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之下

十二、〔用藥備旨〕

(一)氣味濃薄寒熱陰陽升降之圖

氣味濃薄寒熱陰陽升降之圖 ps6a2.bmp (缺)

〔注云〕︰味為陰,味濃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氣為陽,氣濃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又曰︰味濃則泄,味薄〔則〕通;氣濃則發熱,氣薄則發泄。又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通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升降者,天地之氣交〔也〕,茯苓淡,為天之陽,陽也,陽當上行,何謂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人手太陽也。麻黃苦,為地之陰,陰也,陰當下行,何謂發汗而升上?經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所〔以〕麻黃發汗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也。

附子,氣之濃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大黃,味之濃者,乃陰中之陰,故經〔雲〕泄下。(竹)淡,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也;茶苦,為陰中之陽,所以清頭目也。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

(二)藥性要旨

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甘寒瀉火,苦寒瀉濕熱,甘苦寒瀉血熱。

(三)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肝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注云:肝膽之經,前後寒熱〔不同〕,逆順〔互〕換,入求〔責〕法。

心小腸︰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注云〕︰三焦命門補瀉同。

脾胃︰味甘補,苦瀉;氣溫熱補,寒涼瀉。

注云:〔溫涼寒熱〕,各從其宜;逆順互換,入求〔責〕法。

肺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腎膀胱︰味苦補,鹹瀉;氣寒補,熱瀉。

〔注云〕︰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此之謂也。故云:安穀則昌,絕穀則亡,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居。又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乃行,常有天命。

(四)〔臟氣法時補瀉法〕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黃芩。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黃柏、知母。

注云:開腠理,致津液,通氣血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白芍藥。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以甘〔瀉〕之,黃 、甘草、人參。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酸補之,五味子。以辛瀉之,桑白皮。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以〔咸〕瀉之,澤瀉。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軟、或堅,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五)治法綱要

氣交變〔論云〕︰五運太過不及。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複之,此長、化、收、藏之運,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

注云:失常之理,則天地四時之氣,無所營運。故動必有靜,勝必有複,乃天地陰陽之道也。以熱治熱法,經曰︰病氣熱甚,而與寒藥交爭,〔則〕寒藥難下,故反熱服,順其病勢,熱勢既休,寒性乃發,病熱除愈,則〔如〕承氣湯寒藥,反熱〔服之〕者是也。病寒亦同法也。凡治病,必求〔其〕所在,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故中外臟腑經絡皆然。病氣熱,則除其熱;病氣寒,則退其寒,六氣同法。瀉實補虛,除邪養正,平則守常,醫之道也。

大法曰︰前人方法,即當時對証之藥也。後人用之,當體指下脈氣,從而加減,否則不效。余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蓋五行相製相兼,生化製〔承〕之體,一時之間,變亂無常,驗脈〔處〕方,亦前人之〔法〕也。厥後通乎理者,〔當〕以余言為〔然〕。

(六)用藥用方辨

如仲景治表虛,製桂枝湯方,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芍藥、甘草佐之。〔如〕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製小建中〔湯〕方,芍藥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則治其表虛,一則治其裡虛,是各言其主用也。後人之用古方者,觸類而長之,則知其本,而不致差誤矣。

(七)去〔臟腑〕之火

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白芍藥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大腸火,石膏瀉胃火。柴胡瀉三焦火,〔須用〕黃芩佐之;柴胡瀉肝火,須用黃連佐之,膽經亦然。黃柏瀉膀胱火,又曰龍火,膀胱〔乃〕水之府,〔故曰龍火〕也。
以上諸藥,各瀉各經之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為君臣,處詳其宜而用之,不可執而言也。

(八)各經引用

太陽經,羌活;在下者黃柏,小腸、膀胱也。少陽經,柴胡;在下者青皮,膽、三焦也。陽明經,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腸也。太陰經,白芍藥,脾、肺也。少陰經,知母,心、腎也。厥陰經,青皮;在下者,柴胡,肝、包絡也。以上十二經之的藥也。

(九)五味所用

苦以〔瀉〕之,甘以緩之〔及〕發之,詳其所〔宜〕用〔之〕,酸以收之,辛以散之,鹹以軟之,淡以滲之。

(十)用藥各定分兩

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藥之〔于証〕,所主停者,〔則〕各等分〔也〕。

(十一)藥性生熟〔用〕法

黃連、黃芩、知母、黃柏,〔治〕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酒炒之,借酒力上升也。咽之下,臍之上〔者〕,〔須〕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也。大黃須煨,恐寒傷胃氣;至於烏頭、附子,〔須〕炮去〔其〕毒也。用〔上焦〕藥,〔須〕酒洗曝乾。黃柏、〔知母〕等,寒藥也,久弱之人,須合〔之者〕,酒浸曝乾,恐寒傷胃氣也;熟地黃酒洗,亦然。當歸酒浸,助發散之用也。

(十二)藥用根梢法

凡根〔之〕在上者,中半以上,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中半以下,氣脈下行,入土者為梢。當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經曰︰根升梢降。

(十三)五臟六腑相生相克為夫妻子母

肺〔為〕金,肝〔為〕木,腎〔為〕水,心〔為〕火,脾〔為〕土。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克我者為鬼賊,我克者為妻財。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假令木生火,木乃火之父母,火乃木之子孫;木克土,木乃土之夫,土乃木之妻。餘皆仿此。

