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太陽脈病証治法下 三十九証

震甲 結胸之病項且強。其形亦如柔痙狀。邪結胸中俯仰難。陷胸丸子除淒愴。 震乙 頭疼發熱惡寒時。表未解而反下之。痞硬心胸成硬痛。陷胸湯用最相宜。 震丙 結胸傷寒六七日。脈緊而沉心下堅。熱實按之如石硬。陷胸湯劑更宜煎。 震丁 傷寒熱結十余日。水在胸中脅下淤。頭汗微微心有熱。陷胸湯下悉能除。 震戊 汗出複下大便難。渴而舌燥又無眠。日晡潮熱從心下。少腹堅來五六天。痛滿連 臍不可近。氣虛腹內更相煎。陷胸湯劑須臾進。餌下能教重病痊。 震己 脈滑而浮熱尚淺。按之心下痛難禁。治宜小陷胸湯主。此証名為小結胸。 震庚 宜汗反將冷水噴。劫之其熱腹中傳。肉上粟起或煩渴。文蛤五苓散可煎。熱先在 表旋 之猶 震辛 太少兩陽並病時。頭眩項強亦無期。心胸痞結非宜汗。當刺大椎肝肺俞。 震壬 婦人中風七八日。發熱表邪還惡寒。經水適來傳裡候。脈遲脅滿礙胸間。身涼譫 語結 震癸 寒熱中風發有時。經水適斷竟違期。熱入血室渾如瘧。可與柴胡湯主之。 離甲 七日發熱微惡寒。卻教肢節更疼煩。雖疑心下猶存結。加桂柴胡和解安。 離乙 汗下曾經五六日。小便不利渴煩強。寒熱往來胸脅滿。柴胡桂枝乾薑湯。 離丙 頭汗惡寒為在表。心胸硬滿裡傳推。明醫好辨陰陽証。識用柴胡表裡宜。 離丁 嘔而發熱小柴胡。妄下還防熱結無。心下滿時成硬痛。陷胸湯劑與之蘇。 離戊 蒸蒸發熱辨陰陽。不與柴胡可較量。但是滿而不痛者。宜煎半夏瀉心湯。 離己 汗出作有時。心中痞滿更如斯。乾嘔不寒表方解。十棗湯煎治裡宜。 離庚 痞拘心下按之濡。脈在關浮熱反虛。實熱虛邪須辨識。大黃黃連瀉心除。 離辛 心下痞而複惡寒。應從內熱表虛看。瀉心湯中加附子。因陽攻痞自能安。 離壬 下之成痞瀉心湯。不解其人渴飲漿。口燥煩加溲不利。五苓之藥效非常。 離癸 汗解之後胃不和。心胸痞硬噫難磨。腹中下利雷鳴響。益胃瀉心薑療瘥。 兌甲 反下之人利數行。水穀不化腹中鳴。滿胸痞硬加乾嘔。胃弱心煩痞轉增。下之益 甚非為熱。胃中硬是氣虛膨。正宜甘草瀉心療。內補陰虛表亦清。 兌乙 心下硬時利不止。理中複與証猶添。石脂余糧湯最妙。後利須從小便參。 兌丙 汗吐下後猶不解。噫氣不除心下堅。痞硬而虛和胃氣。旋複代赭石湯煎。 兌丁 下後不可桂枝湯。汗出而喘亦同方。麻杏甘膏偏主療。除邪有法用之良。 兌戊 外証未除數下之。熱而遂利裡虛為。痞硬表裡俱不解。桂枝人參湯最宜。 兌己 汗下惡寒痞膈間。桂枝解表最宜先。大黃攻痞黃連佐。加入瀉心湯內安。 兌庚 汗出傷寒熱弗瘳。心中痞硬裡當求。嘔而下利猶兼吐。須用柴胡大者投。 兌辛 項頭不痛脈微浮。氣上攻心痞硬憂。當吐胸寒宜瓜蒂。能除喘息利咽喉。病患脅 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腹。腹痛因引入陰筋。此名臟結邪相觸。 兌壬 吐下之時表裡煩。惡風燥熱口舌乾。數升水飲猶然渴。白虎加參療可安。 兌癸 傷寒大熱若無多。口燥心煩渴奈何?背上惡寒猶有表。人參白虎自當和。 坎甲 脈浮發熱身無汗。麻黃湯療頗能除。湯而欲飲無他証。白虎五苓亦可祛。 坎乙 太少陽傳項強時。心中痞硬自難舒。慎無妄下詳其証。當刺大椎肝肺俞。 坎丙 太陽少陽來合病。自利黃芩湯主之。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下治偏宜。 坎丁 傷寒有熱在胸中。腹痛都緣邪氣攻。嘔吐黃連湯可用。陰陽升降始能通。 坎戊 傷寒八九日來深。風濕頭煩痛怎禁。體重不能自轉側。桂枝附子飲宜斟。 坎己 大便硬時小便利。滲津發汗兩非宜。桂枝附子湯去桂。更加白朮效尤奇。 坎庚 風濕相搏骨節煩。屈伸頻掣苦艱酸。甘草附子湯煎下。固衛風邪即便寬。 坎辛 傷寒之脈浮而滑。表熱熱傳在裡寒。白虎湯煎除內外。益氣散熱自能安。 坎壬 傷寒脈結代而還。