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世人論凡喘者、皆以為肺,然有服肺藥而不愈者,遂以肺不受藥為難治,何以言之繆也,又或以肺熱而喘,誤投涼藥,此又近似之言,止可以知肺喘,而未足以明五臟之喘,且以經言之,所言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未嘗以喘屬於肺,至於言五臟之多寡,六氣之勝複,則喘之所生,可指其狀而明,藥之所投,亦可以隨其証而效。

今人有病,胸中煩熱,嗌乾,右 滿,咳喘唾血,肺 ,腹大膨膨而喘者,此火之刑金,肺傷而喘也,宜用此方。

麥門冬(去心,半兩) 桔梗 麻黃(去節) 紫菀草(炙)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人有病,左脅痛,寒清於中,咳而喘,此為肺之清氣所成,宜用此藥,六脈毛而微,腎脈伏而小,比之火之盛刑金,則異矣,蓋火盛刑金而喘,則六脈純得火脈,疾大而有力,若寸口偏大而關脈帶芤,即須唾血。

人有病,腹大脛腫,喘咳,寢汗出,憎風,胸中滿,食不消化,食減,體重,六脈沉重而濁,渾渾革至,如物製之,此為腎寒大過,宜暖其腎。

續斷 牛膝 細辛 五味子(各半兩) 木香(三銖)
上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鹽米湯五七十丸,以神和散並進。

人有病,肝臟風壅,積涎所聚伏膈間,口乾而膠,食即惡心,全惡肉味,心躁不安,夜臥不得開,咽喉隔塞,如物抵築,多喘,診其脈,六脈皆大而沉伏。重手取之,隱隱然骨間乃得再再尋,來疾去遲,宜用治涎藥。

荊芥穗 天南星 防風 羌活 白僵蠶 連翹 獨活 麻黃 乾荷葉 乾蠍 天麻(炮) 半夏
上等分,修治為細末,每服三錢,入半夏末一兩豆許,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和滓,飯後服。

有人得此涎候,卻緣久病而虛,又誤服熱藥,或元氣本虛,六脈大而無骨力,卻浮洪而數,重手按之,則浮指而虛,有表無裡,卻不宜用前方,此病難治,當用此方。

人參(半兩) 天南星(炮) 防風 獨活 夏
上除半夏一味自為末,餘為細末,非時,水一盞,薑三片,煎至七分,又宜時時以補藥助其元氣,而徐以此壞涎藥撓之。

人有病,久患咳嗽,虛萎氣乏,胸中氣微,不能報息,六脈虛微而數,此之一候,並帶勞疾証,即為難治,若脈止虛微不浮而數寸尺調勻,即藥到便安,若浮數而虛,亦勞也,若浮大疾數而虛,輕手取之,全無骨力,重手按之,全不應指,此不治之証,肺萎,當用此方

人參(半兩) 五味子 茯苓(各半兩) 鱉甲(酥炙)草 枇杷葉(去毛,各一分) 黃耆 紫菀(各十銖) 半夏 阿膠(炙透,各四銖)
上為粗散,生薑三片,每服入半夏一兩豆許,飯前服,或非時服之,又宜服補腎氣藥,以歸其元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

腳痛

腳氣之病,蓋由有寒濕之勝,故經於太陰之勝,言足脛腑腫,於太陽之勝,言至引陰股筋肉拘苛,又言,歲土太過,甚則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螈,腳下痛,飲發中滿,四肢舉,此寒濕之氣所成也,然天下之病,固有似是而非,本異而標同,用藥過差,則利害相反,若腳氣之病,本於寒濕之勝,而至於肺熱,而病生於足胃熱而風生於足,與腳氣相似,熱殊狀,試別而明之,熱而足痛者,以肺經之所行也,故經言,歲金太過,則股髀 足皆病焉,胃熱而足病者,抑以宗筋不行,而傳為痿厥也。

今有人病足痛,得水土寒濕之狀,六脈沉伏而動,上濁下虛,尺澤微而澀,宜暖其下,用此方。

牛膝(半兩) 黃耆(半兩) 獨活 當歸 麻(炮) 大芎 續斷(各十銖) 細辛
上為末,薏苡粉煮作稀糊,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五七十丸,溫酒或鹽湯下。

肺乘熱而足病,則左手一手脈全微而細左尺又小,搏擊而沉,右手脈偏,有骨力,洪大,而肺脈尤甚,再尋。虛弦而長,用修崔氏紫蘇方服之,蓋世人多以崔氏方治腳氣而得效,不知此方只可治肺熱腳痛耳。

紫蘇子 芍藥 官桂 茵芋 茯苓 大腹皮 桔梗 甘草(炙,各一分)麻黃(去節,一兩) 黃耆(半兩)
上為粗散,生薑一片,煎三錢,以為飲服。

胃熱而宗筋不潤,則腳弱無力,兩足酸軟,或帶微腫,診其脈,胃脈一指弦而長,又微帶疾,六脈差大,宜用此方。

大腹皮(半兩) 茵芋(八銖) 杏仁(去尖) 茯苓 薏苡仁(各一分) 青橘皮(四銖) 芎(十銖)
上為粗散,非時,薑煎,仍以前暖腎藥,壯元氣藥,相兼而進,若服此藥,大府微利,即住此,卻進補藥兩三日,待定帖,仍進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