(十四)七神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

(十五)製方法

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夫藥之氣味不必同,同氣之物,〔其〕味皆咸,其氣皆寒之類是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互相氣味,各有濃薄,性用不等,製方者,必須明其用矣。經曰︰味為陰,味濃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氣為陽,氣濃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然,味濃則泄,薄則通;氣濃則發熱,氣薄則發泄。又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凡此之味,各有所能。

然,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堅軟,鹹能軟堅,酸能收緩,甘能緩急,淡能利竅。故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鹹補之,以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鹹瀉之。凡此者,是明其〔氣〕味之用也。若用其味,必明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氣,必明其氣之所宜。識其病之標本臟腑,寒熱虛實,微甚緩急,而用其藥之氣味,隨其証而製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大小反正逆從之製也。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者為使,此隨病之所宜,而又贊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製也;君二臣四,耦之製也。

去咽喉〔之病〕,近者奇之;〔治肝腎之病〕,遠者耦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耦。補上治上製以緩,緩則氣味薄;補下治下製以急,急則氣味濃。薄〔者〕則少服而頻服,濃者〔則〕多服而〔頓〕服。又當明五氣之郁,木郁達之,謂吐令調達也;火鬱發之,謂汗令其疏散也;土郁奪之,謂下無壅滯也;金郁泄之,謂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謂〔製〕其〔沖〕逆也。凡此五者,乃治病之〔大〕要〔也〕。

(十六)咀藥味

古之用藥治病,擇淨口嚼,水煮服之,謂之 咀。後人則用刀桶內〔細〕銼,以竹篩齊之。

(十七)〔藥類法象〕

藥有氣味濃薄,升降浮沉補瀉主治之法,各各不同,今詳錄之,及揀擇製度修合之法,俱列於後。

(十七)〔藥類法象〕

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風 氣溫味辛,療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主治秘要》云:味甘純陽,太陽經本藥也,身去上風,梢去下風。又云︰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主治諸風及去濕也。去蘆。

羌活 氣微溫,味甘苦,治肢節疼痛,手足太陽〔經〕風藥也。加川芎治〔足〕太陽、少陰頭痛,透關利節。《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五︰手足太陽引經一也。風濕相兼二也。去肢節疼痛三也。除癰疽敗血四也。風濕頭痛五也。去黑皮並腐爛〔者〕,銼用。

升麻 氣平,味微苦,足陽明胃、足太陰脾引經藥。若補其脾胃,非此為引用不能補。若得蔥白、香芷之類,亦能走手陽明、太陽,能解肌肉間熱,此手足陽明〔經傷〕風之的藥也。《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手足陽明引經一也。升陽于至陰之下二也。陽明〔經〕分頭痛三也。去〔風邪在皮膚〕及至高之上四也。又云︰甘苦,陽中之陰,脾痺非升麻不能除。刮去黑皮腐爛〔者用〕,裡白者佳。

柴胡 氣味平,微苦,除虛勞煩熱,解散肌熱,去早辰潮熱,此少陽、厥陰引經藥也。婦人產前產後必用之藥(也)。善除本經頭痛,非〔他〕藥〔所〕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主治秘要》云:味微苦,性平微寒,氣味俱輕,陽也,升也,少陽經分藥,〔能〕引胃氣上升,以發散表熱。又云︰苦為純陽,去寒熱往來,膽痺非柴胡梢不能除。去蘆用。

葛根 氣平味甘,除脾胃虛熱而渴,又能解酒之毒,通〔行〕足陽明之經。

《主治秘要》云:味甘性寒,〔氣味俱薄,體輕上行,浮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發散表邪三也。發散小兒瘡疹難出四也〕。益陽生津液,不可多用,恐損胃氣。去皮用。

威靈仙 氣溫味〔苦甘〕,主諸風濕冷,宣通五臟,〔去〕腹內瘕滯,腰膝冷痛,及治傷損。《主治秘要》云:味甘,純陽,去太陽之風。鐵腳者佳,去蘆用。

細辛 氣溫,味大辛,治少陰〔經〕頭痛如神,當〔少〕用之,獨活為之使。

《主治秘要》云:味辛性溫,氣濃于味,陽也,止諸陽頭痛,諸風通用之。辛熱,溫〔少〕陰〔之〕經,散水寒,治內寒。又云︰味辛,純陽,〔止〕頭痛。去蘆並葉。華山者佳。

獨活 氣微溫,味甘苦平,足少陰腎引經藥也,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一名獨搖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主治秘要》云:味辛而苦,氣溫,性味薄而升,治風〔須〕用,及能燥濕。經云︰風能勝濕。又云︰苦頭眩目運,非此不能除。去皮淨用。

香白芷 氣溫,味大辛,治手陽明頭痛,中〔風〕寒熱,解利藥也,以四味升麻湯中加之,通行手足陽明經。《主治秘要》云:味辛性溫,氣味俱輕,陽也,陽明經引經之藥,治頭痛〔在額〕,及療風通用,去肺經風。又云︰苦辛,陽明本藥。

鼠粘子 氣平味辛,主風毒腫,(消)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癰〕疽〔瘡〕頭。《主治秘要》云:辛溫,潤肺散氣。搗細用之。

