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之五 治法第五

五郁一首(集見內經至元正紀大論)

木郁達之謂吐越。火鬱發之乃汗泄。奪土下利令無壅。金泄滲利解表同。水郁折其充逆爾。治之大體須明此。

三法一首(集見內經至真大論篇)

法無定體。應變而施。藥不執方。合宜而用。備三法焉。國中與末。
乃更變權。初治之道。猛峻可先。緣病新感。大劑急蠲。中治之道。
寬猛濟兼。緣病少久。得中藥然。去邪養正。罔或不痊。未治之道。
藥必寬緩。性味平善。廣服必安。此其大法。所用之體。製君臣佐。
各使其宜。主病為君。佐君為臣。應臣為使。適大小製。各安其氣。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
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
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薄者劫之。
開之發之。適事為故。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反治之謂。熱因寒用。
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則同。
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其病之氣。
惟標與本。先受為本。次者為標。或為兼証。知逆與從。正行無問。
知標本者。萬舉萬全。不知標本。是謂妄行。六氣為本。三陰三陽。
經病為標。病氣為本。受病經絡。臟腑為標。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倒行。標本不得。
神亡命失。

五治一首(集見此事難知)

夫抑火升水。養陰退陽。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漬形為汗。潤腸為下。
溫經散寒。補中益氣。調經破血。痛隨利減。風從汗出。發表攻裡。
斂表滲泄。雙解獨攻。應變從權。治由有五。其細味之。和取從折。
屬其備兮。如假小熱。以涼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之。為熱勢大。
寒藥以取。取之不已。更用從之。因熱既甚。從以溫藥。從之不已。
以法折之。為恐沖逆。味隨所為。寒因熱用。或更發之。折之不已。
求屬衰之。求屬之法。同氣同聲。法製之體。五治所因。經言不分。
邪僻內作。工不能禁。此之謂也。

七方一首(集見儒門事親本內經至真大論篇)

七方之法為繩墨。大小緩急奇偶複。小方劑少飲須徐。大方劑兼宜頓服。
戀膈味薄自緩遲。攻下氣濃乃峻促。奇謂單奇只一法。偶方相合如配匹。
複重並製三四方。病謂寒溫反佐術。劑和六合實類聚。各據方隅更審悉。
大抵處方要在合宜而用。不可務取品味。數多過製。越此反不為效矣。

本草云。三百六十五種內。相須者止二十種。其單行者七十一。相使者九十。畏者七十八。相惡者六十。相反者十八。相殺者二十六。是以丹溪先生曰:余以某藥治某病。某藥監某藥。某藥為引經。其意則得之矣。

十劑一首(集見儒門事親)

十劑補瀉宣與通。滑澀燥濕重輕倫。瀉為泄實治閉滿。補即能調虛損人。
宣非瀉劑乃越吐。通因開流輕義勻。滑知養竅濡結燥。澀以酸同收斂因。
燥攻水液寒清冷。濕潤乾枯涸揭皴。重當鎮墜抑而減。輕為熏揚泄汗陳。
十劑由來三法中。發汗燥澀輕可 。下本重濕通滑瀉。吐唯宣劑旨須論。
三法用之猶有補。驅邪扶正益天真。

望聞審切例一首(出脈訣)

醫門理法至微玄。大要胸中有轉旋。望聞審切四件事。缺一偏枯不備全。
第一看他神氣色。潤枯肥瘦起和眠。活潤死枯肥是實。瘦為虛弱古今傳。
謙體即知腰內苦。攢眉頭痛與頭眩。手不舉兮肩背痛。步行艱苦腳間疼。
叉手按胸胸內痛。按中臍腹痛相連。但起不眠痰夾熱。貪眠虛冷使之然。
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熱相煎。身面目黃脾濕熱。唇青面黑冷同前。
第二應聲清與濁。鑒他真語及狂言。聲濁即知痰壅滯。聲清寒內是其源。
言語真誠非實熱。狂言號叫熱深堅。稱神說鬼逾牆屋。胸膈停痰証號癲。
更有病因循日久。音聲遽失命歸泉。三問病因經幾日。日間便利幾番行。
飲食少多宜冷熱。更兼多少不同論。飲食稍通容易治。不進之時療必難。
喜冷定知心內熱。好溫乃屬臟中寒。尿色赤黃真內熱。尿清定是冷相干。
切脈是居為四末。浮沉遲數病之端。四事略陳通梗概。舉隅善反一同看。

察病輕重一首(出圖經本草)

凡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
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至於真脈。其孰能知。未病之病。

水火分治一首(出玉匱金鑰)

肝膽由來從火治。三焦包絡都無異。脾胃常將濕處求。肺與大腸同濕類。
腎與膀胱心小腸。寒熱臨時旋商議。惡寒表熱小膀溫。發熱表寒心腎熾。
十二經。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
裡熱裡寒宜越竭。表熱表寒宜汗釋。濕同寒。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
六分分來火熱寒。寒熱中停直浪舌。熱寒格拒病機深。亢則害。承乃製。
別緊寒。數熱脈。正邪標本求之真妙訣。休治風。休治燥。
治得火時風燥了。當解表時莫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表裡如或兩可攻。
後先內外分多少。治濕無過似決川。此個筌蹄最分曉。感謝軒岐萬世恩。
爭奈醯雞笑天小。