悸動心中不自寬。真氣內虛邪更甚。炙甘草下便平安。 陽明脈病証治法 四十四証 木甲 不吐不下心煩憂。胃中郁熱如蒸油。陰陽之氣無偏勝。調胃承氣湯可投。 木乙 汗後脈遲不惡寒。身重氣短潮熱還。大便已硬腹中滿。大承氣飲下之寬。 木丙 惡寒多汗體微燒。外未解來熱不潮。可與小承調胃氣。通時腹滿病須消。 木丁 不轉失氣未可攻。腹中燥糞熱難容。大便硬少飲水噦。小承氣飲服之通。 木戊 傷寒不便十余日。日晡潮熱發邪言。獨語真如見鬼狀。直睛更覺識人難。怵惕尋 衣微 木己 陽明之病汗何多。津液焦枯外泄過。譫語湯用小承氣。胃中燥硬即能和。 木庚 陽明譫語熱而潮。食反不能燥屎焦。便硬有時能食者。亦宜逐結大承條。 木辛 燥屎難容在胃中。譫語汗出此為風。表虛裡實証昏亂。承氣湯方大者通。 木壬 三陽合病要釐清。汗下還須仔細尋。腹滿身重難轉側。不仁譫語屬陽明。微塵面 垢少 木癸 二陽並病發潮熱。手足汗流大便難。太陽証罷下之愈。承氣湯宜大者飧。 火甲 脈浮而緊口中乾。腹滿喘熱不惡寒。發汗反教生譫語。燒針煩躁更無眠。下之又 恐虛 火乙 渴欲飲水口舌乾。中焦客熱燥煩添。人參白虎湯宜治。潤燥除邪病始痊。 火丙 脈浮發熱渴飲漿。小便不利客膀胱。豬苓湯利下焦熱。用下之時必得康。 火丁 脈若浮來更帶遲。裡寒表熱更何疑。下利清谷知寒甚。四逆湯溫用卻宜。 火戊 陽明下後外有熱。手足溫而不結胸。心下懊 飢不食。好將梔子豉湯攻。 火己 病在陽明發熱潮。大便溏泄小便調。胸脅硬滿邪猶在。服了柴胡病自消。 火庚 脅滿而嘔大便難。更看吞上白苔瘢。柴胡湯主通津液。胃氣因和汗 然。 火辛 脈弦浮大辨陰陽。短氣不通脅滿張。嗜臥鼻乾不得汗。一身面目悉皆黃。溲難潮 熱時 火壬 脈但浮時無裡証。表邪猶合用麻黃。不尿腹滿猶加噦。關格之病入膏肓。 火癸 發汗小便自利者。津液內竭不可攻。自欲大便猶有硬。土瓜豬膽蜜導通。 土甲 陽明病若得遲脈。汗出多而微惡寒。未解之時宜發汗。桂枝湯下表和安。 土乙 脈浮無汗屬陽明。表實還教喘不停。發汗麻黃湯可用。熱邪解散病安寧。 土丙 陽明頭汗身無汗。劑頸而還渴飲漿。瘀熱發黃溲不利。定當速餌茵陳湯。 土丁 喜忘陽明蓄血間。雖然屎硬便非難。若教黑色邪傳裡。抵當速下自然痊。 土戊 陽明下後覺心煩。初硬後溏仔細看。若果胃中有燥屎。大承氣法下之安。 土己 日晡發熱如瘧狀。審看內外更詳之。脈實大承氣湯下。脈浮發汗桂枝宜。 土庚 下後不便六七日。煩熱腹滿痛相纏。是知燥屎宿食故。可與大承湯劑煎。 土辛 小便不利大便難。微熱時時喘不眠。宿食胃中猶燥結。大承氣劑下之寬。 土壬 食穀不受嘔更饒。茱萸湯劑始能調。服湯愈其緣何故。當易別方理上焦。 土癸 惡寒汗出太陽經。渴而發熱屬陽明。渴如不止邪傳裡。津液調和用五苓。 金甲 趺陽脈澀更兼浮。脾約胃強津液留。大便難時小便數。麻仁潤燥最相投。 金乙 三朝發汗猶不解。發熱蒸蒸入胃間。調胃承氣湯煎服。胃中邪熱下之安。 金丙 傷寒腹脹熱邪招。吐後緣知在上焦。此是熱邪傳入胃。調胃承氣亦能消。 金丁 若吐若下若發汗。小便因數大便堅。微煩為熱入裡候。用小承氣病即痊。 金戊 傷寒得病六七日。大便硬時小便利。裡實胸滿可攻之。大承氣湯為要劑。 金己 目不了了睛不和。微熱便難實更多。此是內邪危惡証。大承氣劑急消磨。 金庚 陽明發熱汗尤多。津液將枯可奈何?入腑之邪攻宜急。大承氣劑下之瘥。 金辛 發汗不解腹滿痛。邪傳入臟急須攻。大承氣劑下腑熱。潤燥除邪有大功。 金壬 腹滿不減實熱堅。雖有稍減不足言。大滿大實當除下。承氣湯宜大者煎。 金癸 少陽合病與陽明。脈滑而數宿食症。少陽脈勝陽明負。下劑還宜用大承。 水甲 脈數下後為合熱。六七日來大便難。喜飢消穀因瘀血。抵當湯下即能痊。 水乙 七八日後身色變。其色渾如橘子黃。小便不利腹微滿。便宜速服茵陳湯。 水丙 傷寒發熱要消詳。瘀在胃中身必黃。梔子柏皮湯可療。除邪散熱效非常。 水丁 傷寒發熱瘀在裡。表濕身黃甚法消。赤小豆湯除濕熱。麻黃加入與連翹。