〔桔梗 氣微溫,味辛苦,治肺,利咽痛,利肺中氣。《主治秘要》云:味涼而苦,性微溫,味濃氣輕,陽中陰也,肺經之藥也。利咽嗌胸膈,治氣。以其色白,故屬於肺,此用色之法也。乃散寒嘔,若咽中痛,非此不能除。又云︰辛苦,陽中之陽,謂之舟楫,諸藥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去蘆,米泔浸一宿用。〕本 氣溫,味大辛,此太陽經風藥,治寒氣鬱結於本經,治頭痛〔腦〕痛齒痛。《主治秘要》云:味苦,性微〔溫〕,氣濃味薄〔而升〕,陽也,太陽頭痛必用之藥。又云︰辛苦純陽,〔足太陽〕本經藥也,頂巔痛,非此不能除。

川芎 氣味辛溫,補血,治血虛頭痛之聖藥也。妊婦胎〔動〕,〔加〕當歸,二味各二錢,水二盞,煎至一盞,服之神效。《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苦,氣濃味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少陽引經一也。諸頭痛二也。助清陽〔之氣〕三也。

〔去〕濕氣在頭四也。又云︰味〔辛〕純陽,少陽經本藥。搗細用。

蔓荊子 氣清,味辛溫,治太陽頭痛、頭沉、昏悶,除〔目〕暗,散風邪之藥也。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疾〕。《主治秘要》云:苦甘,陽中之〔陰〕,涼諸經之血熱,〔止〕頭痛,〔主目睛內痛〕。洗淨用。

秦艽 氣微寒,味苦,主寒熱邪氣,〔風濕痺〕,下水,利小便,療骨蒸,治口噤,及腸風瀉血。《主治秘要》云:性平味鹹,養血榮筋,中風手足不遂者用之。又云:陰〔中〕微陽,去手(足)陽明〔經〕下牙痛、〔口〕瘡毒,〔及除〕本經風濕。〔去蘆〕淨用。

天麻 氣平味苦,治頭風,〔主〕諸風濕痺,四肢拘急,小兒驚癇,〔除〕風氣,利腰膝,強筋力。《主治秘要》云:其苗謂之定風草。

麻黃 氣溫味苦,發太陽、太陰經汗。《主治秘要》云:性溫,味甘辛,氣味俱薄,體輕清而浮升,〔陽〕也。其用有四︰去〔寒〕邪一也。肺經〔本藥〕二也。發散風寒三也。去皮膚之寒濕及風四也。又云︰〔味〕苦,純陽,去營中寒。

去根,不銼細,微搗碎,煮二、三沸,去上沫,不然,令人煩心。

荊芥 氣溫,味辛苦,辟邪毒,利血脈,宣通五臟不足〔氣〕。《主治秘〔要〕》云:能發汗,通關節,除勞〔渴〕,冷搗和醋封毒腫,去枝莖以手搓碎用。

薄荷 氣溫,味辛苦,能發汗,通關節,解勞乏,與薤相〔宜〕,新病〔瘥〕人不可多食,令人虛,汗〔出〕不止。《主治秘要》云:性涼〔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去高顛及皮膚風熱。去枝莖,手搓碎用。

前胡 氣微寒,味苦,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銼用。

(十七)〔藥類法象〕

氣之濃者,陽中之陽,氣濃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

黑附子 氣熱,味大辛,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腎中寒甚,〔以〕白朮為佐,謂之朮附湯,除寒濕之〔聖〕藥〔也〕。〔治濕〕藥〔中宜〕少加之,通行諸經,引用藥也。及治經閉。《主治秘要》云:辛,純陽,治脾中大寒。又云︰性大熱,味辛甘,〔氣濃味薄〕,輕重得宜,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三︰去臟腑沉寒一也。補助陽氣不足二也。溫〔暖〕脾胃三也。然不可多用。慢火炮製用。

乾薑 氣熱,味大辛,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黑附子為引,用水同煎二物,薑附湯是也。〔亦〕治中焦有寒。《主治秘要》云:性熱味辛,氣味俱濃,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通心氣助陽一也。去臟腑沉寒二也。發〔散〕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疼四也。又云︰辛溫純陽,《內經》云:寒淫所勝,以辛散之,此之謂也。水洗,慢火炙製,銼用。

乾生薑 氣味溫辛,主傷寒頭痛,鼻塞上氣,止嘔吐,治咳嗽,生與干同治。

〔與〕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銼用。

川烏頭 氣熱,味大辛,療風痺半身不遂,引經藥也。《主治秘要》云:性熱味辛甘,氣濃味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六︰除寒〔疾〕一也。去心下堅痞二也。溫養臟腑三也。治〔諸〕風四也。破積〔聚〕滯氣五也。〔治〕感寒腹痛六也。

先以慢火炮製去皮,碎用。

良薑 氣熱味辛,主〔胃中逆〕冷,霍亂腹痛,翻胃吐食,轉筋〔瀉〕利,下氣消食。《主治秘要》云:純陽,健脾胃。碎用。

肉桂 氣熱,味大辛,補下焦〔火熱〕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及表虛自汗,春夏二時為禁藥也。《主治秘要》云:(若)純陽,滲泄止渴。又云︰甘辛,陽,大熱,去營衛中之風寒。去皮,搗細用。

