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十一、各症方藥

小柴胡湯 治肝膽症,寒熱往來,或日晡發熱,或濕熱身熱,默默不欲食;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發熱,脅下作痛,甚者轉側不便,兩祛痞滿;或泄瀉咳嗽,或吐酸食苦水,或因怒而患瘧、痢等症。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五分) 人參 半夏(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薑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 治血虛大勞,大怒火動,熱入血室,或婦女經行,感冒發熱,寒熱如瘧,夜間熱甚或譫語,即前方加生地黃一錢。

黃芩半夏生薑湯 治膽腑發咳,嘔苦水如膽汁。

黃芩(炒) 生薑(各三錢) 甘草(炙) 半夏(各二錢)
上薑水煎服。

桔梗湯 治心臟發咳,咳而喉中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

苦梗(三錢) 甘草(六錢)
上水煎服。

芍藥甘草湯 治小腸腑發咳,咳而失氣。

芍藥 甘草(炙,各四錢)
上水煎服。

升麻湯 治脾臟發咳,咳而右脅下痛,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

升麻 白芍藥 甘草(各二錢) 葛根(三錢)
上水煎服。

烏梅丸 治胃腑發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烏梅(三十個) 細辛 附子 桂枝 人參 黃柏(各六錢) 乾薑(一兩) 黃連(一兩五錢) 當歸 蜀椒(各四兩)
上為末,用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與米飯搗如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麻黃湯 治肺臟發咳,咳而喘急有聲,甚則唾血。

麻黃(三錢) 桂枝(二錢) 甘草(一錢) 杏仁(二十個)
上水煎服。

赤石脂禹余糧湯 治大腸腑發咳,咳而遺屎。

赤石脂 禹余糧(各二兩,並打碎)
上水煎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腎臟發咳,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又治寒邪犯齒,致腦齒痛,宜急用之,緩則不救。

麻黃 細辛(各二錢) 附子(一錢)
上水煎服。

茯苓甘草湯 治膀胱腑發咳,咳而遺溺。

茯苓(二錢) 桂枝(二錢半) 生薑(五大片) 甘草(炙,一錢)
上水煎服。

異功散 治久咳不已,或腹痛少食而腫,氣逆。又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等症。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陳皮(各等分)
上每服三五錢,薑、棗、水煎。

法製清氣化痰丸 順氣快脾,化痰消食。

半夏 南星(去皮尖) 白礬 皂角(切) 乾薑(各四兩)
上先將白礬等三味,用水五碗,煎取水三碗,卻入半夏二味,浸二日。再煮至半夏、南星無白點為度,晒乾。

陳皮 青皮(去穰) 紫蘇子(炒) 蘿卜子(炒另研) 杏仁(去皮尖,炒、研) 葛根 神曲(炒) 麥(炒) 山楂子 香附子(各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食後,茶湯下。

升陽益胃湯 治脾胃虛弱,肢體怠惰,或體重節痛,口舌乾渴,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飲食不消,兼見肺病,洒淅惡寒,淒慘不樂,乃陽不和也。

羌活 獨活 防風(各五錢) 柴胡 白朮 茯苓(渴者不用) 澤瀉(各三錢) 人參 半夏 甘草(炙,各一兩) 黃耆(二兩) 芍藥 黃連 陳皮(各四錢)
上每服三、五錢,薑、棗水煎,早溫服。如小便愈而病益加,是不宜利小便也,當少減茯苓、澤瀉。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乾作渴,汗出不止。或濕熱大行,金為火製,絕寒水生化之源,致肢體痿軟,腳欹眼黑,最宜服之。

人參(五錢) 五味子 麥門冬(各三錢)
上水煎服。

清燥湯 治元氣虛,濕熱乘之,遍身酸軟;或肺金受邪,絕寒水生化之源,腎無所養,小便赤少,大便不調,腿腰痿軟;或口乾作渴,體重麻木,頭目眩暈,飲食少思;或自汗盜汗,肢體倦怠,胸滿氣促。

