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火証治法

吐劑

仲景瓜蒂散
子和三聖散
元戎勝金丸 方並見痰飲門。
按賈元良曰宣劑者湧吐是也,以君召臣曰宣言以上召下之義也,俚人以瀉為宣非也,古曰春宣五臟之積滯仲景大法春則人病在頭故宜吐之南地人服屠蘇自下而上是也,下攻者非也,然一切風熱積熱,或火熾者其証寸口脈滑而有力胸中實滿煩 氣上而不化,面赤痰盛,罵詈驚駭等証,並宜吐之,但以上諸方,恐非所宜義,見痰飲門。

升散之劑

東垣瀉陰火升陽湯 治肌熱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脈右關緩弱,或弦,或浮數

羌活 甘草(炙) 黃耆 蒼朮(各一兩) 升麻(八錢) 柴胡(一兩半) 人參 黃芩(各七錢) 黃連(半兩酒炒) 石膏(半兩秋深勿用)
上 咀,每服一兩,或半兩水煎
按此發脾胃火邪之劑又心膽肝肺膀胱藥也,瀉陰火升發陽氣榮養氣血也。

升陽散火湯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痺熱骨髓中熱發困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各半兩) 防風(二錢半) 柴胡(八錢) 甘草(炙三錢) 人參 白芍(各半兩) 甘草(生二錢)
上 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煎稍熱服
按此胃膽脾肺膀胱經藥也。

千金麥門冬湯 治諸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煩悶

麥門冬 桑白皮 生地黃(各一兩) 半夏 紫菀 桔梗 淡竹茹 麻黃(各七錢半) 五味子 甘草(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或一兩,入薑煎
按此心肺藥也,然麻黃恐非病後所宜

拔萃方地骨皮散 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 茯苓(各半兩) 柴胡 黃芩 生地黃 知母(各一兩) 石膏(二兩) 羌活 麻黃(各七錢半有汗並去之)
上 咀,每服一兩,入薑煎
按此肝心脾肺腎藥又表裡氣血之劑也,雲歧子曰在五臟之標本者皆可用

梔子仁湯 治發熱潮熱發狂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 赤芍 大青 知母(各一錢) 升麻 黃芩 石膏(各二錢) 杏仁(二錢) 柴胡(二錢半) 甘草(二錢) 豉(百粒)
上 咀,水煎
按此脾肺肝膽胃經藥也。

陽毒升麻湯 治傷寒雜病汗吐下後變成陽毒發狂譫妄喉痛下利

升麻(五錢) 犀角 射干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二錢半)
上 咀,水煎
按此升散肺胃火熱藥也。

葛根橘皮湯 治諸熱証溫毒成 ,或咳,或心悶,或嘔

葛根(三錢) 橘皮 杏仁 知母 黃芩 麻黃 甘草(各二錢)
上 咀,入薑煎
按此肺胃膀胱經藥也。
謹按古方治火升散之劑其例少得姑採以上諸方以備其旨。

折製之劑

局方涼膈散
按此瀉脾胃肺心主膽三焦大腸火熱藥也。

調胃承氣湯
按此瀉胃火之藥也。

當歸承氣湯 方並見熱門
按此瀉脾胃肝火之藥也。

麥門冬散 治丈夫婦人蘊積邪熱心胸煩悶咽乾口燥睡臥不安,或大小腸不利口舌生瘡

芒硝(一兩) 麥門冬(三錢) 小草 黃連 升麻 犀角屑 甘草(炙) 黃芩 枳殼 大青(各半兩)
上為末,每三錢水煎
按此瀉心肺肝胃火熱之劑與以上諸方皆鹹寒之藥經云火淫於內治以鹹寒而為正治然亦有氣血上下之分也,用者自宜取擇

黃連解毒湯 治一切火熱毒狂躁煩心口燥咽乾熱勢之甚者及吐下後熱不解而脈洪喘急鄭聲目赤睛疼燥渴

黃連 黃柏 大梔子 黃芩(各等分)
上 咀,水煎
按此太倉公火劑湯也,瀉心肺腎膀胱大小腸胃火之藥真珠散 治男女五臟積熱毒氣上攻心胸煩悶口乾舌燥精神恍惚悶亂生臥不安

琥珀 真珠粉 天花粉 鐵粉 朱砂 生甘草 寒水石( ) 牙硝 大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一錢竹葉湯調下
按此瀉心腎胃火之劑鎮墜藥也。

宣明大金花丸 治中外諸熱寢汗切牙睡語驚悸溺血淋 咳血衄血瘦弱頭痛並骨蒸肺痿勞嗽 去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丸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二三十丸新水下
按此解毒湯之變法也,出陽明例但雲治瘦弱頭痛以下諸証猶宜詳審用之

當歸龍膽丸 治腎水陰虛風熱蘊積時發驚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寧榮衛壅滯頭目昏眩肌肉胸膈咽嗌不利腸胃燥澀躁擾狂越罵詈驚駭火熱等証

