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三

血症

(吐血 咳血 咯血 鼻衄 齒衄 衄 大便血 小便血 血淋 血崩)

經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之流溢。半隨衝任而行於經絡。半散於脈外而充肌腠皮毛若外有所感。內有所傷。則血不循經。從上而湧。則為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齒衄舌衄。從下而走。則為大便血溺血婦人血崩。其源則一。或問諸書皆分別五臟六腑之血而施治。茲何以籠統言之。余曰。五臟有血。六腑無血。觀剖諸獸。腹心下夾脊包絡中多血。肝內多血。心脾肺腎中各有血。六腑無血。近時以吐血多者。謂吐胃血。皆耳食前醫之誤。

凡吐五臟血必死。若吐衄崩下。皆是經絡散行之血也。或問既無分別何金匱以瀉心湯治心氣不足為吐衄乎。曰百病不離於五臟六腑。臟腑病以致血。不循經而為吐衄崩下。非吐衄崩下之血從臟腑中脫出也循經之經字。作常字解時醫誤解。謂歸脾湯引血歸脾。脾能統血。即是歸經。害人無算。余再為之喝醒一語。曰。隨者仍其隨之常行者仍其行之常。散者仍其散之常。充者仍其充之常。血循經常之道路。則無吐衄崩下之病矣。千古無一人談及。余於高士宗引而不發處。細繹思論。大為快事。

  • 身熱脈大者難治。
    ○身涼脈靜者易治。
    ○若喘咳急而上氣逆。脈見弦緊細數有勢。不得 臥者。死。

    外感吐血。先見頭痛惡寒發熱等症。必取微汗則愈。宜 香蘇飲。加荊芥穗一錢。丹皮白芍各一錢五分。(三十五)

    夏令秋令感暑氣燥氣而吐血。方治見咳嗽門。不贅。

    內經云:不遠熱則熱至。血溢血泄之病生矣。凡人不避暑熱。及過食爆炙之物。以致 血熱妄行。宜 四生丸。(一日)

    瘀血而吐。必先胸痛。血色必紫或黑而成塊。脈必滯澀。宜 四物湯。加醋炒大黃桃仁丹皮香附各一錢五分。
    ○如紫血盡。鮮血見。即用六君子湯。加當歸

    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熱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大便黑面黃。宜犀角地黃湯(九十九)

    高鼓峰心法。於血症獨精。其云除瘀血與傷寒外。其餘俱屬七情餓飽勞力等因。必見惡心(驗症分明)一味固元湯主之。方用人參炙 歸身甘草煨薑大棗白芍。水煎服。血症最繁。以仁齋直指。謂陽虛陰必走。大吐大衄外。有寒冷之狀。可用理中湯。加南木香或甘草乾薑湯。其效更著又有飲食傷胃。胃虛不能傳化。其氣上逆。亦能吐衄。亦宜上二方。
    ○余用甘草乾薑湯。其乾薑炮黑。加五味子二錢甚效。從慎柔五書得來。

    內經云: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滯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此數語。為治血之要旨所以楊仁齋高鼓峰方法神驗。即張景岳用熟地一兩澤瀉附子牛膝各一錢五分肉桂一錢炙甘草二錢水煎服。名為鎮陰。煎方雖駁雜。而溫藥較多。亦能奏效。

    褚氏遺書云。血雖陰類。運之者其陽和乎。陽和二字。指心肺而言也。心肺之陽宜布。如日月一出爝火無光。凡諸般邪熱之氣俱除。血無所擾。則循行常道矣。運之者三字。更妙。

    血不自運。必藉氣以運之。既已運矣。則隨衝任而行於經絡。散於脈外。充於皮毛。有經常之道可行。何至妄行而為失血之症耶。諸家俱贊此二句之妙絕。未能發明其旨。甚矣醫道之難也。高鼓峰雖未能悟到此旨。而固元湯與之暗合。慎柔和尚以保元陽為主。亦不過取黃耆補氣以生血。而亦與此。旨暗合。合之則效速。二公所以名燥一時也。余於此。千慮一得。不敢自秘。

    保元湯(七 慎柔方。無肉桂。有煨薑三片黑棗二枚。)

    當歸補血湯(六)

    一血症有不宜剛燥之劑者。或血虛煩渴。徐熱睡寤不寧。五心煩熱宜 聖愈湯。(十八)

    一舌上出血如孔鑽者。煎香薷汁服。外用槐花炒研摻。蒲黃炭亦可摻之。
    ○齒齦血出。 用生竹茹四兩。醋浸一宿含之。
    ○牙縫出血。以紙維醮干蟾酥少許。於出血處按之立止。
    ○滿口齒血出。枸杞子為末。煎湯漱之。然後吞下根亦可。
    ○鼻衄。用生茅花或根一兩煎服。
    以上症。或統用

    甘露飲(八十七)

    滋腎丸。(九十四)

