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面論大司馬王岵翁公祖耳鳴用方大意

人身有九竅。陽竅七。眼耳鼻口是也。陰竅二。前後二陰是也。陽氣走上竅。而下入於陰位。則有溺泄腹鳴之候。陰氣走下竅。而上入於陽位。則有窒塞耳鳴之候。故人當五十以外。腎氣漸衰於下。每每從陽上逆。而腎之竅開於耳。耳之聰司於腎。腎主閉藏。不欲外泄。因肝木為子。疏泄母氣而散於外。是以謀慮郁怒之火一動。陰氣從之上逆。耳竅窒塞不清。故能聽之近不礙。而聽遠不無少礙。高年之體。大率類然。然較之聾病。一天一淵。聾病者。其竅中另有一膜。遮蔽外氣。不得內入。故以開竅為主。而方書所用石菖蒲麝香等藥。及外填內攻等法者。皆為此而設。至於高年。陰氣不自收攝。越出上竅。此理從無一人會及。反以治少壯耳聾藥。及發表散氣藥。兼帶陰虛為治。是以百無一效。不知陰氣至上竅。亦隔一膜。不能越出竅外。止於竅中 有聲。如蛙鼓蚊鑼。鼓吹不已。以故外入之聲。為其內聲所混。聽之不清。若氣稍不逆上。則聽稍清。氣全不逆上。則聽全清矣。不肖悟明此理。凡治高年逆上之氣。屢有奇效。方中大意。全以磁石為主。以其重能達下。性主下吸。又能製肝木之上吸故也。而用地黃龜膠群陰之藥輔之。更用五味子山茱萸之酸以收之。令陰氣自旺于本宮。不上觸於陽竅。繇是空曠無礙。耳之於聲。似谷之受響。萬籟之音。尚可細聆。豈更與人聲相拒。艱於遠聽耶。此實至理所在。但醫術淺薄之輩。不能知之。試觀人之收視而視愈明。返聽而聽愈聰者。然後知昌之斯言。非臆說也。謹論。

附答岵翁公祖書

捧讀祖台鈞論。耳中根原甚悉。且考究方書。揣察仲景。即深於醫旨者。不能道只字。不肖昌竦然于金石之音。從茲倍加深入矣。慶幸慶幸。昨方論中。明知左耳有一膜遮蔽。姑置未論。但論右耳。所以時清時混之故。在於陰氣上觸耳。蓋人兩腎之竅。雖開於耳。而腎氣上入耳際。亦為隔膜所蔽。不能越於耳外。止於耳根下。少則微鳴。多則大鳴。甚且將縈耳之筋。觸之跳動。直似撞穿耳葉之象者。然實必不可出也。設陰氣能出耳外。而走陽竅。則陰陽相混。非三才之理矣。故耳之用。妙在虛而能受也。外入之氣。隨大隨小。至耳無礙。惟內觸之氣。有聲。所以外入之氣。僅通其半。若郁怒之火動。內氣轉增。則外入之氣轉混。必內氣漸走下竅。上竅複其虛而能受之體。然後清清朗朗。聲入即通。無壅礙也。方書指為少陽膽。厥陰肝。二經熱多所致。是說左耳分部。然少陽之氣。能走上竅。其穴皆絡於腦巔。無觸筋中耳之理。不當與厥陰混同立說。其通聖散一方。汗下兼用。乃治壯火之法。丹溪所取。亦無確見。惟滾痰丸一方。少壯用之。多有效者。則以大黃黃芩沉香之苦。最能下氣。而礞石之重墮。大約與磁石之用相仿也。不肖昌所以不用此方者。以其大損脾胃。且耗胸中氤氳之氣耳。至於腎虛耳鳴。指作胱膀相火上升。則陽火必能透出上竅。不為鳴也。尤見丹溪無據之譚。易言水中有火。原說真火。故坎中之一點真陽。即真火也。年高之人。腎水已竭。真火易露。故腎中之氣。易出難收。況有厥陰之水。為之挹取乎。然則壯水之主。以製陽光。如盞中添油。而燈焰自小誠為良治。乃云作陰虛治不效者。知其泛論世人。不為老人立法也。夫收攝腎氣。原為老人之先務。豈丹溪明哲而為此等議論乎。不肖昌昨方論中欲返祖台右耳十餘年之聰。以仰答帝鑒。慰藉蒼生耳。非為左耳數十年之錮論也。草野不恭。統惟亮宥。謹複。

胡卣臣先生曰:耳鳴之故。從來無人說透。此案方大開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