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五

辨咳嗽

夏禹鑄曰。前書只說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氣侵肺。皆令人嗽。又曰:五臟六腑皆有嗽。非獨在肺。此僅言咳嗽之大綱。卒未透發。六淫侵肺之顏色。與臟腑俱嗽之分別。余憶其故。必從大方脈書上采來。惟照脈論症。故不說到六淫侵肺的顏色。亦未分疏臟腑致嗽的根由。即言一一形症。俱屬模糊。余把六淫侵肺臟腑皆嗽這八個字上。一一體出形色。歷藥不爽。若風寒濕三邪侵肺。其候面白而畏風。燒熱而無汗。或頭疼。或鼻流清涕。唇色晦暗。痰涎白色。或滑而易出。小便清長。便知為風寒與濕氣所侵。宜用疏風順氣湯。或清肺飲。去白朮。加防風。便愈。

火侵肺嗽。與火炎無製相同。方見後。若燥侵肺嗽。其候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乾燥。皮瘡瘙癢。大便閉結。痰涎膠粘。治宜潤肺清金之劑。用麥冬、貝母、冬花、黃芩、防風、麻仁、甘草、赤芍、陳皮。暑氣侵肺而嗽。其候口渴唇淡。治宜香薷、濃朴、扁豆。加冬花、麥冬。至於六淫皆嗽之說。殊屬大概。余著實窮究。六淫之外。嗽又有五。一順傳。一逆克。一反侮。一隔經傳染。一水火不相交濟。順傳之嗽在脾。脾不能生金。金無土養。故嗽。漢武帝金鐘自鳴。東方朔曰。土其母也。母喪則子鳴。出必有崩者。久之。蜀郡有奏山崩。以此悟之。脾虛肺嗽。乃一定之理。其候唇口慘白。氣弱神疲。小便清短。大便或溏瀉。淡淡白色。便知脾嗽。治用六君子湯自愈。

逆克之嗽在心。心火盛。則金被火傷而嗽。試觀冶人爍金。火烈而金躍。息火則金安。火克金沸。亦一定之理。其候舌紅唇燥。小便赤澀。口氣蒸手。便知心火克金。法惟瀉心。用貝母、陳皮、甘草、黃連。木通、杏仁、麥冬、五味等分。燈心引。煎服三四劑。自愈。

弱克之嗽在肝。肝有製伏。肝始不旺。如肺弱木強。侮金。則肺乃被侮而嗽。肝侮肺嗽。又一定之理。其候目勇口苦。宜用白芍、柴胡、冬花、五味、枳殼、半夏、甘草等分。煎服五劑自愈。

水火不相交濟之嗽。由腎水不能上升。則火炎無製。乃上刑肺金而嗽。猶之易之未濟。離火居上。坎水居下。水不得火而無功。火不得水而功亦無所施。水火不相交。故不各得其用。若既濟。則為有用矣。況五行惟火最烈。豈止嗽耶。其症涕唾帶血。甚至血溢。治用滋陰降火湯。二三劑自愈。屢治屢效。案難悉載。隔經傳染之嗽在胃。胃有熱因染乎肺而嗽。肺胃各經。順傳不到。逆克不及。又不相侮。胡為亦嗽。乃由胃肺逼鄰。胃司食入。肺司氣出。出入雖不同途。卻共呼吸門戶。胃熱熏蒸。波及肺竅。所謂失火殃魚。亡猿災木者是也。其候唇紅口紅作渴。氣出大熱。治用石膏、冬花、麻仁、五味、甘草。
以上諸嗽。如喘。加麥冬、天冬。如咳有聲無痰。加杏仁、防風。有聲有痰。加半夏、枳殼。余於本經咳嗽外。複將此五種。旁引曲喻。無非為嗽。雖出自肺家。而卻有隔經之嗽。理實雖明。故不惜多方以譬明耳。幸毋以卮言罪我。

