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春溫

溫邪有升無降,經肺氣機交逆,營衛失其常度為寒熱;胃津日耗,渴飲不飢;陽氣獨行頭痛面赤。是皆冬春驟暖,天地失藏,人身應之,患此者最多。考古人溫病忌表散,誤投即謂邪熱逆傳心包,最怕神昏譫語。治法以辛甘涼泄肺胃,蓋傷寒入足經,溫邪入手經也。土潤則肺降,不致 郁,胃熱下移,知飢渴解矣。

嫩青竹葉 白糖炒石膏 杏仁 甘蔗汁 經霜桑葉 麥門冬 生甘草

勞倦嗔怒,是七情內傷,而溫邪感觸,氣從口鼻直走膜原中道。蓋傷寒陽証,邪是太陽傳及,至於春溫夏熱,鼻受氣則肺受病,口入之氣,竟由脘中,所以原有手經見症,不比傷寒足六經病也。其原不同,治法亦異。仲景論溫邪不可發汗,汗則劫津傷陽,身必灼熱,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又云︰鼻息鼾,語言難出,劇則驚癇螈 。無非重劫陰陽而然。今病發熱,原不似太陽客邪見証,所投羌防辛溫表汗之誤,即為逆矣。上竅不納,下竅不,亦屬常事,必以攻下稀水泄熱,殊不知強汗劫津而陽傷,妄下劫液而傷陰矣。頃診脈兩手如搐而戰,舌乾燥而無津,齒前板干,目欲瞑,口欲開;周身燈照,而淡晦斑紅,隱隱躍躍;幾日來時有呃逆,因胃乏穀氣而中空,肝陽沖突,上冒肆虐耳。為今反正,先與糜粥,使胃中得濡,厥陽不致上冒,而神昏之累可已。進藥之理,甘溫可以生津除熱,即斑疹亦不足慮也。觀仲景論中,邪少虛多,陰液陽津並涸者,複脈湯主之。謹仿此意。

人參 生地 炙甘草 麥冬 阿膠 白芍

冬月熱伏於裡,春令風溫入肺,引動舊時伏熱,營衛流行,邪干怫郁,遂致寒熱。四十,形神瘦削,入夜著枕便躁。經云︰不得臥,臥則喘煩,乃肺氣之逆也。幼稚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晝輕夜重耳。病名風溫。手太陰肺,屬上焦至高之所,若清痰消食,若苦寒通便方藥,皆徒攻腸胃,焉能恰當至理?倘氣閉竅塞,慢驚亦是久延致危,萬難調理。久而失治,肺津日枯,氣失清降,又屬肺脹喘促。議孫真人葦莖湯,宣通氣血,以驅伏邪之意。

心營肺衛,為溫邪留伏。氣血流行,與邪相遇搏激,遂有寒熱如瘧之狀。今形神羸瘦,經月,速則恐其成驚,再延恐致兒勞;多進苦藥消克,胃口又慮敗倒。急清氣熱以通營衛,使溫邪無容留之地,寒熱可冀其止。至於痰嗽,必得胃口充旺,而肺金自全,要非藥餌強劫之謂。輕劑桂枝白虎湯。

