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7: 斑疹

斑屬風熱挾痰而作,自裡而發於外,通聖散中消息,當以微汗散之,切不可下。內傷斑者,熱之病發於外,微汗以散之,若下之非理。疹屬熱與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也。發則多癢或不仁者,是兼風兼溫之殊,色紅者,兼火化也。黃瓜水調伏龍肝去紅點斑。戴云︰斑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也;疹浮小有頭粒者,隨出即收,收則又出是也,非若斑之無頭粒者,當明辨之。

〔附錄〕斑疹之病,其為証各異。瘡發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斑;小紅靨行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又傷下之晚,乃外感熱病發斑也,以玄參、升麻、白虎等藥服之。陰症發斑,亦出背胸,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紅,若作熱症,投之涼藥大誤矣。此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獨熏肺,傳皮膚而為斑點,但如蚊蚋、虱、蚤咬形狀,而非錦紋也。只宜調中溫胃,加以茴香、芍藥,或以大建中之類,其火自下,斑自消退,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

入方

調中湯治內傷外感而發陰斑。
蒼朮(一錢半) 陳皮(一錢) 砂仁 藿香 芍藥(炒) 甘草(炙) 桔梗 半夏 白芷 羌活 枳殼(各一錢) 川芎(半錢) 麻黃 桂枝(各半錢)
上 咀。薑三片,水煎服。

消毒犀角飲子治斑及癮疹。
牛蒡子(六錢) 荊芥 防風(各三錢) 甘草(一錢)
上 咀。水煎。

通聖散出丹溪經驗方。
川芎 當歸 麻黃 薄荷 連翹 白芍 黃芩 石膏 桔梗(一兩) 滑石(三兩) 荊芥 梔子 白朮(二錢半)甘草
上銼。水煎服。如身疼,加蒼朮、羌活;痰嗽,加半夏。每服細末三錢,生薑三片,擂細蕩起,煎沸服之。

玄參升麻湯斑在身,治汗下吐後毒不散,表虛裡實發於外,甚則煩燥譫妄。
玄參 升麻 甘草(等分)
上 咀。水煎。

化斑湯治傷寒汗吐下後,斑發脈虛。
白虎東加人參,守真再加白朮。
上 咀。時時煎服。

大建中湯
黃耆 當歸 桂心 芍藥(各二錢) 人參 甘草(各一錢) 半夏 黑附(炮去皮,各二錢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
煎,食前服。

瘧疾有風、暑、食、痰、老瘧、瘧母。六法,風暑當發汗,夏月多在風涼處歇,遂閉其汗而不正,二日連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瘧病感虛者,須以人參、白朮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使他藥。
內傷挾外邪同發,內必主痰,外以汗解散,二陳湯加柴胡、黃芩、常山、草果煎服。久瘧不得老瘧病,此系風暑於陰分,用血藥引出陽分則散。

入方
宜川芎 撫芎 紅花 當歸 炒柏 白朮 蒼朮 甘草 白芷
上銼。水煎,露一宿,次早服。
治瘧一日間一日發者,補藥帶表,藥後以截瘧丹截之。若在陰分者,用藥掣起陽分,方可截,即前藥之屬。
充案︰瘧在陰分須徹起陽分者,即《格致論》中云︰臟傳出至腑,亂而失期也。又當因其汗之多寡,而為補養升發之朮。下陷,謂陽氣下陷入陰血中,無汗要有汗,多用川芎、蒼朮、干葛、升麻、柴胡之屬。此丹溪治瘧之微旨,學人所當知也。

截瘧常山飲
穿山甲(炮) 草果 知母 檳榔 烏梅 甘草(炙) 常山
上 咀。水酒一大碗,煎半碗,露一宿,臨發日早服,得吐為順。一云加半夏、柴胡,去穿山甲。如吐,加濃朴,又或加青皮、陳皮。

又方
柴胡 草果 常山 知母 貝母 檳榔
上用酒水同煎,露一宿,臨發前二時服。

又治瘧母,此藥消導。
青皮 桃仁 紅花 神曲 麥芽 鱉甲(醋煮為君) 三棱 莪朮 海粉 香附(並用醋上為末,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又治瘧,寒熱頭痛如破,渴飲冰水,外多汗出。
人參 白朮 黃 黃芩 黃連 山梔 川芎 蒼朮 半夏 天花粉
上 咀。水二鐘,薑三片,煎服。

又治瘧病發渴
生地黃 麥門冬 天花粉 牛膝 知母 葛根 炒柏 生甘草
上 咀。水煎。

截瘧青蒿丸
青蒿(半斤) 冬瓜葉 官桂 馬鞭草
上焙乾為末,水丸胡椒大。每一兩分四服,於當發之前一時服盡。
又云︰青蒿一兩,冬青落二兩,馬鞭草二兩,桂二兩。未知孰是,姑兩存之,以俟知者。

截瘧
檳榔 陳皮 白朮 常山(三錢) 茯苓 烏梅 濃朴(各一錢半)
上 咀。作二服,水酒各一鐘,煎至一鐘,
當發前,一日一服,臨發日早一服,服後少睡片時。

又瘧疾後
白朮 半夏(一兩) 黃連(半兩) 白芍(三錢) 陳皮(半兩)
上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薑湯下。

〔附錄〕世用砒霜等毒,不可輕用。俗謂脾寒,此因名而迷其實也。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亦未必全是寒,況其他乎?在其陽分者易治,陰分者難治。瘧母必用毒藥消之,行氣消堅為主。東垣謂寒瘧屬太陽,熱瘧屬陽明,風瘧屬少陽;在三陰經則不分,總曰溫瘧,此言是。但三陰經說不明,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陰瘧也。
瘧脈多弦,但熱則弦而帶數,寒則弦而帶遲,亦有病久而脈極虛微而無力,似乎不弦,然而必於虛微之中見弦,但不搏手耳。細察可見也。瘧又名疾者,其証不一。《素問》又有五臟瘧、六腑瘧,詳矣。初得病勢正熾,一二發間,未宜遽截,不問寒熱多少,且用清脾飲,或草果飲,或二陳湯加草果半錢,或平胃加草果半錢、柴胡半錢,又或養胃東加川芎、草果各半錢。熱少者進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湯;服後寒仍多者,養胃東加附子、桂枝各半錢,獨寒尤宜,不效則七棗湯。熱多者宜驅瘧飲,或參蘇飲,每服加草果半錢;大熱不除,宜小柴胡湯。渴甚者,則以五苓散入辰砂少許;獨熱無寒,亦與小柴胡湯;熱雖劇不甚渴者,本方加桂四分,或以柴胡桂薑湯,候可截則截之。久瘧母不愈者,宜四獸飲,間服山甲湯。

附方

清脾飲
青皮 濃朴 白朮 草果 柴胡 茯苓 黃芩 半夏 甘草(炙,等分)
上銼。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忌生冷油膩。

七棗湯
附子(一個,炮,又以鹽水浸,再炮。如此七次,去皮臍。

又方︰川烏代附子,以水調陳壁土為糊,浸七次)
上銼。分作二服,水二鐘,薑七片,棗七枚,煎七分,當發日早溫服。

驅瘧飲
前胡 柴胡(各四兩) 桂心 桔梗 濃朴 半夏(各三兩) 黃 乾薑(炮) 甘草(炙,各二)
上銼。水二盞,生薑三片,棗四個,煎。

山甲湯
穿山甲 木鱉子(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減半)陳皮 草果 半夏 棗子 烏梅 生薑(等分)
上銼。同薑棗,以鹽少許淹,食頃,濃皮紙裹,以水潤濕,慢火煨令香熟,焙乾,每服半兩,水濕,未發前並進數服。
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小柴胡加桂,或白虎加桂。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桂枝加黃耆、知母、石膏湯,或人參柴胡飲子。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脈大,以大柴胡湯,微利為度。餘邪未盡,以白芷石膏三物湯,以盡其邪。

六和湯
人參 知母 草果 貝母 烏梅 白芷 檳榔 柴胡(各一錢,用酒拌) 常山(二錢)
上銼。水煎,薑三片,棗一個。

秘方清脾丸治瘧,三日一發,或十日一發。
薑黃(三錢) 白朮(一兩半)人參 檳榔 草果 莪朮(醋炒) 濃朴(各半兩) 黃芩 半夏 青皮(各一兩) 甘草(三錢)
上為末,飯丸如梧子大。每六十丸食遠,白湯下,日二服。

紅丸子消食瘧。
胡椒(一兩) 阿魏(一錢,醋化) 莪朮 三棱(醋煮一伏時,各二兩) 青皮(炒,三兩)
上為末,另用陳倉米末,同阿魏醋煮,糊丸梧子大,炒土朱為衣。每服七十丸,

二陳湯見中風類。

草果飲子
草果 川芎 紫蘇葉 白芷 良薑 炙甘草 青皮(去白炒) 陳皮(去白)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留渣,兩服並一服,當發日進三服,不以時。

人參養胃湯
平胃散加人參 茯苓 半夏 草果 藿香 生薑 烏梅

參蘇飲
陳皮(去白) 枳殼(麩炒) 桔梗 甘草(炙) 木香(各半兩)半夏 干葛 蘇葉 前胡 人參 茯苓(各七錢半,一方不用木香)
上銼。每服五錢,水盞半,生薑七片,棗一

五芩散見中暑類。

柴胡桂薑湯
柴胡(八兩) 桂枝 黃芩(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牡蠣(二兩) 甘草(炙,二兩) 乾薑(二兩)
上銼。水煎,日三服,煩汗出,愈。

小柴胡湯
柴胡(八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半夏(三兩)
上銼。每五錢,水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煎服,不拘時。

白虎加桂枝湯治溫瘧。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石膏(四兩,碎) 桂枝(一兩) 粳米(六合)
上銼。水煎,日三,汗出愈。

小柴胡加桂湯
本方去人參,加桂(一兩)

桂枝加黃 知母石膏湯
本方加黃 知母 石膏(各四錢半)

大柴胡湯
柴胡(八兩) 黃芩 赤芍(各三兩) 大黃(二兩) 半夏(二兩半)枳實(半兩,麩炒)
上銼。每五錢,水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

白芷石膏三物湯
白芷(一兩) 知母(一兩七錢) 石膏(四兩)
上為粗末。每半兩,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

痢赤屬血,白屬氣。有身熱、後重、腹痛、下血。身熱挾外感,小柴胡湯去人參。
後重積與氣墜下之故,兼升兼消,宜木香檳榔丸之類。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虛
氏之法下之,虛則以苦梗開之,然後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有熱,用黃芩、芍藥之類;無熱腹痛,或用溫藥薑、桂之屬。下血四物為主。下血多主食積與熱,或用朴硝者。青六丸治血痢效。痢疾初得一二日間,以利為法,切不可便用止澀之劑。苦實者,調胃承氣、大小承氣、三乙承氣下之,有熱先退熱,然後看其氣病血疾,加減用藥,不可便服參朮。然氣虛者可用,胃虛者亦用之。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湯為主,涼血和血,當歸、桃仁之屬;下痢久不止,發熱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散藥並熱藥;下痢大孔痛者,因熱流於下也,以木香、檳榔、黃連、黃芩、炒乾薑;噤口痢者,胃口熱甚故也,大虛大熱,用香連丸、連肉各一半,共為末,米湯調下。

