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內經論燥為諸証

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於燥
按此河間論治已詳然當分大便 結,或消渴之類為裡証皮膚燥澀干疥爪枯之類為表証而於陽結陰結氣盛血少痰鬱風熱可得而悉。

燥本風熱論

原病式雲經曰: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又燥濕小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故反 同其風熱也,故火熱勝金衰而風生則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寒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凡 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然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因而成燥肝主 於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液還聚於胸膈則筋太燥也,燥金主於收斂勁切緊澀故為病筋脈勁強 緊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成消渴者,或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平者善伸數欠筋脈 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也,風熱燥並鬱甚於裡故煩滿而,或 結也,及風癇之發作者 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爍而螈 昏冒僵仆也,凡此諸証皆由熱甚而生風燥各有異者 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謂中風,或筋緩者因其風熱勝濕而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緩不收而痿 痺故諸 鬱病痿皆屬金肺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則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 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為病者血液衰少也,而又氣血不能通暢故病然也。

論燥熱勝陰

見消渴門。

論結燥病本不同

東垣曰:金匱真言論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又云腎主大便,大便難取足少陰,夫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飢飽勞逸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濃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然結燥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結者,治法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結者散之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瀉之 陽結者散之陰結者熱之。仲景云:小便利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約丸潤之。食傷太陰。腹滿食不化。腹響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藥瀉之,大抵津液耗少而燥者以辛潤之,有物而結者當下之,若不究其源,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有複下複結,極則以至引導於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証 可不慎哉!
按此只是論結燥言裡証也,河間所論則兼表裡而言之矣。猶宜以燥熱勝陰相火論諸篇兼看。

燥証治法

治風之劑

機要大秦艽湯 治血弱陰虛不能養筋筋燥而手足不能運動指爪乾燥屬風熱甚者 方見中風門
按此散風熱養血之劑太陽例藥也。

麻仁丸

鬱李仁 麻子仁(各一兩另研) 大黃(二兩半以一半炒) 山藥 防風 枳殼(炒各七錢半) 檳榔(半兩) 羌活 木香(各五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每三二丸溫水下
按此手足陽明足太陽經藥表裡之劑氣分藥也。

東垣潤腸丸 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澀,或乾燥秘塞不通全不思食乃風結秘血結秘皆令秘塞也。以潤燥和血疏風自然通矣。

麻子仁 桃仁(各一兩去皮尖另研) 羌活 當歸尾 大黃(煨各半兩) 皂角仁 秦艽(各五錢)
上除另研外為細末,五上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三五十丸,食前白湯下又有潤燥丸一方於本方加鬱李仁防風是也。
按此足太陰手足陽明表裡藥也。

治熱之劑

宣明當歸龍膽丸 方見火門

清涼飲子 方見熱門。

和血潤下之劑

東垣導滯通幽湯 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沖吸門不開噎塞不便燥閉氣不得下治在幽門以辛潤 之

當歸 升麻 桃仁(各一錢另研) 生地黃 熟地黃(各半錢) 紅花 炙甘草(各三分)
上件作一服水煎調檳榔細末半錢服加大黃名當歸潤燥湯

元戎四物湯 治臟結秘澀者

當歸 熟地黃 川芎 白芍藥 大黃(煨) 桃仁(各等分)
上 咀,水煎,或為丸服亦得
按此手足厥陰經藥也。

子和脾約丸

麻仁(一兩二錢半) 枳實(炒) 濃朴 芍藥(各二兩) 大黃(四兩蒸) 杏仁(去皮尖炒一兩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三二十丸溫水下

潤體丸

鬱李仁 大黃 桂心 黑牽牛 當歸 黃柏(各半兩) 輕粉(少許)
上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三四十丸溫水下。
按以上二方一氣分藥一血分藥也,二方故所主不同,然氣血不能宣通者,非此莫能療,而氣虛津液不足者慎之

神功丸 方見咳門
按此手足太陰藥也,氣分之劑。

滋陰之劑

拔萃六味地黃丸 治下焦燥熱小便澀而數
丹溪大補丸 治陰虛燥熱
方見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