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一 中風統論

中風之病,昔人有真類之分,蓋以賊風邪氣所中者為真,痰火食氣所發者為類也。以愚觀之,人之為病,有外感之風,亦有內生之風。而天人之氣,恆相感召,真邪之動,往往相因。故無論賊風邪氣從外來者,必先有肝風為之內應。即痰火食氣從內發者,亦必有肝風為之始基。設無肝風,亦只為他病已耳。寧有卒倒、偏枯、歪僻、牽引等症哉。經云︰風氣通於肝。又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寒收引,皆屬於腎。由此觀之,則中風之病,其本在肝,猶中濕之屬於脾,中寒之屬於腎也。雖五臟各有中風之症,然風在他臟,則又顯他臟之証矣。豈如今人之所謂中風哉,而其為病,則有臟腑經絡淺深之異。口眼歪斜,絡病也,其邪淺而易治;手足不遂,身體重痛,經病也,邪差深矣,故多從倒仆後見之;卒中昏厥,語言錯亂,腑病也,其邪為尤深矣。大抵倒仆之候,經腑皆能有之。其倒后神清識人者在經,神昏不識人者在腑耳。至於唇緩失音,耳聾目瞀,遺尿聲鼾等症,則為中臟,病之最深者也。然其間經病兼腑者有之,臟病連經者有之,腑臟經絡齊病者有之,要在臨病詳察也。至於真邪虛實之故,治法通塞之宜,苟不預為講求,何以應斯倉卒哉。夫邪氣所觸者,邪風暴至,真氣反陷經絡腑臟,卒然不得貫通,不相維系。《內經》所謂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是也。臟邪所發者,臟氣內虛,肝風獨勝,卒然上攻九竅,旁溢四肢,如火之發,如泉之達,而不可驟止。肝象木而應風,而其氣又暴故也。又邪氣所觸者,風自外來,其氣多實。肝病所發者,風從內出,其氣多虛。病虛者,氣多脫。病實者,氣多閉。脫者欲其收,不收則死;閉者欲其通,不通亦死。約言治要,蓋有八法,茲用條列於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又五臟中風分治之方,余見古方龐雜失旨,不適于用,謹刪正五方,並錄出以備檢用云。

卒中八法

夫醫之治病,猶將之御敵,宰之治民也。御敵有法,奇正虛實,隨機應變。不知法,則以御敵矣。治民有道,刑政教化,以時而施,不明道,則不足以臨民矣。病有陰、陽、表、裡、虛、實、緩、急之殊,醫有寒、溫、汗、下、補、瀉、輕、重之異,不知此,則不足以臨病矣。故立中風八法,以應倉卒之變。至於隨証緩調,另詳其法於後。蓋病千變,藥亦千變,凡病皆然,不獨中風。余於此首言之者,亦一隅三反之意爾。

卒中八法

卒然口噤目張,兩手握固,痰壅氣塞,無門下藥,此為閉証。閉則宜開,不開則死。搐鼻、揩齒、探吐,皆開法也。

白礬散 (《聖濟》) 治急中風,口閉涎止,欲垂死者。

白礬(二兩,生) 生薑(一兩,連皮搗,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
上二味,合研濾,分三服,旋旋灌之,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退,方可服諸湯散救治。

又方

白礬(如拇指大一塊為末) 巴豆(一粒,去皮膜)
上將二味,于新瓦上 令焦赤為度,煉蜜丸芡實大,每用一丸,綿裹,放患人口中近喉處良久,吐痰立愈。一方加牙皂一錢, 研取三分,吹鼻中。

急救稀涎散 (《本事》) 治中風涎潮,口噤氣閉不通。

豬牙皂角(四梗,肥實不蛀者,去黑皮) 晉礬(光明者,一兩)
上為細末和勻,輕者半錢,重者一錢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但微微冷涎出一二升,便得醒,次緩緩調治,大服亦恐過傷人。(孫兆方。)

勝金丸 (《本事》) 治同前。

生薄荷(半兩) 豬牙皂角(二兩,捶碎,水一升,二味同浸杵汁,慢火熬成膏) 瓜蒂末 藜蘆末(各一兩) 朱砂(半兩,研)
上將朱砂末一分,與二味末研勻,用膏子搜和,丸如龍眼大。以余朱砂為衣,溫酒化一丸,甚者二丸,以吐為度。得吐即省,不省者不可治。

卒中八法

猝然之候,但見目合、口開、遺尿、自汗者,無論有邪無邪,總屬脫症。脫則宜固,急在元氣也。元氣固,然後可以圖邪氣。

參附湯

人參 製附子
用人參鬚倍於附子,或等分,不拘五錢或一兩,酌宜用之,薑水煎服。有痰加竹瀝。

卒中八法

昔人謂南方無真中風病,多是痰火氣虛所致,是以近世罕有議解散者。然其間賊風邪氣間有之。設遇此等,豈清熱、益氣、理痰所能愈哉。續命諸方,所以不可竟廢也。俟大邪既

小續命湯 (《千金》) 河間云︰中風面加五色,有表症,脈浮而惡寒,拘急不仁,此中風也。宜以加減續命,隨症治之。(《古今錄驗》)。

麻黃 桂枝 杏仁 芍藥 甘草 人參 川芎 防己 黃芩(各一兩)附子(半兩,製) 防風(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加減法︰無汗惡寒,加麻黃、防風、杏仁。有汗惡風,加桂枝、芍藥、杏仁。無汗身熱,不惡風,加葛根二兩,桂枝、黃芩各依本方加一倍。有汗身熱,不惡寒,加石膏、知母各二兩,甘草一兩。無汗身寒,加附子半兩,乾薑二兩,甘草三兩。有汗無熱,加桂枝、附子、甘草,各依本方加一倍。肢節攣痛,或木不仁,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加減,雖治之,不能去其病也。

戴氏加減法︰多怒加羚羊角。熱而渴去附子,加秦艽。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不得睡加棗仁。不能言加竹瀝。神虛無力去麻黃,加人參。

又云歧子加減(見《準繩類方》。)

三化湯 (潔古) 河間云︰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証,先以加減續命湯,隨症汗之。內有便溺之阻隔,複以三化湯下之。

濃朴 枳實 大黃 羌活(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終日服之,以微利為度。

經云︰脾胃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濃也。既濃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膏粱之疾,非肝腎經虛之候也。何以明之?經云︰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其卑者,下也。監者,陷也,坑也。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則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也。

