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下 斷瘴方

七棗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或五臟氣虛。陰陽相勝。作為瘴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

大附子(一個炭火煨以鹽浸再煨再浸七次去皮臍切片)
上用生薑七片。棗七枚。水煎。當發早晨空心溫服。仍吃棗三五枚。忌口為要。冷瘴因寒疾而作。是方用大附子去寒痰。且能引上焦之陽氣。下入至陰以成天地之交泰。正王太仆所謂益火之元。以消陰翳,加以大棗之甘。以溫補脾氣。則寒痰息而瘴瘧止矣。

四獸飲

治喜怒不節。飲食過度。勞役兼並。致陰陽相勝。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瘴瘧。

人參 半夏(湯泡七次) 茯苓(去皮) 白朮 草果(去皮) 陳皮 甘草(炙減半) 烏梅(去核)
上 散用生薑棗子。入鹽少許 之。食頃濃皮紙裹水蘸溫。慢火煨香熟。焙乾。每服半兩。清水煎。未發前連進三服。

瘴瘧雖因天時。若平人脾胃元氣實。則瘴毒雖慘。於身乎何有。惟喜怒傷氣。飲食傷脾。則元氣不固。然後瘴毒得以干之。經所謂邪之所腠。其氣必虛是也。是方用參朮苓草之甘溫補脾。以益元氣,加陳皮之辛。以理氣。半夏之辛。以燥濕利痰。草果之辛。以消食。烏梅之酸。以斂氣生津。薑棗以補元氣。共為截瘧之方。亦君子滿座。小人自退之意也。

截瘴丸

治瘴病不問冷熱。或一日一發。二日一發。三日一發。

常山(五兩醋炒七次) 烏梅(四十粒去核) 檳榔(四十粒) 甘草(三兩)上再同炒為細末。薑汁打米糊為丸。梧子大。未發時。好酒吞二十一丸。一日服七八次。尤妙。發時莫服。瘴止後。忌雞魚羊肉。及 面蔥韭。並生冷瓜果。一切毒物。避風寒。成房事毋忿怒。瘴與瘧同病而異名。第瘧有定規。瘴多變怪。治瘴之法。不間斷者。使之間斷。明見作息有時。已間斷者。使之輕減。然後用是方。無痰不瘧。故用常山以去痰。寒熱所感。邪氣多在榮衛肌肉之間。常山能去皮膚毛孔中之邪氣。佐以檳榔能下滯氣。消積利痰。甘草之甘。以和中氣。借烏梅之酸。以斂外泄陽氣。生薑之辛。以開胃利痰。痰去則瘴本去矣。截瘴之方。惟此為妙。

七寶飲

治瘴瘧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明白作息。有時此以截之。

常山 檳榔 青皮 草果(去皮) 濃朴 甘草
上各等分用酒水各一鐘。煎好以棉罩之。放星月下露一宿。當日早冷服。服後莫熱飲食。無痰不成瘧。是方用常山以逐痰。檳榔以墜痰氣。草果以溫中去寒痰。濃朴青陳皮之辛以行氣。氣行則痰不能留。甘草以調胃和中。共為行氣消痰之劑。痰消則瘧本消。宜乎瘴之不再作也。

按瘴病治法最難。於始發熱不間斷時。及其溫中固下。正氣和解後。明白作息。有時正氣漸和。下焦濕冷已去。諸凡截藥不犯寒涼。不吐不利者俱可用。

麥門冬湯

治 瘴。神清目開。大小便如常。惟全不能出聲身熱。

麥冬(去心) 人參 白朮 陳皮 川芎 半夏 當歸 肉桂 烏梅 大附子 甘草 茯苓(去皮)
上加薑三片。水煎溫調。黑神散服。

瘴若神昏直視。不知人事。痰響者屬痰。神昏不知人事。不痰響能飲食。惟不能出聲。此邪熱湧沸其血。上塞心肺之竅。故不能言也。是方用六君子。緩火邪以補脾救元氣。門冬解心肺之熱。烏梅生津以收外泄陽氣。歸芎以行散上竅之血。血得熱則行。故用桂附之熱以行之。且能引上焦之陽下入陰分。再調黑神散。以驅逐其血。血散則心肺之竅開。而聲音出矣。

