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五 瘰癧

腫脈沉數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腫痛,增寒發熱,或拘急者,邪在表也,宜發散。因怒 弱者,補氣為主。腫硬不潰者,補氣血為主。抑郁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虛勞所致者,補之。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

一男子患此,腫痛發寒熱,大便秘,以射干連翹散,六劑熱退大半;以仙方活命飲,四劑而消。

一婦人耳下腫痛,發寒熱,與荊防敗毒散,四劑表証悉退;以散腫潰堅湯,數劑腫消大半,再以神效栝蔞散,四劑而平。

一男子肝經風熱,耳下腫痛發熱,脈浮數,以薄荷丹治之而消。

一男子每怒,耳下腫,或脅作痛,以小柴胡湯,加青皮、木香、紅花、桃仁,四劑而愈

一男子腫硬不作膿,脈弦而數,以小柴胡湯兼神效栝蔞散,各數劑;及隔蒜灸數次,月餘而消。

一婦人頸腫不消,與神效栝蔞散,六劑稍退;更以小柴胡湯,加青皮、枳殼、貝母,數劑消大半;再以四物對小柴胡,數劑而平。

一男子因暴怒,項下腫痛結核,滯悶兼發熱,用方脈流氣飲二劑,胸膈利;以荊防敗毒散,將平,惟一核不消,乃服遇仙無比丸二兩而瘳。

一婦人久郁,患而不潰,既潰不斂,發熱口乾,月水短少,飲食無味,日晡尤倦,以益氣養毒藥,去而複結,以致不能收斂,出水不止,遂致不救。然此証,屬虛勞氣鬱所致,宜補形氣,調經脈,未成者自消,已成自潰,若投 悍之劑,則氣血愈虛,多變為瘵証。然堅而不潰,潰而不合,氣血不足明矣,況二經之血,原自不足,不可不察。

一男子久而不斂,神思困倦,脈虛,余欲投以托裡,彼以為迂,乃服散腫潰堅湯,半月餘,初覺,宜內消之;如經久不除,氣血漸衰,肌寒肉冷,或膿汁清稀,毒瓦斯不出,瘡口不合,聚腫不赤,結核無膿,外証不明者,並宜托裡;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已潰者,使瘡無變壞之証,所以宜用也。

一男子久不斂,膿出更清,面黃羸瘦,每侵晨作瀉,與二神丸,數服瀉止;更以六君子湯,加芎歸,月餘肌體漸複;灸以豆豉餅,及用補劑作膏藥貼之,三月餘而愈。

一婦潰後核不腐,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更敷針頭散腐之,再與前湯三十餘劑而斂。

一男子未潰,倦怠發熱,以補中益氣湯,治之稍愈;以益氣養榮湯,月餘而潰,又月而瘥。

一婦人肝經積熱,患而作痛,脈沉數,以射干連翹湯,四劑稍愈;更用散腫潰堅丸,月餘而毒、曰風、曰熱,皆此二端,拓引變換,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慮。此經主決斷,有相火,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水不調,寒熱變生,稍久轉為潮熱,自非斷欲食淡,神醫不能療也。

一男子患面腫硬,久不消,亦不作膿,服散堅敗毒藥,不應。令灸肘尖、肩尖二穴,更服益,月經每過期且少,用逍遙散兼前湯,兩月餘氣血複而瘡亦愈,但一口不收,敷針頭散,更灸前穴而痊。常治二三年不愈者,連灸三次,兼用托裡藥,即愈。一婦人因怒,結核腫痛,察其氣血俱實,先以神效散下之,更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而消。常治此証,虛者先用益氣養榮湯,待其氣血稍充,乃用神效散,取去其毒,仍進前藥,無不效者。

一 婦咽間如一核所鯁,咽吐不出,倦怠發熱,先以四七湯治之,而咽利,更以逍遙散。一婦所患同前,兼胸膈不利,肚腹膨脹,飲食少思,睡臥不安,用分心氣飲,並愈。

一室女年十七,項下時或作痛,乍寒乍熱,如瘧狀,肝脈弦長,此血盛之証也。先以小柴胡倉公傳與褚澄,略而論及,言寡者,孟子正謂無夫曰寡是也。如師尼喪夫之婦,獨陰無陽,欲男子而不可得,是以郁悒而成病也。《易》曰︰天地 ,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孤陰獨陽可乎?夫既處閨門,欲心萌而不遂,致陰陽交爭,乍寒乍熱,有類瘧疾,久而為癆。又有經閉白淫,痰逆頭風,膈氣痞悶,面 瘦瘠等証,皆寡婦之病。診其脈,獨肝脈弦,出寸口而上魚際,寬其脈,原其疾,皆血盛而得。經云︰男子精盛則思室,女人血盛則懷胎。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一男子耳下患五枚如貫珠,年許尚硬,面色痿黃,飲食不甘,勞而發熱,脈數軟而澀。以益氣養榮湯,六十餘劑,元氣已複,患處已消,一核尚存,以必效散,二服而平。

