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濕異同第六

(風寒濕暑燥熱)

六氣為病。皆能發熱。然寒與熱相因。暑與熱相繼。獨燥與濕相反。風寒溫暑皆因天氣。而濕病多得之地氣。燥病多得之內因。此病因之殊同也。內經病機十九條。其分屬六氣者。火居其人。風寒濕者居其一。燥症獨無。若諸 項強。皆屬於濕。愚嘗疑其屬燥。今本論有 濕之分。又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 。則 之屬燥可知也。夫 以狀名。因血虛而筋急耳。六氣為患。皆足以致 。然不熱則不燥。不燥則不成矣。六經皆有 病。須審部位以別之。身以後屬太陽。則凡頭項強急。頭背KT KT 。脊強反張。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結。皆其症也。身之前者屬陽明。頭項搖動。口禁齒。缺盆紐痛。腳攣急。皆其症也。身之側屬少陽。口眼 斜。手足牽引。兩脅拘急。半身不遂。皆其症也。若腹內拘急。因吐利而四肢拘急。是太陰 。惡寒蜷臥。尻以代踵。脊以代頭。俯而不能仰者。是少陰 。睪丸上升。宗筋下注。小腹裡急。陰中拘牽。膝脛拘急者。厥陰 也。若 之挾風寒者。其症發熱無汗而惡寒。氣上撞胸。而小便少。其脈必堅緊。其狀必強直而口噤。此得天之氣。內經所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者是。其勢勇猛。故曰剛 。病自外來。當逐邪而解外。○有夾本邪而為外患者。其邪從內出。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其脈沉遲。其狀則項背強。KT KT 。此得之地氣。

內經所云:諸 項強。皆屬於濕者是也。其勢 弱。故名柔 。病因於內也當滋陰以和內。治濕君栝蔞根者。非以治風。實以生津。非以治濕。實以潤燥耳。夫 之始也。本非正病。必夾雜於他病之中。人之病此者。世醫悉指為風。所以不明其理。善醫者。必於他症中審察而預防之。如頭項強痛。即 之一端。是太陽之血虛。故筋急也。今人但知風寒。不恤津液。所以發汗太多。因致痙者多矣。夫 本有由來。一經妄治。即奇形必見。項背強KT KT 。是 之征兆。故用葛根。身體強。是 狀已著。故用栝蔞根。臥不著席。腳攣急。口禁齒 。是 之極甚。故用大黃芒硝。無非用多津多液之品。以滋養陰血。不得與當汗當下者同例也。觀傷寒脈浮自汗。心煩惡寒。而見腳攣急。是 勢已成。須當滋陰存液。不得仍作傷寒主治。故與桂枝湯則厥。與芍藥甘草湯。其腳即伸。此明驗矣。第以表症未除。不得用承氣。若 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是又與不著席者與大承氣。同一機彀也。凡 之為病。因外邪傷筋者少。因血虛筋急者多。如誤作風治。用辛散以助陽。則真陰愈虛。因燥劑以驅風。則血液愈涸。故 得之暴起者少。妄治而致者多。虛而不補。不死何待。非參苓歸地。調和榮衛。未易奏捷也。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濕勝則濡泄。此指濕傷於內者言也。又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又曰因於濕。首如裹。此指濕傷於外者言也。若濕而兼熱。則大筋 短而為拘。小筋弛長而為痿即柔 之變見矣。陽明篇有濕熱發黃之症。叔和不為別論。獨取太陽之風濕相傳者。尚遺數條。亦搜采之疏失也。內經曰:身半以上者。風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又曰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皆風濕對言。本論則風濕合言也。風濕相合。則陰陽相傳。上下內外反病矣。所以身體煩疼。不能轉側。骨節掣痛。不能屈伸。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也。內經曰:風濕之傷人也血氣與邪並。客與分腠之間。其勢堅大。故曰實。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營血澀。衛氣去。故曰虛。此又以血家虛實。因風寒而分也。本論傷寒發汗。寒濕在裡不解。身目為黃。與陽明之熱不得越瘀熱在裡。身體發黃者。當下不當下。亦以寒濕濕熱分虛實矣。內經以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本論又合風寒濕熱四氣。而名濕痺。當知痺與 。皆由濕變矣。夫同一濕也。濕去燥極則為 。久留而著則為痺。痺為實。○為虛。○痺異形。虛實亦殊。固不得妄以 屬風。亦不得因於濕。而竟視 為濕矣。 濕餘義。詳內經注。及本論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