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頭面赤腫一百

(時毒發於面鼻耳項者是)
裡實而不利者。下之。
表實而不解者。散之。
表裡俱實而不解者。解表攻裡。
表裡俱解而不消者。和之。
腫甚 痛者。砭去惡血。更用消毒之劑。
不作膿或不潰者。托之。
飢年普患者。不宜用峻利。當審而治之。

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面、鼻、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 有根。令人增寒。發熱。頭痛。或肢體痛。恍惚不寧。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為傷寒。便服 解藥。一二日腫氣益增。方悟。始求瘡醫。原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為丹瘤。病家惡言時 。切恐傳染。考之經曰:人身忽經變赤。狀如涂丹。謂之丹毒。此風熱惡毒所為。與時毒特 不同耳。蓋時毒初狀如傷寒。五七日間乃能殺人。治者宜精辨之。先論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蓋浮數者邪在表也。沉澀者邪氣深也。氣實之人急服化毒丹 以攻之。熱實不利。大黃湯下之。有表証者。解毒升麻湯以發之。年高氣軟者。五香連翹 主之。又於鼻內搐。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搐藥不嚏者。不可治。如嚏出膿者。治之必愈 。左右之人。每日用嚏藥搐之。必不傳染。其病患亦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毒 之良法也。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犀角連翹散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 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黃耆散。宜針鐮出血。泄其毒瓦斯。十日外不治自愈也。 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不腫。食不知味者必死。治之無功 矣。然而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粗工但雲熱毒。就用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 有逆從。不可不審也。

一人頭面腫痛。服硝黃敗毒之劑愈甚。診之脈浮數。邪在表尚未解。用荊防敗毒散二劑 。勢退大半。更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此憑脈發表。)

經云:身半以上腫。天之氣也。身半以下腫。地之氣也。乃邪客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 。此感四時不正之氣也。與膏粱積熱之症不同。硝黃之劑。非大便秘實不可用。若不審其因 。及辨其虛實表裡。概用攻之。必致有誤。常見飢饉之際。芻蕘之人多患之。乃是胃氣有損 。邪氣從之。不可不察。予常治邪在表者。用葛根牛蒡子湯。人參敗毒散。或普濟消毒飲子 。邪在裡者。五利大黃湯。梔子仁湯。表裡俱不解者。防風通聖散。表裡俱解而腫不退者。 犀角升麻湯。腫甚者砭患處。出惡血以泄其毒。十日外自愈。若嚏出膿血即愈。欲其作膿者 。用托裡消毒散。欲其收斂者。用托裡散。此法最為穩當。五七日咽喉不閉。言語不出。頭 面不腫。食不知味者。不治。

一人患此。腫痛發熱。作渴。脈實便閉。以五利大黃湯下之。諸症悉退。以葛根牛蒡 子湯四劑而痊。(此憑脈攻裡。)

一人表裡俱解。腫痛尚不退。以葛根升麻湯二劑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腫痛發寒熱。脈浮數。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少愈。再人參敗毒散二劑。勢減半。又 二劑而瘥。(此憑脈發表。)

一人耳面赤腫作痛。咽乾發熱。脈浮數。先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勢退大半。又以葛根牛 蒡子湯四劑而痊。(憑脈發表)

一婦表邪已解。腫尚不消。診之脈滑而數。乃瘀血作膿也。以托裡消毒散潰之而愈。(此憑脈也。)

一人 腫脹痛。作渴煩熱。便秘脈數。按之尤實。用防風通聖散一劑。諸症頓退。以荊 防敗毒散加玄參牛蒡黃芩。二劑而瘥。(此憑症憑脈。發表攻裡。)

一老冬月頭面耳項俱腫。痛甚。便秘脈實。此表裡俱實也。飲防風通聖散不應。遂砭患 出黑血。仍投前藥。即應。又以荊防敗毒散而瘳。蓋前藥不應者。毒血凝聚上部經絡。藥力 難達故也。惡血既去。其藥自效。或拘用寒遠寒。及年高畏用硝黃。而用托裡與夫尋常消毒 之劑。或不砭泄其毒。專假藥力。鮮不危矣、(此舍時從症。)

一人表裡俱解。惟腫不消。以托裡消毒散四劑。膿成。針之而愈。(此憑症而治。)

一婦腫痛。用硝黃之劑攻之。稍緩。翌日複痛。診。之外邪已退。此瘀血欲作膿也。用 托裡消毒散潰之而愈。(此憑脈與症也。)

一人表散藥愈熾。發熱便秘。診脈沉實。此邪在裡也。以大黃湯下之。裡症悉退。以葛 根牛蒡子湯。浮腫亦消。惟赤腫尚存。更以托裡藥潰之而愈。(此憑脈與症也。)

一人冬月病頭面赤腫。耳前後尤甚。痛不可忍。發熱惡寒。牙關緊急。涕唾稠粘。飲食 。不得安臥。醫砭腫上四五十針。腫赤不減。痛益甚。予診其脈浮緊。按之洪緩。知為寒覆 皮毛。郁遏經絡。熱不得升。聚而赤腫。且夫天冷寒凜之時。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 堅澀。善用針者不得取四厥。必待天溫。又云。冬月閉臟。用藥多。少針石也。宜以苦溫之 劑。溫經散寒。所謂寒致腠理。以苦發之。以辛散之。

方名托裡溫經湯

麻黃(苦溫發之為君去根節二錢) 防風(辛溫散之去蘆二分) 升麻(苦辛四錢) 葛根(解肌出汗專治陽明經邪故以為臣) 白芷歸身(血流不行則痛白芷歸身辛溫以和血散滯各二錢 )蒼朮(濕熱則腫蒼朮甘溫體輕浮力雄壯能泄膚腠間溫熱一錢) 人參(去蘆一錢) 甘草(甘 溫) 白芍藥(酸微寒調中益氣使托其裡為佐各錢半)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盞。先煎麻黃令沸。去沫。再下余藥。同煎至一盞。去渣。大溫 。以薄衣覆首。濃被覆身。臥暖處。使經血溫。腠理開。寒乃散。陽氣升。大汗出。腫減七 八分。再服去麻黃、防風。加連翹、鼠粘子。腫痛悉愈。經言汗之則。瘡已。信哉。 或曰:仲景言瘡家雖身痛不可汗。何也。予曰:此言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主癰腫而 痛。非外感寒邪作痛。故戒不可汗。汗之則成 。又問。仲景言鼻衄者不可汗。複言脈浮緊 者以麻黃湯發之。衄血自止。何也。予曰:血與汗異名同類。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今 血妄行。為熱所逼。更發其汗。反助邪熱。重竭津液。必變凶症。故不可汗。若脈浮為在表 。緊則為寒。寒邪郁遏。陽不得伸。熱伏榮中。迫血妄行。上出於鼻。故用麻黃湯散其寒邪 。陽氣得舒。其衄自止。潔古之學。可謂知其要矣。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增寒體重。次傳頭目。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 。舌乾口燥。俗雲大頭天行。親戚不通。染之多殆。

一人病此五六日。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 困篤。予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 腫盛。以承氣瀉胃中之實熱。是誅罰無過。不知適其至所為。故遂用

黃連 黃芩(味苦寒各半兩泄心肺間熱為君) 橘紅(苦平) 玄參(苦寒) 生甘草(甘寒 )人參(三錢泄火補氣為臣) 連翹 鼠粘子 薄荷葉(苦辛平) 板藍根(苦寒) 馬勃(各一 錢) 白僵蠶(炒七分) 升麻 柴胡(苦平各二錢行少陽陽明二經氣不得伸) 桔梗(辛溫為舟 楫不使下行)