    一血淋尿血。用苧麻根十枚。水煎服。又用海螵蛸乾地黃赤茯苓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以柏葉車前子煎湯下。又用亂髮燒灰。入麝香少許。用米醋溫湯調下。如痛不可忍。以藕汁蘿卜汁白蜜調下。○又房勞兼小便尿血。宜鹿角膠半兩。沒藥另研。油頭發繩各三錢為末。 茅根汁打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一下血。先便後血為遠血。用灶中黃土八錢。甘草生地白朮熟附子阿膠黃芩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名黃土湯。
    ○下血。先血後便為近血。宜赤小豆三兩。泡令出芽晒。當歸一兩共為末。以漿水服一錢五分日三服。名赤小豆當歸散。
    ○二方俱出金匱。大便下血不止諸藥不效者。宜濟生烏梅丸。(六十九)

    一皮膚血汗。宜郁李仁去皮研二錢。以鵝梨汁調下。又用人中白焙乾。入麝香少許。溫酒調服立效。又用六味地黃湯。加五味一錢麥門冬川續斷各二錢。

    一諸竅出血。宜頭發敗棕陳蓮蓬各等分。俱燒灰研。每服三錢。木香湯下。

    一婦人血崩。審其寒熱虛實。照以上諸方擇用。若脫血之頃。不省人事。大汗不止者。 宜參附湯。貧者以當歸補血湯。加熟附子二三錢。(一百零五)

    一大吐大衄大崩之頃。血若稍止。急用獨參湯服。服後聽其熟睡切勿驚醒。則陰血複生矣。

    癲狂癇

    癲者痴呆之狀。哭笑無時。語言無序。其人當靜。狂者罵詈不避親疏。其人當動。癇者 忽然猝倒無知。口角流涎。手足抽掣。或作五畜聲。數刻即愈。愈後即如平人。作止有間斷。 所以名癇也。皆痰火為病。而癇病多由胎中受驚。一觸而發也。治宜調中。服補北瀉南不必 過求奇險。 脈實者吉。 沉細者凶。

    一前症屬於實痰實火者。宜 滾痰丸。(六十三) 肝火之為害。非泛常之藥所可療。時賢葉天士獨得其秘。急用當歸蘆薈丸。每服三十丸。一日兩三服。不可遲疑敗事。(九十八)

    一前症屬虛者。宜 磁砂丸。(二十六)二加龍骨東加鉛丹二錢。或再加阿膠三錢。(二十二)

    此二方神妙。非可以思議及者。

    一前症既愈。即宜以和平之劑收功。宜 朱砂安神丸。(二十八)

    消渴

    口渴不止為上消。治以人參白虎湯。食入即餓為中消。治以調胃承氣湯。飲一溲一為下消。治以腎氣丸。趙養葵大變其法。謂治消無分上中下。先以治腎為急。以六味丸料一斤。入肉桂一兩五味子一兩。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凍飲料之。熟睡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氣皆非所宜也。

    喻嘉言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開。則水無輸泄而為腫滿。關門不 。則水無底止。而為消渴。金匱腎氣丸。蒸動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陽光。彼症取其開。此症取其。一開一合。具通天手眼。子和詆之。何其陋也。又白茯苓丸。治腎消方。用白茯苓複盆子黃連栝蔞根萆薢人參熟地黃元參各一兩。石斛蛇床子各七錢半。雞 三十具。微炒共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磁石湯送下。喻嘉言治驗加犀角一兩。又以六味丸加犀角收功。
    ○抄此與八味地黃丸。一陰一陽。相為表裡。皆為神方。脈宜數大。 忌虛小。

    傷食

    傷食病。必有胸悶吞酸噯腐腹脹腹痛等症。直以平胃散。如麥芽穀芽山楂神曲蘿卜子消之。或以所傷之物。燒灰加入為引導。如初傷時食尚在膈。服此湯。以手探吐。如傷之已久。腹滿拒按。宜以三一承氣湯下之。愈後服香砂六君子湯。加乾薑調養。若無吞酸噯腐等症。但見頭痛惡寒發熱。是外感症。切不可誤用消導之品。致外邪陷入。變症百出。傷寒不禁食。故桂枝湯啜粥是開章第一義。讀仲景書自明。西北之人。一遇頭痛惡寒發熱之症。便雲有食。即服神曲山楂等藥。往往誤事。余為活人計。不得不大聲疾呼也。 脈滑而實。 時書以右關之上為氣口。謂氣口緊盛傷於食者。妄也。

    張景岳云:偶病之人。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某肉某面。其日即病。醫理不論虛實。但聞此言。且見胃口不開。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誰有不食。豈必預為停食。以待病至者。斯可信其無食乎。及其病也。則或因勞倦。或因風寒。或因七情。病發不測。而且無脹無滯。與食何干?藥有對病而妄行剝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之莫須有也。由此推之。則凡無據無証。而妄行胡猜者。皆其類也。良可慨矣。

    黃履素(著折肱漫錄。)云。五穀皆養補脾氣之物。一 成炭。反能消食者何。蓋火能軟堅化物。燼從火化故也。諸炭能消食。亦能傷脾。功用不減於山楂神曲。不可忽之。以為食物而多服常服也。

