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熱証治法

發表之劑

易簡參蘇飲 治感冒發熱頭痛,或因痰飲凝積為熱狀似傷寒者

前胡 人參 紫蘇 干葛 半夏 茯苓(各三分) 枳殼 陳皮 甘草 桔梗 木香(各半錢)
上 咀,生薑五片水煎服

人參敗毒散(方見咳門)
按此二方足少陽柴胡例藥

參蘇飲解見痰飲門

局方柴胡升麻湯 治發熱頭痛惡風體疼鼻寒咽乾痰盛方見傷風門
按此足少陽陽明手太陰藥也。

葛根解肌湯 治發熱惡寒頭痛項強傷寒溫病

葛根(四錢) 桂(一錢) 黃芩 甘草 白芍(各二錢) 麻黃(三錢)
上 咀,入薑棗煎
按此足太陽陽明太陰藥也。

知母葛根湯 治身熱頭痛風溫溫毒証

知母(一錢半) 葛根(四錢) 石膏(三錢) 甘草 木香 升麻 黃芩 南星 人參 防風杏仁 川芎 羌活(各一錢) 葳蕤(二錢半) 麻黃(二錢)
上 咀,作二服,入薑煎
按此足太陽陽明手太陰藥也,以上三方並足太陽例。

河間六神通解散 治發熱頭痛發渴身疼脈洪無汗

麻黃(二錢) 甘草(三錢) 石膏 滑石 黃芩(各四錢) 蒼朮(八錢)
上 咀,入薑蔥煎
按此足三陽手足太陰藥也,出太陽例

易老九味羌活湯 治發熱惡寒無汗,或自汗頭痛項強,或傷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並宜服之。

羌活 防風 蒼朮(各一錢半) 川芎 白芷 生地黃 黃芩 甘草 細辛(一錢)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太陽陽明三陰藥也。

易老云:經曰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若瘥失則其變,不可勝言,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陽禁忌,為解利神方,非獨活雜病藥也。
謹按仲景論傷寒發表藥,分六經及解肌可刺諸法。蓋恐藥致誤變逆慎之至也,今集以上諸方,皆傷寒表藥之變法,宜詳審脈証而擇用之。然易老九味河間通解,意雖不同,務在藥証相對,名實相符,方可行之。否則犯禁致逆,及失其立法之意也,是以許文正公曰:近世論醫有主河間劉氏者,有主易老張氏者,張氏用藥依準四時陰陽升降而增損之正,內經四氣調神之義,醫而不知此妄行也。劉氏用藥務在推陳致新,不使少有怫鬱正造化新新不停之義,醫而不知此,無術也,然而主張氏者,或未盡張氏之妙,則瞑眩之劑,終莫敢投,至失幾後時而不救者多矣。主劉氏者,或未悉劉氏之蘊,則劫效目前陰損正氣,遺禍於後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長而無二家之弊則治庶幾乎,於此二方製法,可見大抵學人當於經論中求之,知其所主,不可偏執于一家而已。

攻裡之劑

宣明三乙承氣湯 治臟腑積熱痞滿燥實堅脹
甘草 枳實 濃朴 大黃 芒硝
上 咀,入薑煎
按此足陽明例藥也,發明曰:漢張仲景作傷寒論為邪自外入傳於胃者謂之入腑腑之為言聚也,胃為水穀之海榮衛之源水穀會聚變化而為榮衛邪氣入胃則胃中之氣菀滯糟粕秘結而為實實則瀉之。人所共知,如緩急輕重之劑,則臨時消息焉,不惡寒反惡熱,發渴譫語,腹滿而喘,手足 然,汗出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如邪氣未深,恐有燥屎,少服小承氣湯試之,腹中轉失氣者,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不轉失氣者,初硬後溏,尚未可攻,攻之則腹滿不能食,若腹滿不通,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如發汗後,不惡寒但熱者,胃實也,當和胃氣,調胃承氣湯主之。成無己云,大熱結實者,與大承氣湯,小熱微結者與小承氣湯,以熱不太甚故於大承氣湯中去芒硝,又以結不至堅,故減濃朴枳實也,如不至大堅滿邪熱甚而須攻下者,亦未可投大承氣湯,必以輕緩之劑攻之,於大承氣湯減濃朴枳實加甘草,乃輕緩之劑以調胃也,設若大承氣反用調胃治之,則邪氣不服,小承氣証反用大承氣下之,則過傷正氣而腹滿不能食,故有勿大泄之戒,此仲景所以分治之,未嘗越聖人製度,後之醫者,以此三藥合而為一。且云通治三藥之証,及無問傷寒雜証內外一切所傷,若依此說與仲景之方,甚相違背,及失軒岐緩急之旨,由是紅紫眩亂,迷惑世人,一唱百和,使病者暗受其弊,將何訴哉,倘有仁心審是者,當於內經仲景方中求之,貴使藥証相對,以聖賢之心為心,則方之真偽,自可得而知矣。

當歸承氣湯 治燥熱裡熱,火鬱為病,或皮膚枯燥,或咽乾鼻乾,或便溺結悶通宜用此

當歸 大黃(各四錢) 甘草 芒硝(各三錢)
上 咀,入薑煎
按此足太陰厥陰陽明藥也。凡血証下藥,詳見仲景抵當諸湯例,茲不備錄,但此與前方可見有氣血之分。

發表攻裡之劑

宣明雙解散 治一切風熱積熱

益元散 防風通聖散(各一兩)
上每三五錢入蔥白鹽豉五十粒薑三片煎服
按此足太陽陽明少陰厥陰手足太陰藥也,治風熱鬱熱甚捷但本論云治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邪所傷無問雜病便可通解然斯意混同主治而寒濕何以得散內傷不足之証何以抵受邪實實虛虛不無致逆故潘思敬云是仲景調胃承氣湯,後人一變加連翹梔子薄荷黃芩,謂之涼膈,至河間又一變,于涼膈中加防風川芎當歸芍藥麻黃石膏桔梗滑石荊芥白朮,謂之防風通聖,古之複方也,今複之又複,製法蓋可知矣。而學人識之。

