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中 產後

難產

生產為天地化育之道,本無所難,其有難產者,皆產家張皇自致之耳。能靜以待之,兒得轉身,自然產下。治法以順氣和血為主,切勿肆用催生藥。
心懷恐懼而氣結不行,恐則氣下,懼則氣怯,怯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氣乃不行。宜服紫蘇飲。(散三)
胞破漿水下而兒不下,速當補氣養血,如魚得水而自順矣。宜保產萬全湯。(和二十二,)再用濃煎蔥湯,洗其產戶,令上下之氣宣通。
胞中敗血壅滯,兒枕破,血裹兒身,致轉身不利,急服勝金散。(攻五)
暑月熱氣蒸人,有郁冒沖暈之患,生化湯。(和二十四。)加益元散。(寒三十)
冬月寒氣逼人,經血凝聚而難下,宜生化東加肉桂、乳香。(和二十四)
交骨不開,陰氣虛也。加味芎歸湯。(補三十六。)開骨膏。(和二十三)
子趨穀道,焦鹽熨之。
橫生逆產,此因兒未轉身,母即用力逼之,遂致橫逆也。或先露手,或先露足,以小針刺兒手足心,用鹽擦之,兒痛即縮入,並以鹽摩產婦腹。若眼閉心悶欲絕,取頂上發如兩指大,用力挽之,眼即開。或以米醋 之,車前子為末,酒下亦可。又,兒先露手,速令產母仰臥,看生之婦,將兒手推上,徐徐正之,候其身正。煎催生藥服之,使兒生下。
又三退散可下。(攻六)
盤腸產,子未下而腸先下,此因產母氣血虛弱,因而下脫。當大補氣血,兼以升提。參、耆、芎、歸,加升麻少許,連服之,自收。若腸干不收,以磨刀水少許溫潤之。或濃煎黃 湯,貯漆器內,候弗冷弗熱,將腸浸之,令溫暖之氣上熏則腸自上。或以蓖麻子四十九粒,研爛塗母頭頂,待腸收上急洗去;又五倍子、白礬湯浸亦好。子腸與子宮脫下者,同一治法。
胎死腹中,察產母腹脹口青,或舌黑,腹中陰冷重墜,嘔惡不寧,穢氣上沖,皆子死之証。速當下之,當歸、濃朴、陳皮,酒、水各一碗,煎半,入朴硝三五錢,再煎十餘沸,服。如在疑似之間,只服芎歸湯為穩。

胎衣不下

血入胞中,胞脹而不能下,其症面垢頰赤,寒熱盜汗,上連胸腹脹痛,若因氣力衰憊不能送出者,胸腹必不脹而痛,總當忍痛,正身俟之,不可任意欠伸,致血上沖心也。
血壅而胞衣不下,失笑散(攻七)。牛膝散(攻八)。生化湯(和二十四)。加牛膝煎湯,送益母丸(和二十七)。又,牛膝一兩,黃葵子一合,煎服即下。
氣血虛弱,不能送下,保生無憂散。(和二十五)
風冷乘虛而入,胞冷血凝而不下,牛膝散去硝,加桂、附。(攻八)

血暈

胎胞既下,氣血暴虛,忽而眼黑神昏,不知人事,速投人參、芎、歸,以回其氣。眼閉口開,面白手冷,六脈微弱,是其驗也,若惡露上行,心下滿悶,口噤而神脫者,宜破血下血。二者錯治,則立斃矣。
惡露上攻,急用失笑散。(攻七)米醋燉熱,和生韭汁,貯有嘴瓶內,將瓶口包裹,以瓶嘴對鼻孔觸之,極效。
敗血流入肝經,急飲童便,下生化湯。
瘀血奔心,虛火上炎,童便下益母丸。(即濟陰丹,和二十七。)或童便送鹿角炭,清魂膏。(寒三十一)
陰血暴亡,心神無所養,而君相二火乘於肺經,則目瞑不省人事,宜四物湯去熟地,加生地、白薇。(補七。)
飲酒血暈,血得酒熱而妄行也,川芎、當歸、葛根。
使力過多而暈,清魂散。(和二十六)
氣血兩虛,痰火上湧,二陳東加朱砂。(和八)
虛風血暈,當歸、川芎、桃仁、荊芥。

凡產用力過多,勞倦傷脾,孤臟不能注於四旁。(心、肝、肺、腎。)故足逆冷而厥氣上行也。經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厥氣上升,滿脈去形。逆氣上行,滿於經絡,則神氣浮越,去身而散矣。此非急以峻補大劑與之,不能舉氣
以歸元,回陽而複神。宜重用參、 ,使氣血旺而神複,厥症自止。人參生化湯。如無塊痛,滋榮益氣湯。(補三十七、補三十八)

惡露不下

養胎餘血,溷以漿水為惡露。氣血旺者,隨產而下。氣血衰弱,或挾寒冷,或挾風邪,遂留滯不行,上攻則為血暈,蓄瘀則為兒枕,日久不出,腹痛心痛,遍身發熱,五心煩熱,骨蒸潮熱,時作時止,渾如瘧狀,塊在兩脅,動作雷鳴,嘈雜眩暈,食少羸瘦,又與虛弱病相似,慎勿誤治,致成血臌等症,宜生化湯合失笑散,補而消之。(和二十四、攻七。)
起枕散亦好。(攻九。)
若惡露流注四肢腰背等處,久必腫起作痛,速用蔥熨以散之,內服加參生化湯。如不速治,將所注者,化而為膿,宜用神仙回膿散(攻十一)。
然氣血不旺,不可輕用,憎寒惡熱,氣虛也,十全大補湯。(補三十九。)
日晡潮熱,血虛也,四物東加參、朮、丹皮。(補七。)
嘔逆,胃氣虛也,六君子東加炒乾薑(補一)。
食少體倦,脾虛也,補中益氣湯。(補六。)
四肢逆冷,小便頻數,腎氣虛也,補中益氣東加益智仁。熨法,用蔥一把,搗爛為餅,貼患處,襯濃布兩三層,以熨斗文火熨之。