又方
人參二分,薑炒黃連一分,為末濃煎,終日細細呷之,如吐則再服,但一呷下咽便開。
人少許。臍內。下痢不治之症,下如魚腦者,半死半生;下如塵腐色者,死;下純血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赤痢乃自小腸來,白痢乃自大腸來,皆濕熱為本,赤熱。《內經》所謂身熱則死,寒則生,此是大概言,必兼証詳之方可。今豈無身熱而生,寒而死者?脈沉小 十治,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還分易治難治不治之証,至為詳密。但與瀉同,立論不分,學人當辨之。大抵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冷,脈沉小者,宜溫;暴病身服,脈浮洪者,宜清、宜補。有可吐者,亦有可汗可下者。初得之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勝水瀉,此腎傳脾,微邪易愈。下痢如豆汁者濕也,蓋 脾者,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卻宜明逆氣之勝複以治之。戴云︰痢雖有赤白二色,終無寒熱之分,通作濕熱治。但分新舊,更量元氣用藥,與赤 白帶同。

入方
黃連 滑石 生地黃 白芍 蒼朮 白朮 當歸 青皮 條芩
上銼。水煎。裡急後重,炒連、滑石,加桃仁、檳榔。甚者,大黃;嘔者,用薑汁、半夏。

又方
乾薑(一錢) 當歸(二錢半) 烏梅(三個) 黃柏(一錢半)黃連
上銼。作一服,水煎,食前。若水瀉,可等分用,

又方治熱與血。
大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枳殼 當歸 芍藥 滑石 桃仁 甘草 白朮(等分)
上為末。或湯調,或作丸。用麵糊或神曲糊丸服。
一本云︰誤服熱藥澀藥,毒犯胃者,當明審以祛其毒。

治白痢
蒼朮 白朮 神曲 茯苓 地榆 甘草
上銼。水煎。

治赤痢
地黃 芍藥 黃柏 地榆 白朮
上銼。水煎。腹痛,加枳殼、濃朴;後重,加滑石、木香、檳榔;有熱,加黃芩、山梔。

又治痢方
滑石(一兩) 蒼朮(半兩) 川芎(三錢) 桃仁(活法用) 芍藥(半兩,炒) 甘草(一錢)
上為末。薑一片,擂細煎滾服。

又方孫郎中因飲水過多,腹脹,瀉痢帶白。
蒼朮 白朮 濃朴 茯苓 滑石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又云︰加炒曲、甘草。

又方痢後腳弱漸細者。
蒼朮 酒芩 白芍(各二兩半)酒柏(炒,半兩)
上為末,粥丸。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水煎,送下。

又方痢後腰痛,兩腳無力。
陳皮 半夏 白芍(各一錢) 茯苓 蒼朮 當歸 酒芩(各半錢) 白朮 甘草(各二錢)
上 咀。作一服,薑煎,食前。

又方治小兒八歲,下痢純血,作食積治。
蒼朮 白朮 黃芩 滑石 白芍 茯苓 甘草 陳皮 神曲(炒)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

治痢十法
其或惡寒發熱,身首俱痛,此為表症,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
其或腹痛後重,小水短,下積,此為裡症,宜和中疏氣,用炒枳殼、製濃朴、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
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証,法當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
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挾熱,即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蕩,是名挾寒,即加乾薑。
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後,此氣滯症,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
其或在下則補,毒解積下,食自進。
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証,宜加白朮、當歸身,虛甚者加人參,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之,虛回而利自止。
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無血症,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生桃仁佐之,複以陳皮甘此湯,固腸丸未宜進用,蓋固腸丸有去濕實腸之功。
其或利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切不可驚恐,當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
其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以藥澀之,可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可擇用之。然須用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

上前方用濃朴,專瀉滯凝之氣。然濃朴性大溫而散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餘滯未盡,則用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朴稍緩,比陳皮稍重。滯氣稍退,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有補瀉之功,若為參朮之佐,亦純作補藥用。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柏。達者更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則萬舉萬全,豈在乎執方而已哉﹗

〔附錄〕痢有氣虛兼寒熱,有食積,有風邪,有熱有濕,有陽氣下陷,而感受不一,當分治。瀉輕痢重,諸有積以肚熱纏痛推之,諸有氣以肚如蟹渤驗之,究其受病之源,決之對病之劑。大要以散風邪,行滯氣,開胃脘為先,不可遽用肉豆蔻、訶子、白朮輩以補住寒邪,不可投米殼、龍骨輩以閉澀腸胃。邪得補而愈盛,故証變作,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若升散者,以胃風湯、防風芍藥湯、神朮散、蒼朮防風湯、敗毒散,皆可汗之。

攻裡若有濕者,用導水丸、兼郁承氣湯、和中丸;若積滯用聖餅子、脾積丸;冷積用《局方》蘇感丸;
若濕熱甚者,宜《宣明》玄青膏;若後重窘迫,用木香檳榔丸。
色白者,屬氣;赤白者,屬氣血受病;赤黑相兼,屬濕熱;青綠雜色,是風與火濕。
下血者,當涼血,當歸、生地黃。赤者屬血,《保命集》四物湯,和槐花、黃連、米殼醋炒。
下利,脈沉弱而腹痛,用薑附湯,加對五苓理中。又機要漿水散若青色者外貼
大過,飲食傷脾,為脾泄,《機要》白朮芍藥湯。濕勝,仙朮炒用。若陰陽不分,當滲泄以五苓之類,或單用苤苡實炒為末,米飲調二錢。若氣血俱虛,神弱者,以人參、白朮、當歸、芍藥、炒茯苓,少加黃連服之,或錢氏白散,又或十補湯佳。
若暑痢而脈虛者,香薷飲,或清暑益氣,又或六和湯、藿香正氣各加木香半錢,名木香交加散。
若白痢下如凍膠,或鼻涕,此屬冷痢,宜除濕東加木香一錢。虛弱者,亦與十補湯。
赤痢發熱者,以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下痢小便不通者,黃連阿膠丸
附方

胃風湯治風冷入於腸胃,泄下鮮血,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瘀血。
人參 茯苓 川芎 當歸 桂 白朮 白芍(等分)
上銼。水煎入粟米百餘粒同煎。腹痛,加木香。

噤口痢

石蓮肉(日乾)
上為末。服二錢,陳倉米湯調下,便覺思食。使以日照東方壁土炒真橘皮為末,薑棗略煎佐之。

戴人木香檳榔丸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廣朮 枳殼 黃連 黃柏 大黃(各半兩) 丑末 香附(各二兩)
上為末,木丸梧子大。每五六十丸,煎水下,量虛實與之。《紺珠》多三棱、黃芩、當歸,分兩不同。

調胃承氣湯
芒硝(半斤) 甘草(炙,二兩) 大黃(四兩,去皮,酒洗)
上銼。每服,臨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
去渣,下硝,上火煮二三沸,頓服之。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如棋子大,酒洗) 濃朴(八兩,薑製) 枳實(大者,五枚,炒) 芒硝(二合)
每服看証斟酌多少,先煮二物至七分,去渣;納大黃,煮八分,去渣,納芒硝,
煎一二沸,溫服。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 濃朴(二兩,薑炒) 枳實(大者,三枚,炒)
上銼。看証斟酌多少用之。

防風芍藥湯
防風 芍藥 黃芩(各二兩)
上 咀。每服半兩,水煎溫服。

神朮散
蒼朮(一斤) 本 川芎(各六兩) 羌活(四兩) 粉草 細辛(一兩六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薑三片煎。要出汗,加蔥白。

蒼朮防風湯
蒼朮(二兩) 防風(一兩)
薑七片煎。

敗毒散
羌活 獨活 人參 甘草(炙) 柴胡 前胡 茯苓 枳殼(麩炒) 川芎 桔梗(等分)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三片,薄荷五葉煎。熱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傷濕,加白朮;腳痛,加天麻。

神芎導水丸
大黃 黃芩(二兩) 丑末 滑石(四兩)
上為末,滴水丸。每四五十丸,溫水下。

和中丸
白朮(二兩,四錢)濃朴(二兩)陳皮(一兩,六錢)半夏(泡,一兩)檳榔(五錢)枳實(五錢)甘草(四錢)木香(二錢)
上用生薑自然汁浸,蒸餅為丸。每三十丸,溫水下,食遠。

聖餅子
黃丹(二錢) 定粉(三錢) 密陀僧(二錢) 舶上硫黃(三錢) 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入白面四錢,滴水和為指尖大,捻作餅子,陰乾。食前,漿水磨化服之,大便黑色為妙。

蘇感丸
以蘇合香丸與感應丸二藥和勻,如粟米大。每五丸,淡薑湯空心下。

《宣明》玄青膏
黃連 黃柏 大黃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半兩) 丑頭末(二兩) 輕粉(二錢) 青黛(一兩)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日三,以快利為度。
《保命集》四物湯
本方內加槐花、黃連、御米殼等分。

薑附湯 理中湯並見中寒類。

五苓散見中暑類。

漿水散
半夏(一兩,湯洗) 附子(半兩,炮) 乾薑(一作乾生薑) 桂 甘草(炙,各五錢) 良薑(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半盞,和滓熱服。

升陽益胃湯
羌活 獨活 防風(各半兩) 柴胡 白朮 茯苓(渴勿用) 澤瀉(各三錢)黃耆(二兩) 人參 半夏 甘草(炙,各一兩) 黃連(一錢) 陳皮(四錢) 白芍(五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煎,入薑棗,溫服。

曲芎丸
川芎 神曲 白朮 附子(炮,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下。此藥亦治飧泄。

《機要》白朮芍藥湯
白朮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

錢氏白朮散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木香 甘草 藿香(各一兩) 乾薑
上為粗末。水煎。

香薷飲 清暑益氣湯並見中暑類。

六和湯見霍亂類或加香薷濃朴。

藿香正氣散見中風類。

黃連阿膠丸
阿膠(炒,二兩) 黃連(三兩) 茯苓(二兩)
上水熬阿膠膏,溲和二末為丸。米飲下。

固腸丸見婦人類。

除濕湯見泄瀉類。

十全大補湯見諸虛類。

泄瀉

泄瀉,有濕、火、氣虛、痰積。濕用四苓散加蒼朮,甚者蒼白二朮同加,炒用燥濕兼滲泄;
火用四苓散加木通、黃芩,伐火利小水;痰積宜豁之,用海粉、青黛、黃芩,神曲糊丸服之。在上者用吐提,在下陷者宜升提之,用升麻、防風;氣虛,用人參、白朮炒芍藥、升麻;
食積,二陳湯和澤瀉、蒼朮、白朮、山楂、神曲、川芎,或吞保和丸;瀉水多者,仍用五苓散;久病大腸氣泄,用熟地黃半兩,炒白芍、知母各三錢,升麻、乾薑各二錢,炙甘草一錢為末,粥丸服之。仍用艾炷如麥粒,於百會穴灸三壯。脾瀉當補脾氣,健運複常,用炒白朮四兩,炒神曲三兩,炒芍藥三兩半,冬月及春初,用肉蔻代之,或散或湯,作餅子尤佳。食積作瀉,宜再下之,神曲、大黃作丸子服。脾泄已久,大腸不禁,此脾已脫,宜急澀之,以赤石脂、肉豆蔻、乾薑之類。
戴云︰凡瀉水,腹不痛者,是濕;飲食入胃不住,或完穀不化者,是氣虛;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是火;或瀉時或不瀉,或多或少,是痰;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
入方
一老人奉養太過,飲食傷脾,常常泄瀉,亦是脾泄。
黃芩(炒,半兩) 白朮(炒,二兩) 白芍(酒拌炒) 半夏(各一兩,泡) 神曲(炒) 山楂(炒,各一兩半)
上為末,青荷葉包飯燒熟,研丸如梧子大。食前白湯下。
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脈弦數,獨胃脈沉滑,因飲白酒作痢,下血淡膿水,腹痛,小便不
二日前証俱減,獨小便不利。以益元散與之,安。