黃耆(一錢五分) 五味子(九粒,杵炒) 黃連 神曲(炒) 豬苓 柴胡 甘草(炙,各二分) 蒼朮 白朮 麥門冬 陳皮 生地黃 澤瀉(各五分) 白茯苓 人參 當歸 升麻(各三分) 黃柏(酒拌,一分)
上水煎服。

清暑益氣湯 治元氣弱,暑熱乘之,精神困倦,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小便黃數,大便溏頻。又暑熱瀉痢瘧疾之良劑。

升麻 黃耆(炒,去汗,各一錢) 蒼朮(一錢五分) 人參 白朮 陳皮 神曲(炒,各五分) 甘草(炙)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杵炒)
上水煎服。

香薷飲(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 治一切暑毒,腹痛,霍亂吐瀉,或頭痛昏憒。

香薷 茯苓 白扁豆 濃朴 甘草(各二錢)
上水煎服。

麥門冬湯 治火熱乘肺,咳唾有血。

麥門冬(去心) 防風 白茯苓(各二錢) 人參(一錢)
上水煎服。

二神丸 治脾腎虛弱,侵晨五更作瀉,或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實,神效。

破故紙(四兩,炒) 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碎,用水煮熟,去薑取棗肉,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五味子散 治腎泄,在侵晨五更瀉,飲食不進,或大便不實,不時去後,為丸尤效。

五味子(炒,二兩) 吳茱萸(炒,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

四神丸 治脾腎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

肉豆蔻 補骨脂 五味子 吳茱萸(各為末) 生薑(四兩) 紅棗(五十枚)
上用水一碗,煮薑棗,去薑,水干取棗肉,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日前服。

保和丸 治飲食停滯,胸膈痞滿,或吞酸腹脹。

山楂(取肉,二兩,蒸) 神曲(炒) 半夏 茯苓(各一兩) 蘿卜子(炒) 陳皮 連翹(各五錢)
上為末,粥丸。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

越鞠丸 治六郁,胸膈痞滿,或吞酸嘔吐,飲食不化。

蒼朮 神曲(炒) 撫芎 麥芽(炒) 香附 山楂 山梔(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神曲、麥芽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滾湯下。

茵陳五苓散 治酒積,分利其濕。

茵陳 白朮 豬苓(各一錢) 桂(三分) 澤瀉(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

葛花解酲湯 治酒積,上下分消。

白豆蔻 砂仁 葛花(各半兩) 木香(五分) 青皮(三錢) 陳皮 白茯苓 豬苓 人參(各一錢半)白朮 神曲(炒) 澤瀉 乾薑(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白湯調,得微汗,酒病去矣。

益黃散 治脾土虛寒,寒水反來侮土,而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等症。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 甘草(炙) 丁香(各二錢)
上每服四錢,水煎服。

人參安胃散 治脾胃虛熱,嘔吐,或泄瀉不食。

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白芍藥(七分) 白茯苓(四分) 陳皮(三分) 黃連(二分)
上水煎服。

人參養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寒熱頭疼,或作瘧疾。

半夏 濃朴(薑製) 橘紅(各八分) 藿香葉 草果茯苓 人參(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蒼朮(三分)
上薑七斤,烏梅一個,水煎服。

藿香正氣散 治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疼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

桔梗 大腹皮 紫蘇 茯苓 濃朴(製。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藿香(一錢五分)

上薑、棗水煎,熱服。

白虎湯 治胃熱作渴,暑熱尤效。

知母 石膏(各二錢) 粳米(半合)
上水煎服。

竹葉黃耆湯 治胃虛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二錢) 黃耆 生地黃 麥門冬 當歸 川芎 甘草 黃芩(炒) 石膏(煨) 芍藥 人參(各一錢)
上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 治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 石膏( ) 桔梗 木通 薄荷葉 甘草(各一錢)
上水煎服。