    愚按今人用白朮炒焦不知其傷脾地黃燒灰。不知其傷腎。當以先生之言正之。

    瘧疾

    寒熱往來有定候。一日一發者邪淺。二日一發者邪深。三日一發者邪更深。先寒後熱者為順。先熱後寒者為逆。自子至午發者為陽。自午至子發者為陰。單寒無熱者名牡瘧。為純陰病。單熱無寒者為癉瘧。為純陽病。瘧病因勞而發者名勞瘧。因食而發者名食瘧。更有鬼瘧為祟病。瘴瘧疾感嵐氣而成。種種不同。總以少陽一經為主。以少陽居陰陽之界。偏陰則寒多。偏陽則熱多。陰陽俱病。則寒熱等。單寒單熱。為陰陽偏造具極。即祟瘧瘴瘧。亦陽氣之虛。正虛不能勝邪。內虛不能御外。脾胃之陽虛。不能熟腐水穀。俱不離少陽一經。瘧脈自弦(浮弦表邪 沉弦裡邪。 遲弦屬寒。 數弦痰飲。 洪弦屬熱。 實弦食積。)久瘧之脈(漸緩則愈 弦緊則殆。 吐散雙弦。 代散莫救。)初起俱宜小柴胡湯。一日一服。五日必愈。方中柴胡一味。少則用四錢。多則用八錢。切不可少。此一味。神農推為上品。久服延年益壽之藥。自李東垣及李時珍之書行。此藥之真面目漸掩。張景岳新造五柴胡飲為散劑。更屬無知妄作流毒非輕。
    ○凡初起無汗。去人參加桂枝三錢。服後食熱粥溫覆。微似汗則愈。未愈再服之。有利無弊。切勿惑於淺人之說。
    ○若發熱甚。汗不出。可加麻黃三錢。如病家惑於邪說。牢不可破。即以杏仁紫蘇防風各三錢。代麻黃。服後溫覆。微似汗。不用食粥。
    ○上下午瘧。不必過分。唯以寒多者屬陰盛。加桂枝三錢。生薑宜倍用之。或再加吳萸三錢。單寒無熱者。亦用此法。或去黃芩。再加熟附子二錢。
    ○熱多者屬陽盛。加知母貝母各三錢。汗多而大熱大渴者。加生石膏五錢。麥冬三錢。粳米四錢。單熱無寒者亦用此法。或再加知母三錢。先熱後寒者名痺瘧。治同。宜加 桂枝二錢。是從金匱白虎加桂枝湯中仿出。
    ○鬼瘧。脈乍大乍小。加藿香二錢。以香為天地之正氣。正能勝邪也。天麻三錢。以天麻之形如魁芋。有二十四子周環於外。其苗名赤箭。取弧矢以示威之義也。
    ○瘴瘧。加蒼朮藿香各二錢。
    ○食瘧。以平胃散采入柴胡一味為君。融合二方為一方。即前人複方法也。
    ○勞瘧。是虛人不能耐勞而病瘧。宜小柴胡原方。去半夏。加栝蔞根二錢。或佐以補中益氣湯。
    ○一切瘧疾口渴。俱去半夏。加栝蔞根。以生津液。

    凡一切瘧疾。欲急於取效。俟三發之後。以小柴胡湯。加常山三錢。寅時服。渣再煎於辰時再服如吐。任其吐去痰涎。自愈。
    ○時醫惑於俗傳本草。謂常山是截瘧猛藥。邪未盡而強截之。多變他病。此無稽之臆說也。蓋常山從陰出陽。為透邪外出之良藥。仲景用其苗名為蜀漆。今人用其根。何嘗是強截之藥。

    一久瘧不愈。及三陰瘧三日一發者。諸藥不效。惟以白朮一兩或二兩加生薑五七錢。水煎一杯。於寅時服之渣再煎。於上午再服。如熱多者。以當歸一兩余。代白朮。
    ○如脾腎兩虛。諸藥不效者。用近效白朮湯一日兩服。服到十日必愈。(書成。友人自安徽回贈余醫書一帙。乃張心在新著附經也。中有三陽交於膽。三陰交於脾。三陽之瘧治膽。三陰之瘧治脾句。真是名言可佩。此君若得名師益友而講論之。將來為醫中一巨擘。恨未悟其人。)

    一初病瘧。世稱胎瘧。纏綿難愈。與痘疹之症。本於胎毒無異。宜六君子湯。加草果烏梅。或合小柴胡湯。

    一久瘧不愈。不必治瘧。只以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兼吞桂附八味丸。調理半月無不痊愈。今醫俱遵景岳法。用何人飲休瘧飲方中。以何首烏一味為主。據雲中和之道。其實苦澀之品不能食入。余屢見久服此藥。多變出腫脹等病。學人不可不知。

    痢疾

    下痢穢濁膠粘似膿似血。小腹隱痛。欲便不便的裡急後重是也。舊說偏寒偏熱。主補主 攻。皆不可拘執。唯所列死証數條。緣時醫治不得法流連致死。或過信前醫之說。棄而不治。 坐視其死。余目擊心傷。日夜焦心。從內經仲景言外之旨。及散見於各條之下。一一體認。 而參以所治之症。大有所悟。藥到病瘳。厥效彰彰可紀。請先言救逆之道。而次及恆法。

