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七 喘統論

《三因方》云︰喘病肺實者,肺必脹,上氣,咽中逆,如欲嘔狀,自汗。肺虛者,必咽干無液,少氣不足以息也。王宇泰云︰喘而無汗,煩躁,脈浮大者,汗之。喘而有汗,腹滿,脈沉實者,下之。又云︰喘而自汗,腹滿便秘,氣口脈大於人迎,下之無疑,外此則不宜輕下也。

咳嗽氣急,喉聲如鼾者為虛。喉中如水雞聲者為實。戴複庵云︰有痰喘,有氣喘,有胃虛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聲。氣喘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胃氣虛喘者,抬肩擷肚,喘而不休。火炎上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複甚。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入咽,墜下痰涎,其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者,以火濟火也。

痰實肺閉

肺虛如器而不容物,痰熱實之,則氣不得宣,呼吸壅滯,喘急妨悶,胸膈痞痛徹背者,宜

《濟生》栝蔞實丸。此與水氣相似,但水即飲也,飲體稀而痰質稠,飲多寒而痰多熱耳。

《濟生》栝蔞實丸

栝蔞實(研) 枳實(去瓤,麩炒) 桔梗 半夏(等分)
上為末,薑汁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淡薑湯下。

《元戎》葶藶大棗湯

葶藶(二兩,炒紫色,杵成丸)
以水三升,大棗二十枚,同煮取二升,去滓,內麻黃、五味子各半兩,取清,令二日服一劑盡,瘥。《外台》方︰葶藶、杏仁二味,杵末,棗肉丸。此又加麻黃、五味,其用彌廣矣。

水氣乘肺

喘因水氣乘肺者,經所謂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喘而不客也。古法︰心下有水氣,上乘於肺,得臥者,以《直指》神秘湯主之。若腎中水邪干肺者,則《濟生》腎氣丸主之。

神秘湯

人參 陳皮 桔梗 紫蘇 半夏 桑皮 檳榔(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上用水薑煎,食遠溫服。

寒邪入肺

喘因寒邪入肺者,經曰︰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咳動肩背,因背受寒邪,伏於肺中,關竅不通,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緊,亦有部俱伏者,宜發散,則身熱退而喘定。小青龍、三拗湯之屬。若內兼火熱,外顯煩躁者,宜散而兼清,麻杏甘石之屬。

小青龍湯

麻黃 桂枝 芍藥 細辛 甘草(各三兩) 乾薑(三兩)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上以水一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

三拗湯 (方見咳門。)

令火爍金

喘因夏月火爍肺金者,上焦熱甚、煩渴,多汗,肺主氣而屬金,金畏火逼,氣不得降而反上行,從化於火也。

人參白虎湯

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腎虛氣逆

喘因腎虛,氣吸不下者,或因氣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但經微勞,或飢時即發。宜以六味補陰之屬,壯水配火。若足冷面熱者,須以八味安腎之屬,導火歸元。

安腎丸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 川烏頭(炮,去皮臍,各十六兩) 桃仁(麩炒) 白蒺藜(炒去刺) 巴戟(去心) 山藥 茯苓 肉蓯蓉(酒浸,炙) 石斛(去根,炙) 萆薢白朮 破故紙(各四十八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送下,空心食前。

小安腎丸 治腎虛冷憊,陰火上升、喘嗽、齒痛,腰痛。

香附子 川烏頭 川楝子(以上各一斤,用鹽四兩,水四升,同煮,侯干切焙) 茴香(十二兩) 熟地黃(八兩) 川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微汗,四兩)
上六味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臨臥,鹽湯溫酒任下。

喘者,積痰在肺,遇冷即發,喘鳴迫塞,但坐不得臥,外寒與內飲相搏,宜小青龍湯主之。若肺有積熱,熱為寒束者,宜越婢湯主之。

小青龍湯 (方見前。)

越婢加半夏湯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一兩) 半夏(半升) 大棗(五十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定喘湯

白果(二十一枚,去殼、切碎,炒黃色) 麻黃 半夏 杏仁 蘇子 桑皮 款冬花(各二錢) 黃芩(炒,一錢半) 甘草(一錢)
水三盅,煎二盅,分二服,徐徐服無時。一方無黃芩。

按︰仲景雲,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越婢加半夏湯治之。又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東加石膏湯主之。丹溪云︰肺脹而咳者,用訶子、青黛、杏仁,佐以海石、香附、栝蔞、半曲,蜜丸噙化。仲景之治,乃傷寒法也。邪從皮毛入肺,則肺脹,故治宜散邪之劑。丹溪之治,乃陰虛火動迫肺,及濁痰瘀血凝結於內,故治以收斂消瘀之劑。然亦有引動腎間虛氣,喘不得臥,足冷如冰者,非《濟生》腎氣不效。丹溪治 喘之症,未發以扶正氣為主,八味腎氣,溫腎行水之謂也。已發用攻邪氣為主,越婢、青龍,泄肺蠲飲之謂也。

定喘丸 治虛人痰多咳嗽,胸滿氣逆,行坐無時,連年不已。

人參(二錢半) 南星 半夏(各二錢) 苦葶藶(五錢)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糊丸黍粒大,每三五十丸,生薑湯下,亦可漸加。

血積肝傷

喘因血積肝傷者,經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