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此門宜與滯下者

瀉痢生死脈法

內經云:脈細皮寒少氣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是謂五虛死其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
脈經云: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又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連者生,緊急者死。
脈訣云:下利微小即為生,脈大浮洪無瘥日。

東垣治利大法

按此並見滯下門

瀉分寒熱

病機機要云:臟腑瀉利其証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是知寒少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瀉非陽久瀉非陰大便完穀下有寒有熱熱者脈疾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此陽也,寒者脈沉而細身不動作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薑附湯主之若身重四肢不舉朮附湯主之。
按此以瀉之久暴分陰陽正如傷寒之病始為寒而終則傳變而為熱也,然亦必以脈証參訂焉。
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黃紅赤黑皆以為熱也,大抵瀉利小便清白不洽為寒赤色者為熱又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其利脾氣虛弱畏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也,谷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澀者熱証也,凡谷消化無問色及他証便為熱也,寒泄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或火性急速傳化失常,谷雖不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云:邪熱不殺谷,然熱得濕則飧泄也。

論瀉痢有濕有熱有風有寒

機要云:有太陰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身重微滿不知谷味久則防變而為膿血脾經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若先利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濕之所為也,有厥陰經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汗之此有表邪縮於內當瀉表邪而愈,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自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

論暴注屬火

子和云:夫暴注瀉水不已內經曰:注下也,注下水利也,暴速甚者屬火宜用水調桂苓甘露飲五苓益元散,或以長流水煎放冷服涼膈通聖亦能治之慎不可驟用罌粟殼乾薑豆蔻之類縱瀉止亦轉生他疾止可分陰陽利水道而已。
按以上所論辨寒熱風濕火等証所以明六淫之邪皆能為瀉為注者亦當各隨所淫之邪分而治之可也。

論胃氣下降為飧泄

機要云:夫脾胃同濕土之化主腐熟水穀胃氣和平飲食入胃精氣則輸於脾土歸於肺行於百脈而成榮衛若飲食一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降是為飧泄久則太陰轉少陰而為腸。

論春傷於風夏必飧泄

機要云: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製木風五內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脈泄谷不化重則下痢膿血稠粘,良方云,經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蓋風喜傷肝,春時木旺,不受邪反移氣剋於脾土,脾既受剋,不能運化,因成積滯,夏秋之間,再感暑濕風,冷之氣發動而成痢也。

論飧泄屬風宜汗

子和云:飧泄不止完穀不出發汗可也,桂枝麻黃湯主之此証以風為根,蓋風隨汗出也。
按飧泄証,機要謂胃氣下流,及春行秋令良方謂春木旺,移氣克脾,二論雖殊,要之皆因風木傳變而脾土受邪,爾子和謂風隨汗解,此論固是然,亦須隨其傳變而治,不可執此一法也。

瀉分三因

三因嚴氏云:泄瀉一証,經中所謂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米谷注下是也。所因有內外,不內外差殊耳。經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又云濕勝則濡泄,寒甚則為泄暑,熱盛之亦為泄,至於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致溏泄,其如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而成泄瀉者乃脾胃有傷也,但停滯泄瀉一証直須積滯已消然後用以斷下藥今人往往便固止之多成痢疾者矣。治法先理中焦次分利水穀治中不效然後斷下
按此三因所分甚詳,但外所淫者既六而立方止有其二內之七情為証而又不詳及於治法治瀉痢用吐下汗三法

子和云:一僧臟腑不調,三年不效,此洞泄也,以謀慮不決而成。肝主謀慮,甚則兼脾,脾濕不流,乃上湧痰半盆,又以舟車丸、浚川散,下數行,仍使澡浴出汗自爾,日勝一日,常以胃風湯、白朮散調養之。
按子和為治大率多用此三法洞泄一証縱其果有積滯鬱結之甚元氣壯實者亦不宜驟用此三法況有積滯雖甚而元氣尤虛者哉設使果當用此三法者亦當如仲景察証以辨其吐汗下者有可不可下之殊況仲景治痢又有合下合溫之法焉此得非孟浪乎。