少陽脈病証治法 一証

紀甲 未經吐下脈沉緊。脅滿往來寒熱時。乾嘔邪傳半表裡。柴胡湯劑正相宜。

太陰脈病証治法 三証

母甲 太陰之病脈浮時。發汗還當用桂枝。在表之邪隨汗散。四肢煩痛頗相宜。 母乙 自利不渴太陰病。中焦寒在裡當溫。臟中須識因寒故。用藥之時四逆純。 母丙 誤下因成腹痛時。桂枝加芍最相宜。若教大實當除下。桂枝大黃湯主之。

少陰脈病証治法 二十三証

天甲 少陰發熱脈猶沉。其病應於表部尋。邪氣未深微發汗。麻黃附子細辛斟。 天乙 少陰得病二三日。附子麻黃甘草湯。邪未深時無裡証。和營益衛散之良。 天丙 心煩之候更無眠。寒極須從變熱看。黃連阿膠湯與服。扶陰散熱便能安。 天丁 少陰得病口中和。其背惡寒問灸科。附子湯煎寒可散。陰消陽助起沉 。 天戊 身體疼痛手足寒。浮沉細向脈中看。脈浮可汗沉寒甚。便與溫經附子煎。 天己 病利頻多血與膿。桃花湯用有神功。下焦不約裡寒甚。扶氣散寒益胃中。 天庚 少陰腹痛四五日。小便不通內結深。下利頻頻便膿血。桃花湯效莫沉吟。 天辛 少陰吐利病難任。手足寒邪厥冷侵。煩躁陽爭將欲死。茱萸湯可散沉陰。 天壬 少陰下利咽喉痛。胸滿心煩邪內傳。可與豬膚湯散熱。調陰益胃自能痊。 天癸 二三日病少陰傳。咽痛時將甘草煎。不愈更尋何法治。選將桔梗妙湯痊。 人甲 少陰之病入咽中。言語聲難瘡在嚨。苦酒煎湯頻漱咽。解煩除熱有神功。 人乙 病來相搏少陰中。咽痛寒邪客氣沖。半夏湯煎頻咽服。可將此法再旁通。 人丙 少陰主水自調和。寒不能禁下利多。惟有白通湯可用。散寒溫裡病當瘥。 人丁 乾嘔而煩下利並。厥逆無脈要醫明。白通湯內加豬膽。暴出脈死微續生。 人戊 真武湯煎製水氣。少陰証治問元因。四肢沉重兼腹痛。小便不通自利頻。嘔加生薑除 苓恐 人己 手足厥逆利清谷。面赤身熱不惡寒。陰盛格陽脈微絕。通脈四逆治之安。面時赤 色加 參亦 人庚 少陰四逆肢不溫。有時泄下還腹痛。小便不通或咳悸。四逆散煎即可用。再加乾薑五 湯療 人辛 少陰下利六七日。咳而乾嘔更無眠。心煩口渴知其熱。滲泄豬苓湯治痊。 人壬 少陰得病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邪未深時熱已甚。大承氣劑用之宜。 人癸 少陰自利色純青。口燥咽乾蘊熱蒸。心下邪盛猶自痛。大承氣劑療之平。 地甲 少陰之病六七日。腹滿不便速下宜。壅甚陽明勝腎水。大承氣劑效偏奇。 地乙 少陰之病脈沉沉。外証未形何處尋。四逆湯煎宜急療。溫中即可散邪陰。 地丙 欲吐不能手足寒。胸中實者吐之寬。膈間痰飲成乾嘔。四逆湯溫始得安。

