痰。大便銀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省。當用益黃散以補脾。導赤散以治心。若吐瀉不乳。厥冷多睡。屬寒水侮土。用益黃散。不應者。用六君子加薑桂主之。大都治搐之法。皆當以固脾肺之氣為先。蓋土旺金生,則肝木有製。不來乘脾。其搐自止。治者審焉,宜兼詳虛實二論。

將見痘疹發搐

凡小兒於將見痘疹之時。必先發熱。熱甚則陰分受傷。或心移熱於肝。以致風火相搏。而見手足搐搦。口眼歪斜者。亦常有之。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又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蓋心主熱。熱甚則肺經受克。不能製伏肝木。熱則生風。風火相搏。神氣不安。故驚惕而發搐也。苟或妄以驚藥治之,則心寒而肌斂。毒必內陷。害可勝言哉。主治之法。當察其所屬而調劑之。如發熱無汗。表邪甚而搐者。柴歸飲。或惺惺散之類主之。煩渴飲冷。裡熱甚而搐者。導赤散。或辰砂六一散之類主之。肝膽熱甚。大便秘結。煩躁而搐者。瀉青丸主之熱甚見血而搐者。犀角地黃湯主之。風熱既退,則痘隨出而搐自止矣。然此皆治實之法。此外有因稟賦素虛。心脾不足而搐者。但當以面色青白。神氣怯弱為辨,宜七福飲。或養心湯。或六氣煎,加棗仁主之。

太陽病變痙

仲景先生云。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剛痙。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柔痙。又曰:太陽病。發汗過多。因致痙。小兒肌膚嫩薄。腠理不密。血液未充。易於感冒。往往初傳太陽一經。便覺身強多汗。筋脈牽動。人事昏沉。是即變痙症也。良由熱甚傷陰。汗多傷液。血氣內虛。筋失所養。以致此耳。主治之法。若初病便痙。表邪未解。陰虛無汗身熱者,宜人參羌活散。或三柴胡飲。或四柴胡飲之類主之。若因汗出太多。或過事表散。陽氣虛甚者,宜參附湯。參歸湯。人參建中湯之類主之。若汗出兼火。脈見洪滑。証見煩躁。或痰熱甚者。用丹溪人參竹瀝之法主之。若身微熱。脈不緊數。此表邪已隨汗解。不必再用發散。只宜專顧正氣為要,宜五福飲之類主之。若大虛而脈見沉細陰勝者,宜大營煎。大補元煎。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其次。有以誤下傷陰。或泄瀉過度。或濕症誤汗。或瘡家誤汗。或亡血過多。或婦人產後。或傷暑。或中風之類。種種不一。皆能致痙。奈何世醫不明此理。以小兒太陽初病變痙。而謬名之曰急驚風。以汗下過度。神氣微弱。口開眼張。而名之曰慢驚風。以婦人產後。血虛發痙。而名之曰產後驚風。以損傷亡血過多變痙。而名之曰破傷風。以暑傷正氣。汗多厥逆。而名之曰暑驚風。以及體虛非風之類。不知皆屬極虛之症。動以驚風為名。輒投開關鎮墜之品。致使真氣益虛。邪反內陷。死亡相繼。何生民之不幸。若此其甚也。業幼科者。毋得以頭搖口噤。反張搐搦。便妄作驚風施治。以致誤人不救也。

天釣內釣

天釣之狀。發時頭目仰視。驚悸壯熱。兩目反張。淚出不流。手足搐掣。不時悲笑。如鬼祟所附。甚者爪甲皆青。由乳母濃味積熱。貽兒為患。或外感風邪所致,宜內服釣藤飲。外用雙金散吹鼻。至於內釣。其狀則腹痛多喘。唇黑囊腫。傴僂反張。眼尾赤色。或五內抽掣。作痛狂叫。或泄瀉縮腳。亦由乳母起居不慎。或為寒氣所乘而致,宜釣藤飲。五味異功散,加乾薑木香。甚者宜加肉桂。進乳食者可治。若因乳母郁怒傷肝,宜兼治其母,宜用逍遙散加熟地。或加味歸脾湯。俱加漏蘆。子母同服。