桂枝 氣熱,味辛甘,仲景治傷寒証,發汗用桂枝者,〔乃〕桂〔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枝嫩小枝條也,尤宜入治上焦藥用也。《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甘〕,氣味俱薄,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治〕傷風頭痛一也。開腠理二也。解表三也。去皮膚〔風濕〕四也。

草豆蔻 氣熱,味大辛,治風寒客邪在於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寒,治客寒令人心胃痛。《主治秘要》云:〔純〕陽,益脾胃去寒。面〔裹〕煨熟,去面皮,搗細用。

丁香 氣味辛溫,溫脾胃,止霍亂,消 癖、氣脹,及胃腸內冷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主治秘要》云:純陽,去胃寒。

濃朴 氣溫味辛,能除腹脹,若〔元氣〕虛弱,雖腹脹,宜斟酌用之,寒腹脹是也。大熱藥中,兼用結者散之,乃神藥也。誤服,脫人元氣,切禁之。紫色者佳。

《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辛,氣濃味濃,體重濁而〔微〕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三︰平胃〔氣〕一也。去腹脹二也。孕婦忌之三也。又云︰陽中之陰,去腹脹,濃腸胃。去粗皮,薑汁製用。

益智仁 氣熱,味大辛,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氣,治人多唾,當於補中藥內兼用之,不可多服。去皮搗用。

木香 氣味辛苦,除肺中滯氣,若療中下焦氣結滯,須用檳榔為使。《主治秘要》云:性〔熱〕味〔辛〕苦,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其用,調氣而已。又曰︰辛,純陽,以和胃氣。廣州者佳。

白豆蔻 氣熱,味大辛,蕩散〔肺〕中滯氣,主積冷氣,寬膈,止吐逆,久反胃,消谷,下氣,進飲食。《主治秘要》云:性大溫,味辛,氣味俱薄,輕清而升,陽也。其用有五︰肺金本藥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治〕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赤眼暴發,白睛紅者五也。又云︰辛,純陽,去太陽〔經〕目內〔大 紅筋〕。去皮〔搗〕用。

川椒 氣溫味辛,主邪氣,溫中,除寒痺,堅齒發,明目,利五臟。凡用須炒去汗,又去含口者。《主治秘要》云:辛,陽,明目之劑。手搓細用。

吳茱萸 氣熱味辛,治寒在咽喉,〔隘〕塞胸中。經云︰咽膈不通,食不〔可〕下,食則嘔,令人口開目瞪,寒邪所結,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滿,膨脹下利,寒氣諸藥,不可代也。《主治秘要》云:性熱味辛,氣味俱濃,半沉半浮,陰中之陽也,氣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治〕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為白豆蔻之佐四也。又云︰辛,陽中之陰,溫中下氣。洗去苦味,晒乾用。

茴香 氣平味〔辛〕,破一切臭氣,調中、止嘔、下食。須炒黃色,搗細用。

玄胡索 氣溫味辛,〔破血治氣,婦人月事不調,小腹痛甚,溫暖腰膝,破散 瘕,搗細用。〕

〔縮砂仁 氣溫味辛,治脾胃氣結滯不散,主虛勞冷瀉,心腹痛,下氣消食,搗細用。〕

紅藍花 氣溫味辛,主〔產〕后口噤血暈,腹內惡血不盡,絞痛,破〔留〕血神驗,(酒浸,佐當歸生新血。)

神曲〔氣暖味甘〕,消食,治脾胃食不化,須用於脾〔胃〕藥中少加之。《主治秘要》云:辛,陽,益胃氣。炒黃色用。

(十七)〔藥類法象〕

戊〔土〕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辛甘鹹苦,在人以脾應之。

黃 氣溫,味甘平,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脈弦、自汗。善治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內托陰証,瘡瘍必用之藥也。《主治秘要》云:氣溫味甘,氣薄味濃,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

去肌熱三也。瘡瘍排膿止痛四也。壯脾胃五也。又云︰甘,純陽,益胃氣,去諸經之痛。去蘆並皺,銼用。

人參 氣溫味甘,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肺氣〔喘〕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善治短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升麻一分,人參三分,可為相得也。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之火邪,茯苓為之使。甘草梢子生用為君,善去莖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為主,尤妙。《主治秘要》云:性溫味〔甘〕,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三︰補元氣一也。止渴二也。生津液三也。肺實忌之。又云︰甘苦,陽中之陽也,補胃嗽喘勿用,短氣用之。去蘆。

〔甘草 氣味甘,生大涼,火炙之則溫,能補三焦元氣,調和諸藥相協,共為力而不爭,性緩,善解諸急,故有“國老”之稱。《主治秘要》云:性寒味甘,氣薄味濃,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和中一也。補陽氣二也。調諸藥三也。能解其太過四也。去寒邪五也。腹脹則忌之。又云︰甘苦,陽中陰也,純陽、養血、補胃,梢子;去腎莖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去皮,碎用。〕