按︰續命、三化,並攻泄大邪之劑,人壯氣實者宜之。若氣弱無力者,不可用也。余故錄《肘後》等方於後,以備參用。蓋醫者法必求備而用必極慎也。

《肘後》紫方 療中風脊強,身痙如弓。

雞屎(二升) 大豆(一升) 防風(三兩)
水二升,先煮防風取三合汁。豆、雞屎二味,熬令黃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後入防風汁,和勻分再服,相去人行六七裡,覆取汗避風。

荊芥散 治中風口噤,四肢搐搦,或角弓反張。

荊芥一味,略炒為末,酒服二錢。

賈似道云︰此方出《曾公談藝錄》,前後用之甚驗。其子名順者,病此已革,服之立定,真,四肢強直。或心眼倒築,吐瀉欲死者,亦只此一味,微炒為末,每服三錢,豆淋酒調服。

或童子小便服之。口噤則抉齒灌下,藥下如神。王貺《指迷方》,加當歸等分,水煎服。

豆淋酒法

黑豆二升,熬令聲絕。酒二升,納鐺中急攪,以絹濾取清,頓服取汗。

續命煮散 複營衛,卻風邪。

桂枝(七分) 白芍 甘草 防風 獨活 人參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荊芥穗 細辛 干葛 遠志(去心) 半夏(各五分)
上銼作一帖,入薑三片,水煎服。

卒中八法

大氣,不息之真氣也。不轉則息矣。故不特氣厥類中,即真中風邪,亦以轉氣為先。經云︰大氣一轉,邪氣乃散。此之謂也。

八味順氣散 (嚴氏) 凡患中風者,先服此順養真氣,次進治風藥。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青皮 台州 烏藥 香白芷(各一兩) 甘草(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勻氣散 (《良方》) 即順風勻氣散。

白朮 烏藥 人參 天麻(各一錢) 沉香 青皮 白芷 木瓜 紫蘇
上銼作一帖,薑三片,水煎服。

卒中八法

或因風而動痰,或因痰而致風,或邪風多附頑痰,或痰病有如風病。是以掉搖眩暈、倒仆昏

滌痰湯 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南星(製) 半夏(泡七次) 枳實(麩炒) 茯苓(各二錢) 橘紅(一錢半) 石菖蒲 人參(各一錢) 竹茹(七分)
水一盅半,生薑五片,煎八分,食後服。

清心散 治風痰不開。

薄荷 青黛 硼砂(各二錢) 牛黃 冰片(各三分)
上為細末,先以蜜水洗舌,後以薑汁擦舌,將藥末蜜水調稀,搽舌本上。

卒中八法

內風之氣,多從熱化,昔人所謂風從火出者是也。是証不可治風。惟宜治熱。《內經》云︰風淫於內,治以甘涼。《外台》云︰中風多從熱起。宜先服竹瀝湯。河間云︰熱盛而生風。或熱微風甚,即兼治風也。或風微熱甚,但治其熱,即風亦自消也。

竹瀝湯 治熱風,心中煩悶,言語蹇澀。

竹瀝 荊瀝(各五合) 生薑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服三合,以酒調服良。一方︰竹瀝、荊瀝、梨汁各二合,陳醬汁半合,相合,微煎一二沸,濾清,細細灌入口中。治中風不語,昏沉不識人。一方︰竹瀝五合,人乳汁二合,三年陳醬汁半合,三味相和,分三服。治熱風,舌強不得語,心神煩悶。一方︰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三味相和,溫分三服,日夜各一服。

地黃煎 (《千金》) 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

生地汁 枸杞根汁(各二升) 生薑汁(一升) 酥(三升) 荊瀝 竹瀝(各五升)梔子仁 大黃(各四兩) 茯苓(六兩) 天冬 人參(各八兩)
上先煎地黃等汁成膏,余五物為散,內攪調,每服一匕,日再,漸加至三匕,覺利減之。

卒中八法

風邪中人,與痰氣相搏,閉其經隧,神暴昏、脈暴絕者,急與蘇合、至寶之屬以通之。蓋惟香藥,為能達經隧、通神明也。

蘇合香丸

白朮 朱砂(研) 烏犀角(屑) 青木香 香附 訶子(煨取肉) 白檀香(各二兩) 龍腦(研 兩) 麝香(研,七錢半) 沉香 丁香 蓽茇(各二兩)
上為細末,入藥研勻,用安息香膏,並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清晨取井花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溫酒亦得,空心服。

至寶丹 (方詳《準繩》,茲不贅。)

卒中八法

中風卒倒者,邪氣暴加,真氣反陷,表裡氣不相通故也。灸之不特散邪,抑以通表裡之氣。又真氣暴虛,陽絕於裡,陰陽二氣,不相維系,藥石卒不能救者,亦惟灸法,為能通引絕陽之氣也。
灸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症。
百會一穴(在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許。)髮際是兩耳前兩穴。
肩 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曲池二穴(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橫紋頭陷中是。)
風市二穴(在膝外兩筋間,平立舒下手著腿,當中指頭盡處陷者宛宛中。)
足三裡二穴(在膝眼下三寸, 外廉兩筋間。)
絕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當骨尖前動脈中尋按取之。)
灸風中臟,氣塞涎潮,不語,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會一穴。
大椎一穴(一名百勞,在項后第一椎上陷中。)
風池二穴(在顳 后發際陷中。)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其中指下陷者中是曲池二穴。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足三裡二穴。
灸風中脈,口眼歪斜。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
頰車二穴(在耳下八分。)
地侖二穴(在俠口吻旁四分,近下有脈微動者是。)

凡 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壯。 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壯。艾炷大如麥粒,頻頻灸之,以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
灸中風卒厥,危急等症。
神闕 用淨鹽炒乾,納臍中令滿,上加濃薑一片蓋之,灸百壯至五百壯,愈多愈妙。姜焦則易之。
丹田(臍下三寸) 氣海(臍下一寸五分) 二穴俱連命門,為生氣之海,經脈之本,灸之

凡灸法炷如蒼耳大,必須大實。其艾又須大熟。初得風之時,當依此次第灸之,火下即定。《千金翼》云︰愈風之法,火艾特有奇能,針石湯藥,皆所不及也。
灸法︰頭面上炷艾,宜小不宜大,手足上乃可粗也。又須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趙氏曰︰口之 ,灸以地倉。目之斜,灸以承泣,苟不效,則灸人迎。夫氣虛風實而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氣為風邪所陷,故宜灸。經云︰陷下則灸之是也。
范子默記崇寧中,凡兩中風,始則口眼歪斜,次則涎潮閉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通氣。十地倉、百會、肩 、曲池、風市、足三裡、絕骨、發際、大椎、風池