癇症

小兒癇症。多因稟受先天不足。或因妊母七情所傷。傳兒為患。發之之狀。其候則神氣怫郁。眼瞪面目牽引。口噤涎流。肚腹膨脹。手足搐掣。或項背反張。或腰脊強直。或仆地作聲。醒時吐沫。但當以四體柔弱。發而時醒者。是即癇症也。第五臟不同。治法各異。陰陽有別。難易殊途,宜詳言之。假如面赤目瞪。吐舌嚙唇。心煩氣短。其聲如羊者。此心癇也,宜養心湯。妙香散主之。假如面青唇青兩眼上竄。手足攣掣反折。其聲如犬者。此肝癇也,宜地黃丸主之。若搐而有力,宜柴胡清肝散主之。假如面黑目振。口吐涎沫。形體如尸。其聲如豬者。此腎癇也,宜地黃丸大劑煎湯主之。假如面如枯骨。目白反視。驚跳反折。搖頭吐沫。其聲如雞者。此肺癇也,宜補肺散主之。若面色萎黃。土不生金也,宜異功散主之。若面赤色。陰火上沖於肺也,宜地黃丸主之。假如面色萎黃。目直腹滿。四肢不收。其聲如牛者。此脾癇也,宜異功散主之。若面青瀉利。飲食少思。木來乘土也,宜六君子加木香柴胡主之。以上五臟所屬。主治之大法也。至若陰陽難易,則以發熱。抽掣仰臥。面色光澤。脈浮者為陽。易治。若身冷。不搐。覆臥。面色黯黑。脈沉者為陰。難治。要皆元氣不足之症也。通宜用紫河車研膏,加人參當歸末。糯米粥糊丸。多服取愈。若妄用祛風化痰克伐之劑。或初發時。誤作驚風施治者。必死。大凡小兒平日,宜察其耳後高骨間。若有青脈紋者,宜即抓破出血可免斯患。此外又有因汗出當風。或脫換衣服。風邪乘虛暗襲。致見目青面紅。迷悶搐掣。涎潮屈指。如計數者。名曰風癇,宜先用消風丸少少與之。繼即用補中益氣湯。兼六味地黃丸。或八珍湯之類主之。兼宜服紫河車丸。又有因傷食過甚。以致噯吐氣。發搐。大便 臭者。名曰食癇。即俗所謂食厥者是也,宜詳傷食發搐條。茲不再。上凡十條。其候雖各有不同。而其搐搦之狀。似與世之所謂驚風者相仿佛。其實病各不同。主治亦互異。真不啻有霄壤之別。冰炭之分焉。究其相沿。概謂驚風之說。由於不細心探討前人之書。但概謂之驚風,則其法為較通俗而易耳。殊不知此門一開。遂令天下業幼科者。只抱數方。便為神術。或更獨標其名曰驚科。大可嘆也。吾今而立是說。非發前人所未發。實啟後來之大覺耳。吾於操縵者有濃望焉。

附方

獨參湯 治諸氣虛氣脫。及反胃嘔吐喘促。粥湯入胃即吐。凡諸虛症垂危者。

人參(二兩如無力之家以上好黨參代之。)
用水一升。煎取四合。乘熱頓服。日再進之。兼以人參煮粥食之。尤妙。

茯神湯 治膽氣虛寒。頭痛目眩。心神恐懼。或是驚癇。

人參 黃耆(炒) 棗仁(炒) 熟地 白芍(炒)柏子仁(炒) 五味子 茯神(各一兩) 桂心 甘草(炒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

辰砂抱龍丸 此藥利驚疏風。豁痰清熱。並治傷寒傷風。咳嗽生痰。喘急昏沉發熱。鼻流清涕。或風暑熱症。睡中驚掣。痧疹 瘡。胎風胎驚胎熱等症。邪氣實者。

天竺黃(四錢須要嫩白者) 牛膽星(一兩) 朱砂(四錢一半為衣) 天麻(五錢)雄黃(秋冬三錢春減半夏二錢) 麝香(三分痘疹中不用) 防風(三錢) 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蜜丸芡實大。雪水糊丸尤佳。薑湯或薄荷湯磨服。痘疹時行,加天花粉四錢。同藥糊丸。