〔當歸 氣溫味甘,能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氣濃味薄,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三︰心經藥一也。和血二也。治諸病夜甚三也。又云:甘辛,陽中微陰,身和血,梢破血,治上治外,酒浸洗糖黃色,嚼之,大辛,可能潰堅,與菖蒲、海藻相反。又云︰用溫水洗去土,酒製過,或焙或晒乾,血病須去蘆頭用。〕

〔熟地黃 氣寒味苦,酒晒熏如烏金,假酒力則微溫,補血虛不足,虛損血衰之人須用,善黑鬚髮,忌蘿卜。《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甘,氣薄味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五︰益腎水真陰一也。和產後氣血二也。去臍腹急痛三也。養陰退陽四也。壯水之源五也。又云︰苦,陰中之陽,治外治上、酒浸,銼細用。〕

半夏 氣微寒,味辛平,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苦,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燥〔脾〕胃濕一也。化痰二也。益脾胃之氣三也。消腫散結四也。渴則忌之。又云︰平,陰中之陽,除胸中痰涎。湯洗七次,乾用。

白朮 氣溫味甘,能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除胃中熱。〔《主治秘要》云:性溫味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九︰溫中一也。去脾胃中〔濕〕二也。除〔脾〕胃熱三也。強脾胃,進飲食四也。和〔脾〕胃,生津液五也。

主肌熱六也。〔治〕四肢困倦,目不欲開,怠惰嗜臥,不思飲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

蒼朮 氣溫味〔甘〕,主治與白朮同。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濕,力少。《主治秘要》云:其用與白朮同,但比之白朮,氣重而〔體〕沉。〔治〕脛足濕腫,加白朮。泔浸,刮去皮用。

橘皮 氣溫味苦,能益氣。加青皮減半,去滯氣,推陳致新。若補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滯〕氣,去白。《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辛,氣薄味濃,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三︰去胸中寒邪一也。破滯氣二也。益脾胃三也。〔少用同白朮則益脾胃〕;其多及獨用則損人。又云︰苦辛,益氣利肺,有甘草則補肺,無則瀉肺。

青皮 氣溫味辛,主氣滯,消食破積。《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五︰〔足〕厥陰、少陽之分,有病〔則〕用之一也。破堅癖二也。散滯氣三也。去下焦諸〔濕〕四也。〔治〕左脅有積氣五也。

藿香 氣微溫,味甘辛,療風水,去惡氣,治脾胃吐逆,霍亂心病。《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氣濃味薄,浮而升,陽也。其用,助胃氣。又云︰甘苦,純陽,補胃氣,進〔飲〕食。去枝莖用葉,以手搓用。

檳榔 氣溫〔味〕辛,治後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主治秘要》云:性溫,氣味苦,氣薄味濃,沉而降,陰中陽也。其用,破滯〔氣下〕行。又云︰辛,純陽,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

廣朮 氣溫,味苦〔辛〕,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 癖〕氣最良。火炮開用。

京三棱 氣平味苦,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氣,〔治〕老癖 瘕結塊,婦人血脈不調,心腹刺痛。《主治秘〔要〕》云:〔味〕苦,陰中之陽,破〔積〕氣,損真氣,虛人不用。火炮製〔使〕。

阿膠 氣微溫,味甘平,主心腹疼痛,〔血〕崩,補虛安胎,堅筋骨,和血脈,益氣止痢。《主治秘〔要〕》云:性平味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能〕補肺〔氣〕不足。慢火炮〔脆〕搓細用。

〔訶子 氣溫味苦,主腹脹滿,不下飲食,消痰下氣,通利津液,破胸膈結氣,治久痢赤白、腸風,去核,搗細用。〕

桃仁 氣溫,味甘苦,治大便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便,七宣丸中用之,專療血結,破血。湯浸去皮尖,研如泥用。

杏仁 氣溫,味甘苦,除肺中燥,治風燥在於胸膈。《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而甘,氣薄味濃,濁而沉降,陰也。其用有三︰潤肺氣一也。消〔宿〕食二也。升滯氣三也。麩炒,去皮尖用。

大麥 氣溫味鹹,補脾胃虛,寬腸胃。搗細,炒黃色,取面用之。

紫草 氣溫味苦,主心腹邪氣、五疳,利九竅,補中益氣,通水道,療〔腹〕腫脹滿。去土用茸,銼細用。

蘇木 氣平,味甘鹹,主破血,產後血〔脹悶〕欲死者。排膿止痛,消癰腫瘀血,婦人月經不調,及血暈口噤。《主治秘〔要〕》云:性涼,味微辛,發散表裡風氣。又云︰甘鹹,陽中之陰,破死血。銼細用。

(十七)〔藥類法象〕

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

茯苓 氣平味甘,止〔消〕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小便不通,溺黃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損元氣,夭人壽。醫〔言〕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主治秘〔要〕》云:性溫味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五︰止瀉一也。利小便二也。開腠理三也。除虛熱四也。生津液五也。刮皮,搗細〔用〕。

澤瀉 氣平味甘,除濕之〔聖〕藥也。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無此疾服之,令人目〔盲〕。《主治秘〔要〕》云:味鹹性寒,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入腎經一也。去舊水,養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腫瘡四也。又云︰咸,陰中微陽,滲泄止渴。搗細用。