三陰三陽標本分治一首(同前)

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中濕土坐。厥陰從中火是家。陰明從中濕是我。太陽少陰標本從。熱寒二氣相包裹。風從火齦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萬病能將火濕分。掣開軒岐無縫鎖。

辨証用藥例略

一首。集見此事難知。元戎。保命等書。大抵醫之用藥。必本七方十劑。旋為增損。求合聖賢之旨。以自通變。今不得已而逐証具其方例。智者幸勿哂其拘執也。故附東垣先生立方本旨於後。可以求其旨趣為法。又如海藏云。凡治中風用藥。止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火艾為良。內經言針法多於用藥是也。其要並見針灸四書。資生等經。故不複贅云。

傷寒雜病殊非定。陰陽內外先明証。
〔陰証〕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水漿不入。面上惡寒如刀刮。
〔陽証〕身動輕。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與鼻中氣皆熱。
〔身表〕涼。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証。
〔身表〕熱。知在陽經也。名曰陽証。
〔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
〔傷食〕口無味。液不納。鼻息氣勻。脾氣通於地也。
〔外傷〕一身盡熱。先太陽也。從外而之內者。先無形也。
〔內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如火。先少陽也。從內而之外者。先有形也。
〔內外〕俱傷者。人迎氣口俱盛。或舉按皆實。大發表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多液。此內外俱傷也。凡診則先捫手心背。手心熱則內傷。手背熱則外傷。次以脈別之。証脈傷寒無所疑。攻裡解表須詳訂。
〔表〕實。麻黃湯。虛。桂枝湯。○表裡俱虛。汗之則愈。腑臟之表。桂枝麻黃各半湯。腑臟之裡。芍藥甘草附子湯。
〔裡〕實。大承氣湯。虛四逆湯。
〔中〕實。調胃承氣湯。虛小建中湯。○表裡俱實。下之則愈。 六腑之表。承氣湯。五臟之裡。承氣抵當等湯。
〔表証當汗〕脈浮。宜急汗之。用麻黃湯。脈沉。宜緩汗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裡証當下〕脈浮。宜緩下之。用小承氣湯。脈沉。宜急下之。用大承氣湯。
〔三陽〕証。汗則當急而下當緩。
〔三陰〕証。汗則當緩而下當急。
熱在表。黃芩。○寒在表。桂枝黃 附子。
熱在裡。大黃。○寒在裡。乾薑。良薑。吳茱萸。附子。○傷寒中風。發表攻裡。本自不同。如麻黃湯。太陽經表藥也。五苓散。為太陽之裡藥也。六經皆有表裡藥也。因病有內外虛實邪氣深淺不同。亦不能拘。而隨病變為治也。如傷寒論方証及諸變病方。分見保命集中。

桂枝湯二十八証。方有一十四道。麻黃湯十証。方五道。葛根湯四証。方三道。青龍湯五証。方二道。茈胡二十証。方五道。承氣湯一十七証。方三道。陷胸湯十二証。方三道。瀉心湯九証。方五道。抵當湯六証。方三道。梔子湯五証。方二道。發黃四証。方三道。五苓十五証。方七道。乾薑四逆十五証。方七道。雲岐子云。大抵脈為人之司命。故以脈為主。多從脈而少從証也。舉脈証交互二法。亦當臨時消息。從標本之化為法可也。詳見雲岐子脈訣。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桂枝湯豈應。
〔傷寒〕發汗之劑。各隨經用之。如太陽麻黃湯。少陽小柴胡湯。陽明葛根湯之類。止汗之劑。如太陰桂枝湯。少陰四逆湯之類。
〔雜病〕發汗之劑。隨病用之。如風証小續命湯。排風湯。風熱防風通聖散。痺氣寒濕不換金正氣散。五積散之類。更依傷寒法各分經用之。則無犯禁逆之害矣。○止汗之劑。如二建湯。麥煎散。知母茯苓湯之類。陽証忽得脈候弦。急宜和解莫犯禁。如傷寒少陽証。脅痛。往來寒熱而嘔。或咳而耳聾。脈尺寸俱弦者。忌發汗。忌利小便。忌下。宜小柴胡湯。漬形而汗解也。謂不可犯經禁。
陰証如見脈沉遲。正陽回陰當用意。
用正陽散。附子乾薑之類。溫之。或灸之。
脈病當分何一經。如渴便從所製例。
太陽病渴。脈浮無汗者。用五苓散滑石之類。
陽明渴。脈長有汗者。白虎湯涼膈之類。
少陽渴。脈弦而嘔者。小茈胡加栝蔞根之類。
太陰渴。脈細不欲飲。縱飲思湯不思水之類。
少陰渴。脈沉自利者。豬苓湯三黃湯之類。
厥陰渴。脈微引飲者。可少少與之。
結胸審用陷胸三。虛痞瀉心分五劑。
傷寒心下硬滿。狀若柔 。宜大陷胸丸。頭痛項強反下之。心中懊憹。邪動於膈。故陽氣內陷。心下結硬。手不可近。宜大陷胸湯。如心下按之痛。脈浮而滑。表証未罷。宜小陷胸湯。

