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痢疾

痢不問赤白。皆從積治。濕熱者。食積之所生也。痢初得之。其法宜下。積不去。止也。如吐泄後痢者。其積已下。不可再下。複傷胃氣。可下者。木香導滯丸主之。不可下。宜去積。保和丸主之。

陳皮(五錢) 枳殼(炒三錢) 黃連(薑汁炒五錢) 神曲 山楂肉 麥 (各三錢) 萊服子(炒三錢) 檳榔(三錢)
上為末。水糊丸。麻子大。白湯下。

木香導滯丸

枳實(炒) 濃朴(薑汁炒) 檳榔(各五錢) 黃連 黃芩 黃柏 大黃(各七錢半) 木香(二錢五分) 黑牽牛(半生半炒取頭末二錢半)
上為末。酒糊丸。小豆大。白湯下。

祖訓只用香連丸。

黃連(一兩。淨銼,用吳茱萸半兩。水拌濕同炒。去萸不用。) 木香(五錢) 石蓮肉(一錢)
上為末。酒糊丸。麻子大。陳倉米煎湯下。此家傳十三方也。

予教諸子。治痢只用保和丸香連丸同服。萬無一失。

鄖陽撫台都御史孫小姐。自五月病痢。至七月未愈。差荊襄承差取鄖陽醫官治之不效。差王加宜取予。予往。病亟矣。用人參白茯苓甘草當歸白芍黃苓車前子陳皮各等分。炒乾薑少許。煎服略差。五日大安。公晚飲間。問予云:諸醫皆用木香黃連。今汝不用。所用皆非治痢之藥。而效者何也?余曰:此乃河間黃芩芍藥湯方也。所謂調其氣則後重除。養其血而痢止之法也。台云:小女前年在湖廣病泄。今年在此病痢。皆五六月間。幸遇汝之良醫而安。然小女之遇汝。爾之遇我。非偶然。余叩首謝。

本縣祝道士長子。七歲病痢。半年不愈。求予治之。予與一方。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藥黃耆桔梗木香黃連訶子肉豆蔻車前子乾薑炒澤瀉神曲當歸麥芽白芍為末。水面丸。米飲下。一月安。名和中丸。

一女十歲患痢。久不止。脈洪數。或曰:下痢脈宜小。今脈洪數恐難治。予曰無妨。玉曰:欲識童男並童女。決在寸關並尺裡。自然緊數甚分明。都緣未散精華氣。此童女脈宜如是。胃氣當強。不久自愈。果數日痢漸止。

本縣張大尹。有公子半歲。病赤白痢甚苦。用黃連一錢。木香五分。石蓮肉五分。陳皮七分。乾薑炒二分。為末。神曲丸。黍米大。陳米飲下。

痢疾渴者。七味白朮散去干葛。加炒乾薑黃連阿膠烏梅主之。

痢苦噤口者。宜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為末。陳倉米湯下。

痢疾脫肛者。只止其痢。痢止肛自不下矣。

瀉後變痢後重者。胃氣之下陷也。赤白者。腸垢之下溜也。水穀盡而腸胃敗。故死。

痢後變瀉。後重止者。濕熱之氣去也。赤白止者。陳腐之物盡也。腸胃通而水穀行。故凡下痢鮮血者。黑如屋漏水者。氣促者。大孔如竹筒者。嘔噦不食者。足趺腫者。身熱脈大者。渴欲飲水者。只大渴者。面嬌面青者。皆死証也。

初病痢者。腹中急痛。大便窘迫。小便赤澀。身熱飲水。宜急下之。輕者三黃枳朮丸。

木香檳榔丸。去其陳垢其痢自止。此時邪氣未動。正氣未傷。故宜下之。若喜補惡攻。使邪氣日強。正氣日弱。不下之則積熱不除。下之則脾胃俱弱。釀成大病。醫之過也。

初病泄瀉。漸變痢者。此時宿垢已去。不可再下。如有腹痛裡急後重之証。乃未盡之餘邪也。宜去積止痢。去積保和去滯丸。止痢香連丸。

痢久不止者。名休息痢。家傳和中丸。

或問。赤痢為熱。白痢為寒何如。曰:原病式論之詳矣。痢下赤白。皆濕熱也。赤者自來。小腸者心之腑。心屬火故其色赤。白者自大腸來。大腸者肺之腑也。肺屬金故其色白。赤者屬熱。白者屬濕。濕亦熱也。經云:濕盛而熱也。若初痢下鮮血者。非赤也。此風熱之毒。宜剪紅丸主之。如痢下瘀血。或如豆汁者。此濕氣下血也。宜胃風湯主之。