惡露不絕

元氣不足,勞動傷經血也,或惡血未盡,適挾風冷,而致氣血不調;或過服固胎藥,產雖下而惡露不去,竟至二三月而點滴不已,皆宜補血順血,調氣通氣為主。濟陰丹可加味用之。(和二十七)
氣血俱虛而淡紅不已,十全大補湯。(補三十九)
怒火傷肝而血不藏,加味四物湯。(補二十八)
胃氣下陷,不能統血,補中益氣湯。(補六)
脾經郁熱,血不歸源,加味逍遙散。(補二十二)
肝氣熱不能生血,六味丸。(補二)
脾虛不能攝血,六君子湯。(補一)
傷衝任之絡而不止,加味固陰煎。(補二)六味丸(補二)加阿膠、麥冬、北五味。

血崩不止

產婦耗傷氣血,經脈未得平複,而或驚憂恚怒;或勞役損動;或鹹酸不節,傷於營沖;或氣衰血弱,不能固攝,皆成崩中。若小腹滿痛,肝經已壞,為難治也。其餘郁熱氣陷,以致血崩,與惡露不絕同治。
血多色紫,敗血也,當去之,留之反作痛,不可以作崩論,生化東加五靈脂、生蒲黃以破之。(和二十四)
形脫而汗不止,加參生化湯;渴,加麥冬;瀉,加茯苓;兩手脈伏,或右手脈絕,加北五味、麥冬;痰,加竹瀝、薑汁;驚,加棗仁;食不可進,聞藥即吐,胃虛也,宜用參湯送飯鍋焦粉,漸漸引開胃口,然後服藥。
崩下如牛膜,昏迷倒地,乃受驚而然,朱雄丸。(和二十九)
惡血重來,如流水不止,昏迷不知人事,此因未滿一月,妄行交媾,以致血不歸經也。
急用金狗脊散。(和三十)
日久不止,宜升舉大補湯。(補四十)
血脫妄言妄見,宜升舉大補湯,加辰砂少許,以墜其心火。(補四十)
血崩如湧,口噤目斜,手足搐搦,肝經血耗,風生也。六味丸加荊芥穗。(補二)
血來紫黑如豆汁色,怒傷肝也。宜加味四物湯。(和二十八)
血來鮮紅,是驚傷心,怒傷肝,勞傷脾,致血不歸經也。生化湯和。(二十四。)加味治之,鮮血來多,再加升麻、白芷各四分。

頭痛

頭者,諸陽之會,產後陰虛,陰虛則陽勝,陽氣上湊於頭,故頭痛;又有瘀血之氣,上沖於頭而痛者。一宜滋陰,一宜去瘀,慎勿誤治。
身熱惡寒,感冒風寒也。生化東加蓮鬚。(和二十四)
中氣虛,補中益氣東加蔓荊子少許。(補六)
氣血俱虛,八珍湯。(補五)
陽氣虛,補中益氣東加附子。(補六)
腎水不生肝木,六味丸加北五味。(補二)
氣滯,芎烏散。(散二十四)

心痛

非陽氣虛寒,則瘀血上沖。生化東加肉桂、吳茱萸,可以治寒;失笑散加當歸、川芎,可以行血。若指甲青黑,手足冷而過節,此真心痛,不治。又惡血奔心,一絲入於心臟即死。
足純青心下痛,寒毒攻心也。人參、白朮、附子、肉桂、當歸,散其下寒而上寒自解。
食冷物而作痛,生化東加消食之劑。(和二十四)
感風邪而作痛,生化湯,荊芥、防風、生薑。(和二十四)
產後厥痛,血虛也。羊肉一斤,煮汁去肉,入當歸一兩,炒白芍五錢,炙甘草五分,再煎服之。(羊肉須取精者)
中無血塊,綿綿而痛,按之即止,血虛也,宜八珍湯。

腹痛

實則有惡露不盡,乾血瘀積,食傷氣滯,虛則有氣弱寒阻,血虛空痛,須詳審施治。虛者固宜調補氣血,而實者亦勿得峻厲克伐。
瘀血上沖,心腹脹滿疼痛,牙關緊急,按之愈甚,大便難而小便易,宜失笑散(攻七)。煎湯下益母丸(即濟陰丹,和二十七。)
乾血著於臍下,行氣破血之藥,投之不愈,知內有乾血也,生化東加炒大黃、炒虻蟲。(和二十四)
胸膈飽脹,惡食吞酸,手不可按,此飲食傷也,二陳東加山楂、神曲。(和八)
食消後而痛如故,按之痛止;或加頭痛,煩熱作渴,惡寒欲嘔等症,此中氣傷也。宜補脾胃,六君子湯。(補一)
六脈沉伏,四肢厥冷,內傷飲食,而惡血不行也。宜行血消食,失笑散加山楂、神曲(攻七。)如無惡血積食,則為虛寒,宜補氣暖胃。
產後六七日,忽然臍腹疼痛,此由呼吸之間,冷氣乘虛而入也。宜四順湯。(熱三)
腹中 痛,客寒阻逆也,精羊肉煮汁,入當歸、生薑煎服。
腹痛欲絕,脈浮弦,風入胞門也,川斷一兩,防風三錢,煎服。
衝任空虛,肝經血少,脈弦,熟地、吳茱萸、白芍、木瓜、蒺藜。
惡心作嘔,六君子湯。(補一)
泄瀉,六君子湯,加炮薑、砂仁、生薑、大棗。(補一)
腹中塊積,生化東加肉桂、紅花。(和二十四)
六脈滑數,瘀血成癰。生化東加丹參、丹皮。
腎氣虛寒,理陰煎(熱四)。胃關煎。(熱五)
血少而痛,黃雌雞湯。(補四十一)