一婦人久不作膿,脈浮而澀,余以氣血俱虛,欲補之,使自潰。彼欲內消,專服斑蝥,及散堅之藥,氣血愈虛而死。

一男子因勞,而患怠惰發熱,脈洪大,按之無力,余謂須服補中益氣湯。彼不信,輒服攻伐治先以調經解郁,更以隔蒜灸之,多自消。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貼之,俟有膿,即針之,否則變生他處。設若兼痰兼陰虛等証,只宜加兼証之劑,不可干擾餘經。若氣血已複而核不消,卻服散堅之劑,至月許不應,氣血亦不覺損,方進必效散,或遇仙無比丸,其毒一下,即止二藥,更服益氣養榮湯數劑以調理。若瘡口不斂,宜用豆豉餅灸之,用琥珀膏貼之。氣血俱虛,或不慎飲食起居七情者,俱不治。然而此証以氣血為主,氣血壯實,不用追蝕之劑,彼亦能自腐,但取去,便易於收斂;若氣血虛,不先用補劑,而數用追蝕之藥,不惟徒治,適足以敗矣;若發寒熱,眼內有赤脈貫瞳人者,亦不治。一脈者,一年死;二脈者,二年死

一男子素弱,潰後核不腐,此氣血皆虛,用托裡養榮湯,氣血將複,核尚在,以簪梃撥去,又服前藥,月餘而痊。

一男子氣血已複,核尚不腐,用針頭散,及必效散,各三次,不旬日而愈。

一男子患之,痰盛胸膈痞悶,脾胃脈弦,此脾土虛肝木乘之也,當以實脾土伐肝木為主。彼,飲食少思;以補中益氣湯,倍加白朮,月餘中氣少健;又以益養榮湯,兩月腫消,而血氣亦複矣。夫右關脈弦,弦屬木,乃木盛而克脾土,為賊邪也,虛而用苦寒之劑,是虛虛也,況痰之為病,其因不一,主治之法不同。凡治痰,用利藥過多,則脾氣愈虛,虛則痰愈易生,如中氣不足,必用參朮之類為主,佐以痰藥。

一婦人因怒項腫,後月經不通,四肢浮腫,小便如淋,此血分証也。先以椒仁丸數服,經行經水不通,名曰水分,宜葶藶丸治之。《婦人良方》云︰婦人腫滿,若先因經水斷絕,後至四肢浮腫,小便不通,名曰血分。水化為血,血不通,則複化為水矣,宜服椒仁丸。若先因小便不利,後身浮腫,致經水不通,名曰水分,宜服葶藶丸。

一室女年十九,頸腫一塊,硬而色不變,肌肉日削,筋攣急痛,此七情所傷,氣血所損之証傷於憂愁則肢廢,魂傷於悲哀則筋攣,魄傷於喜樂則皮願,志傷於盛怒則腰脊難以俯仰也。

柯侍郎有女適人,夫早逝,女患十指攣拳,掌垂莫舉,膚體瘡瘍粟粟然,湯劑雜進,飲食頓減,幾于半載。適與診之,則非風也,此乃憂愁悲哀所致爾。病屬內因,於是內因藥,仍以鹿角膠輩,多用麝香熬膏貼痿處,攣能舉,指能伸,病漸安。

一 婦四肢倦怠類痿証,以養血氣健脾胃藥而愈。

一室女性急好怒,耳下常腫痛,發寒熱,肝脈弦急。投以小柴胡湯,加青皮、牛蒡子、荊芥余謂︰肝內主藏血,外主榮筋,若恚怒氣逆則傷肝。肝主筋,故筋蓄結而腫,須病者自能調攝,庶可免患,否則肝逆受傷,則不能藏血,血虛則為難瘥之証矣。後不戒,果結三核,屢用追蝕藥,不斂而歿。