熱痞用大黃黃連瀉心湯。陰陽不和而痞。附子瀉心湯。陰盛陽虛而痞。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選而隨証用之。非瀉心之熱。瀉心之痞也。
四時腹痛証不同。海藏例其玄所秘。
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黃耆湯之類。
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
少腹痛。厥陰也。當歸四逆湯。
重則正陽。回陽之類。
雜病腹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
丸增損當歸丸。導氣湯之類。
四時腹痛。芍藥甘草湯之類。

圖\ps16a6.bmp (缺)

如腹不滿者加棗。若滿者不加。犯病禁也。脾虛滿。 黃耆湯 芍藥停濕
如中滿勿食甘。二藥用甘引至滿所。脾實滿。 平胃散 蒼朮 燥濕
如大便秘 實痞 濃朴 枳實
如大便利 虛痞 芍藥 陳皮
痞滿燥實四証全。急治可施大承氣。
太陽陽明。大承氣湯。如大滿。則胸腹脹滿。狀若合瓦。大實則不大便也。
痞滿燥實四証備則用之。
少陽陽明。小承氣湯。痞實滿者用之。
正陽陽明。調胃承氣湯。實而不滿。腹中轉失氣。有燥屎。不大便而譫語燥實堅 証見。可用仲景小承氣湯。雜病同此。名三物濃朴湯。
大黃 芒硝 大實 燥屎
浮 手足陽明 大腸 胃
沉 手足太陰 肺 脾
痞 大滿 枳實 濃朴
大柴胡湯。治表複有裡。或脈浮。或頭痛。或惡風。或惡寒。四証或有一二尚在者。過經不解是也。或譫語妄言。或直手揚視。皆裡之急者也。欲汗之。則裡証已急。欲下之。則表証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藥加味。調和三陽。使不犯三陽禁忌。以芍藥下安太陰。令邪氣不內。以大黃去地道不通。以枳實去心下痞悶。或濕熱自利蒸。表裡証已急。通宜用之。
三焦寒熱藥所宜。濕溫中暑法猶異。
上焦熱 梔子黃芩。 上焦寒。 陳皮濃朴藿香。 中焦熱 黃連芍藥。 中焦寒。
白朮乾薑丁香。 下焦熱 黃柏大黃。 下焦寒。 肉桂附子沉香。
有一身盡熱 有一身盡寒
地骨皮瀉腎火。總治熱在外。地為陰。骨為裡。皮為表。
牡丹皮治胞中火。無汗之骨蒸。
知母瀉腎火。有汗之骨蒸。
如平旦發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用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
如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故用地骨皮散以瀉血中之火。
如瀉各經火熱。俱在主治本經氣血之藥。
(肺) 氣石膏 血黃芩 (腎) 氣知母 血黃柏
(肝) 氣柴胡 血黃芩 (心) 氣麥門冬血黃連
(脾) 氣白芍藥血生地黃 (大腸)氣連翹血大黃
(小腸) 氣赤苓茯血木通 (三焦)氣連翹血地骨皮
(膽) 氣連翹 血柴胡 (胃) 氣葛根 血大黃
(膀胱)氣滑石 血黃柏 (心包絡)氣麥門冬血牡丹皮
瀉各經之寒。俱有主治本經氣血之藥。
(肝) 氣吳茱萸血當歸 (心) 氣桂心 血當歸
(脾) 氣吳茱萸血當歸 (肺) 氣麻黃 血乾薑
(腎) 氣細辛 血黑附子 (膽) 氣生薑 血川芎
(胃) 氣生薑 血吳茱萸 (大腸)氣白芷 血秦艽
(小腸)氣茴香 血玄胡 (三焦) 氣黑附子血川芎
(膀胱)氣麻黃 血桂枝(心包絡) 氣黑附子血川芎
(上焦熱) 連翹飲子 清神散 涼膈散 犀角地黃湯
(中焦熱) 小承氣湯 洗心散 調胃承氣湯 四順清涼飲
(下焦熱) 大承氣湯 石韋散 八正散
(上焦寒) 桂附丸 鐵刷湯 胡椒理中湯
(中焦寒) 二氣丹 大建中湯 附子理中丸
(下焦寒) 還少丹 天真丹 八味丸
(氣分熱) 柴胡飲子 白虎湯
(血分熱) 清涼飲子 桃仁承氣湯
(通治大熱) 三黃丸 黃連解毒湯
(氣分寒) 桂枝加芍湯人參新加湯桂枝加附湯
(血分寒) 巴戟丸 神珠丹
(通治大寒)大已寒丸 四逆湯
熱蒸病有五蒸湯為主。隨各証虛實加減用之。方見醫壘元戎。
嘔吐血出於胃
實者犀角地黃 虛者小建中加黃連
衄涕血出於肺
犀角 升麻 黃芩 芍藥 紫參 丹參 生地黃
咯唾血出於腎
天門冬 紫菀 知母 貝母 熟地黃 麥門冬 桔梗 遠志
痰涎血出於脾
葛根 黃 黃連 芍藥 沉香 甘草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先血後便。此近血也。仲景赤小豆當歸散等方。痔漏下血及便血。子和淨固丸槐角丸。
腑臟瘧法湯液圖。更有吐截亦可治。
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桂枝加黃芩湯。
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
脾瘧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小建中湯。芍藥甘草湯。
肺瘧令人心寒。寒甚則熱。間善驚如有見者。桂枝加芍藥湯。
腎瘧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 然。手足寒。桂枝加當歸芍藥湯。
太陽証。令人腰痛頭腫。寒從脊起。先寒後熱。 然熱止。汗出難已。羌活加生地黃湯。小柴胡加桂湯。
少陽証。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小柴胡湯。
陽明証。令人先寒洒淅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光火氣乃怏然。桂枝二白虎一湯。黃芩芍藥加桂枝湯。
太陰証。令人不藥。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小建中湯。異功散。
少陰証。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小柴胡加半夏湯。
厥陰証。令人腰痛。小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四物玄胡苦楝附子湯。
上以上皆各經解表和解之劑也。