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

凡他處有病此者。書方貼之。名曰普濟消毒飲。或加川芎、歸身。 咀如麻豆。每服五錢。水二鐘。煎至一鐘。去滓。食後稍熱時時服。如大便硬。加大黃(酒煨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勢甚。宜砭刺之。 按時行疫疾。雖由熱毒所染。有氣實人下之可愈。氣虛者概下之。鮮不危矣。故東垣製此方救斯人。其惠博哉。

一人年逾三十。肩患毒。服人參敗毒散一劑。更服十宣散去參、桂。加金銀花、天花粉而潰。因怒動肝火。風熱上壅。頭面赤腫。 痛。飲冷。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薄荷。 二劑不應。急砭患處。出黑血盞許。仍以一劑。勢退大半。再服人參敗毒散四劑而愈。 夫病有表裡、上下之殊。治有緩急攻補之異。若不砭刺。氣血結為肉理。藥不能及。腫日盛。使峻利之藥。則上熱未除。中寒已作。必傷命矣。

升麻牛蒡子散 治時毒瘡發頭面胸膈。脈浮洪在表者。

升麻 牛蒡 甘草 桔梗 葛根 玄參 麻黃 連翹(各一錢) 銼。作一服。薑三片。 水二盞煎。一黃門腮赤腫痛。此胃經風熱上攻。以犀角升麻湯(三八)二劑而平。

又一大理患此。用前湯為人所惑。謂湯內白附子性溫故也。另用荊防敗毒散愈盛。後用此湯尚去白附子。不應。再用全方。三劑而愈。

本草云:白附子。味甘辛。氣溫。無毒。主面上百病。及一切風瘡。乃風熱之主藥。經曰:有是病。用是藥。苟不用主病之藥。安得而愈。

一人腮頰腫 至於牙齦。右關脈數。此胃經風熱上攻也。治以犀角升麻湯(三八)而消。

瘰一百一

腫痛脈浮數者。祛風清熱。
脈澀者。補血為主。
脈弱者。補氣為主。
腫硬不潰者。補血氣為主。
郁抑所致者。解郁結。調氣血。
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
虛勞所致者。補之。
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
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

瘰癧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頷。或在頸下。連缺盆。皆謂之瘰癧。或在胸及胸之側。或在兩脅。皆謂之馬刀。手足少陽主之。 瘰癧必起於少陽一經。不守禁忌。延及陽明。大抵食物之濃。郁氣之積。曰毒。曰風。 。皆此三端。拓引變換。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慮。以其屬膽經。主決斷。有相火。 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經不調。寒熱變生。稍久轉為潮熱。危矣。自非斷欲。神仙不 救苦化堅湯 瘰癧。馬刀。挾癭。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或入缺盆。乃手足少陽經 分。其在頦下或頰車。乃足陽明經分。受心脾之邪而作。宜將二症合而治之。
升麻(一錢) 葛根(半錢) 真漏蘆 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連翹(一錢。能散諸血。 聚瘡之神藥。十二經瘡藥不可無。) 歸身(三分) 熟 (二分) 牡丹皮(三分。去腸胃中留 血、滯血、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藥也) 黃耆(一錢。枯皮毛。實腠理。補表之元 氣。 反活血脈、生血,亦瘡家聖藥。) 白芍藥(三分。味酸氣寒。補中益肺。氣散而不收 。故用酸寒以收散氣。腹痛必用。夏月倍之。冬寒下用酸寒故也。又治腹中不和。) 肉 桂(三分。大辛熱。能散結積瘡症。屬陽。須少用之。寒因熱用也。又寒覆其瘡。以大辛熱 消浮凍之氣。或躁煩者去之。) 麥芽(一錢。治腹中縮急。兼能消食神胃。) 柴胡(八分。 說同連翹) 鼠粘子(當腫不用。若當馬刀挾癭。不在少陽經矣。去此二味。) 羌活(一錢) 獨活(半錢。) 防風(半錢。三味乃手足太陽經藥。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拆。項似拔 者用之。或只用防風一味亦可。瘡在膈以上。雖為手足太陽經症,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 上部風病。身拘急者。風也。諸瘡見此症亦用。) 曲末(炒黃二分。為消化食。) 昆布(二 分。味大咸酸。能 堅。瘡堅硬者用之。) 黃連(去毛三分。治煩悶。) 廣術(三分。煨。 )三棱(二分。煨。堅者削之。瘡堅硬甚者用之。不甚勿用。) 人參(三分。補肺氣。如氣 短氣喘。氣不調加之。) 濃朴(薑製一錢二分。腹時見脹加之。) 益智仁(二分。唾多者胃 不和也。或吐沫吐食。胃上寒者加之。) 黃柏(炒三分。有熱或腳膝無力。加之。或燥煩欲 去衣者。腎中伏火者,亦加之。) 甘草(炙五分。或二分。調中益胃。泄火和諸藥。分兩不 定者。瘡宜瀉營氣。而甘入脾胃。生濕助瘡邪故也。)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作餅子。日乾。搗如米粒。每服二錢。或三錢。白湯下。量病 人虛實。無令藥多。妨其飲食。此治之大法也。 如在少陽經分。為馬刀、挾癭者。去獨活、漏蘆、升麻、葛根。加瞿麥。(三分) 順加橘皮甚者加木香。(少許)人素氣弱。若病來氣盛不短促者。不可拘其平素。只作氣盛治 之。而從病變之權。邪在上焦加黃芩。(一半酒製。一半生用。)在中焦加黃連。(一半酒製 。一半生用。)在下焦加黃柏、知母、防己。皆酒製選用之、大便不通。滋其邪盛。急加酒 大黃以利之。
如血燥不行。加桃仁、酒大黃。如風結燥不行。加麻仁、大黃。風澀不行。加煨皂角仁 艽、大黃。如脈澀覺身氣滯不行。加郁李仁、大黃、以除氣燥。如陰寒秘結不行。以局方半 硫丸。或加附子、乾薑。冰冷與之。

大抵諸病素氣弱者。當去苦寒之藥。多加參、耆、甘草之類。泄火而補元氣。少佐寒散腫潰堅湯 治馬刀堅硬如石。在耳下至缺盆。或肩上。或脅下。皆手足少陽經分。 或頦。或頰車。堅硬如石。在足陽明經分。或二經瘡已破。流膿。並皆治之。

柴胡(四錢) 升麻(三錢) 甘草(炙) 歸尾 葛根 白芍(各二錢) 黃連(一錢) 三棱(酒製微炒) 連翹(各三錢) 昆布(去土) 知母(酒製) 黃柏(酒製) 土瓜根(切碎酒製) 草龍膽(酒製炒四次) 桔梗(各半兩) 黃芩(八錢酒製一半生用一半) 廣術(酒製微炒)
上銼。每服五錢。或七錢。水二盞八分。浸大半日。煎至一盞。熱服。臥宜去枕。頭低 。每噙一口。作十次咽。留一口送下後項丸藥。服畢。臥如常。取藥在膈上。停留故也。若能食。糞硬者。旋加作七八錢。止可秤半料作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或二百丸。此 製之緩也。一方 海藻 昆布 二味洗淨。焙乾為末。何首烏木臼搗末。皂角刺炒黃色。公 蛇蛻一條。樹上牆上者是。
上五味為末。用豬項下刀口肉。燒熟醮藥末吃。食後向患處一邊側臥一伏時。每核上 灸七壯。煙從口中出為度。膿盡即安。 連翹散堅湯 治耳下或肩上及缺盆瘡硬如石。動之無根。或生兩脅。或已膿流作瘡未破 。此手足少陽經分也。