四七湯 治七情郁結,心腹絞痛,或為膨脹。

人參 官桂 半夏(洗七次,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薑水煎服。

青州白丸子 治風痰咳嗽,或牙關緊急,或痰喘體麻。

南星(三兩) 半夏(七兩) 白附子(二兩) 川烏(半兩,各生用)
上為末,絹袋盛,井水擺浸,仍換水浸三五日,晒乾,糯米粉丸。如急用,以薑汁糊丸亦可。

左金丸(一名四金丸) 治肝火脅刺痛,或發寒熱,或頭目作痛,或大便不實,或小便淋秘,或小腹疼痛,一切肝火之症。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湯煮片時用)
上為末,粥丸,白朮、陳皮湯下。

當歸龍薈丸 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膈作痛,陰囊腫脹。凡屬肝經實火,皆宜用之。

當歸 龍膽草 梔子仁 黃連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另研,五分)
上為末,炒神曲糊丸,每服二十丸,薑湯下。

神效黃耆湯 治渾身或頭面手足麻木不仁,目緊縮小,及羞明畏日,或視物不明。

黃耆(二兩) 人參(八錢) 甘草(炙) 白芍藥 蔓荊子(各一兩) 陳皮(五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臨臥熱服。如麻木不仁,雖有熱症,不用黃柏,加黃耆。

益氣聰明湯 治久病或因克伐,脾胃傷損,眼目昏暗,或飲食失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內障、耳鳴之患,或多年眼目昏暗,視物不明。此藥能令廣大聰明,久服無內障、外障、耳鳴、耳

黃耆 甘草 人參(各五錢) 升麻 葛根(各三錢) 蔓荊子(一錢五分) 芍藥 黃柏(酒炒,各一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臨臥並五更服。

芍藥清肝散 治眵多 燥,緊澀羞明,赤脈貫睛,臟腑秘結。

白朮 甘草 川芎 防風 荊芥 桔梗 羌活(各三分) 芍藥 柴胡 前胡 薄荷 黃芩(各二分半) 山梔 知母 滑石 石膏(各二分) 大黃(四分) 芒硝(二分半)
上水煎,食後熱服。

黃連天花粉丸 治症同上。

黃連 菊花 川芎 薄荷(各一兩) 天花粉 連翹 黃芩 梔子(各四兩) 黃柏(六兩)
上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後臨臥,茶湯下。

鼻通氣散 治眼腫脹赤,昏暗羞明,癮澀疼痛,或風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攀睛,眵淚稠粘。

鵝不食草(二錢) 青黛 川芎(各一錢)
上為末,含水滿口,每用如米許 鼻內,淚出為度。

選奇湯 治風熱上壅,眉棱骨痛,或頭目眩暈。

羌活 防風(各三錢) 甘草(二錢,夏生冬炒) 黃芩(酒製,冬去之,熱甚用)
上每服三錢,水煎,時時服。

助陽活血湯 治眼睫無力,常欲垂閉,餘治同上。

黃耆 甘草(炙) 防風 當歸(各五分) 白芷 蔓荊子(各四分) 升麻(七分)
上水煎,食後熱服。

益陰腎氣丸 治症同上。

熟地黃(三兩) 當歸(酒洗) 柴胡 五味子 干山藥 山茱萸(去核,各半兩) 茯苓 澤瀉(各二錢半) 生地黃(酒炒,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茶湯下,日三服。

連翹飲 治目中溜火,惡日與火,癮澀小角緊,久視昏花,迎風有淚。

蔓荊子 生甘草 連翹(各三錢) 柴胡(五錢) 黃芩(酒製,五分) 生地黃 當歸 紅葵花 人參(各三錢) 黃耆(五分) 升麻(一錢) 防風 羌活(各二分)
上水煎服。

地芝丸 治目不能遠視,能近視,或妨近視。

生地黃(焙乾,四兩) 天門冬(去心) 枳殼(麩炒) 真甘菊花(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清茶或溫酒下。

定志丸 治目不能近視,反能遠視。

白茯苓 人參(各一兩) 遠志(去心) 菖蒲(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以朱砂為衣。每十丸至三十丸,米飲食後下,日三服。