治濕熱燥脾之劑。 寶監雙解飲子 局主常山飲 易簡七寶飲
人參養胃湯 嚴氏清脾湯 三因四獸飲
消瘧母之劑 仲景鱉甲煎丸 嚴氏鱉甲飲子
消食瘧之劑 三因紅丸子
吐瘧之劑 常山飲 藜蘆散
截瘧之劑 宣明辟邪丹 辰砂丹 寶鑒溫脾散
痰嗽從來本所殊。用藥要知方各備。
風之嗽 防風通聖散 大人參半夏丸
暑之嗽 白虎湯 洗心散 涼膈散
火之嗽 黃連解毒湯 三黃丸
濕之嗽 五苓散 桂苓甘露飲 白朮丸
燥之嗽 木香葶藶散 大黃連阿膠丸
寒之嗽 寧神散 寧肺散 桂枝湯
痰氣嗽 二陳湯 橘蘇飲 導痰湯 四七湯
肺熱嗽而自汗 人參清肺飲 知母茯苓湯
咳嗽素問論玄微。各隨臟腑圖湯液。
心嗽 桔梗湯 小腸失氣 芍藥甘草湯
肝嗽 小柴胡湯 膽嘔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脾嗽 升麻湯 胃吐 烏梅丸
肺嗽 麻黃湯 大腸遺失 赤石脂禹余糧湯 桃花湯 不止可用豬苓湯
腎嗽 麻黃附子細辛湯 膀胱遺溺 苓茯甘草湯
久嗽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痰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痰飲有解表之劑 大青龍湯 參蘇飲 金沸草散
治懸飲濕痰攻下之劑 十棗湯 三因控涎丹 三花神 丸
治支飲脅滿者 金匱濃朴大黃湯
吐劑。瓜蒂散。三聖散。稀涎散之類。並出三陽可吐藥例。古今吐法。以病在頭。或在胸中。但在上焦皆可用也。
治風痰之劑 青州白丸子 天南星丸 玉壺丸 水煮金花丸
治熱痰之劑 小陷胸湯 機要小黃丸 人參半夏丸
治寒痰之劑 清肺消飲丸 實鑒溫胃丸 溫中化痰丸
理氣降痰之劑 局方四七湯 指迷茯苓丸
降氣墜痰溫補之劑 蘇子降氣湯
降痰滋陰之劑 金匱順氣丸
中風風熱與傷風。對証設施無不遂。
中風 發表之劑 寶鑒秦艽升麻湯 金匱續命湯 小續命湯排風湯
攻裡之劑 機要三化湯 子和搜風丸
發表攻裡之劑 防風通聖散 川芎石膏湯
調血養氣之劑 大秦艽湯 羌活愈風湯 天麻丸
理氣之劑 烏藥順氣散 八味順氣散
理血之劑 六合湯 愈風湯
通關透肌骨之劑 至寶丹 牛黃清心丸
發明云。凡用丹劑者。為風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龍腦牛雄等。皆入骨髓透肌骨之劑。使風邪得以外出也。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麝牛黃。恐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若中藏痰涎昏冒煩熱者宜用之。下痰鎮墜清神。
治痰通經去風之劑 青州白丸子 三生飲 省風湯
風熱 天麻散 神芎散 防風通聖散 川芎石膏湯 宣明仙術 芎散
傷風分六經用藥。可謂發諸家之本末。如足太陽經用桂枝湯。足陽明用杏子湯。足少陽用柴胡加桂湯。足太陰用桂枝芍藥湯。足少陰用桂附湯。足厥陰用八物湯。其方以桂枝三味。加以各經之藥。皆是辛溫解表之劑。與傷寒傳變相似。此六方以盡其變也。
辛平解表之劑 消風百解散 川芎茶調散 消風散
辛涼解表之劑 柴胡升麻湯
辛溫解表之劑 小續命湯
辛涼解表攻裡之劑 錢氏大青膏 防風通聖散
泄痢治之勿參差。升汗實腸分注利。