丹溪論局方用熱藥澀藥治痢之誤
按此見滯下門

謹按泄瀉一証古方率以為腸胃虛寒與風冷乘之為論故多行澀熱之劑彼瀉痢者豈無積滯豈無熱証乎?今觀病機機要所論,有屬寒屬風濕屬火之証,此因於外而傷者也。又云厥陰經動並胃氣下降為瀉痢,三因所言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致溏泄,此則因於內而傷者也,外則當調六氣,內則當平五臟,況又有飲食所傷,腸胃停滯所致者,治法各不同也,然更有因胃氣下流而泄者,在法則當升舉,因風而成飧泄者則當解散,因痰積於上焦以致大腸之不固而泄者,又當去上焦之痰而不治其瀉,因脾胃氣虛而泄者,又當補中益氣,使胃氣升騰而泄自止。蓋各求其本而治可也。

泄瀉治法

治濕之劑

機要白朮芍藥湯 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化,宜此湯和之 身重暴下是大勢來亦宜和也。

白朮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

治濕瀉茯苓湯又治食瀉濕熱

白朮 茯苓(各七錢半)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藥三味等分,名白朮散。

按以上三方和中除濕足太陰陽明經藥也,白朮之甘入胃而除脾胃之濕芍藥之酸澀除胃中之濕熱四肢困茯苓利水道而除濕此三味泄痢須用之藥也。

蒼朮芍藥湯 如前証

蒼朮(二兩) 芍藥(一兩) 黃芩(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加淡味桂半錢煎服清
按此解散濕熱上中二焦之劑太陰經的藥也。

良方胃苓湯 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

五苓散 平胃散
上和合薑棗煎,空心服。
按此乃表裡除濕之劑,東垣所謂上下分消其濕是也,太陽太陰經藥也,出陽明飲痞例。

仲景五苓散

宣明益元散(方並見濕劑)
按以上二方除濕利小便之劑太陽經的藥也。

治風之劑

機要防風芍藥湯 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得及頭痛微汗

防風 芍藥 黃芩(各一兩)
上咀,每服半兩水煎服清
按此治風辛涼之劑太陰太陽經藥也。

蒼朮防風湯 治泄痢脈弦頭微痛

蒼朮(二兩) 防風(一兩)

一方蒼朮四兩麻黃一兩防風五錢薑七片煎
按此足太陰陽明經藥也。

良方神朮散 治春傷於風夏必飧泄

蒼朮(一斤) 本 川芎(各六兩) 羌活(四兩) 粉草 細辛(一兩六錢)
上粗末,每服三錢,薑三片煎,要出汗加蔥白。
按以上三方,治風勝濕辛溫之劑,此則太陽經藥也。

局方胃氣湯 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

水穀不化泄瀉注下(方見滯下門)
按此方名曰治風,具實和血之藥也。

治熱之劑

局方戊已丸 治脾胃濕熱泄痢不止(方見滯下門)。
按泄瀉局方多以為寒至劉張始言有屬熱屬火之証故諸方中治熱瀉之方甚少然仲景治傷寒挾熱下痢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但人未之思耳。

治暑之劑

局方來複丹 治伏暑泄瀉如水(方見本方)

易簡云:硝石性寒,佐以陳皮其性疏快,硫黃且能利人,若作暖藥以止瀉誤矣。蓋由啖食生冷,或冒暑熱之氣,中脘閉結,揮霍變亂,此藥通利三焦,分理陰陽,服之甚驗
按此出厥陰硫黃例藥也。

香薷飲 治伏暑吐瀉(方見暑劑)
按此治暑之表藥也,肺脾經藥也,出太陰濃朴例宣明桂苓甘露飲 治飲水不消嘔吐泄痢,或下痢赤白(方見暑劑)。
按五苓散益元散加寒水石解利濕熱太陽經藥也。