黑神散

治 瘴。

黑豆(二合半炒去皮) 當歸(二兩) 蒲黃(二兩) 乾薑(二兩) 熟地(二兩)肉桂(二兩去粗皮) 白芍(酒炒五錢) 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調麥門冬湯下。瘴病之熱專熬心肺。熱甚則湧沸其血。出於上竅。則為吐衄。不能上退場門鼻。惟塞於心肺之竅。則為 瘴。是方蒲黃能逐敗血。芍歸能去舊血。生新血。姜能使血行。甘草以和氣益血。乃陰類。熟地黑豆。乃北方之物。合諸藥以導血歸源也。

青州白丸子

治 瘴目上視。口噤痰涎閉塞。昏不知人。遺尿遺屎。及治中風痰甚等証。

生半夏(七兩) 南星(二兩) 生白附子(二兩) 生川烏(五錢)
上為細末。以生絹袋。盛於井花水內。擺出未出者。再以手揉。令出渣。再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於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日一換新水。攪澄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晒乾。研細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

瘴口噤。目上視。痰涎閉塞。昏不知人。遺尿遺屎。因脾胃感冷。中氣不能運痰。以致痰氣上迷心竅。故神昏不能言也。痰生於濕。半夏南星能燥濕。痰滯於寒。白附之溫。川烏之辛熱。能祛寒。送以薑湯。最能治痰滯之瘴也。

星附湯

治 瘴。痰涎上壅。昏不知人。聲如牽鋸。口噤直視。遺尿遺屎。

生南星(一兩) 生附子(一兩) 木香(五錢)
上 散每服四錢姜九片。水煎溫服。

瘴有痰涎上塞。聲如扯鋸之狀。則再兼異証。皆痰所為。由脾胃感冷。中氣虛寒。不能運痰而然。故用南星之燥。以去痰。附子之辛熱以溫中。佐以木香之辛以行氣。氣行則痰行也。予治痰証。多以氣方為主。重者單用。或加二陳湯。內虛者。再倍加人參。更佐以沉香。屢屢獲效。

三生飲

治 瘴。如前証之甚者。及治瘴後痰厥。

生南星(一兩) 生附子(五錢) 生川烏(五錢)木香(二錢五分)
上 散。每服五錢。生薑十片。水煎溫服。元氣虛者,加人參五錢。同煎是方。即前方加川烏。因脾胃虛寒之甚。故加之。若元氣虛者,加人參補元氣利痰。有起死回生之妙。

正舌散

治瘴病。舌本強硬。語言不出。

蠍梢(二錢五分去毒) 茯神(一兩微炒去皮木) 薄荷(一兩焙乾)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或擦牙頰間亦。妙瘴病舌本強硬。語言不出者。因瘴熱入於心脾經絡而然。蓋心之別脈系舌本。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是方用茯神可以寧心。益脾。薄荷能去風熱。蠍梢能去風痰。風熱去則心脾清。而舌強自消矣。

柴胡散

治瘴病。十四日外。寒熱不已。不潮時。脈弦數者。

柴胡(一兩去蘆) 半夏(五錢湯泡)桂心(五錢去皮) 白芍(五錢炒炙) 甘草(三錢)
上 散。薑七片。棗一枚。水煎溫服。寒熱。得退。便止此藥。

瘴病十四日外。已過經矣。病雖未愈。元氣稍蘇。更兼其脈。熱不潮時。亦弦數。此正瘧脈弦數多熱之証。況寒熱脈弦。是邪在半表半裡。足少陽實主之。故用柴胡為君。本經藥也。木得桂而枯。故用以散少陽之邪。半夏生薑之辛。以散邪氣。兼能燥濕利痰。治之瘴本若白芍之酸。甲味也。大棗甘草之甘。己味也。甲己化土。養脾之妙法也。是方李待製立。以治瘴扶脾利痰。以退半表半裡之邪熱。用以桂心。佐以柴胡。使柴胡之寒不能為柄。非神於用藥者。不可同語也。

草果飲

治瘴瘧頭痛。身疼寒熱。脈浮弦。

草果(去殼) 良薑 青皮(去穰) 川芎 白芷 蘇葉 甘草
上各等分 散。水煎熱服。當發日前連進一服,不拘時候。

四時治要方。雲風瘧。食瘧。瘧即瘴也。多生於東南。謂東南乃魚鹽之地。及多暴風。風瘧宜草果飲。此方用川芎。青皮。白芷。發散風邪。良薑。蘇葉。發散寒熱。今咳痰脈浮緊。頭痛身疼。惡風寒。乃感乎凜冽暴風也。正宜草果飲。因食生冷肥膩。中脘生痰。嘔逆遂成食瘧。宜服二陳湯。三因方。治食瘧用紅丸子。亦為極妙。