〔泄瀉〕

治濕之劑 胃苓湯 茯苓湯 五苓散 機要白朮芍藥湯
治風之劑 神朮散 胃風湯 蒼朮防風湯 機要防風芍藥湯
治熱之劑 局方戊己丸
治暑之劑 來複丹 香薷飲 桂苓甘露飲
治寒之劑 白朮湯 理中湯 機要漿水散
治風寒之劑 本事曲芎丸
止澀之劑 仲景桃花湯 實腸散 真人養臟湯
去積之劑 本事溫脾湯
升發之劑 東垣升陽除濕湯 益胃升陽湯 升陽除濕防風湯
調補脾胃之劑 錢氏白朮散 易簡白朮湯

〔滯下諸痢〕

治熱之劑 黃連阿膠丸 芍藥柏皮丸 導滯湯 仲景白頭翁湯

機要黃芩芍藥湯

治寒之劑 局方桃花丸 嚴氏當歸丸 訶黎勒散
冷熱之劑 古方駐車丸 局方香連丸 戊己丸
治風濕之劑與泄瀉方選而用之
治暑之劑 黃連香薷飲 桂苓甘露飲
攻下之劑 大承氣湯 宣明玄青丸 導滯湯
消積之劑 脾胃論聖餅子 元戎聖功丸
止澀之劑 仲景桃花湯 真人養臟湯 水煮木香丸 宣明香連丸 嚴氏禹余糧丸
收斂之劑 嚴氏烏梅丸 元戎烏梅散
補劑 十全大補湯
噤口痢 倉 湯
百一選方澹寮方
六經頭痛無牙疼。各以引經為佐使。

〔諸經頭痛〕

陽明頭痛自汗發熱 白芷
少陽頭痛脈弦往來寒熱 柴胡
太陽頭痛惡風惡寒 川芎
太陰頭痛痰實體重腹痛 半夏 蒼朮
少陰頭痛手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逆為寒厥 細辛
厥陰頭痛 吳茱萸
虛頭痛 黃耆 當歸
巔頂痛 本
眉棱痛 白芷 羌活
有一身盡痛。疏風秦艽羌活湯之類。除濕守真除濕丹之類。

〔傷寒頭痛〕

太陽經無汗麻黃湯 有汗桂枝湯
陽明經 白虎湯
少陽經 小柴胡湯
太陰脈浮 桂枝湯 脈沉理中湯
少陰脈沉發熱 麻黃附子細辛湯
厥陰經 桂枝麻黃各半湯

〔諸牙齒痛治例〕

治風熱牙疼。喜冷惡熱。 生地黃。牡丹皮。當歸。升麻。黃連。
治寒多熱少牙疼。 草豆蔻。細辛。升麻。骨灰。當歸。黃連。防風。
治大寒犯腦。牙齒疼痛。 白芷。桂枝。升麻。吳茱萸。草豆蔻。 本。
治寒邪風邪犯腦疼牙痛。 細辛。白芷。桂枝。麻黃。骨灰。羌活。升麻。防風。
治人口臭不可近。牙齒疳蝕。牙齦肉脫落血不止。東垣神功丸。
治蟲牙疼蝕動甚者。取蟲或熏之。蓋手足陽明濕熱甚而生蟲也。
熱痛涼膈散。疳蝕出血者。桃仁大黃下之。
陽明經標有風濕客痛。大戟。芫花。細辛。蒼耳葉。花椒。小麥。
標有血滯。經郁而痛。用蔥白。艾葉。黑豆。花椒。
或風毒腫痛。細辛。草烏白芷。
化蟲治積本其因。甚者隨例當默識。

〔諸積藥例〕

肉積。 砂。巴豆。甚者信石。
酒積。干葛。神曲。麥 。甚者甘遂。牽牛。
血積。當歸梢。桃仁。甚者水蛭。虻蟲。
氣積。木香。檳榔。甚者枳殼。牽牛。
水積。牽牛。澤瀉。郁李仁。甚者芫花。甘遂。大戟。
涎積。雄黃。膩粉。甚者瓜蒂。甘遂。
食積。砂仁。香附。牽牛。甚者礞石。巴豆。
痰積。半夏。南星。甚者瓜蒂。黎蘆。
癖積。三棱。蓬朮。甚者甘遂。蠍梢。
蟲積。寶鑒化蟲丸。補金散。
膈噎方隨治十般。寒熱明分散與丸。