大蘆薈丸(一名九味蘆薈丸) 治大人小兒下疳潰爛,或作痛。又治肝疳食積,口鼻生瘡,牙齦蝕爛。

胡黃連 黃連 蘆薈 木香 白蕪荑(炒) 青皮 白雷丸 鶴虱草(各一兩) 麝香(三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米飲下。

四味肥兒丸(一名小肥兒丸) 治諸疳發熱,目生雲翳,口舌生瘡,或牙齦腐爛,肌肉消瘦,遍身生瘡等症,與地黃丸兼服。

黃連(炒) 蕪荑(炒) 神曲(炒) 麥芽(炒,各等分)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白湯下。

阿魏膏 治一切痞塊,更服胡連丸。

羌活 獨活 玄參 官桂 赤芍藥 穿山甲 生地黃 兩頭尖 大黃 白芷 天麻(各五錢)

槐、柳、桃枝(各二錢) 紅花(四錢) 木鱉子(二十枚,去殼) 亂髮(如雞子大,一塊)
上用香油二斤四兩,煎黑去渣,入發煎,發化乃去渣,徐下黃丹煎,軟硬得中,入芒硝、阿魏、蘇合油、乳香、沒藥各五錢,麝香三錢,調勻,即成膏矣,攤貼患處,內服丸藥。黃丹須用真正者效。凡貼膏藥,先用朴硝,隨患處鋪半指濃,以紙蓋,用熱熨斗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時許,方貼膏藥,若是肝積,加蘆薈末同熨。

桃仁承氣湯 治血結胸中,手足不可近,或中焦蓄血,寒熱胸滿,漱水不欲咽,善忘,昏迷,其人如狂。

桃仁(半兩) 大黃(一兩) 甘草(二錢) 桂(三錢) 芒硝(三錢)
上每服一兩,薑、水煎。

抵當湯 治下部蓄血,腹內作痛,手不可近,或發狂,少腹滿硬,小便自利,大便反黑,如狂者在中,發狂者在下也。

大黃 水蛭(炒,各半兩) 虻蟲(去翅足) 桃仁(各三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如作丸,煉蜜和之。

花蕊石散

硫黃(上色明淨者,四兩) 花蕊石(一兩)
上各為末拌勻,先用紙筋和鹽泥瓦罐一個,泥干入藥,仍用泥封口,候乾,用炭周疊赤,罐冷取出,為細末。每服一錢,童便酒下。

搜風順氣丸 治痔漏風熱閉結。

車前子(一兩五錢) 大麻子(微炒) 大黃(五錢,半生半熟) 牛膝(酒浸) 郁李仁 菟絲子(酒浸) 枳殼 山藥(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五淋散 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澀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如膏汁,或熱怫便血。

赤茯苓(一錢五分) 赤芍藥 山梔(各一錢) 當歸 甘草(各一錢二分)
上入燈芯,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 治肝脾血虛發熱,或潮熱,晡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怔忡不寧,或頰赤口乾,或月經不調,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墜,水道澀痛,或腫痛出膿,內熱作渴等症。

當歸 芍藥 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一錢) 牡丹皮 山梔(炒)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服。

逍遙散 即前方去山梔、牡丹皮。

還少丹 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又治真氣虧損,肌體瘦弱等症。

肉蓯蓉 遠志(去心) 茴香 巴戟 干山藥 枸杞子 熟地黃 石菖蒲 山茱萸(去核) 牛膝 杜仲(去皮薑製) 楮實子 五味子 白茯苓(各一兩)
上各另為末,和勻,用棗肉百枚,並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日三服。