江平世業醫道。地距四十餘裡。一孫咳嗽。自藥不應。以形色札白之餘。並來藥單。乃瀉肺之味。擄曰。面舌唇口皆紅。小便赤色。余札複。示以瀉心之劑。後聞三劑愈。此心火刑金。瀉心救肺之一驗也。

痘後

(痘有專科。痘中症候不載。惟於痘後至緊要症。附專數方。)

  • 泄瀉。唇口淡白。瘡靨平白。小便清。宜用六君子湯。
  • 痘靨平白。宜用保元湯。
  • 痘靨不落。落過者亦平白。宜用八珍湯。
  • 痘中眼內生翳子。宜用兔糞焙之為末。每服三四錢。白水送下。服至升餘即散。
  • 痘後瘡靨。或紅腫紫腫黑腫。急宜解毒。用生地、連翹、歸尾、甘草、赤芍等。服三四劑。毒自解。

    郡城孝廉危東原兩嬡。痘後一愆期不收。一收後痘靨平白。俱有微熱。邀余過治。見唇口慘白。氣出微微。並用十全大補湯。服二劑。熱除靨脫。俱轉紅潤。隨以保元湯調服之。愈。此望色審竅。知血氣兩虛之一驗也。

    辨諸血

    肺朝百脈之氣。肝統諸經之血。蓋營血者。水穀之精氣也。脾胃有傷。營衛虛弱。故血失常道而妄行。
    若氣虛氣弱神瘦。唇有血色者。治法宜用四君子湯。

    血虛者。精神照原。唇舌無色。治用四物湯加參、朮。

    糞前見血為近血。用黃連解毒湯。糞後見血為遠血。用清胃湯。久不止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胡黃連。

    吐血者。胃中積熱。宜用麥門冬飲。或清胃湯。

    衄血者。脾熱傳肺。而肺不能統。血從鼻出。宜六君子東加桔梗、當歸、梔仁、黃芩。

    咯血者。腎虛也。咯如牝雞喚乳雞聲。嬰兒無此症。

    有咳嗽而吐血者。庸醫多以童子癆治之。誤矣,此乃腎水心火不相升降。火炎無製。治宜滋陰降火湯。

    夏禹鑄曰。諸般失血。有面色可審。俱屬尋常。惟血脫、嗽血二種。症不多見。附錄效案。以下較証。余友陳公載之侄女。七歲。血吐數升。身冷如冰。通身筋現青色。平常撲跌處青更甚。唇口慘白。口氣微冷。此乃氣虛血脫。初、大方脈作肺熱。迫血妄行。用梔仁、黃芩等味。吐愈甚。此固照理用劑。卻不知看色之妙。後余用人參、黃耆、肉桂、麥冬、甘草、白茯苓。二劑而愈。此氣虛脫血。望形審竅之一驗也。咳嗽帶血。方見咳嗽類。用滋陰降火湯。屢用屢效。症無疑二。故不附案。

    辨中暑中熱

    夏禹鑄曰。前輩云。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此言甚是。然中暑與中熱。病形無異。中暑作渴。中熱亦作渴。中熱說詭話。中暑亦說詭話。若不細審形色。雖得動靜二字。究何益也。如探中暑說詭話。乃低聲平平而說。中熱發狂雄壯而說。此猶恐不得其真。只於口中一看。舌色慘白。唇無血色。口氣微弱而冷。便是中暑。宜用清暑益氣湯。立愈。若唇舌皆紅。氣出如焚。小便赤澀。定是心經中熱。宜用木通、薄荷煎湯。再以犀角磨水一杯。羚羊角磨水半杯。入煎藥和服。即解。己亥之歲。余從伯一孫。方四歲。患病。初、伯與先君交惡已久。伯母呼予往治。舉室阻撓。且畏之曰。彼孫一死。禍來匪輕。余曰。具有兩眼。不煩過慮。視之。口氣微微。面色慘極。唇舌白淡。口道誕話。知為中暑。用清暑益氣湯。一服愈。