柴胡(一兩二錢) 歸尾(酒製) 黃芩(生) 廣術(酒炒) 三棱(酒炒) 連翹 芍藥(各 半兩) 黃連(酒炒二次) 蒼朮(各二錢) 土瓜根(一兩酒炒) 草龍膽(一兩酒製四次) 黃芩(酒炒二次七錢) 甘草(三錢炙)
上秤一半蜜丸。一半銼。煎如前法。服。

柴胡連翹湯 治男婦馬刀瘡。

黃芩(炒) 知母(酒製) 連翹 柴胡(各半兩) 中桂(三分) 甘草(炙) 黃柏(酒製) 生(各三錢) 歸尾(錢半) 瞿麥穗(六錢) 鼠粘子(二錢)
銼如麻豆。每服五錢或三錢。水二盞。煎一盞。食後稍熱時服之。

柴胡通經湯 治小兒項側有瘡堅而不潰。名曰馬刀。

柴胡 歸尾 桔梗 甘草(生) 連翹 三棱 鼠粘子 黃芩(各二分) 紅花(少許) 黃連(五分) 銼。作一服。水二大盞。煎一盞。食後稍熱服。忌苦藥泄大便。 項上瘰癧、馬刀。將初生者用四棱鐵環按定作口子。以油紙捻 之。勿令合了。以絕其 瘡之源。其效至速。如瘰不破。或畏破。以龍泉粉涂。

龍泉粉(炒半潤濕另研) 瓦粉(各半兩) 昆布(去土三錢或五錢) 廣術(酒製) 三棱(炒各半兩) 上細末。熟水調塗之。用此去疾尤速。一二日一易。龍泉粉。即磨刀水膿汁。 青石者佳。

瘰癧、馬刀血少肚泄。

四物東加芍藥(炒)、牡蠣、(細研)陳皮、柴胡、甘草、黃連、玄參、神曲(炒)、及桑椹 桑椹膏取極熟黑色者二斗。以布濾取自然汁。砂器內文武火慢熬成薄膏。每日白湯點一匙 。食後日三服。

夏枯草。本草言大治瘰癧。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而經不言。觀其能退寒熱。 虛者可仗。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以艾灸,亦漸取效。

一婦患瘰癧。延至胸腋。膿水淋漓。日久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 咽燥。發熱盜汗。食少嗜臥。月水不調。臍腹作痛。予謂血虛而然。非 故也。服逍遙散(二三)月餘少可。更服八珍湯(十四)。加牡丹皮、香附子。又月餘而經通。再加黃耆、白蘞 。兩月餘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久患瘰癧不消。自汗惡寒。此血氣俱虛。服十全大補湯(十三)月餘而潰。然堅核雖 取。瘡口不斂。灸以豆豉餅(四三)仍與前藥。加香附、烏藥兩月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勞倦。耳下 腫。惡寒發熱。頭痛作渴。右脈大而軟。當服補中益氣湯。彼自用藥 發表。遂致嘔吐。始信予用六君子湯。(二)更服補中益氣湯(十六)而愈。(此憑症也。) 大抵內傷。榮衛失守。皮膚間無氣滋養。則不任風寒。胃氣下陷。則陰火上沖。氣喘發 頭痛脈大。此不足証也。誤作外感。表實而反瀉之。寧免虛虛之禍。東垣云:內傷右脈大。 外感左脈大。當以此別之。

機按左脈大屬外感。此亦難憑。必須察形觀色。審症參之以脈。乃得不誤。丹溪治一老 飢寒作勞。患頭痛。發熱惡寒。骨節疼。無汗妄語。脈洪數而左甚。治以參、耆、歸、朮 皮、甘草。每貼加附一片。五貼而愈。又一少年。九月間發熱頭痛。妄語大渴。形肥脈數大 左甚。以參、朮、君、茯苓、臣。耆、佐。附一片使。蓋人肥而脈左大於右。事急矣。非附則 參、耆無捷效。五十貼大汗而愈。此皆左脈大。丹溪悉以內傷治之。若依東垣認作外感。寧

一婦年二十。耳下結核。經每過期。午後頭痛。服頭痛藥愈甚。治以八珍湯。(十四)加 柴胡、地骨皮二十餘貼。愈。(此憑症也。)

一婦 潰後。發熱煩躁作渴。脈大無力。此血虛也。以當歸補血湯六劑頓退。又。以聖 愈湯數劑少健。加以八珍湯。加貝母、遠志三十餘劑而斂。(此憑脈也。)

一婦四肢倦怠類痿症。以養氣血健脾胃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素弱。潰後核將不腐。此氣血皆虛。用托裡養榮湯。氣血複。核尚在。以簪挺撥去 。又服前藥月餘而痊。(此憑症也。)

一人患之痰盛。胸膈痞悶。脾胃脈弦。此脾土虛。肝木乘之也。當實脾土。伐肝木為主 以治痰為先。乃服苦寒化痰藥。不應。又加破氣藥。病愈甚。始用六君子東加芎歸。數劑。 飲食少思。以補中益氣湯。倍加白朮。月餘中氣少健。又以益氣養榮湯。四月腫消而血氣亦 複矣。夫右關脈弦。弦屬木。乃木盛而克脾土。為賊邪也。虛而用苦寒之劑。是虛虛也。況 痰之為病。其因不一。主治之法不同。凡治痰利藥過多。則脾氣愈虛。虛則痰愈易生。如中 氣不足。必用參術之類為主。佐以痰藥。(此憑症與脈也。)

一人久而不斂。神思困倦。脈虛。予欲投以托裡。彼以為迂。乃服散腫潰堅湯。半月餘 果發熱。飲食愈少。複求治。投益氣養榮湯三月。喜其謹守。得以收救。(此憑症脈也。) 齊氏曰:結核瘰癧。初覺宜內消之。如經久不除。氣血漸衰。肌寒肉冷。或膿汁清稀。 不出。瘡口不合。聚腫不赤。結核無膿。外症不明者。並宜托裡。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 已潰者。使新肉早生。血氣虛者。托裡補之。陰陽不和。托裡調之。大抵托裡之法。使瘡無 變壞之症。所以宜用也。

一人久而不斂。膿出更清。面黃羸瘦。每侵晨作瀉。與二神丸數服。泄止。更以六君子 加芎歸。月餘肌體漸複。灸以豆豉餅。及用補劑作膏藥貼之。三月餘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潰後核不腐。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更敷針頭散腐之。再與前湯三十餘劑而斂。 (此憑症也。)

一人患而腫硬。久而不消,亦不作膿。服散堅毒藥不應令。灸肘尖看尖二穴。更服益氣 養榮湯。月餘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尚硬,亦灸前穴。飲前藥。膿成針之而斂。

一婦久潰發熱。月經過期且少。用逍遙散兼前湯。兩月餘氣血複而瘡亦愈。但一口不收 。敷針頭散。更灸前穴而痊。 常治二三年不愈者。連灸三次。兼用托裡藥即愈。(前二條俱憑症。)

一人患此腫痛。發寒熱。大便秘。以射干連翹散六劑。熱退大半。以仙方活命飲(六一) 四劑而消。(此憑症也。)

一婦肝經積熱。患而作痛。脈沉數。以射干連翹湯四劑少愈。更用散腫潰堅丸月餘而消 。(此憑脈也。)