    一醫書云。脈沉小者易治。脈浮大者難療。又云發熱不休者死。此遵內經腸 一論。執一不通之過也。余別有所悟。脈浮為表邪。浮而兼大。是表邪浸於陽明之界而下利。仲景有葛根湯。等治法發熱不休。非感冒風寒。即是經絡不和。宜用桂枝湯當歸四逆湯。祛風寒以調經絡。人參敗毒散加老米。名倉廩湯亦是此意。但藥力輕薄。不能速效耳。大抵初病治法。

    發熱惡寒者。香蘇飲加防風川芎。以取微汗則愈。重必用桂枝湯當歸四逆湯之類。若寒熱往來多嘔者。必用小柴胡湯。若熱多而口渴者。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根主之。若發熱不惡寒裡急後重者。以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照古法先煎葛根。后煎諸藥。日服二三劑。必愈。若用痢門方。如芍藥湯之類。其邪無不陷入變危者。余深恨倪氏痢疾三方。為殺人主具。

    一醫書云。腹痛不休者死。按其治法。不過用木香檳榔砂仁及消食行滯之品。安能以救死症。若果消渴。口中熱。胸腹脹滿堅實而拒按。為實症。三承氣湯可以擇用。或以三一承氣湯代之。若果不渴。口中和。脈遲小而無力。或手足冷。腹痛而喜按。為虛寒症。非四逆湯不可。若腹痛而下痢重滯者。再加生白芍三錢。如腹痛不止。虛煩而喜按。脈弦者。為肝邪克土。宜小建中湯。服一時許。即以小柴胡湯。去黃芩加白芍藥繼之。神效。

    一醫書云下痢純血者死。下痢如屋漏水者死。按其治法。不過用阿膠地榆槐花蒼朮之類。 安能以救死症。如果下奔鮮血。口渴便短。裡急後重。脈盛者為火症。宜白頭翁湯。一日二服。虛人及產後。加阿膠甘草。亦有下鮮血而非火症者。若血帶黯而成塊者。屬熱者少。屬寒者多。俱宜從脈症細辨之。若口中和。脈細。小便長。手足冷者。屬虛寒無疑。宜以理中湯。加灶心土八錢主之。下血多者。宜間服黃土湯。一日二服。三日漸愈。蓋以脾胃如分金之爐。理中湯分其清濁。是治其本源也。屋漏水。即血水之黯滯不稠者。為虛寒症。誤用寒涼攻破所致。若見咽痛。語言無序。半日必死。亦用理中湯救之。

    一醫書云能食者輕。不能者重。絕食者死。發嘔者死。蓋不能食。有食滯。即宜以平胃散加消導之藥。若脾胃虛弱。即宜用香砂六君子湯及理中湯。健脾以運胃。又有辨於其微者。 不即是噤口痢。丹溪用人參石蓮肉黃連煎湯。入生薑汁。徐徐呷之。只認作濕熱上沖之症。故不效。宜參上諸法治之。若食入即吐不利於香砂橘半者。宜用乾薑黃連黃芩湯。苦辛以開拒格。若胸滿而吐。及乾嘔吐涎沫者。宜吳茱萸湯。溫鎮以和土木。其效如神。
    ○凡心下痞滿。從仲景三瀉心湯。及濃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等。擇用如神。

    一醫書云。婦人新產即發痢者死。余放金匱白頭翁東加甘草阿膠之例。可知產後宜照病 用藥。毫無顧忌。又云小兒出痘後即發痢者死。余以為不盡然。大抵產後失於過溫致死痘後 失於過寒致死。俱因病而藥之。不必泥於一說。

    恆法

    一痢疾無外症惡症。但見裡急後重便膿血者。三日內。俱宜 芍藥湯。(六十)

    一痢疾腹中撮痛。或下血片。及噤口惡痢。諸藥不效者。宜斗門秘傳方。(七十)

    一痢疾不論新久。以陳米湯送下香連丸三錢。一日三服。極驗。至於久痢。以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送下。法本薛氏多效。

    一久痢諸藥不效。審其為虛脫不禁無餘邪者。宜 真人養臟湯。(七十五)

    一久痢流連不愈。愈而又作。名為休息痢。是堵澀太早。餘邪未盡。宜羊脂四錢。白蠟三錢。黃連末三錢。白蜜八錢。烏梅肉炒研末二錢。血餘灰三錢。煎攪為丸丸如桐子大。以米飲送下三十丸。日三服。此孫真人法也。
    ○又有服補中益氣湯。不應。反下鮮紫血塊者。此久風成食泄。風氣通於肝。肝傷不能藏血也。宜玉屏風散。去白朮。倍防風。加羌活葛根升麻主之。宜 玉屏風散。(六十七)