小腹痛

兒在胞中,食母之血,所余者,結而成塊。產時塊從兒下則無患。不下,則滯而痛,名曰兒枕痛。黑神散(攻十)。
久而不已,血化為膿。又產後寒氣入腹硬築,臍下刺痛,為寒疝。宜用炒吳茱萸,勿誤治。
血化為膿,流注關節,則成骨疽。脈洪而數,是其候也。失治,多為敗症,宜急治之。若腹脹大,或轉側作水聲,或膿從臍出,與大便出,當用補以托之,然後用神仙回膿散。(攻十一)
子離其宮,血海陡虛,所以作痛,胞門受傷,必致壅腫,腫未消,因而拒按似塊,實非塊也,勿得作兒枕治,宜用殿胞煎(補四十二)。五物煎(補四十三)。

腸瘍

怒郁血虛腸風,皆致腸瘍。食諸魚毒物,亦能致瘍。食鹽炒熱熨臍,又箭鏃燒紅,淬入酒中,飲酒可愈,川芎、當歸、甘草、淮牛膝、 本,為末,酒調下。

腰痛

腰者腎之外候,胞胎系於腎,產則勞傷腎氣,損動胞絡,虛未平複,風冷客之,故令腰痛。三聖散。(散二十五)
惡露斷,腰重痛而下注,兩股如錐刺入骨,此血滯經絡,必作癰疽。四物東加延胡。(補七)
真氣虛而邪乘之,當歸黃 東加桑寄生。(補四十四)
久痛不已,豬羊腎常食之。
腹脹善噫,諸藥皆嘔,脾虛也。焦朮,米泔煎服。

脅痛

膀胱宿有停水,惡露下而不盡,氣血與水相激,故令脅肋脹痛。
痛而嘔吐,抵聖湯(攻十二)。非薑桂之辛以行藥,勢反助其脹矣。
肝經血瘀,四物東加肉桂、延胡、蒲黃、紅花。(補七)
肝經氣虛,四君子東加當歸、白芍。(補四)
肝經血虛,四物東加人參、白朮。(補七)
腎水不生肝木,六味丸。(補二)
肺金盛克肝木,瀉白散。(散二十六)
身熱汗出,加參生化湯。(和二十四)
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補三十九)
怒傷於肝,兩脅脹痛,吐血寒熱,宜八珍東加柴胡、丹皮。(補五)

遍身痛

產後血氣失升降常度,留滯關節,筋脈引急,是以遍身疼痛,甚則腰脊強硬,手足拘攣,身熱頭痛,切勿作傷寒治之。若認作傷寒,誤發其汗,則筋脈動惕,手足厥冷,變生他症矣。趁痛散加桑寄生。(和三十一)
按之而痛緩,血虛也。四物東加炮薑、人參、白朮。(補七)
遍身青腫,麥芽一重,牛膝一重,填入瓦罐,鹽泥封固, 赤研末,酒下二錢。治血流諸經極效。
虛勞而指節疼痛,汗出不止。豬腎煮汁,煎當歸、人參、黃耆、生薑、韭白、淡豆豉少許,溫服。

遍身皮赤兩腿肉青

此敗血流經也,生化東加荊芥、肉桂、淮牛膝。(和二十四)

臌脹

產婦素弱,臨產勞傷,中氣多不足,胃雖納穀,脾不健運。先服生化湯(和二十四)三、四劑。七日後,即服加參生化湯(補五十八)。以助其脾氣,自無虛滿之患。或因便秘而誤服大黃;或因多食而過服消導;或因忿怒而誤服耗氣等藥;又或恣飲寒冷,凝滯惡露以致脹者,或補氣、或健脾、或暖胃行血,當察其所因以治之。

血塊

因惡露未盡所致。或產後氣血虛弱,風冷乘之,搏於臟腑,與血氣相結,因而成塊。切勿輕用散氣行血藥。
風冷搏血,生化東加木香三分,磨沖服。(和二十四)
冷濕乘虛而致,生化東加肉桂、白芷、炒薑。
半月外不散,或如腫毒高寸許,身熱食減,生化東加肉桂、蓬朮炭,攻補並治。(和二十四)
肢節肉裡結成小核,此血虛筋燥而攣結也。由多用行血破血藥以消塊,致血不養筋,而筋不舒耳。宜補水以滋肝血,養脾以運中氣,八珍湯(補五)。歸脾湯(補十九)加減治之。

傷食

產後血氣已虛,胃中元氣不足,飲食偶有所傷,即不能運化,因成痞悶。
宿食停滯,口乾滿悶,六君子東加神曲、山楂。(補一)
怒後即食,食停而悶,生化東加消食之劑。(和二十四)
食消而仍痞,反作痛嘔,脾胃傷也。六君子湯(補一)。咽酸噯腐,加炮薑;作瀉,加升麻。不應用補中益氣湯。(補六)
消導過多,反致滿悶,不思谷食,宜長生活命丹。(補四十五)

