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量喝水:很多人喜歡問腎臟科醫師:「每天喝多少水對身體最好?」
事實上,喝水量多寡牽涉到生活習慣與生理需求兩大因素。從文化習慣分析,有些人不愛喝水,拿起水杯經常是淺嚐即止;有的人喜歡牛飲,350cc礦泉水一口氣喝下面不改色。

從生理面看,健康的正常人在腎臟濃縮功能完全作用下,彈性極大。腎臟可以每日只需500cc尿液就能完全排出含氮廢物,加上流汗或無感體液流失約500cc,因此每日喝水量只須1000cc就足夠。

腎臟在稀釋功能完全作用且攝取一般飲食下,腎臟也有能力每日排出10,000cc尿液,因此喝水量亦可高達10公升。建議一般人每日攝取水分約2000∼2500cc,尿液量維持在1500∼2000cc。

慢性腎臟病病人因為腎臟的濃縮與稀釋功能均有障礙,尿液排泄量的安全範圍大為減少,喝水量自然不能太多或太少。太多會造成水腫及心臟衰竭,太少則會脫水及體液不足,進而造成腎功能衰退。病患依病情在不同的腎臟病及不同的腎功能下,適度的喝水量也不同,應該配合醫療人員指示。例如:

  • 夏日流汗及無感體液流失量較多;秋冬季節則會因氣候乾躁或長時間待在暖房,而會使身體流失水份增加,此時要記得補充水份。
  • 喝水量及鹽份攝取量同時增加,比較容易瀦積水份在體內;反之,喝水量增加但鹽份攝取量不增加比較不會瀦積水份。

判斷體內水份過多或過少的最簡易方法是,穿同樣多的內衣下,定時記錄早晚體重、檢查小腿是否有凹陷性水腫或皮膚彈性變差。若體重記錄增加且小腿有凹陷性水腫,極有可能是水份過多;若體重記錄下降,且皮膚彈性減少,表示體內水份可能減少。

  • 老年人缺少口渴感,比較容易因喝水量不足而脫水,更需要密切記錄體重以評估身體水份。

(本文摘自《愛腎好生活》,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