〔十般膈氣〕

冷膈 熱膈 風膈 氣膈 痰膈 憂膈 悲膈 喜膈 水膈 食膈 皆病源也
寶鑒十膈氣散 五膈嘉禾散 木香流氣散
治喘滿痰嗽悶冒壅滯成熱膈 寶鑒人參利膈丸
治五噎寒膈 寶鑒漢防己散 豆蔻散
破經調血微行衛。補氣猶滋血乃安。
調諸經閉而不行方。兼行其氣者。溫經湯。通經丸。
經血虛實
經因氣結不通。實痛者玉燭散。血虛四物湯。
血虛寒小腹痛。增損四物湯。薑黃湯。
血虛寒熱勞倦者。逍遙散。
經過作痛良方。當歸散。小柴胡湯。合四物之類。
經行而痛良方。桃仁散。
去惡血活血。當歸梢。蘇木。紅花。
經水暴下崩漏不止。蒲黃散。寶鑒 涼血地黃湯。備金散。
乾血氣經不行。大全良方。琥珀散。桃仁散之類。
血積 瘕良方。通經丸之類。
諸虛不足
髓竭不足。生地黃。當歸。
肺氣不足。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
心氣不足。上黨參。茯神。菖蒲。
肝氣不足。天麻。川芎。
脾氣不足。白朮。白芍藥。益智。
腎氣不足。熟地黃。遠智。牡丹皮。
膽氣不足。細辛。酸棗仁。地榆。
神昏不足。朱砂。預知子。茯神。
非天雄。不能治上焦之陽虛。
非附子。不能治下焦之陽虛。
天真丸。三建丹。皆補陽虛之劑也。
地黃丸。滋腎丸。皆補陰虛之劑也。
補陰虛陽竭。仲景八味地黃丸。
調陰陽升降脾胃之氣飲食勞役者。補中益氣湯。隨証加減用之。此補氣滋血之大法也。
補元氣須用人參。黃耆。
補胃虛。進飲食。陳皮。人參。甘草。
補三焦元氣。調和諸藥共力成功者。炙甘草。
治諸虛痛宜調理。實痛唯施下乃痊。
脅下痛。往來熱。用柴胡。丹溪龍薈丸。
氣刺痛。用枳殼。以引經藥導之。
血刺痛。用當歸。
莖中痛。用甘草梢。
胃脘痛。用草果。
內傷物食諸痛。備急丹之類。
心痛藥。臨時隨証為用。當分寒熱虛實。
寒痛。鐵刷湯。 熱痛。瀉心湯。 氣痛。木香乳香之類。 血痛。四物湯。
臂痛。用蒼朮。半夏。南星。陳皮。香附。茯苓之類。
腰痛。 腎虛者。杜仲。補骨脂。 瘀血作痛。桃仁紅花。 濕熱而痛。用蒼朮。杜仲。黃柏。川芎之類。或子和煨腎散。 痰者南星。
閃肭打擊。諸實痛者。宜當歸承氣等湯下之。
眼暴赤腫瀉諸熱。喉痺淋癃治亦然。

赤腫及痛

氣實而熱腫。用涼膈散。
氣虛而熱腫。用清心蓮子飲。
血實而熱腫。犀角地黃湯。柴胡之類。
血虛而熱腫。四物湯。黃連之類。
風熱目赤。或自淚。用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湯之類。
內障青盲雀目。羊肝丸。瞀昏翳膜。明目地黃丸之類。

喉痺

輕者甘桔湯 涼膈散
腫痛者僵蠶大黃
閉者膽礬 巴豆入明礬枯過者 雄黃 塵煤 芒硝等吹之皆可選用
淋赤白濁 痛
白屬氣熱而淋 八正散 寶鑒海金砂散
赤屬血熱而淋 導赤散 石韋散
內傷痞郁及氣滯。脹滿當分熱與寒。