一婦耳下腫痛。發寒熱。與荊防敗毒散四劑。表症悉退。以散腫潰堅湯數劑。腫消大半 。再以神效栝蔞散(五一)四劑而平。(此憑症也。)

一人肝經風熱。耳下腫痛發熱。脈浮數。以薄荷丹治之而消。(此憑脈也。)

一人年二十。耳下患 痛。左關脈數。此肝經風熱所致。以荊防敗毒散(七)。三貼。 表症悉退。再與散腫潰堅丸(五十)。月餘平複。(此憑脈也。)

一婦因怒耳下腫痛。以荊防敗毒散(七)加連翹黃芩。四劑而愈。(此無脈症而用發表。 必有所見也。) 嘗治此旬日不消者。以益氣血藥。及飲遠志酒(二十)。並效。無膿自消。有膿自潰。

一婦因怒。耳下 痛。頭痛寒熱。以荊防敗毒散(七)加黃芩。表証悉退。但飲食少思。 發熱。東垣云:雖有虛熱。不可大攻。熱去則寒起。遂以小柴胡加地骨皮、芎、歸、芩、術 、陳皮十餘貼而愈。次年春複腫堅不潰。用八珍湯(十四)加香附、柴胡、地骨皮、桔梗。服 至六七貼以為延緩。仍服人參敗毒散。勢愈盛。又服流氣飲。則盜汗發熱口乾食少。至秋複 求診視。氣血虛極。辭之。果沒。(此憑症也。)

一人每怒。耳下腫。或脅作痛。以小柴胡東加青皮、紅花、桃仁。四劑而愈。(此憑症

一人腫硬不作膿。脈弦而數。以小柴胡湯兼神效栝蔞散(五三)各數劑。及隔蒜灸數次。 月餘而消。(此憑脈與症也。)

一婦頸痛不消。與神效栝蔞散(五三)六劑。少退。更以小柴胡加青皮、枳殼、貝母數劑 。痛腫減大半。再以四物對小柴胡數劑而平。(此憑症也。) 羅宗伯耳後發際患毒 痛。脈數。以小柴胡(五)加桔梗、牛蒡子、金銀花。四劑而愈。 (此憑脈症也。)

一人氣血已複。核尚不腐。用針頭散及必效散各三次。不旬日而愈。(此憑症處治。)

一婦瘰癧。與養氣順血藥不應。服神效栝蔞散二劑(五三)頓退。又六劑而消卻。與托裡 藥。氣血平複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年逾三十。瘰癧已潰。不愈。與八珍湯(十四)加小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五十餘劑、形氣漸轉。更與必效散(四九)二服瘡口遂合。惟氣血未平。再用前藥三十餘劑而 平。(此憑症也。) 治瘰癧。用必效散與栝蔞散相間服。神效。 後有不問虛實。概用必效散。殊不知斑蝥性猛大毒。利水破血。大損元氣。若氣血實者 此劫之而投補劑。或可愈。若虛而用此。或用追蝕之藥。瘀肉雖去。而瘡口不合。反至不救

一婦因怒結核腫痛。察其氣血俱實。先以神效散下之。更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而消。 (此憑症也。) 常治此症。虛者先用益氣養榮湯。待其氣血完充。乃取神效散去其毒。仍進前藥。無不

一人耳下患五枚如貫珠。年許尚硬。面色痿黃。飲食不甘。勞而發熱。脈數軟而澀。以 益氣

一婦瘰癧不消。膿清不斂。用八珍湯(十四)少愈。忽肩背痛不能回顧。此膀胱經氣郁所 當服防風通氣湯。彼雲瘰癧膽經病也。是經火動而然。自服涼肝降火之藥。反致不食。痛盛 。予診其脈。胃氣愈弱。先以四君子(六三)加陳皮、炒芍藥、半夏、羌活、蔓荊子四劑。食 進痛止。繼以防風通氣(四二)二劑而愈。(此憑脈與症也。)

一人神勞多怒。頸腫一塊。久而不消。諸藥不應。予以八珍湯(十四)加柴胡、香附。每 日更隔蒜灸數壯。及日飲遠志酒二三盞漸消。(此憑症也。)

一婦月水不行。漸熱。咳嗽。肌體漸瘦。胸膈不利。頸腫一塊。日久不消。令服逍遙散 三)月餘。更服八珍湯(十四)加牡丹皮、香附。又月餘加黃耆、白蘞。兩月餘熱退腫消。經 行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年逾三十。每勞心過度。頸腫發熱。服敗毒散愈盛。用補中益氣湯數貼而消。(此 張通府耳後發際患腫一塊。無頭。肉色不變。按之微痛。彼謂痰結。脈軟而時見數。經 脈數不時見。瘡也。非痰也。仲景云:微弱之脈。主血氣俱虛。形精不足。又曰:沉遲軟弱 皆宜托裡。遂用參、耆、歸、朮、川芎、炙甘草以托裡。少加金銀花、白芷、桔梗以消毒。 彼謂不然。內飲降火消痰。外貼涼藥。覺寒徹腦。患處大熱。頭愈重。食愈少。複請治。以 四君子加藿香、炮乾薑數劑。食漸進。腫成刺之。更以十全大補湯(十三)去桂。灸以豆豉餅 。又有余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耳內出膿。或痛。或癢。服聰耳益氣湯不應。服防風通聖散愈甚。予用補腎丸而愈 機按前條瘰癧治法。虛者補之。而補有先後溫涼之殊。實者瀉之。而瀉有輕重表裡之異。或行 開郁滯。或舍時從症。或變法用權。或針。或砭。或灸。或敷。其法亦粗備矣。醫者能仿是 例而擴充之。庶幾亦可以應變矣。)

一兒宿痰失道。癰腫見於頸項。或臂膊胸背。是為冷症 。宜四生散敷貼。內服附子八物湯及隔蒜灸。(此無脈可憑而治。當時必有所見也。)

一人因暴怒。項下腫痛。胸膈痞悶,兼發熱。用方脈流氣二劑。胸膈利。以荊防敗毒 劑而熱退。肝脈尚弦澀。以小柴胡加芎、歸、芍藥四劑。脈症頓退。以散腫潰堅丸一料。將 平。惟一核不消。服遇神仙無比丸二兩而瘳。(此憑症憑脈也。)

一兒甫周歲。項患胎毒。予俟有膿刺之。膿出碗許。乳食如常。用托裡藥月餘而愈。又

一兒患此。待膿自出。幾至不救。(此憑症也。) 大抵瘡淺宜砭。深宜刺。使瘀血去於毒聚之始。則易消也。況小兒氣血又弱。膿成不針 。鮮不斃矣。

一人項下患毒膿已成。因畏針 。延至胸。赤如霞。其脈滑數。飲食不進。月餘不寐。甚倦 。予密針之。膿出即睡覺而思食。用托裡散(百五七)兩月餘而愈。又一人患此。及時針刺。數 日而愈。一人素虛。患此不針。潰透頷頰。血氣愈虛而死。(此憑症也。)

一人耳後患毒。脈症俱實。宜用內疏黃連湯。彼以嚴冬不服寒劑。竟至不起。 羅謙甫曰:用寒遠寒。用熱遠熱。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症。又云。凡治病必察 。謂察時下之宜而權治之。故曰經者常也。法者用也。醫者意也。隨其所宜而治之。則萬全