    穿山郡庠方紹文。僅一子。乃余婿。十七歲抱疾。以余只知幼科。延兩方脈共治。彼見口說詭話。便作熱治。用盡犀角、連翹、芩、膏涼劑。疾益加甚。急聞於余。余往見。直臥如尸。口氣冰冷。唇舌皆白。乃中暑之症。誤作中熱。大可怪也。用清暑益氣湯。一服立愈。此大方脈切脈。不如小兒科望色辨竅為妙之一証也。

    辨夜啼

    夜啼有六。

    1. 面深紅多淚。無燈則啼稍息。見燈則啼愈甚。此心熱也。遇火兩陽相搏。故見燈而啼甚也。其候手腹必熱。小便赤。推用水底撈月。引水上天河。退下六腑及運八卦。推坎入艮。藥用導赤散加梔仁、薄荷、天麻。
    2. 哭多睡少。天明則已。面色青白。便亦青白。治宜溫下焦。用備急方。
    3. 為異物所侵。目有所視。口不能言。但睡中驚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治宜陳皮、生薑、茯神、遠志、甘草。
    4. 有脾胃兩虛。吐瀉少食而啼者。治宜用六君子東加炮薑、木香。
    5. 有心血不足而啼者。其候睡濃忽悸。舌色淡白。而色不重。宜用安神湯。
    6. 有臟寒腸痛而啼者。以手按其腹即不啼。起手又啼。此候面必青。手必冷。口不吮乳。治用當歸、白芍、人參、甘草、桔梗、橘皮。等分服之。

    外此而啼者。必非病也。或夜醒時為戲燈所慣。無燈而啼者有之。或乳母缺乳而啼者有之。

    辨疳疾

    疳者、乾而瘦也。此由寒熱失理。飲食不節。或因吐久、瀉久、痢久、瘧久、熱久、汗久、咳久、瘡久。以致脾胃虧捐。亡失津液而成也。

    心疳者。面黃頰赤。小便赤澀。口舌生瘡。煩渴。治宜寧心丸。

    肝疳者。肌肉消瘦。目胞赤腫。翳生淚多。白膜遮睛。瀉多青色。治用肝疳丸。

    脾疳。黃瘦腹大。或吃土吃米吃茶。宜調脾湯。

    肺疳。潮熱喘嗽。鼻爛流涕。宜先用清肺湯。次用化 丸。

    疳腫者。乃由疳久脾衰。不能製水。故頭面四肢發腫。脹甚者褐子丸。大喘者不治。丁奚。腹大項細。哺露。翻食吐蛔。宜蘆薈丸。

    赤游丹火

    此候由內有積熱重蒸。外被風熱所感。搏於血氣。皮膚赤腫。色如火灼。或注頭上。或發肢體。卻非輕症。入腹入腎。亦能殺人。宜速治之。用升麻、黃芩、連翹各一錢。大黃、朴硝各二錢。同煎服四五劑自愈。

    余同袍胡道生乃孫。頭患丹火。接余治。用前方。服二劑不退。又以價來請余。以札複曰。此症非輕。非一二服可愈。宜重用各味五六劑。定然見效。後如數服愈。前歲。余宗人有一女患此症。余囑曰。此重症也。不可怠緩。不聽。果死。

    淋症

    有沙淋者。腎水為熱所結。化為沙石。內塞水道。沙出痛止。治用五淋散。氣淋者。小腹脹滿。小便澀滯而痛。用瀉白散。血淋者。心熱血散。治用五淋散。加小薊、滑石、車前子。寒淋者。膀胱冷氣。與正氣交爭。寒戰而後溺。治用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有心熱者。用清心蓮子飲。腎熱者。用六味地黃丸。肝熱者。用柴胡梔子飲。脾熱者。用瀉黃散。脾虛者。用小異功散。肺熱者。用瀉白散。肺虛熱者。治用小異功散加炒山梔。
    以上心熱等七種淋症辨法。在辨脾心肺肝腎之 內求之。