奪命散

治傷寒瘴瘧。陰陽証候不明。誤投藥。致病垂困。煩躁發渴。及婦人產後。胎煎受熱。瘴等証。

人參(一兩去蘆切片)
用水二鐘。於銀石器內。煎至一鐘。以冷水沉取冷一服而盡。若鼻有汗滴尤妙。

五苓散

治傷寒瘴疾。感暑中濕。小便不利。頭疼身熱。煩躁發渴等証。夏月主治尤多。能伐腎氣下虛者。不可過服。

澤瀉(三兩) 豬苓(去皮一兩五錢) 茯苓(去皮一兩五錢) 肉桂(一兩) 白朮(去蘆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夏月背寒。頭疼。發熱無汗。小便秘。濃煎蔥白湯調熱服。令額上有汗。為妙或只用百滾湯。調熱服。仍續啜熱湯。沖令汗出。冒暑極熱。新汲水調亦可。熱瘴痢疾。小便不利者。並用熱水調。大便泄小便不利者。車前子湯調。不宜多服。瘀熱在裡。發黃膽。茵陳湯調。或加辰砂尤治蘊熱心煩。

毛崇甫。因母病。孝感天地。夢投此方。可謂神方也。但五苓散。用桂正如小柴胡用人參。備急丸用乾薑之類。欲其剛柔相濟。亦存戰守之意也。故方書謂五苓散。無桂及隔年陳者。俱不可用。如去桂而加人參。卻謂之春澤湯。治煩躁效。

烏沉散

治瘴疾心腹刺痛調中快氣。

烏藥(一兩) 香附(三兩焙乾) 甘草(一兩炒)
上共為細末入鹽少許滾湯調服。

加減五積散

治瘴後腰疼腳痛渾身疼。

蒼朮 陳皮 濃朴 半夏 茯苓 當歸 川芎(大) 肉桂 乾薑 桔梗 甘草 枳殼(氣弱者不用)
上薑三片煎服。

黃耆建中湯

治瘴後自汗。

黃耆 白芍 肉桂 甘草上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異功散

治瘴後。精神少。不喜飲食。此藥能調胃進食。順氣化痰。不冷不燥。功效尤多。

人參 白朮 陳皮 茯苓 甘草
上各等分。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瘴後體倦。食少多痰。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
上各等分。薑水煎服。如易飢食不多。即飽悶者,加藿香砂仁。名香砂六君湯。

大養脾丸

(治同六君湯)

人參(一兩) 白朮(五錢) 茯苓(一兩) 乾薑(二兩炮) 砂仁(二兩) 麥芽(一兩炒)甘草(一兩五錢)
上煉蜜為丸。每兩八丸。每服一丸。食前細嚼薑湯下。

濕疽湯

治瘴後虛煩。不眠心膽虛怯。氣鬱生痰。痰與氣搏。變生諸証。或四肢浮腫。心虛煩悶。觸事易驚。或夢不祥。或異象眩惑。遂致心驚膽怯。

半夏(一兩五錢) 枳實(一兩) 陳皮(一兩五錢) 甘草(四錢) 茯苓(三兩) 竹茹
上薑七片。棗一枚。水煎食前熱服。

如聖餅子

治瘴疾嘔逆。頭疼及氣厥痰飲。

防風 天麻 半夏(各五錢生用) 南星 乾薑 川烏(各一兩) 川芎 甘草
上共為末。水丸作餅子。每服五餅薑湯下。

六和湯

治夏月冒暑。伏熱發瘴。煩躁口渴。及心脾不調。霍亂吐瀉。或瘧或痢。或咳嗽。

人參 砂仁 甘草 杏仁 半夏 扁豆 藿香 茯苓 木瓜 香薷 濃朴
上 散。每服四錢。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參蘇飲

治瘴瘧。壯熱脈弦數。按之不絕。頭痛目睛疼。

人參 蘇葉 前胡 干葛 半夏(各二錢) 茯苓 陳皮 桔梗 甘草 枳殼(各五錢)
薑七片。棗一枚。水煎服。不拘時。如頭痛。目疼,加川芎。聞之陽氣恆泄之地。得疾者。雖身熱亦多內寒。正經所謂。言熱未已。寒病複始。又王叔和云。有熱不可太攻之。熱去則寒起是也。所以瘴疾熱多卑熱者。攝生方。衛生方。皆以病深而難治。參蘇有不當服者。且如脈虛內弱煩躁而熱。衛生方治以冷湯生薑附子湯甚效。余於湟川得周醫云。近日三五証。熱甚大。用附子乾薑入麝香少許。汲水調下。心間如覺頓涼。即覺愈。未嘗再服。