嘔吐

氣血大虧,脾胃弱而中氣不運也,敗血乘虛而入,脾受之則不能運化精微而成脹滿;胃受之則不能受納水穀而生吐逆。宜用抵聖散。(攻十二)
勞傷臟腑,寒邪入於腸胃,加減生化湯。(和三十二。)七日外,服溫胃丁香散。(和三十三)
嗽逆目眩,石蓮散。(和三十四)
飲食傷脾,六君子湯,加砂仁。(補一)
腸胃氣逆,腸胃燥澀而氣逆也,宜六君子東加藿香、砂仁。(補)
胃氣虛寒,六君子東加炮薑、木香。(補一)
寒水侮土,益黃散。(散二十七)
肝木侮脾,六君子東加升麻、柴胡。(補一)
命門火衰,八味丸。(補四十六)
腹痛泄瀉手足冷,陽氣虛也,附子理中湯。(熱七)
口渴內煩少力,血少汗多,不生津液也。宜生津益液湯。(和三十五)
吐蛔蟲,胃氣將絕也。人參、白朮、榧子、白薇、肉桂、神曲。
吐膿血,又複發斑,因夏月受暑,未曾發出,至產始發,火毒熾盛,又不能盡發,故見症如此。不得不權用涼劑,人參、當歸、川芎、麥冬、荊芥、元參。
大嘔大喘,風邪感于太陽也。難治。重用人參,佐以麥冬、當歸、白朮,少加荊芥、桂枝。
嘔吐下痢,邪感少陰也。緣腎火衰微,火為寒所驅逐,腎水亦隨寒上趨而作嘔,所謂真水虧,真陽飛越也。急用補陽之藥,入於補陰之中,引火歸源,是為要法。宜八味丸加減。(補四十六)
兩脅脹滿便血,風邪傷肝也,此猶可救者,因其有便血耳,不然,邪留兩脅,反成腹心之病。當歸、麥冬、川芎、三七根。

霍亂

此由勞傷氣血,臟腑虛損,食不運化,而邪複乘之,致陰陽升降不順,清濁亂於腸胃,冷熱不調,邪正相搏而然。
血塊疼痛未淨,生化六和湯。(和三十六)
血痛已除,藿香溫胃散。(散二十八)
渴而飲水,五苓散。(瀉五)
手足逆冷,問無血痛,用附子散。(熱六)

呃逆

產後氣血皆傷,風冷搏於氣分,則氣逆而上為呃,又脾胃虛冷,因食熱物,冷熱之氣相沖擊,使氣不順而呃逆。
胃氣虛寒,丁香、乾薑、肉桂。
胃中伏熱,乾柿、竹茹。
脾胃虛熱,人參、附子。
中氣大虛,陰火上沖。八味丸。(補四十六)

喘急

榮衛暴竭,衛氣無主,獨聚肺中,故令喘急。此為孤陽絕陰,真險候也。大料川芎湯救之,或生脈散合生化湯。(補二十三、和二十四)
敗血入肺,坐不能臥,生化湯合失笑散,或六君子湯合失笑散。(和二十四、補一、攻七)
污血感寒,桃仁、丹皮、茯苓、乾薑、蔞仁、北五味、桂枝、桑皮、紫蘇、枳實。
水氣凌肺,人參、白朮、茯苓、麥冬、蘇子。
脾虛生痰,六君子東加薑汁、竹瀝。(補一)
憂惱作喘,川芎、當歸、杏仁、桑皮。
外感作喘,川芎、當歸、旋複花、茯苓、半夏、杏仁、前胡。
氣短似喘,生化湯(和二十四)加人參、沉香。
六七日,忽然手足蜷臥,息高氣喘,惡心腹痛,此少陰感寒邪,而在內之真陽,為寒氣逼越於上焦,上假熱而下真
寒也。人參、麥冬、肉桂、白朮、吳茱萸,煎湯,候其微冷頓服之。若至半月一月外患此症,人參、白朮、茯苓、當歸、熟地、麥冬、吳茱萸、附子、牛膝,煎服之。皆為難救之症。
七日內外感風寒,鼻塞惡寒,身熱頭痛,重嗽,宜用加參寧嗽生化湯。痰多,加花粉,或加竹瀝、薑汁,沖服;惡寒,毋用麻黃;脅痛,毋用柴胡;火嗽發熱,毋用寒涼。總以調理血氣為主。(和三十七)
誤食耗氣藥,致氣促絕食,人參生化湯,送飯鍋焦粉。(補三十七)

蟬聲

敗血沖遏於心,轉入於肺,氣與血並結成塊,入喉作聲,竟似蟬鳴,此症十不救一。

浮腫

敗血乘虛,流入經絡,日久化水,故令面黃,四肢浮腫。若作水氣治之,便致夭枉。宜小、大調經湯(和三十八、三十九)。血流為水者,下午腫甚,腫處必有血痕,或脅脹刺痛。
咳嗽小便澀,寒水侮土也。宜補脾肺。補中益氣湯。(補六)
氣虛,六君子湯(補一)。四君子湯去甘草,加米仁、炒陳卜子。(補四)
六脈沉細無力,或咳嗽,或泄瀉不止。脾土虛寒,命門火衰也。《金匱》腎氣湯(補四十七)。
口渴惡寒,脈沉無力,體虛而有濕熱之積也,必上焦滿悶,宜補中行氣,兼用導水之劑,白朮、茯苓、陳皮、木通。
外感風寒,氣血滯於經絡;或脅腹絞刺。嘔吐惡心,宜加味吳茱萸湯。(散二十九)
氣鬱作脹,枳實、炒白朮。

