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傷寒治例三十七條

凡治傷寒,須識陰陽二症。如初起之時,頭疼身痛,發熱惡寒,脈來浮大,即是陽經之表症也。自此以後,煩躁作渴,或不大便,即是陽經傳入陰經之熱症也。脈雖沈伏,不可?作陰症治之。如初起之時,臍腹絞痛手足,厥逆唇青指冷,脈來沈伏,即是直中陰經之寒症也。

  • 或曾是陽症,其人素弱,不任轉下。醫者下之太過,忽然臍腹絞痛,洞泄不止,手足厥逆,此陽症而轉為陰症也。當溫之。
  • 或曾是陰症,其人素有內熱,醫者補之太過,忽然煩躁作渴,大小便不通,此陰症而轉為陽症也。當解之。

凡治傷寒,須識表裏,汗下無?。如病在表而反下之,則乘虛入裏,微為痞氣結胸,甚為腸滑洞泄,此皆?下之壞症也。如病在裏而反汗之,則表益虛而裏益實矣,或為?血斑黃,甚則亡陽,此皆?汗之壞症也。

凡治傷寒,不論日數,但有頭疼身痛,惡風惡寒,脈來浮大,即是表症。雖有便難小便不利,亦當先解其表,後攻其裏也。

凡治傷寒,不論日數,但有腹痛吐利,脈來沈弱,即是裏症也。雖有惡風惡寒,亦當先救其裏,後解其表也。

凡治傷寒,先視兩目。若黑白分明,內無熱也。目不明者,裏有熱也。

凡治傷寒,須看唇舌。若唇紅而鮮濕者,內無熱也。唇乾而燥者,熱入裏也。若舌白滑者,表未解也。舌黃者,熱漸深也。舌黑者,熱已劇也。

凡欲發汗,須審其頭真痛,項真強,風寒真惡,即當用湯藥汗之,不可妄用水攻火劫之法。

凡欲攻下,須審其頭不痛,風寒不惡,其便果硬,其腹果滿,即當以湯藥下之,亦不可妄用丸藥。

凡傷寒在霜降以後、春分以前,名為正傷寒,宜用辛熱之藥以發之。若至春而發,名為溫病。至夏而發,名為熱病。宜用辛涼之藥以解之。若入裏者,宜用苦寒之藥以下之。若直中者,宜用辛熱之藥以溫之。其在四時,有辛然感冒,當視其寒暄,或用辛熱,或用辛涼要在適中。

凡風寒始傷太陽,必用辛溫散之,如麻黃桂枝之類。若傳入陽明、少陽,必用辛涼解之,如葛根柴胡之類。至邪傳入胃府,必用苦寒下之,如承氣之類。夫邪自表而入裏,用藥由溫而漸寒。若?治而致熱入,攻之必宜苦寒。

凡服汗藥,不可太過,過則反致陽虛。如服一劑無汗,再作湯與之,又復無汗,此營衛乏絕,法當養陰輔正而再汗之,三治無汗者死。

凡服下藥,燥屎已來,又得溏泄,此已解也。如服下藥,但利清水一二次,又無燥屎,痞滿如故,此未解也,再當下之。如服下藥二三次而不通者,此腸胃枯苦也,當下取之,取之而不通者死。

凡治傷寒,須審胸腹若何。胸滿而痛,名為結胸。胸滿不痛,名為痞氣。如未經下而有之,此傳經之邪也已經下而有之,此?下之壞症也。未經下,飲水多而得者,此水氣也。

凡治傷寒,須按其腹痛與不痛,硬與不硬。若腹中痛與硬者。此燥屎也。臍下硬而痛者。此燥屎與蓄血也。臍下築築然痛,上沖於心者,此奔豚氣也。腹中響,氣下趨者,欲作瀉也。燥屎者,小便不利,而臍下如疙瘩狀。蓄血者,小便利,而臍下如懷孕狀。

