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脈法

脈經曰:脈來 者為虛 緩者為虛 微則為虛 弱為虛 濡為虛 弦為中虛 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 脈小者血氣俱少。

內經曰: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 然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

要略曰:脈芤為虛 脈沉小遲者脫氣。

虛損脈証

難經曰: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于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然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病機機要論曰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也,自上而損者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自下而損者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論曰心肺損而色蔽腎肺損而形痿榖不能化而脾損感此病者皆損之病也,漸漬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謹按難經論損脈証者謂因勞損其形體血脈臟腑內外因也,故治法宜調養之以上論者謂因虛外感也,然傷寒中暑初感必先足太陽今歸之於手太陰足少陰者蓋肺主皮毛腎主骨爾若此則因虛外感不獨傷於足經也,但足經傷寒有傳變恐不可作損証論乎。

論虛為陰氣不足

丹溪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屬陽而運于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故人身之陰陽其消長亦視月之盈虧焉夫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于乳哺水穀之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而為人父母古人必待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於成而古人之善於保養也,錢仲陽腎有補無瀉正是此意。又按禮記注曰:惟五十然後養陰者有以加,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經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非吾之過論也。或曰仰觀俯察乎,天地日月既若是之不同何寒暑溫涼之見於四時者又如此之相等 而無降殺也,曰動極複靜靜極複動猶人之噓吸也,寒者吸之極氣之沉也,熱者噓之極氣之浮也,溫者 噓之微氣之升也,涼者吸之微氣之降也,一噓一吸所乘之機有以使之宜其相等而無降殺此以流行 之用而言前以大小虛實言者蓋其對待之體也。或曰遠取諸天地日月近取諸男女之身曰有餘曰不足吾知之矣。人在氣交之中今欲順陰陽之理而為攝養之法如之何則可曰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於動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雖不交會亦暗流而滲漏矣。所以聖賢只是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藉肺金為母以補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然資其化源也,古人以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于愛謹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內經,又曰藏精者春不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大氣潛伏閉臟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升動發生之本若於此時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氣不輕浮焉有溫熱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大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空亦為一月之虛大風大霧虹電飛雹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動又皆為一日之虛若病患初退瘡痍正作尤不止於一日之虛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論春夏劇秋冬瘥而脈弦大者正世俗謂注夏病也,若犯此四者之虛似難免此夫當壯年便有老態仰事俯育一切●廢與言至此深可驚懼古人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夫以溫柔之感于體聲音之感於耳顏色之感於目馨香之感於鼻誰是鐵心漢不為動善養生者於此五個月出居於外苟值一月之虛一日之虛亦宜暫遠帷薄久自珍重保全天和庶可以滋助化源水得所養陰無虧必與陽齊平然後陽得所附而無飛越之尤遂成天地交之泰何病之可言願相與遵守期無負敬身之教幸世。
謹按人身肖天地一氣實同陽有餘陰不足而常若是此其道也,故有起居不時七情六欲而增虛極者多在陰爾但世俗不審此理往往補陽是以先生論此誠千古不傳之妙實啟後人之盲 也,且於內經謂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二候救之弗能傷也,旨趣為明白養生者最宜玩味。

論虛為勞倦所傷

東垣曰:經云陰虛生內熱(云云見熱門)又云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于言語動作喘之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火熱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者是也,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以黃耆建中湯 治之之意也。
謹按丹溪先生曰治病之方先顧原氣蓋謂諸病多因虛致故也。是以勞倦之証其因甚多,東垣丹溪論治詳矣。然比之虛損証不同有因病致虛者如傷寒暑飲食後,或久病所致之類是也,因虛致損者如病後形瘁痿弱勞瘵之類是也,此則虛損皆與勞倦不同大抵因病致虛則為輕蓋病勢尚淺原氣未虛也。 至病初愈而複勞,或複飲食勞倦,或房勞七情六欲陽瘁陰弱加至羸損此因虛致損則為重病勢已過原氣已索故也。愚謂此當分治如因病致虛及勞倦不足與以下諸証兼虛者宜從東垣丹溪之論治之,因虛致損者又當於東垣丹溪論治而推充行之可也。