發熱

產後發熱,有傷力,有血虛,有停瘀,有蒸乳,有風寒,有多食,其病不一,狀類傷寒。切勿發汗,致成肉 筋惕,亡陽譫語,郁冒昏迷等症。
血虛,川芎、當歸、人參、薑炭。
氣虛,補中益氣東加炒薑。(補六)
吞酸噯腐,飽悶惡食,此飲食停滯也。宜四君子東加砂仁、山楂、神曲。(補四)
肝虛血燥,陰火內發,宜逍遙散,以清肝火。若用大補,熱燥更甚。(和五)
陰虛陽無所依,浮散於外而為熱,四物湯,加炙乾薑。(補七。)加茯苓,使天氣降而生陰,亦妙。
失血多汗出,不臥,怔忡驚悸,妄言妄見,加味歸脾湯。(補三)
血虛感風,生化東加荊芥穗。(和二十四)
誤服寒涼之劑,以致寒氣隔陽於外,四君子東加乾薑、肉桂。不應,加附子。(補四)
肌膚發熱,面赤大渴,血脫發燥也。當歸補血湯。(補四十八)
敗血攻心,狂言奔走,乾荷葉、生地、丹皮、生蒲黃。
胸脅脹痛,腹中痞悶,吐血盜汗,或便血不止,此諸臟虛損也,故有虛寒假熱之狀。十全大補湯。(補三十九)
產後潮熱有汗,大便不通,毋專論為陽明症;頭痛惡寒,毋專論為太陽症;頭疼脅痛,毋專論為少陽症。總由血氣兩虛,陰陽不和而類外感也。加味生化湯,調和榮衛,諸症自退矣。(和四十)
口燥咽乾而渴,毋專論為少陰症;腹滿咽乾大便實,毋專論為太陰症;煩滿四肢冷,毋專論為厥陰症;譫語便秘,毋專論為胃中有燥屎。多因勞倦傷脾,運化稽遲,血枯腸燥,虛症類實病也。加味通幽散。(和四十一)

乍寒乍熱

血閉於陽經,榮衛行之不通則寒;血閉於陰經,榮衛行之不通則熱。陽氣不足,陰氣上入於陽中則惡寒;陰氣不足,陽氣下陷於陰中則發熱。外經為寒邪客之,則榮衛不通而發熱。內府為冷物傷之,則榮衛不通而為寒。
陰陽不和,四物東加減用之,去熟地,加人參、乾薑、甘草。(補七)
陰陽不歸其分,陽下陷而陰上冒。八珍湯。(補五)
元氣未複而濕熱乘之,補中益氣湯。(補六)
血虛而渴,當歸補血湯。(補四十八)
肝木侮土,致停食而寒熱,六君子東加木香。(補一)
風寒客於經絡,川芎、當歸、蓮鬚、蔥白。
乳孔脹痛,瞿麥、通草、連翹、花粉、甘草、青皮、桔梗,煎服。
噯氣滿悶,飲食傷也,異功散加山楂、神曲。(補二十二)

汗本血液,屬陰,陰亡陽亦隨之而走,故曰︰汗多亡陽。又曰︰肝,心之液也。血虛,則腎中之陰不能上注於心,故心虛而汗出。又陰虛暴亡,陽氣無所歸附,則浮散於外,而汗不止。
產畢自汗,塊痛未除,先服生化湯,即繼服調衛止汗湯。俟汗止,減參、 以消塊痛。(和二十四、補四十九)
睡中妄言,大便不通,加參生化東加麻黃根、棗仁、地骨皮。(補三十七)
汗而泄瀉,加參生化東加麻黃根、肉果、蓮子。(補三十七)
汗多而小便點滴,加參生化東加麻黃根、麥冬、葛根、北五味。(補三十七)
汗多亡陰,致筋脈拘急,類于 症 宜加味生化湯。(和四十)
大汗如雨,口渴舌乾,發熱而躁,此精血乾枯,無以養心,陽無陰而不化也。黃 、當歸、桑葉,合生脈散。(和二十三)
聞響汗出,諸藥到口即吐,脾氣敗也。用人參、附子為末,隨液咽下。
昏冒瞑目,此血亡而火熾也。但補其血,《全生》活血湯。(補五十一)
產後汗出,多因勞倦驚恐所致也。《內經》云:搖體勞苦,汗出於脾;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恐懼,汗出於肝。產婦有此諸因,故不能鎮守其液而汗出。宜健脾胃,使水穀之精,灌溉四旁,則五臟沖和而汗自止,歸脾湯。(補十九)
產後血虛,自汗氣促,為肺氣上浮也,然血去過多,陽為陰逼而汗出不止。宜滋營益氣湯(補三十八)。則血複,產婦所以喜也。
產後真陽不足,上氣喘急,手足厥冷,或短氣,盜汗自汗。大聖散(補十二)。如心虛盜汗,或睡中汗出,加味歸脾
湯(補三)。氣脫自汗,作奪汗論。大汗淋漓,氣促膚冷,急以四君子湯補氣(補四)。若陰血下脫,孤陽上越而大汗出,此危候也,急服四君加黃 、五味子救之。
若自汗,由血虛而外溢也,宜止汗散。(補五十二)