    一洞泄寒中。注下水穀。赤痢白痢。食已即出。食物不消者。宜 聖濟附子丸。(七十)

    時疫

    (修園新訂) 程山齡云。時疫之症。須知有來路兩條。去路五條。何謂來路兩條。疫有在天者。在人者。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自人受之。皆從經絡而入。或為頭痛發熱咳嗽。或頸腫發?大頭風之類。斯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鄉。以及闔邑。病氣穢氣。互相傳染。其氣從口鼻而入。其見症。憎寒壯熱。胸膈飽悶。○吐黃涎。乃在人之疫以氣相感。與天無涉。所謂來路兩條者此也。夫在天之疫。邪從經絡入。寒多者。治以辛溫。宜五積散。熱多者。治以辛涼。宜九味羌活湯。審其氣虛不能作汗者。宜人參敗毒散。熱甚格邪。不作汗者。宜防風通聖散。

    若發頤及大頭症。是風火相乘而為毒。宜防風通聖散。加牛蒡子金銀花桔梗貝母栝蔞仁之類。俾邪從經絡入者。仍從經絡出。此以發汗為去路也。在人之疫。邪從口鼻入。或香蘇飲。加玉竹川芎忍冬。或神朮散。加葛根蔥頭。或藿香正氣散之類。俾其從口鼻入者。仍從口鼻出。此以解穢為去路也。至於經絡口鼻所受之邪。傳於陽明之經。則為自汗大渴大熱斑黃等症。宜甘露飲。生其津液。以為勝邪回生之本。甚者必用人參白虎湯。以清陽明散漫之熱。此以清火為去路也。如入於胃腑。則為譫語發狂。大便實小腹拒按等症。宜三一承氣湯下之。或內有實熱外有實邪者。宜防風通聖以兩解。此方。疫症第一良方用之得法。不論新久。頭頭是道。此以攻下為去路也。複有虛人患疫。或病久變虛。或誤治變虛。須用四物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加減。此以補養托邪為去路也。要之疫症必從大汗而解。人壯者。不戰而汗。人虛者。必戰栗而後大汗。汗未徹者。俟七日後而又作汗。以上五法。該於發汗一法之中。散邪。是發汗正法。而穢濁之氣襲經絡。不以辛香解之。則汗不出。火邪內燔。血乾津涸。非清火。則陰氣不滋而汗不出。胃氣壅塞不攻。其實。則濁氣不解。而汗不出。汗由液 化其出自陽。其源自陰。非補養陰陽。則氣血不充。而汗不出。此發汗一法。為治疫大關頭。有汗則生無汗則死。若治之失法。或涸其汗源。或強逼使汗皆枉其死也。可不慎哉!未汗。宜陽脈。忌陰脈。 已汗。宜陰脈。忌陽脈。

    避疫法

    避疫之法。惟在節欲節勞。仍勿忍飢以受其氣。
    ○膽為中正之官。膽氣壯。則十一經之氣賴以俱壯。邪不能入。
    ○醫統雲男人病邪氣出於口女人病邪氣出於前陰。其對坐之間。必須識其向背。或以雄黃塗鼻孔中。從容察位而入。

    暑症

    潔古謂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暑陰而熱陽。未免稱名不正。蓋夏日炎炎。人觸之則生暑病。即為中熱。無非動以得之。他若畏熱求涼。涼襲於外。則為發熱惡寒頭痛項強等症。宜九味羌活湯以散之。涼中於中。則為吐瀉腸痛。宜理中湯以溫之。若兼煩躁則間用涼水調下大順散病雖作於暑月。不得以暑病名之也。大抵暑症辨法。以口渴煩心溺赤身熱脈洪而虛為的。輕者為傷。以六一散蕩滌熱氣。從小便而泄。若暑熱閉郁而無汗。必用香薷飲。發越陽氣。徹上徹下。解表兼利小便。則愈。重者為中。大渴大汗。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或汗出身熱而兩足冷者。是暑而挾濕。宜白虎加蒼朮湯主之。若中暑昏悶不醒並伏暑停食吐瀉。用半夏四兩醋煮茯苓甘草各二兩。共為末。以生薑汁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開水送下。若昏憒不醒者。研碎灌之立蘇。此孫真人之神方也。(名消暑丸。為暑症第一神方。)至於生脈散清暑益氣湯。為暑傷元氣而立。或預服以卻暑。或病愈後以收功。非暑病正方也。六一散(五十二) 香薷飲(四十一) 清暑益氣湯(九十六) 生脈散(七十八)

    濕病

    濕有從外入者。有自內得者。陰雨濕地。皆從外入。其症頭重腰冷。一身盡重。冷漿瓜果。皆自內得。其症泄瀉腹脹。腸有水氣。淋濁痰飲。然外濕亦可漸入於內。內濕亦有浸漬於外。失此不治。則郁而為熱。變症多端。不可不察。濕脈多緩。(是怠緩。非和緩。) 浮大者易治。沉細小者難醫。一內外濕總方。宜二陳東加蒼朮白朮羌活王之。
    ○外濕加紫蘇防風豬苓澤瀉干葛木瓜主之。
    ○內濕。加木通澤瀉砂仁木香。食積。加山楂麥芽枳實。寒濕。加乾薑。濕熱。加黃連黃芩。熱輕者。只 用連翹。
    ○檳榔時嚼。亦妙。(八十二)受濕腰痛。其痛冷重沉著。如帶五千錢。宜腎著湯。(八十四)白濁不止。為濕熱下注。婦人白帶亦然。宜萆薢釐清飲。