治痛泄
炒白朮(三兩) 炒芍藥(二兩) 炒陳皮(兩半)防風(一兩)
久瀉,加升麻六錢。上銼。分八帖,水煎或丸服。

止瀉方薑曲丸
隔年陳麥面作曲(二兩,炒。又一兩) 茴香(五錢) 生薑(二兩,又一兩)
上為末或丸。每服五七錢,白湯下。

又方
肉豆蔻(五兩) 滑石(夏二兩半,秋二兩,春、冬一兩二錢半)
上為末,飯丸。或水調服。

清六丸去三焦濕熱,治泄瀉多與清化丸同用,並不單用,兼治產後腹痛或自利者。能補脾補血,亦治血痢。
六一散(一料) 紅曲(炒,半兩,活血。又云二兩半)
上為末,飯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白湯下。

又方治泄瀉,或嘔吐。
上以六一散生薑汁入湯調服。

〔附錄〕寒泄,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飲不化者,理中湯,或吞大煩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吞香連丸;濕瀉由坐臥濕處,以致濕氣傷脾,土不克水,梅雨久陰,多有此病,宜除濕湯,吞戊己丸,佐以胃芩湯,重者朮附湯;傷食瀉,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泄瀉,其人必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東加砂仁半錢,或吞感應丸尤當;有脾氣久虛,不受飲食者,食畢即腸鳴腹急,盡下所食物,才方寬快,不食則無事,俗名祿食瀉,經年不愈,宜快脾丸三五粒;因傷於酒,每晨起必瀉者,宜理中湯加干葛,或吞酒煮黃連丸;因傷面而瀉者,養胃東加蘿卜子(炒研破)一錢。痛者,更加木香半錢;瀉甚者,去藿香,加炮薑半錢。有每日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並無效,米飲下五味丸,或專以五味子煎飲,亦治脾腎瀉。雖省即飲食忌口,但得日間上半夜無事,近五更其瀉複作,此病在腎,俗呼為脾腎瀉,分水飲下二神丸,及椒朴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虛甚,宜椒附湯;暑瀉,因中暑熱者,宜胃芩湯或五苓散,加車前子末少許甚效。世俗類用澀藥,治痢與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行之;初得之者,必變他疾,為禍不小。殊不知多因於濕,惟分利小水,最為上

附方

四苓散(即五苓散內去桂)

五苓散 益元散並見中暑類。

理中湯見中寒類。

大已寒丸
蓽茇 肉桂(各四兩) 乾薑(炮) 高良薑(各六兩)
上為末,水煮,麵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米飲吞下。

八味湯
吳茱萸(湯洗七次) 乾薑(炮,各二兩) 陳皮 木香 肉桂 丁香 人參 當歸(洗焙,各
上銼。每四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香連丸
黃連(去鬚,十兩,用吳茱萸五兩同炒赤色,去茱萸不用) 木香(二兩四錢,不見火)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空心米飲下。

升陽除濕湯
升麻 柴胡 防風 神曲 澤瀉 豬苓(各半兩) 蒼朮(一兩) 陳皮 甘草(炙) 大麥面(各三錢)
上作一服,水煎,飯後熱服。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半錢,薑棗煎。非腸鳴不用

戊己丸治胃經受熱,泄痢不止。
黃連 吳茱萸(去梗,炒) 白芍(各五兩)
上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米飲下。

胃苓湯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

五苓散 平胃散
上合和薑棗煎,空心服。

朮附湯(《和劑》)
甘草(二兩,炙) 白朮(四兩) 附子(炮,一兩半)
上銼。每服三錢,薑五片,棗一枚煎,空心服。

治中湯見脾胃類。

感應丸(出《寶鑒》)
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一兩半)乾薑(炮,一兩) 巴豆(七十個,去皮、心、膜,研出油) 杏仁(百四個湯浸,去皮尖研)
上前四味為末,外入百草霜二兩研,與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勻,用好蠟六兩,溶化成汁,以重絹濾去渣,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數沸,傾出待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稱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銚內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秋六修合。
清油一兩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勻藥末成劑,分作小鋌子,油紙裹,旋丸服之。每三十丸,空心薑湯下。

保和丸見積聚類。

酒蒸黃連丸
黃連(半斤,淨酒二升浸,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爛,取出晒乾)
上為末,滴水丸。每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養胃湯見瘧類。

五味子散治腎泄。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半兩,細口綠色者)
上二味炒香熟為度,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有一親識,每五更初曉時,必溏泄一次,此名腎瀉,服此愈。

椒附丸(《微義》)
椒紅(炒) 桑螵蛸(炙) 龍骨 山茱萸(取肉) 附子(炮) 鹿茸(酒蒸,焙)
上為末,酒糊丸。每六十,空心。

二神丸
破故紙(炒,四兩) 肉豆蔻(二兩,生)
上為末,以大肥棗四十九個、生薑四兩,切,同煮,棗爛,去薑取棗肉,研膏入藥,和丸。每五十丸,鹽湯下。

11: 燥結

燥結血少,不能潤澤,理宜養陰。

入方
治大腸虛秘而熱。
白芍(一兩半)陳皮 生地黃 歸身(一兩) 條芩 甘草(二錢)
上為末,粥丸。白湯下七八十丸。

〔附錄〕凡人五味之秀者養臟腑,諸陽之濁者歸大腸,大腸所以司出而不納也。今停蓄蘊結,獨不得疏導何哉?抑有由矣﹗邪入裡,則胃有燥糞,三焦伏熱,則津液中乾,此大腸挾熱然也。虛入臟冷而血脈枯,老人臟寒而氣道澀,此大腸之挾冷然也。亦有腸胃受風,涸燥秘澀,此証以風氣蓄而得之。若夫氣不下降而穀道難,噫逆泛滿,必有其証矣。東坦諸論,原附於此,今節不錄,觀者宜於東垣書中求之。

附方
理宜節去,姑存以便閱者。

導滯通幽湯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沖,吸門不開,噎塞不便,燥秘,氣不得下。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歸身 升麻 桃仁泥(各一錢) 生地黃 熟地黃(各半錢) 甘草(炙) 紅花(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調檳榔末半錢,或加麻仁泥一錢。加大黃,名當歸潤燥湯。

潤燥湯
升麻 生地黃(各二錢) 歸梢 生甘草 大黃(煨) 熟地黃 桃仁泥 麻仁(各一錢) 紅花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作一服,水煎,次下桃仁、麻仁煎。空心熱服。

活血潤燥丸治大便風秘血秘,常常燥結。
歸梢(一錢) 防風(三錢) 大黃(紙裹煨) 羌活(各一兩) 桃仁(二兩,研如泥) 麻仁(二兩五錢研) 皂角仁(燒存性,一兩五錢,其性得溫則滑,溫滑則燥結自通)
上除二仁另研外,餘為末後和勻,蜜丸梧子大。空心服五十丸,白湯送下。三兩服後,以蘇子麻子粥,每日早晚食之,大便不致結燥。以瓷器盛之,紙封無令見風。

半硫丸治冷秘,風秘結,老人秘。
透明硫黃(研) 半夏(洗七次,等分)
上為末,生薑糊丸梧子大。服二十丸,薑湯下;或用一蔥白一條,薑三片煎,入阿膠二片溶開,食前空心送下。

麻仁丸治大便秘,風秘,脾約。
郁李仁 麻子仁(各六兩,各研) 大黃(二兩半,以一半炒) 山藥 防風 枳殼(炒,七錢半
檳榔(五錢) 羌活 木香(各五錢半)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服七十丸,白湯下。

脾約丸
麻仁(一兩一錢半,研) 枳實 濃朴 芍藥(各二兩) 大黃(四兩,蒸) 杏仁(去皮麩炒,一兩二錢,研)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服三五十丸,溫水下。
凡諸秘,服藥不通,或兼他証,又或老弱虛極不可用藥者,用蜜熬入皂角末少許作□以導之。冷秘生薑□亦佳。

霍亂

內有所積,外有所感,致成吐瀉,仍用二陳湯加減作吐以提其氣。此非鬼神,皆屬飲食,前人確論,乃陽不升,陰不降,垂隔而成。切莫與穀食,雖米飲一呷,入口即死。必待吐瀉過二三時,直至飢甚,方可與稀粥食之,脈多伏欲絕。見成吐瀉不徹,還用吐提其氣起不透或用樟木煎湯,吐之亦可。大法︰生薑理中湯最好,不渴者可用。如渴者用五花散,有吐者二陳湯探吐,亦有可下者。轉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乳,近兩邊,此千金妙法也。轉筋皆屬乎血熱,四物湯加酒、芩、紅花、蒼朮、南星煎服。乾霍亂者,最難治,在須臾。升降不通,當以吐提其氣,極是良法,世多用鹽湯。此系內有物所傷,外有邪氣所遏。有用吐者,則兼發散之義;有用溫藥解散者。不可用涼藥,宜二陳湯加解散藥。

二陳湯
加川芎 蒼朮 防風 白芷(又云白朮)
上銼。薑五片,煎服。

治霍亂方
蒼朮 濃朴 陳皮 葛根(各一錢半) 滑石(三錢) 白朮(二錢) 木重(一錢) 甘草(炙)
上銼。入薑煎湯,下保和丸四五十丸。
戴云︰霍亂者,吐也,有聲有物。凡有聲無物而躁亂者,謂之乾霍亂也。

〔附錄〕霍亂之候,揮霍變亂,起於倉卒,多因夾食傷寒,陰陽乖隔。上吐下利,而燥擾是其候也。偏陽則多熱,偏陰則寒,卒然而來,危甚風燭。其濕霍亂死者少,乾霍亂死者多。蓋以所傷之物,或因吐利而盡,泄出則止,故死者少也。夫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所傷之物或有寒腹滿而痛,四肢拘急,轉筋下利者,以理中湯加生附子、官桂;中暑霍亂,煩燥大渴,心腹撮痛,四肢冷,冷汗出,腳轉筋,用藿香散。《千金》云︰轉筋者,用理中湯加火石膏。若霍亂吐瀉,心腹痛,先以鹽湯探吐,後服藿香正氣加木香半錢。若頻欲登圊不通者更加枳殼一錢。人於夏月多食瓜果,多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以六和湯,倍加藿香煎服,皆要藥也。

附方

六和湯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赤茯苓 藿香 扁豆(炒) 木瓜(各二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鐘,生薑三片,棗一個煎,溫服。一本有香薷、濃朴各四兩。

二陳湯見中風。

五苓散見中暑。

理中湯見中寒。

藿香正氣散見中風。

通脈四逆湯治霍亂多寒,身冷,脈絕。
吳茱萸(二兩,炒) 附子(炮,一兩) 桂心 通草 細辛 白芍 甘草(炙,各半兩) 當歸(二錢)
上咀。每四錢,水酒各半,加生薑煎。