羅謙甫云︰凡治風,莫如續命湯之類,然此可以扶持疾病。要收全功,必須艾火為良。
以上八法,不過約言治要耳,而風氣善行數變,証狀不一,茲更備舉諸風,條列如下,學人習而通焉,則思過半矣。

【擬五臟中風分治之方】

(新定)腎風蓯蓉丸

蓯蓉 熟地 防風 虎骨 山藥 牛膝(各一兩) 黑豆 石斛 當歸
蜜丸梧子大,每百丸,空腹食前酒下。

(新定)肺風人參湯

人參(一兩) 麻黃(八錢) 羚羊角(三錢) 白蘚皮(三錢) 防風(一兩) 桔梗(五錢) 杏仁(廿一粒) 石膏(七錢) 甘草(五錢)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煎去滓溫服。

(新定)脾風白朮湯

白朮 白茯苓 防風 防己(各七錢五分) 人參 甘草(各五錢) 白芍 附子麻黃 薏仁(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煎,入生薑汁半分,同煎取七分,去滓,服無時,日三。

(新定)心風犀角丸

人參(二兩) 犀角(一兩) 遠志 生地黃 天冬(各五錢) 石菖蒲(五錢) 赤箭(五錢) 紫石英(五錢) 防風(七錢) 茯苓(三兩) 細辛(三錢) 丹砂(一兩,即辰砂) 龍香(各一錢)
上為末,蜜丸,雞豆大,每服一丸,溫酒下無時。

(新定)肝風天麻散

天麻(二兩) 川芎(一兩) 人參(一兩) 犀角(七錢) 羚羊角(一兩五錢) 烏蛇(三寸) 柏子仁 酸棗仁 鉤藤(各一兩半) 甘菊(一兩)
上為散,豆淋酒下一錢匕,漸加至二錢匕,日三夜一。

中風失音不語

失音者,語無聲音,蓋即喑也。夫喉嚨者,氣之所上下也;會厭者,聲音之門戶也。其氣宣能言語也。《外台》云︰肝風其口不能言,脾風聲不出,或上下手。又云︰脾之脈,挾喉連舌本,心之別脈系舌本。今心脾臟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河間云︰內奪而厥,謂腎脈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下,則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經名喑痱,地黃飲子主之。比而論之,失音者,語言如故,而聲音不出,為臟之虛也。舌強不能語,雖語而謇澀不清,痰涎風氣之所為也。不語者,絕無語言,非神昏不知人,即臟氣厥,不至舌下,要須分別治之。

河間地黃飲子

熟地黃 巴戟(去心) 石斛 山茱萸 蓯蓉(酒浸,焙) 附子(泡) 五味子肉桂 麥冬 白茯苓 石菖蒲 遠志(去心,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薄荷七葉,同煎至八分,服無時。

滌痰湯

清心散 (二方並見前逐痰涎門。)

《寶鑒》茯神散

茯神心(一兩,炒) 薄荷(二兩,焙) 蠍梢(去毒,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下,此治風氣挾痰不語之劑。

口眼歪斜

足陽明脈,循頰車;手太陽脈,循頸上頰。二經俱受風寒,筋骨引頰,令人口 僻。目不能

《外台》治中風,面目相引,口 ,牙車急及舌不得轉方

獨活(三兩) 竹瀝 生地黃汁(各一升)
三味合煎,取一升頓服之,即愈。

又方

牡蠣(熬) 礬石(燒) 附子(泡去皮) 灶下黃土
上各等分為末,取三年雄雞冠血,和藥敷其上,候複故,便洗去之。《千金翼》云︰左

戴元禮云︰有無故口眼 斜,投以中風藥不效,蓋緣骨虛中受風邪所致。當於此求之,不可例作尋常中風治之。

又方

蓖麻子去殼爛搗,右 塗左,左 塗右。或以鱔血入麝香少許塗之。

偏風

偏風者,風邪偏客身之一邊也。其狀或左或右,手不能舉,足不能履。《內經》所謂風邪之者,其狀與偏風等也。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不可偏也,偏則陰陽傾而隔矣。經絡者,血氣所流注,不可塞也,塞則氣血壅而廢矣。和利陰陽,疏瀹經絡,治內傷之道也。大藥攻邪,針熨取汗,治外感之道也。

甄權防風湯 療偏風。

防風(一兩) 羌活(二兩) 川芎(一兩) 白芷(一兩) 葛根(二兩) 杏仁(二兩)兩) 人參(二兩) 牛膝(一兩) 狗脊(一兩) 萆薢(一兩) 薏仁(二兩) 麻黃(四兩) 石膏(二兩) 桂心(二兩) 生薑(五兩)
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一劑覺好,更進一劑。灸風池、肩 、曲池、支溝、五樞、陽陵泉、巨虛、下廉,合七穴,一度灸之即瘥。(《外台》。)

麻子仁湯 (《聖濟》) 治偏風手足不遂,口眼 斜。

麻子仁 黑豆(緊小者) 鴿糞(各二合) 垂柳枝(半寸長者,二握)
四味,先以酒七升煮柳枝,取五升。炒鴿糞、麻仁、黑豆等令黃,乘熱投柳枝酒內,須臾去滓令淨。每服旋取,溫服二合至三合,空心、臨臥各一服。

活絡丹

川烏 草烏(並炮去皮) 膽星(各六兩) 地龍(去土焙乾) 乳香(去油) 沒藥(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酒下。

戴氏云︰病症有終身不愈者,其在腰,或屈而不能伸,或伸而不能屈,在手足亦然。治法活血為先,多服四物湯,吞活絡丹佳。

夜合醞酒方 治中風手足攣縮,不得屈伸。

夜合枝 桑枝 槐枝 柏枝 石榴枝(各生用五兩) 羌活(二兩) 防風(五兩)糯米(五升) 細曲(七斤半) 黑小豆(緊小者,生用,五升)
共十味,以水五斗,浸五枝,同煎取二斗五升,去滓,浸米豆二宿蒸熟,與曲、羌活、三味拌和,造酒依常醞法。封七日,壓去糟,取清酒三合至五合,時飲之。令常有酒氣,勿

