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傷寒三陰三陽脈証論

傷寒汗、下、溫之法,最不可輕據脈以驗証,問証而對脈。太陽者,陽証之表也。陽明者,陽証之裡也。少陽者,二陽三陰之間。太陰、少陰、厥陰,又居於裡,總謂之陰証也。發於外,則太陽為之首。發於內,則少陰為之先。太陽惡寒而少陰亦惡寒,但太陽之脈多浮,少陰之脈沉細,與其他証狀亦自異也。發熱惡寒,身體疼痛,或自汗,或無汗,是為表証,可汗。不惡寒反惡熱,口燥咽乾,壯熱腹滿,小便如常而大便秘結,是為裡証,可下。厥冷囊卷,自利煩躁而無身熱頭疼,是為陰証,可溫。浮、洪、緊、數,此表病之脈。沉、實、滑、數,此裡病之脈。微、細、緩、弱,此陰病之脈。在表者,邪傳於榮衛之間。在裡者,邪入於胃腑之內。

胃腑之下,少陽居焉。若傳之陰,則為邪氣入臟矣。榮與衛俱為表也,亦均可汗也。然有汗者,為傷風。風傷衛氣,則以桂枝助陽而汗之輕。無汗者,為傷寒。寒傷榮氣,則以麻黃湯助陽而汗之重。榮衛固為表也,胃腑亦可以為表也。然以腑臟而分表裡,則在腑為之表,在臟為之裡。胃取諸腑,可以表言。若合榮衛腑臟而分之,則表者榮衛之所行,裡者胃腑之所主,而臟,則又深於裡者矣。

審脈問証,辯名定經。真知其為表邪,則汗之。真知其為裡邪,則下之。真知其為陰証,則溫之。表有邪,則為陽虛。陰經受邪,則為臟病,而溫裡之藥熱。如此而汗,如彼而下,又如彼而溫,桂枝、承氣投之不差,薑附、理中發而必中。大抵治傷寒有法,投劑少差,死生立見。古人處方立論,曰可汗,曰可下,曰可溫,曰和解,曰少與,曰急下,與夫先溫其裡,乃發其表;先解其表,乃攻其裡,謂知奇者,若網在綱,有條不紊。論至於此,則知古人之立論甚嚴,而汗、下、溫之法,亦不可輕也,信矣。經曰︰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証,脈雖浮,亦有可下者。少陰病二三日,無裡証,亦有可汗者。陰証四逆,法當用溫,而四逆散性寒,豈可用哉﹗曰醫在九流之中,非圓機之士,不足為語也。脈雖浮而亦可下者,無表証,謂六七日不大便。借使大便不難,其敢輕下之乎?少陰病亦有發汗者,少陰本無熱,反發熱而表猶未解,故用溫藥微取其汗也。借使身不發熱,其敢輕汗之乎?四逆湯用薑、附,四逆散用枳、柴,一寒一熱,病主四逆,固不侔矣。然傳經之邪,與陰經受邪,初病便厥者不同。四逆散用藥寒,主先陽後陰也。四逆湯用藥熱,主陽不足而陰有餘也。若張氏之論日數,多則曰日數雖多,但有表証而脈浮者,猶可發汗;日數雖少,若有裡証而脈沉實者,即須下之。此日數之不可拘也。至如陽極發厥,陰極發躁,陰証似陽,陽証似陰,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可不深思而熟慮也哉﹗

陰陽虛實用藥寒溫辯

《傷寒》一書,所謂陰陽虛盛,則精微之義,不無辯析於其間。四十八難曰︰病之虛實,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蓋表之真陽既虛,故陰邪以盛,出而乘陽,是以脈浮於外,其病在表,法當汗之。當其陰邪出表,脈浮於外之時,不可自惑以為陽脈盛也。裡之真陰既虛,故陽邪以盛,入而乘陰,是以脈入於內,其病在裡,法當下之。當其陽邪入裡,脈實於內之時,不可自惑以為陰脈盛也。是說非古人之立言也,蓋使人知如此之為陰盛,則抑陰而助陽;如彼之為陽盛,則抑陽而助陰。陰盛,則邪出於外者,發表之藥當性溫,以助陽氣,如桂枝湯之類是也。陽盛,則邪入於內者,攻裡之藥當性寒,以抑陽氣,如承氣湯之類是也。或曰︰陰出而乘於外,是陽之不足也。陽病,則當有以發表而汗之,何哉?是大不然,陰邪傳於外,不汗之,則邪何由而去?桂枝之性溫,溫之,乃所以助陽,陽有所助而長,則陰邪之所由以消,辛甘發散為陽者,此也。張氏所謂承氣入胃,陰盛乃亡者,正恐陰盛出外,而誤以承氣下之,安得而不亡。或者有陽入而乘於內,是陰之不足也。陰病,則當有以溫養而下之,何哉?是又不然,陽邪入於內,不下之,則邪從何而出?承氣之性寒,寒之,乃所以抑陽,陽受其抑則微,而真陰之所由以長,酸苦涌泄為陰者,此也。張氏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正恐陽盛入內,而誤以桂枝汗之,又安得而不死。觀古人發表之藥多溫,攻裡之藥多寒,則知陰陽虛實之意微,非只於汗下設矣,所以為用藥寒溫設也。

六經用藥格法

太陽屬膀胱寒水,非發汗不能愈,亦有桂枝、麻黃以助陽祛邪。此膀胱寒水之經,有標本之作。風寒初客,仍在表,宜用辛溫之劑以發散之。若無頭痛惡寒,或非冬時,皆不可用。

陽明屬胃,非通泄不能痊,必用大黃、芒硝以疏利陽熱。此言表証已罷,頭痛惡寒已除,則熱歸陽明之本矣,宜承氣湯寒劑以泄熱。若惡寒未除,則為表,寒邪尚在,不可下也。冬時亦宜用,不可拘忌。

少陽屬膽,無出入之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消解血熱,黃芩佐之。

太陰脾土,惟惡寒濕,非乾薑、白朮不能燥濕也。

少陰腎水,惟惡寒燥,非附子不能溫潤。

厥陰肝木,藏血榮筋,非芍藥、甘草不能滋養。此用藥經常之道也。

陰陽虛盛用藥寒溫辯

夫傷寒發表攻裡之藥,寒熱殊途,用之一差,死生反掌。所以越人、仲景深致意於其間也。《難經》云︰傷寒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且寒邪之傷人也,有淺深焉。淺者,汗之;深者,下之。此古今不易之定法也。方其風寒初客皮毛之間,陰氣乃盛,閉塞腠理,身中陽氣已虛,不能御衛,遂有惡風惡寒之証見焉。當此之時,只宜桂枝湯辛甘溫之藥,助陽抑陰而發之。陰邪既散,表氣沖和而愈。經云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不知用此而反以承氣湯苦寒之藥下之,表裡俱傷,不亡何待?表邪既罷,寒作為熱,陽陷入深而盛於裡,則津液消耗,腸胃燥澀,而臟腑之真陰虛矣。陰氣既虛,即譫妄狂躁,煩渴惡熱之病而作也。當此之時,宜用承氣湯苦寒之劑,扶陰抑陽而泄去熱氣,陽邪即退,胃中真陰來複,裡氣和平而愈。《內經》所謂酸苦涌泄為陰者是也。不知用此,乃以桂枝辛熱之藥助邪伐正,安有不斃者乎?所以仲景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良以此夫。嗚呼,此論誠為傷寒汗下之樞機乎?俗醫不能達此為妙,昧於陰陽虛盛之道,悖逆此理而不殺人也,幾希。經云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豈虛語哉﹗

三陰三陽脈証

經云︰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傷寒,則發熱惡寒。傷風,則鼻塞惡風。然傷風有汗,傷寒無汗。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又曰不惡寒而作渴,皆為在經。不惡寒反惡熱,自汗出,大便難。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而嘔。此三經受病,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咽乾,或腹痛手足溫,自利不渴。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惡寒,口中和,默默欲寐,時時腹痛,又咽痛三証。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唇青舌卷,筋急,或渴,不欲食,即吐蛔。此三經皆受病也,已入於腑者,可下而已。此皆自陽經傳來者,故宜下而去之。非若陰經自中之寒,此則為真陰証矣,當用四逆湯輩溫之。

汗下溫正法

太陽傷風,自汗惡風,桂枝湯。傷寒,無汗惡寒,麻黃湯。

陽明不惡寒反惡熱,自汗者,大便難,大柴胡湯、小承氣湯。汗不止者,胃汁乾,急下之,大承氣湯。無汗惡寒,升麻葛根湯。有汗脈遲,微惡寒,為表未解,桂枝湯。無汗脈浮而喘,麻黃湯。

少陽証,病屬小柴胡湯。

太陰自利不渴,為臟寒,理中湯、四逆湯。胸中脹滿,枳實理中丸。脹滿脈浮,桂枝湯。脹滿時痛,桂枝加芍藥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

少陰脈沉,口不乾,舌不燥,背惡寒,小便清白,四逆湯。始得病,脈沉,反發熱,麻黃附子細辛湯。口燥咽乾而渴,急下之,大承氣湯。六經中,惟此一經難治,大要以口燥而渴,知其熱,脈沉而遲,別其寒。

厥陰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小建中湯。脈浮緩,如瘧狀,桂枝麻黃各半湯。脈沉短者,囊必縮,為毒瓦斯入臟,承氣湯下之;利不止者,四逆湯。

傷風見寒傷寒見風脈証

熱盛而煩,手足自溫,脈浮而緊.此傷風見寒脈也。不煩少熱,四肢微厥,脈浮而緩,此傷寒見風脈也。二者為榮衛俱病,法用大青龍湯。然不可輕用,須風寒俱盛,又加煩躁,方可與之。一法以桂枝、麻黃湯尤穩,今改羌活湯。

三陽合病

本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無津液,胃中燥,轉屬陽明,是為脾約。若惡寒,用升麻葛根。不惡寒反惡熱,大便難,白虎湯。譫語者,調胃承氣湯下之。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