東垣內傷法

消食強胃 枳朮丸 丁香爛飯丸 寬中進食丸
傷冷物胃脘痛 感應丸 木香見唄丸 草豆蔻丸 備急丹
虛痞者氣也 實痞者物也 非白朮不能行濕 非枳實不能消痞
五志所過。非藥可治者。五勝為宜。
憂勝怒。肝屬木。在志為怒。過節則反自傷。故曰怒傷肝。故以所勝者製之。
恐勝喜。心屬火。在志為喜。過節則反自傷。故曰喜傷心。故以所勝者製之。
怒勝思。脾屬土。在志為思。過節則反自傷。故曰思傷脾。故以所勝者製之。
喜勝憂。肺屬金。在志為憂。過節則反自傷。故曰憂傷肺。故以所勝者製之。
思勝恐。腎屬水。在志為恐。過節則反自傷。故曰恐傷腎。故以所勝者製之。
六郁隨丹溪越鞠丸加減用之。
〔氣〕香附 蒼朮 撫芎
〔濕〕蒼朮 撫芎 白朮
〔痰〕海石 香附 栝蔞 半夏
〔熱〕香附 撫芎 青黛 蒼朮 山梔
〔血〕桃仁 香附 紅花 撫芎 青黛
〔食〕蒼朮 神曲 香附 山楂 針砂
氣鬱。乃因憂愁思慮甚多所成。
局方分心氣飲 木香分氣飲 七氣湯 鹽煎散 蟠蔥散之類
氣虛氣弱者 陳皮 黃耆 人參
氣實氣結者 青皮 濃朴 木香 沉香
熱脹。及中滿鼓脹。氣脹。水氣脹。大熱脹。寶鑒中滿分消丸。
寒脹。及中滿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脈沉虛弱者。宜中滿分消丸。
大實腹滿。大小承氣湯選用之。
虛脹。則升降其氣。陳皮。濃朴。升麻。柴胡之類。
水氣實滿宣明神金散。十棗湯之類。
十二經中但有瘡。皆血結氣聚。必用連翹於諸托裡散內。出瘡毒。消瘡腫。黍粘子。
瘡出膈以上。須用防風上節。羌活。桔梗。
瘡出身中以下。須用洒水各半煎藥。
瘡堅而潰者。昆布。廣朮。三棱。
瘡痛者。黃芩。知母。黃連。
瘡出而嘔吐者。半夏。生薑。
瘡出而渴悶者。黃連。
大便燥結而常難者。桃仁。麻子仁。郁李仁。
上焦有瘡。須用黃芩。
中焦有瘡。用黃連。
下焦有瘡。用黃柏。知母。防風。瘡藥中用皂角針者。以其能引藥直達入瘡也。
疔瘡惡腫。初起甚者。有用毒藥攻。如穿山甲。蟾酥。枯礬。全蠍。乳香。信石。輕粉。蝸牛。蜈蚣之類也。
必先歲氣分時令。三法隨宜大意完。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隨四時用之。為去病之藥。不可犯時禁。 〔春〕防風。升麻。
〔夏〕黃芩。知母。白芍藥。 〔秋〕澤瀉。茯苓。 〔冬〕桂薑。
三法藥
吐劑如瓜蒂。銅綠。齏汁。滄鹽。可以吐痰。梔子。豆豉。吐傷寒懊憹。黃連。黃芩。
吐風熱。苦參。藜蘆。吐中風。常山吐瘧。木香。濃朴。吐氣鬱。當隨証用用之。
汗劑如桂枝。麻黃。五積敗毒。皆發汗辛熱之藥也。升麻。葛根。解肌逼毒。皆辛溫之汗藥也。大小柴胡飲子。若寒之汗藥也。通聖當歸飲子。皆辛涼之汗藥也。通聖當歸飲子。皆辛涼之汗藥也。故外寒內熱。宜辛涼。外熱內寒。宜辛溫之類。下劑如枳實。檳榔。杏仁。下氣之痞滯也。巴豆膩粉下諸積。大黃。朴硝下諸熱。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下諸水。石蜜。郁李仁。豬羊血。下燥。當擇氣味。隨証選而用之。
欲求活要知方製。試舉元戎掌上看。
王海藏醫壘元戎。備見加減用藥例。今以六氣分方製法陳於下。臨証當審內外虛實。加減如元戎用之可也。
風製法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甘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防風通聖散 防風天麻散 消風散 排風散 小續命湯 防風湯
暑治法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桂苓甘露飲 白虎湯 玉壺丸 益元散 玉露散 石膏湯 濕製法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鹹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朮木香散 葶藶木香散 橘皮白朮散 桂苓白朮散 大橘皮湯 益元散
火製法 火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黃連解毒湯 涼膈散 諸承氣湯 八正散 調胃散 神芎丸 瀉心湯
燥製法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 麻仁丸 脾約丸
寒製法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薑附湯 四逆湯 二薑湯 附子理中湯 大己寒丸 朮附湯
東垣立方本旨
夫脾胃虛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氣受邪。須用黃耆最多。人參 甘草次之。脾胃若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氣短損其元氣。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溫。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縮者宜多用之。經云。急者緩之。白朮苦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胃中清氣在下。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耆甘草 甘溫之氣味上升。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二味苦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清氣上升也。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又能助陽氣之升以散滯氣。
助諸甘辛為用也。脾胃氣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發之氣。榮血大虧。陰火熾盛。是血中伏火日漸煎熬。血氣日減。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 。 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溫之劑生陽氣。陽旺則能生陰血。更以當歸和之。是名補中益氣湯。或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能消陰中之伏火。如煩不止。少加生地黃補腎水。腎水旺而心火自降。如心氣浮亂。更以朱砂安神丸鎮固之。補中益氣湯加減例略。
如心下痞或痛中寒者加附子
痞而腹脹加枳實濃朴木香砂仁
痞而有痰脈緩加半夏黃連
心下痞不能食加生薑陳皮
心下痞劣悶者加芍藥黃連
頂痛腦痛加 本細辛
嗌痛頷腫脈洪面赤加黃芩桔梗鼠粘子
腹中痛加白芍藥在寒時加益智豆蔻
頭痛加蔓荊子川芎
脅下痛倍加柴胡

傷寒汗吐下禁例略(三首集見傷寒論)

咽喉閉燥莫發汗。淋家若治同斯斷。瘡家發汗瘡即愈。猶畏表虛作痙變。汗多又發必恍惚。亡血發之自寒栗。榮氣微或衄吐人。不可汗此奪血証。陰陽俱虛本不宜。陽盛陰虛汗之忌。心 之悸者汗不須。津液和時形自漬。太陽少陽病合作。頭項強痛或眩悶。時又結胸心下痞。法刺大椎汗卻未。脈弦而細雖頭疼。發熱只屬少陽經。法當下之不可汗。汗則譫煩悸不寧。上下左右有動氣。如若發之他病至。諸脈得數微弱動。濡弱弦微上下易。嗽極煩吐似瘧形。有寒無熱虛而栗。厥而脈緊本少陰。不可汗此諸病勢。咳而遺溲諸厥逆。又有病之微汗出。類中風熱更頭疼。汗藥施之恐增劇。心中懊憹自宜吐。太陽脈細吐之誤。寸脈微浮胸痞硬。氣上沖咽吐可用。少陽中風耳自聾。目赤心煩吐不中。胸中實則可越之。膈上有寒越又禁。食留上脘支厥冷。吐法施之氣自順。中風痰實猶可施。嘔吐咯血吐還忌。此其大法春所宜。中病則止不盡劑。陽虛陰盛下勿用。外証未罷猶為禁。太陽陽明喘而滿。只可汗而逆自定。下於汗後脈浮者。此為施早轉逆甚。結胸臟結實可攻。臟結無熱未可同。結胸煩躁脈浮大。此其危殆難所通。病先解表後攻痞。攻之早者協熱利。嘔多心滿合面紅。諸病陽明下不中。溏而不滿勿大推。微和胃者小承氣。汗出溲行下非閉。可下宜行蜜道劑。裡証赤澀脈弦遲。勿以下之為可治。諸虛脈弱反寸關。四肢厥逆攻亦難。動氣咽塞下虛極。慎勿下攻誠定式。