    ○如婦人白帶。加半夏芡實苡 仁黃柏生白朮主之。(八十三)

    一傷濕一身盡痛。不可轉動。宜一味白朮酒。(八十五)

    一蒼朮多脂易霉而治濕。與僵蠶死於風而治風。驢皮動火製成阿膠而降火。俱是造物妙處。即大易所謂同氣相求。內經所謂衰之以其屬是也。蓋濕邪在人腸胃。原自不安。一得蒼朮。氣味便與之合一。氣從汗出。味隨水穀下行。先誘之。而後攻之也。

    頭痛

    大抵暫痛為邪。久痛為虛。邪則分寒熱而除之。虛則審陰陽而補之。然亦有久痛為邪所纏。新痛因虛而發者。當因脈証而辨之。脈浮滑者生。短澀者死。

    一傷寒六經俱有頭痛。太陽痛在腦後。必連項強。宜九味羌活湯。加蔥白三根。
    ○陽明痛在額前。必連目眶。宜升麻葛根湯。
    ○少陽痛在側。必兼兩脅痛多嘔。宜逍遙散。去白朮。加半夏黃芩川芎。
    ○太陰無頭痛。然濕土動而生痰。亦為頭痛。宜二陳湯。加製南星蒼朮川芎。
    ○少陰頭痛。脈細俱欲寐。宜五積散。加細辛附子。
    ○厥陰頭痛如破。乾嘔吐涎沫。宜吳茱萸二錢。人參一錢五分。生薑四錢。大棗四枚。水煎服。名吳茱萸湯。

    一火邪頭痛。火盛者宜竹葉石膏東加減。方見傷寒。如火勢輕者。只用辛涼之品。火鬱 發之之義也。宜 加味逍遙散。加葛根二錢酒炒。黃柏一錢。薄荷五分。(四十八)

    一氣實有痰。或頭重眩暈。用大黃酒炒三遍為末。茶調三錢服。此釜下抽薪之法也。

    一偏頭痛。宜 二陳湯。偏在右者。宜沙參一兩酒炒。黃芩黃連川芎防風製南星之類。偏在左者。加當歸

    一氣虛頭痛。宜 補中益氣湯。少加川芎蔓荊子之類。(五)

    一血虛頭痛。宜 四物湯。倍川芎。加黃柏知母。少加蔓荊子細辛之類。(九)

    當歸補血湯。加鹿茸五錢。水酒各半煎。(六)

    一眉棱角痛。宜半夏六錢。生薑三片。水煎。調沉香末五分服。

    一真頭痛。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不治。然不忍坐視其死。急灸百會。吞黑錫丹。(三十)

    一腎虛頭痛。諸藥不效。宜 六味湯。去丹澤。加枸杞三錢炙甘草細辛各一錢。川芎二錢。肉蓯蓉三錢五分。
    ○如命門火

    一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兩。晚蠶砂二兩。僵蠶如患者年歲之數。以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砂鍋中。以濃紙糊滿。中間開錢大一孔。取藥氣。熏蒸痛處。每日一次。雖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發。

    普明子曰:瘰癧者。肝病也。肝主筋。肝經血燥有火。則筋急而生瘰癧。多生於耳前後者。膽之部位。膽與肝相表裡。其初起。即宜消瘰丸消散之。不可用刀針。及敷潰爛之藥。若病久已經潰爛者。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消瘰丸。並逍遙散。自無不愈。更宜戒惱怒。斷煎炒及發氣閉氣諸物。免致膿水淋漓。漸成虛損。患此者可毋戒歟。(新采)消瘰丸。

    此方奇效。治愈者不可勝計。予亦刻方普送矣。

    元參(蒸。)牡蠣( 醋淬。)貝母(去心蒸。各四兩。)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日一服。

    愚按普明著醫學心悟一書。逐未亡本。用之鮮效。唯此方平淡而神奇。當共寶之。但耳前後為少陽部位。(渠雲肝之部位者誤也。故改正之。)

    眩暈

    內經云:上虛則眩。又云。腎虛則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皆指不足而言仲景論眩。以痰飲為先。丹溪宗河間之說。亦謂無痰不眩。無火不暈。皆指有餘而言。前聖後賢。何其相反至此。不知此症不離於肝。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此風非外來之風。指厥陰風木而言。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氣逆。則風生而火發。故河間以風火立論也。風生必挾木勢而克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飲立論。丹溪以痰火立論也。然一身聚邪之處。即為偏虛之處。頭為諸陽之會相火得以逆行上 者。非上焦之虛而何。腎為肝母。腎主藏精。精虛則髓海空而頭重。故內經以上虛及腎虛髓海不足立論也。言虛者。言其病根。言 脈數熱多 脈澀血少。 弦為肝風。 滑實痰責。 虛小氣虛。 大為病進。