一少婦耳下患腫,素勤苦,發熱口乾,月水每過期而至,且少。一老媼以為經閉,用水蛭之上為乳汁,下為月水,為經絡之餘氣。苟外無六淫所侵,內無七情所傷,脾胃之氣壯,則沖任不

一放出宮女,年逾三十,兩胯作痛,不腫,色不變,大小便作痛如淋,登廁尤痛,此瘀血漬為商,常在外,可見此婦在內久懷幽郁,及在外又不能如願,是以致生此疾。愈見流注瘰癧 ,乃七情氣血,皆已損傷,不可用攻伐之劑皎然矣。故《精血篇》云︰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小便道澀而為淋。精已耗而複竭之,則大小便道牽疼,愈疼則愈欲大小便,愈便則愈疼。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漬而入骨,或變而為腫,或雖合而難於合。男子多則瀝枯虛人,產乳眾則血枯殺人。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一室女年十七,患瘰癧久不愈,月水尚未通,發熱咳嗽,飲食少思。有老媼欲用巴芋?肉桂養氣血,益津液,其經自行。彼惑於速效之說,仍用之。余曰︰“非其治也,比類乃剽悍之劑,大助陽火,陰血得之則妄行,脾胃得之則愈虛。”經果通而不止,飲食愈少,更加潮熱,遂致不救。經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然過期而不至,是為失常,必有所因。夫人之生,以血氣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婦女得之,多患于七情。寇宗 曰︰夫人之生,以血氣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世有室女童男,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致勞損,男子則神色先散,女子則月水先閉,何以致然?蓋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血逆竭則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嗽;嗽既作,水氣絕,故四肢乾;木氣不充,故多怒;鬢發焦,筋骨痿。俟五臟傳遍,故卒不能死者,然終死矣﹗此一種于勞中最難治。蓋病起於五臟之中,無有已期,藥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接,如此則可得九死一生。舉此為例,其餘諸方,可按脈與証而治之。 張氏云︰室女月水冷則凝。養生必用方,言之甚詳,此說大有理,不可不知。若經候微少,漸漸不通,手足骨肉煩疼,日漸羸瘦,漸生潮熱,其脈微數,此由陰虛血弱,陽往乘之,小水不能滅盛火,火逼水涸,亡津液。當養血益陰,慎毋以毒藥通之,宜柏子仁丸、澤蘭丸。

一男子先於耳前耳下患之,將愈,次年延及項側缺盆,三年遂延胸腋,不愈。診之肝脈弦數診如前,以清肝養血及前丸而愈。

一 婦潰後發熱,煩躁作渴,脈大無力,此血虛而然也。以當歸補血湯,六劑頓退;又以聖,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証也。此血虛發躁,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又有火鬱而熱者,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以瀉火補水。

附方

射干連翹散 治寒熱瘰癧。

射干 連翹 玄參 赤芍藥 木香 升麻 前胡 山梔仁 當歸 甘草(炙,各七分)大黃(炒,二錢) 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食後服。

荊防敗毒散(方見潰瘍發熱門)

仙方活命飲(方見發背門)

小柴胡湯 治瘰癧乳癰,便毒下疳,及肝膽經分,一切瘡瘍,發熱潮熱,或飲食少思。

半夏(薑製,一錢) 柴胡(二錢) 黃芩(炒,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五分) 作一劑,水二鐘,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薄荷丹 治風熱瘰癧,久服其毒自小便宣出。若未作膿者,自消。

薄荷 皂角(去內核) 連翹 三棱(煨) 何首烏(米泔水浸) 蔓荊子(各淨,一兩) 豆
日二服。病雖愈,須常服之。

益氣養榮湯 治抑郁,或勞傷氣血,或四肢頸項患腫,或軟或硬,或赤不赤,或痛不痛,或日晡發熱,或潰而不斂。

人參 茯苓 陳皮 貝母 香附 當歸(酒拌) 川芎 黃耆(鹽水拌炒) 熟地黃(酒拌)芍,煎八分,食遠服。如胸膈痞,加枳殼,香附各一錢,人參、熟地黃各減二分,飲食不甘,暫加濃朴、蒼朮。往來寒熱,加柴胡、地骨皮。膿潰作渴,加參、耆、歸、朮。膿多或清,加當歸、川芎。脅下痛或痞,加青皮、木香。肌肉生遲,加白蘞、官桂。痰多,加橘紅、半夏。口乾,加五味子、麥門冬。發熱,加柴胡、黃芩。渴不止,加知母、赤小豆(俱酒拌炒。)膿不止,倍加人參、黃耆、當歸。