凡治傷寒,須問其渴與不渴。渴而不飲水者,邪在表也。渴而飲水多者,內熱甚也。含水不欲吞者,欲作?也。

凡傷寒得死症,其脈尚可治者,則當棄症從脈,虛補之,實瀉之。

凡傷寒得死脈,其症有可治者,則當棄脈從症,表急解之,裏、急攻之,熱則清之,寒則溫之。

凡傷寒脈洪大浮數動滑,此陽脈也,陽症宜見此脈,若陰症得此者凶。脈來沈濇弱弦微,此陰脈也,陰症宜見此脈,若陽症得此者凶。

凡傷寒頭疼身熱,忽然無脈而昏冒,此欲汗之候,如天將明,六合皆晦之象,不須服藥。

凡傷寒頭疼身熱,便是陽症,不可服熱藥。 太陰,頭不痛,身不熱。少陰,有反發熱而無頭疼。厥陰,有頭疼而無身熱。

凡傷寒之症,不可驟用補益。

凡傷寒不思飲食,不可就用溫補脾胃藥。

凡傷寒腹痛,亦有熱症,不可概用溫煖藥,當參脈症治之。

凡傷寒自利者,當看陰陽,不可便用止瀉溫補。

凡傷寒手足厥冷,當分熱厥、冷厥。

凡傷寒若見吐蛔蟲者,雖有大熱,忌用寒涼。

凡服下藥,另用鹽炒麩皮於病人腹上款款熨之,使得熱,則行而易通。

凡服藥吐出不納,須用薑汁半鍾熱飲,其吐即止。

凡傷寒發黃,用生薑週身擦之。若心胸下結實、滿悶、硬痛,用薑渣炒熱,於患處熨之。若加水,更妙。

凡傷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下。如無韭汁,雞子清亦可。

凡傷寒熱病,亢極不解,用黃連煎湯一盞,井中頓冷,浸於青布上,搭在胸中,徐徐易之,候熱稍退即除。

凡傷寒腹中痛甚,將河水一鍾飲之,其痛稍可,屬熱,當用涼藥清之,清之不已急用寒藥下之。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急用熱藥捄之。

凡直中真寒陰症,或痛甚無脈,或吐瀉脫元無脈,須用酒釀薑汁各半鍾服之,脈來可治,脈不來者,死。

凡直中陰經之直寒症,或腹中絞痛,或嘔逆厥冷,或不省人事,或藥不得入口,或六脈暴絕,將白三寸搗成餅,先用麝半分填於臍中,後放餅在上,以火熨之,連易二三餅,稍醒,灌入薑汁,然後煎服回陽急捄湯,如不醒,再灸關元、氣海,若得手足溫和汗出者,生。

凡傷寒陰病,不論熱與不熱,不分脈之浮沈大小,但指下無力,或重按全無,便是陰病也。最為良法。

表症

表症者,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而脈浮者是也。然惡寒者,表症也,惡寒為表之虛,此屬太陽,宜汗之。若熱多寒少,脈來微弱,或尺脈遲者,不可汗。?血下血者,不可汗也。壞病者,不可汗也。經水適來者,不可汗也。風溫者,不可汗也。濕溫者,不可汗也。虛煩者,不可汗也。動氣者,不可汗也。又有三陰病,不可發汗,發汗則動經血。若太陰症脈浮者,宜微汗之。少陰症發熱脈沈者,又宜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

裏症

裏症者,不惡寒,反惡熱,潮熱譫語,腹脹滿,大便硬,脈沈而滑者是也。然惡熱者,裏症也,惡熱為裏之實,此屬陽明,宜下之。若脈浮者,不可下也。虛細者,不可下也。嘔吐者,不可下也。不轉矢氣者,不可下也。小便清者,不可下也。三陰,大約可溫而不可下,然有積症,又當下也。如太陰腹滿時痛,少陰口燥咽乾,或腹滿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心下痛,此積症也。

表裏俱見症

病人脈浮而大,即是表症當汗之。其人發熱煩渴,小便志,卻當下。此是表裏症俱見也,五苓散主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即是裏症,當下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發汗。此是兩症俱見,未可下,宜桂枝湯。 病人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即是裏症,當下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卻當汗。此是兩症俱見,仲景所謂半表半裏,小柴胡湯主之。

無表裏症

傷寒四五日,或十餘日,無表症,無裏症,俱用小柴胡湯,隨症加減用之。

陽症

陽症者,即太陽、陽明、少陽也。初病發熱頭疼項強,以後唇焦口燥,煩渴喜冷,面色光彩,語言清亮,手足溫煖,爪甲紅潤,大便或閉或硬,小便或赤或,脈來浮洪數大,此階陽症之候也。其治或汗或和或下可也。

陰症

陰症者,即直中太陰、少陰、厥陰之寒症也。初病無頭疼,無身熱,無口渴,就便惡寒或戰慄,面如刀刮,身體沈重,難以轉側,嘔吐瀉利,小便清白,踡臥欲寐,手足厥冷,爪甲青面,面色慘黯而無光,脈來沈濇而細小,此皆陰症之候也。其治或溫或補可也。

陽毒

陽毒者,陽氣獨盛,陰氣暴絕所致也。或陽症?服溫熱之藥,或吐下後變成陽毒。其人壯熱發躁,或狂走罵詈,妄見鬼神,或口吐膿血而發錦斑,或舌捲焦黑,鼻如媒,或咽喉腫痛,下利黃赤,六脈洪大而數。輕者陽毒升麻湯,重則青黛一物湯。

陰毒

陰毒者,陰氣獨盛,陽氣暴絕所致也。或虛症?服寒涼之藥或吐瀉後變成陰毒。其人臍腹攪痛,身如被杖,或四肢厥冷,六脈沈細微弱。陰毒甘草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