太陽少陽,頭項強急,脅下硬滿,目眩,往來寒熱,小柴胡湯。

少陽陽明,本少陽病,因為發汗,利小便後胃中燥,大便難,屬調胃承氣湯。

正陽陽明,乃本經風盛氣實也,大柴胡湯、大小承氣湯選用之。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譫語遺尿,口中不仁,屬白虎湯。口乾舌燥,不仁,背惡寒,同太陽陽明、少陽陽明、正陽陽明無表証者,俱可下。惟惡寒者,為太陽陽明合病,未過經,為屬表,可發汗,桂枝麻黃各半湯。蓋在經則汗,過經則下也。

太陽陽明並病

本太陽病,發汗,則汗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是並歸陽明也。太陽証尚在,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証也。大小承氣湯,陽明証也。

春溫變熱

溫熱病者,冬時感寒,偶不即發,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又甚於溫也。溫病,發於春三月夏至前是也。發熱咳嗽,頭疼身痛,口燥渴,脈浮弦。熱甚者,小柴胡湯。熱微者,升麻葛根湯、解肌湯。微熱不渴,小柴胡加桂枝;渴者,加五味;渴者,去半夏,加栝蔞、人參。脈實煩渴者,大柴胡湯微利之,以其脈實,必大便難也。虛煩者,竹葉石膏湯,然用羌活湯解之為當;渴,加知母、石膏。

夏月熱病,發熱頭疼,身體痛重,不惡寒而惡熱,其脈洪,不可溫,宜羌活湯;渴,加知母、石膏。三月至夏,謂之晚發,梔子升麻湯。有少陽証者,小柴胡湯。更於前方內選用。若春夏有惡風惡寒,類傷寒証者,蓋當時暴中風寒之氣新病,即非冬時受寒,通用羌活湯治之。

痙者,先太陽中風,重感寒濕所致。經曰︰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桂枝加栝蔞湯主之。傷風頭痛,常自汗出而嘔者,若汗之,必發痙。大發濕家汗,亦作痙。新產血虛,汗出傷風,亦作痙。若其脈沉弦而遲,或帶緊,或散於指外,皆惡候也。

發熱無汗,惡寒,為剛痙,葛根湯或麻黃葛根湯。發熱有汗,不惡寒,為柔痙,桂枝加葛根湯、桂枝栝蔞葛根湯。二痙通用小續命湯,剛痙為陽,去附子;柔痙為陰,去麻黃。剛痙,胸滿,口噤切牙,腳攣,臥不著席,大承氣湯下之。柔痙,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湯、白朮散、桂枝煮散選用。

風溫濕溫

風溫,尺寸俱浮,素傷於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為風溫。其外証四肢不收,身熱自汗,頭疼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慎勿發汗,汗之,則譫語煩躁,目無精彩,病在少陰、厥陰二經,葳蕤湯、人參敗毒散、葛根龍膽湯、小柴胡湯選用。未醒者,柴胡桂枝湯。

發汗已,身灼熱,知母葛根湯;渴甚,栝蔞根湯。脈浮身重,汗出,漢防己湯。

誤汗風溫,防己黃耆湯。

濕溫,寸濡而弱,尺小而急,素傷於濕,因而中暑,濕與熱搏,即為濕溫。其狀胸腹滿,目痛,壯熱妄言,自汗,兩脛逆冷攣急,惡寒。若發其汗,使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處,其身青而色變,醫殺人耳。

濕溫在太陰經,用白虎蒼朮東加桂枝。濕勝,則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五苓散加茵陳。臟腑虛,自利甚,理中湯、朮附湯。

風濕中濕

風濕,脈浮,先傷濕而後傷風也。其証肢體腫痛,不能轉側,額上微汗,惡寒不欲去衣,大便難,小便利,熱至日晡西而劇,治法但微解肌。若正發汗,則風去濕在,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解肌用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白朮防己黃耆湯。不嘔不渴,脈浮虛者,桂枝附子湯。濕多身痛,小便自利,甘草附子湯。煩渴,小便不利,五苓散。外不熱,內不渴,小便自利,朮附湯。緩弱昏迷,腹滿身重,自汗失音,下利不禁,白通東加白朮,去甘草。身腫痛,微喘惡風,杏仁湯、人參敗毒散通用。熱而煩渴者,小柴胡加栝蔞。若誤下之,小便必不利,可五苓散。

中濕,小便不利,大便自利,甘草附子湯、五苓散。大小便皆利,則與朮附湯。身體痛,或鼻塞,小建中東加黃耆。

溫毒中

溫毒者,冬月感寒毒異氣,至春始發也。表証未罷,毒瓦斯不散,故有發斑之証。心下煩悶,嘔逆咳嗽,後必下利,寸脈洪數,尺脈實大,為病則重,以陽氣盛故耳。治法通用玄參升麻湯、黑膏主之。詳見發斑條中。

中暑,脈虛而伏,身熱背惡寒,面垢自汗,煩躁大渴,毛聳惡寒,昏昏倦怠而身不痛,與傷寒諸証不同矣。內外俱熱,口燥煩渴,四肢微冷而身不痛,用白虎湯。痰逆惡寒,橘皮湯。熱悶不惡寒,竹葉石膏湯。頭痛,惡心煩躁,心下不快,小便不利,五苓散下消暑丸。中暑用小柴胡湯良。脈芤遲,腠理開,洒然毛聳,口齒燥,白虎加人參湯。霍亂,煩躁大渴,腹痛,四肢冷,腳轉筋,以黃連香薷湯。

發熱

夫翕翕然而熱者,表熱也。有蒸蒸而熱者,裡熱也。其屬表者,風寒客於皮膚,邪氣怫郁於外,表熱而裡不熱也。其屬裡者,陽氣下陷,入於陰中,裡熱甚而達表也。其在半表半裡者,以表熱未罷,邪氣傳裡,裡未作實,則表裡俱熱,而但輕於純在裡也。太陰、厥陰皆不發熱。惟少陰反有發熱之証,或其脈沉,或下利,手足冷為異耳。雖然,傷寒發熱,病之常也。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汗後複發熱,脈燥疾,下利者,皆不易治,其可例視之乎?

太陽病,發熱頭疼,惡寒有汗,桂枝湯;惡寒無汗,麻黃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裡証,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急下之,大承氣湯;脈浮數者,大柴胡湯。

陽明病,發熱汗出,脈浮數實者,調胃承氣湯;脈浮,桂枝湯;汗多者,胃汁乾,急下之,大承氣湯。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証,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脈浮而大,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表裡俱見,五苓散。

少陽發熱,脈弦細而嘔,小柴胡湯。

少陰反發熱,有二病︰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下利厥逆,裡寒外熱,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

脈浮,熱甚,反灸之,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四逆湯。脈浮大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黃芩湯。脈浮,發熱,無汗而渴,表未解也,小柴胡東加人參栝蔞湯;壯熱,頭痛,心中煩者,梔子黃芩湯。

汗下後有熱,大汗則損氣,損氣則陽微,故脈虛而惡寒。大下則傷血,血傷則陰弱,故脈澀而發熱。誤汗,誤下皆有此耳。且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根,下之,亡陰矣。陰無所主,邪氣搏之,血虛乃發熱也。

太陽病,發汗,遂發熱惡寒,小柴胡湯;蒸蒸而熱者,屬胃,調胃承氣湯。

下後陰弱而發熱,是為內熱,葶藶苦酒湯。若脈浮,則汗之,麻黃湯;脈實,則下之,大柴胡湯。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梔子豉湯。發汗,又複下之,惡寒發熱,無休止時,小建中湯。

傷寒,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梔子豉湯。

瘥後勞複,發熱,小柴胡湯;脈浮者,當汗解,柴胡桂枝湯;脈沉者,當下解,調胃承氣湯。

下利,腹反痞滿者,生薑瀉心湯;小便不利,麥門冬湯。

食複,發熱,梔子豉東加大黃。病後虛羸,微熱不去者,竹葉石膏湯。

頭痛

大凡頭痛屬三陽,乃邪氣上攻也。太陽專主頭痛,陽明、少陽亦有之。三陰絡上不過頭,惟厥陰循喉嚨之後,上連目,系頂巔,故有頭痛乾嘔,吐涎沫之証,卻無身熱,亦與陽証不同。雖然,風濕在少陰,濕溫在太陰,其經從足走至胸中而還,及頭痛過於陰毒,是又不可拘也。若兩感於寒,太陽、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與夫頭痛極甚,又連於胸,手足寒者,則為真頭痛,不可治矣。

太陽病,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已發汗,未發汗,頭痛如破者,葛根蔥白湯。太陽病,下之,脈細數者,頭痛未止,連須蔥白湯。

陽明頭痛,不惡寒反惡熱,六七日不大便,胃實,氣攻於上也,少與調胃承氣湯。少陽頭痛,脈弦,發熱,小柴胡湯。

濕家頭痛,鼻塞,瓜蒂末納鼻中,黃水出立愈。痰涎頭痛,胸滿寒熱,脈緊,瓜蒂散吐之。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吳茱萸湯。頭痛,壯熱心煩,梔子黃芩湯。天行、勞複頭痛,四肢痛,蔥頭湯。

項強

項背強者,太陽表邪也,發散則解。結胸項強,有下之証。寒濕項強,則成 ,見本條,臨病宜審。

太陽病,項強,無汗惡風,為表實,葛根湯;項背強,發熱,汗出惡風,為表虛,桂枝加葛根。

誤下太陰,結胸,項強,大陷胸丸。一法頻與理中丸。若損甚者,兼與四逆湯。

項強,脅下滿,身熱惡風,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

陰毒,初得病,項背強,咽痛,心腹痛,短氣,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正陽湯。天明複作熱,至晚則腰痛,頭項強,身重,葛根生薑豉湯。

惡風

惡風者,見風則怯,密室之中,無所惡也。風傷衛氣,衛虛,則腠理不密,由是而惡矣,悉屬於陽,非比惡寒,有陰陽之別。若無汗而惡寒者,為傷寒,當發其汗。汗出而惡風者,則為中風,當解其肌,不可更發汗。若裡証甚而惡風未罷者,尤當先解其表。三陽風濕,皆有此証,不可不辯。