豬苓 氣平味甘,大〔燥〕除濕,〔比諸〕淡滲藥,大燥亡津液,無濕証勿服。《主治秘要》云:性平〔味淡〕,氣味俱薄,升而微降,〔陽也〕。其用與茯苓同。又云︰甘苦,純陽,去心〔中〕懊憹。去黑皮,裡白者佳。

滑石 氣〔寒〕味甘,治前陰竅澀不利,性沉重,能泄氣,上令下行,故曰滑〔則〕利竅,不比與淡滲〔諸藥〕同。白者佳,搗細用;色紅者服之令人淋。

瞿麥 氣寒,味苦〔辛〕,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治癰腫排膿,明目去〔翳〕,破胎墮胎,下〔閉〕血,〔逐〕膀胱邪熱。《主治秘〔要〕》云:陽中之陰,利小便為君。去枝用穗。

車前子 氣寒味甘,〔陰癃氣閉,利水道,通小便,除濕痺,肝中風熱沖目赤痛,搗細用。〕〔木通 氣平味甘,主小便不通,導小腸中熱,刮去粗皮用。〕

燈草、通草 氣平味甘,通陰竅澀〔不利〕,利小〔便〕,除水腫、〔癃閉〕、五淋。《主治秘〔要〕》云:辛甘,陽〔也〕,瀉肺,利小便。銼細用。

五味子 氣溫味酸,大益五臟氣。〔孫真人曰〕︰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之氣。遇夏月季〔夏〕之間,令人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耆、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柏,銼〔煎〕湯服之,使人精神、元氣兩足,筋力湧出。生用。

白芍藥 氣微寒,味酸,補中焦之藥,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藥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一〔錢〕半,水二盞,煎至一盞〔服〕。《主治秘〔要〕》云:性寒味酸,氣濃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利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又云︰酸苦,陰中之陽,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引經,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桑白皮 氣寒,味苦酸,主傷中五癆羸瘦,補虛益氣,〔瀉〕肺氣,止吐血、熱渴,消水腫,利水道。去皮用。

天門冬 氣寒,味微苦,保肺氣,治血熱侵肺,上喘氣促,加人參、黃耆,用之為主,〔神效〕。《主治秘〔要〕》云:甘苦,陽中之陰。湯浸,晒乾,去心用。

麥門冬 氣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二〕味,為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須用之。《主治秘〔要〕》云:甘,陽中微陰,引經酒浸,治經枯、乳汁不下。湯洗,去心用。

犀角 氣寒,味苦酸,主傷寒、瘟疫頭痛,安心神,止煩渴霍亂,明目鎮驚,治中風失音,小兒麩豆,風熱驚癇。〔鎊〕︰末用。

烏梅 氣寒味酸,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調〔中〕,治痢止渴。以鹽豉為白梅,亦入除痰藥。去核用。

牡丹皮 氣寒味苦,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是犀角地黃湯中一味也。《主治秘〔要〕》云:辛苦,陰中之陽,涼骨熱。銼用。

地骨皮 氣寒味苦,解骨蒸肌熱,主消渴、風濕痺,堅筋骨。《主治秘〔要〕》云:陰,涼血。去骨用皮,碎用。

枳殼 氣寒味苦,治胸〔中痞塞〕,泄肺氣。《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濃味薄,浮而升,微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破心下堅痞一也。利胸中氣二也。化痰三也。消食四也。然不可多用。又云︰苦酸,陰中微陽,破氣。麩炒,去〔瓤〕用。

琥珀 氣平味甘,定五臟,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主治秘〔要〕》云:甘,陽,利小便,清肺。

連翹 氣平味苦,主寒熱瘰癧,諸惡瘡腫,除心中客熱,去胃蟲,通五淋。《主治秘〔要〕》云:性涼味苦,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陽也。其用有三︰瀉心經客熱一也。〔去〕上焦諸熱二也。瘡瘍須用三也。手搓用之。

枳實 氣寒味苦,除寒熱,去結實,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氣,脅下痛。《主治秘〔要〕》云:氣味升降,與枳殼同,其用有四︰主心〔下〕痞一也。化心胸痰二也。

消〔宿〕食,散敗血三也。破〔堅積〕四也。又云︰純陽,去胃〔中〕濕。去〔瓤〕,麩炒用。

(十七)〔藥類法象〕

味之濃者,陰中之陰,味濃則泄,酸、苦、〔咸〕、寒是也。

大黃 味苦氣寒,其性走而不守,瀉〔諸實〕熱不通,下大〔便〕,蕩滌腸胃中熱,專治〔不大便〕。《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去實熱一也。除下焦濕二也。推陳致新三也。消宿食四也。

用之須酒浸煨熟,寒因熱用也。又云︰苦,純陰,熱淫所勝,以苦瀉之。酒浸入太陽,酒洗入陽明,余經不用。去皮銼用。

黃柏 氣寒味苦,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腰〔腳〕無力,于黃 湯中〔少〕加用〔之〕,使兩足膝中氣力湧出,痿軟即時去矣。蜜炒此一味,為細末,治口瘡如神,癱瘓必用之藥也。《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

其用有六︰瀉膀胱龍火一也。利〔小便熱結〕二也。〔除〕下焦濕腫三也。治痢先見血四也。〔去〕臍〔下〕痛五也。補腎〔氣〕不足,壯骨髓六也。二製〔則〕治上焦,單製〔則〕治中焦,不製〔則〕治下焦也。又云︰苦濃微辛,陰中之陽,瀉膀胱,〔利下竅〕。去皮用。