一婦因怒。項腫。後月水不通。四肢浮腫。小便如淋。此血分症也。先以椒仁丸數服。 腫消。更以六君子東加柴胡、枳殼數劑。頸腫亦消矣,亦有先因小便不利。後身發腫。致經 水不通。名曰水分。宜葶藶丸治之。良方云:婦人腫滿。若先因經水斷絕。後致四肢浮腫。 小便不通。名曰血分。水化為血。血不通則複化為水矣。宜服椒仁丸。(此憑症也。) 一 婦。咽間如一核所鯁咽吐不出。倦怠發熱。先以四七湯而咽利。更以逍遙散。(此

一婦所患同前。兼胸膈不利。肚腹膨脹。飲食少思。臥睡不安。用分心氣飲並效。(此

一女年十七。項下時或作痛。乍寒乍熱如瘧狀。肝脈弦長。此血盛之症也。先以小柴胡 湯二劑。少愈更以生地黃丸而痊(此憑脈症也。)

一貴人女適夫。夫早逝。患十指攣。拳掌垂莫舉。膚體瘡瘍粟粟然。湯劑雜進。飲食頓減 於半載。診之非風也。乃憂愁悲哀以致耳。病屬內因。宜用內因藥。仍以鹿角膠輩。多用麝 香熬膏貼痿處。攣能舉。指能伸。病漸安。(此因情而治也。)

一女性急好怒。耳下常腫痛。發寒熱。肝脈弦急。投小柴胡加青皮、牛蒡子、荊芥、防 而寒熱退、更以小柴胡對四物。數劑而腫消。其父欲除病根。予謂肝內主藏血。外主榮筋。 若恚怒氣逆則傷肝。肝主筋。故筋蓄結而腫。須要自加調攝。庶可免患。否則肝迭受傷。不 能藏血。血虛則難瘥矣。後不戒。果結三核。屢用追蝕。不斂而歿。(此因情而治。)

一人先於耳前耳下患之。將愈。延及項側缺盆。三年遂延胸腋。診之肝脈弦數。以龍會 堅二丸治之將愈。肝脈尚數。四年後。小腹陰囊內股皆患毒。年餘不斂。脈診如前。以清肝 養血及前丸而愈。(此憑脈也。)

一人因怒。耳下及缺盆患 。潰延腋下。形氣頗實。瘡口不合。治以散腫潰堅丸(五十) 而愈。(此憑形症也。)

一兒七歲。項結二核。時發寒熱。日久不愈。治以連翹丸。而消。若患在面臂等處。尤 宜此丸。若潰而不斂。兼以托裡之藥。(此憑症也。)

一兒項結一核。堅硬如 。面色痿黃。飲食不甘。服托裡藥不應。此無辜疳毒也。以蟾 治之而愈。若數服不消。按之轉動。軟而不痛者。內有蟲如粉。急針出之。若不速去。則蟲 隨氣走。內蝕臟腑不治。(按此因治不應而變法也。蟾蜍夏月溝渠中。腹大不跳不鳴者。先 取糞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桶近上令乾。使蛆不得出。將蟾蜍撲死投蛆中。任蛆食晝夜 。次以新布袋包系。置水急處。浸一宿取出。瓦上焙為末。入麝香一字。軟飯丸如麻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一人眼赤癢痛。時或羞明下淚。耳內作癢。服諸藥氣血日虛。飲食日減。而癢愈盛。此 肝腎風熱上攻也,以四生散酒調四服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人久郁。患而不潰。既潰不斂。發熱口乾月水短少。飲食無味。日晡尤倦。益氣養 二十餘劑少健。予謂須服百劑。庶保無危。彼欲速效。反服斑蝥之劑。及數用追蝕毒藥。去 而複結。以致不能收斂。出水不止。遂致不救。(此憑症也。)

一婦久不作膿。脈浮而澀。此氣血俱虛。欲補之。使自潰。彼欲內消。專服斑蝥及散堅 之藥。血氣愈虛而死。(此憑症也。)

一人因勞而患怠惰。發熱。脈洪大。按之無力。宜用補中益氣湯。(十六)彼不信。輒服 攻伐之劑。吐泄不止亦死。(此憑脈因補誤治致死。)

大抵此症原屬虛損。若不審虛實而犯病禁經禁。鮮有不誤。常治先以調經解郁。更以膈 之多自消。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貼之。候有膿則針之。否則變生他症。設若兼痰兼陰虛等症 。只宜加兼症之劑。不可干擾餘經。或氣血已複而核不消卻。服散堅之劑。至月許不應。氣 血亦不覺損。方進必效散。或遇神仙無比丸。其毒一下。即止二藥。更服益氣養榮湯(百二 十一)數劑以調理。瘡口不斂。豆豉餅、琥珀膏貼。氣血俱虛。或不慎飲食起居七情者。俱 不治。然此症以氣血為主。氣血壯實。不用追蝕之劑。彼亦能自腐。但取去使易於收斂。若氣血虛。不先用補劑而數用追蝕之藥。適足以敗矣。若發寒熱。眼內有赤脈貫瞳仁者,亦不治。一脈者一年死。二脈者二年死。

一女年十九。頸腫一塊。硬而色不變。肌肉日削。筋攣急痛。此七情所傷。氣血所損之 症。當先滋養血氣。不信。乃服風藥。後不起。(此憑症也。)

一人耳後漫腫〔(注)︰“漫”下疑有脫文〕

一少婦耳下患腫。素勤苦。發熱口乾。月水過期且少。一嫗以為經閉。用水蚝之類通之。以 致愈虛而斃。

一女年十七。患瘰癧久不愈。月水尚未通。發熱咳嗽。飲食少思。老媼欲用巴豆、肉桂 先通其經。予謂此症漸熱經候不調者不治。但喜脈不澀。且不潮熱。尚可治。須養氣血。益 津液。其經自行。彼欲效。仍用巴、桂。此剽悍之劑。大助陽火。陰血得之則妄行。脾胃得 之則愈虛。果通而不止。飲食愈少。更加潮熱。遂致不救。

一人遠途勞倦。發熱。脈大無力 然熱退腫消。彼不聽。服降火藥及必 夫勞倦損氣。氣衰則火旺。火乘脾土。故倦怠而熱。此元氣傷也。丹溪曰:宜補形氣。 調經脈。其瘡自消。不可汗下。若不詳脈症經絡受病之異。而輒用峻利之劑。鮮不危矣。

一婦因怒不思食。發熱倦怠。骨肉酸疼。體瘦面黃。經漸不通。頸間結核。以逍遙散 (二三)八珍湯(十四)治之少可。彼自誤服水蛭等藥。血氣愈虛。遂致不救。(此憑症也。)

一人耳後寸余發一毒。名曰銳疽。 痛寒熱。煩躁喜冷。此膽經蘊熱而然。先用神仙 一劑。勢減二三。時值仲冬。彼惑於用寒遠寒之禁。自用十宣托裡之藥。勢漸熾。耳內膿潰 。喉腫。開藥不能下而歿。

一放出宮女。年逾三十。兩胯作痛。不腫。色不變。大小道作痛血漬入隧道為患。乃男女失合之症也。難治。後潰不斂。又患瘰癧而此婦為人之外家。夫為商。常在外。可見此婦久懷憂郁。及放出。又不能如愿。是以致生此疾。其流注瘰癧。乃七情氣血皆已損傷。不可用攻伐之劑皎然矣。