太陽中風,陽浮陰弱,惡風自汗,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

發汗太過,衛虛亡陽,遂漏不止而惡風者,法當用溫,桂枝附子湯。

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治與上同。

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表裡俱熱,時惡風,大渴,舌乾燥而煩,白虎加人參湯。

汗不止,必惡風,煩躁不得臥,先防風白朮牡蠣湯,次小建中湯。

風濕,惡風不欲去衣,骨節煩疼,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黃耆湯。

惡寒

惡寒者,不見風亦惡寒,身雖熱亦不欲去衣被。其風寒客於榮衛,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而惡寒也。經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謂如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先惡寒,而繼之以發熱,此則發於陽也。若初病惡寒而倦,脈沉細而緊,此則為熱發於陰也。在陽則發汗,在陰則溫裡。或下証悉具而微惡寒者,是表猶未解,當先解表,而後攻裡。若少陰病,惡寒而倦,手足厥冷,自利煩躁,脈不至者,又為不治之証。

太陽病,發熱,或未發熱,惡寒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越婢湯。陽明病固宜下,微惡寒者,系與太陽合病,在經,屬表,可發汗,麻黃湯。若脈遲汗多,微惡

寒者,表未解也,雖陽明証,可桂枝湯。

少陽病,頭汗出,微惡寒,柴胡桂枝湯。

發熱,汗出後惡寒而嘔,但心下痞者,五苓散。發汗後惡寒者,虛也,芍藥附子甘草湯。

惡寒,脈微而複利,正亡血也,四逆東加人參。汗後惡寒,脈細數浮遲,嘔不止,理中丸。

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而惡寒,表未解也,當先解表,桂枝湯,後攻痞,三黃瀉心湯。

太陽病,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若微惡寒者,桂枝加芍藥附子湯。

少陰病,脈沉細,惡寒者,四逆湯。若下利,惡寒而倦,手足溫者,小建中湯。若惡寒而倦,時時自煩,不欲濃衣,大柴胡湯。

亡血家不可發汗,汗之則寒栗而振,小柴胡湯、芍藥湯。

脈弱者不可發汗,汗之,則寒栗不能自還,當歸四逆湯。

背惡寒

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陽不足也。陽不足,則陰氣盛。陰氣盛者,口中和。陽氣內陷者,口乾燥,附子、白虎宜加詳審。口中和,背惡寒者,屬少陰,附子湯及灸氣海。陽氣內陷,口乾燥,背惡寒,白虎湯。

寒熱

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邪正相爭而作也。蓋陽不足,則陰邪出於表而與之爭,故陰勝而為寒。陰不足,則陽邪入於裡而與之爭,故陽勝而為熱。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裡多,則多熱。邪在半表半裡,則寒熱相半,乍往乍來而間作也。小柴胡湯專主寒熱,寒多者,加桂;熱多者,加大黃,是大法也。

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一日二三度發,桂枝麻黃各半湯;脈微緩者,不可汗,宜越婢湯。

病至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大柴胡湯。心煩發嘔,胸膈滿,不欲食,寒熱往來,小柴胡湯。

汗下後不嘔不渴,頭汗出,胸膈滿,小便不利,寒熱往來,柴胡桂薑湯。

熱多寒少,尺脈遲者,榮血不足,黃耆建中湯。脈浮大,寒熱往來,宜祛邪。

凡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為熱入血室,小柴胡湯。

潮熱

潮熱,屬陽明,陽明旺於未申,一日一發,日晡而作也。邪入胃腑,為可下之証。設或脈浮而緊,潮熱而利,或小便難,大便溏者,熱未入腑,猶帶表邪,先當和解其外。如小便利,大便硬,方可攻之。若潮熱於寅卯,寅卯則屬少陽,潮於巳午,則屬太陽,是又不可不辯。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潮熱,脈實,可下,小承氣湯或大柴胡;脈虛者,不可下,桂枝湯。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大承氣湯。陽明病,脈浮而緊,必潮熱,發作有時,但脈浮者,必盜汗出,柴胡桂枝湯。

腹滿,不大便,潮熱,小承氣湯微利之。

似瘧

似瘧,一名瘧狀,作止有時,非若寒熱往來無定也。太陽似瘧,脈浮洪,桂枝湯;清便自可,不嘔,一日二三度發,桂枝麻黃各半湯。陽明似瘧,煩熱汗出,日晡發熱,脈浮,桂枝湯;脈實,承氣湯。婦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亦如瘧狀,小柴胡湯。熱多寒少,陽乘陰也。若尺脈遲,為血少,先以黃耆建中湯養其榮衛。脈不遲,卻以小柴胡湯、桂枝湯、越婢湯選用之。厥陰脈浮緩,囊不縮,必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桂枝麻黃各半湯。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東加桂;渴者,柴胡加人參栝蔞湯。

無汗

無汗,寒邪中經,腠理閉密,津液內滲而無汗也。若風、暑、濕乾之,則自汗出矣。當汗之証,與麻黃湯三劑而不得汗者,此又不可療也。

太陽當熱,無汗頭痛,麻黃湯。項背強,兀兀無汗,葛根湯。剛痙,發熱惡寒,無汗,葛根湯或小續命湯。

脈浮發熱,無汗,表不解者,麻黃湯;汗不止,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証者,白虎加人參。

陽明反無汗,脈浮而喘者,麻黃湯。若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必發黃,五苓散加茵陳。

自汗

衛氣者,所以肥腠理而固津液者也。衛為邪所干,不能衛護於外,由是而汗出焉。且自汗者,有表裡虛實之分。若自汗出,惡風寒,為表未解,當解肌,以致汗泄惡風,與汗後惡寒,皆為表虛,必用溫劑。若汗出,不惡風寒,則為表解裡未和,從下之。設或汗出發潤,如油如珠,凝而不流,皆不可治也。

太陽中風,自汗,脈浮緩,桂枝湯。汗出而渴,小便難,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自汗出,小便難,而用桂枝,惟加芍藥、甘草。自汗出,小便不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桂枝附子。

陽明汗多而渴,發熱譫語,大便硬,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寒,桂枝附子湯。若小便自利而汗出,為津液少,不可攻利,宜蜜導煎通之。若汗多者,胃汁乾,急下之,大承氣湯。

汗多而渴,勿用五苓散。汗不止,無他証者,溫粉撲之。

服桂枝湯,大汗出,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下後不可更用桂枝湯。若汗而喘,無大熱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頭汗

諸陽經絡循於頭,三陰則至項而還。頭汗者,邪搏諸陽,則汗見於頭也。若遍身汗者,為之熱越。今熱不得越而陽氣上騰,津液上湊,故但頭汗耳。夫裡虛則不可下,內涸則不宜汗。頭汗之証,更不可再汗也。其或瘀血在裡,與夫熱入血室,虛煩水結,皆令頭汗。此為熱郁於內而上達,或吐或下,以祛其邪。設或小便不利,內外關格而頭汗,則為陽脫。誤下濕家,額上汗出而喘,小便難,小便利,亦為陽脫。二者皆不療矣。《百問》︰表實裡虛。故頭汗不可下。

發黃,頭汗及項而止,小便難,引水漿,此濕也,茵陳蒿、茵陳五苓散。

心結胸,心忪滿,無大熱,頭汗出,半夏茯苓湯。

譫語頭汗,是為血熱,屬陽明,用承氣湯。若心中懊憹而頭汗者,梔子豉湯。

半表半裡,有柴胡証,並小柴胡湯。熱寒往來,微惡寒,為表。脅下滿,大便堅,為裡。

手足汗

四肢者,諸陽之本,熱聚於胃,則津液旁達於手足也。蘊熱,則躁煩譫語,挾寒,則水穀不分。是又承氣、理中之不同。

陽明病,手足 汗出,譫語,大便難,與承氣湯。陽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汗出,大便初硬後溏,水穀不分,與理中湯。一法用豬苓湯。

盜汗

盜汗者,睡著則汗出,覺則便不出矣。雜病責於陽虛,傷寒責在半表半裡,故知膽有熱也。

陽明病,脈浮緊,潮熱盜汗,柴胡桂枝湯。脈浮大,欲眠,目合則汗,小柴胡湯,又柴胡桂枝湯。

煩熱

邪熱傳裡,不經發汗、吐、下則為煩熱,與發熱似同而異。經曰︰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熱,但當和解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異,宜別其証之虛實而為劑之輕重也。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虛煩而心中欲嘔吐郁悶之狀。

太陽病,心煩自汗,小便數者,不可與桂枝湯,宜芍藥甘草湯。服桂枝湯後,出汗後煩渴者,脈洪大,白虎加人參湯。

陽明病,心煩喜嘔,壯熱往來,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東加茯苓。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

發汗後解,半日許複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桂枝湯。

衄而煩渴者,飲則吐水,五苓散;不愈,竹葉石膏湯。

下後晝煩夜靜,不渴不嘔,無表証,脈微沉,乾薑附子湯。若懊憹,梔子豆豉湯。

若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而煩躁者,茯苓四逆。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不解,腹滿痛者,有燥屎,大承氣湯。吐、汗、下後虛煩,心下痞滿,氣上沖胸,頭眩,身為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腎傷寒,表裡無熱,但煩憒,不欲見光明,有時腹痛,其脈沉細,四逆湯。

煩躁

煩為擾亂而躁為憤怒,躁為先煩而漸至躁也。傷寒煩躁,則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則熱之輕,躁則熱之甚也。有邪在裡而煩躁者,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為陽盛隔陰,欲於泥水中臥,飲水不得入口也。 其或結胸証具而煩躁,吐利四逆而煩躁,下利發熱,厥逆,煩躁不得眠,惡寒燥攣,脈不出而躁者,皆為不可治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熱而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証,柴胡湯。

証煩躁,心下硬,能食,小承氣湯微和之。心中悸而煩躁者,小建中湯。

惡風自汗,脈濡弱而煩躁者,皆用此法。

但發熱六七日,渴欲飲水者,五苓散。無熱,但狂言煩躁者,五苓散,水調服探吐之。

陽明病,不大便,繞臍痛,煩躁,承氣湯下之。

少陽吐利厥逆,煩躁欲死,吳茱萸湯。

厥逆,脈沉自利,煩躁不得眠,黃連雞子湯、黃連阿膠湯。

下後複發汗,晝則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証,脈沉微,身無大熱,乾薑附子湯。發汗,若下之,病仍在不去,煩躁者,茯苓四逆湯。