中風

發熱頭痛氣喘,面如朱妝,元陽不能自固也。唇青肉冷,目眩神昏,虛極生風也。口眼 斜,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脈也。汗出不止,血虛腠理不密也。角弓反張,血虛體弱,風入諸陽之經也。牙關緊急,口噤不開,血氣空虛,風入頜頰口之筋也。筋脈拘急而為 ;弛縱而為 。陰血去多,陽火熾盛,肝木枯而筋無所主也。頑痺不仁,羸乏少氣,臟腑虛損,風冷客於經絡皮膚也。或肝經血燥而挾風熱也。總宜大補氣血為主,或加荊、防、薑、附、鉤藤、天麻一二味亦可,切忌薑、蔥並風藥,以致不救。
氣虛,四君子東加味用之。(補四)
血虛,四物東加味用之。(補七)
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補三十九)
如血痛未除,生化東加味用之。(和二十四)
遍身疼痛,手足癱瘓,血虛有風痰,生化東加薑汁、竹瀝。(和二十四)
陰虛內熱,熱盛生風,四物用生地加丹皮、麥冬。(補七)
搖頭馬鳴,身反折,氣如絕,汗如雨,兩手摸空,不治。

不語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外應於舌。舌,聲之機。產後虛弱,致敗血停蓄,上干於心,心竅閉塞,故神志不能明。又心氣通於舌,氣閉則舌強不語;有熱痰迷塞心竅,則不能言;腎之別脈,上入於心,系舌本,虛則不能言;脾之脈是動,病舌本強不能言;大腸之脈散舌下,風熱入於大腸則不語。
目閉不語,痰氣鬱滯也。孤風散,生白礬一錢,熱水調下。若瘀血壅滯,琥珀散。
琥珀 花蕊石 鬱金 朱砂 研末,童便好酒下一錢。
血氣痛上沖於心,生化湯。(和二十四)
氣閉不語,七珍散。(散三十)
風火,加味逍遙散。(補二十一)

舌出不收

墊壅於心也。丹砂末敷之。暗擲盆盎作墮地聲,驚之即收。

驚悸

血虛心氣不足也。心虛而受風邪,遂成驚悸,名曰心風。其狀目睛不轉,其脈動而弱,宜大補氣血。若作風治,速之危矣。
怯然如人將捕之,心血虛也,塊痛未除,且服生化湯(和二十四)。塊消痛止,宜加減養榮湯。(補五十三)

發狂譫語

敗血沖心,肝火上炎,痰結於胸,熱入血室,皆致譫語顛狂。
神不守舍,八珍東加茯神、麥冬、棗仁、薑、棗。(補五)
寒熱如瘧,晝輕夜妄,熱入血室也。琥珀地黃丸加柴胡(攻十四)。一靈三聖散。(攻十五)
脅痛便血,肝血虛火上炎也。加味逍遙散。(補二十一)
因驚悸悶,用辰砂二錢,研細,乳汁調和,另用白頸活地龍一條,入熱酒滾二三沸去之,入辰砂,重湯再煮,分三服。

發斑

敗血流入臟腑,充滿於肌膚,旁連於四肢,熱結留注,轉還不得,故發斑。十無一生。

見鬼

肝藏魂,心藏神。血虛心失所養,肝火上炎,神魂不能守舍,是以妄言見鬼也。
敗血停心,煩躁錯亂,小、大調經東加薄荷。(和三十八、和三十九)
心血虛損,生化東加棗仁、柏子仁、茯神、麥冬。(和二十四)

煩渴

去血多則津液少,故煩躁而發渴。宜滋陰降火,可少加童便。
餘血奔心,荷葉散。(攻十六)
陰虛火動,人參當歸湯。(補五十四)
氣虛而渴,生脈散(補二十三),加蓮子。
血虛而渴,四物東加花粉、麥冬。(補七)
頭眩腳弱,飲食無味,氣血俱虛也,參、地、麥冬、甘草、花粉、糯米、薑、棗,煎服。

咳嗽

有外邪,有內傷,有瘀血,皆致咳嗽。惟吃鹽太早,咳者難治。
惡血流入肺經,面赤發喘,生化湯合失笑散。(和二十四、攻七)
鼻塞聲重,生化東加杏仁、荊芥。(和二十四)
陰血虛,四物湯去白芍,加人參、白朮。(補七)頭痛,加蓮鬚。
肺氣不足,四君子東加當歸、川芎。(補四)
陰水不足,火克肺金,六味丸加麥冬、花粉。(補二)
肺虛外感風寒,補中益氣東加紫蘇、桔梗。(補六)
胃虛不生肺金,異功散加當歸、白芍。(補四十九)
半月外乾嗽,四物東加訶子皮、茯苓、甘草、阿膠。(補七)
百日內感風,重嗽汗多,宜加參寧肺生化湯。(補五十五)

口鼻黑衄

氣血大虛,惡血乘虛流入諸經,不能複出,故為衄。五色最忌黑,口鼻屬肺胃之部,口鼻間氣色現黑,肺胃敗矣。
又虛火載血上行,不循經度,溢出孔竅,肺胃為熱逼,熱極反從水化,致口鼻變現黑色,亦危候也。速用童便、淮牛膝、丹皮、澤蘭、二地,倍人參大劑救之。止衄之法,取產婦頂心發一縷,紅線一縷,系中指節奇驗。