東垣黃耆湯 治驚論。外物驚,宜鎮心。以黃連安神丸。若氣動所驚,宜寒水石安神丸。大忌防風丸。治風辛溫之藥必殺人。何也?辛散浮溫熱者。火也。能令母實。助風之氣盛。皆殺人也。因驚而泄青色。先鎮肝以朱砂之類。勿用寒涼之氣。大禁涼驚丸。風木旺。必克脾胃。當先實其土。後瀉其木。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補土。誤矣。其藥有丁香辛熱助火。火旺土愈虛矣。青橘皮瀉肺金。丁香辛熱。大瀉肺與大腸。脾實當瀉子。今脾胃虛。反更瀉子而助火。重虛其土。殺人無疑矣。其風木旺証。右關脈洪大。掌中熱。腹皮熱。豈可以助火瀉金。如寒水來乘脾土。其病嘔吐腹痛。瀉痢青白。益黃散聖藥也。今立一方。先瀉火補金。大補其土。是為神治之法。

黃耆(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 咀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渣食遠服,加白芍藥尤妙。此三味。皆甘溫能補元氣。甘能瀉火。內經云。熱淫於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白芍藥酸寒。寒能瀉火。酸味能瀉肝而大補肺金。所補得金土之位大旺。火虛風木何由而來克土。然後瀉風之邪。

金液丹 舊方主病甚多。大抵治氣羸。凡久疾虛困。久吐利不瘥。老人臟秘。傷寒脈微。陰厥之類。皆氣羸所致。服此多瘥。大人數十丸。至百丸。小兒以意裁度多少。皆粥飲下。羸甚者化灌下。小兒久吐利垂困。藥乳皆不入。委頓待盡者。並與數十丸。往往自死得生。少與即無益。嘗親見小兒吐利已極。已氣絕棄諸地。知其不救。試謾與服之。複活者數人。

硫黃(十兩)
上取精瑩者。研碎入罐子。及八分為度。不可滿。外用益母草。同井泥搗。因濟罐外。約濃半寸。置平地。以瓦片覆罐口。四面炭五斤擁定。以熟火一斤。自上燃之。候罐子九分赤口縫有碧煙。急退火。以潤灰三斗覆至冷。剖罐取藥。削去沉底滓濁。準前再 。通五 為足。(急用可三 止。)藥如熟雞卵氣。取並罐埋潤地一夜。又以水煮半日。取藥。柳木槌研細。滴水候揚之無滓。更研令乾。每藥一兩。用蒸餅一兩湯釋化。同搗丸之。曝乾密貯。聽用。

大青膏 治傷風痰熱發搐。

天麻 青黛(各一錢) 白附子(煨) 烏蛇(酒浸取肉焙) 蠍尾(各五分)天竺黃 麝香(各一字。案古法用一字者。以藥堆滿錢上之一字也。用二字者同。亦有只用半字者。)
上為末,生蜜丸豆大。每用半粒。薄荷湯化下。

人參羌活散 治傷風驚熱。

人參 羌活 川芎 白茯苓 柴胡 前胡 獨活 桔梗 枳殼 地骨皮 天麻(等分) 甘草(炙減半)
上用生薑薄荷水煎。治驚熱加蟬蛻。

釣藤飲 治天釣潮熱。

釣藤 人參 犀角屑(各半兩) 全蠍 天麻(各二分) 甘草(半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煎。

消食丸 治乳食過多。胃氣不能消化。

砂仁 陳皮 神曲(炒) 麥芽(炒)三棱 蓬朮(各半兩) 香附(炒一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量兒大小。每服數分。白湯送下。

柴芍參苓散 治肝膽經分。患天泡等瘡。或熱毒瘰癧之類。

柴胡 白芍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陳皮 當歸(各五分) 丹皮 山梔(炒) 甘草(各三分)
上每服二錢,水煎。