陰極發躁,或陰毒火邪,投熱藥反劇者,不可用涼藥,躁甚仍與熱劑,用四逆湯輩。

懊憹

懊憹者,心中懊憹,郁悶不舒之貌。蓋由表証誤下,正氣內虛,陽邪內陷,結於心胸之間,甚則為結胸也。邪在心胸則宜吐,熱結胃腑則宜下,不可拘也。發汗、吐、下之後虛煩不得眠,甚則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舌上白苔,飢不能食,虛煩不眠,頭汗懊憹,上同。

短氣煩躁,咽硬,胸中懊憹,大陷胸湯。陽明病,下之後懊憹而煩,中有燥屎,宜承氣湯。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黃,宜茵陳蒿湯。

身痛

身痛,太陽表証也。雖曰表邪未解,而有發汗溫經先後之不同。自利脈沉,為陰病。身痛,其身重者,屬乎陽明,為有風也。又有陽邪內行,不榮於表,是又不可不知。

太陽身痛,脈浮緊,無汗,麻黃湯;或尺脈遲,為無血,先用小建中湯,候尺脈浮,卻用麻黃湯。

下利脈沉,身痛,宜四逆湯輩。

發汗後身痛,脈沉遲,桂枝芍藥人參湯。一身盡痛,發熱面黃,七八日後結熱在裡,乃攻其表。

溫裡,四逆湯;攻表,桂枝湯。

霍亂後身痛不休,桂枝湯。濕家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成 ,葛根桂枝湯。

凡中濕身痛,有本條。

四肢拘急

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如蜷臥惡風之貌。四肢者,諸陽之本。蓋因發汗亡陽,陽虛,是有其証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惡寒,腳攣急,芍藥甘草湯;小便難者,桂枝加附子。

太陽病,發汗,遂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湯。

咳嗽

咳者,謦咳,俗謂之嗽。肺主氣,肺為邪所乘,氣逆而不下也,故令咳嗽。有肺寒而咳者,有停飲而咳者,有邪在半表半裡而咳者,治各不同。其水咳三証,不可不辯,小青龍,太陽之表水也;十棗湯,太陽之裡水也;真武湯,水証之水氣也。蓋水與表寒相合而咳,則小青龍,當汗之。水與裡寒相合而咳,則真武湯,溫之。裡癖合水動肺而嗽,十棗湯,所以下之也。

太陽病,身熱咳嗽,乾嘔,喘而利,小青龍湯。(有加減法。)惡寒身痛,只依本方。身涼咳嗽,乾嘔微利,心下痞滿,引脅下痛,十棗湯。四肢痛重,腹痛下利,咳嗽,或嘔,真武湯。(有加減之法。)

少陽病,寒熱往來,胸脅硬滿而痛,咳嗽,小柴胡湯。(有加減之法。)

少陰咳嗽,四逆湯。腹痛下利,咳嗽,中滿而嘔,大半夏湯。

傷寒發喘,有邪在表者,有邪在裡者,有水氣者。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堅,外証無汗,法當汗之。在裡者,心腹脹滿,外証有汗,法當下之。其水氣者,心下怔忡,是以有青龍湯之証。或注喘,汗出而喘,宜發之。雖然,喘特病之常也。其或直視譫語,汗出發潤,身汗如油,皆不可治。

太陽病,無汗而喘,麻黃湯。

陽明病,汗出,不惡寒,短氣腹滿,潮熱而喘,小承氣湯。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麻黃湯。

誤下太陽,利不止,脈促,有汗而喘,葛根麻黃黃芩湯;無汗而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水氣喘咳,乃太陽汗後飲水多而水停心下,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小腹痛者,去麻黃,加茯苓。陰病喘促者,反陰丹。

氣逆

氣逆者,氣自腹中時時上沖也。蓋因太陽病,下之,表邪乘虛傳裡,裡不受邪,則氣逆上行,仍在表也,當複汗之。厥陰客熱,氣上沖心,此熱在裡而氣上也。若病如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又動氣發汗而氣上沖者,此正氣虛而氣逆也,當依法調治之。脈沉緊者,不可汗。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不上沖者,不可與之。病如桂枝証,頭不痛,項不強,寸脈浮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此為胸中寒,瓜蒂散吐之;脈微者,不可吐。吐則心口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

動氣,發汗,氣上沖者,李根湯。病後虛羸少氣,氣逆,吐者,竹葉石膏湯。

短氣

短氣者,呼吸短促而不能相續也。《千金方》云少氣不足以息也。《金匱要略》曰︰短氣不足以息者,實。大抵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裡而為實。心腹濡滿而氣短者,邪在表而為虛。又有停水心下,亦令短氣,隨証攻治,無不愈矣。

短氣潮熱,腹滿而喘,此為外欲解而裡欲實,大柴胡湯,小承氣湯。

風濕相搏,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其邪在表,甘草附子湯。

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短氣,小半夏湯。

身涼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裡有水,十棗湯。

誤下太陽,短氣煩躁,心中懊憹,便為結胸,大陷胸湯及丸。

口乾

邪熱聚於胃腑,消耗津液,故口乾、熱而渴也。經曰少陰病,故口燥咽乾者,急下之。若不口燥咽乾而渴,脈沉者,急溫之。又有漱水不下咽者,若見表証,必衄,為邪熱在經也。以血氣俱多,經中熱甚、迫血妄行而作衄者,無表証,加之胸腹滿而如狂者,又為蓄血在內者。

陽明口燥咽乾,無大熱,背微惡寒,煩渴,白虎加人參湯。

少陽口燥咽乾,小柴胡湯。

少陰口燥咽乾而渴,急下之,用承氣湯。

陽明病,口燥欲漱水不咽者,必衄,黃芩芍藥湯;漱水不咽,發狂,輕者犀角地黃湯,甚者抵當湯。

渴者,裡有熱也。津液為熱所耗,故令渴也。傷寒六七日,傳至厥陰,為消渴者,渴飲水多而小便少,乃熱能消水也。朱氏曰︰脈浮而渴,屬太陽;有汗而渴,屬陽明;自利而渴,屬少陰。至於厥陰,則又熱之極矣。太陽無汗,若渴,忌白虎,宜柴胡湯。陽明多汗而渴,戒五苓,宜竹葉石膏湯。若先嘔後渴,則為欲解,當與之水。先渴後嘔,則為水停,屬赤茯苓湯。當從此議,勿令誤也。

太陽病,發渴,脈浮,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小青龍湯去半夏,加栝蔞。服桂枝湯,汗出後煩渴甚者,白虎加人參湯。小便不利而渴,五苓散。身熱惡風,手足溫,脅滿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

陽明發渴,則有汗,脅下硬,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小柴胡東加減同用。若汗少,小便不利,脈浮而渴,五苓散;渴而飲水嘔者,同。

發黃,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

少陽發汗,則自利,咳而嘔,引水飲,豬苓湯。

下利,渴欲飲水,白頭翁湯。下利,脈數而渴者,自愈;不愈,必下清血,宜黃芩散。

病患脈微細,欲吐不吐,心煩但寐,小便白,下利而渴,四逆湯。

陽毒

大熱大渴,黑奴丸。中暑,發渴,白虎加人參湯。

胸脅滿痛

胸滿者,胸膈間氣塞閉也,非心下滿。脅滿者,脅肋下氣填脹滿也,非腹中滿。蓋邪自表傳裡,必先自胸脅以至心腹而入胃,是以胸滿多帶表証,宜發汗。脅滿者,多在半表半裡之間,宜和解。至於邪結胸中而為實者,又須涌吐之也。

太陽病,下後脈促,胸滿,桂枝去芍藥湯。病在於胃氣,芍藥入榮,故去之。

陽明病,喘而胸滿,猶帶表証,不可下,與麻黃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胸脅俱滿,或脅下硬痛,或嘔吐,舌上白苔,或不大便,並屬小柴胡湯。

傷寒五七日,往來寒熱,胸脅若滿,默默不飲食,心煩喜嘔,或脅下痞硬,柴胡加牡蠣湯。

傷寒七八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痛,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胸中痰實,瓜蒂散吐之。胸膈不快,填滿閉塞,唇青手冷,脈細沉,少情緒,或腹痛,此名太陰。

結胸

經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注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外証項強,心下滿硬而痛是也。此為實邪在裡,法當下之。若脈浮大,若表証,若水氣填,不可下。亦有不因下而心下硬滿者。經曰︰病患手足厥,脈乍緊,邪結胸中,心滿而煩,飢不欲食;當吐之。是則病在胸中也。經曰︰陽明病,心下硬滿,不可下,下之,利不止而死。是則邪氣自表傳裡,留於心下,未全為實,法當吐之,故有此戒。其或結胸証具而煩躁者,不治。

結胸,寸脈浮,關尺皆沉緊,宜下。若脈浮大,或有表証,先用小柴胡湯,表已解,下之。大結胸,不按而痛連臍腹,痛硬不可近,大陷胸湯;或太峻,用丸。

小結胸,按之而痛,心下硬,小陷胸湯。熱實結胸,懊憹煩渴,心下痛,少與大陷胸湯。寒實結胸,無熱証,三物白散、枳實理中丸。

經曰︰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注云︰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輕於結胸者,心下滿而不痛,按之則濡,是其虛邪留滯,故但滿而不痛也,惟枳、桔最良。欲攻之,只從表証解而後可。

痞者,關脈多沉,枳實理中丸、半夏瀉心湯。關脈沉者,三黃湯瀉其肝。若惡寒者,附子瀉心湯。服此湯痞不去,煩渴,小便不利,五苓散。

下後複汗,心下痞而惡寒,表不解,不可攻痞,先與桂枝湯;表解,乃攻痞,三黃湯。

表未解而心下妨悶,曰支結,柴胡桂枝湯;胸脅滿而微結,小柴胡東加乾薑、牡蠣。表証未罷,因攻之,協熱而利,心下硬,為表裡俱病,桂枝人參湯。

下利,心下痞硬,乾噎食臭,腹鳴,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治法通用桂枝人參湯。若下利不止,則治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又不止,只利小便,五苓散。