柴平湯

治瘴疾十四日外。熱尚未除。其脈弦數有力。

柴胡 黃芩(炒黑) 人參 半夏 陳皮 甘草 蒼朮 濃朴
上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樂令黃耆湯

治瘴疾。發熱煩躁。引飲大便不通。小便赤澀。狂言內熱。神昏不省。

黃耆 人參 陳皮 當歸 桂心 細辛 前胡 炒芍 茯苓 半夏 甘草 麥冬
上各等分。薑三片棗一枚。煎溫服。

星香湯

治 瘴。手足搐搦。及痰厥等証。氣盛者用之。

南星(八錢) 木香(一錢)
上每服四錢。薑十片水煎服。

附香飲

治 瘴。氣逆及痰厥。氣虛者用之。

大附子(八錢炮) 木香(一錢)
上每服四錢。薑十片。水煎服。以天雄易附子尤妙。

痰涎壅盛者,加全蠍五個。仍服黑錫丹鎮墜。如六脈俱虛者。用三建各一兩。木香五錢。薑棗煎。更磨沉香同服。

蘇感丸

治因食生冷。至寒痰上壅。作 瘴。及瘴後痰厥。或痢初起。用蘇合香丸。感應丸。上各等分。和勻如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薑湯下。

蘇合丸

沉香(三兩) 青木香(三兩) 丁香(三兩) 麝香(三兩) 犀角(三兩) 安息香(三兩)檀香(三兩) 白朮(三兩) 香附(三兩) 蓽茇(三兩) 朱砂(三兩) 訶子(三兩) 薰陸香(一兩) 冰片(一兩) 蘇合油(一兩)
上將安息香。用好酒熬膏。入蘇合油和勻。餘藥為細末。入膏油。內再加煉蜜為丸。

蘇子降氣湯

治男子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壅隔痰響。咽喉不利。咳嗽虛煩。引飲頭昏。腳疼腰痛。倦怠肚腹。刺痛。冷熱氣泄。大便風秘。澀滯不通。

真蘇子(五兩炒) 當歸(三兩) 前胡(三兩)濃朴(三兩) 甘草(三兩) 肉桂(三兩) 陳皮(三兩) 半夏(三兩)
上 散。每服薑三片。棗一枚。煎服不拘時。

秘傳降風湯

治男女上熱下寒之病。凡飲食過度。致傷脾胃。色欲過節。耗損真元。脾胃不和。遂致氣不升降。上熱則頭痛目眩。或痰涎嘔逆。胸膈不快。咽喉乾燥。飲食無味。下虛則腰膝無力。大便泄澀。裡急後重。臍肚冷痛。治以涼。則脾氣怯弱。腸鳴下利。治以溫。則上焦壅熱。口舌生瘡。及腳氣上攻。與浮腫心煩。宜先服此藥。然後以所主之藥治之。無不效者。

五加皮(五錢酒炒) 枳殼(二兩炒) 甘草(一兩炒) 草果(五錢)柴胡(一兩) 陳皮(五錢) 地骨皮(兩炒) 訶子(五兩去核) 半夏(五錢) 桑白皮(二兩炒)桔梗(五錢) 骨碎補(五錢去毛炒)
上 散,加蘇葉生薑。水煎食後服。嗽倍半夏。上隔熱甚加黃芩。下部虛弱甚熟附子。如用附子。更加生薑。女人血虛加當歸。

瘴疾多上熱而下寒。此正張給事所謂陽浮而陰閉也。愚嘗謂寓於廣者。平居無疾。亦須服降氣鎮墜之藥。及養正丹。黑錫丹。然養正丹。四藥皆有利性。南方陽氣恆泄。稍失製度。寧免誤人。怕服不若黑錫丹。降氣藥。及蘇子降氣湯。秘傳降湯二藥。均治上盛下虛。然秘傳降氣湯。若胃寒氣虛者。亦不宜多服。得病而上熱下寒者。李待製乾薑附子湯法。最妙易簡方。亦類在降氣湯。後更雲煎臨時以藥汁磨沉香。再煎滾此法最良。病退而餘熱在上者。正宜服之。

沉香降氣湯

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痞塞。喘促短氣。

沉香(一兩) 砂仁(一兩) 香附(四兩) 甘草(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滾湯點服。