論虛証為痿

詳見痿門。

論虛証發熱

詳見熱門。

論虛証惡寒

詳見寒門。

論虛証為瀉痢

詳見滯下門。

論虛証似中風

詳見中風門。

論虛為頭痛頭眩

詳見各門。

論虛証夾痰有似邪祟

丹溪曰:血氣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夫血氣俱虧痰客中焦妨礙升降不得運用,以致十二宮各失其職,視聽言動,皆有虛妄,以邪治之,焉能愈病。憲幕傅兄之子年十七,暑月因勞而渴,恣飲梅漿又連得大驚三四次,妄言妄見,病似邪鬼,兩脈皆虛弦而沉數,予曰數為有熱虛弦是大驚,又酸漿停於中脘,補虛清熱,導去痰滯,病乃可安。與參朮陳皮茯苓芩連等濃作湯入竹瀝薑汁與浹旬未效眾皆尤藥之未對予知其虛之未回痰之未導仍與前藥加荊瀝又旬餘而安外弟一日醉飽後亂言妄見且言伊芳兄生前事甚的乃叔叱之曰食魚肉與酒大過痰所為耳灌鹽湯一大碗吐痰一升許汗因大作困睡一宵而安又金氏婦壯年暑月赴筵回乃姑詢其座次失序自愧因成病言語失倫其中,又時間一句曰奴奴不是兩脈皆弦而數予曰非鬼神乃病也,但與補脾導痰清熱數日自安其弟不信以數巫者噴水而咒之旬餘而死,或曰病無鬼以邪治之何至於死曰暑月赴筵外境蒸熱辛辣適口內境鬱熱而況舊有積痰加之愧悶其痰與熱何可雲喻今乃驚以法尺是驚其神而血不寧也,噴以法水是冷密其肌汗不得泄也,汗不得泄則熱內燔血不得寧則陰消而陽不能獨立也,不死何俟。或曰外台秘要有禁咒一科庸可廢乎,予曰移精變氣乃小術耳可治小病若內有虛邪外有實邪自有定法符何能也。 惟符水可治膈上熱痰一呷涼冷豈不清快若內傷而虛與冬令嚴寒符水入口必冰胃而死斯言也,可與識者道。

論原氣陷下因虛所致

內經曰:感虛乃陷下也。
謹按針經曰:陷下則灸之夫病有邪氣陷下正氣陷下者也,然經謂邪氣陷下者是經虛氣少邪入 故曰感虛乃陷下也,故諸邪陷下在經者宜灸之正氣陷下者若東垣所謂飲食勞倦內傷元氣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於中焦藥以扶持元氣胃氣是也,然用藥亦有輕重輕者用升浮之劑如補中 益氣湯益胃升陽湯之類是也,重者宜用劫劑來複丹靈砂丹之類是也,沉諸邪陷下宜灸之証亦有標 本不同論見寒門方後。

論精氣奪則虛(奪謂精氣減少如奪去也,出內經通評虛實論)

謹按人稟沖和之氣而生身有三曰元精曰元氣曰元神者本身中之真精真氣真脈也,夫精乃腑臟之真非榮血之比故曰天癸氣乃腑臟之大經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脈為天真委和之一氣經謂其名有三曰命之本氣之神形之道其機運升降皆隨氣而動因血而榮精氣資始相生不失以養一身為人之司命形質之體用也,至若精不足則氣失資化氣不足則血失所營血不足則氣無所附天真散亂則氣血精神無所稟命矣。是以相生長養之道精化氣氣 生神而皆稟乎,身中臟腑之真也,夫氣血從乎,榮衛榮衛又宗乎,經隧榮衛者精氣之化為先天清濁之 始經隧者胃之水穀氣化此經隧不能不生榮衛榮衛不能不散而養經脈經脈不能不順而資天真為生養涵容造化形質理之然也,凡人之視聽言動壯壽皆此理之常也,疾病盲 關格夭折皆此理之失 也,故有精神氣血不足則病真脈散亂則死者皆由平日攝養之過與不及動止之不逾常度也,經云出 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然房勞甚則精血竭而神無所依氣無所附則忽致暴絕也,竊嘗 第究先哲經義濟生微旨益氣之補肺補精之滋腎皆滋其化源也,蓋人之精血而常不足加之數奪其真資化失則榮氣乃虛虛則衛氣不固精亦滑奪腎氣竭而陰微不能與胃氣上升以接清陽之氣故病 多頭重,或痛氣弱而食少元氣下陷脈即微弱外散欲絕而虛洪,或見損脈此實元精不足之所致非有 外感賊邪之病也。