流注一百二

暴怒所致。胸膈不利者。調氣為主。
抑郁所致而不痛者。宜調經脈補氣血。
腫硬作痛者。行氣和血。
潰而不斂者。益氣血為主。
傷寒余邪未盡者。和而解之。
脾氣虛。濕熱凝滯肉理而然。健脾除濕為主。
閃肭瘀血凝滯為患者。和氣血。調經絡。
寒邪所襲。筋攣骨痛。或遍身痛。宜溫經絡。養血氣。

大抵流注之症。多因郁結。或暴怒。或脾虛濕氣逆於肉理。或腠理不密。寒邪客於經絡閃撲。或產後瘀血流注關節。或傷寒。余邪未盡為患。皆因真氣不足。邪得乘之。常治郁者開之。怒者平之。閃撲及產後瘀血者散之。脾虛及腠理不密者。除而補之。傷寒余邪者。 調而解之。六要以固元氣為主。佐以見症之藥。如久而瘡口寒者。更用豆豉餅或附子餅灸之有膿管或瘀肉者。用針頭散腐及錠子尤效。若不補血氣。及不慎飲食起居七情。俱不治。

一人因怒。脅下作痛。以小柴胡對四物。加青皮、桔梗、枳殼而愈。(因情處治。)

一人臀腫一塊微痛。脈弦緊。以瘡科流氣飲四劑而消。(因情處治。)

一人因怒脅下腫痛。胸膈不利。脈沉遲。以方脈流氣飲數劑少愈。以小柴胡對二陳加青皮、桔梗、貝母。數劑頓退。更以小柴胡二十餘劑而痊。(因七情處治。)

一婦因閃肭。肩患腫。遍身作痛。以黑丸子二服而痛止。以(方脈)流氣飲二劑而腫消。 更以二陳對四物加香附、枳殼、桔梗而愈。(憑症處治。)

一婦腿患筋攣骨痛。諸藥不應。脈遲緊。用大防風湯一劑頓退。又二劑而安。又一婦患之亦然。先用前湯二劑。更服黑丸子而痊。此二患若失治。潰作敗症。(憑症憑脈處治。)

一婦稟弱性躁。脅臂腫痛。胸膈痞滿。服流氣敗毒。反發熱少食。用四七湯數劑。胸寬氣利。以小柴胡對四物。加香附、陳皮。腫痛亦退。(此因治不對病而變方。)

一人腿患潰而不斂。用人參養榮湯。及附子餅灸。更以補劑煎膏貼之。兩月餘愈。(憑

一人脾氣素弱。臂腫一塊。不痛。肉色不變。飲食少思。半載不潰。先以六君子加芎歸二十餘劑。飲食漸進。更以豆豉餅日灸數壯。於前藥再加黃耆肉桂三十餘劑。膿熟針去。以十全大補湯及附子餅灸之。月餘而斂。(此憑症處治。)

一人腿腫。肉色不變。不痛。脈浮而滑。以補中益氣東加半夏、茯苓、枳殼、木香飲之香附餅熨之。彼謂氣無補法。乃服方脈流氣飲。愈虛。始用六君子東加芎、歸數劑。飲食少進。再用補劑。月餘而消。(憑脈憑症處治。) 夫氣無補法。世俗論也。以其為病痞滿壅塞。似難為補。殊不知正氣虛不能營運。則邪氣滯而為病。不用補法。氣何由行乎。

一人臂腫。筋攣骨痛。年餘方潰。不斂。診脈更虛。以內塞散一料。少愈。以十全大補湯及附子餅灸而愈。(憑症憑脈處治。) 精要云: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極為熱。以此潰多成 。宜早服內塞散排之。

一人腿腫一塊。經年不消。且不作膿。飲食少思。強食則脹。或作瀉。日漸消瘦。診脈 。此乃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虛而然也。遂以八味丸。飲食漸進。腫患亦消。(憑症

一人背髀。患之微腫。形勞氣弱。以益氣養榮湯。間服黑丸子及木香、生地黃作餅覆患 處。熨之月餘。膿成針之。仍服前藥而愈。(此憑所因而治。)

一人腿患。久而不斂。飲大補藥及附子餅及針頭散。 之而愈。(憑症處治。)

一人臂患。年餘尚硬。飲食少思。朝寒暮熱。八珍東加柴胡、地骨、牡丹皮。月餘寒熱。再用益氣養榮湯附子餅灸。兩月餘膿成。針之。更服人參養榮湯。半載而愈。(憑症而治

一婦膿潰清稀。脈弱惡寒。久而不愈。服內塞散。灸附子餅而瘳。(憑脈憑症而治。)

一人臂患。出腐骨三塊尚不斂。發熱作渴。脈浮大而澀。乃氣血俱損。須多服生氣血之庶可保全。彼謂火尚未盡。乃用涼藥內服外敷。幾危求治。其形甚悴。脈愈虛。先以六君子加芎歸月餘。飲食漸進。以八珍東加肉桂三十餘劑。瘡色乃赤。更以十全大補湯。外以附子餅。僅年而瘥。(憑症憑脈。)

一老傷寒。表邪未盡。股內患腫發熱。以人參敗毒散二劑。熱止。灸香附餅。又小柴胡加二陳、羌活。川芎、歸、術、枳殼。數劑而消。(憑症處治。)

一婦腰間患一小塊。肉色如常。不潰。發熱。予欲治以益氣養榮解郁之劑。彼卻別服流氣飲。後針破出水。年餘而沒。又一婦久不斂。忽發寒熱。予決其氣血俱虛。彼反服表散之劑。果發大熱,亦死。(憑症處治)

一人元氣素弱。將患此胸膈不利。飲食少思。予欲健脾。解郁。養氣血。彼反服辛香流劑。致腹脹。又服三棱、莪術、濃朴。之類。飲食少。四肢微腫。兼腰腫一塊。不潰而歿

一婦經不調。兩月或三月一至。四肢腫。飲食少。日晡發熱。予曰:此脾土氣血虛也。 脾滋氣血藥。飲食進則浮腫自消。血氣充則經水自調。彼以為緩。用峻劑先通月經。果腹疼泄不止。遍身浮腫。飲食少。沒於木旺之月。

一人年逾三十。小腹腫硬。逾年成瘡。頭破時出血水。此七情所傷。營氣逆於肉理也。 流注。診之肝脈澀。蓋肝病脈不宜澀。小腹正屬肝經。須澀屬金。脈退乃可。予欲以甘溫之藥補其氣血。令自消潰。彼不信。乃服攻伐之藥。氣血愈虛。果沒於金旺之月。(此憑脈也(

丹溪曰:諸經惟少陽厥陰二經癰疽。宜預防之。以其多氣少血也。少血則肌肉難長。 瘡久不斂。必成敗症。若不知此。輒用峻利之藥。以攻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

懸癰一百三

腫或發熱者。清肝解毒。(小柴胡、製甘草。)
腫痛者。解毒為主。(製甘草。)不作膿或不潰者。氣血虛也。(八珍湯。)腫痛小便赤滯者。肝經濕熱也。宜分利清肝。(龍膽泄肝湯。)

一人穀道前患毒。 痛寒熱。此肝經濕熱所致。名曰懸癰。屬陰虛。先以製甘草(百二 服。頓退。再以四物加車前、青皮、甘草節、酒製黃柏、知母。數服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年逾五十。患懸癰。膿清脈弱。此不慎酒色。濕熱壅滯而然。膿清脈弱。老年值此以收斂。況穀道前為任脈發原之地。肝經宗筋之所。予辭。果歿。治此癰惟澗水製甘草有效。已破者。兼十全大補湯(十三)為要。