木瓜湯治霍亂吐下,舉體轉筋,入腹則悶絕。
乾木瓜(一兩) 吳茱萸(半兩) 茴香 炙甘草(各一錢)
上咀。每服四大錢,薑三片,蘇十葉,煎。

脈浮當吐。久得脈澀,卒難開也,必費調理。大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易生而多。濕痰,用蒼朮、白朮;熱痰,用青黛、黃連、芩;食積痰,用神曲、麥芽、山楂;風瀉亦不能去。風痰多見奇証,濕痰多見倦怠軟弱。氣實痰熱結在上者,吐難得出。痰清者屬寒,二陳湯之類。膠固稠濁者,必用吐。熱痰挾風,外証為多。熱者清之;食積者,必用攻之;兼氣虛者,用補氣藥送;痰因火盛逆上者,以致火為先,白朮、黃芩、軟石膏之類;內傷挾,必用參、白朮之屬,多用薑汁傳送,或加半夏;虛甚,加竹瀝;中氣不足,加參、朮。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脾虛者,宜清中氣以運痰降下,二陳湯加白朮之類,兼用升麻提起。中焦有痰則食積,胃氣亦賴所養,卒不便虛,若攻之盡,則虛矣。痰成,或吐咯不出,兼氣鬱者,難治。氣濕痰熱者,難治。痰在腸胃間者,可下而愈;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法中就有發散之義焉。假如癇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舍,舍空則痰生也。血氣入在舍,而拒其神,不能歸焉。血傷必用薑汁傳送。黃芩治熱痰,假其下火也。竹瀝滑痰。非薑汁不能行經絡。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藥,大治頑痰。二陳湯,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加引下藥;在上,加引上藥。凡用吐藥,宜升提其氣,便吐也,如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片芩、僵蠶,豬牙、皂角之類(諸吐法另具於後)。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為藥。許學士用蒼朮治痰成窠囊一邊行極妙。痰挾瘀血,遂成窠囊。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山梔子、黃連、黃芩之類。噫氣吞酸,此食鬱有熱,火氣上動,以黃芩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紅為便,熱多加青黛。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可導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痰結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藥,加鹹藥軟堅之味,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朴硝,以薑汁蜜和丸,噙服之。海粉即海石,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藥。枳實瀉痰,能沖牆壁。小胃丹治膈上痰熱、風痰濕痰肩膊諸痛,能損胃氣,食積痰實者用之,不宜多。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老痰。重者吐之,輕者用栝蔞輩,氣實必用荊瀝,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熱痰。痰在膈間,使人顛狂,或健忘,或風痰,皆用竹瀝。亦能養血,與荊瀝同功。韭汁治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自然汁冷吃兩三銀盞,必胸中煩燥不寧,後愈。參萸丸能消

入方

青礞石丸解食積,去濕痰,重在風化硝。
南星(二兩,切作片,用白礬末五錢,水浸一二日晒乾。又云一兩) 半夏(一兩,湯泡,切作片,以皂角水浸一日晒乾) 黃芩(薑汁炒) 茯苓 枳實(炒,各一兩)
看虛實。作湯使。

又方治濕痰。喘急。止心痛。
半夏(一味,不拘多少。香油炒。)
上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

又方
黃芩 香附 半夏(薑製) 貝母
以上治濕痰。加栝蔞仁、青黛、作丸子。治熱痰。

又方燥濕痰,亦治白濁因痰者。
南星 半夏(各一兩) 蛤粉(二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如梧子大。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薑湯下。濕痰加蒼朮。食積痰加神曲、麥芽、山楂,熱加青黛。

中和丸治濕痰氣熱。
蒼朮 黃芩 半夏 香附(等分)
上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又方治痰嗽。
黃芩(酒洗一兩半) 貝母 南星(各一兩) 滑石 白芥子(去殼,各半兩。) 風化硝(二錢半。取其輕浮速降。
上為末。湯泡蒸餅丸服。

導痰湯
法製硝(同萊菔水煮化,去卜,綿濾令結。入臘月,牛膽內風化秤五錢
。或只風化硝亦可。又云一兩) 礞石(二兩,捶碎,焰硝二兩同入小砂罐內,瓦片蓋之鐵線縛定,鹽泥固濟,晒乾,火紅,候冷取出)
上為末,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一方加蒼朮半兩,滑石一兩,看病冷熱虛實作湯使。一本礞石、南星各一兩,無枳實。

又方
半夏(二兩) 白朮(一兩) 茯苓(七錢半)黃芩 礞石(一兩) 風化硝(二錢)
上為末,同前。

潤下丸降痰甚妙。
南星(一兩) 半夏(二兩,各依橘紅製) 黃芩 黃連(各一兩) 橘紅(半斤,以水化鹽五錢,拌
令得所,煮乾焙燥) 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蒸麥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一方單用陳皮半斤,鹽半兩,水拌,煮青黛,有濕加蒼朮,或加參萸。
南星(炮,一兩) 橘紅(去白,一兩) 赤茯苓(去皮,一兩) 枳殼(去穰,麩炒,一兩) 甘草(炙,半兩,又云一兩) 半夏(四兩,又云四錢)
上水煎,生薑五片。食前服。

千緡湯治喘。
半夏(七個,泡製,每個作四片) 皂角(去皮炙,一寸) 甘草(炙,一寸)
上咀。作一服,生薑如指大煎。

小胃丹
芫花(好醋拌勻,過一宿,瓦器不住手攪,炒令黑,不要 ) 甘遂(濕麵裹長流水浸,半日再水洗,晒乾,又云水浸冬七春秋五日,或水煮亦可)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再水洗,晒乾,各半兩) 大黃(濕紙裹煨,勿焦,切焙乾,再酒潤,炒熟焙乾,一兩半)黃柏(三兩,焙炒)
上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臨臥津液吞下,或白湯一口送下。取其膈上之濕痰熱痰丸。一方加木香、檳榔,各半兩,蒸餅丸,每服七八丸,至十丸止。)

治酒痰
青黛 栝蔞
上為末,薑蜜丸。噙化救肺。

治郁痰
白僵蠶 杏仁 栝蔞仁 訶子 貝母 五倍子
上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導痰丸
吳茱萸(三錢,製) 茯苓(一兩) 黃連(半兩) 滑石(七錢半) 蒼朮(泔浸,一兩)
上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八九十丸,薑湯下。

茯苓丸(出《千金方》,《百一選方》同) 半夏(四兩) 茯苓(二兩) 枳殼(一兩) 風化硝(半兩)
上為末,蒸餅或神曲、薑汁糊丸,糊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又方治食積痰火,並瀉胃火。
軟石骨(不拘多少,研細)
上用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

又方治陰虛內多食積痰。
川芎(七錢) 黃連 栝蔞仁 白朮 神曲 麥芽(各一兩) 青黛(半兩) 人中白(三錢)
上為末,薑汁蒸餅丸服。
久吐痰喘
杏仁(去皮尖,生用) 來複丹(炒)
上等分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白湯下。

黃連化痰丸
半夏(一兩半) 黃連(一兩) 吳茱萸(湯洗,一錢半)桃仁(二十四個,研) 陳皮(半兩)
上為末,曲糊丸綠豆大。每服一百丸,薑湯送下。

白玉丸
巴豆(三十個,去油) 南星 半夏 滑石 輕粉(各三錢)
上為末,皂角仁浸濃汁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薑湯下。

黃栝蔞丸治食積,痰壅滯,喘急。
栝蔞仁 半夏 山楂 神曲(炒,各等分)
上為末,栝蔞水丸。薑湯、竹瀝送下二三十丸。

又方
栝蔞仁 半夏(一兩) 蒼朮(二兩) 香附(二兩半)黃芩 黃連(半兩)

又方
栝蔞仁 黃連(半兩) 半夏(一兩)
上為末,糊丸梧子大。服五十丸。

抑痰丸
栝蔞仁(一兩) 半夏(二錢) 貝母(三錢)
上為末,蒸餅丸如麻子大。服一百丸,薑湯下。

清膈化痰丸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黃柏 山梔(各半兩) 香附(一兩半) 蒼朮(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白湯下。

搜風化痰丸
人參 槐角子 僵蠶 白礬 陳皮(去白) 天麻 荊芥(各一兩) 半夏(四兩,薑汁炒) 辰砂(半兩,另研)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辰砂為衣。服四十丸,薑湯下。

墜痰丸治痰飲。
黑丑(頭末,二兩) 枳實(炒,一兩半)白礬(三錢,枯一半) 朴硝(二錢,風化) 枳殼(一兩半炒) 豬牙皂角(二錢,酒炒)
上為末,用蘿卜汁丸。每服五十丸,雞鳴時服。初則有糞,次則有痰。

治濕痰
蒼朮(三錢) 白朮(六錢) 香附(一錢半)白芍(酒浸炒,二錢半)
上為末。蒸餅丸服。

治肥人濕痰
苦參 半夏(各錢半) 白朮(二錢半) 陳皮(一錢)
上咀,作一服,薑三片,竹瀝半盞,水煎。食遠,吞三補丸十五丸。

祛風痰行濁氣
明礬(一兩) 防風(二兩) 川芎 豬牙皂角 鬱金(各一兩)
蜈蚣(二條,用赤腳黃腳各一條)
上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茶湯下,春以芭蕉湯探吐痰。

上焦風痰
栝蔞 黃連 半夏 牙皂
薑汁浸炊餅丸。

痰氣方
片芩(炒) 半夏(各半兩) 白朮 白芍(各一兩) 茯苓 陳皮(各三錢)
上為末。蒸餅泡薑汁丸服。

利膈化痰丸
南星 蛤粉(研細,一兩) 半夏 栝蔞仁 貝母(去心,治胸膈痰氣最妙) 香附(半兩,童
上為末,用豬牙皂角十四挺敲碎,水一碗半,煮杏仁去皮尖一兩,煮水將乾,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前藥溲和,再入薑汁泡蒸餅,丸如綠豆大,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清痰丸專清中管熱痰積。
烏梅 枯礬 黃芩 蒼朮 陳皮 滑石(炒) 青皮 枳實(各半兩) 南星 半夏 神曲(炒) 山楂 乾生薑 香附(各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服。

〔附錄〕凡痰之為患,為喘為咳,為嘔為利,為眩為暈,心嘈雜怔忡驚悸,為寒熱痛腫,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又嚴氏云︰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古方,治痰飲用汗吐下溫之法。愚見不若以順氣為先,清若咯唾日久,濕熱所郁,上下凝結,皆無清白者也。甚至帶血,血敗則黑痰,為關格異病,人所不識。又清白者氣味淡,日久者,漸成惡味,酸辣腥臊焦苦不一。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凡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注也。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也。

附方

二陳湯見中風。

瓜蒂散見疸。

三補丸見虛損。

參萸丸見秘方。

青金丸 蒼莎丸並見咳嗽。
充按︰丹溪治病,以痰為重,諸病多因痰而生,故前諸方,間有別出者,亦其平日常用,故不另開於附錄。觀者詳焉。

哮喘

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於痰,宜大吐。藥中多用酣,不用涼藥,須常帶表散,此寒包熱也。亦有虛而不可吐者。一法用二陳湯加蒼朮、黃芩,作湯下小胃丹,看虛實用。

入方治寒包熱而喘。
半夏 枳殼(炒) 桔梗 片芩(炒) 紫蘇 麻黃 杏仁 甘草
上水煎服。天寒,加桂枝。

治哮治積方
用雞子一個,略敲,殼損膜不損,浸尿缸內三四日,夜取出,煮熟吃之,效。蓋雞子能去風痰。

紫金丹治哮,須三年後可用。
用精豬肉二十兩,(一作三十兩,)切作骰子塊。用信一兩,明者研極細末,拌在肉上令勻,分作六分,用紙筋黃泥包之,用火烘令泥乾,卻用白炭火,於無人處,青煙出盡為度,取放地上一宿,出火毒。研細,以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食前茶湯下,大人二十丸,小人七八丸,量大小虛實與之。

喘病,氣虛、陰虛、有痰。凡久喘之症,未發宜扶正氣為主,已發用攻邪為主。氣虛短氣而喘甚,不可用苦寒之藥,火氣盛故也,宜導痰東加千緡湯。有痰亦短氣而喘。陰虛自小腹下火起沖於上喘者,宜降心火,補陰。有火炎者,宜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用降痰下氣為主。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欲作風水証,宜發汗則愈。有喘急風痰上逆者,大全方千者,用劫藥一二服則止。劫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劫藥以椒目研極細末一二錢,生湯調下止之,氣虛不用。

又法︰蘿卜子蒸熟為君,皂角燒灰等分為末,生薑汁,煉蜜丸,如實人因服黃 過多而喘者,用三拗湯以瀉氣。若喘者,須用阿膠。若久病氣虛而發喘,宜阿膠、人參、五味子補之。若新病氣實而發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藶瀉之。

戴云︰有痰喘,有氣急喘,有胃虛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聲;氣急喘者,呼吸減入胃
都督患此,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五六次而安。