四物湯

治婦人瘴病。宜調血者。此方合瘴瘧。諸方用之。

大川芎 當歸 熟地 白芍
上各等分。水煎服。

四七湯

治婦人瘴疾。中脘痞滿。氣不舒快。痰涎壅盛。及七情氣結。成痰或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

半夏(五兩) 茯苓(四兩) 濃朴(三兩) 紫蘇(三兩)
上每服四錢。薑七片。棗一枚。水煎熱服。

木香檳榔丸

治瘴後痢疾。元氣實者。腸胃有積。裡急後重。腹痛頻頻至圊。

木香(一兩) 檳榔(一兩) 青皮(一兩) 陳皮(一兩去白) 枳殼(一兩) 黃柏(一兩) 三棱(醋煨一兩)莪朮(醋炒一兩) 當歸(一兩) 黃連(一兩) 香附(三兩) 黃芩(二兩) 大黃(三兩)黑丑(半生半熟取末四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滾湯下。

香薷飲

治瘴後伏暑作痢。

香薷 黃連 濃朴 扁豆 甘草
上藥 散。薑三片。水煎服。

香連丸

治諸痢。

川連(二十兩用吳萸淨一兩同好酒浸一夕同炒乾去吳萸不用以川連為末) 南木香(一不見火另研為末每連末五兩入木香一兩)
上共和勻。用米醋打老。倉米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泔下。

雙亂丸

治赤白痢。

川連(去鬚蘆) 吳茱萸(去梗)
上各等分共一處。以好酒浸一宿。取出揀開。晒乾各為細末。各麵糊為丸。梧子大。赤痢用川連丸。三十丸。甘草湯下。白痢用茱萸丸三十丸。乾薑湯下。赤白相兼。各三十丸相合。用甘草乾薑湯下。

斷下方

治赤白痢。及休息痢。瘴病後患痢。俱宜此藥。

草果(連殼一個) 白朮(面炒) 粟殼(十個去肋膜及蒂醋拌炒透) 茯苓
上為粗末。共作一劑,加薑三片。棗三枚。烏梅三個。赤痢加烏豆七粒。白痢加乾薑五分水煎。分作二服之。

真人養臟湯

治小兒大人。腸胃虛弱。患赤白痢。或下膿血。或如魚腦。髓臍腹 痛。日夜無度。大便脫肛。

人參(二錢) 肉桂(五錢) 訶子(一兩去核) 粟殼(三錢六分) 白朮(炒) 當歸(二錢)白芍(一兩六錢) 甘草(五錢炙) 肉蔻(五錢面煨) 木香(一兩四錢不見火)
上 散。每服四錢。水煎食前溫服。滑瀉及白痢。並加熟附子五六片。生薑三片。冷甚者加乾薑。

保和丸

治內傷飲食。致成痢疾。元氣祛弱。不堪下者。

山楂(二兩去核) 神曲(一兩) 半夏(一兩) 茯苓(一兩) 陳皮(五錢) 連翹(五錢) 蘿卜子(五錢)
上為末。粥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滾湯下。或原物燒灰調湯下。

四神丸

治瘴後元氣虛弱。患痢赤白。及脾胃虛。清晨溏泄。

故紙(四兩炒) 五味(一兩去核) 肉蔻(二兩面煨) 吳萸(一兩去梗)
上為末用紅棗六十粒。生薑六兩。切碎同煮。熟去姜將棗肉搗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七味白朮散

治下痢虛渴。

白朮 茯苓 人參 甘草 藿香 木香 干葛
上共 散。水煎溫服。

補中益氣湯

治瘴後痢疾。元氣下陷者。

黃耆(二錢) 人參(一錢) 白朮(八分) 當歸(五分)陳皮(三分) 甘草(一錢)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上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四柱散

治元氣虛。真陽耗。臍痛痢不止。

人參 附子 茯苓 木香
上各等分。每服四錢。薑五片。
水煎溫服。

參苓白朮散

治瘴後。脾胃虛弱。飲食不進。致嘔吐瀉痢。病後此藥最好。

人參 茯苓 白朮 山藥 甘草 蓮肉 薏米 桔梗 扁豆 砂仁
上共為末。每服二錢。棗湯調下。

震靈丹

治病後虛羸。少氣泄痢不止。

禹余糧(二兩) 代赭石(俱火 醋淬二兩) 赤石脂(二兩) 五靈脂(二兩) 乳香(二兩) 沒藥(二兩) 朱砂(一兩) 紫石英(四兩三味俱搗碎入砂鍋以瓦蓋口鹽泥固濟候乾用硬炭十斤 通紅火盡為度入地坑埋出火毒二日夜研末。)
上為末。和勻糯米粉糊為丸。小芡實大風干每服三丸。用炒故紙棗湯。調鐘乳粉少許。空心送下。