一人患此。 痛發寒熱。以小柴胡東加製甘草(百二七)二劑少退。又製甘草四劑而消。 (按小柴胡清肝。製甘草解毒。) 大抵此症屬陰虛。故不足之人多患之。寒涼之劑。不可過用。恐傷胃氣。惟製甘草一藥。不損氣血。不動臟腑。其功甚捷。

一人腫痛。小便赤澀。以加減龍膽瀉肝湯。加製甘草二劑。少愈。以參、耆、歸、朮、知母、製甘草。四劑(百二七)而潰。更以四物加黃柏、知母、參、耆、製甘草而痊。(按 此先瀉後補。當時以有所據。但不知其脈耳。)

一人腫痛未作膿。以加減龍膽瀉肝湯二劑。少愈。再以四物加黃柏、知母、木通、四劑消。(按此先治濕熱後養血。)

一人膿熟不潰。脹痛。小便不利。急針之。尿膿皆利。以小柴胡加黃柏、白芷金銀花、四劑痛止。以托裡消毒散數劑而愈。

常見患者多不肯針。待其自破。殊不知緊要之地有膿。宜急針之。使毒外發。不致內潰曰宜開戶以逐之。凡瘡若不針烙。毒瓦斯無從解。膿瘀無從泄。今之患者。反謂緊要之處。不宜用針。何相違之遠耶。

一人膿清不斂。內有一核。以十全大補東加青皮、柴胡、製甘草。更以豆豉餅灸。核消而斂。(此憑症也。)

一人久而不斂。脈大無力。以十全大補加五味、麥門。灸以豆豉餅。月餘而愈。(此憑症憑脈也。)

一老年餘而不斂。診脈尚有濕熱。以龍膽瀉肝湯(六七)二劑。濕退。以托裡藥及豆豉餅灸而愈。(此憑症憑脈也。)

一人腫痛發熱。以小柴胡加黃連、青皮(五)。四劑少愈。更以龍膽瀉肝湯(六七)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膿熟不潰。脈數無力。此氣血俱虛也。宜滋陰益氣血之藥。更針之。使膿毒外泄。彼反用敗毒藥。致元氣愈虛。瘡勢愈盛。後潰不斂。竟致不救。(按此不憑脈症而誤治也。)

懸癰原系肝腎二經陰虛。須一於補。尤恐不治。況膿成而又克伐。不死何待。常治初起腫痛。或小便赤澀。先以製甘草一二劑。及蒜灸。更飲龍膽瀉肝湯。若發熱腫痛者。以小柴胡加車前、黃柏 、歸。膿已成。即針之。已潰用八珍湯(十四)。加製甘草、柴胡稍、酒炒黃柏、知母。小便澀而脈有力者。仍用龍膽瀉肝湯。加製甘草。小便澀而脈無力者。用清心蓮子飲。加製甘草。膿清不斂者。用大補劑。間以豆豉餅灸。或久而不斂者,亦用附子餅灸。並效。

囊癰一百四

腫痛未作膿者。疏肝導濕。
腫硬發熱。清肝降火。
膿清不斂者。大補氣血。
已潰者。滋陰托裡。
膿成脹痛者。急針之。更飲消毒之劑。
囊癰。濕熱下注也。有作膿者。此濁氣順下。將流入滲道。因陰道或虧。水道不利而然。膿盡自安。不藥可也。
惟在善於調攝耳。又有因腹腫。漸流入囊。腫甚而囊自裂開。睪丸懸掛水出。以麩炭(杉木炭也)末敷外。以紫蘇葉包裹。仰臥養之。
精要謂癰入囊者死。將以為屬腎耶。予治數人。悉以濕熱入肝經施治。而以補陰佐之。
雖膿潰皮脫。睪丸懸掛亦不死。但未知下虛年老者如何耳。
大抵此症屬陰道虧。濕熱不利所致。故滋陰降濕藥不可缺。常治腫痛小便秘滯者。用除主。滋陰佐之。腫痛已退。便利已和者。除濕滋陰藥相兼治之。欲其成膿。用托裡為主。滋陰佐之。候膿成即針之。
仍用托裡滋陰。若濕毒已盡者。專用托裡。如膿清或多或斂遲者。用大補之劑。或附子

一人囊癰。未作膿而腫痛。以加減龍膽瀉肝湯二劑少愈。更以四物加木通、知母、黃柏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膿熟作脹。致小便不利。急針。以小柴胡。加黃柏、白芷、金銀花。四劑少愈。更托裡消毒散數劑而消。(此憑症也。)

一弱人膿熟脹痛。大小便秘。急針之。膿出三碗許。即鼾睡。覺神思少健。但針遲。須服解毒藥,亦潰盡矣。故用托裡藥至三十餘劑始瘥。(此憑症也。)

一人年逾四十。陰囊腫痛。以熱手熨之。少緩。服五苓散不應。尺脈遲軟。此下虛寒邪而然。名曰陰疝。非瘡毒也。治以蟠蔥散(九七)少可。更服葫蘆巴丸而平。(此因脈遲為寒。脈軟為虛而治。)

一人年逾三十。陰囊濕癢。莖出白物如膿。舉則急痛。此肝疝也。用龍膽瀉肝湯而愈。 (此因症處治)陰莖或腫。或縮。或挺。或癢。皆宜此藥治之。

一人年逾五十。患此瘡口不斂。診之微有濕熱。治以龍膽瀉肝湯。濕熱悉退。乃以托裡豆豉餅灸而愈。次年複患濕熱頗盛。仍用前湯四劑而退。又以滋陰藥而消。若潰後虛而不補。少壯者成漏。老弱者不治。膿清作渴脈大者亦不治。(此憑脈也。)

一人年逾五十。陰囊腫痛。得熱愈盛。服蟠蔥散不應。肝脈數。此囊癰也。乃肝經濕熱所致。膿已成。急針之。 進龍膽泄肝湯(六七)。脈症悉退。更服托裡滋陰藥。外敷杉木炭紫蘇末。月餘而愈。(此因脈處治)

一人年逾六十。陰囊潰痛不可忍。睪丸露出。服龍膽瀉肝湯。敷麩炭紫蘇末不應。予意氣熾盛。先飲槐花酒一碗。次服前湯。少愈。更服托裡加滋陰藥而平。設以前藥不應。加之峻劑。未有不損中氣以致敗也。(此因處治不效。而知為濕盛。)

一少年玉莖捷長。腫而痿。皮塌常潤。磨股難行。兩脅氣沖上。手足卷弱。先以小柴胡連大劑。行其濕熱。少加黃柏降其逆氣。腫漸收。莖中有堅塊未消。以青皮為君。少佐散風之藥末服之。外絲瓜子汁調五倍子敷。愈。(此憑症也。)

一人囊腫狀如水晶。時痛時癢。出水。小腹按之作水聲。小便頻數。脈遲緩。此醉後飲房。汗出遇風寒。濕毒乘聚於囊。名水疝也。先以導水丸二服。腹水已去。小便如常。再以胃苓散倍白朮、茯苓。更用氣針引去聚水而瘥。(此憑症脈也。)

一弱人莖根結核如大豆許。勞則腫痛。先以十全大補湯去桂。加車前、麥門、酒製黃柏母少愈。更加製甘草四劑。仍以四物、車前之類而消。又有患此 痛發熱。服龍膽瀉肝湯二劑。製甘草四劑而潰。再用滋陰之劑而愈。或膿未成。以蔥炒熱敷上。冷易之。隔蒜灸赤。 可數日不消。或不潰。或潰而不斂。以十全大補加柴胡稍為主。間服製甘草而愈。若不保守。必成漏矣。(以上二條。此憑症也。)