瘧疾

半月內外,寒熱往來,或晝、或晚、或夜,寒熱交作,應期而發,或一日二三度,其証類瘧。總由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氣虛則惡寒;胃氣下陷則寒熱往來。惟大補氣血,其病自退。
污血,生化東加生蒲黃、乾荷葉、澤蘭、淮牛膝。(和二十四)
飲食停滯,六君子東加山楂、神曲。(補一)
勞倦傷氣,補中益氣東加川芎。(補六)
氣血俱虛,十全大補東加炮薑。(補三十九)
元氣脫陷,重用人參加附子。
郁怒傷脾,逍遙散。(和五)
外感風寒,生化東加荊芥、防風、藿香、生薑。(和二十四)

瀉痢

惡露不行,滲入大腸,則洞泄不禁,下青、白、黑色,其餘非食積則寒濕,再則脾胃弱,肺氣虛,皆能致瀉。若痢,亦由惡血滲入大腸,積滯而成,謂之產子痢,其病甚危。又久痢身體羸弱,謂之虛羸痢。氣不順而下痢,謂之氣痢。又有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所致。總當兼氣血虛處治之,切不可用治痢常法,以致不救。
惡露未盡而泄瀉,生化東加茯苓。俟惡血盡,然後或消而治之。(和二十四)若虛弱不能支持,加人參。
完穀不化,生化東加茯苓、訶子皮、蓮子、生薑;不愈,加人參。(和二十四)
乾渴,胃氣虛,不生津液也。生化湯合生脈散。(和二十四、二十三)
食物不化常噫,生化東加茯苓、神曲、山楂、砂仁。(熱八)
肋 脹,腹中痛,流注無定處 產未盈月,風邪乘虛襲之。留於肓膜,散于腹肋,故腹中陣陣作痛,水穀不化,脹鳴泄瀉也。宜調中湯。(熱八)
脾胃虛弱,血塊未散,先服生化東加木香、砂仁、益智仁;血塊已除,六君子東加肉果、益智仁,再加升麻、柴胡,以提胃中清氣。
餘血不盡,滲入大腸,洞泄不禁,服的奇散,荊芥大者四五穗,于盞內燒炭,不可犯油火,入麝香研末,清湯調下。年久脾泄不止,參苓蓮子飲。(補五十七)
產後七日內外,患赤白痢,後重頻並,最為難治。欲調氣行血,推蕩痢邪,又慮產後元虛;欲滋榮益氣而大補產弱,又慮轉助痢邪。若行不損元、補不助邪,惟生化湯減黑薑,加茯苓、木香,為善消惡露,兼行痢積,並治而不悖也。
厥逆躁不得臥,殊難救治,人參、當歸、荊芥。
積滯腹痛,人參、當歸、白芍、紅曲、醋炒升麻、甘草、益母草。如惡露未盡,加乳香、沒藥、砂仁、阿膠。
渴而不喜冷凍飲料,胃氣虛,不生津液也。七味白朮散(補五十六)。如夜間發熱,腎水虛,不能潤也。六味丸(補二)。
痢而嘔吐,六君子東加藿香。(補一)如胃火盛,用活田蠃、麝香,搗和掩臍。後用滋陰清胃之劑。
血崩痢不止,加參四物湯。(補七)
脫肛,氣血兩虛也。加參生化湯。(補五十八)

褥勞

產後虛羸喘乏,乍寒乍熱,病如瘧狀,此氣血不充周也。宜大補氣血。
肝腎虛弱,口乾咳嗽,陰虛火動也。宜六味丸加北五味、麥冬。(補二)
脾弱血虛,月水不調,八珍湯。(補五)
脾虛血燥,皮膚瘙癢,加味逍遙散。(補二十一)
虛汗不止,母雞湯。(補五十九)
四肢疼痛,外邪感也。石子湯。(和四十二)
虛寒腹痛,黃雌雞湯。(補四十一)
外熱內寒,外邪感也。理陰煎加減治之。(熱四)
陽虛內寒,理陰煎、羊肉湯。(熱四、補六十)

大便不通

去血過多,大腸乾涸,或兼火燥,總勿用峻利之劑以亡陰,而致便秘愈甚。
血虛生火,四物東加麻仁(補七)。加味六味丸(補五十)。
氣血俱虛,十全大補東加肉蓯蓉。(補三十九)
飲食如常,腹中如鼓,八珍東加桃仁。(補五)
脹滿欲去不能,結在直腸。宜豬膽汁導之。

小便不通

產後亡血,或又多汗,且勞倦脾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其生化之氣不運,滲泄之令不行,是以上氣不行而有咽乾燥渴之症,下氣不行而有胃腎關閉之候,治當助脾益肺,升降氣血,則氣血妄行,陰降陽升,自然津液充而小便利。
污血阻滯,瞿麥、蒲黃。
血虛熱鬱,六味丸、逍遙散。(補二、和五)
熱氣客於脬中,茅根湯。(寒三十二)
腹脹如鼓,悶亂不醒,冷氣積於胎前也。用食鹽填入臍中,搗蔥白為餅,約一指濃,置鹽上,用艾火隔蔥餅灸之。
覺熱氣入腹內,即時便通。
濕氣感於胞絡,下陰腫脹,小水點滴不出。此腎虛,膀胱之氣亦虛而不能化也。人參、白朮、茯苓、肉桂、米仁、熟地、車前子。
血從小便出,熱邪搏血,滲入胞中,而成血淋也。白茅根、瞿麥、車前子、通草、鯉魚,水煎,入石首魚石,末服。
大小便不通,陰血不足,津液枯燥。宜服牛乳、人乳;或惡血流入小腸,閉塞水道,小便不通;流入大腸,瘀積成塊,形如雞肝,肛門燥結,大便不通,宜服生化東加桃仁、麻仁、郁李仁、瞿麥等味。(和二十四)