交加散 治食瘧神效。

肉豆蔻(二個,一生一煨) 草豆蔻(二個,一生一煨) 濃朴(二錢,半製用,半生用) 甘草(二錢,半炙,半生用) 生薑(一兩,煨五錢生五錢)
上薑水煎,發日五更服。

仲景白虎加桂枝湯 治溫瘧。

知母(六錢) 甘草(炙,二錢) 石膏(五錢) 桂枝(一錢) 粳米(一合)
上水煎服。此太陽、陽明經藥也。

柴胡桂薑湯 治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名曰牝瘧。

桂枝 黃芩 牡蠣 甘草(炙) 乾薑(各一錢) 栝蔞根 柴胡(各二錢)
上水煎服。汗出即愈,此少陽經藥也。

桂枝羌活湯 治瘧。處暑以前發,頭項痛,脈浮,惡風,有汗。

桂枝 羌活 防風 甘草(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發而服,如吐,加半夏曲。

麻黃羌活湯 治症如前,但惡風而無汗。

麻黃(去節) 羌活 防風 甘草(各半兩)
上如前服,加法同。以上二方,太陽經藥也。

白芷湯 治瘧病,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先以大柴胡下之,餘熱不盡,當服此藥。

白芷(一兩) 知母(一兩七錢) 石膏(四兩)
上依前服,此陽明經藥也。

桂枝芍藥湯 治瘧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寒熱作則必戰栗。經曰︰熱勝而動也。發熱汗出不愈,內熱也,此湯主之。

桂枝(五分) 黃耆 知母 石膏 芍藥(各二錢)
上水煎,此太陽、陽明經藥也。

桂枝黃芩湯 如服前藥轉劇,三陽合病也,宜此和之。

柴胡(一錢五分) 黃芩 人參 甘草(各八分) 半夏 石膏 知母(各五分) 桂枝(二分)
上依前服。如外邪已解,而內邪未已,從卯至午發者,宜大柴胡下之;從午至酉發者,邪氣在內也,宜大承氣下之;從酉至子發者,或至寅發者,邪氣在血也。

桂枝石膏湯 治瘧隔日發,先寒後熱,寒少熱多。

桂枝(五錢) 黃芩(一兩) 石膏 知母(各一兩五錢)
上水煎,分三服。此太陽、陽明經藥也。

麻黃黃芩湯 治瘧發如前而夜發者。

麻黃(一兩,去節) 甘草(炙,三錢) 桃仁(三十個,去皮尖) 黃芩(五錢) 桂(二錢)
上依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驟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故夜發。此湯散血中風寒,乃三陰經藥也。

香連丸 治痢疾並水瀉、暑瀉甚效。

黃連(淨,二十兩) 吳茱萸(去枝梗,十兩)
上先將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瓷器內,置熱湯燉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去茱用連,為末,四兩,入木香末一兩,淡醋米飲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滾湯下。久痢中氣下陷者,用補中益氣下。中氣虛者,用四君子下。中氣虛寒者,加薑、桂。

三黃丸 治熱痢腹痛,或口、舌、咽、喉、齒痛,及一切實火症。

黃芩 黃連 黃柏(各等分)
上各另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芍藥湯 治便血後重。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檳榔 木香 甘草(炙,各二錢) 桂(二錢五分) 黃芩(五錢)
上每服半兩,水煎。如痢不減,加大黃。

加減濟生腎氣丸 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疳,其效如神。

白茯苓(三兩) 附子(半兩) 川牛膝 肉桂(去皮) 澤瀉 車前子 山茱萸 山藥 牡丹皮(各一錢)熟地黃(四兩,酒拌杵膏)
上為末,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服,白湯下。

三因當歸散 治脾土不能製水,水氣盈溢,滲透經絡,發為水腫。

木香 赤茯苓 當歸 桂 木通 赤芍藥 牡丹皮 檳榔 陳皮 白朮(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不換金正氣散 治脾氣虛弱,寒邪相搏,痰停胸膈,致發寒熱,或作瘧疾。

濃朴(去皮,薑製) 藿香 半夏(薑製) 蒼朮(米泔浸)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七味白朮散 治中氣虧損,津液短少,口舌乾渴,或口舌生瘡,不喜飲冷,或吐瀉後口乾,最宜服。

人參 白朮 木香 白茯苓 甘草 藿香(各五分) 干葛(一錢)
上水煎服。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或嘔吐泄瀉,凡病後宜此調理。

人參 茯苓 白扁豆(去皮,薑汁拌炒) 白朮 蓮肉(去心皮) 砂仁(炒) 薏苡仁(炒) 桔梗(炒) 山藥 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用石菖蒲湯下,或作丸。