論形氣不足有餘用補瀉法

東垣曰:黃帝雲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 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複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按釋云聖人垂慈仁之心已詳矣。不合立言,誠恐市井莊農山野間,不知文理,故以俚語開解之,云但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是為病氣有餘,乃邪氣騰也,急瀉之以寒涼酸苦之劑,若病來潮作之時,神氣困弱者,為病氣不足,乃真氣不足也,急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不問形氣有餘並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不足者補之,有餘者瀉之。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喘息也,形謂皮肉筋骨血脈也,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其氣者審口 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也,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者為不足故曰形氣也,乃人之身形中氣血也。 當補當瀉令不在於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病氣增加者是邪氣勝也,急當瀉之如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及懶語者是真氣不足急當補之若病患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乃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宜補之以甘藥不可以盡劑不已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取之。

論無病好補之誤

子和曰人之好補者有無病而補有有病而補,或咨之庸醫,或問諸游客庸醫以要用相求故所論 者輕輕之則草木而已草木則蓯蓉牛膝巴戟菟絲之類游客以好名自高故所論者重重之則金石而已金 石則丹砂起石硫黃之類吾不知此為補也,而補何臟乎,以為補心耶而心為丁火其經則手少陰熱則瘡瘍之類生矣。以為補肝耶肝為乙木其經則足厥陰熱則掉眩之類生矣。脾為己土而經則足太陰以熱補之則病腫滿肺為辛金而經則手太陰以熱補之病憤鬱心不可補肝不可補脾不可補肺不可補 莫非為補腎乎,人皆知腎為癸水而不知其經則子午君火焉補腎之火火得熱而益熾補腎之水水得 熱而益涸既熾其火又涸其水上接於心之丁火火獨用事肝不得以製脾土肺金不得以製肝木五臟 之極傳而之六腑六腑之極遍而之三焦則百病交起萬疾俱生小不足言大則可懼不宜則中不中則暴喑而死矣。以為無病而補之者所得也,且如有病而補之者嘔而補吐而補泄而補痢而補瘧而補咳 而補勞而補產而補嘔吐則和胃丸丁沉煎瀉痢豆蔻丸御米殼散咳嗽則寧神散勞不桂附則山藥產 不烏金則黑神吾不知此為補果何意耶殊不知嘔得熱而愈酸吐得熱而愈暴泄得熱而清濁不分痢 得熱而休息繼至瘧得熱而進不能退咳得熱而濕不能除勞得熱而火益煩產得熱而血愈崩蓋如是而死者八九生者一二死者枉生者幸幸而一生憔悴之態人之所不堪大抵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是則補之義也,陽有餘而陰不足則當損陽而補陰陰有餘而陽不足則當損陰而補陽熱則芒硝大黃損陽而補陰也,寒則乾薑附子損陰而補陽也,豈可以熱藥云乎哉,而寒藥亦有補之義也。經曰:因其盛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此之謂也。
謹按仲景論傷寒脈結代為血氣虛衰不能相續而用炙甘草湯實補虛之法也,殊無常補之例後世俗 往往例用常補故子和極論其弊善莫大矣。但所言大黃芒硝損陽而補陰是指仲景所謂陰陽虛盛之 意非補不足之法也,學人當審東垣丹溪之論則可以擴充矣。又曰人知補之為利而不知補之為害也,論補者蓋有六法平補峻補溫補寒補筋力之補房室之 補以人參 黃耆之類為平補以附子硫黃之類為峻補以豆蔻官桂之類為溫補以天門冬五加皮之類為寒 補以巴戟蓯蓉之類為筋力之補以石燕海馬起石丹砂之類為房室之補此六者近代之所謂補者也。 若施之治病非徒功效疏闊至其害不可勝言難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言肝木實而肺 金虛瀉心火補腎水也,以此論之前所謂六補者了不相涉試舉補之所以 為害者皆溫補之罪也,內經雖言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氣屬陽天之所以食人者血屬陰地之所以食人者戒 乎,偏勝非便以溫為熱也。又若經曰:損者補之勞者溫之此溫乃溫存之溫也,豈以溫為熱哉又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者此欲權衡之得其平也。又烏在燔針壯火煉石燒砒硫薑烏附然後為補哉所 謂平補者使陰陽兩停是已奈時人往往惡寒喜溫甘受酷烈之毒雖死而不悔也,可勝嘆哉!