熨法 治中風骨節疼痛。

天麻 半夏 細辛(各二兩)
絹袋二個,各盛藥令勻,蒸熱交互熨痛處,汗出則愈,數日再熨。

歷節痛風

歷節風者,血氣衰弱,風寒襲入關節,不得流通,真邪相攻,所歷之節,悉皆疼痛,故謂歷歷節腫痛,的是濕病。由飲酒當風,或汗出入水所致。經云︰濕流關節是也。挾寒者,其痛

沒藥散

沒藥(研,半兩) 虎脛骨(酥炙,三兩)
二味搗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日三。

大棗湯

大棗(十五枚) 附子(一枚) 甘草(一尺) 黃耆(四兩) 麻黃(五兩) 生薑(二
水七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

白頭翁酒 治諸風攻痛四肢百節。

白頭翁草一握,搗,以醇酒投之,頓服。

又方

黑豆(炒,半升) 威靈仙(二兩) 桑根白皮(一兩)
三味用醇酒一升半,煎取八合,去滓,頓服之。桑皮換桑枝佳。張杲嘗患兩臂痛,服諸藥無效。一醫教取桑枝一小升,切細,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數劑而愈

犀角湯 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千金》)

犀角(二兩) 羚羊角(一兩) 前胡 黃芩 梔子仁 射干(各三兩) 大黃 升麻(各四兩) 豆豉(一兩)
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一方有獨活一兩半,元參、生乾地黃各一兩,牛蒡根半兩

至於攻走骨節,則獨活、牛蒡根尤有專長也。

白花蛇散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二兩) 何首烏(去黑皮) 蔓荊實 牛膝(酒浸,各四兩)威靈仙 荊芥穗 旋複花(各二兩)
上七味搗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空心臨臥服。

牛膝湯

牛膝(酒浸) 當歸 赤芍(各一兩) 虎骨(酥炙令黃,二兩) 芒硝(別研) 芎(各半兩) 桃仁(去皮光,雙仁勿用,二兩)
上七味為散,每服空心溫酒調下一錢至二錢。

抵聖散

虎脛骨(不計多少,打破,酒浸,蘸酒旋炙令黃脆為度。)
上一味為散,每服半錢,入薄荷末一錢,人參末半錢,煎乳香酒調下。

仁齋云︰虎骨酥炙黃捶碎如米,每骨一升,以酒三升,浸五日,空心服一盞,冷則暖之

麝香丸 治白虎歷節,諸風疼痛,游走無定,狀如蟲嚙,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

大川烏(八角者三個,生用) 全蠍(三十一個,生用) 黑豆(二十一粒,生用) 地龍
上為細末,入麝香半字約三分,同研勻,糯米飲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臥令膈空,溫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

許叔微云︰予得此方,凡是歷節及不測疼痛,一二服便瘥。在歙州日,有一貴家婦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則發,如蟲嚙其肌,多作鬼邪治。予曰︰此正歷節痛,三服愈。

鶴膝風

(一條,頭尾全者) 白附子 阿魏 桂心 白芷(各一兩) 乳香(三分)威靈仙 地骨皮 牛膝 羌活 安息香 桃仁(各一兩,生,同安息香研) 沒
上十六味, 、桃仁、白附、阿魏、桂心、白芷、安息香、乳香、沒藥九味,同童子小便並酒二升炒熟,冷后,入餘藥為丸,蜜丸如彈子大,空心溫酒化下一丸。( 即全蠍也,氣味甘辛平,有毒,主諸風癮疹及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澀,手足抽掣。)

風緩

風緩即攤緩。其候四肢不舉,筋脈關節無力,不可收攝者,謂之攤。其四肢雖能舉動,而肢節緩弱,憑物不能運用者,謂之緩。或以左為攤,右為緩,則非也。但以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耳。推其所自,皆由氣血虛耗,肝腎經虛,陰陽偏廢而得之。或有始因他病,服吐下之藥過度,亦使真氣內傷,營衛失守,一身無所稟養而然也。(《聖濟》)

風緩者,風邪深入而手足為之弛緩也。夫脾主肌肉四肢,胃為水穀之海,所以流布水穀之氣,周養一身。脾胃既虛,肢體失其所養,於是風邪襲虛,由腠理而入肌肉,由肌肉而入脾胃,安得不為之緩廢乎。又人之一身,筋骨為壯,肝主筋,腎主骨,肝腎氣虛,風邪襲之,亦有肢體緩弱之症,是當先祛風而後益之。(《仁齋》)

天麻浸酒方 治癱緩風,不計深淺,久在床枕。

天麻 龍骨 虎骨 骨碎補 烏蛇(酒浸,去皮骨) 白花蛇(同上) 羌活 牛膝(各半兩) 松節(銼) 敗龜板(酥炙) 干熟地黃 當歸 川芎 茄根 附子(一枚,泡去皮臍) 大麻仁 原蠶砂(炒,各一兩)
共十九味, 咀,如麻豆大,用酒二斗浸,密封。春夏三日,秋冬七日。每服一盞,不

四斤丸 治風寒濕毒,與氣血相搏,筋骨緩弱,四肢酸疼癢痺。

宣木瓜(去穰,切,焙) 天麻 牛膝(焙) 蓯蓉(洗切,焙)
上四味各一斤,用好酒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取出焙乾為末。外用熟附子、虎骨酥炙各二兩為末,用浸藥酒調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溫酒或豆淋酒下。

一方︰加當歸三兩,乳香、沒藥、五靈脂各半兩,麝香一錢,名大四斤丸。

新定

人參(一兩半) 黃耆(一兩半) 白朮 何首烏 肉蓯蓉 菟絲子 牛膝(各四 (三兩) 川萆薢(三兩) 骨碎補(三兩) 狗脊(三兩) 川附子(三兩) 川烏 羌活 防風 地龍 全蠍(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

風瘙癢

風瘙癢者,表虛衛氣不足,風邪乘之,血脈留滯,中外鼓作,變而生熱,熱即瘙癢。久不瘥,淫邪散溢,搔之則成瘡也。

防風湯淋洗方

防風 苦參 益母草(各三兩) 白蒺藜(五兩炒) 荊芥穗 蔓荊實 枳殼(各
每用三兩,方一斗,煎至八升,乘熱淋洗患處。

松葉酒方

松葉一斤,酒一斗,煮三升,日夜服,出汗。

胡麻散 治脾肺風毒,攻注皮膚,瘙癢,手足生瘡,及遍身 ,發赤黑靨子

胡麻(炒令香熟) 枳殼(各二兩) 防風 蔓荊實 威靈仙 苦參 川芎 荊芥穗 何首烏(米泔浸透,去黑皮,炒乾) 甘草(炙,各一兩) 薄荷(半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溫酒下。或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洗方 (思永堂松年大伯常用此方治遍身 作癢,以之浴身。后先父用之無不效