    便濁

    尿白如米泔水。久則成疳。人參、甘草、當歸、木通、豬苓、赤芍、赤茯、青皮、川萆薢治之。

    大便不通

    肺與大腸有熱。熱則津液少而便閉。治用四順清涼飲。血虛燥滯不通者。治用四物湯加柏子仁、松子仁、胡桃仁。等分服之。

    同邑紳徐梅宣公郎。痘後四十日。大便閉有七日。他醫以承氣湯單授之。余舅氏時在徐宅。力荐請余。往視之日。血虛之極。幸未通利。通則不可藥矣。梅宣且幸且疑。硬用四物湯一服。便出乃溏糞。帶白色。梅宣拍案叫絕曰。一望即知。神何至此。前庸手幾敗乃事。此望色審竅。知非肺熱之一驗也。

    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由肺燥不能生水。當清肺中之熱。而滋腎火之源。治宜用黃芩、黃連、天花粉、知母、麥冬、茯苓、木通、甘草。等分服之。若脾濕氣不上升。當健脾生金。先用瀉黃散。隨用六君子湯。若膀胱有熱。澀滯其流。治用五苓散。

    出汗

    出汗者。寢中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營血之所主也。治宜四物湯加黃 、浮小麥、黃連。煎服。有自汗者。不時而出。動則乃息。屬陽虛。衛氣之所司也。治宜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根、浮小麥、麥門冬。煎服。有脾虛泄瀉自汗。而汗出有時者。此症大虛。治宜六君子湯。或附子理中湯。薑棗引。煎服。

    黃膽

    黃膽。其候色黃。屬脾。蓋小兒由飲食所傷。兼之濕熱之氣。蘊積脾胃。故成此症。面目指爪小便遍身皆黃。疸症無疑。治宜地黃茵陳湯。

    腫脹

    腫脹之症有二。

    一曰氣腫。先腫而後喘。由脾胃虛弱。脾主肌肉。肺主皮膚。土弱不能生金。虛氣上攻乎肺。行於面目。遍身浮腫也。治宜調脾行氣為主。用五子五皮湯。等分煎服。輕則六劑。重則十劑。無有不愈。

    一曰水腫。先喘而後腫。因上焦煩渴。喜飲茶水。脾虛不能製水。水反侮土。上沖乎肺。流走皮膚而光腫也。

    治宜實脾利水為主。用胃苓湯。又瀉後痢後瘧後諸病。脾虛發腫者。宜調脾胃為主。用六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切不可用通藥。如通。萬不能活。如不因瘧痢諸病後。突然而腫脹者。方從水氣二種治之。此方即大方脈家用之。亦無一不效。如通身不腫。只有腹腫。彈之如鼓聲。按之卻綿軟。此脾虛也。宜用六君子東加濃朴。若腹腫彈之不響。按之如石。此單腹脹也。不治之症。

    三消

    三消之症。實熱者少。虛熱者多。不足之症也。若作有餘治之。誤矣。始而心肺消渴。或脾胃消中。或腎水消濁。傳染日久。則腸胃合消。五臟乾燥。精神倦怠。以致消瘦四肢。

    消渴。心火動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熱於肺。渴飲茶水。飲之又渴。名曰上消。治宜蓮花飲為主。次以生津四物湯。川芎八分。歸身一錢。生地酒洗一錢。知母一錢。白芍用濕紙包煨一錢。麥冬去心一錢。川連八分。烏梅肉五分。天花粉七分。薄荷、石蓮肉、蜜炒川黃柏、炙甘草各五分。