入方

痰喘方
南星 半夏 杏仁 栝蔞子 香附 陳皮(去白) 皂角炭 蘿卜子
上為末,神曲糊丸。每服六七十丸,薑湯下。

又方
蘿卜子(蒸,半兩) 皂角(半兩) 海粉(一兩) 南星(一兩) 白礬(一錢半,薑汁浸晒乾)
上用栝蔞仁薑蜜丸。噙化。

劫喘藥
好銅青(研細) 虢丹(少許,炒轉色)
上為末。每服半錢,醋調,空心服。

〔附錄〕肺以清陽上升之氣,居五臟之上,通榮衛,合陰陽,升降往來,無過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臟氣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而為喘急。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喘。又或調攝失宜,為風寒暑濕邪氣相干,則肺氣脹滿,發而為喘。又因痰氣皆能令人發喘,治療之法當究其源。如感邪氣,則驅散之;氣鬱,即調順之;脾腎虛者,溫理之當於各類而求。凡此証,脈滑而手足溫者生,脈澀而四肢寒者死。風傷寒者,必上氣急,不得臥,喉中有聲,或聲不出,以三拗湯、華蓋散、九寶湯、神秘湯皆可選用;若痰喘,以四湯或蘇子降氣湯;若虛喘,脈微,色青黑,四肢厥,小便多,以《活人書》五味子湯或四磨湯。治嗽與喘,用五味子為多,但五味有南北。若生津止渴,潤肺益腎,治勞嗽,宜用北五味;若風邪在肺,宜用南五味。

附方

分氣紫蘇飲治脾胃不和,氣逆喘促。
五味 桑白皮 茯苓 甘草(炙) 草果 腹皮 陳皮 桔梗(各等分) 紫蘇(減半)
上每服五錢,水二鐘,薑三片,入鹽少許煎,空心服。

神秘湯治上氣喘急,不得臥。
陳皮 桔梗 紫蘇 五味 人參(等分)
每服四錢,用水煎,食後服。

四磨湯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
人參 檳榔 沉香 台烏
上四味,各濃磨水取七分盞,煎三五沸,溫服。

三拗湯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喘急。
生甘草 麻黃(不去節) 杏仁(不去皮尖,等分)
上服五錢,水一鐘半,薑五片,煎服。

小青龍湯治水氣發喘尤捷。
麻黃 芍藥 甘草(炙) 肉桂 細辛 乾薑(炮,各三兩) 半夏(炮七次,二兩半) 五味 (二兩)
上咀。每三錢,煎七分,食後服。

導痰湯 千緡湯並見痰類。

華蓋散治感寒而嗽,胸滿聲重。
蘇子 陳皮 赤茯苓 桑白皮 麻黃(各一兩) 甘草(五錢,或加杏仁)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食後服。

九寶湯治咳而身熱發喘,惡寒。
麻黃 薄荷 陳皮 肉桂 紫蘇 杏仁 甘草 桑白皮 腹皮(各等分)
上咀。薑蔥煎服。

蘇子降氣湯見氣類。
《活人書》五味子湯
五味(半兩) 人參 麥門冬 杏仁 陳皮 生薑(各二錢半) 棗(三個)
上咀。水煎。

導水丸見痢類。

16: 咳嗽

(附肺痿肺癰)
咳嗽有風寒、痰飲、火、勞嗽、肺脹。春作是春升之氣,用清涼藥,二陳加薄、荊之類;夏是火氣炎上,最重用芩、連;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來,以藥發散之後,用半夏逐痰,必不再來。風寒,行痰開腠理,用二陳湯加麻黃、桔梗、杏仁,逐痰飲,降痰,隨証加藥。火主清金,化痰降火。勞嗽,宜四物湯加竹瀝、薑汁,補陰為主。乾咳嗽難治,此系火鬱不已生薑佐之。大概有痰加痰藥。上半日多嗽者,此屬胃中有火,用貝母、石膏降胃火;午後嗽宜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流入肺,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青皮挾痰藥,實者白芥子之類。在後,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青皮、薑汁。血礙氣作嗽者,桃仁去皮尖、大黃酒炒,薑汁丸服。治嗽多用生薑,以其辛散故也。痰因火動逆上作嗽者,先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後藥也。治痢亦同。勞嗽即火鬱嗽,用訶子能治肺氣,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不得眠一邊。取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佐以海石童便浸、香附、栝蔞、青黛、杏仁、半夏曲之類,薑蜜調,噙化,必以補陰為主。治嗽灸天突穴、肺穴,大瀉肺氣。肺 穴在三推骨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師云︰陰分嗽者,多屬陰虛治之。有嗽而肺脹壅遏不得眠者,難治。肺痿,專主養肺氣,養足辛以散之;肺虛者,人參膏、阿膠為主;陰不足者,六味地黃丸為要藥,或知母茯苓湯為妙;陰虛氣喘,四物湯加陳皮、甘草些少以降其氣,補其陰,白芍藥須用酒浸晒乾。濕痰帶風喘嗽者,不可一味苦寒折之,如千緡湯、墜痰丸。更以皂角、蘿卜子、杏仁、百藥煎,薑汁丸噙化。濕痰帶風,以千緡湯、墜痰丸,固捷。痰積嗽,非青黛、栝蔞不除。有食積人,面青黃色不常,面上有如蟹爪路,一黃一白者是。咳逆嗽,非蛤粉、青黛、栝蔞、貝母不除。燥咽乾有痰者,不用半夏、南星,用栝蔞、貝母;飲水者不用栝蔞,恐泥膈不松快。知母止嗽清肺,滋陰降火。杏仁瀉肺氣,氣虛久嗽者,一二服劫止。治酒嗽,青黛、栝蔞,薑蜜丸,噙救肺。食積痰作嗽發熱者,半夏、南星為君,栝蔞、蘿卜子為臣,青黛、石鹼為使。戴云︰風寒者,鼻塞聲重惡寒者是也;火者,有聲痰少面赤者是也;勞者,盜汗出;兼 ,多作寒熱;肺脹者,動則喘滿,氣急息重,痰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五者大概耳。亦當明其是否也。

入方
治痰嗽。
杏仁(去皮尖) 蘿卜子(各半兩)
上為末,粥丸服。

清化丸治肺鬱痰喘嗽,睡不安寧。
貝母 杏仁 青黛
上為末,沙糖入薑汁泡蒸餅,丸如彈大。噙化。

又方治久嗽風入肺。
鵝管石 雄黃 鬱金 款花
上為末,和艾中。以生薑一片安舌上,灸之。以煙入喉中為度。
飲酒傷肺痰嗽,以竹瀝煎紫蘇,入韭汁,就吞栝蔞杏連丸。

又方治咳嗽劫藥。
五味子(五錢) 甘草(二錢半) 五倍子 風化硝(各四錢)
上為末,蜜丸。噙化,又云乾噙。

又方治咳嗽聲嘶者,此血虛火多。
青黛 蛤粉
上為末。蜜調,噙化。

又方治嗽喘,去濕痰。
白朮 半夏 蒼朮 貝母 香附(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炒) 黃芩(各半兩)
上為末。薑汁打糊丸。

治婦人形瘦,有時夜熱痰嗽,月經不調。
青黛 栝蔞仁 香附(童便浸晒乾)
上為末。薑蜜調噙化。

治一人風熱痰嗽。
南星 海粉(各二兩) 半夏(一兩) 青黛 黃連 栝蔞子 石鹼 蘿卜子(各半兩) 皂角炭 防風(各三錢)
上為末,神曲糊丸服。

治勞嗽吐紅。 人參 白朮 茯苓 百合 紅花 細辛 五味 官桂 阿膠 黃 半夏 杏仁 甘草 白芍 天門冬
上銼。水煎。若熱,去桂、,用桑白皮、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同煎。

又方治嗽血。
紅花 杏仁(去皮尖) 枇杷葉(去毛) 紫草茸 鹿茸(炙) 木通
桑白皮(又云加大黃)
上為末,煉蜜丸。含化。

嗽煙筒治痰嗽久遠者。
佛耳草 款花(二錢) 鵝管石 雄黃(半錢)
上為末。鋪艾上,卷起,燒煙吸入口內,細茶湯送下。
定嗽劫藥。
訶子 百藥煎 荊芥穗
上為末,薑蜜丸。噙化。

又方治心煩咳嗽等証。
六一散加辰砂服。

清金丸治食積火鬱嗽劫藥。
貝母 知母(各半兩,為末) 巴豆(去油膜,半錢)
上為末,薑泥丸,辰砂為衣。食後服,每五丸,白湯下。一云青黛為衣。
清金丸,一名與點丸,與清化丸同用,瀉肺火,降膈上熱痰。
片子黃芩(炒)
上為末,糊丸,或蒸餅丸,梧子大。服五十丸。
清化丸 與清金丸同用,專治熱嗽及咽痛,故苦能燥濕熱,輕能治上。
燈籠草(炒)
上為末,蒸餅丸。又細末,醋調敷咽喉間痛。

又方治痰嗽。
礞石(半兩, ) 風化硝(二錢半) 半夏(二兩) 白朮(一兩) 茯苓 陳皮(各七錢半) 黃芩(半兩
上為末,粥丸。

又方治咳嗽氣實,無虛熱者可服,汗多者亦用之。
粟殼(四兩,蜜炒去蒂膜) 烏梅(一兩) 人參(半兩) 款花(半兩) 桔梗(半兩) 兜鈴(一兩) 南星
(薑製,一兩)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噙化。

蒼莎丸調中散郁。
蒼朮 香附(各四兩) 黃芩(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人參清肺散 治痰嗽咽乾,聲不出。
人參(一錢半) 陳皮(一錢半) 半夏(一錢) 桔梗(一錢) 麥門冬(半錢) 五味(十個) 茯苓(一錢)甘草(半錢) 桑白皮(一錢) 知母(一錢) 地骨皮(一錢) 枳殼(一錢) 貝母(一錢半) 杏仁(一錢) 款花(七分)
上水煎,生薑三片。

六味地黃丸見諸虛。

千緡湯 墜痰丸見痰類。
肺痿治法,在乎養血、養肺、養氣、清金。曾治一婦人,二十餘歲,胸膺間一竅,口中所咳膿血,與竅相應而出,以人參、黃耆、當歸,補氣血之劑,加退熱排膿等藥而愈。

〔附錄〕《金匱方論》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有濁唾涎沫者,為肺痿之病,其人脈數虛者是。

附方

海藏紫菀散治咳中有血,虛勞肺痿。
人參(一錢) 紫菀(半錢) 知母(一錢半) 貝母(錢半) 桔梗(一錢) 甘草(半錢) 五味(十五個) 茯
上 咀。水煎。

知母茯苓湯治咳嗽不已,往來寒熱,自汗肺痿。
甘草 茯苓(各一兩) 知母 五味 人參 薄荷 半夏 柴胡 白朮 款花 桔梗 麥門 冬黃芩(各半兩)川芎(二錢) 阿膠(三錢)
上水煎,生薑三片。
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用《醫壘元戎》搜風湯吐之,或用太乙膏成丸,食後服。收斂瘡口,歡樹皮白斂煎飲之。合歡,即槿樹皮也,又名夜合。
〔附錄〕肺癰為何?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或數實者,此為肺癰也。

附方

桔梗湯治肺癰咳嗽膿血,咽乾多渴,大小便赤澀。
桔梗 貝母 當歸(酒洗) 栝蔞仁 枳殼(炒) 桑白(蜜炙) 薏苡仁(炒) 防己(一兩)甘草節(生) 杏仁(炒) 百合(炙,各半兩)黃耆(兩半)
上 咀。每服五錢,生薑五片,水煎。大便秘,加大
黃;小便秘,加木通。