紫背浮萍(半碗) 草(一握) 蛇床子(五錢) 蒼耳子(一兩) 防風(五兩) 煎湯熏洗數次,無不愈者。

卷一 諸濕統論

溫氣不一,有天之濕,霧露雨是也。天本乎氣,故先中表之營衛。有地之濕,水泥是也本乎形,故先傷皮肉筋骨血脈。有飲食之濕,酒水乳酪之類是也,傷於脾胃。有汗液之濕,汗液亦濕也,止感於外。有人氣之濕,太陰濕土之所化也,乃動於中。天之濕,汗之。地之濕,滲之。飲食之濕,在上吐之,在中奪之,在下者引而竭之。汗液之濕,亦以汗取之。人氣之濕,屬太陰所化,在氣交之分。土兼四氣,寒熱溫涼,升降浮沉,備在其中,當分上下中外而治,以兼化四氣,淫佚上下中外,無處不到也。大率在上則病頭重胸滿嘔吐;在外則身重腫脹;在下則足脛跗腫;在中則腹脹中滿痞塞。其所用藥,亦兼寒熱濕涼以為佐使而治之。濕之為病,有自外入者,有自內生者,必審其方土之病本。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從外入,多自下起,是以重腿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通滲泄。西北地高,人食生冷濕面,或飲酒後寒氣怫郁,濕不能越,或腹皮脹疼,甚則中滿水蠱,或周身浮腫如泥,按起,此皆自內而生者也。審其元氣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責其根在內者也。然方土內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須對症施治,不可執一也。中濕與風寒氣合者為痺,其寒多者為痛,為浮腫,非術、附、桂不能去也。其風多者,為煩劇,為流走,非麻黃、薏苡、烏頭不能散也。其濕多者,為堅滿,為氣閉,非甘遂、葶藶、枳、術不能泄也。

散濕之劑

麻黃加朮湯 《金匱》云︰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白朮(四兩) 杏仁(七
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

按︰此治寒濕在表之劑也。寒固當汗,而濕在表者,亦非汗不解,故以麻黃散寒,以白朮除濕。取微汗者,汗大出,則濕反不去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治風濕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方詳《金匱》,茲不贅。)

羌活勝濕湯 (東垣) 治濕氣在表,脈浮,身重不能轉側,自汗,或額上多汗,此

羌活 獨活(各一錢) 川芎 本 防風 炙草(各五分) 蔓荊子(三分)

如腰痛中冷沉沉然者,有寒濕也。加酒洗漢防己、附子各五分。

按︰此治風濕在腠理及關節之劑。吳鶴皋云︰無竅不入,惟風藥為能,故凡關節之疾病,非羌活、獨活等不能致也。

滲利之劑

五苓散 通治諸濕腫滿,嘔逆泄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

豬苓 茯苓 白朮 澤瀉 桂
上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愈。

腎著湯 (《三因》) 治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

乾薑(炮) 茯苓(各四兩) 甘草(炙) 白朮(生用,各二兩)
上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以上溫利之劑,濕兼寒者宜之。

清熱滲濕湯

黃柏(鹽水炒,二錢) 黃連 茯苓 澤瀉(各一錢) 蒼朮 白朮(各一錢半)
上七味,水二蠱,煎至八分服。

此清滲之劑,濕而熱者宜之。

下濕之劑

舟車神佑丸 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者。

甘遂 芫花 大戟(各一兩,並醋炒) 大黃(二兩,酒浸) 青皮 陳皮 木香 檳榔(各半兩) 黑牽牛(頭末,四兩) 輕粉(一錢) 取蟲加蕪荑(半兩)
上為末,水丸,空心服。(治法服法詳載《準繩‧痰飲門》。)

青木香丸 (方見疝症。)

上下分消之劑

除濕湯 (《百一》) 治傷濕,發熱惡寒,身重自汗,骨節疼痛,小便閉,大便溏,腰腳痺冷。皆因坐臥卑濕,或冒雨露,或著濕衣所致。

生白朮 藿香葉 橘紅 白茯苓(各一兩) 炙甘草(七錢) 半夏曲(炒) 濃朴(薑制) 蒼朮(米泔浸,炒,各二兩)
上 咀,每服四錢,薑七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溫服。

升陽除濕湯 治傷濕,腫瀉,腸鳴腹痛。

升麻 柴胡 羌活 防風 半夏 益智仁 神曲 澤瀉(各五分) 麥 面 陳皮 豬苓 甘草(各三分) 蒼朮(一錢)
上作一服,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去滓,空心服。

東垣云︰雖有治濕必利小便之說,若濕從外來而入裡,用滲利之劑以除之,是降之又降竭其陽,而複益其陰也。故用升陽風藥即瘥。大法云︰濕淫所勝,必助風以平之也。愚謂濕病用風藥者,是助升浮之氣,以行沉滯之濕,非以風勝之之謂也。又濕在上在表者,多挾風氣,非汗不能去也,荊、防、羌、麻,祛風之品,豈能行濕之事哉。

卷一 瘟疫大法

瘟疫之病,近代諸家,多與溫病同論,以其聲稱之同,與病形之似也。然而瘟疫者,天地之得理,則未必致死,亦必不傳染多人,故其方法,宜應別論。且也歲運有太過不及之殊,天時有恆雨恆 之異。是以疫癘之行,亦有表裡寒溫熱濕之分,其可以一概論哉。約而言之,計有三門。若其表裡俱病,而盛於表者,則用東垣普濟消毒之法。若其病不在表,又不在裡,而獨行中道者,則用吳又可達原飲之法。若其表熱既盛,裡証複急,治表治裡,救療不及者,則用陶尚文三黃石膏湯之法。此瘟疫入手法門也。亦有邪氣獨盛於表,而裡無熱症者,則活人敗毒散之治也。亦有寒濕獨行,而病在肌皮胸膈者,則東坡聖散子之証也。合前三法,共為五法。以余所見,則未有不兼裡者;而有寒濕而無蓄熱,亦十中未得其一二也。然而,法不可不備,惟用之者得其當耳。因並錄五方於下,以見瘟疫之端如此,其病稍久,或六七日,或十餘日,熱深不解者,則同傷寒、溫熱治之。