寶鑒曰:諺云無病服藥如壁裡安柱此無稽之說為害甚大夫天之生物五味備焉食之以調五臟 過則生疾至於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食之補精補氣倘用之不時食之不節猶 ,或生疾況藥乃攻邪之物無病而可服哉聖濟經云彼修真者弊于補養輕餌金石藥陽劑剛勝病起則天癸竭而榮涸陰劑柔勝病生則真火微而衛散一味偏勝一臟偏傷安得不病唐孫思邈言藥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裴 諫憲宗曰夫藥以攻疾非朝夕常用之物況金石性酷烈有毒又加煉以火氣,非人五臟所能禁至於張皋諫穆宗也,亦謂神慮清則血氣和嗜欲多而疾 作夫藥以攻疾無疾不可餌也,故昌黎伯銘李子之墓曰:余不知服食說起自何世殺人不可計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今直取目見親與之游而以藥敗者六七公以為世誠今複取目見者三四人皆無故求益生之祥病反生焉,或至喪身壁裡安柱果何如哉且夫高堂大廈梁楝安墓址固壞塗毀 柱于壁中甚不近人情潔古老人雲無病服藥乃無事生事此誠不易之論人之養身幸而五臟安泰六腑和平謹于攝生春夏奉以養生之道,秋冬奉以收藏之理,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少思寡欲,恬澹虛無,精神內守,不藥之藥也。噫前人既往不可咎矣。後人其鑒焉謹按近世俗謂壁裡安柱為安鼠安鼠則必致穿壞垣壁矣。此無病服藥致無事生事斯為近理然亦必古人之深戒也,後世俗因為柱字之語說爾不然則因有所化之矣。

論局方用諸熱藥補虛之失

丹溪曰:虛者補而養之局方何例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不無實實虛虛之禍若曰菟絲子丸之治腎虛金釵石斛丸之治氣不足茴香丸之治臟虛冷玉霜丸之治氣虛養正丹之治諸虛朴附丸之治脾虛弱按氣丹之治真元虛四神丹之治五臟虛蓯蓉大補丸之治元臟虛鐘乳白澤丸之治諸虛三健湯之治氣不足甚者內聚丹劑悉曰補脾胃補腎補五臟補真氣而方各條下曰口苦面黃曰氣促喘急口淡曰舌澀曰噫酸曰舌乾曰溺數曰水道澀痛曰唇口乾燥等証悉是明具熱論如何類聚燥熱而謂可以健脾溫胃而滋腎補氣乎,又骨碎補丸 治肝腎風虛乳香宣經丸 治體虛換腿丸 治足三陰經虛,或因感風而虛,或因虛而感寒既曰體虛肝腎虛足三陰經虛病非輕小理宜補養而自然銅半夏威靈仙荊芥地龍川楝烏藥防風牽牛靈脂草烏羌活石南天麻南星檳榔等疏通燥疾之藥俱補劑之大半果何以補虛乎,地仙丹既曰補腎而滋補之藥與 燥走竄之藥相半用之腎惡燥而謂可以補腎乎,借曰足少陰經非附子輩不能自達八味丸仲景腎經藥也,八兩地黃以一兩附子佐之觀此則是非可得而定矣。

虛損治法

調理之劑

金匱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治諸脈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人夢交

桂枝 白芍 生薑(各三錢) 甘草(一錢) 大棗(一枚) 龍骨 牡蠣(各三錢)
上 咀,水煎,食前服

小建中湯 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

桂枝 甘草(炙各三錢) 大棗(二枚) 白芍 生薑(二錢) 阿膠(炒一合)
上 咀,水煎

黃耆建中湯 治虛勞裡急諸不足

前方加黃 (二錢)

炙甘草湯 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二錢炙) 桂枝 生薑(各一錢半) 麥門冬(一合) 麻子仁(一合) 人參 阿膠(各一錢) 大棗(二枚) 生地黃(三錢)
上 咀,水煎入酒些小日作三四料服