黃芩 氣寒,味微苦,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藥,泄肺中火邪,上逆於膈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也。《主治秘〔要〕》云:性涼,味苦甘,氣濃味薄,浮而〔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也。夏月須用二也。去諸熱三也。上焦及皮膚風熱風濕四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及脾諸濕八也。安胎九也。單製、二製、不製,分上中下也。又云︰苦,陰中微陽,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去皮銼用。

黃連 氣寒味苦,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郁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味〔俱〕濃,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其用有五︰瀉心熱一也。去上焦火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赤眼暴發五也。去鬚用。

石膏 氣寒,味辛甘,治〔足〕陽明經中熱、發熱、惡〔熱〕、躁熱、〔日〕晡潮熱,自汗,小便濁赤,大渴引飲,身體肌肉壯熱,苦頭痛之藥,白虎湯是也。善治本經頭痛,若無此有餘〔之〕証,醫者不識而〔誤用〕之,〔則〕不可勝救也。《主治秘〔要〕》云:性寒味淡,氣味俱薄,體重而沉降,陰也,乃陽明經大寒藥,能〔傷〕胃〔氣〕,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宜輕用。又云︰辛甘,陰中陽也,止陽明頭痛,胃〔弱者〕不可服,〔治〕下牙痛,用香芷為引。搗細用。

草龍膽 氣寒,味大苦,治〔兩〕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為主,〔龍膽〕為使,治眼中疾必用藥也。《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辛,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風濕一也。〔除〕濕熱二也。臍下以至足腫痛三也。寒濕腳氣四也。其用與防己同。又云︰〔苦〕,純陽,酒浸上行。去蘆用。

生地黃 氣寒味苦,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人胃氣。《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薄味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涼血一也。〔除〕皮膚燥二也。去諸濕(熱)三也。又云︰陰中微陽,酒浸上行。

知母 氣寒,味大辛,治〔足〕陽明火熱,大補益腎〔水〕、膀胱之寒。《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瀉腎經火一也。作利小便之佐使二也。〔治〕痢疾〔臍〕下痛三也。又云︰苦,陰中微陽,腎〔經〕本藥,〔欲〕上頭引經,皆酒炒。刮去毛,裡白者佳。

漢防己 氣寒,味大苦,療胸中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主治秘〔要〕》云:辛苦,陰〔也〕泄濕氣。去皮淨用。

茵陳蒿 氣寒,味苦平,治煩熱,主風濕風熱,邪氣熱結,黃膽,通身發黃,小〔便〕不利。《主治秘〔要〕》云:苦甘,陰中微陽,治傷寒發黃。去枝莖,用葉,手搓。

朴硝 氣寒,味苦辛,除寒熱邪氣,六腑積聚,結固血癖,胃中飲食熱結,〔去血閉〕,停痰痞滿,消毒。《主治秘〔要〕》云:芒硝性寒味鹹,氣薄味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治〕熱淫於內一也。去腸內宿垢二也。破堅積熱塊三也。婦人有孕忌之。又云︰鹹寒,純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正謂此也。

栝蔞根 氣寒味苦,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通月水,消腫毒、瘀血及熱癤毒。《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陰〔也〕,能消煩渴。又云︰苦,純陰,一心中枯渴,非此藥不能除。

牡蠣 氣寒,味鹹平,主傷寒、〔寒〕熱、溫瘧,女子赤白帶,止汗,〔止〕心痛,氣結大小腸,治心脅痞。《主治秘〔要〕》云:咸,軟痞積。燒白搗用。

玄參 氣寒味苦,治心〔中〕懊憹,煩而不能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

苦〔參〕氣寒味苦,足少陰腎經之君藥也,治本經須用。《主治秘〔要〕》云:苦,陰,氣沉逐濕。

川楝子 氣寒,味苦平,主傷寒大熱煩〔躁〕,殺三蟲疥瘍,通利大小便之疾。

《主治秘〔要〕》云:入心,止下部腹痛。

香豉 氣寒味苦,主傷寒頭痛、煩躁、滿悶,生用之。《主治秘〔要〕》云:苦,陰,去心〔中〕懊憹。

地榆 氣微寒,味甘酸,主婦人乳產,七傷帶下,經血不止,血崩之病,除惡血,止痛疼,療腸風泄血,小兒疳痢。性沉寒,入下焦,治熱血痢。《主治秘〔要〕》云:性微寒,味微〔苦〕,氣味俱薄,其體沉而降,陰中陽也,專治下焦血。又云︰甘苦,陽中微陰,治下部血。去蘆用。

梔子 性寒味苦,氣薄味濃,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去〕心經客熱一也。除煩〔躁〕二也。去上焦虛熱三也。治風〔熱〕四也。又云:苦,純陽,止渴。

〔續添〕

〔巴豆〕性〔熱〕味苦,氣薄味濃,體重而沉降,陰也。其用有三︰導氣消積一也。去臟腑停寒二也。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三也。〔又云〕︰辛,〔陽〕,去胃中寒〔積〕。