治寒之劑

機要漿水散 治暴瀉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甚者加吐此為急病

半夏(一兩湯洗) 附子(半兩泡) 桂(五錢) 甘草(炙五錢) 良薑(二錢半) 乾薑(一作乾生薑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半盞,和滓熱服

白朮湯

白朮 芍藥 甘草(炙各三錢) 乾薑(半兩炮)
上如前服甚者去乾薑加附子三錢謂辛能發散也,局方理中湯 治臟腑停寒泄瀉不已(方見寒劑)
按此出厥陰己寒例藥也,以上用薑附之藥,皆為暴瀉氣脫,如五虛等証救急之劑,所謂暴瀉非陽者也,然有屬火者,亦當求責。

治風寒濕之劑

本事曲 丸 治中風,或中風濕臟腑滑瀉

川芎 附子(炮) 神曲 白朮(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下此藥亦治飧泄
按此出太陰例藥也。

止澀之劑(按諸方論並見滯下門)。

去積之劑

本事溫脾湯 治痼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濃朴 乾薑 甘草 桂心 附子(生各二兩) 大黃(生四錢碎切湯一盞漬半日搦去滓煎湯時和滓下)
上細銼水二升半煎八合後下大黃汁再煎六合去滓服。
按泄痢腹痛,其証多種,有積滯者固宜取去,豈但痼冷一端而已,須詳証虛實寒熱,隨其所宜以調之。

升發之劑

東垣升陽除濕湯 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

升麻 柴胡 防風 神曲 澤瀉 豬苓(各半兩) 陳皮(三錢) 蒼朮(一兩) 大麥 面 甘草(炙各三錢) 如胃寒腸鳴加益智仁 半夏各半錢,薑棗同煎,非腸鳴不得而用之
上作一服水煎早飯後熱服之。

升陽除濕防風湯 如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膿,或血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致重病,及鬱結而不通也,以此湯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

蒼朮(泔浸去皮干淨四兩) 防風(二錢)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藥(各一錢)
上咀,除蒼朮,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煎至二盞,內諸藥,同煎至一大盞,熱服,食前。
按飲食入胃,氣上升輸精心肺,然後下降,若脾胃有傷,不能上升反下流腎肝,而成泄痢者,法宜填補中氣升之舉之,不可疏下,此東垣發前人所未論也。

調補脾胃之劑

錢氏白朮散 治小兒泄瀉,胃熱煩渴,不問陰陽,並宜服之。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木香 甘草 藿香(各一兩) 乾薑(按中論即是葛根)
上為末,水煎
按此太陰經四君子例藥也,治小兒陽明本虛陰陽不和吐瀉亡津液煩熱口乾以參朮甘草甘溫補胃和中木香藿香辛溫芳香可以助脾茯苓甘草分陰陽導水濕葛根甘平倍於眾藥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津液又解風肌熱治脾胃虛弱泄瀉之勝藥也,易簡白朮湯 治証同前。前方藿香改黃耆是也。

秘藏黃耆補胃湯 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泄腹中鳴

黃耆 當歸身 柴胡 益智仁 陳皮(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升麻(六分) 紅花(少許)
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前服。

補腎之劑

機要肉豆蔻丸 治腎泄久不愈脈沉細無力者效

破故紙(炒) 肉豆蔻(面裹煨各等分
上為末,蓬 桐子大,飲湯下。,空心本事方 破故紙四兩 肉豆蔻二兩,名二神丸 治脾腎虛弱

本事五味子散 治腎泄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半兩細粒綠色者)
上二味炒香熟為度,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有一親識每五更初曉時必溏泄一次此名腎泄服此而愈

局方金鎖正元丹 治腎虛泄瀉小便頻數虛冷之証

五倍子 茯苓(各八兩) 朱砂(別研三兩) 龍骨( 三兩) 紫巴戟(去心一斤) 補骨脂(酒浸炒十兩) 肉蓯蓉(洗焙) 葫蘆巴(焙各一斤)
上為末,入研藥令勻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