團參飲子治七情及飢飽失宜,致傷脾肺,咳嗽膿血,漸成勞瘵。
人參 紫菀 阿膠(蛤粉炒) 百合 細辛 款花 經霜桑葉 杏仁(炒) 天門冬(去心) 半夏 五味(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每服四錢,水煎,生薑五片。氣嗽,加木香;唾血而熱,加生地黃;唾血而寒,加鐘乳粉;疲極咳嗽,加黃 ;損肺咳血,加沒藥、藕節;嘔逆腹滿不食,加白朮;咳而小便多者,加益智;咳而面浮氣逆,加沉香、橘皮。

17: 勞瘵

勞瘵主乎陰虛,痰與血病。虛勞漸瘦屬火,陰火銷爍,即是積熱做成。始健,可用子和法,後若羸瘦,四物湯加減,送消積丸,不做腸虛。蒸蒸發熱,積病最多,勞病,四物湯加炒柏、竹瀝、人尿薑汁,大補為上。肉脫熱甚者難治。

入方
青蒿一斗五升,童便三斗,文武火熬,約童便減至二斗,去蒿再熬。至一斗,入豬膽汁七枚,再熬數沸。甘草末收之。每用一匙,白湯調服。

〔附錄〕勞瘵之証,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因氣體虛弱,勞傷心腎而得之,以心主血 ,腎主精,精竭血燥,則勞生焉。故傳變不同,骨蒸,複連尸疰。夫疰者,注也,自上至下,相傳骨肉,乃至滅門者有之。其証臟中有蟲嚙心肺間,名曰瘵疾,難以醫治。傳尸勞瘵,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見羸瘦,先以三拗湯與蓮心散煎,萬不一失。

附方

蓮心散治虛勞或大病後,心虛脾弱,盜汗遺精。
人參 白茯苓 蓮肉(各二兩) 白朮 甘草 白扁豆(炒) 薏苡(炒) 桔梗(炒) 干葛(炒)黃耆(各一兩,炒) 當歸(各半兩) 桑皮 半夏曲 百合 乾薑(炮) 山藥(炒) 五味 木香 丁香 杏仁(炒) 白芷 神曲(炒,各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同煎,空心溫服。

樂令建中湯治臟腑虛損,身體消瘦,潮熱自汗,將成勞瘵。此藥退虛熱,生血氣。
前胡(一兩) 細辛 黃耆 人參 橘皮 麥門冬 桂心 當歸 白芍 茯苓 甘草(炙,一兩) 半夏(七錢)
上銼。每服四錢,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黃 鱉甲散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減食多渴,咳嗽有血。
生地黃(三兩) 桑白 半夏(三兩半) 天門冬(五兩) 鱉甲(醋煮,五兩) 紫菀(二兩半)秦艽(三兩三錢) 知母 赤芍 黃 (各三兩半)人參 肉桂 桔梗(二兩六錢半)白茯苓 地骨皮
柴胡(三兩三錢) 甘草(二兩半)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

清骨散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勞瘵。
北柴胡 生地黃(各二兩) 人參 防風 熟地黃 秦艽(各一兩) 赤苓(一兩) 胡黃連(半兩) 薄荷(七錢半)
上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三拗湯見喘類。

〔附錄〕葛可久先生勞症《十藥神書》內,摘書七方。夫人之生也,稟天地氤氳之氣,在真元,固守根本,則萬病不生,四體康健。若曰不養真元,不固根本,疾病由是生焉。且真元根本,則氣血精液也。余嘗聞先師有言曰︰萬病莫若勞症最為難治。蓋勞之由,因人之壯年,氣血完聚,精液充滿之際,不能保養性命,酒色是貪,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則嘔血吐痰,以致骨蒸體熱,腎虛精竭,面白頰紅,口乾咽燥,白濁遺精盜汗,飲食艱難,氣力全無,謂之火盛金衰。重則半年而斃,輕則一載而亡。況醫者不窮其源,不窮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劑,或療之以大熱之藥,妄為施治,絕不取效。殊不知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竭其內,所以世之醫勞者,萬無一人焉。先師用藥治勞,如羿之射,不中的。今開用藥次第於後。用藥之法,如嘔吐咯嗽血者,先以十灰散遏住,如甚者,須以花蕊石散止之。
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必止,理之必然。止血之後,其人必倦其體,次用獨參湯一補,令其熟睡一覺,不要驚動。睡起,病去五六分,後服諸藥。
保和湯止嗽寧肺,保真湯補虛除熱,太平丸潤肺除痿,消化丸下痰消氣。
保和湯內,分血盛、痰盛、喘盛、熱盛、風盛、寒盛六事,加味和之。保真湯內,分驚悸、淋濁、便澀、遺精、燥熱、盜汗六事,加味用之,餘無加用。服藥之法,每日仍濃煎薄荷湯灌嗽喉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咽下,次噙一丸,緩緩溶化。至上床時,亦如此用之。夜則肺竅,藥必流入竅中,此訣要緊。如痰壅卻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又依前噙嚼太平丸,令其仰面臥而睡。服前七藥後,若肺有嗽,可煮潤肺丸食之。如常七藥之前有餘暇,煮此服之,亦可續煮白鳳膏食之,固其根源,完其根本。病可之後,方可合十珍丸服之,此為收功起身之妙用也。

十灰散治勞症嘔血、咯血、嗽血,先用此遏之。
大薊 小薊 柏葉 荷葉 茅根 茜根 大黃 山梔 牡丹皮 棕櫚灰
上等分,燒灰存性,研細,用紙包碗蓋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先以白藕搗碎絞汁,或蘿卜

又方
花蕊石(燒過存性研如粉)
上用童子小便一盞煎。醋調末三錢,極甚者五錢,食後服。如男子病則和酒一半,婦人病則和醋一半。一處調藥立止。其瘀血化為黃水,服此藥後,其人必疏解其病體,卻用後藥而

獨參湯治勞症後,以此補之。
人參(一兩,去蘆)
上 咀。水二鐘,棗五個煎,不拘時,細細服之。

保和湯治勞嗽肺燥成痿者,服之決效。
知母 貝母 天門冬 麥門冬 款花(各三錢) 天花粉 薏苡 杏仁(炒,各二錢) 五味 粉草(炙) 兜鈴 紫菀 百合 桔梗(各一錢) 阿膠(炒) 當歸 生地黃 紫蘇 薄荷(各半錢) 一方無地黃有百部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入飴糖一匙,入藥內服之,每日三服,食後。進加減於後

血盛:加 蒲黃、茜根、藕節、大薊、茅花;
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殼、枳實、栝蔞實(炒);
喘盛:加桑皮、陳皮、大腹皮、蘿卜子、葶藶、蘇子;
熱盛:加山梔子、炒黃連、黃柏、連翹;
風盛:加防風、荊芥、金沸草、甘菊、細辛、香附;
寒盛:加人參、芍藥、桂皮、五味、蠟片。

保真湯治勞症體虛骨蒸,服之決補。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耆 人參 白朮 赤苓 白苓(各半錢) 天門 麥門 赤芍 知母 黃柏(炒)五味 白芍 柴胡 地骨 甘草 陳皮(各二錢) 蓮心(半錢)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棗一枚。食後服。
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
淋濁,加萆 、台烏藥、豬苓、澤瀉;
便澀,加木通、石韋、 蓄;
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須、蓮子;
燥熱,加滑石、石膏、青蒿、鱉甲;盜汗,
加浮麥子、炒牡蠣、黃耆、麻黃根。

太平丸治勞症咳嗽日久,肺痿肺壅。考宜噙服。
天門 麥門 知母 貝母 款花 杏仁(各二錢) 當歸 生地黃 黃連 阿膠(炮,各兩半蒲黃 京墨 桔梗 薄荷(各一兩) 北蜜(四兩) 麝香(少許,一方有熟地黃)
上將蜜煉和丸,如彈子大。食後濃煎薄荷湯,先灌漱喉中,細嚼一丸,津唾送下。上床時再服。

消化丸
白茯(二兩) 枳實(一兩半) 青礞石( 黃金色二兩) 白礬(枯) 橘紅(二兩) 牙皂(二兩火炙) 半夏(二兩)
上為末,以神曲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上床時,飴糖拌吞,次噙嚼太平丸。二藥相攻,痰嗽掃跡除根。

潤肺膏
羊肺(一具) 杏仁(一兩,淨研) 柿霜 真酥 蛤粉(各一兩) 白蜜(二兩)
上先將羊肺洗淨,次將五味入水攪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與前七藥相間服之,亦佳。

吐血

吐血,陽盛陰虛,故血不得下行。因火炎上之勢而上出,脈必大而芤,大者發熱,芤者血滯之動,痰不下降,四物湯為主,加痰藥、火藥;先痰嗽後見紅,多是痰積熱,降痰火為急;痰嗽涎帶血出,此是胃口清血熱蒸而出,重者梔子,輕者藍實;或暴吐紫血一碗者無事,吐出為好。此熱傷血死於中,用四物湯、解毒湯之類。吐血挾痰,積吐一二碗者,亦只補陰降火,四物加火劑之類。挾痰若用血藥,則泥而不行,只治火則止。吐血,火病也。大吐紅不止,以乾薑炮末,童便調從治。喉腕痰血,用荊芥散。舌上無故出血,如線不止,以槐花炒末乾摻之。若吐血,一方︰童便一分,酒半分,擂柏葉溫飲,非酒不行。嘔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

入方

二黃補血湯治初見血,及見血多,宜服。
熟地黃(一錢)生地黃(五分)當歸(七分半)柴胡(五分)升麻 白芍(二錢) 牡丹皮(五分)川芎(七分半)黃耆(五分)
上以水煎服。血不止,可加桃仁半錢,酒大黃酌量虛實用之,內卻去柴胡、升麻。

又方治見血後,脾胃弱,精神少,血不止者。
人參(一錢)黃耆(三錢) 五味(十三個) 芍藥 甘草(五分) 當歸(五分) 麥門冬(五分)
上 咀。水煎服。加鬱金研入亦可。

又方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半夏曲(五分) 陳皮(一錢) 甘草 青皮(三分) 川芎(五分)
上 咀。水煎服。如胃不和,加藿香;如渴者,加葛芩半錢,去白陳皮半錢;若小便赤色,加炒黃柏半錢;若大便結燥,加當歸七分;心煩,加黃連(酒拌晒乾)半錢;若小便滑,加牡蠣;如見血多,去半夏,恐燥,加生地黃一錢,牡丹半錢,桃仁三分;若胃中不足,飲食少進,加炒山梔子仁八分;若血溢入濁道,留聚膈間,滿吐血,宜蘇子降氣東加人參、阿膠各半錢;上膈壅熱吐血者,以四湯仁加荊芥、阿膠各半。更不止,於本方中加大黃、滑石各半錢;胃傷吐血,宜理中湯加川芎、干葛各半錢。此飲酒傷胃也。吐血不止,用生茜根為末二錢,水煎,放冷,食後服良。白芨末調治治吐血。以上諸方,雖非丹溪所出,以其藥同,故錄於前。

〔附錄〕凡血証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下行為惡痢者,順也。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証,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同。若無病患忽然下痢,其病進也。今病血証上行,而複下行惡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諸見血,身熱脈忽然浮大即傾危。

附方

四生丸治吐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服之良。
生荷葉 生艾葉 生柏葉 生地黃(等分)
上爛研如雞子大。服一丸,水三盞,煎一盞,去滓服。

大阿膠丸治肺虛客熱,咳嗽咽乾,多唾涎沫,或有鮮血。勞傷肺胃,吐血嘔血,並可
麥門冬(去心) 茯神 柏子仁 百部根 杜仲(炒) 丹參 貝母(炒) 防風(各半兩) 山藥五味 熟地黃 阿膠(炒,各一兩) 遠志 人參(各二錢半) 茯苓(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煎六分,和渣