豆豉餅(方見臂癰門)

二神丸(方見作嘔門)

隔蒜灸法(方見發背門)

針頭散 治一切頑瘡瘀肉不盡,及 核不化,瘡口不合,宜用此藥腐之。

赤石脂(五錢) 乳香 白丁香(各二錢) 砒(生) 黃丹(各一錢) 輕粉 麝香(各五分)蜈之。凡瘡久不合者,內有膿管,須用此藥腐之,兼服托裡之劑。

如神散 治瘰癧已潰,瘀肉不去,瘡口不合。

松香末(一兩) 白礬(三錢) 為末,香油調搽,乾搽亦可。

神效栝蔞散(方見乳癰門)

六君子湯(方見作嘔門)

散腫潰堅湯 治馬刀瘡,堅硬如石,或在耳下,或至缺盆,或在肩上,或至脅下,皆

柴胡(四分) 升麻(二分) 龍膽草(酒炒,五分) 連翹(三分) 黃芩(酒炒,八分半)甘草,五分) 知母(酒炒,五分) 葛根 黃連 三棱(酒拌微炒) 廣木香(各三分) 栝蔞根(五分) 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食後服。

散腫潰堅丸 即散腫潰堅湯,料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後

四物湯 治血虛,或發熱,及一切血虛之証。

當歸(酒拌) 川芎(各一錢五分) 芍藥(炒) 生地黃(各一錢) 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當歸龍薈丸 治瘰癧腫痛,或脅下作痛,似有積塊,及下疳便癰,小便澀,大便秘,或瘀血凝滯,小腹作痛。

當歸(酒拌) 龍膽草(酒拌炒) 梔子仁(炒) 黃連 青皮 黃芩(各一兩) 大黃(酒拌炒)服二三十丸,薑湯下。

分心氣飲 治七情鬱結,胸膈不利,或脅肋虛脹,噎塞不通,或噫氣吞酸,嘔穢惡心,虛痞。

木通 赤芍藥 赤茯苓 官桂 半夏(薑製) 桑白皮(炒) 大腹皮 陳皮(去白) 青皮(去莖,煎八分,食遠服。

四七湯(方見流注門)

生地黃丸 許白雲學士云︰有一師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是時疫氣大行,醫見寒熱,作傷寒治之,大、小柴胡湯雜進,數日病劇。余診視之曰︰三部無寒邪脈,但厥陰肝脈,弦長而上魚際,宜用抑陰之藥。遂用此方,治之而愈。

生地黃(一兩,酒拌搗膏) 秦艽 黃芩 硬柴胡(各五錢) 赤芍藥(一兩) 為細末,入地黃膏,加煉蜜少許,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烏梅煎湯下,日二三服。

方脈流氣飲(方見流注門)

遇仙無比丸 治瘰癧未成膿,其人氣體如常,宜服此丸。形氣覺衰者,宜先服益氣養榮亦宜服此丸。斂後,再服前湯。

白朮(炒) 檳榔 防風 黑牽牛(半生半炒) 密陀僧 郁李仁(湯泡去皮) 斑蝥(去翅足,甘草檳榔湯下。服至月許,覺腹中微痛,自小便中,取下 毒,如魚目狀,已破者自合,未膿者自消。

必效散 治瘰癧,未成膿自消,已潰者自斂,如核未去更以針頭散腐之。若氣血虛)。

南鵬砂(二錢五分) 輕粉(一錢) 斑蝥(四十個,糯米同炒熟,去頭翅) 麝香(五分) 巴豆(五粒,去殼心膜) 白檳榔(一個)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壯實者錢半,五更用滾湯調下。
如小水澀滯,或微痛,此 毒欲下也,進益元散一服,其毒即下。此方斑蝥、巴豆似為峻利,然用巴豆,乃解斑蝥之毒,用者勿畏。