發熱不解,嘔吐不利,心下痞硬,大柴胡湯。吐、汗、下後噎氣痞硬,旋覆代赭湯。

若咳逆氣虛,用四逆湯。胃寒,先宜理中丸,後用旋覆代赭湯。

腹滿

脾為中央之土,所以腹滿多屬太陰也。常病者,為裡實,從下之。時減者,為裡虛,當溫之。若解表內不消,非大滿,尤生寒熱,未可下,是邪全未入腑。若大滿大實,兼有燥屎,雖得之四五日,亦為可下,謂邪已入腑也。大抵陽熱為邪,則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則腹滿而吐利,食不下。若雖經吐下後而腹滿者,治法又各不同,是又不可不知也。

太陽誤下,因時腹滿而痛,桂枝加附子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

陽明發熱,腹滿微喘,口苦咽乾,或不大便,譫語者,小柴胡湯;噦而小便難,加茯苓。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譫語,口中不仁,小柴胡湯;有汗,白虎湯。

太陰腹滿,吐,食不下,枳桔理中丸。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滿,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氣湯。

腹滿痛者,脾不勝水,水與氣搏皮肉之間,腸中漉漉有聲,小半夏茯苓東加桂枝。

下利腹滿,身疼痛,先溫其裡,四逆湯;後攻其表,桂枝湯。

發汗後腹滿,當溫,濃朴半夏生薑人參湯。吐後腹滿,當下,少與調胃承氣湯。

下後腹滿,宜梔子濃朴湯。腹脹滿者,陰陽不和,桔梗半夏湯。

腹痛

邪氣入裡,與正氣相搏,則為腹痛。蓋陽邪傳裡而痛者,其痛不常,當以辛溫之劑和之。陰寒在內而痛者,則痛無休時,欲作利也,當以熱劑溫之。有燥屎宿食為痛者,則煩而不大便,腹滿而痛也,則後用下。經曰︰諸痛為實,痛隨利減。此皆為裡証,而所治各不同矣,又當隨証施治。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不趣小腹者,此欲自利也,四逆湯。

少陰腹痛、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瀉利下重,並四逆散。

下利清穀,脈微欲絕,通脈四逆湯;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湯。

胸中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吐者,黃連湯。

大便實痛者,關脈實,腹滿不大便,桂枝加大黃湯、大小承氣湯選用之。

小腹滿

小腹滿者,臍下滿是也。若胸滿,心下滿,腹滿,皆為邪氣而非物。今小腹滿,皆為有物而非氣。小便利者,則為蓄血之形。小便不利者,乃是溺澀之証。滲利之劑,宜分兩途。

經曰︰病患素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名臟結也,死。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小便急結,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六七日,表証在,脈微沉,不結胸,發狂,小腹硬滿,小便自利,抵當湯。

太陽病,目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陰陽易,小腹痛,燒 散。

病者手足厥冷,真武湯;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宜灸關元穴。

嘔吐

嘔者,聲物俱出者也。吐者,無聲而但出物者也。故仲景複言乾以別之,則嘔為有物明矣。乾,猶空也,但空嘔而無所出耳。然嘔吐俱有物出,較之輕重,則嘔甚於吐。蓋表邪傳裡,裡氣上逆,故嘔吐而水穀不下也。有胃熱,脈弦數,口舌煩渴。有胃寒,脈弦遲,逆冷不食,小便利。有水氣,先渴後嘔,膈間怔忡。有膿血,喉中腥,奔逆上沖,不須治之,嘔膿盡自愈。是四者,不可不辯。大抵邪半在表,半在裡,則多嘔吐。及其裡熱而嘔吐者,亦有之。故經曰︰嘔多,雖有陽明証,不可攻之,為其氣逆未收斂為實也。設或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惟熱而見厥者,難治,以其虛寒甚也。

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而嘔,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陽明合病,當自利;若不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

傷寒,胸中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氣逆欲嘔吐者,黃連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心下煩郁,痞硬不利,嘔吐,大柴胡湯。

三陽發熱而嘔逆,小柴胡湯,嘔而渴者,豬苓湯、五苓散。

先嘔後渴,此為欲解,宜與水解。先渴後嘔而水停心下,赤茯苓湯。

少陰病,又吐,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色白,四逆東加生薑。

少氣,或咳或悸,身痛自利,真武湯去附子,加生薑。膈上寒飲,乾嘔,吐涎沫,四逆湯。

若吐利,手足厥冷,煩躁甚者,吳茱萸湯。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上同。得湯反劇者,屬上焦,橘皮湯,小柴胡湯。似嘔,似噦,似喘,心下憒憒,大橘皮湯。

汗下後關脈遲緩而吐,為胃寒,理中丸。瘥後虛煩嘔吐,竹葉石膏東加生薑汁。屢經汗下,寒氣膈塞,食入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汗後水藥不入口者,四逆、半夏茯苓湯。《金匱要略》曰︰諸嘔吐,穀不下,半夏湯。嘔吐,脈滑數,或洪,發熱,茅根湯。

乾嘔

乾嘔者,嘔而無物出也。大抵熱在胃脘,與穀氣並,熱氣上熏,心下痞結,則有此証。太陽汗出乾嘔,桂枝湯,主自汗也。少陰下利乾嘔,薑附湯,主下利也。厥陰吐沫乾嘔,吳茱萸湯,主涎沫也。邪去,則吐自止矣。若有水氣二証,又當以表裡別之。

傷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乾嘔,身熱微喘,或自利,小青龍湯主之。

不發熱,不惡寒,肋痛,咳而利,乾嘔者,十棗湯下之。

自汗頭痛,乾嘔,桂枝湯。

少陰下利乾嘔,脈微,白通湯;下利不止,乾嘔而煩,厥逆無脈,白通加豬膽汁湯。

惡寒外熱,脈微欲絕,乾嘔,通脈四逆湯。

膈上有寒飲,乾嘔,亦屬少陰,四逆湯。

乾嘔,吐痰沫,頭痛,吳茱萸湯。得此湯反劇者,與小柴胡湯。乾嘔自利,黃芩湯、半夏生薑湯。

太陽中風,陽浮陰弱,自汗惡風寒,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

咳逆噦

夫咳逆者,俗謂之吃忒是也。才發聲於喉間則遽止,○○然連續數聲,然而短促不長。古人謂之噦者,非也。噦與乾嘔無異,但其聲濁惡而長,然皆有聲而無物。病至於噦,則危,難治矣。大抵○近於噦。○者,但胸間氣塞不得下通,噦則惡濁之聲達於外矣。蓋因胃氣本虛,汗下太過,或複飲水,水寒相搏,虛逆而成。經曰︰陽脈浮,則為氣○。又曰︰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之過也。又有熱氣擁郁,上下氣不得通而噦者,輕則和解之,通利之,甚則溫散之。設若不尿,腹滿而噦者,咳逆、脈散而無倫者,雖神醫不能措手,與傷寒咳而氣逆者又不同也。

若將吃忒紊於噦與咳而氣逆,則誤人多矣。臨病之際,宜明辯之。

咳嗽,大便少,與大承氣湯下之。蓋由熱氣沖膈肝肺故耳。若便軟,瀉心湯,胃氣虛而沖脈逆也。若脈散者,不治。咳逆潮熱,小柴胡加橘皮生薑湯。

厥逆不止,烏苓湯;有寒者,羌活附子散。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

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為逆,又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豆蔻湯。

噦而腹滿,大便不利,先宜半夏生薑湯,次用承氣湯;小便不利,豬苓湯。

陽明中風,脈浮弦,小便難,潮熱而噦,小柴胡東加茯苓。

嘔噦,手足冷逆,小橘皮湯。若胸滿虛煩,大橘皮湯;胃氣寒者,吳茱萸理中湯、溫中湯。

《金匱要略》曰︰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噦不止者,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退陰散子,宜消息用之。

溫病熱未除,重被暴寒入胃,蘊結不散,變噦,梓皮飲子。溫病有熱,飲水暴冷,作噦,茅根葛根湯。溫病胃冷,變噦,茅根橘皮湯。溫病有熱,飲水暴冷,枇杷茅根湯。

下利

傷寒表邪傳裡,裡虛助熱,則自下利。又有不應下而便攻之,內虛協熱,亦為下利,要當別其陰陽。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涼無熱,此大概也。自利清穀,不渴,小便色白,微寒,厥冷,惡寒,凡此皆寒。渴欲飲水,溺色如常,泄下赤黃,發熱後重,凡此皆熱。蓋因風邪入胃,水來侮土,故令暴下。或溫或攻,或清下焦,或利小便,隨証施治,但不宜發汗耳。邪氣內攻,複泄其津液,胃氣轉虛,必成脹滿。若夫下利譫語而目直視,下利厥躁不得眠,下利發熱,厥而自汗,下利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而脈不出,下利日數十行,其脈反實,皆為不治之証,五者最忌者也。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頭目痛,鼻乾,脈浮,葛根湯。

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頭痛胸滿,乾嘔,脈浮弦,黃芩湯;嘔甚,加半夏、生薑。

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身熱,胸脅滿,乾嘔,往來寒熱,脈長大而弦,弦而為負,負者死;長大不弦為順,大承氣湯下之。滑而數,為有宿食,亦從下之。

太陽病未解而欲下之,遂協熱而利,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

太陰自利,不渴,四逆湯、理中湯、朮附湯。

少陰下利,不渴,腎虛,飲水自救,脈微者,白通湯;厥逆無脈者,白通加豬膽汁湯、四逆湯。

少陰下利,渴而嘔,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少陰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

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中乾燥,此不可溫,宜用下,大承氣湯。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身痛者,急當救裡,宜四逆湯;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胃熱,利白腹垢,臍下必熱,便下垢膩赤黃,或渴,黃芩湯、白頭翁、柏皮湯通用之,白虎湯。

胃寒,利白鴨溏,臍下必冷,腹脹滿,便中清白,或清穀,四逆湯、理中湯。寒毒下利,面戴陽者,下虛也。下利譫語,有燥屎也;脈不微細,小承氣湯。

尺脈弦,腸鳴泄利,腹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湯。三部平,心硬而下利者,腸胃積結也,宜下之,大承氣湯。

下利,脈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大承氣湯。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當歸四逆湯。