便血

心氣虛,則小腸不能製而血流;脾氣弱,則大腸無移蔭而血下。故二便出血,當實之心脾二經。
血氣虛而熱乘之,故血隨小便而出,血熱則流,故滲入胞內,用發炭、滑石末、地黃汁調下。
面黃脅脹少食,此肝木乘脾土也。加味逍遙散。(補二十一)
驚悸不寐,加味歸脾湯。(補三)
大便下血,緣六淫七情,致傷元氣。陽絡外傷而然也。
腸胃虛弱,六君子東加升麻、柴胡,若虛寒,去升柴加肉果;如怒動肝火,加當歸、白芍,去升麻。
膏粱積熱,四物東加丹皮、山楂。(補七)
大腸風熱,四物東加荊芥、防風。(同上)
大腸血熱,四物東加丹皮、槐米。(同上)

遺糞

腎虛無約束也,都氣飲。(補二十四)
脾腎不足,補中益氣湯。(補六)
脾腎虛寒,八味丸。(補四十六)

小便不禁

非肺氣虛而不能約製,即腎氣竭而虛熱移於膀胱也。
氣虛不能製,人參、黃耆、桑螵蛸、鹿茸、牡蠣、赤石脂。
脾腎虛寒,七味丸。(補三十一)
尿脬破損,豬、羊胞煎湯,入人參、黃耆、當歸、熟地、陳皮、茯苓、桃仁,于極飢時飲之,然須急治,緩則不能成功也。又補脬飲,用生黃絲絹一尺,煎碎,白牡丹根皮、白及各一錢,俱為末,水一碗,同煮至絹爛如餳,空心頓服。
服時不得作聲,作聲則不效。
膀胱陰虛,補中益氣東加山茱萸、山藥、桑螵蛸,以補肺腎,則小便自不淋瀝。(補六)

乳汁不行

乳汁乃氣血所化,故人衝任之脈盛,脾胃之氣強,則乳汁多而濃,衰弱則淡而少,治宜壯脾胃,滋化源。
氣血壅閉不行,宜通草、土瓜根、漏蘆以疏之。
血氣衰弱不行,宜豬蹄、鯽魚、生地、當歸之類以潤之,玉露散(補六十二)。加味四物湯(補六十一)。通乳湯(和四十三。)俱可補血以通乳汁。

乳汁湧出

非氣血虛而不攝,則滿而流溢。當以人之強弱,乳汁之濃淡,驗其虛實也。
肝經血熱,加味逍遙散。(補二十一)
肝經郁怒,加味歸脾湯。(補三)
脹急而痛,漏蘆散。(散三十)
氣血虛弱,十全大補湯。(補三十九)

乳癰

足陽明之脈,從缺盆下乳內廉。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其經為邪熱攻沖,則血為之擊搏,氣為之留滯。擊搏則痛作,留滯則腫生。此由乳汁壅積,與氣相擊搏故也。或忿怒所逆,郁悶所遏,濃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通而汁不得出。治法宜疏厥陰之滯,清陽明之熱,青皮、生甘草節、栝蔞、銀花、當歸、沒藥、皂角、橘葉、橘核,少佐以酒,隨意消息可也。

乳懸

瘀血上攻,忽然兩乳伸長,細小如腸,直過小腹,痛不可忍。用川芎、當歸,煎濃汁,不服時,又用此二味燒煙,令病患吸之。使瘀血消而乳自愈。

玉門不閉

元氣素弱,失於調養,以致血氣不能收攝故也。
氣血虛弱,十全大補湯。(補三十九)
腫脹 痛,肝經虛熱也。加味逍遙散。(補二十一)

產戶痛

起居早,感風邪也,用祛風定痛湯。(散四)生地、當歸、茯苓、川芎、荊芥、防風、肉桂、大棗。

陰蝕

此因心神煩鬱,胃氣虛弱,致氣血留滯也。當補心養胃,川芎、當歸、白芍、地榆,米泔水五升,煎二升,熏洗三夜,又荊芥、薄荷、柏葉,煎湯洗淨,後用倍子、青黛、黃丹、水粉,為末摻之,如瘡水乾燥,用香油調末塗之。

陰中濕爛

多由七情鬱火,濕熱下注,或腫、或痛、或癢,先以甘草煎濃湯,乘熱熏洗;或五倍子、白礬、蔥白,煎湯熏洗;或甘菊花葉,不拘多少,搗爛,以百沸湯淋汁熏洗,挹干,用烏賊骨末炒黃,水粉 過,爐甘石 ,淬童便,加冰片少許,研細末摻之。
腫痛潰爛,四物湯(補七)。加梔子、丹皮、膽草、荊芥。或加味逍遙用。(補二十一)

陰脫

此因分娩損傷胞絡也,治宜升補元氣,固真陰。
分娩過勞,氣陷而脫 加參生化湯(散五十八)。或歸脾湯(補三)。外用硫黃、海螵蛸、北五味為末敷之。
陰虛滑脫,加味固陰煎。(澀二)
氣虛下陷,補中益氣湯(補六)。或十全大補湯(補三十九)。

陰突

血虛氣陷,不能固攝,陰中突出,如芝如菌,或挺出數寸,謂之陰挺。
血虛陰挺,四物湯(補七)。沖入 龍骨末少許,空心連進二服,外用蛇床子五兩。
烏梅十四枚。煎湯熏洗。
郁熱下墜,加味逍遙散(補二十一)。或龍膽瀉肝湯(寒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