余京師遇一富商,項有瘰痕一片頗大,詢其由,彼云︰因怒而致,困苦二年,百法不應。忽有方士與藥一服,即退二三,再服煩退,四服而平,旬日而痊。以重禮求之,乃是必效散,修合濟人,無有不效。又有一老媼,亦治此症,索重價,始肯醫治。其方法︰乃是中品錠子, 瘡內,以膏藥貼之,其根自腐,未盡再用,去盡更搽生肌藥,數日即愈,人多異之。余見其治氣血不虛者果驗,若氣血虛者,雖潰去,亦不愈。丹溪亦云︰必效散與神效栝蔞散,相兼服之,有神效。常以二藥兼補劑用之效,故錄之。按錠子雖峻利,亦是一法,蓋結核堅硬,非此未見易腐。必效散內有斑蝥,雖亦峻利,然 毒之深者,非此藥莫能易解,又有巴豆解其毒,所以 毒之深者,宜用之。但氣血虛者,用之恐有誤。又一道人治此証,用雞子七個,每個入斑蝥一枚,飯上蒸熟,每日空心食一枚。求者甚多,考之各書瘰癧門及本草亦云。然氣血虛者,恐不能治也。

三品錠子

上品︰去十八種痔。

白明礬(二兩) 白砒(一兩零五分) 乳香(三錢五分) 沒藥(三錢五分) 牛黃(三錢)

中品︰去五漏,及翻花瘤,氣核。

白明礬(二兩) 白砒(一兩五錢) 乳香 沒藥(各三錢) 牛黃(二錢)

下品︰治瘰癧、氣核、疔瘡、發背、腦疽諸惡証。

白明礬(二兩) 白砒(一兩五錢) 乳香(二錢五分) 沒藥(二錢五分) 牛黃(三分)

先將砒末入紫泥罐內,次用礬末蓋之,以炭灰 令煙盡,取出研極細末,用糯米糊和為梃子調搽,乾上亦可。

益元散

滑石( ,六兩) 甘草(炙,二兩) 上各另為末,和蜜,每服二錢,熱湯、冷水任下。

逍遙散 治婦人血虛,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當歸(酒拌) 芍藥 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一錢) 甘草(七分) 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潰瘍發熱門)

治血分椒仁丸

椒仁 甘遂 續隨子(去皮,研) 附子 郁李仁 黑牽牛 當歸 五靈脂(碎研) 吳茱萸用) 斑蝥(十個,糯米炒黃,去米不用) 膽礬(一錢) 人言(一錢) 為末,麵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橘皮湯下。

此方藥雖峻利,所用不多,若畏而不服,有養病害身之患,常治虛弱之人,用之亦未見其有用心精密,藥豈輕用者,慎勿疑畏。

治水分葶藶丸

葶藶(炒,另研) 續隨子(去殼,各半兩,研) 乾筍末(一兩) 為末,棗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煎匾竹湯下。如大便利者,減續隨子、葶藶各一錢,加白朮五錢。

又方︰治經脈不利即為水,水流走四肢,悉皆腫滿,名曰血分。其候與水相類,醫作水治之非也,宜用此方。

人參 當歸 大黃(濕紙裹,三斗米下,蒸米熟,去紙,切炒) 桂心 瞿麥穗 赤芍藥白二三十丸,見《養生必用方》。

柏子仁丸 治月經短少,漸至不通,手足骨肉煩疼,日漸羸瘦,漸生潮熱,其脈微數。通之,宜柏子仁丸、澤蘭湯主之。

柏子仁(炒、研) 牛膝(酒拌) 卷柏(各半兩) 澤蘭葉 續斷(各二兩) 熟地黃(用生者,心米飲下。

澤蘭湯 治証同前。

澤蘭葉(三兩) 當歸(酒拌) 芍藥(炒,各一兩) 甘草(五錢) 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鐘,煎至一鐘,去滓溫服。

托裡養榮湯 治瘰癧流注,及一切不足之証。不作膿,或不潰,或潰後發熱,或惡寒,肌肉消瘦,飲食少思,睡眠不寧,盜汗不止。

人參 黃耆 (炙) 當歸(酒拌) 川芎 芍藥(炒) 白朮(炒,各一錢) 五味子(炒、研)麥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琥珀膏 治頸項瘰癧,及腋下初如梅子,腫結硬強,漸若連珠,不消不潰,或潰而膿水不絕,經久不瘥,漸成漏証。

琥珀(一兩) 木通 桂心 當歸 白芷 防風 松脂 朱砂(研) 木鱉子(肉,各五錢)麻以油二斤四兩浸七日,入鐺中,慢火煎,白芷焦黃漉出,徐下黃丹一斤,以柳條不住手攪,煎,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