普濟消毒飲子 (東垣)

黃芩(酒製,炒) 黃連(酒炒,各五分) 人參(三錢) 陳皮 元參(各二錢) 甘 連翹 板藍根 馬勃 牛蒡子(各一錢) 僵蠶 升麻(各一錢) 柴胡(五分)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燥舌乾,俗云大頭傷寒。諸藥雜治終莫愈,漸至危篤。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耳。須用芩、連等藥,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稍熱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活者甚眾。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勢甚者,以砭針刺之,或加防風、川芎、薄荷、當歸各五錢,水煎,時時服之。

達原飲

檳榔(二錢) 草果(五分) 濃朴(一錢) 芍藥(一錢) 甘草(五分) 黃芩(一錢)
上七味,以水二蠱,煎八分服。

吳又可曰︰疫癘之邪,由口鼻而入,舍於伏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胃亦近,乃表裡之分即《內經》瘧論所謂橫連膜原是也。感之淺者,或俟有觸而發;感之深者,中而即病。其始陽格於內,營衛營運之機,阻遏於表,遂覺凜凜惡寒,甚則四肢厥逆,至陽氣困郁而通,厥回而中外皆熱,昏昧不爽,壯熱自汗。此時邪伏膜原,縱使有汗,熱不得解。必俟伏邪已潰,表氣潛行於內,精氣自內達表,表裡相通,振栗大汗,邪方外出,此名戰汗,脈靜身涼而愈也。若伏邪未盡,必複發熱,其熱有久有淺,因所感之輕重,與元氣之盛衰也。要皆始先惡寒,即而發熱,至於發出,方顯變症。其症或從外解,或從內陷,外解則易,內陷則險。更有先後表裡不同,有先表后裡者;有先裡後表者;有但表而不複裡者;有但裡而不複表者;有表而裡再表者,有裡而表再裡者;有表裡分傳者;有表多於裡者;有裡多於表者,此為九傳。從外解者,或發斑,或戰汗、自汗。從內陷者,胸膈痞悶,心下脹滿,腹痛,燥便閉,熱結旁流,協熱下利,或嘔吐惡心,譫語舌黃,及黑苔芒刺等症,因症用治。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皆熱,日晡益甚,頭疼身痛,不可用辛熱藥汗之,又不可下,宜用達原飲以透膜原之邪為當也。若見各經,加入引各經藥,不可執滯。感之輕者,舌苔亦薄,脈亦不甚數,如此者,必從汗解。如不能得汗,邪氣盤錯于膜原,表裡不相通達,未可強汗,衣被逼汗,湯火劫汗也。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粉膩,藥後反從內陷,舌根先黃,漸至中央,此邪漸入胃也,前方加大黃下之。若脈長洪而數,汗多大渴,此邪氣適離膜原,欲表未表,白虎証也。如舌上純黃色,兼見裡症,此邪已入胃,乃承氣湯証也。有兩三日即離膜原者,有半月十日不傳者,有初得之四五日,厭厭聶聶至五六日,陡然勢張者。凡元氣勝者,毒易傳化。元氣薄者,邪不易化,即不易傳,不傳則邪不去,淹留日久,愈沉愈伏,時師誤認怯症,因進參 ,愈壅愈固,不死不休矣。

三黃石膏湯 治瘟疫大熱無汗,發狂不識人。

石膏(三錢)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一錢五分) 豆豉(半合) 麻黃(一錢) 梔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三分,連進三五劑而愈。

按︰疫邪充斥內外,為頭痛身熱,為煩渴悶亂,發狂不識人,欲表之則裡已急,欲裡之則表不退。此方清裡解外,合為一方,譬之大軍壓境,孤城四面受圍,雖欲不潰,不可得矣。或

《千金》雪煎,或《古今錄驗》麥奴丸並佳。稍輕者,大青消毒湯。

又時病表裡大熱欲死方

大黃 寒水石 芒硝 石膏 升麻 麻黃 葛根 紫葛(各等分)
上為末,方寸匕,水服,日二。

聖散子 (東坡) 治一切山嵐瘴氣、時行瘟疫、傷寒風濕等疾,有非常之功。如李待詔所不可勝記。蘇東坡勒石以廣其傳,聖散子之功益著。徽州鄭尚書在金陵,用此治傷寒,活人甚眾。故知其大能散寒濕,驅除瘴瘧,實有超凡之效也。

蒼朮(製) 防風 濃朴(薑製) 豬苓 澤瀉(煨各二兩) 白芷 川芎 赤芍 藿香 柴胡(各半兩) 麻黃 升麻 羌活 獨活 枳殼 細辛 吳茱萸(泡) 本 茯苓(各七錢) 石菖蒲 草豆蔻 良薑 炙甘草(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蠱,棗一枚,煎八分,稍熱服。

活人敗毒散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枳殼 白茯苓 桔梗 人參(各一兩) 川芎(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二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七分溫服,或沸湯點亦得。

卷二 痰飲統論

人之有形,藉水飲以滋養。水之所化,憑氣脈以宣流。蓋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脈之始也。若三焦調適,氣脈平均,則能宣通水液,行入於經,化而為血,灌溉周身。設三焦氣澀,脈道不通,則水飲停滯,不得宣行。因之聚成痰飲,為病多端。古方論痰有四︰痰飲、懸飲、溢飲、支飲是也。詳見《金匱要略》。然又有留飲、癖飲、流飲、伏飲之異。其聚而不散者曰留飲;僻處脅下者曰癖飲;流移不定者曰流飲︰沉伏於內者曰伏飲。又因酒而成癖者曰酒癖。因寒多所致者曰冷痰。因熱邪所傷者曰熱痰。病雖多端,悉由三焦不調,氣道否澀而生病焉。是以氣行即水行,氣滯即水滯,故知飲之為病,在人最多。善治者,以宣通其氣脈為先,則飲無所凝滯。所以治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蓋人之氣血,得溫則宣流也。及結而成堅癖,則兼以消痰破飲之劑攻之。

痰之源不一,有因熱而生者;有因氣而生者;有因風而生者;有因驚而生者;有因積飲而生者;有多食而生者;有因暑而生者;有傷冷物而成者;有因脾虛而成者。其為病也,驚痰則成心痛癲疾。熱痰則成煩躁懊憹、頭風爛眼。風痰則成癱瘓,大風眩暈,暗風悶亂。飲痰成脅痛、四肢不舉,每日嘔吐。食痰成瘧痢,口臭痞氣。暑痰頭昏眩暈,黃膽頭疼。冷痰骨痺,四肢不舉,氣刺痛。酒痰飲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虛生痰,食不美,反胃嘔吐。氣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于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鬱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過,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節齋)