犀角地黃丸治傷寒,汗下不解,鬱於經絡,隨氣涌泄,為衄血。或清道閉塞,流入胃腹,吐出清血,如鼻衄。吐血不盡,餘血停留,致面色痿黃,大便黑者,更宜服之。
犀角(鎊) 生地黃 白芍 牡丹(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實者可服。

桃仁承氣湯
芒硝(三錢) 甘草(二錢半)大黃(一兩) 桂(三錢) 桃仁(半兩,去皮尖)
上 咀。每兩入薑同煎。

斛毒湯見中暑。

荊芥散
荊芥穗(半兩) 炙草(一兩) 桔梗(二兩)
上 咀。薑煎,食後服。

小建中湯
桂枝 甘草(炙,三錢) 大棗 白芍(六錢) 生薑(二錢) 阿膠(炒,一合)
上 咀。水煎。

蘇子降氣湯見氣類。

理中湯見中寒。

咳血

衄血、火升、痰盛、身熱,多退血虛,四物湯加減用。戴云︰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是;嘔血者,嘔全血者是;咯血者,毋咳出皆是血疙瘩;衄血者,鼻中出血也;溺血,小便出血也;下血者,大便出血也。惟有各名色分六,俱是熱証,但有虛實新舊之不同。或妄言為寒者,誤也。

入方
青黛 栝蔞仁 訶子 海粉 山梔
上為末,以蜜同薑汁丸。噙化。咳甚者,加杏仁去皮尖,後以八物東加減調理。

附方

黃 散治咳血成勞。
甘草(四錢) 黃 麥門冬 熟地黃 桔梗 白芍(各半兩)
上 咀。每服半兩,水煎服。

茯苓補心湯治心氣虛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痿黃,五心煩熱,咳嗽唾血。
茯苓 半夏 前胡 紫蘇 人參 枳殼(炒) 桔梗 甘草 葛根(各半分) 當歸(二兩) 川芎(七錢半)陳皮 白芍(各二兩) 熟地黃
上 咀。水薑棗煎。

嘔血

嘔血,火載血上,錯經妄行。脈大發熱,喉中痛者,是氣虛,用參、耆、蜜炙 黃
火載血上,錯經妄行,用四物湯加炒山梔、童便、薑汁服。
又方︰山茶花、童便、薑汁,酒服。又鬱金末,治吐血,入薑汁、童便良。
又方︰用韭汁、童便二童,血溢鼻口,但怒氣致血証者則暴甚,故經曰︰“抑怒以全陰”者是也,否則五志之火動甚
載血上,錯經妄行也。用柴胡、黃連、黃芩、黃耆、地骨、生熟地黃、白芍,以水煎服。
虛者以保命生地黃散,再加天門冬、枸杞、甘草等分,水煎服。

附方

治嘔血
黃柏(蜜炙)
上搗為末。煎麥門冬湯調二錢匕,立瘥。
《聖惠方》治嘔血。
側柏葉
上為末。不計時,以粥飲調下二錢匕。
《保命》生地黃散
生地黃 熟地黃 枸杞 地骨皮 天門冬 黃 白芍 甘草 黃芩
上 咀。水煎,食前。

咯血

(附痰涎血)
咯血,痰帶血絲出者,用薑汁、青黛、童便、竹瀝入血藥中用,如四物湯加地黃膏、牛膝膏之類。咯唾,血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牡蠣、薑、桂之類;痰涎,血出於脾,以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

入方治痰中血。
白朮(一錢半) 當歸(一錢) 芍藥(一錢) 牡丹皮(一錢半) 桃仁(一錢研) 山梔(炒黑,八分)桔梗(七分) 貝母(一錢) 黃芩(五分) 甘草(三分) 青皮(五分)
上以水煎服。

又方治痰中血。
白朮(一錢半) 牡丹皮(一錢半) 貝母(一錢) 芍藥(一錢) 桑白(一錢) 山梔(炒黑,一錢一分)桃仁(一錢,研) 甘草(三分)

又方治痰中血。
橘紅(二錢) 半夏(五分) 茯苓(一錢) 甘草(三分) 白朮(一錢) 枳殼(一錢) 桔梗(一錢) 五味(十
上以水一鐘,生薑三片,煎服,或加青黛半錢。

又方
橘紅(一錢半) 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牡丹(一錢) 貝母(一錢) 黃連(七分) 桃仁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
附方︰治咯血。
荷葉(不以多少,焙乾)
上為末。米湯調二錢匕。

初虞世方治咯血並肺痿多痰。
防己 葶藶(等分)
上為末。米飲調下一錢。

又方治咯血及衄血。
白芍(一兩) 犀角末(二錢半)
上為末。新汲水服一錢匕,血止為限。

天門冬丸治咯血並吐血。又能潤肺止嗽。
阿膠(炮,各半兩) 天門冬(一兩) 甘草 杏仁(炒) 貝母 白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蜜丸如彈大。服一丸。噙化。

又方治咯血。
桑皮(一錢半) 半夏(一錢,炒) 知母(一錢) 貝母(一錢) 茯苓(一錢) 阿膠(炒,半錢) 桔梗(七
分)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杏仁(五分,炒) 生地黃(一錢) 山梔(七分,炒)
柳桂(二分,即桂之嫩小枝條也,宜入上焦)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

22: 衄血

衄血,涼血行血為主,大抵與吐血同,用山茶花為末,童便、薑汁酒調下。犀生地黃湯,入鬱金同用,如黃芩、升麻、犀角能解毒。又以鬱金末、童便、薑汁並酒調服血逆行,成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立效。治血汗血衄,以人中白,新瓦上火逼乾,入麝香少許,研細,酒調下,經驗。人中白,即溺盆白 秋石也。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菀、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原病式》曰︰衄者,陽熱怫郁,干於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故鼻衄也。

附方

河間生地黃散治鬱熱衄血,或咯吐血,皆治之。
枸杞 柴胡 黃連 地骨 天門冬 白芍 甘草 黃芩 黃 生地黃 熟地黃(等分)
上 咀。湯煎服。若下血,加地榆。

又方治衄血。
伏龍肝(半升)
上以新汲水一大碗,淘取汁,和蜜頓服。

茜根散治鼻不止。
茜根 阿膠(蛤粉炒) 梅芩(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側柏葉 生地黃
上以水一鐘,薑三片,煎服。

黃芩芍藥湯治鼻衄不止。
黃芩 芍藥 甘草(各等分)
上以水煎服。或犀角地黃湯,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鼻通於腦,血上溢於腦,所以從出。凡鼻衄,並以茅花調止衄散,時進淅二泔,仍令其以麻油滴入鼻,或以蘿卜汁滴入亦可。又茅花、白芍藥,對半尤穩。外迎法︰以井花水濕紙,頂上貼之。左鼻,以線札左手中指;右出,札右手;俱出,兩手俱札,或炒黑蒲黃吹鼻中,又龍骨
止衄散
黃 (六錢) 赤茯苓 白芍 當歸 生地黃 阿膠(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黃 湯調服。

芎附飲
川芎(二兩) 香附(四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湯調下。

又法治心熱吐血,及衄血不止。
百葉榴花(不以多少)
上乾為末。吹出鼻中,立瘥。

溺血

溺血屬熱,用炒山梔子,水煎服,或用小薊、琥珀。有血虛,四物加牛膝膏;實者,用當歸承氣湯下之,後以四物加山梔。

入方

小薊飲子治下焦結熱血淋。
生地黃 小薊 滑石 通草 淡竹葉 蒲黃(炒) 藕節 當歸(酒浸) 梔子(炒) 甘草
上以水煎,空心服。

〔附錄〕溺血,痛者為淋,下痛者為溺血。溺血先與生料五苓散加四物湯,若服不效 ,其人素病於色者,此屬虛,宜五苓散和膠艾湯,吞鹿茸丸,或辰砂香散。四物加生地黃牛膝,或四物加黃連、棕灰。又六味地黃丸為要藥,莖中痛,用甘草梢,血藥中少佐地榆、陳皮、白芷、棕灰。劫劑用《瑞竹堂》蒲黃散,或單用蒲黃,或煎蔥湯調鬱金末,服之。又文入煎劑妙。大抵小便出血,則小腸氣秘,氣秘則小便難甚。痛者謂之淋,不痛者謂之溺血並以油發燒灰存性為末,新汲水調下,妙。又方,以車前子為末,煎車草葉,調二錢服
附方

許令公方治尿血。
生地黃(汁,一升) 生薑汁(一合)
上以二物相合,頓服瘥。

當歸承氣湯
當歸 濃朴 枳實 大黃 芒硝

生料五苓散見中暑。

膠艾湯
阿膠 川芎 甘草(炙,各二兩) 川歸 艾葉(炒,各二兩) 熟地黃 白芍(各四兩)
上 咀。每三錢,水酒煎,空心熱服。

鹿茸丸
鹿茸(一兩,蜜炙) 沉香 附子(炮,各半兩) 菟絲子(製,一兩) 當歸 故紙(炒) 茴香(炒) 胡蘆巴(炒,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每七十丸,空心鹽酒下。

辰砂妙香散
麝香(一錢,另研) 山藥(薑汁炙,一兩) 人參(半兩) 木香(煨,二錢半) 茯苓 茯神 黃 (各一兩) 桔梗(半兩) 甘草(炙,半兩) 遠志(炒,一兩) 辰砂(三錢)
上為末。每二錢,溫酒下。

六味地黃丸見諸虛。
《瑞竹堂》蒲黃散
故紙(炒) 蒲黃(炒) 千年鍛石(炒)
上等分為細末。每三錢,空心熱酒調下。

下血

下血,其法不可純用寒涼藥,必於寒涼藥中加辛味為佐。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涼藥,和酒煮黃連丸之類,寒因熱用故也。有熱,四物加炒山梔、麻、秦艽、阿膠珠,去大腸濕熱;屬虛者,當溫散,四物加炮乾薑、升麻。凡用血藥,不

入方
白芷 五倍子
上為末,粥丸梧子大。服五十丸,米湯下。

〔附錄〕下血當別其色,色鮮紅為熱,以連蒲散。又若內蘊熱毒,毒瓦斯入腸胃,或因飲酒過多,及淡糟藏炙爆引血入大腸,故下血鮮紅,宜黃連丸,或一味黃連煎。余若大下不至者,宜四物湯加黃連、槐花,仍取血見愁少許,生薑搗取汁,和米大服。於血見愁草中,加入側柏葉,與生薑同搗汁,尤好。毒暑入腸胃下血者,亦宜加味黃連、槐花入煎服。血色瘀者為寒,血逐氣走,冷寒入客腸胃,故上瘀血,宜理中湯溫散。若風入腸胃,純下清血,或濕毒,並宜胃風散加枳殼、荊芥、槐花。撲損惡,血入腸胃,下血濁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黃茄為末,酒調下。《內經》云︰“下血為內傷絡脈所致”,用枳殼一味服;又方︰用黃連

附方
血餘灰 鞋底灰 豬牙皂角灰(等分)
上為末。酒調三錢匕。

又方治下血劫劑。
百藥煎(一兩,取一半燒為灰)
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服六十丸,空心米湯下。

槐花散治腸胃不調,脹滿下血。
蒼朮 濃朴 陳皮 當歸 枳殼(各一兩) 槐花(二兩) 甘草(半兩) 烏梅(半兩)
上以水煎,空心服。

又方治下鮮血。
梔子仁(燒灰)
上為末。水和一錢匕,服。

又方治糞前有血,面色黃。
石榴皮
上為末。煎茄子枝湯,調一錢匕。

又方治糞後下血不止。
艾葉(不以多少)
上以生薑汁三合,和服。

又方
槐花 荊芥穗(等分)
上為末。酒調下一錢匕,仍空心食豬血,妙。

又方治臟毒下血。
苦楝(炒令黑)
上為末,蜜丸。米飲下二十丸,尤炒。

又方治卒下血。
赤小豆(一升,搗碎)
水二升,絞汁飲之。

烏梅丸治便血,下血。
烏梅(三兩,燒灰存性)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空心服七十丸,米湯下。