針法(一首以下並出針經)

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按揉令氣散。陷穴故教深。持針安穴上。令他嗽一聲。隨嗽歸天部。停針再至人。再停歸地部。待氣候針沉。氣若不來至。指甲切其經。次提針向病。針退天地人。先以揉按令其氣散。次掏穴定力。重此最好。右手持針。安於穴上。隨令患者嗽一聲。左右用針轉入天部。皮膚之間也。少時左右進至人部。肌肉之間也。再少時進至地部。筋骨之間也。凡穴當一寸許。如此作三次進之。大抵疼痛實瀉。麻痺虛補。經云。針法手如握虎。如待貴人。凡取穴手指。前哲又有八法。彈而怒之。迎而奪之。使經氣腹滿。令邪氣散而正氣行也。循而捫之。隨而濟之。撫摩上下。見動脈之處。攝而按之。推而納之。以手指加力按所針之穴。使邪氣泄而易散。病者不知其針。爪而下之。切而散之。方寸既見。其穴端正。使針易入不瘥。病患亦不知其痛。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隨吹隨左轉。逐歸天地人。待氣停針久。三彈更熨溫。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瀉欲迎經取。吸則內其針。吸時須右轉。依次進天人。轉針仍複吸。依法要停針。出針吹出氣。搖動大其門。

凡出針不可猛出。必須作兩三次。徐徐轉而出之。則無血。若猛出者。必見血也。有暈針者。奪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左不回。卻再取右。女亦然。此穴正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即是蝦蟆兒上邊也。從肩至肘。正在當中。凡刺之道。必須知禁忌。經云。毋刺渾渾之脈。之熱。漉漉之汗。如大風大雨。嚴寒盛暑。卑濕煩躁。便黑吐血。暴然失聽。失明。失意。失便溺。失神。及七情五傷醉飽。皆不可刺。乘車馬遠來。亦候氣。血定。然後刺之。

大乙人神(一首)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春分左脅倉門震。乙卯日見定為仇。立春戊辰己巳巽。陰絡宮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值膺喉離首頭。立秋玄委宮右手。戊申己未坤上游。秋分倉果西方兌。辛酉還尋右脅謀。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己亥乾位收。冬至坎方臨葉蟄。壬子腰尻下竅流。五臟六腑並臍腹。招遙諸戊己中州。潰治癰疽當須避。犯其天忌疾難瘳。

血忌(一首)

行針須明血忌。正丑三寅二未。四申五卯六酉。七辰八戌九巳。十亥十一月午。臘子更逢日閉。

逐年尻神

(一首上古尻神法一歲起宮二歲來加辰逐年飛九宮) 坤踝尻神震齒牙。巽頭口乳並無瘥。中宮正作肩尻位。乾背那堪面目遮。兌宮手膊難砭灸。艮項腰間艾莫加。離宮膝肋針難下。坎肘都來肚腳家。

逐日人神(一首)

初一十一二十一晷。足拇鼻柱手小指。初二十二二十二。外踝發際外踝位。初三十三二十三。股內牙齒足及肝。初四十四二十四右。腰間胃脘陽明手。初五十五二十五並。口內遍身足陽明。初六十六二十六同。手掌胸前又在胸。初七十七二十七。內踝氣衝及在膝。初八十八二十八辰。腕內股內更在陰。初九十九並二十九。在尻在足膝脛後。初十二十三十日。腰背內踝足跗覓。

禁針穴(一首)

禁針穴道要先明。腦戶囟會及神庭。絡卻玉腕角孫穴。顱囟承泣隨承靈。神道靈台膻中忌。水分神關並會陰。橫骨氣衝手五裡。箕門承筋並青靈。更加臂上三陽絡。二十二穴不可針。孕女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倫。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無妊娠。外有雲門並鳩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時人悶到。三裡急補人還平。

禁灸穴(一首)

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啞門及風府。天柱素 臨泣上。睛明攢竹迎香數。未 顴 系竹空。頭維下關與脊中。肩貞心俞白環瑜。天牖人迎共乳中。周榮淵液斧鳩尾。腹哀少商魚際位。經渠天府及中沖。陽關陽池地五會。隱白漏谷陰陵泉。條口犢鼻兼陰市。伏兔髀關委中穴。殷門申脈承扶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