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四 脹滿統論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噫者,腎膽同逆,三焦不行,氣蓄於上也。三陽盛入於陰,病 脹而頭痛,言三陽之邪盛也,盛則滿,滿則溢,而入於陰之分矣。夫頭為陽,腹為陰,陰病故腹脹滿也。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腹脹屬脾胃肓膜之間者,則飲食亦少。其氣亦壅塞于五臟,則氣促急不食而病危矣。是故病在表者易治腹脹滿氣不通者,加濃朴以破滯氣,腹中坌悶。此非腹脹滿,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藥收之。是知氣結而脹,宜濃朴以散之。氣散而脹,宜芍藥以收之。

脾脹

濕氣歸脾,壅塞不行,其脈濡,其體重,其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暢。經云︰諸濕腫滿屬於脾。又土郁之發,民病心腹脹,跗腫是也。又脾土受濕,不能製水,水漬於腸胃而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即為水脹是也。

小溫中丸 治脾虛肝實,不能運化,不可下之。

陳皮 半夏 神曲 茯苓(各一兩) 白朮(二兩) 生香附 針砂(醋炒紅,各一兩五錢)苦參(炒) 川連(炒) 濃朴(各半兩) 甘草(三錢)
為末,醋水各一盞打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朮六錢、陳皮一錢、生薑一湯吞下。虛甚加人參一錢。病輕者服此丸六七兩,小便即長,病甚者服一斤后,小便如常。

胃苓湯 和脾胃,去濕消脹。

蒼朮 濃朴(薑汁炒) 陳皮 白朮 茯苓(各一錢) 澤瀉 豬苓(各一錢) 甘草(六分)官桂(五分)加薑煎。

禹余糧丸 (《三因》) 許學士、朱丹溪云︰此乃治膨脹之要藥。

蛇含石(大者,三兩,置新鐵銚上,入炭火中,燒與銚子一般紅,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極細) 禹余糧石(三兩) 真針砂(五兩,淘淨炒乾,入余糧一處,用米醋二升,銅器內煮乾為度。置銚中上炭火中燒紅,傾淨磚上,候冷研極細)
以上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加入下項︰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蔻(炒) 茴香(炒) 蓬朮 附子青皮眹吨T棱(炮) 白蒺藜 當歸(酒浸,各半兩)
為末,入前末拌勻,以湯浸蒸餅,捩去水,和藥再杵極勻,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白湯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疾愈甚。但試服藥,即於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病去,日二三服。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真神方也。

肝脹

怒動肝火,逆於中焦,其症口苦,脈弦,脅及小腹脹滿或痛,發則身熱氣逆是也。

左金丸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
粥為丸,椒目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按︰繆刺論謂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是火逆之外,又有血滯一症,火無形,以苦辛平之,血有形,故以利藥行之。

(新定)

赤芍 生地 歸尾 桃仁(各一錢) 紅花 香附(童便浸,二錢) 大黃(酒浸,一錢五分) 丹皮 青皮(醋炒,各八分)

(即氣脹)胸膈脹滿也。經云︰濁氣在上,則生 脹是也,宜升清降濁。蓋清不升則濁不降也。又七情鬱結,氣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腹大而四肢瘦削,即氣脹也。

木香順氣湯

木香 蒼朮(各三分) 草蔻(三分) 青皮 益智仁 陳皮 澤瀉 茯苓 半夏 乾薑 吳茱萸(各二分) 升麻 柴胡(各一分) 濃朴(四分) 人參 當歸(各五分)
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溫服。

通幽湯 東垣云︰濁陰本歸六腑而出下竅,今在上,是濁氣反行清道,氣亂於中脹作矣。治在幽門,泄其陰,潤其燥,使幽門通利,大便不閉,則濁陰得歸下地, 脹腹滿

當歸 升麻 桃仁(各一錢) 紅花 甘草(炙,三分) 生地 熟地(各五分)

一方加枳殼(五分)。本方加大黃、麻仁,名當歸潤腸湯,治同。

血脹

污血成積,石瘕之屬也。經云︰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 以留止,日以益大,如懷子狀,可導而下。

經驗桃奴丸

桃奴 延胡索 鼠糞 香附 官桂 砂仁 五靈脂 桃仁(去皮尖,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雞矢醴散 (《宣明》)

大黃 桃仁(去皮尖) 干雞屎(各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煎湯調下。

奪命丹 治瘀血入胞衣,脹滿難下。服此血即消,胞衣自下。

炮附子(半兩) 牡丹皮(一兩) 干漆(一兩,碎之,炒令煙盡)
為末,醋一升,大黃末一兩,同熬成膏,和勻丸如桐子大,溫酒下五七丸。

食脹

(一名谷脹)