治痰七法

古云︰治痰先補脾,脾複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然停積既甚,譬如溝渠瘀壅,久則倒流逆上,污濁臭穢,無所不有。若不決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無是理也。故須攻逐

神仙墜痰丸

黑牽牛(取頭末,三兩) 皂角(酥炙用,一兩) 白礬(生用,一兩)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控涎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臨臥薑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

李時珍曰︰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成癲癇。入肺則壅竅,為喘咳背冷肝則膈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痺疼痛。入筋骨則牽引釣痛。入皮肉則瘰癧癰腫。陳無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痺,氣脈不通,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隨氣攻注,隧道閉塞所致。誤認癱瘓,非也,須以此藥治之。

十棗湯

芫花(醋炒黑色) 甘遂(面裹水煮) 大戟(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棗十枚至八合,去滓調藥末。強人一錢匕,弱人五分,平之。不下更加五分,下後以糜粥調養之。河間云︰芫花之辛以散飲,大戟之苦以泄水,其甘遂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泄水飲之聖藥也。

礞石滾痰丸 王隱君曰︰痰病古今未詳,方書雖有五飲諸飲之異,而莫知其病之源。或頭風作眩,目暈耳鳴;或口眼蠕動,眉棱耳葉痛癢;或四肢游風腫硬,似疼非疼;或齒頰痛,牙齒浮痛;或噯氣吞酸,心下嘈雜;或痛或穢,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如墨,或如破絮、桃膠、蜆肉之狀;或心下如停冰鐵,心氣冷痛,夢寐奇怪,失志癲癇;或足腕酸痛,腰背骨節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難以名狀,並無常處;或手臂痛麻,狀若風濕;或脊上一條如線之寒起者;或渾身習習如臥芒刺者;或眼粘濕癢,口糜舌爛喉痺等症;或繞項結核,狀若瘰癘;或胸腹間有如二氣交紐,噎息煩悶,有如煙火上沖,頭面烘熱;或中風癱瘓;或癆瘵荏苒之疾;或風毒腳氣,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咳嘔吐;或嘔冷涎、墨汁、綠水;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內外為病百端,皆痰所致。其狀不同,難以盡述。蓋津液既凝為痰,不複周潤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秘結,面如枯骨,毛發焦願,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敗痰,自然服餌有效。余用滾痰丸以愈諸疾,今特相傳於世云。

青礞石(一兩) 沉香(五錢) 大黃(酒蒸熟,切晒) 黃芩(各八兩)
上將礞石打碎,用焰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晒乾火 ,石色如金為度。研末,藥,水丸如梧子大,白湯食後服。人壯氣實者,可至百丸。服後仰臥,令藥在胸膈間,徐徐而下,除逐上焦痰滯惡物過膈,然後動作,食湯水,方能中病,明日當下痰積惡物。若不下

愚按︰痰之與飲,同類而異名者耳。痰者,食物所化,飲者,水飲所成,故痰質稠而飲質稀也。痰多從火化,飲多從寒化,故痰宜清而飲宜溫也。痰多膠固一處,飲多流溢上下,故痰可潤而飲可燥也。是以控涎、十棗,為逐飲之真方,礞石滾痰,乃下痰之的藥。易而用之,罕有獲效者矣。學人辨之。

治痰七法

凡病痰飲未盛,或雖盛而未至堅頑者,不可攻之。但宜消導而已。消者,損而盡之,導者,引而去之也。

《和劑》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逆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食生冷、飲酒過度,脾胃不和,並宜服之。

半夏(薑製) 橘紅(各五兩) 白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半,炙)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片,煎八發,熱服無時。一方有大棗一枚。本方加枳實、桔梗,名桔梗半夏湯。

《濟生》導痰湯

半夏(湯洗七次,四兩) 天南星(泡去皮) 赤茯苓 枳實 橘紅(各一兩) 甘草
上 咀,每服四錢,水薑煎,食後溫服。

青礞石丸 治食積成痰。

青礞石(敲碎如棗子大,以焰硝二兩同入鍋 黃色) 半夏(湯炮七次) 天南星(漫火煨製,各五錢) 風化硝(三錢,盆淨者,冬月以絹袋盛,懸風前化之) 黃芩(五錢) 茯苓(
上為細末,神曲糊入薑汁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送下。一方加薑汁、蒲、滑石。一方無南星,有白朮。一方有枳實,倍礞石。一方加蒼朮五錢,滑石一兩。

又方

半夏 陳皮 白朮 白茯苓 大黃 黃芩 人參 炙草 礞石(各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末,以竹瀝一大碗半,薑汁三匙,拌勻晒乾,如此五六度,仍以竹瀝、薑汁糊丸,如小豆大,每服百丸,臨臥薑汁吞下。

又方

牽牛(頭末二兩) 滑石(二兩) 大黃(一兩) 木香 黃芩 礞石 枳殼 青皮陳皮 檳榔(各五錢) 沉香(二錢)
為末,水丸桐子大,薑湯下五十丸。

半夏丸 治膈痰結實,滿悶喘逆。

半夏(薑汁製,五兩) 皂角(五挺,去皮,揉水煮半夏) 生薑(五兩,同半夏搗作餅,上為末,蜜為丸,梧子大,薑湯下二十丸。

治熱痰結在胸膈,咯吐不出,滿悶作痛,名痰結。又脅下痛,作寒熱,咳嗽氣急,亦痰

製半夏 陳皮(一錢) 赤苓(一錢) 桔梗 栝蔞仁 枳殼(各七分) 黃連 黃芩 梔子 貝母 蘇子 桑皮 杏仁 芒硝(各五分) 木香 甘草(各
上銼作一帖,薑三片,同煎至半,納芒硝溶化,去滓,又入竹瀝、薑汁調服。

鶴頂丹 治諸頑痰迷塞,關竅不通,聲音不出。

白礬、黃丹各一兩,火 為末,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研末入全蠍少許,薑湯

青州白丸子 治風痰壅盛,嘔吐眩暈及癱瘓中風。

半夏(七兩) 南星(三兩) 白附子(二兩) 川烏(五錢)
上共為細末,清水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朝夕換水,候日數足,乃取納絹袋中濾過,其滓再研再濾,以盡為度。澄清去水,晒乾為末,以糯米粥清糊丸,綠豆大,薑湯吞下三五十丸。《局方》如癱瘓風,以溫酒送下。如小兒驚風,薄荷湯下。