厥陰脈病証治法 十九証

乾甲 蛔厥其人靜複煩。此為胃弱臟中寒。蛔聞食臭時當吐。溫臟烏梅丸下安。 乾乙 脈滑而厥可消詳。有熱之時在裡藏。白虎湯煎除內熱。手足厥逆灸之良。 乾丙 手足厥寒脈細微。除非四逆入當歸。陽虛陰弱須生助。愿得良醫辨病機。 乾丁 厥逆其人內久寒。散寒始得助陽還。當歸四逆辛溫味。加入薑萸病即安。 乾戊 大汗出時熱不去。四肢拘急痛難當。惡寒下利厥而逆。散寒複陽四逆湯。 乾己 內外雖分汗下余。陽虛陰勝總無殊。因而厥冷無津液。四逆回陽病可除。 乾庚 胸中實結滿而煩。厥冷雖飢不可餐。脈乍緊時邪內陷。須當瓜蒂吐之安。 乾辛 厥而心悸水猶停。入胃還教下利並。欲治厥時先治水。茯苓甘草劑偏靈。 乾壬 咽喉不利吐膿血。寸脈沉遲手足寒。麻黃升麻湯主治。裡虛便泄治尤難。 乾癸 傷寒本自寒下者。複因吐下更增寒。寒格之時食即吐。芩連薑參等分煎。 坤甲 下利清谷內有寒。身熱不解外增煩。汗出而厥陽虛甚。通脈四逆湯可餐。 坤乙 利無津液熱傷氣。氣虛後重轉難通。堅腎濃腸難散熱。苦寒主治白頭翁。 坤丙 下利腹滿身疼痛。裡有寒邪表未通。四逆湯煎利可止。身疼更與桂枝攻。 坤丁 下利而渴欲飲漿。有熱在內要參詳。白頭翁湯服之愈。散郁涼中作主張。 坤戊 下利還將譫語並。就中燥糞辨分明。此為胃實腸虛証。良劑之中選小承。 坤己 下利之後卻更煩。按而心下亦非堅。乘虛客熱胸中滿。梔子豉湯吐即安。 坤庚 嘔而脈弱邪傳裡。裡若虛時小便多。身熱微微還見厥。急煎四逆救沉 。 坤辛 乾嘔之時吐沫涎。更兼頭痛上攻煎。散寒溫裡茱萸劑。治得其方亦可痊。 坤壬 嘔而發熱用柴胡。此証多由胃氣虛。怫郁諸經並表裡。良醫審視莫模糊。

霍亂脈病証治法 六証

霍甲 惡寒而利脈猶微。利止須知血已虧。四逆加參兼益血。臨時消息可施為。 霍乙 頭疼發熱陰陽半。欲飲不飲辨機關。熱重當煎五苓散。寒多急與理中丸。 霍丙 吐利止時內自和。身疼猶是表邪多。解外有法汗之愈。當用桂枝湯療瘥。 霍丁 發熱惡寒汗出時。上吐下利裡虛為。四肢拘急厥而冷。四逆湯煎主治之。 霍戊 既吐且利小便利。脈微欲絕大汗漬。內寒外熱利清谷。救之速投四逆劑。 霍己 吐下之余津液微。汗出而厥脈如絲。通脈四逆加豬膽。拘急不解好為之。

陰陽易勞複脈病証治法 六証

勞甲 陰陽差易病其人。少氣強交體重身。熱上沖胸頭不舉。陰中小腹急難容。拘攣膝 脛難 勞乙 大病新瘥又複勞。枳實梔子豉湯熬。宿食還加大黃用。或解或下辨分毫。 勞丙 瘥後傷寒還發熱。小柴胡可去其 。脈浮汗解沉實下。消息合宜自安和。 勞丁 傷寒瘥後致脾虛。腰下重緣水氣瘀。牡蠣澤瀉散主治。利其小便病能除。 勞戊 喜唾應知胃上寒。猶疑瘥後有邪干。胃間津液須溫潤。咽下理中丸便寬。 勞己 傷寒解後氣羸虛。氣逆欲吐體不舒。竹葉石膏為主治。和調胃氣病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