或問。河間云:行氣則後重除。養血則痢止。此千古不易之法也。今幼科治痢之方。不法何也?曰:痢者。素云腸 。難云大瘕泄。古云滯下。腸 者。因於飽食也。大瘕泄者。食症也。滯下者。積滯之物下出也。故云無積不成痢。治法以攻積為先務也。積不去則氣不行。去積所以行其氣。而不裡急後重也。熱則傷血。痢久則傷血。去熱止泄。所以養其血也。法雖不同。意則合也。

或問。丹溪云:先瀉後變痢者脾傳腎也難治。先痢後變瀉者腎傳脾也易治。何以言之?

脾主濕。濕勝則濡瀉。瀉者脾之病也。瀉久不止。又變成痢。痢下後重腎病也。如痢非真痢也。故後重者。胃氣之下陷也。膿血者。腸垢之下溜也。真氣敗而穀氣絕。是謂難治。腎惡濕。小兒久坐濕地則傷腎。裡急後重。便膿血者。腎之病也。痢久不止。忽變成瀉。濕去而脾病在也。故裡不急痛者。濕熱之毒除也。便無膿血者。陳 之穢盡也。腸胃通而水穀行。故易治。

或問。痢疾身涼脈靜者生。身熱脈躁者死。其然乎。曰:初病時。邪氣方盛。身熱脈躁。不可呼為死証也。邪氣盛則實。可急下之。邪去脈自衰身自涼也。痢久而身熱脈躁。則不可治也。脈靜身涼。久痢之後。真氣已虛之脈也。身宜溫。不可太涼。脈宜靜不可太弱。經云:瀉痢五虛者死。脈細一也。皮寒二也。少氣三也。泄痢不止四也。飲食不入五也。此脈靜身涼之言。不可執著也。

痢久不能食。或有食入即吐者名噤口痢。即經所謂五虛者死。古方雖多。無甚效者。大痢日久。津液已竭。脾胃虛弱。不能食也。宜以補脾為主。白朮散去干葛加炒乾薑主之。能食者生矣。不能食者死。

痢久脫肛者。氣血虛也。素云下陷者虛也。難云出者為虛。古方多用澀劑。如 皮木賊。此治其標也。當用河間行氣養血之法。痢止後重除。肛腸自不脫出矣。加減八珍丸主之。

有痢下赤白青黑者。名野雞痢。用阿膠梅連丸主之。

有痢兩膝腫大者。名曰鶴膝風。加味地黃丸主之。

保和去滯丸 治痢疾。有積胃弱。不可重下。

陳皮(五錢) 半夏曲 白茯苓 枳實(麩炒) 濃朴(薑汁炒) 檳榔(各五錢) 萊菔子(炒二錢半) 木香
上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陳米湯下。

三黃枳朴丸 治濕熱成痢。並有食積者。

黃連 黃芩 黃柏(皆酒炒各三錢) 大黃(酒煨五錢) 枳實(麩炒) 濃朴(薑汁炒) 檳榔(各二錢)
上為末。酒糊丸。麻子大。薑湯下。

胃風湯 八珍湯去地黃甘草。加桂等分。入粟米同煎。本方去桂。加連等分。吳茱萸減半。同炒為末。酒糊丸。可治遠近血痢。

阿膠梅連丸 治痢無分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証。

阿膠(草灰炒成珠) 赤茯苓 烏梅(去核炒) 赤芍 黃柏(炒) 黃連(炒) 乾薑(炒)當歸(各等分)
上為末。入阿膠和勻水丸。麻子大。陳米飲下。

家傳和中丸 專治休息痢。

人參 甘草 當歸身 川芎 車前子(略炒) 豬苓 澤瀉 神曲 黃連(炒各三錢) 麥面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麻子大。陳米飲下。

加味地黃丸 治痢後鶴膝風。

地黃丸加牛膝。虎脛骨酥炙。白茯苓。共為末。蜜丸服。

加味八珍丸 治久痢脫肛。

八珍湯去川芎白朮加黃連(炒) 阿膠(上炒各三分) 木香(三分之二減半)
上共為末。水丸麻子大。炒米湯下。多服佳。

剪紅丸 治痢血神效。

當歸身 黃連(炒) 槐角子(炒) 側柏葉(炒) 荊芥穗 枳殼(炒各等分)
上為末。酒

煮麵糊丸。麻子大。陳米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