敗毒散

(一名倉廩湯)

治下痢赤白。噤口不食。頭疼心煩。手足溫。脈不虛弱。

人參 桔梗 甘草 茯苓 川芎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上各等分。 散。每服四錢。陳倉米。百粒。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溫服。

進食丹

治痢毒熱上沖心肺。嘔逆噤口。

石蓮子(去殼)
上為細末。陳倉米煎湯調下。

補脾丹

治痢脾胃虛弱。聞食則嘔。不思飲食。

山藥(切碎半生半炒熟)
上為細末。陳倉米煎湯調下。

五皮飲

治瘴後飲水過多。或食毒物。或飲食不節。致傷脾氣。頭面四肢臍腹腫滿。

生薑皮 茯苓皮 大腹皮 桑白皮 桔紅皮
上各等分。 散水煎服。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忌生冷毒物糕 。

實脾散

治瀉後脾虛腫滿。

大附子(一兩) 草果仁(一兩) 大苓子(一兩即檳榔) 乾薑(一兩)宣木瓜(一兩) 甘草(一兩)
上用水同煎干一半。手劈開。附子心。不白為度。勿令水同乾。恐近底焦取出割四片。焙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日午滾湯調服。

五苓五皮散

治瘴後。脾氣凝滯。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急促。小便不利。

茯苓皮 白朮 豬苓 澤瀉 五加皮 肉桂 陳皮 生薑皮 大腹皮 地骨皮
上各等分。每服四錢。水煎熱服。忌生冷油膩堅硬諸物。

胃苓湯

治瘴後濕勝腫滿。

蒼朮 陳皮 川朴 甘草 肉桂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上各等分。用姜一撮。水煎熱服。

木香流氣飲

治諸氣痞塞。胸膈膨脹。走注刺痛。氣促痰嗽。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大便秘結。小便不利。

青皮(四兩) 陳皮(四兩) 甘草(四兩) 川朴(四兩) 紫蘇(四兩) 香附(四兩)木通(二兩) 腹皮(一兩五錢) 丁香(一兩五分) 木香(一兩五分) 藿香(一兩五分)檳榔(一兩五分) 草果(一兩五分) 莪朮(一兩五分) 肉桂(一兩五分) 人參(一兩)麥冬(一兩) 白朮(一兩) 茯苓(一兩) 枳殼(一兩) 川蒲(一兩) 木瓜(一兩) 白芷(一兩) 半夏(一兩)
上 散。每服五錢。薑三片水煎服。

金匱腎氣丸

治脾腎虛寒。腰重腳腫。濕飲留積。小便不利。或吐。腹腫脹。四肢浮腫。氣喘痰盛。其效如神。

茯苓(三兩) 附子(五錢) 牛膝(一兩) 肉桂(一兩) 澤瀉(一兩) 車前(一兩)石棗(一兩) 山藥(一兩) 丹皮(一兩) 熟地(四兩)
上為末。和地黃膏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導痰湯

治一切痰涎壅盛。胸膈留飲。痞塞不通。

南星(一兩) 枳殼(一兩) 陳皮(一兩) 茯苓(一兩) 甘草(五錢) 半夏(四兩)
上 散。每服四錢。薑十片。水煎溫服。

通關散

治瘴後痰厥。昏不知人。痰涎上壅。牙關緊閉。急要諸藥。不得下咽喉。

細辛(一兩) 牙皂(一兩) 半夏(一兩)
上共為細末。吹入鼻中。候噴嚏得少蘇。卻急進藥。

蜜導法

治瘴後有汗過多。津液內竭。大便不通。不妄用下藥。惟宜此法。

蜂蜜(四兩)
上於銚內漫火煉攪之。勿令焦。候稍冷。如糖狀。以水濕手。捏作錠。如拇指大。約長二三寸。令一頭銳。乘其稍熱。納穀道中。以手抱住。如未效。更用一枚。火上略炙。便溫。嚴氏方云。蜜三合。入豬膽汁二匙。在內同煎。無膽只如前亦可。又一方。入皂角五錢在內,皆可隨病淺深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