    消肌。脾火動而消中。中消於脾。移熱於胃。喜多食。食無足時。小便色黃。名曰中消。宜用石膏、知母、甘草、人參。倍加石膏。外加粳米。次宜生津養脾。

    消濁。火動消腎。移熱於膀胱。小便混濁。色如膏脂。名曰下消。宜用蓮子、知母、芡實、麥冬。入四物湯服之。
    凡消症。務要養脾生肺。降火滋陰。病自除矣。

    總治三消。以生血為主。用黃連、天花粉二味為末。藕汁、生地汁、生薑汁、人乳並蜜。共和二末為丸。每次一指而大。白湯送下。

    膀胱氣痛

    嬰兒小腸與膀胱氣痛在臍下氣海兩邊。筋腫到腎囊邊。痛不可抵。治用川楝子、橘核、小茴香、荔枝核。俱焙炒為末。白酒熱調三四錢一服。不數服即愈。

    呆笑

    兒無甚病。忽然見人呵呵而笑。即不見人亦然。每日如是。治用桔梗三錢。半夏五錢。木通一錢。甘草五錢。煎服。隨於頂心百會穴。艾灸二壯。即愈。

    不寐多困

    嬰兒不睡有二。一心虛。一膽虛。睡中不聞人聲。忽醒而不寐者。此心血不足。宜用人參安神丸。有睡中稍聞人聲響動。即驚而不寐者。此膽虛之極。宜用參竹湯。 多睡者。脾氣虛弱。健運之令不行而嗜臥也。治宜溫補脾胃。以四君子東加木香、半夏。倍加白朮。

    龜胸

    由感風熱。凝注為痰。停心滯胸。咳嗽喘促。肺氣脹滿。攻於胸膈。漸成龜胸。或乳母過食辛辣。夏哺熱乳。亦成此症。治宜寬氣化痰丸。

    龜背

    由客風吹背。傳入於髓。故背突如龜。或咳嗽久以致肺虛。腎無所生。腎主骨。風寒乘虛而入於筋骨。致精血不能流通。故骨弓而駝。治宜松蕊丹。外以龜尿點脊背中。中縫即愈。

    論解顱囟填囟陷

    小兒生下頭縫不合。腎主骨而腦為髓海。腎有虧。故不合也。名曰解顱。治宜六味地黃丸。囟門之起。名曰囟填。宜大

    連翹飲。或瀉青湯。囟陷如坑者。由病久血氣虛弱。不能上充。治宜固真湯。又以狗骨炙為末。雞子清調敷之。

    乾瘦似疳

    兒父母平常節兒飲食。從不傷脾。飲食不缺欠。又非病後。但見逐日消瘦。其症必由有所思想而難言。或二三歲四五歲時。母又有所生。乳哺懷中。多有疼愛之聲。前兒從旁窺伺。見其愛有所奪。不能入懷吮乳。惟朝思暮想。久則傷脾。治之非藥所及。此症前所未傳。今不概見。

    余先君在日。余妹歸寧。見抱甥乾瘦。審無他症。頃見妹哺次甥。長甥倚膝。覺神不在舍。因問予妹。瘦始於何日。妹曰。自得次甥後。經今月餘矣。先君命妹哺兒之時。勿令瘦甥得見。哺後陽抱入懷。以空乳喂之。且慰之曰。我只疼你。如此一月。果不藥而肥。追思先君。妙何如也。神何如也。

    天柱骨倒

    天柱骨倒。乃項軟也。由真氣虛弱。客邪入腑。傳於筋骨。項則軟垂下而無力。治宜祛風散。或吐久瀉久病久而軟者。治宜六君子東加肉桂。手軟者。宜用薏苡仁、當歸、秦艽、棗仁、防風、羌活、荊芥。等分服之。足軟者。治宜六味地黃加牛膝、五加皮、鹿茸等分。服之。

    余從弟禹鐸懸孫。方十個月。天柱骨倒。弟曰弱極。即要用參。余曰。客邪入內。何可遽用。弟意不果。余作色拒之。用祛風散。作煎劑一服。項稍直。即命用六君子湯。外加防風。五劑愈。