    一眩暈脈弦發熱。或寒熱往來。宜 逍遙散。加半夏天麻鉤藤主之。(四十八)

    一眩暈脈數或滑實。大小便閉。胸脅作痛。耳聾耳鳴多怒。凡屬肝經實火。宜 當歸蘆薈丸○此法。從喻嘉言寓意草醫吳添宮之母一案得來。

    一眩暈脈澀。乃精氣不足。欲榮其上。必灌耳根。宜 六味地黃湯。倍地黃。去丹皮澤瀉。加細辛炙甘草各一錢。川芎二錢。枸杞子三錢。肉蓯蓉

    一脈虛細弱小。是氣虛。宜 補中益氣湯。加天麻半夏鉤藤。(五)

    一脈弦而滑。眩暈而嘔逆。為痰飲。宜澤瀉四錢白朮二錢水煎服。或用二承湯。加天麻 合此二味。

    一實火眩暈不可當。宜大黃酒炒三遍研末。茶調下二三錢。

    一虛眩諸藥不效。宜鹿茸五錢。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許服。緣鹿茸生於頭。以類相從也。

    一眩暈大虛。諸藥不效。及虛人愈後調理。俱宜正元丹。(二十)

    桂附八味丸。(十五)

    眼目

    眼目一症。古有五輪八廓及七十二症之辨。其實不足憑也業是科者。庸妄固無論已。而高明之士。於實症。則曰風曰火。於虛症。則曰肝血少曰腎水衰。言之親切有味。而施治則毫無少效。且以增病。余歷數交游。凡目痛者。無不因醫而致瞽。即有一二幸免者。原為輕淺之病。即不服藥亦愈。於醫固無與也。蓋此症除風火赤腫外障等症。外而一切目視無光及昏黑倦視等症。皆為陽虛。心肺為上焦之陽。心屬火。火能燭物。肺屬金。金能鑒物。二臟之陽不宣則火不能燭。金不能鑒矣醫者不知。以補血之藥滋肝。以補水之藥滋腎。下焦之陰愈盛。則上焦之陽愈虛。且令下焦陰氣。上加於天。白晝如夜。爝火有光。陰雲四合。龍雷飛騰。原欲滋陰以降火。其實滋陰以助火。火盛則遂增出赤腫紅絲 肉羞明諸火象。漸成廢疾矣。予非專業此道。不敢多言。請向瞽者而詢其所服何藥。所點何藥。便得前車之鑒。今於眼科所未載外。搜出數方。以救逐流之弊。

    四君子湯。(一。加肉蓯蓉川椒菟絲為丸。治虛寒症。)豆腐一塊。(中挖一空。入朴硝一二錢。仍用豆腐蓋上蒸出水即以此水洗目效。治實熱症。)桂附地黃丸(十五)當歸補血湯。加鹿茸三錢。(六)磁珠丸。(二十六)還少丹。以菊花湯送下。(十六)初起翳障。不可遽用點藥。及一切洗藥。蓋目不染塵。藥汁入目。亦見羞澀。唯用潔淨開水。以潔淨茶盞盛之。用潔淨本色絹片。乘熱淋洗。洗後水混濁。換水再洗。洗至水清無垢方止。如此數次即愈。水內並不用藥。名天然水。水必煎沸者。以熱能散風。水能製火也。

    耳聾

    腎開竅於耳。固也。而腎脈卻不能上頭。腎與心交。假道於心之腑以上耳中之穴。曰聽宮。小腸之經脈貫之。為司聽之神所居之位。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聾。有為大聲所振而聾者。皮膜破也。或聾或不聾者。心腎不交也。宜磁朱丸交媾水火。有先耳鳴而後聾者。腎虛不能開藏。陰氣窒塞於陽竅也。宜六味丸。去丹皮重加磁石。再加五味子龜板膠為丸。令陰氣自盛於本宮。不觸於陽竅。若感冒暴聾。總不外少陽一經。足少陽膽脈。繞耳輸。手少陽三焦脈。入於耳。邪氣壅實。聽官為其所掩。宜逍遙散。去白朮。加黃芩半夏生薑玉竹大棗主之。如風火交煽。宜防風通聖散。肝火熾盛。宜蘆薈當歸丸。尺脈弱者。宜桂附地黃丸。尺脈數者。宜大補陰丸二丸俱加磁石菖蒲蓯蓉之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可以筆楮傳者。浮大為風。洪數為火。 洪大而實為風火。 尺數為陰火 遲濡為腎虛。