飲食過節,停滯中焦,其症吞酸噯氣,惡聞食臭,得食則益甚。經云︰飲食不節,起居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 滿閉塞是也。是宜消而去之,甚則下之,所謂中滿者,瀉之於內也。

枳實導滯丸

大黃(一兩) 枳實(麩炒) 黃芩 黃連(俱酒炒) 焦神曲(各五錢) 白朮(土炒) 茯苓(二錢)
為末,蒸餅為丸。

人參丸 (《外台》) 療久心腹痛脹,痰飲不下食。

人參 白朮 枳實(各六分) 濃朴 青木香 大黃 檳榔(各六分) 茯苓(八分) 橘皮(五分)
蜜丸桐子大,生薑、大棗煎湯,送下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

無礙丸 治脾病水橫流,四肢脹滿。

木香(五錢) 京三棱(炮) 蓬莪朮(炮) 檳榔 郁李仁(湯浸去皮,各一兩) 大腹皮(為末,炒麥芽粉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

熱脹

熱聚於裡,口乾便閉。經云︰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是也。

枳殼銼散 治熱症脹滿。

濃朴 枳殼 桔梗(各半兩) 炙草(一錢) 大黃(蒸,三錢)
銼,每服三錢,薑五片,棗二枚,烏梅一枚,煎服。

愚按︰熱脹有二,假令外傷風寒有餘之邪,自表入裡,寒變為熱,而作胃實腹滿,仲景以大承氣下之。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鬱結於中,而成脹滿者,宜清熱導濕,東垣中滿分消丸主之。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熱脹,有寒者勿用。

黃芩(一兩二錢) 黃連(炒,五錢) 薑黃 白朮 人參 炙草 豬苓(各一錢) 茯苓 乾薑 砂仁(各二錢) 枳實 半夏(各五錢) 濃朴(薑製,一兩) 知母(炒,四錢) 澤瀉 陳皮
各為末,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熱白湯下,食後,量病患虛實加減。

寒脹

其症有二︰有寒氣襲表而脹於外者,經云︰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 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以手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有寒氣入於裡而脹於內者,蓋陰氣凝聚,久而不散,內攻腸胃,則為寒中脹滿泄利之症,經云︰臟寒生滿病是也。在表者溫而散之,在裡者溫而行之。

溫胃湯 治冷則氣聚,脹滿不下食。

熟附子 當歸 濃朴 人參 半夏曲 橘紅 生薑(各一兩) 炙草(一兩) 川椒(去合銼散,每服三錢。

木香塌氣丸 (《元戎》)

丁香 胡椒(各三錢) 郁李仁(四錢) 白丑 枳實(各一兩) 檳榔 木香 蠍尾(各半兩)
為細末,飯丸綠豆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薑湯下。

此溫行之劑,治單腹脹最妙。若胸脅脹滿,一身面目盡浮,鼻塞咳逆,清涕出,當用小青龍湯二三服,分利其經,卻進消脹藥。

實脹

胃氣實則脹也。脈大堅,便秘,按之痛。仲景云︰腹滿按之痛者為實,可下之。經云︰中滿者瀉之於內,又云︰下之則脹已是也。

沉香交泰丸 治脹而大便燥結者。

沉香 橘紅 白朮(各二錢) 濃朴(五錢) 吳茱萸 枳實 青皮 木香 茯苓 澤瀉 當歸(各二錢) 大黃(酒浸,一兩)
為末,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溫湯下,微利為度。

四妙丸 治老幼腹脹,血氣凝滯,用此寬腸順氣。

商州枳殼(濃而綠片者,去穰,四兩分作四份) 一用蒼朮(一兩同炒) 一用茴香(一兩同炒) 一用萊菔子(一兩同炒) 一用干漆(一兩同炒)
炒黃後,去四味,只取枳殼為末,以四味煎汁煮麵糊丸,桐子大,每食後米飲下五十丸。

虛脹

中氣虛衰,脾胃不健而三焦痞塞,是為氣虛中滿。經云︰足太陰虛則鼓脹也。其脈軟,其色白,其症腹脹,按之不痛,溏泄腸鳴,宜溫養陽氣為主,塞因塞用也。

參朮健脾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半夏 縮砂 濃朴(薑製,各一錢) 炙草(三分)
水薑煎服。一方無甘草,有麥芽、山楂,因甘能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