酒煮黃連丸見泄瀉類。

黃連丸
黃連(二兩) 赤茯苓(一兩) 阿膠(二兩)
上用黃連、茯苓為末,調阿膠,眾手丸。每三十丸,食後飲下。

黃連香薷飲見中暑。

理中湯見中寒。

胃風湯見下痢。

黑神散
百草霜(研細)
上用酒調下。

腸風臟毒

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若兼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

入方
黃芩 秦艽 槐角 升麻 青黛

治腸風下血
滑石 當歸 生地黃 黃芩 甘草 蒼朮(等分)
上以水煎服,或以蒼朮、生地黃,不犯鐵器為末,丸服。

又方
茄蒂(燒存性) 梔子(炒)
上為末,搗飯丸如梧子大。每服空心一百丸,米湯下。

又方便血久遠,傷血致虛,並麻風癬見面者。
龜板(二兩,酥炙) 升麻 香附(各五錢) 芍藥(一兩五錢) 側柏葉 椿根皮(七錢五分)
上為末,粥丸。以四物湯加白朮、黃連、甘草、陳皮作末,湯調送下丸藥。

又方脈緩大,口渴,月經紫色,勞傷挾濕。
白朮(五錢) 黃柏(炒) 生地黃 白芍(各三錢) 地榆(二錢) 黃芩(二錢) 香附(二錢)
上為末,蒸餅丸服。

又方治積熱便血。
蒼朮 陳皮(一兩五錢) 黃連 黃柏 條芩(各七錢五分) 連翹(五錢)
上為末,生地黃膏六兩,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又方
腸風脫露,以車荷鳴五七個,焙乾,燒灰,醋調搽。仍忌濕面酒辛熱物。

〔附錄〕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人惟坐臥風濕,醉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麵積熱,以 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藏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血,清而色鮮,腹中有痛;挾冷下血,濁以色黯,腹中略痛;清則為腸風,濁則為臟毒。有先便而後血者,其來也遠;有先 血而後便者,其來也近。世俗糞前糞後之說,非也。治法大要,先當解散腸胃風邪,熱則用敗毒散
熱者加茯苓、槐花,冷者加茯苓、木香,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雖然精氣血氣,生於穀氣,靖為大腸下血,大抵以胃藥收功,以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枳殼散、小烏沉湯和之。
一回,血自循於經絡矣。腸風者,邪氣並入,隨感隨見;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三因方》五痔、腸風、臟毒,辨之甚詳。前二証皆以四物湯加刺 皮。

附方
蒜連丸(一名金屑萬應膏)
獨頭蒜(十個) 黃連(不以多少)
上先用獨蒜煨香熟,和藥杵勻,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湯下四十丸。

又方治腸風。
香附(一兩,炒) 枳殼(七錢五分,炒) 當歸(五錢) 川芎(五錢) 槐花(炒)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生薑三片,棗一個。

敗毒散見瘟疫。

不換金正氣散
濃朴(薑製) 藿香 甘草(炙) 半夏 蒼朮(米甘浸) 陳皮(去白)
上等分,薑三片,棗二個煎,食前熱服。

芎歸湯
川芎 當歸
上等分,水煎。

參苓白朮散見脾胃類。

枳殼散
枳殼(麩炒去穰) 槐子(微炒黃) 荊芥穗(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薄粟米粥調下,如人行一二裡,再用粥壓下,日進二三服。

小烏沉湯
香附(二十兩) 烏藥(十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湯調下。

痔瘡

痔瘡專以涼血為主。

入方
人參 黃耆 生地黃 川芎 當歸(和血) 升麻 條芩 枳殼(寬腸) 槐角(涼血生血)
一方無黃連。

熏浣
五倍子 朴硝 桑寄生 蓮房(又加荊芥)
煎湯,先熏後洗。又冬瓜藤,亦好。又大腸熱腫者,用木鱉子、五倍子研細末,調敷,痔頭向上,是大腸熱甚,收縮而上。用四物湯解毒,加枳殼、白朮、槐角、秦艽。

〔附錄〕痔者,皆因臟腑本虛,外傷風濕,內蘊熱毒,醉飽交接,多欲自戕,以故氣血下墜,結聚肛門,宿滯不散,而沖突為痔也。其肛邊發露肉珠,狀如鼠乳,時時滴漬膿血,曰牡痔;肛邊生瘡腫痛,突出一枚,數日膿潰即散,曰牝痔;腸口大顆發,且瀝,曰脈痔;腸內結核有血,寒熱往來,登溷脫肛,曰腸痔。若血痔則每遇大便,清血隨不止;若酒痔則每遇飲酒,發動瘡腫,痛而流血;若氣痔則憂恐鬱怒,適臨乎前,立見腫痛,大便艱難,強力則肛出而不收矣。此諸痔之外証也。治法總要,大抵以解熱調血順氣先蓋熱則血傷,血傷則經滯,經滯則氣不營運,氣與血俱滯,乘虛而墜入大腸,此其所以為痔也。諸痔久不愈,必至穿穴為漏矣。

附方
治諸痔瘡。
槐花(四兩) 槐角刺(一兩,捶碎) 胡椒(十粒) 川椒(一兩)
上用 豬肚一個,入藥在內,扎定口煮熟,去藥,空

清心丸《素問》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主血熱,此藥主之。
黃連(一兩) 茯神 赤苓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一百丸,食前米湯下。

清涼飲治諸痔熱甚,大便秘結。
當歸 赤芍 甘草(炙) 大黃(米上蒸晒)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新水調下。

槐角丸治諸痔,及腸風下血脫肛。
槐角(一兩) 防風 地榆 當歸 枳殼 黃芩(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湯下二十丸。

皮丸治諸痔出,裡急疼痛。
槐花(炒) 艾葉(炒) 枳殼 地榆 當歸 川芎 黃 白芍 白礬(枯) 貫眾皮 (一兩,炙) 頭發(燒,三錢) 豬後蹄重甲(十枚,炙焦) 皂角(一大錠,炙黃去皮)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服五十丸,食前米湯下。

豬甲散治諸痔。
豬懸蹄甲(不以多少)
上為末。陳米湯,調二錢,空心服。

芎歸丸治痔下血不止。
川芎 當歸 黃 神曲(炒) 地榆 槐花(炒,各半兩) 阿膠(炒) 荊芥 木賊 頭發
(燒灰,各一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服五十丸,食前米湯下。

干葛湯治酒痔。
干葛 枳殼(炒) 半夏 茯苓 生地黃 杏仁(各半兩) 黃芩(二錢半) 甘草(同上)
上銼。每服三錢,黑豆一百粒,薑三片,白梅一個,煎

橘皮湯治氣痔。
橘皮 枳殼(炒) 川芎 槐花(炒,各半兩) 檳榔 木香 桃仁(炒去
皮) 紫蘇莖葉 香附 甘草(炙,各二分半)
上銼。每服八錢,薑棗煎服。

熏洗方
槐花 荊芥 枳殼 艾葉

又方
土礬末(二錢) 木鱉子(七個,取仁研)
上以水煎,熏洗三兩次。如肛門腫熱,以朴硝末水調,淋之良。

又方治腸痔,每大便常有血。
上以蒲黃末方寸匕,米飲調下。日三頓,瘥。

又方
搗桃葉一斛蒸之,納小口器中,以下部榻上坐,蟲自出。

地黃丸治五痔,滋陰必用之。
地黃(酒蒸熟,一兩六錢) 槐角(炒) 黃柏(炒) 杜仲(炒) 白芷(各一兩) 山藥 山茱萸 獨活(各八錢) 澤瀉 牡丹 茯苓(各六錢) 黃芩(一兩半) 白附子(二錢)
上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五十丸,米湯下。

熏痔方
用無花果葉煮水熏。少時再洗,又好醋沃燒新磚,如法坐熏,良。

又方
大黃(三錢,煨) 牡蠣(一兩, )
上為末。作十服,空心服。

又方
大蒜一片,頭垢捻成餅子,先安頭垢餅於痔上,外安蒜艾灸之。

翻花痔
荊芥、防風、朴硝煎湯洗之,次用木鱉子、鬱金研末,入龍腦些少,水調敷。又方︰熊
膽、片腦和勻,貼之。

漏瘡

漏瘡,先須服補藥生氣血,用參、朮、 、芎、歸為主,大劑服之。外以附子末,津唾和作餅子,如錢濃,以艾灸,漏大炷大,漏小炷小。但灸令微熱,不可使痛。乾則○之,則再研如末,作餅再灸。如困則止,來日再灸,直至肉平為效。亦有用附片灸,仍用補劑作膏貼之,尤妙。痔漏,涼大腸,寬大腸,用枳殼去穰,入巴豆,鐵線纏,煮透去巴豆,入藥用,丸子則爛搗,用煎藥,乾用寬腸。澀竅用赤石脂、白石脂、枯礬、黃丹、腦子。漏竅,外塞用童子小便、爐甘石、牡蠣粉。

入方

黃連散元有痔漏,又於肛門邊生一塊,皮濃腫痛作膿,就在痔孔出,作食積注下治。
黃連 阿魏 神曲 山楂 桃仁 連翹 槐角 犀角(等分)
上為末。以少許置掌心,時時舐之,津液咽下,如消三分之二,止後服。
〔附錄〕漏者,諸痿之潰漏也,野狼痿、鼠痿、螻痿、蛄 、蜂 、蚍蜉 、蠐螬、浮蛆、是爾。析而言之,三十六種,其名目又不同焉。大抵外傷四氣,內窘七情,與夫飲食乖常,染觸蠢動含靈之毒,未有不變為瘡。穿孔一深,膿汁不盡,得冷而風邪並之,於是涓涓而成漏矣。然有近年漏者,有久年漏者,近則帶淡紅,或微腫,或小核;久則上而槁白,內而黑爛,淫蟲惡臭生焉。

附方

豬腎丸通行漏瘡中,惡水自大腸中出。
黑牽牛碾細末二錢半,入豬腎中,以線扎,青竹葉包,慢火煨熟。空心溫酒嚼下。

乳香丸治冷漏。
乳香(二錢半) 牡蠣粉(一錢二分半)
上為末,雪糕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空心。

生地黃膏治漏瘡通用。
露蜂房(炙) 五倍子 木香(三錢) 乳香(一錢) 輕粉(一字)
上為末,用生地黃一握,搗細,和為膏。攤生絹上貼。

蛇蛻散治漏瘡血水不止。
蛇皮(焙焦) 五倍子 龍骨(各二錢半) 續斷(五錢)
上為末。入麝香少許,津唾調敷。

熏漏瘡方
艾葉 五倍子 白膠香 苦楝根(等分)
上銼碎燒香。法置長桶內,坐熏瘡處。

洗漏瘡方治漏瘡孔中多有惡穢,常須避風洗淨。
露蜂房、白芷煎湯洗,或大腹皮、苦參煎湯洗。
上洗畢,候水出拭乾,先用東向石榴皮晒為末,乾摻以殺淫蟲,少頃,敷藥。

久痿方
九孔蜂房(炙黃)
上為末,臘月獨脂研敷,候收汁,以龍骨降香節末入些乳香硬瘡。
漏瘡,或腿足,先是積熱所注,久則為寒。
附子破作兩片,用人唾浸透,初成片,安漏孔上,艾灸。

又方
川芎(半兩) 細辛 白芷梢(一錢半)
上為末。每日作湯服之。病在下,食前服;在上,食後服。看瘡大小,討隔年黃麻根,刮去皮,捻成繩子,入孔中,至入不去則止,瘡外膏藥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