柴歸飲 治痘瘡初起。發熱未退。無論是痘是邪。疑似之間。均宜用此平和養營之劑。以為先著。有毒者可托。有邪者可散。實者不致助邪。虛者不致損氣。凡陽明實熱邪盛者,宜升麻葛根湯。如無實邪,則悉宜用此。增減主之。

當歸(二三錢) 白芍(或生或炒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或一錢半) 荊芥穗(一錢) 甘草(炙七分或一錢)
水一鐘半煎服。或加生薑三片。血熱者加生地。陰虛者加熟地。氣虛脈弱者加人參。虛寒者加炮薑肉桂。火盛者加黃芩。熱渴者加干葛。腹痛者加木香砂仁。嘔惡者加炮薑陳皮。若治麻疹。或以荊芥易干葛。陰寒盛而邪不能解者,加麻黃桂枝。

辰砂六一散 解煩熱。止渴。利小水。

粉甘草(一兩) 桂府滑石(飛六兩) 朱砂(三錢)
上為極細末。量兒大小。每服一二三錢。開水調下。

犀角地黃湯 治勞心動火。熱入血室。吐血衄血。發狂發黃。及小兒瘡痘血熱等症。

生地(四錢) 白芍 丹皮 犀角(鎊各一錢五分如欲取汗退熱必用尖生磨攙入
上水一鐘半,煎八分服。或入桃仁去皮尖七粒。同煎。以治血症。

七福飲 治氣血俱虛而心脾為甚者。

人參(隨宜) 熟地(隨宜) 當歸(二三錢) 白朮(炒一錢五分) 甘草(炙一錢) 棗仁(二錢) 遠志(製三五分)
上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

養心湯 治心血虛怯。驚癇或驚悸怔忡。盜汗無寐。發熱煩躁。

人參 黃耆 遠志 當歸 川芎 棗仁 五味子 肉桂 柏子仁 白茯苓 茯神 半夏曲(各三錢) 甘草(炙四錢)
上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六氣煎 治痘瘡氣虛。癢 倒陷。寒戰切牙。並治男婦陽氣虛寒等症。

黃耆(炙) 肉桂 人參 白朮(炒) 當歸 甘草(炙)
上分量隨宜,水煎,加減照六物煎法詳見痘論六物煎下。

三柴胡飲 凡素稟陰分不足。或肝經血少而偶感風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補而散者。或病後產後感冒。有不得不從解散。而血氣虛弱。不能外達者,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錢) 白芍(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 陳皮(一錢) 生薑(三五片) 當歸(二錢)
上水一鐘半,煎七分溫服。如微寒咳嘔者,加半夏一二錢。溏泄者。以當歸易熟地。

參附湯 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呃逆自利。臍腹疼痛。手足厥冷。嘔惡不食。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

人參 製附子(須參倍於附或等分不拘五錢或一兩酌宜)

薑水煎服。

參歸湯 治心虛血熱。自汗盜汗。(一名團參散一名人參湯)

人參 當歸(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雄豬心一個。切三片。以一片煎湯調服。

人參建中湯 治虛勞自汗。

甘草(炙) 桂枝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白芍(六兩) 膠飴(一升即麥芽糖) 人參(二兩)
上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入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此漢時分量。權量與今時不同。酌宜用之可也。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丹溪人參竹瀝之法 丹溪云。痙比癇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用人參竹瀝治之。不用兼風藥。

人參 竹瀝
上將人參煎湯。入竹瀝和服。

五福飲 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主心) 熟地(主腎俱隨宜用) 當歸(主肝二三錢) 白朮(主肺炒一錢半
水二鐘,煎七分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凡治氣血俱虛等証。以此為主。或宜溫者加薑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左右逢源。無不可也。