局方人參養榮湯

方見熱門

按以上諸方並太陽例藥也。

十味人參散
人參黃耆散
東垣補中益氣湯 方並見熱門

益胃升陽湯血脫益氣古聖人之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發之氣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故先理胃氣人之身內榖為寶
前方加炒曲(一錢半) 生黃芩(瀉盛暑之伏庚金肺逆每服少許秋涼去之)
上 咀,水煎。
按以上諸方並少陽例藥也,東垣云表虛用桂枝黃 裡虛用人參芍藥以上方有兼用者治表裡俱虛也,然觀其法有辛溫甘溫甘寒主治之別苦寒酸苦之佐升降奇耦之意皆異者蓋虛中有兼寒兼熱,或氣虛血虛陰陽氣血俱不足,或陰虛陽虛虛脫與夫胃氣下陷精神不足等因不同故也。用者當細分之補氣之劑

嚴氏 附湯 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耆 (蜜炙) 附子(炮等分)
上咀,每四錢加生薑煎

參附湯 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人參(半兩)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上咀,分作三服加生薑煎
按此二方少陰例藥也。

四君子湯 治肺損皮聚而毛落宜此益氣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上 咀,水煎服

濟生茯神湯 治脈虛極,或咳則心痛喉仲介,或腫

茯神 人參 遠志 通草 麥門冬 黃 桔梗 甘草(等分)
上 咀,每半兩,入薑煎

瑞竹堂補氣湯 治氣虛脈浮而軟怔忡無力自汗

黃耆 (三兩蜜水拌炒)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 桔梗(炒各一兩)
上 咀,每四錢水煎,入薑三片三因方名潤神散
按此三方手太陰少陰藥也。

補血之劑

四物湯滋榮血不足 方見婦人門
當歸補血湯 方見熱門
按此二方滋榮氣藥也。

丹溪大補丸 降陰火補腎水

黃柏(炒褐色) 知母(酒浸炒各四兩) 熟地黃(酒蒸) 敗龜板(酥炙黃為末各六兩)
上為末,豬脊髓和煉蜜丸如桐子大,每七十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補陰丸

黃柏(半斤鹽酒炒) 知母(酒浸炒) 熟地黃(各三兩) 敗龜板(四兩酒浸炙) 白芍(炒) 陳皮 牛膝(各二兩) 鎖陽 當歸(各一兩半) 虎骨(一兩酒浸酥炙)
上為末,酒煮羊肉丸如桐子大,每五六十丸鹽湯下冬加乾薑半兩
按此二方滋陽之藥也。

補氣血之劑

局方十全大補湯 治心肺損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 方見熱門

十四味建中湯 治榮衛失調血氣不足勞損形體瘦弱短氣嗜臥

當歸 白芍 白朮 麥門冬 黃 甘草(炙) 蓯蓉 人參 川芎 官桂 半夏 熟地黃茯苓(各半錢) 附子(三分)
上 咀,作一服,入薑棗煎,食前服
按此並手足三陰藥也。

養氣丹 治諸虛百損真陽不固上實下虛氣不升降一切體弱氣虛之人

禹余糧石 紫石英 赤石脂 代赭石 磁石 以上各 法見局方

附子(二兩) 肉蓯蓉(一兩半) 當歸 茴香 破故紙 木香 肉桂 巴戟 肉豆蔻 丁香 山藥 鹿茸 白茯苓 沉香 遠志(並製) 乳香 五靈脂 沒藥 朱砂 陽起石( ) 鐘乳粉(並別研各一兩)
上同碾為細末,糯米粉糊為丸
按此固滑脫鎮虛逆複陽助陰藥也,出太陽例古方類此者甚多姑存此一法如真氣結薄氣不升降陰寒濕勝胃冷肝虛者非此藥不可蓋宜重劑劫之是也,然有陰陽兩虛濕熱自甚元氣下陷津液涸竭氣血無所滋養濁陰下溜虛火上乘惟宜調之補之以輕清之劑者此方安能盡其變乎,用者自宜詳審

金匱腎氣丸 治形體瘦弱無力多困腎氣久虛久新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下血

乾山藥 山茱萸肉(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熟地黃(八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五六十丸,空心溫水下拔萃三才封髓丹降心火益腎水

天門冬 熟地黃 人參(各半兩) 黃柏(炒三兩) 砂仁(一兩半) 甘草(七錢半炙一方無)
上為細末,水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用蓯蓉半兩切作片子酒一大盞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去滓,空心送丸下 除前三味五臟治要作鳳髓丹
按此二方足少陰手太陰藥也。