一弱人拗中作痛。小便淋瀝。此因火躁下焦。無血氣不能降。而滲泄之令不行。用四物加黃柏、知母、茯苓、牛膝、木通十餘劑。痛止便利。(此憑症也。)

一人氣短。拗中若瘡。小便不通。用四物加參、耆煎吞滋腎丸而愈。(此憑症也。)

前症以虛為本。以病為末。益其本則末自去。設若不固元氣。專攻其病。寧無害耶。

一人遺精。勞苦愈盛。拗中結核。服清心蓮子飲、連翹消毒散不應。予以八珍湯(十四)藥、山茱萸、遠志十餘劑漸愈。更服茯兔丸遂不複作。又有患此。諸藥不應。服八味丸而愈。(此因處治不應。故推求另為之治。)

一人尿血。陰莖作痛。服清心蓮子飲不應。服八正散愈盛。予以發灰醋湯調服少愈。更服斑龍丸(百二)而平。(此因處治不應以推求也。)

一人患而久不斂。以十全大補加五味、麥門。灸以豆豉餅。月餘而平。(此憑症也。)

一弱人腫痛未成膿。小便赤澀。以製甘草、青皮、木通、黃柏、當歸、麥門。四劑少愈。以清心蓮子飲四劑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 腫痛甚。小便澀。發熱脈數。以龍膽瀉肝湯倍車前、木通、澤瀉、茯苓。勢去半以前東加黃柏、金銀花四劑。又減二三。便利如常。惟一處不消。此欲成膿。再用前東加金銀花、皂角針、白芷六劑。微腫痛。脈滑數。乃膿已成。針之。腫痛悉退。投滋陰托裡藥。 及紫蘇末敷之而愈。

一人病勢已甚。脈洪大可畏。用前湯二劑。腫少退。以仙方活命飲二劑。痛少止。脈洪膿已成。須針之。否則陰囊皆潰。彼不信。更他醫。果大潰。睪丸掛。複求治。脈將靜。以八珍東加黃耆、黃柏、知母、山枝。更敷紫蘇末。數日而痊。

一人患此。腫痛發熱。以小柴胡加黃連、青皮。四劑少愈。更以龍膽泄肝湯而消。(凡腫屬濕痛屬熱。故痛者宜清濕熱。)

一兒生三月。病熱。左右脅下節次生癤。用四物湯敗毒散倍人參。香附為佐犀角為使飲乳母兩月。而愈。逾三月腹脹生丹疹。又半月移脹入囊為腫。黃瑩裂開。兩丸顯露水出。以紫蘇葉盛麩炭末托之。 旬余而合。此因父病瘧遺熱於胎也。(此憑症也。)

一人玉莖腫痛。服五苓散等藥不應。其脈左關弦數。此肝經積熱而成。以小柴胡(五)送蘆薈丸。一服勢去三四。再服頓愈。(此憑脈憑症也。)

一人連日飲酒。陰挺並囊濕癢。服滋陰等藥不應。予謂前陰肝脈絡也。陰氣從挺而出。 濕。繼以酒。為溫熱合於下焦而然。經曰:下焦如瀆。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遂以龍膽瀉肝 腸。及清震湯而愈。此或不應。宜補肝湯及四生散治之。(此憑症也。)

一婦隱內膿水淋漓。或癢或痛。狀如蟲行。少陰脈滑數。此陰中有瘡也。名曰 。由心郁。胃氣虛弱。氣血凝滯所致。與升麻、白芷、黃連、木通、當歸、川芎、白朮、茯苓、柴胡煎服。以拓腫湯熏洗。更搽蒲黃、水銀。兩月餘而愈。此條因脈而知瘡。其曰胃氣虛者。 當時必有見也。或有包絡虛。風邪乘陰。血氣相摶。令氣痞澀。致陰腫痛。治以菖蒲散。(一百)更以枳實炒熱。帛包熨之。冷則再炒。

或有子臟虛。冷氣下沖。致陰脫出。謂之下脫。或因產努力而脫者。宜當歸散。久不 愈者。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舉之。

下疳一百五

腫痛或發熱者。肝經濕熱也。清肝除濕。
腫痛發寒熱者。邪氣傷表也。發散之。
腫痛小便赤澀者。肝經濕熱壅滯也。疏肝導濕。

一人患此腫硬。 痛寒熱。先以人參敗毒散二劑而止。更以小柴胡加黃連青皮而愈。(此因症因經也。)

一人潰而腫痛。小便赤澀。以加減龍膽瀉肝東加青皮、黃連二劑少愈。以小柴胡加黃柏 、知母、當歸、茯苓數劑而愈。(此因症因經也。)

一人莖腫不消。一人潰而腫痛。發熱。小便秘澀。日晡或熱。一小兒腫痛。諸藥不應。 各以小柴胡吞蘆薈丸數劑並愈。

一人陰莖或腫。或作痛。或挺縱不收。一人莖中作痛。筋急縮。或作癢。白物如精。隨 溺而下。此筋疝也。並用龍膽瀉肝湯皆愈。(此因症也。) 張子和曰:遺精癃閉。陰痿脬痺。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不可妄歸之腎冷。若月涸。 。月罷。腰膝上熱。足熱。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 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

一人潰而腫痛。發熱。日晡尤甚。以小柴胡加黃柏、知母、當歸而愈。(此因症也。)

一人已愈。惟莖中一塊不散。以小柴胡加青皮、荊防治之。更以荊、防、牛膝、何首烏 、活石、甘草各五錢。煎湯熏洗。各數劑而消。(此因症也。)

一人年逾四十。素有淋。患疳瘡。 痛倦怠。用小柴胡(五)加連、柏、青皮、當歸而愈 。(此因症而治。)

一人因勞。莖竅作癢。時出白物。發熱口乾。以清心蓮子飲而安。(此因勞處治。)

一人玉莖腫痛。小便如淋。自汗甚苦。時或尿血少許。尺脈洪滑。按之則澀。先用清心蓮子飲。加牛膝、山枝、黃柏、知母數劑少愈。更以滋腎丸一劑而痊。(此因症也。)

前賢云:如自汗。小便少。不可以藥利之。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衛涸竭。無以製火。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乃陽明經。大忌利小便。

一老患疳瘡。小便淋瀝。脈細體倦。此氣虛兼濕熱也。用清心蓮子飲。及補中益氣湯(而愈。下疳瘡。丹溪用青黛、蛤粉、密陀僧、黃連為末。敷。又以雞肫皮燒存性。為末。敷。 下疳瘡並 瘡 蛤粉 蠟茶 苦參 密陀僧為末。河水洗淨。臘豬油調敷。

又方 米泔水洗瘡淨。用頭發鹽水洗去油淨。再用清湯洗。晒乾。燒灰。敷瘡即生靨

又方 治下注疳瘡。蝕臭腐爛。疼痛難忍。兼治小兒疳瘡。

黃柏(蜜炙) 黃丹(三分) 輕粉(錢半) 乳香(三分) 密陀僧 高末茶(各三分) 麝香 (少許)
上末。用蔥湯洗瘡。次貼此藥。

洗藥 黃連 黃柏 當歸 白芷 獨活 防風 荊芥 朴硝等分。水煎。入錢五十文。 烏梅五個。鹽一匙同煎。溫洗。日五七次。敷下項藥。

敷藥 木香 檳榔 黃連 銅青 輕粉 枯礬 海螵硝 麝香
等分為末。洗後至夜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