大營煎 治真陰精血虧損。及婦人經遲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氣血虛寒。心腹疼痛等症。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 熟地(三五七錢) 枸杞(二錢) 甘草(炙一二錢)杜仲(二錢) 牛膝(一錢五分) 肉桂(一二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寒滯在經。氣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必加製附子一二錢方效。如帶濁腹痛者,加破故紙一錢炒用。如氣虛者,加人參白朮。中氣虛寒嘔惡者,加炒焦乾薑一二錢。

大補元煎 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症。此回天贊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參(補氣補陽以此為主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 熟地(補精補陰以此為主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山藥(炒二錢) 杜仲(二錢) 當歸(二三錢若泄瀉者去之) 山萸(一錢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二三錢) 甘草(炙一二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元陽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薑之類。隨宜用之。如氣分偏虛者,加黃耆白朮。如胃口多滯者不必加。如血滯者加川芎。去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破故紙之屬。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二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症。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甘草(炙減半) 熟地黃 當歸 白芍藥(減半) 川芎(照芍藥更減一半) 黃耆(炙) 肉桂(錢許)
上水煎溫服。

雙金散 治天釣。目久不下。

蜈蚣(一個。去頭足尾。用真酥塗抹。慢火炙黃。置砧子上。面南立。用竹刀子當脊縫中亭。利作兩半個。左邊者入一貼子內。為左字。右邊者。亦入一貼子內。為右字。不得交錯。錯即大誤矣。慎之慎之。)麝香(一錢。細研。先將左邊者同於乳缽內。研作細末。卻入在左字貼內收起。別用乳缽。將右邊字者。入麝香同研極細。卻入右字貼內收。不得相犯。)
每有病者。眼睛釣上。止見白睛。兼角弓反張。更不能出聲者。用細葦筒子。取左字貼內藥少許。吹在左邊鼻裡。右亦如之。用藥不可多。若眼未全下。更添些少。以意量度。其眼隨手便下即止。

逍遙散 治肝脾血虛。及郁怒傷肝。少血目暗。發熱脅痛等症。

當歸 白芍 白朮(炒) 茯苓 甘草(炙) 柴胡(各等分)
上加煨薑薄荷少許,水煎。

加味歸脾湯 治脾經血虛發熱等症。

人參 黃耆 (炙) 白朮(炒) 茯苓 棗仁(各二錢) 遠志 當歸(各一錢)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柴胡山梔(各一錢)
水二鐘,加圓眼肉七枚,煎七分溫服。

妙香散 治心氣不足。驚癇。或精神恍惚。虛煩少寐。盜汗等症。

辰砂(三錢) 麝香(一錢) 木香(煨二錢五分) 茯苓 山藥 茯神 遠志 黃耆(炙各一兩) 桔梗 甘草 人參(各五錢)
上為極細末。每服一錢。溫酒或白湯調服。

補肺散 治肺虛。惡心喘急。久患咳嗽有痰。

阿膠(一兩五錢炒) 鼠粘子(炒) 馬兜鈴(各五錢) 杏仁(七粒) 糯米(一兩) 甘草(三錢)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紫河車丸 治癲癇。

紫河車(肥大者一具) 人參 當歸(二味酌用為末)
上將河車生研爛。入二藥,加糯米粥少許搗。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日進三服。人乳化下。凡先天不足。後天虧敗者。俱可隨宜增用藥物。照此製服。無不可也。或將河車用酒頓熟亦佳。

消風丸 治風癇。先宜此藥。

膽星(二錢) 羌活 獨活 防風 天麻 人參 荊芥 川芎 細辛(各一錢)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薄荷紫蘇湯調化下。

秘旨安神丸(方見熱論)
導赤散(方見實論)
四君子湯(方見熱論)
五味異功散(方見熱論)
六君子湯(方見寒論)
附子理陰煎(方見寒論)
六味回陽飲(方見寒論)
胃關煎(方見寒論)
異功散(即五味異功散方見熱論)
地黃丸(方見熱論)
瀉青丸(方見實論)
益黃散(方見寒論)
惺惺散(方見表論)
四柴胡飲(方見實論)
柴胡清肝散(方見熱論)
補中益氣湯(方見虛論)
八珍湯(方見虛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