    疝氣

    疝者。小腹睪丸為腫為痛是也。其名有七。曰寒疝。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曰水疝。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腫狀如水晶。或囊癢而外出黃水。曰筋疝。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裡急筋縮。或出白物。曰血疝。狀如黃瓜。或小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曰氣疝。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脹。罷則氣散。曰狐疝。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曰 疝。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然亦不必拘者。經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又曰足厥陰肝病。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大抵任病肝病居多。小腸病亦多。各經亦間有之。治之之法。統以二陳湯。加澤瀉豬苓白朮桂枝小茴香木通金鈴子主之餘少時初用。疑為偶效。后屢試屢驗。方知其調氣之功甚KT 。張景岳先得我心。景岳云:病名疝氣。非無謂也。蓋寒有寒氣。熱有熱氣。濕有濕氣。逆有逆氣。陷有陷氣。在陽分。則有氣中之氣。在陰分。則有血中之氣。從寒熱虛實施治。俱當兼用氣藥。余此方。化膀胱之氣。而諸氣俱調。其義詳於脹症。宜參究之。本脈牢急。弱急不宜。二陳東加味外。
    ○若寒甚者。再加乾薑附子。
    ○若熱極者。加黃柏知母。
    ○小便如膏者。加石菖蒲萆薢。
    ○氣上沖。去白朮。加肉桂吳茱萸當歸。
    ○囊腫如水晶者。加苡仁桑皮。
    ○痛不可忍者。恐瘀血為膿致潰。加桃仁紅花乳香。
    ○筋縮者。加苡仁一兩。木瓜二錢。
    ○頑麻不痛者。加川芎檳榔。
    ○癢者。加刺蒺藜三錢。

    千金翼洗方 治丈夫陰腫如斗。核中痛 雄黃末(一兩) 礬石(二兩) 甘草(七錢) 水五碗。煎二碗。洗。
    又於關元兩旁相去各三寸青脈上。灸七壯。即愈。左灸左。右灸右。
    又灸外陵穴。在臍左右各開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發。

    痿症

    痿者。兩足痿弱不能行也。(痿而不痛。)治宜獨取陽明。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 筋而痿 作矣。若用辛熱風藥。及蒸灸等法。立危。
    脈浮數可治。虛弱難醫。

  • 痿症皆屬於熱。宜 虎潛丸。(二八三) 陽明為諸筋總會。故取虎潛丸為主。而足所以能健步者。則在於骨。三因方又取加減四筋丸為主。以腎為筋骨之總司也。方用肉蓯蓉牛膝木瓜鹿茸熟地五味子菟絲子各等分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酒米飲下。
  • 痿症服前丸。若氣虛多痰者。間服六君子湯。加黃柏蒼朮紫菀。神農本經云。紫菀主痿 。今人不讀聖經。只知為治咳也。(一瘦黑人血虛多火。宜間服六味丸。加黃柏蒼朮。(十四)
    肥白人痰多氣虛。宜間服當歸補血湯。加竹瀝薑汁。(六)

    泄瀉

    難經有五泄之分。曰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即痢疾。)其實不必泥也。總以虛實久暫為辨。脈小手足寒。難已。 脈小手足溫。易已。泄而脫血。難治。 泄而脈大。難治。

    • 內經云:濕勝則濡泄。此為瀉病之總論。宜平胃散。加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名胃 苓湯。統治諸瀉如神。(八十)
      口中熱。溺赤下瀉腸垢。為濕熱。去桂枝。加防風黃連一錢。
      ○溺清。口中和。下利清谷。為濕寒。加乾薑二錢。
      ○胸滿痞悶。噯腐吞酸。瀉下臭穢。為食積。加山楂麥芽。
      ○食少便頻。面色 白。為脾虛。去濃朴。加人參乾薑。
      ○五更天明。依時作瀉。或臍下痛。為腎
    • 忽然大瀉不止。大汗大喘。手足厥冷兼吐者。須防脾腎之氣暴脫。夏月伏陰在內。最多此症。若服藿香香薷必死。急用附子理中湯大劑。
    • 內經云:諸病暴注。皆屬於熱。然必有熱症熱脈可憑。不可以涼藥姑試。宜香連丸。(八十九)六一散。(五十一)
    • 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須用升清法。宜 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木香干葛。(五分)
    • 內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云。久風生飧泄。宜神朮湯。(七十八)聖濟附子丸(七十一) 久瀉愈而又作瀉。時腹痛。諸藥不效。此痼冷在腸間。必先取去。然後調治。宜 平胃散。去蒼朮。加乾薑肉桂附子各一錢半。大黃八分。水煎服。法本千金。(八十)或用溫久瀉諸藥不效。有臟熱腸寒。臟寒腸熱之辨。微乎微乎。餘詳於從眾錄等書。茲用仲景烏梅丸。每服二錢。米飲下。日三服。半月愈。又冬瀉。有用肉蓯蓉鹿角霜當歸須等法。有用芩連甘草葛根等法。有用阿膠羊脂乳酥黃連末蜂蜜熬膏等法。此理更微。可以心會。不可以言傳。喻嘉言頗得其秘。
    • 五更泄。名脾腎瀉。及虛人時常作瀉。必以溫補腎元為主。宜 回神丸。加白朮人參乾薑附子茯苓罌粟殼。煉蜜丸。朝服三錢。臨睡服五錢。米飲送下。(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