當歸 草龍膽 大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半兩) 木香(一錢) 麝(半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薑湯下三二十丸
按此瀉心肝脾肺腎胃火之藥也。

神芎丸 治一切熱証常服保養除痰飲消酒食清頭目利咽膈能令遍身結滯宣通氣利而愈神強體健耐傷省病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黃連 薄荷 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小豆大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二十丸按此瀉肝心脾胃肺膀胱火熱之劑又氣血藥也,下濕熱導滯甚捷但雲常服神強體健省病與前方云治腎水陰虛虛損者恐未必然。

升散折製之劑

宣明防風通聖散

川芎石膏湯 方並見中風門

局方紅雪通中散 治煩熱躁熱毒熱喉閉狂躁胃爛發斑酒毒

麝香(半兩) 朱砂(一兩) 川朴硝(十斤) 羚羊角屑 黃芩 升麻(各三兩) 赤芍 竹葉 枳殼 人參 木香 檳榔 甘草(各二兩) 葛根 大青 藍葉 梔子 桑白皮 木通(各一兩半) 蘇木(六兩)
上件藥製合見局方
按此表裡氣血之藥也。

紫雪 治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易叫走解諸熱毒藥毒邪熱小兒驚癇百病

黃金(百兩)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各三斤打碎)
以上用水一石煮至四斗去渣入下項

甘草(炙八兩)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青木香 沉香(各五兩) 丁香(一兩) 升麻 玄參(並銼細各一斤)
以上再煮至一斗五升入下項

硝石(四升芒硝亦得每升得七兩七錢半) 朴硝(十斤提淨者)
以上入前藥汁中微火煎柳枝不住手攪候有七升拋放水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項藥攪令勻

朱砂(研三兩) 麝香當門子(一兩二錢半)
上藥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錢,或二錢冷水調下大人小兒臨時以意加減並食後服
按此心脾肺腎胃經藥也。

千金黑奴丸 治火熱陽毒發狂發斑煩躁大渴倍常

黃芩 釜底煤 芒硝 灶突墨 梁上塵 小麥奴 麻黃 大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大新汲水化服不定再服半丸飲水盡足當發寒寒已汗出乃瘥未汗再服半丸不大渴者不可與
按此出陽明藥例取諸火化者為從治之意又表裡之劑也。

滋陰壯水之劑

拔萃六味地黃丸 治腎氣虛久新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下血

丹溪大補丸降陰火補腎水

補陰丸降陰火治煩渴骨熱補腎水真陰不足 並見補虛門
按此三方足少陰藥下二方入陰中至陰之劑經云壯水之主以製陽光所謂求其屬也。

局方玄參湯 治腎臟實熱心胸煩滿耳聽無聲腰背俯仰強痛口乾溺赤

生地黃 玄參 五加皮 黃芩 赤茯苓 通草 石菖蒲 甘草(炙) 羚羊角屑 麥門冬(各等分)
上 咀,水煎
按此滋腎通心氣血之藥也。

從治之劑

丹溪左金丸瀉肝火行濕為熱甚反佐開痞結治肝邪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粥糊丸

局方溫膽湯 治膽虛痰熱驚悸不眠

半夏 竹茹 枳實(各二兩) 陳皮 生薑(四兩) 甘草(二兩)
上 咀,水煎,每服一兩。

治要茯苓散 治心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

茯神 麥門冬(各一兩半) 通草(一兩二錢半) 知母(一兩) 紫菀 桂心(各七錢半) 升麻(一兩二錢半) 淡竹茹(半兩) 大棗(十二枚) 赤石脂(一兩七錢半)
上 咀,每服一兩,井花水煎

茱萸散 治小腸虛熱,或酒後頻吃冷水等物其病臍下結塊連外腎俱腫者

吳茱萸(二錢半) 川芎(半兩) 木通(四錢) 半夏(一錢)
上 咀,每三四錢入蔥煎服

瀉熱湯 治脾臟熱面黃目赤季脅痛滿

半夏 母薑(各八兩) 枳實 梔子 茯苓 芒硝(各三兩) 細辛(五兩) 白朮 杏仁(各四兩) 生地黃 淡竹葉(各一升)
上 咀,每服一兩,或兩半水煎後下硝溫服

桂苓甘露飲 治胃受濕熱頭疼身熱煩渴吐瀉口乾 方見熱門

橘皮湯 治肺熱氣咳息喘奔

橘皮 麻黃(各三兩) 紫蘇 柴胡(各二兩) 宿薑 杏仁(各四兩) 石膏(八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

生薑泄腸湯 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舌生瘡

生薑 橘皮 竹茹 黃芩 梔子仁 白朮(各三兩) 桂心(一兩) 茯苓 芒硝(各二兩) 生地黃(十兩)
上 咀,入大棗煎,每服一兩。

金匱腎氣丸 治腎經虛熱 方見補虛門

五苓散 治發熱而渴小便不利煩躁頭痛 方見泄瀉門。
按內經注曰: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則熱物冷服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由是病氣隨愈矣。以上諸方皆從其氣以去拒格之熱可臨証選用求其意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