半夏湯 治膽腑實熱,精神恍惚,寒熱泄瀉,或寢寒憎風,善太息。

半夏(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遠志(一錢) 生地黃(二錢) 秫米(一合) 酸棗仁(三錢,炒) 宿薑(一錢五分)
上長流水煎服。

犀角地黃丸 治血虛火盛,血妄行,吐衄便下,若因忿怒而致,加山梔、柴胡。

犀角鎊末 生地黃 白芍藥 牡丹皮(各一錢半)
上水煎,傾出,入犀角末服之。

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刑肺金,患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

人參(四分) 青皮(四分) 茯苓(七分) 天門冬(四分) 陳皮(五分) 地骨皮(五分) 甘草(炙,五分) 知母(七分) 五味子(十粒,杵碎) 桑皮(一錢)
上薑水煎服。

清涼飲 治實熱便秘,或喉中腫痛。

當歸 赤芍藥 甘草(炙) 大黃(蒸,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清胃散 治醇酒濃味,唇齒作痛,或齒齦潰爛,或連頭面頸項作痛。

黃連(炒,一錢五分) 當歸 生地黃 牡丹皮(各一錢) 升麻(二錢)
上水煎服。

加味清胃散 即前方加犀角、連翹、甘草。

涼膈散 治實熱喉舌腫痛,便溺秘結。

大黃 朴硝 甘草 梔子仁 黃芩 薄荷葉(各一兩) 連翹(四兩)
上為末,每服四、五錢,竹葉,蜜少許煎服,仍量加減。

潤腸丸 治伏火風熱,大腸乾燥。若因失血,或因腎不足,當滋腎,最忌此丸。

麻子仁 桃仁(去皮尖,另研,各一兩) 羌活 當歸尾 大黃(煨) 皂角仁 秦艽(各五錢)
上另研為末,煉蜜丸,豬膽汁丸尤妙。每服三十丸,食前滾湯下。若燥在直腸,用豬膽汁導之,亦忌前藥。

滋腎丸 治熱在血分,不渴而小便不利,或腎虛足熱,腿膝無力,不能履地。

知母(酒炒) 黃柏(酒炒,各二兩) 肉桂(二錢)
上各另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滾湯下。

黃芩清肺飲 治肺熱小便不利,宜用此藥清之。

黃芩(一錢) 山梔(二錢)
上水煎服。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清心蓮子飲 治熱在氣分,口乾作渴,小便白濁,夜安晝熱,或口舌生瘡,咽乾煩躁作渴,小便赤淋。

黃芩(炒)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炒) 甘草(各一錢半) 石蓮肉 茯苓 黃耆 柴胡 人參(各一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調中益氣湯 治濕熱所傷,體重煩悶,口失滋味,二便清數,或痰嗽稠粘,熱壅頭目,體倦,少食等症。

黃耆(一錢) 人參(去蘆) 甘草 蒼朮(各五分) 柴胡 橘皮 升麻 木香(各二分)
上水煎,空心服。

三生飲 治卒中昏憒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

南星(一兩,生用) 川烏(去皮,生用) 附子(去皮生用,各半兩) 木香(二錢)
上每服五錢,薑、水煎。

秦艽升麻湯 治風寒客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惡見風寒,四肢拘急,脈浮緊。

升麻 干葛 甘草 芍藥 人參 秦艽 白芷 防風 桂枝(各三錢)
上每服一兩,蔥白二根,水煎。

愈風丹 治諸風肢體麻木,手足不隨等症。

天麻 牛膝(同酒浸焙乾) 萆 (另研細) 玄參(各六兩) 杜仲(七兩) 羌活(十四兩) 當歸 熟地黃(自製) 生地黃(各一斤) 獨活(五兩) 肉桂(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常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下。

地黃飲子 治腎氣虛弱,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

熟地黃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蓯蓉(酒浸焙) 附子(炮) 五味子 石斛 白茯苓 石菖蒲 遠志(去心) 官桂 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上每服三錢,入薄荷少許,薑、棗水煎服。

餘方見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