下利瘥後至其年月複發者,以病不盡故也,宜下之,大承氣湯。

便膿血

沖脈為血之海,即血室也。男女均有此血氣,均有此沖脈。沖之得熱,血必妄行。在男子,則為下血譫語;在婦人,則為寒熱似瘧。皆為熱入血室,逼血下行,則血熱而利也。挾血之脈,乍澀乍數,或伏或沉。血熱交並,則脈洪盛。大抵男多於左手,女多於右手見之。又有陰寒為病,下利便膿血者,乃下焦虛寒,腸胃堅固,清濁不分而利下膿血也。二者一為挾血,一為陰寒,臨病宜精別焉。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不愈,用桂枝湯、《明理論》抵當湯。

陽明病,下血譫語,胸脅滿如結胸,夜則見鬼,此為熱入血室,小柴胡湯。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

腹滿身熱,下如魚腦,曰濕毒,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湯。

下後無表裡証,脈數不解散,消穀易飢,多日不大便,此為瘀血,桃仁承氣湯、抵當湯,或小柴胡東加桃仁、大黃。

下焦蓄血,其人如狂,小腹急結,小便必利,抵當丸。

四逆

手足不溫,謂之四逆。邪在表,則手足熱,邪在表裡之間,則手足溫。至於邪傳少陰,則手足有逆冷之証,與厥陰又相遠也。然自熱而至溫,自溫而至厥,乃傳經之邪,輕則四逆散,重則承氣湯下之。非若得病,手足便逆而不溫者,四逆湯溫之,則為陰經受邪,而陽氣不足也。其或吐利煩躁,厥逆蜷臥,皆屬少陰,又為不治之証。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滿,或利下重,並四逆散。初病以來,厥冷四逆,即四逆湯。

手足逆冷,大便閉,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此為陽証,以白虎湯;甚者,大承氣湯。

厥逆

陽氣伏藏,陰氣越出,陰陽不相順接,所以厥也。若先熱而後厥者,乃熱邪伏於內也。先厥而後熱者,乃陰退而陽得複也。

若始得病便厥者,是陽不足而陰勝也。熱伏於內者,其脈沉而數,狂言發渴,露手揚衣,躁不得眠,或大便閉。初便厥者,其脈沉遲而弱,醒醒而靜,惡寒引衣,或下利清穀也。其或惡寒蜷臥,煩躁下利,不知人,皆為惡候,故曰逆也。

先發熱而後厥者,揚手擲足,煩躁飲水,畏熱頭汗,大便閉,小便赤,怫郁昏悸,當下失下,血氣不通,所以謂熱深則厥深者,此也,大柴胡湯、小承氣選而用之。

初病便厥,足攣惡寒,引衣自蓋,不渴,大小便自利,默默而惶惶,諸四逆選用之。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悸,茯苓桂甘湯;後治厥,四逆湯。吐利厥逆,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仍灸太溪。

不大便

不大便,謂大便難也。皆因發汗,利小便,耗其津液,以致腸胃乾燥,而轉屬陽明裡者多矣。

其小便自數者,則為津液偏勝,故使大便亦難也。若下,若發汗,小便數,大便硬者,與承氣湯和之,謂津液內竭也。又有不宜便下者,至於脈浮,脈虛,惡寒,此尤帶表邪,乃不可下。其嘔吐,為邪未入腑,雖有陽明証,不可攻之。小便清者,知其邪不在裡,仍在表也。大便難,小便少,不轉矢氣,此內無燥屎也,但初硬後溏爾。陽明脈浮,或經發汗,小便自利,不大便者,亦津液內竭,宜蜜導煎通之。經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此為實,名曰陽結也,宜大柴胡湯。若不了了,得屎而解。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難,名曰陰結也,宜金液丹。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小承氣湯。

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煩躁,發作有時者,此為屎硬不得大便,小承氣湯。

夫病陽明者,下之則硬;汗多極,發其汗則亦硬,並小柴胡湯。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小柴胡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氣湯。

若發汗,若利小便,津液內竭,大便自難者,不可攻之;無陰陽,強大便者,下之,必清穀脹滿,並用蜜導煎。

譫語(鄭聲附)

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故實則譫語,虛則鄭聲。傷寒,胃中熱盛,上乘於心,心為熱冒,則神識昏迷,妄有所見而言也,輕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語。亦有譫語者,有獨語者,有語言不休者,有言亂者,凡此見其熱之輕重也。大抵熱入於胃,水涸屎燥,必發譫語。又有被火劫者,有亡陽者,名各不同。但氣短者死,脈自和則愈。或喘滿,氣逆而上奔,自利柔脫而奪下,皆為逆也。

譫語者,脈洪數,大便閉,小便赤,手足溫,與調胃承氣湯。胃實譫語,身熱汗多,便難,或潮熱,諸承氣湯選用之。

發汗多,亡陽譫語,身自和,不可下,柴胡桂枝湯。下利譫語,為有燥屎,脈不微細,小承氣湯;利不止者,不治。

三陽合病,譫語者,脈滑實,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遺尿,不可汗下,與白虎湯。

傷寒,大熱乾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犀角解毒湯。

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與五苓散二錢,以新汲水吐之則愈。一法用豬苓湯。

瘀血狂言譫語,漱水,大便黑色,小便多,身黃腹滿,此為當汗不汗,蓄熱在裡,輕者犀角地黃湯,甚者桃仁承氣湯、抵當丸。

婦人熱入血室,晝靜夜譫,如見鬼狀,小柴胡湯。

陽明病,其人喜忘,必有瘀血,抵當丸。

鄭聲者,重語也。又為不正之音也。傷寒鄭聲,如鄭衛之音,不正也。蓋因汗後,若病患本音失而正氣虛,則鄭重,語不知高下,乃精氣奪之候也。其脈微細,二便利,用小柴胡湯。

小便不利(小便難附)

邪氣聚於下焦,結而不散,甚則小腹硬滿而痛,此小便所以不通。大抵有所不利者行之,所以滲泄也。若飲水過多,下焦蓄熱,或中濕發黃,水飲停留,皆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亡津液,胃汁乾,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設或小便不利而見頭汗者,乃為陽脫關格之疾矣。

飲水過多,下焦蓄血熱,小便不利,脈浮者,用五苓散;脈沉者,豬苓湯。

太陽病,身黃,脈沉者,豬苓湯。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亡血也,五苓加茵陳。嘔而發熱,胸滿,心下怔忡,小便不利者,為亡血也,五苓加茵陳、茯苓。

少陰病,四逆,或小便不利,四逆散加茯苓。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下懊憹者,身必發黃,五苓散加茵陳。

經曰︰虛則小便難。陰虛者,陽必湊之,由膀胱受熱,致小便赤澀而不流利也。又曰︰雖不大便也,六七日而小便少者,但初硬後溏未定,或硬攻之,必溏。候小便多,屎定硬,方可攻之。乃胃中水穀不別,雖通而不能也。

陽明中風,脈浮弦大,身黃鼻乾,氣短腹滿,潮熱時噦,胸脅痛,小便難,小柴胡加茯苓。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有心下悸,茯苓白朮甘草湯;小便少者,必裡急,豬苓湯。

小便自利(小便數遺溺附)

小便自利者,為津液漏滲,大便必硬,宜以藥微下之。其陽明自汗者,複發其汗,使津液內竭,屎雖硬,尤不可攻,縱使大便難,蜜導煎導之。太陰當發身黃,其小便自利者,則濕熱內泄,不能發黃。惟血証,則腹急而如狂。腎與膀胱虛,則不能約製水液,二者皆小便自利。若腎與膀胱虛而挾熱,熱則水道澀,則小便不快,故澀淋而數起也。若自汗而小便數者,雖有表証,又不可用桂枝,謂亡走津液也。

太陽病,小便自利,以飲水多,心下悸,茯苓桂枝、茯苓甘草湯。

太陽自汗,四肢拘急,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小便數,誤服桂枝湯,得之便厥,與甘草乾薑湯、甘草芍藥湯。

脈浮自汗,小便數,胃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陽明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宜麻仁湯。

少陰四逆,小便自利,或色白,為虛寒,四逆湯,或真武湯去茯苓。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浮欲絕者,四逆湯。

舌上白苔(臟結附)

經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謂寒氣初傳入裡也。舌乃心之苗,法應南方火,色本紅,乃邪氣在表,舌則無苔。又邪氣在裡,津液結搏,則舌上生苔而滑。熱氣漸深,其舌苔燥而澀。熱聚於胃,其舌苔為之黃矣。若間黑色,則熱已深,病已極篤。經曰︰凡熱病,口乾舌黑者死。乃腎水刑於心火也。

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苔者,勿妄治也。到七八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七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小柴胡東加生薑。腹內痛者,必欲利也,理中湯。

太陽誤下,胃中空虛,客熱動膈,懊憹,舌苔,梔子豉湯。

少陽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小柴胡湯。

陽明病,舌上生苔,五苓散;舌黃者,當下之。《金匱要略》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臟結者,臟氣秘結而不流布也。一息不運,機緘窮,一毫不續,霄壤判,臟其可結乎?外証如結胸狀,但欲食如故,時時下利為異耳。其脈寸浮關沉而緊,陰筋引臍腹俱痛是也。病患脅下素有痞,連臟結,無陽証,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刺關元,灸之亦可,仍與小柴胡東加生薑。

咽痛

咽喉不利,或痛或痒,不可納食,皆毒瓦斯上沖所致。經曰︰太陽病,下之,脈緊者,必咽痛,以太陽之邪搏於少陰也。少陰之脈循喉嚨,夾舌本。

少陰咽痛,脈浮遲,厥冷,或吐利,亦屬少陰,並不可汗下,用桔梗湯、豬膚湯;甚者,半夏散、通脈四逆湯去芍藥,加桔梗;汗不止, 本、溫粉撲之;咽中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苦酒湯。

若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血膿,手足厥,利不止者,難治,宜麻黃升麻湯。

腎傷寒一証,乃非時暴寒伏於少陽之經,頭痛腰痛,脈微弱,初咽痛以傷寒,後必下利。咽痛,半夏桂枝湯;(即半夏散。)利,四逆湯。

陽毒咽痛,見發斑條。咽中閉塞,烏扇湯。口瘡赤爛,蜜浸黃柏噙。咽痛甚者,升麻六物湯。

頭眩

少陽居表裡之間,表邪傳裡,表中陽虛,故頭眩也。又有發汗、吐、下後而眩者,亦陽虛所致也。若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自冒者,此虛極而脫。而風家亦有眩者,風主運動故也。其或諸逆,發汗劇者,言亂目眩而死也。