《百一選方》加川芎二兩,天麻、僵蠶、全蠍各一兩,並生用,為細末,麵糊丸。

《瑞竹堂方》加天麻、全蠍、木香、枳殼各一兩。

治痰七法

始因虛而生痰,繼因痰而成實,補之則痰益固,攻之則正不支,惟寓攻于補,庶正複而痰不滋,或寓補于攻,斯痰去而正無損,是在辨其虛實多寡而施之。

橘皮湯

半夏(製,五兩) 茯苓 陳皮(各三兩) 細辛 青皮 桔梗 枳殼 甘草(炙,各二兩) 人參 旋複花(去萼,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生薑五濃片,煎服。(《直指》)

六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減半) 陳皮 半夏(各一錢)
水二盞,薑五片,煎至一盅去滓,不拘時服。

治痰七法

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痰即液也,其本在脾。在腎者氣虛水泛,在脾者土虛不化。攻之則彌盛,補之則潛消,自非聖知,罕能得其故也。

濟生腎氣丸

四君子湯

苓桂朮甘湯

治痰七法

凡痰飲停凝心膈上下,或痞、或嘔、或利,久而不去,或雖去而複生者,法當溫之。蓋痰本於脾,溫則能健,痰生於濕,溫則易行也。

《千金》半夏湯 治冷痰。

白朮(三兩) 半夏(一升) 生薑(八兩) 茯苓 人參 桂心 甘草(炙) 附
水八升,煮三升,分溫服。

吳茱萸湯

吳茱萸 人參 半夏(薑製) 桂心(各二兩) 茯苓(二兩) 甘草(一兩)
薑棗湯煎三錢,空心溫服,日二。

《聖濟總錄》曰︰氣為陽,陽不足者,不能消導水飲,則聚而成痰,浸漬腸胃,上為嘔酸,下為洞泄寒中,久不已則令人消瘦,少氣倚息,妨于飲食。昔人治痰飲,多以溫藥和之

沉香茯苓丸 溫脾胃,利胸膈,和氣血。

沉香(一兩) 白茯苓 製半夏 人參 丁香(各二兩) 甘草 陳皮(去白)
共末,蜜丸桐子大,薑湯下二十丸。

《本事》神朮丸

茅山蒼朮(一斤,去皮,研為末) 生芝麻(半兩,水二盞研濾去汁) 大棗(十五枚,煮
上三味搜和,乘熱入臼杵丸,如梧子大,干之,每日空腹溫湯吞下五十丸,加至一百丑AA二百丸。忌桃李雀蛤。初服心膈微燥,進山梔散一服,不燥矣。

許叔微云︰予平生有二疾,一則臟腑下血,二則膈中停飲。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無時而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左向伏幾案,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中夜以後,稍困乏則飲酒兩三杯,既臥就枕,又向左邊側睡。氣壯盛時殊不覺,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殊減,十數日必嘔吐數升酸水。暑月止是右邊身有汗 常潤,左邊病處絕燥。遍訪名醫,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驗。間或中病,止得月餘複作。其補則如天雄、附子、礬石;其利則如牽牛、大戟、甘遂,備嘗之矣。予后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窠臼,不盈窠不行,水盈窠而後行者也。清者可行,濁者依然停蓄,蓋下無路以決之也。是以積之五七日,必稍吐去,而稍寬,數日複作。夫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填窠臼,則疾當去矣。於是悉屏諸藥,一味服蒼朮,三月而疾愈。自此一向服數年,不嘔不吐,胸膈寬,飲啖如故。暑月汗周體而身涼,飲亦當中下。前此飲漬於肝,目亦多昏眩,其後燈下能書細字,皆蒼朮之力也。予初用茅朮,半年後,止用燥烈味極辛者,削去皮不浸,極有力,而亦自然不燥也。山梔散用山梔一味,干為之末,沸湯點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時或運動,亦消息之法。

治痰七法

或因熱而生痰,或因痰而生熱,交結不解,相助為瘧。是以欲去其痰,必先清其熱。昔痰因火盛逆上者,治火為先也。其証咽喉乾燥,或塞或壅,頭目昏重,或咳吐稠粘,面目赤熱。

潔古小黃丸

南星 半夏 黃芩(各一兩)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服。二陳東加黃芩、連翹、山梔、桔梗、薄荷亦佳。

《聖濟》鵝梨煎丸 治熱痰,涼心肺,利胸膈,解毒,補虛益氣。

鵝梨(大者二十枚,去皮取汁) 皂夾(十條,去皮,水揉取汁) 生地黃(八兩,搗取汁)荷(生搗取汁) 白蜜(八兩,同上汁熬成膏) 人參 白茯苓 半夏(各一兩) 檳榔(煨,三分) 青皮(去白,炒) 桔梗 甘草(炙,各三分)
上共為末,搗膏為丸,梧子大,荊芥湯下二十丸、日二。一方有木香、蓯蓉、白蒺藜、《聖濟》千金散 治熱痰壅盛,胸膈不利。

半夏(薑汁製) 蛤粉(各半兩) 甘草 凝水石(三錢, )
上共末,水下三錢,空心服,以利為度。一方有羌活。

治痰七法

肺虛陰涸,枯燥日至,氣不化而成火,津以結而成痰,是不可以辛散,不可以燥奪。清之則氣自化,潤之則痰自消。

杏仁煎 治燥痰在肺中,上氣咳嗽,或心胸煩熱。

杏仁(去皮尖,三兩) 生薑汁 白蜜 飴糖(各一兩半) 桑皮 貝母 木通(各一兩二錢半) 紫菀 五味(各一兩)
上銼碎,用水三升,熬至半升,去滓,入前杏仁等四味,再熬成膏,每服一匕,含化。

一方有款冬、知母。一方有生地汁、紫蘇子。

節齋化痰丸 治鬱痰、老痰、膠固稠粘,難於咯唾。

天門冬 片芩(酒炒) 栝蔞仁 橘紅 海石粉(各一兩半) 香附(鹽水炒) 芒硝 桔梗 連翹(各五錢) 青黛(二錢)
上為末,煉白蜜入薑汁少許,和丸櫻桃大,細嚼一丸,清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