機要八物湯 治心肺虛損皮聚而毛落血脈虛損婦人月水愆期宜益氣和血
四君子合四物湯
按此手足太陰少陰藥也。

補虛損壯筋骨之劑

金匱崔氏八味丸 治腎虛氣乏下元冷憊腹臍疼痛夜多旋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面皮痿黃,或黧黑及虛勞不足渴欲飲水腰重疼痛小腹急痛小便不利並宜服之。

前腎氣丸加桂心(一兩) 附子(炮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五七十丸溫酒送下鹽湯亦得,空心,食前婦人淡醋湯下

局方西川石刻安腎丸 治真氣虛憊腳膝弱緩夜夢遺積小便滑數而清

青鹽(四兩) 鹿茸(炙) 柏子仁(淨) 石斛 附子 川烏(炮) 巴戟(去心) 肉桂 菟絲子 蓯蓉 韭子 葫蘆巴 杜仲 破故紙(炒) 石棗 遠志 赤石脂 茯苓 茯神 茴香(炒各一兩) 蒼朮 川楝 川椒 山藥(各四兩)
上為末,山藥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八十丸,空心鹽湯下

無比山藥丸 治諸虛百損五勞七傷肌體消瘦膚燥脈弱

赤石脂 茯神(各一兩) 山藥(三兩) 蓯蓉(四兩酒浸) 巴戟 牛膝(酒浸) 澤瀉 山茱萸肉(各一兩) 五味子(二兩) 杜仲 菟絲子 熟地黃(各三兩)
上石臼內杵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四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楊氏還少丹大補真氣虛損肌體瘦弱

肉蓯蓉 遠志 茴香 巴戟 山藥 枸杞子 熟地黃 石菖蒲 山茱萸 牛膝 杜仲 楮實子 五味子 白茯苓
上石臼內搗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機要牛膝丸 治腎肝損骨痿不能起於床宜益精筋緩不能自收持宜緩中此丸主之

牛膝(酒浸) 萆薢杜仲(炒) 蓯蓉(酒浸) 菟絲子 防風 葫蘆巴(炒) 桂(減半) 補骨脂 沙苑蒺藜
上等分為細末,酒煮豬腰子為丸每五七十丸,空心溫酒下
按此用防風以升發肝氣非補肝也。

地黃丸 治陽盛陰虛肝腎不足房室虛損形瘦無力面多青黃而無常色宜此養榮血腎氣

蒼朮(泔浸) 熟地黃(各一斤) 乾薑(春七錢夏半兩秋七錢冬一兩)
上石臼杵為末蒸棗肉為丸桐子大,每五七十丸至百丸諸飲下若加五味子為腎氣丸述類像形 神品藥也。
按以上諸方少陰例藥也,蓋謂腎為真水有補無瀉故古人立腎氣丸法後世俗因之以補陽然陽虛者亦有之但不可例為常補爾。
謹按虛損之証其源雖多莫不因胃氣元氣不足致氣虛血虛陰陽俱虛,或房勞精竭榮衛弱而腑臟氣痿不能輸養為疲極甚者變為勞瘵之疾但世俗處治昧此病機源委例用香燥,或金石之劑往往誤人惟有宋錢仲陽建五臟虛方迥出前人之論我丹溪先生發揮局方之失示用補端緒言東垣所謂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於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治之此實前人之所無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滿於東南天陽而地陰西北之人陽氣易降東南之人陰氣易升苟不知此而徒取其法則於氣之降者固可以獲效而於氣之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意此不可恃為通行之法雲人之虛者多是陰不足邵子謂天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人之形質有涯者也,天癸絕後則形衰矣。苟不益陰以內守則陽亦無得以發揚為健運之能是天失所依也,而為飄散飛蕩如喪家之狗耳陽既飄散則地愈失所附也,形氣不相依附則死矣。人其補養殘衰傷朽之質又何雲哉斯論虛衰與東垣製法雖証不同實本乎,內經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之旨,蓋謂人之壽夭比之經論南北二方亦自微甚不等升陽之例當為活法滋陰之劑義亦是焉必求的在之虛合病機而行其法如此與世俗不明造化之理概用溫補者天地懸隔故於諸書補劑而不詳錄,學人審是則思過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