太陽病,若下之,因複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必眩冒,冒家汗自出而愈。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茯苓白朮甘草桂枝湯。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小柴胡湯。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

吐、汗、下後虛煩,脈微沉緊,心下癖,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身搖,筋脈動惕,久而成痿,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痿,用栝蔞湯。

鼻衄

經絡熱盛,迫血妄行,出於鼻者,為衄血也。是雖熱,其邪尤在經,然亦不可發汗。經曰以桂枝、麻黃治衄,非治衄也,乃欲散其經中邪氣耳。衄血故為欲解,若衄不止而頭汗出,其身無汗,及發熱,汗不至足者,又為惡証,當明辯之。

太陽証衄血及服桂枝湯後致衄者,為欲解也,屬犀角地黃湯;衄不止。茅花湯。無汗能食者,即欲衄,黃芩湯。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 ,不得眠,芍藥地黃湯。

陽明病,渴欲漱水不咽者必衄,黃芩芍藥湯。

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者,麻黃升麻湯。脈浮大,欲發熱,下利,鼻衄乾嘔者,黃芩芍藥。衄,煩而後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石膏湯。

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其血,或從口鼻,或自目出,名下厥上竭,為難治,當歸四逆湯,仍灸太溪、三陰交、涌泉。一法用黑錫丹。

吐血

諸陽受熱,其邪在表,當汗不汗,致使熱毒入臟,積瘀於內,遂成吐血。凡見眼閉目紅,神昏語短,眩冒迷妄,煩躁漱水,狂驚譫語,鼻衄唾紅,背冷足寒,四肢厥逆,胸腹急滿,大便黑利,小便頻數,皆瘀血証也。不必悉具,但見一二,便作血証主張。

初得此病,急宜用藥。至於陸續不已,經數時而腹痛者,此又難於料理也。

經曰︰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犀角地黃湯。大下後寸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者,麻黃升麻湯。此有兩証,一陽毒,一陰毒。陽毒用升麻湯,陰毒用甘桔東加半夏、生薑。

血熱者,黃連阿膠湯、地榆柏皮湯、三黃瀉心湯。

脈浮,發熱,反灸之,必咽燥吐血,救逆湯。

咽喉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蜷臥不能自溫,當歸四逆湯。

心悸

心悸者,築築然動,怔忡不能自安者是也。其証有二,一者氣虛,一者停飲。

其氣虛者,陽氣內弱,心中空虛而為悸。又有汗下之後正氣內虛,亦令人悸,與氣虛而悸者,則又甚也,法當定其氣悸也。其停飲者,由飲水過多,停留心下,心火畏水,不能自安而為悸也。治法必先分水、氣,雖有餘邪,亦先治悸,免使水氣散走而成他証也。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經云︰先煩而悸者,此為熱;先悸而煩者,此為虛。故宜建中湯。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故心下悸,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小便少者,必裡急,豬苓湯。

陽明病,壯熱來往,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煩喜嘔,小柴胡湯。

太陽病,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太陽病,發汗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肌體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

少陽病,耳聾目赤,胸滿而煩,妄加汗下,則悸而驚,與小建中湯;有熱者,小柴胡湯。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悸,四逆散加桂枝;心下有水氣,厥而悸,當先治水,茯苓甘草湯。不然,水入胃中,必不利也。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

發黃

《內經》曰︰濕熱相交,民多病癉。癉者,單陽而無陰也。太陰脾土為濕熱所蒸,則雖見於外,必發身黃。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傷寒至於發黃,熱勢已極,且與蓄血大抵相類。小便不利,為發黃。小便自利,為蓄血也。設或寸口無脈,鼻出冷氣,與夫形如煙熏,搖頭直視,環口黧黑,舉體發黃,是皆真臟氣絕也。

傷寒,瘀血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太陽中濕,發黃身熱,頭痛目黃,汗出,濕在裡,五苓散、梔子柏皮湯。

濕家之為病,一分盡痛,發熱,身雖如似熏黃,小便不利,五苓散;小便自利,朮附湯;身煩痛,麻黃東加蒼朮;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黃耆湯。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鼓,穀疸湯、五苓散加茵陳。

陽明傷寒,發黃易飢,短氣腹滿,鼻乾咽燥,心脅痛,小便難,潮熱咳嗽,頭眩嗜臥,脈弦浮大,小柴胡東加茯苓。

血証發黃,如狂,小便多,大便黑,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選用之。

黃膽,脈浮滑緊數,頭面汗出,渴飲水漿,小便不利,茵陳蒿湯調五苓散。

初發黃,以瓜蒂末口噙水搐鼻中,黃水出,愈。

發狂

《難經》曰︰重陰者癲,重陽者狂。傷寒熱毒在胃,並入於心,遂使神不寧而志不定也,故發狂。始則少臥不飢,妄語妄笑,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皆獨陽亢極,熱之所致,非大下之,不能止也。亦有當汗不汗,瘀熱在裡,下焦蓄血如狂者,小便不利,時如狂未至於狂耳。

若夫狂言直視,便溺自遺,其與汗後大熱,脈燥,狂言不食,又為可慮也。

重陽即陽毒,脈數實,狂走錯語,煩躁乾嘔,面赤咽痛,潮熱發狂,或下利黃赤,陽毒升麻黃芩湯。

時行熱病,發狂,黑奴丸。

經曰︰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若外不解,與桂枝湯;外已解,但小腹急結,桃仁承氣湯。

血証如狂,脈微,身黃,唇燥漱水,無寒熱,小腹滿,小便不利,大便黑,犀角地黃湯;甚者,桃仁承氣湯、抵當丸,取下黑物為效。

筋惕肉瞤

《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偏虛,筋肉失所養,故惕然而跳,瞤然而動,非溫經助陽,不可也。張氏故特設真武湯以救之。或因發汗、吐、下後表裡俱虛而有此狀者,此又逆之甚矣。

太陽病,發汗不解,發熱,心悸頭眩,身 欲擗地,真武湯。

發汗過多,或虛弱人微發汗,或傷風自汗,妄用大青龍湯,便有厥逆,筋惕肉之証,並屬真武湯;羸者,去芍藥;有熱者,去附子。應發而腹中左右有動氣者,並不可汗。汗之,則筋惕肉瞤,或頭眩,汗出不止,其候最逆,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次服小建中湯,十救一二。

吐下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身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久而成痿者,通用。心下痞滿者,枳桔東加茯苓、甘草。

多眠汗下(附霍亂)

夫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陽氣虛,陰氣盛,則目瞑,故多眠,乃邪氣傳於陰而不在陽也。昏昏閉目,陰自闔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經曰︰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嗜臥者,外已解也。鼻乾不得汗,嗜臥者,風熱內攻,不干乎表,故熱氣伏於裡,則喜睡也。三陽合病,但欲眠睡,目合則汗,譫則有熱也。見盜汗,其胃熱,亦嗜臥也。風溫、狐惑亦有是証,又當辯之。

太陽病十日,脈浮細,嗜臥者,外雖已解。設胸滿、脅痛、鼻乾、不得汗者,小柴胡湯;脈但浮者,麻黃湯。

少陰病,但欲寐,尺寸俱沉細者,四逆湯。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多寐,尺寸俱沉細者,四逆湯。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多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白者,則止矣。

其濕霍亂死者少,干霍亂死者多。若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所傷之物不得出泄,壅閉正氣,陰陽懸隔,喘脹而死。《素問》︰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安得有霍亂也?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湯。

吐利汗出,脈微,惡寒,手足厥冷,拘急,四逆湯。腹滿而痛,四肢拘急,轉筋下利,理中湯加附子、官桂。加減詳見本方。

吐利止,身痛不休,桂枝湯。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吐利止,但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

陰陽易陰陽交

凡男子陽易,婦人陰易者,病新瘥而動淫欲也。其候身重氣乏,小腹絞痛,頭不能舉,足不能行,四肢拘急,百節解散,眼中生花,手足拳攣,其脈離經,皆不可治。或榮衛精髓竭,翕翕少氣,手足不能舉者而死。吁,外傷六氣,內傷七情,其為害若是耶。燒 散、 鼠屎湯、竹皮湯、乾薑湯、青竹茹湯、當歸白朮湯宜選用之。

陰陽交者,溫病不得發汗,汗之複生大熱,狂言不食,其脈燥疾是也,皆不治。若脈浮數,表証尤在,可再汗之。若脈沉實,則為胃實,又從汗下之。後複熱者,同此法。再汗用桂枝湯,再下用承氣湯。

怫郁

怫郁者,陽氣蒸越,形於頭面體膚之間,聚赤而不散。其証則有異焉︰大便硬而氣短者,實也;汗下後而得噦者,虛也。當詳究之。

太陽初得病,發汗不徹,並於陽明,續自微汗出,面色赤者,陽氣怫郁也,解肌湯;或汗久不徹,其脈浮緊,與麻黃湯。

小便不利,時有微熱,大便乍難,怫郁不得臥,此燥屎裡實也,承氣湯主之。

汗下後虛熱,又複下之,其人怫郁,複與之水,因而成噦。此胃中寒也,桂枝人參東加茯苓。

螈 者, 則急而縮, 則緩而伸。熱則生風,風主動,故筋脈相引而伸縮。傷寒至於螈 ,可謂危矣,能以祛風蕩熱之劑減其大勢,間有可治者。治法與 同。

戰栗

戰栗者,陰陽爭戰,故身為之搖也。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栗。戰者正氣勝,故有得汗而解者。栗則不戰而但鼓頷,遂成寒逆。此陰氣內熱,正不勝邪,宜薑附四逆東加灼艾以御之。經曰︰陰中干邪,必內栗也。又云︰邪中下焦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皆此類耳。方在惡寒條,四逆湯、甘草乾薑湯。若複躁而不得臥者,不治。

時行兩感

時行者,春應暖而反大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即時行之氣。春感寒邪在肝,升麻葛根解肌湯。夏感寒邪在心,調中益氣湯、射香湯、半夏桂枝甘草湯。秋感濕邪在肺,白虎加蒼朮;發黃,茵陳五苓散。冬感寒邪在腎,名曰冬溫,栝蔞湯。溫疫通用人參敗毒散、升麻葛根湯。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宜用辛溫藥發散。