    五硬

    頭頸手足強直如木。乃肝受風邪。治宜小續命湯。

    齒病口疳瘡

    此病由胎中受熱而成口瘡。或牙床疳生走馬。治宜導赤散。並清胃湯。如久病之後。瘦弱之極。難治之症。

    重重齦

    口中上 皮腫起。如囊盛水。名曰重 。牙床腫起。名曰重齦。俱以大針刺破去血。用蒲黃敷之。

    耳癰

    耳內腫及耳外腫。耳外出膿。或間一日膿一出。或間二日膿一出。治宜用黃鱔。以刀斬斷。滴血入耳數次。或用天保采薇湯。

    重舌木舌

    重舌者。舌下根複生如小舌也。木舌者。其舌腫硬填口也。皆由心脾熱極。治用黃連、灶心土、木通、連翹等分煎。犀角磨水和藥服之。用朴硝、紫雪、白鹽每五分。用竹瀝調敷。即愈。

    余於丙午科。同從弟鐸再從侄謨鄉試白下。侄忽患重舌。弟伴向外科。用刀刺破。流出如雞蛋清。歸寓又腫。如此兩回不愈。予執舌乃心苗立方。用黃連、黃芩、木通、枳殼、甘草二劑。舌消一半。喉痰忽壅。余揣必是誤用黃芩之弊。蓋心火刑肺。肺已不安。誤將肺瀉。焉不痰壅。於是去黃芩。加五味二錢。一劑並愈。此因苗治臟。照症立方。見藥不可誤用之一驗也。

    鶴膝風

    此候由腎氣不足。兩腿細小。膝骨腫大。如鶴膝之狀。治宜屈膝散。或用六味地黃丸加牛膝、鹿茸。又有瀉痢久而成此症者。紅腫作痛成膿。治用補中益氣湯。如腫硬不痛而色白者。治不愈也。

    痛風

    四肢上或身上一處腫痛。或移動他處。色紅不圓塊。參差腫起。按之滾熱。便是痛風。治用羌活、獨活、五加皮、威靈仙、秦艽、防風、桂枝、前胡。如下體。加牛膝。各一錢。煎服。數劑自愈。

    邑庠方玉相幼子。左手左足各曲貼肉。痛屈不伸。用前方煎服五劑愈。如大人。須用酒煮。每夜盡量飲。每味一兩五錢。煮酒約五六斤。飲畢即愈。此余創方。屢效不爽。

    冷水風

    腳背上與趾上。及解溪鞋帶諸所。塊痛不可言。一痛幾死。用青磚一塊。火內燒紅。以木桶盛之。將老醋澆入磚上。以大人手伴兒腳。懸於磚上蒸之。氣莽則將腳稍遠。氣溫則就磚。桶口以綿絮之類圍塞。不令氣泄。一蒸即驗如神。

    迅雷所驚

    其候抽掣形狀。與前驚無異。只手掌內橫直紋痕。皆是深黃顏色。此因驚膽。其色故黃。拿蘇。用鼓對兒輕輕敲起。漸漸加重。重擊二三聲。持去鼓以解疑。即服參竹湯以寧膽。

    穿山林宅諱祥者。一子四歲。臘月被爆竹驚死。拿蘇。如父母喚聲略重。又驚死。與飲食時。先以食示之。再做聲。便不驚。其父亦業幼科。投以棗仁、遠志等味不效。至余告其顛末。余曰。此膽家受病。作心家醫。誤矣。余授以參竹湯。二劑愈。

    天瘡

    此由風邪毒瓦斯。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而生。始生如湯燙作泡。一破漿出成瘡。治用生地、升麻、藍葉、山梔、大黃各一兩。碎。用豬油八兩。文武火煎。色變。濾去渣。瓷器盛之。塗患處。