稚年陽亢陰虛,溫邪深入不解,留伏營衛之中,晝夜氣行,遇邪則熱,如瘧同義。先議清氣分,兼通營衛一法。

川桂枝 知母 生甘草 生石膏 麥冬 白風米

清氣熱,通營衛,果得咳熱皆緩。前論溫邪犯肺是矣,但稚年易實易虛,寒暄食物之調,最宜謹慎,勿致反複為上。

鮮地骨皮 大沙參 生甘草 嘉定天花粉 炒川貝 金銀花

風溫不解,早涼晚熱,舌絳口渴,熱邪未清,陰液衰也;胃汁耗則不知飢。宜生津和陽

淡黃芩 烏梅 青蒿 生白芍 橘紅 鱉甲

溫邪內伏,潮熱自利。暮甚於晝者,稚年陰氣淺也。仲景于暮春瘟病,內應肝膽例,黃芩湯為主。

黃芩 杏仁 淡竹葉 白芍 甘草 木通

溫邪深入,咽阻,心中熱悶,自利,三焦咸病,恐熱極欲厥。

淡黃芩 川連 杏仁 生白芍 烏梅 淡竹葉

風溫入肺,肺氣失降,鬱蒸熱聚,咳痰,臥不安靜。高年積勞之體,最宜甘寒清燥,所謂風溫得潤而解。

桑葉 甜杏仁 麥冬 蔗梨汁 沙參 玉竹 竹葉

左大空搏,陽不潛伏,咳吐涎。

陳阿膠 炒麥冬 生白芍 雞子黃 生地炭 炙甘草

脈大咽乾,痰多咳頻,食下腹悶,此風溫日久,勞倦內熱,津傷液燥。

冬桑葉 甜杏仁 麥門冬 蔗漿 大沙參 玉竹 生甘草 梨汁

風溫入肺,咳嗽,脈堅搏,夜臥汗出。陰分先虧,最多失血,大忌發散苦辛,從溫邪當

桑葉 甜杏仁 炒麥冬 白沙參 玉竹 生甘草

元米湯煎。

風溫不解,肺氣不利,寒熱汗出;吐血,更有惱怒肝逆。內外兩因之症,為左右立法。

蘆根汁 杏仁 丹皮 黑梔皮 生米仁 鬱金 鉤藤 栝蔞仁

肺痺,脘中及腹痛,自利清穀,是風溫邪熱相搏,諸氣失於宣降,擬進開手太陰法,以滋氣化,得小便利可安。

蘆根汁 桑葉 栝蔞皮 枯芩 杏仁 桔梗 鬱金汁 橘紅

風溫入肺,肺郁失降,氣窒上焦清空之地,發散則犯溫邪劫津,故口渴氣逆不已,腹痛而嘔,胃絡受傷耳。

桑葉 杏仁 蔓荊子 象貝 馬勃 牛蒡子

面浮咽痛,溫邪未解,輕劑苦辛泄降。

桑葉 大沙參 通草 連翹 大力子 滑石

溫邪上混,頭痛氣喘,治在手太陰肺。酒客痰熱素盛,苦降為宜。

杏仁 花粉 連翹 枳實汁 橘紅 黃芩 白芍 鬱金汁

風溫入手太陰,氣鬱熱聚,喘逆口渴,營衛失和,周身掣痛。脈右搏,防失血。

桑葉 杏仁 生米仁 蘇梗 梔皮 鬱金

風溫不解,頓嗽嘔吐,宜淡滲以利熱清胃。

蘆根 杏仁 滑石 米仁 桑葉 通草

風溫陽逆嘔噫。

枇杷葉 白杏仁 金石斛 桑葉 大沙參 茯苓

外寒內熱,溫邪氣逆為嘔。

嫩蘇梗 杏仁 黃芩 冬桑葉 橘紅 濃朴

溫邪嘔逆。

淡黃芩 竹茹 半夏曲 川石斛 鬱金 鉤藤 茯苓 廣皮白

風溫輕恙,誤汗表疏,形寒自汗。先進建中法以和營衛,繼當以參苓補劑,則表裡平和昨進建中法,因表氣不固,形寒汗泄,主乎護陽理營。今繼進《金匱》麥冬湯,以蘇津液,得胃陰稍振,然後商進峻補,庶為合宜,不致偏勝之弊。