傷寒兩感,半屬於陰,半屬於陽,臟腑俱受病。一日太陽、少陰俱病,則頭疼口乾,煩滿而渴。

二日陽明、太陰受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口,不知人者,六七日死,長沙無治法。但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裡,本自不同。後人以意消息,謂如下利不止,身體疼痛,當先救裡,與四逆湯;清便自調,與桂枝湯。然治有先後之說。

太陽先受病,在表,先解表。少陰先受病,在裡,先救裡。先表者,裡不可緩也。先裡者,表亦不可緩也。此通權變之論也。

不得眠

陽盛陰虛,則晝夜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臥安。若陰為陽所勝,故終夜煩擾而不得眠也。所謂陰虛則夜爭者是也。汗出鼻乾,不得臥,則邪在表也。若胃有燥屎與大熱錯語,及大汗,胃中汁乾而不得臥,則為邪在裡也。胃不和則臥不得安,故宜散熱和胃。若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又從梔子豉湯以涌之。至於少陰病,熱煩於內而不得眠,又宜扶陰散熱。若瘥後不得眠者,則熱氣與諸陽相並,陰氣未複也。有汗下太過,陽氣暴虛而不得眠者,若無熱証,又宜薑附湯以退陰複陽也。此又不可不知。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今反下之,若利止,必結胸;未止,三四日複下,必協熱而利。結胸,理中丸。協熱而利,白頭翁湯。

少陰利下,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此停水也;若二三日心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大承氣湯。

下之後複發汗,晝則煩躁不得眠,夜則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裡証,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

吐、下、汗後心中懊憹,虛煩不得眠,梔子豉湯。陽勝陰,則狂言亂夢,心煩乏氣者,酸棗湯。

陰勝陽,則驚悸昏沉,大熱乾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犀角解毒湯。

中風,汗出,脈濡而弱,厥而且寒,躁不得眠,小建中湯;煩躁,竹葉石膏湯。

瘥後飲酒,煩惡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犀角解毒湯。

發斑

大熱則傷血,血熱不散,裡實表虛,熱氣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輕則為疹子,甚則為錦紋。

或病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汗下未解,皆能致此。大抵有兩証︰一者溫毒,即春時發,汗下不解,邪氣不散,故發斑也;一者熱病,即冬時溫暖,乖戾之氣,遇春暄熱而發斑也。不可誤汗,若發其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也。然而斑之方萌,如蚊跡類焉。發斑多見於胸腹,蚊跡只在於手足。陽脈洪大,病患昏憒,先紅後赤者,斑也。脈不洪大,病患自靜,先紅後黃者,蚊跡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氣短,燥屎不通,又如果實靨者,雖盧扁複生,亦不能施其巧。凡汗下不解,煩悶,咳嗽嘔吐,足冷不溫,便是發斑之候。

溫毒發斑,黑膏主之;渴而心悶,下利嘔吐,下部有瘡,或口瘡,黃連橘皮湯、葛根湯、橘皮湯。

陽毒發斑,狂癲妄言,面赤咽痛,身斑如錦,下利赤黃,升麻湯、麥奴丸;有下証,調胃承氣湯。

時氣發斑,大青四物湯、豬膽雞子湯。

發斑通用升麻湯、犀角地黃湯;熱多者,玄參升麻湯、黃連一物湯、青木香一物湯。

凡赤斑五死一生,黑斑不救。

動氣

動氣者,臟氣不調,築築跳動,隨臟所主而形見於臍之左右上下也。《難經》各臟載之。又有真氣內虛,水結不散,氣與相搏,即發奔豚。以其從氣沖突如豚之奔,皆不宜汗下。然而獨不言脾,當臍之有動氣者,脾為中州,以行津液,妄施汗下,必先動脾,是以不言而喻也。左右上下,不宜汗下,何況中州之氣,其敢輕動之乎?傷寒所以看外証為當者,蓋不在脈之可見,必待問之可得。發汗、下,其可輕舉哉﹗

動氣通用理中湯去白朮,加桂。白朮燥腎閉氣,故去之,桂泄奔豚,加之。一法,用柴胡桂枝湯亦良。二方當看有熱無熱。

動氣在左,發汗則頭眩,汗下不止,筋惕肉瞤,為逆,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汗止,與建中湯。

動氣在右,發汗則衄而渴,心若煩,飲則吐,先宜五苓散,後與竹葉石膏湯。

動氣在上,發汗則氣上沖心,桃根湯。動氣在下,發汗則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暈,食入即吐,先宜大橘皮湯,後與小建中湯。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滿拘急,身雖熱,反欲拳,先宜甘草乾薑湯,後與小建中湯。

動氣在右,下之,則津液竭,咽乾鼻燥,頭眩心悸,宜竹葉石膏湯。

動氣在下,下之,則腹滿清穀,心痞頭眩,宜甘草瀉心湯。

蛔厥狐惑

蛔厥屬厥陰,病患素有寒,妄發其汗,或汗後身有熱,又複汗之,以致胃中虛冷,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而乍靜乍煩者,蛔或上而或下也。蟲聞食臭必出,所以食即吐蟲也。蛔厥,先用理中丸,次用烏梅丸。若誤下之,利不止,用四逆湯。

狐惑、濕 ,皆蟲証也。蓋腹中有熱,入食無多,腸胃空虛,故三蟲求食而食人之五臟也。其候四肢沉重,惡聞食氣,默默欲眠,目不能閉,嚙齒晦面,眉間赤、白、黑色變易無常。蟲食下部為狐,下唇有瘡,其咽乾。蟲食其臟為惑,上唇有瘡,其聲啞。治 通用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黃銳散。無陽者,用金液丹。厥陰為病,消渴,氣上沖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曰胃寒,複有消渴之証。蓋熱在上焦,而中焦則但寒無熱矣。又有大便難一証,並用理中東加大黃,入蜜少許微利之。

百合病

百合者,百脈一宗,舉身皆受病,無複所謂經絡傳次也。大病虛勞之後,臟腑不平,變而成此。其狀似寒無寒,似熱無熱,欲食不食,欲臥不臥,欲行不行,口苦便赤,藥入即吐利也。其脈微數,每尿則頭痛,六十日愈;頭痛者,但淅淅然惡寒者,四十日愈;若尿則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滑石代赭湯、雞子湯、百合洗方,可選用之。

不仁

不仁,謂不柔和也。經曰︰諸虛承寒,則為郁冒不仁。蓋其血氣虛少,不能周流於身,是為邪氣所伏,故肌體頑麻不知痛痒,寒過厥如尸,而郁且冒也。設或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又此為命絕也。

經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精血少,寒氣上奔,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人之身不仁,此為尸厥。以郁冒不仁為可刺之而得痊者,實神醫之診也。甘草乾薑湯、桂枝芍藥湯加乾薑、桂枝麻黃各半湯,宜消息選用之。

霍亂

霍亂者,上吐下利,揮霍而撩亂者是也。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則利而不吐。邪在中焦,既吐且利。然胃氣為邪氣所傷,陰陽乖隔,遂上吐而利也,乃謂霍亂。其餘但稱吐利者,有以異也。故以乾霍亂死者多,濕霍亂死者少。吐利則所傷之物得以泄出,胃中水穀盡也。

瘥後昏沉

傷寒瘥後半月以來,十餘日終不惺惺,錯語少神,或寒熱似瘧,或潮熱頰赤,醫以風溫治之,非也,是由發汗不透,寒熱在心包絡間也。

瘥後昏沉不醒,知母麻黃湯取微汗;胃脘有熱,虛煩而嘔,竹葉石膏東加生薑;嘔吐不已,膈上有寒,理中丸。

瘥後從腰以下有水,牡蠣澤瀉散。瘥後日暮微煩,以其病方瘥,強與穀食不消也,損穀則愈矣。

傷寒四証類玄(出《指掌圖》)

痰証

外証憎寒壯熱,惡風自汗,胸滿,氣上沖咽不得息,但身不疼,項不強。若涎多者,亦隱隱頭疼。脈有寸浮者,亦有寸伏者,以意參之,柴胡半夏湯、金沸草散、大半夏湯。氣上沖者,瓜蒂散吐之。

傷食

亦頭疼惡寒,身熱,但左手脈平和,右手脈緊盛,知為食也,大橘皮湯、二陳湯。心腹滿痛,大柴胡湯下之;胸滿嘔吐,瓜蒂散吐之。

虛煩

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頭不疼,身不痛為異耳。表既虛,不可汗;裡不實,不可下。叔和云︰虛煩有熱,不可攻。

腳氣

傷寒傳足不傳手,所以寒濕之氣發於足,則類傷寒。其証頭疼身熱,肢節痛,大便秘,或嘔,但初病時起於腳膝屈弱,不能移動為異耳。感於寒,所患必冷,越婢、小續命湯入生薑汁最妙。感於暑,所患是熱,小續命去附子,減桂一半。腳腫,木瓜散、檳榔散。大便秘,脾約丸。

小便自利

太陽身黃,小便當不利,今反自利,其人如狂,血証也,抵當湯。

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自利,為有血也,抵當丸下之。尿血,延胡索湯︰延胡索、朴硝二兩,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八分,溫服。

陽明自汗,應小便不利而反自利,津液內竭也。屎雖硬,不可攻,宜蜜導煎、豬膽汁法。

少陰四逆,小便自利,虛寒也,四逆湯及真武湯去茯苓;小便秘或赤,知內有熱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小腹滿,知不為熱,乃蓄血也。若陽明津竭自利,與夫少陰自利,乃胞寒不禁,可不溫乎?

熱入血室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必自愈。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如瘧狀,小柴胡湯。

陽明下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然汗出而愈。

婦人熱入血室,有二經水適來。二條不言藥者,蓋以經血方來,熱氣乘虛而入,經血止,則熱亦出矣,故不可用汗下藥犯其胃氣及上中焦。如其胸滿譫語,此內實也,刺期門以瀉之。若經水適斷,續得寒熱,其血必結,故用小柴胡湯。若陽明熱入血室,此男子失血之証,但當刺以瀉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