    痱瘡

    其狀如粟粒色赤。面瘡。夏月多生頭面。或遍身。用天保采薇湯。等分煎服。

    黃水瘡

    由濕熱與血氣相搏。其瘡初生碎小。後有膿汁。浸淫成瘡。用雄黃、雌黃、川烏各一兩。松香三錢。為末。亂髮一團。燒灰存性。豬油六兩熬化。再入三味煎至發消盡。以綿濾去渣。入二黃。攪勻盛器。塗瘡上。

    惡核瘰

    此患由風熱毒邪與血氣相搏。鬱結成核。如貫珠於耳項之間。腫硬白色。搖奪不動而有根者。便是瘰癧。或潰爛成惡毒。如用藥。多有不效。莫妙於用燈火。至易而至效。余亦曾患此。用燈 兩衣即愈。今故以燈火 法。垂於身之背面圖。如瘰在左則 左邊。瘰在右則 右邊。前自頸上耳腳下起。離六分地一點一點直下乳。次過脅上至肺俞穴。到頸上耳後止。在瘰上周遭亦 。第二次照原路空處補之。便愈。若只有核而搖得動者。便不是瘰癧。初起紅腫。便是癰疽。不可作瘰癧治。

    偏墜

    腎囊子或一個腫大一個小。用香薷、濃朴、薑汁炒枳殼、木通、扁豆、生薑、甘草、車前葉煎服。或用萬年青根約五寸。去黑皮搗碎。白酒煎服。不吃渣。亦愈。

    莖腫痛

    莖即陽物。如腫。用黃連、木通各一錢。煎服即愈。

    腎囊腫

    腎囊腫如琉璃燈樣。用塘內水上無根浮萍。以篩盛之。下用水一盆。置篩於盆上。烈日晒乾為末。每服二錢。即消腫痛。如用鍋焙。萬萬不乾。

    灸霍亂

    霍亂。灸昆侖穴七壯。起死神效。

    灸瘧母

    瘧母。灸肺俞穴各三壯。背對臍穴三壯。神效。

    灸脫肛

    脫肛。灸龜尾穴。症暫用補中益氣湯十服。此乃肺氣下陷。

    灸肚大青筋

    肚大青筋。堅如鐵石。於臍之上下左右。離五分地。各灸二壯。即消。

    灸犬傷

    犬傷。用青磚上青苔。和牛糞捶爛。如被瘋犬傷。於患處艾灸三壯即愈。

    灸蛇傷

    蛇傷。於患處艾灸三壯。
    以上灸法。俱用獨蒜截片。遮患處。盛艾於上灸之。

    疔瘡惡瘡癰百膏異方

    水粉、黃蠟各五錢。寒水石研細用水飛過一兩。乳香去油二錢。麻油三兩。先入鍋滾過。入蠟化開。再入水粉共寒水石熬成。入乳香。攪勻成膏。貼之即愈。

    貼骨疔口掛角各疔瘡發背腦癰

    乳癰大人小兒同治丹

    疔瘡。發背。腦癰。鬢疽。乳癰。一切無名腫毒。用飛龍奪命丹服之。便有頭。先不痛不癢者。服之便痛便癢。未成者內消。已成者即潰。其毒化為黑水。從小便中出。此乃惡腫毒中之靈丹。

    用蟾酥(乾者酒化三錢) 膽礬(一錢) 海羊蟲(二十個) 雄黃(三錢) 輕粉(五分) 蜈蚣(一條炙黃去首足) 麝香 片腦(各五分)
    共為細末。酒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用蔥白三根。長二寸。自嚼爛。吐在男左女右掌心。以前丸裹於蔥內。熱水酒三四鐘送下。濃被蓋之。取汗。約頓飯之時。再用熱酒催助汗出。其毒即消。如汗不出。其毒乃重。再服三丸。汗出即效。只是發背疔瘡。方可取汗。此方余於都門許宅香火院住持小西天喇嘛僧處傳來。不論大小老幼人。如有前患。用之無有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