炒麥冬 生甘草 甜梨漿 北沙參 生白芍 甘蔗汁

久嗽失音,歲暮用參 益氣得效。春令風溫,燥熏其汗,亦如火劫逼陽同例。但仲景救逆,在太陽少陰,此証氣泄肺傷互異,從風溫汗出不解,葳蕤湯主之。

咳嗽二年,形瘦減谷。冬季喉垂漸痛,已見水虧,陽氣不藏。春月氣升日盛,皆陰乏上承,陽結於上,為喉痺矣。近日寒熱,風溫客氣;脈小數,為陰傷,忌用辛散。

桑葉 玉竹 川貝母 大沙參 麥冬 生甘草

背寒複熱,發於晡時,暮夜寐多驚惕,食入欲嘔,此肝陰久虛,陽獨上熾。風溫乃是客氣,多延漸為本虛矣。

泡淡黃芩 生牡蠣 烏梅肉 生白芍 桂枝木 大棗

人參 炒阿膠 牡蠣 茯神 炒白芍 炒烏梅

冬月溫邪內伏,入春寒熱咳嗽,身痛漸汗乃解。與溫瘧同法。

桂枝白虎湯。

風溫如瘧煩倦,乃內熱水虧。

犀角地黃東加知母、澤瀉。

風溫上受,氣鬱熱生,咽痛嗽頻,震動痰血。以清肅上焦,薄味調理。

桑葉 花粉 大力子 杏仁 大沙參 射干 連翹仁 象貝

風溫上郁,是冷暖侵肺使然。輕劑清解,忌發散。

杏仁 黑梔皮 栝蔞皮 象貝 桑葉 嫩蘇梗 鬱金汁

氣逆痰升,呼吸不爽,仍宜清解。

杏仁 象貝 白沙參 滑石 桑葉 橘皮 鬱金汁 紫菀

風溫郁熱上升,支飲亦令上泛,渴煩咳涎。下虛上實,仍宜輕劑清理。

桂枝木 茯苓 白芍 石膏 米仁 甘草

小青龍湯去麻、辛、半、甘,加石膏。

面赤足冷,脈沉弦細,吸短有聲,昏昏欲寐,下焦淋帶不斷,此下虛不攝;飲濁上泛,期。從來飲家咳逆,當治其飲。仲景謂飲家短氣倚息,以外飲屬脾,用苓桂朮甘,理脾陽以營運;內飲屬腎,進腎氣以收攝固納,仿此為法

腎氣丸,淡鹽湯送下。

熟地炭 茯苓 淡蓯蓉 五味子 白芍 胡桃肉

左堅數甚,舌喑不言,得飲漸嗆漸呃,此溫邪內伏,少陰水虧,液燥,熱氣上冒,乃中厥之象。老年最怕面赤神昏,為衰脫耳。

生地 知母 炒遠志 梨汁 天冬 川石斛 石菖蒲 蔗汁

久虛勞損,幾年不複。當春深陽氣發泄,溫邪乘虛入陰,寒熱汗出,不納穀食,脘中痞悶不舒,胃乏氣運,側眠咳痰。病熱險篤,恐難萬全。

人參 旋複花 木瓜 茯苓 赭石 炒粳米

此因驚憂內傷肝藏,邪熱乘虛內陷,直走厥陰,消渴漸嘔,汗大泄,胸腹脹。次第論証都屬在裡,半月以外之病。左脈堅搏如刃,耳聾昏躁不靜,豈是脈証相合?議以鎮逆一法,冀其神清勿躁,不致厥脫。

生牡蠣 生白芍 桂枝木 生龍骨 烏梅肉

陽亢陰虛,煩躁妄言無寐,苟非鎮靜,焉得神清。議乙癸同治,熄內風、和陽擾為近理

水製熟地 茯苓 生白芍 磁石 澤瀉 山藥 丹皮 辰砂

多言原從熱治,診脈小數,又當元氣大泄之餘,故壯水製陽,王道成法。若但說實火,苦降,必致變症蜂起。試論食粥後,原有片時安靜,豈非水穀鎮胃,虛陽不致擾動?焉得純

以實火治。以陰陽偏勝為理,不致敗壞。

天冬 川黃連 生地 女貞 茯神 雞子黃 阿膠 白芍

左三部動數倍右,陽擾不和戀;定是陰中之火,所以粥食鎮胃稍安。且善飢欲食,即《

經》陽亢為消之驗。治法總在足三陰,勿參入亂藥為正。質重益陰,佐以介類潛藏立法。

熟地 龜甲 萸肉 白芍 茯神 鱉甲 女貞 炙草

鼻煤唇裂舌腐。頻與芩連,熱不肯已,此病輕藥重,致流行之氣結閉不行,郁遏不通,其熱愈甚,上則不嗜飲納食。小便雖利,便必管痛。三焦皆閉,神昏痙厥有諸矣。

竹葉 杏仁 川貝母 連翹 射干 鮮石菖蒲汁

自停服藥,日有向愈之機。胃困則痞悶不欲食,今雖未加餐,已知甘美,皆醒之漸也。

無下虛之理,溲溺欲出,尿管必痛,良由肺津胃汁,因苦辛燥烈氣味劫奪枯槁,無以營運。

若必以分利為治,所謂泉源既竭,當滋其化源;九竅不和,都屬胃病也。

甜杏仁 蔗汁 麥冬 梨汁

初春暴冷,暖覆臥床,漸漸失音,久則咽喉皆痛,痰沫上泛。納食照常,已非虛象。致內為熱迫,外為寒郁。

越婢加半夏湯。

溫邪形寒痰嗽。脈形細小,少陰本氣素弱,治邪宜以輕藥,勿得動下。

蘇梗 桑葉 沙參 杏仁 玉竹 橘紅

溫邪爍陰,寒熱渴飲,不汗出。

玉女煎去麥冬,加竹葉,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