白〔僵〕蠶 〔性微溫〕,味微辛,氣味俱薄,體輕而浮升,陽也,去皮膚間諸風。

生薑 性溫,味辛甘,氣味俱濃,清浮而生升,陽也。其用有四︰製濃朴、半夏毒一也。〔發〕散風邪二也。溫中去濕三也。作益胃脾〔藥〕之佐四也。

杜仲 性溫,味辛甘,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也。其用壯筋骨,及足弱無力行。
以上諸藥,此大略言之,以為製方之階也,其用有未盡者。

(十八)〔法象余品〕

蜀葵花 冷,陰中之陽,赤治赤帶,白治白帶。
梧桐淚 咸,瘰癧非此不能除。
鬱金 辛苦,純陽,涼心。
款冬花 辛苦,純陽,溫肺止嗽。
香附子 甘,陽中之陰,快氣。
大〔戟〕苦甘,陰中微陽,瀉肺,損真氣。
白芨 苦甘,陽中之陰,止肺〔血〕,澀,白蘞同。
甘遂 苦純陽,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
蜀漆 辛,純陽,破血。
射干 苦,陽中之陰,去胃中癰瘡。
天南星 苦辛,去上焦痰及頭眩運。
御米殼 酸澀,固收正氣。
胡蘆巴 陰,治元〔氣〕虛〔寒〕,及腎〔經〕虛冷。
馬兜鈴 苦,陰中之陽,主肺〔濕〕熱,〔清〕肺氣,補肺。
白附子 陽,溫,主血痺,〔行〕藥勢。
槐花 苦,陰,氣薄,涼大腸熱。
槐實 苦酸,〔同上〕。
茯神〔陽〕,療風眩、風虛。
沉香 陽,補腎。
檀香 陽,主心腹〔痛〕,霍亂,中惡,引胃氣上升,進食。
乳香 陽,補腎。
竹葉 苦,陰中微陽,涼心經。
山茱萸 酸,陽中之陰,溫肝。
郁李仁 苦辛,〔陰〕中之陽,破血潤燥。
金鈴子 酸苦,陰中之陽,心暴痛,非此不能除。即川楝子。
草豆蔻 辛,陽,益脾胃,去寒。
紅花 苦,陰中之〔陽〕,入心養血。
朱砂 心熱非此不能除。
赤石脂 甘酸,陰中之陽,固脫。
甘菊 苦,養目血。
茜根 陰中〔微陽〕,去諸死血。
王不留行 甘苦,陽中之陰,〔下乳引導用之〕。
艾葉 苦,陰中之陽,溫胃。
〔 〕砂 咸,破堅癖,獨不用。

(十九)〔五行製方生克法〕

(附湯例)

夫〔木〕火土金水,此製方相生相克之法也,老於醫者能之。

風 製法︰肝、木、酸,春生之道也,失常則病矣。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暑 製法︰心、火、苦,〔夏〕長之道也,失常則病矣。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濕 製法︰脾、土、甘,中〔央〕化〔成〕之道也,失常則病矣。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燥 製法︰肺、金、〔辛〕,秋收之道也,失常則病矣。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寒 製法︰腎、水、鹹,冬藏之道也,失常則病矣。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注云:酸苦甘辛鹹,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之本也。四時之變,五行化生,各順其道,違則病生。聖人設法以製其變,謂如風淫於內,即是肝木失常也,火隨而熾,治以辛涼,是為辛金克其木,涼水沃其火,其治法例皆如此。下之二方,非為治〔病而〕設,〔此乃〕教人〔比証〕立方之〔道〕,容易〔通曉〕也。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於脛,腫痛不可忍。經云︰濕淫於內,治以苦溫,羌活苦辛,透關利節〔而〕勝〔濕〕;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故以為〔君〕。水性潤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而上行,以苦發之也。白朮苦甘溫,和中除濕;蒼朮體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腠理〔之濕〕,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人參、甘草甘溫,補脾養正氣,使苦藥不能傷胃。仲景云:濕熱相合,肢節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者,乃苦〔以〕泄之〔也〕。凡酒製〔藥〕,以為因用。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甘溫平,澤瀉咸平,淡以滲之,又能導其留飲,故以為佐。氣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濕〕氣得〔以〕宣通〔矣〕。

羌活(半兩) 防風(三錢,二味為〔君〕) 升麻(一錢) 葛根(二錢) 白朮(一錢)蒼朮(三錢) 當歸〔身〕(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五錢)苦參(酒浸二錢) 黃芩(一錢炒) 知母(三錢酒洗) 茵陳(五錢酒炒)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水二盞半,先以水拌濕,候少時,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待少時,美膳壓之。

天麻半夏湯︰

治風痰內作,胸膈不利,頭眩目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遂〔處此〕方云眼黑頭眩,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治,〔故以為君〕。〔偏頭痛乃少陽也,非柴胡不能治〕;黃芩苦寒酒製炒,佐柴胡治上熱,又為引用,故以為臣。橘皮苦辛溫,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為佐。生薑、半夏辛溫,以治風痰;白茯苓甘〔平〕,利小便,導濕〔熱〕,引而下行,故以為使。不數服而〔見〕愈。

天麻(一錢君) 柴胡(七分) 黃芩(五分酒製) 橘皮(七分去白)半夏(一錢) 白茯苓(五分) 甘草(五分)
上銼碎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