大柴胡湯 治傷寒雜証,發熱脈沉實弦數,熱日數多,或有表複有裡,脈洪,頭痛而譫妄,或濕熱自利,表裡証已,急宜此下之

柴胡(四錢) 黃芩 芍藥(各一錢半) 半夏(一錢二分) 枳實(二錢) 大黃(二錢半)
上 咀,入薑棗煎
按此足少陽陽明太陰厥陰藥也,出太陽例。

清氣之劑

局方人參白虎湯 治氣熱心煩發渴

石膏(四錢) 知母(一錢半) 甘草(一錢) 人參(半錢)
上 咀,入粳米一合煎
按此足陽明少陰手太陰藥也。

清心蓮子飲 治發熱口乾小便白濁夜則安靜晝則發熱

黃芩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 甘草(各三錢半) 蓮肉 茯苓 黃耆 柴胡 人參(各二錢半)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少陽少陰手足太陰藥也。

宣明柴胡飲子 解一切肌熱蒸熱積熱,或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

黃芩 甘草 大黃 芍藥 柴胡 人參 當歸(各二錢半)
上 咀,入薑煎
按此足少陽例又表裡血藥也,寶鑒附於氣分熱例下今姑從之,學人宜取擇焉 機要雲若膚如火燎而熱以手取之不甚熱為肺熱目睛赤煩燥,或引飲黃芩一味主之晝則行陽二十五度此言氣分熱也。

涼血之劑

清涼飲子 治大人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面赤煩渴睡臥不寧

大黃 芍藥 當歸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太陰厥陰之的藥也。

元戎四物二連湯 治血虛虛勞發熱五心煩熱晝則明了夜則發熱

當歸 生地黃 白芍 川芎 黃連 胡黃連
上 咀,水煎服
按此足太陰厥陰手少陰經藥也。

機要云:若夜發熱主行陰夜則行陰二十五度若脅肋熱,或一身盡熱,或日晡肌熱者皆血病也,宜以上方及桃仁承氣選而用之。

清氣涼血之劑

局方洗心散 治風壅壯熱頭目昏痛熱氣上沖口苦唇焦咽喉腫痛心神煩燥多渴五心煩熱小便赤澀大便秘滯

大黃(煨) 甘草 當歸 芍藥 麻黃 荊芥穗(各六錢) 白朮(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生薑薄荷湯煎服
按此足太陽陽明厥陰手足太陰經藥也,今人多用之故收入然以白朮合大黃入心故名洗心而從以麻黃荊芥亦是表裡藥

甘露飲 治男子婦人小兒煩熱胃中客熱口臭齒齦煩渴咽瘡等証

熟地黃 生地黃 枇杷葉 山茵陳 天門冬 麥門冬 枳殼 黃芩 石斛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服
按此足陽明手太陰少陰經藥也。 龍腦雞蘇丸除煩熱鬱熱肺熱咳嗽鼻衄吐血血崩下血熱淋消渴驚悸解酒毒胃熱口臭口苦開心明目

薄荷葉(一兩六錢) 生地黃(六錢) 麥門冬(四錢) 蒲黃(炒) 阿膠(炒各二錢) 黃耆 (一錢) 人參 木通(各二錢) 銀州柴胡(同木通浸二日取汁入膏) 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用蜜三兩二錢煉過後下地黃末木通柴胡汁熬成膏丸桐子大,每二十丸嚼破湯下
按此三焦藥也。

安神清鎮諸方

局方至寶丹(方見中風門)
按此氣血之藥通關透肌骨之劑也。

東垣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煩亂怔忡兀兀欲吐氣亂而熱似懊憹狀

黃連(一錢半) 生地黃 當歸身 甘草(炙各半錢) 朱砂(一錢別研)
上為末,蒸餅丸黍米大每十丸,或十五二十丸唾津下
按此二方血分藥也。

牛黃膏 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

牛黃(二錢半) 朱砂 蔚金(各三錢) 腦子 甘草(各一錢) 牡丹皮(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皂子大新水化下

錢氏安神丸 治熱渴心悶脈實頰赤口燥

麥門冬 馬牙硝 白茯苓 山藥 寒水石(各半兩) 朱砂(一兩) 甘草(半兩) 龍腦(一字)
上為末,煉蜜丸雞頭大每服半丸,或一丸砂糖水化下
按此氣分藥也。

瀉諸經實熱方

局方涼膈散 治上焦積熱,煩躁多渴,面赤面熱,頭昏咽燥,喉咽腫痛,口瘡,便溺赤澀,狂言譫妄,睡臥不安,並宜服之。

大黃 朴硝 甘草(各二兩) 連翹(四兩) 梔子仁 黃芩 薄荷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竹葉蜜些小煎服
按此手太陰少陰足太陰陽明藥也,輕者宜用桔梗湯母犯下二焦也,餘仿此(桔梗湯見喉痺門)

調胃承氣湯 治中焦實熱胃熱實而不滿

大黃(一兩) 甘草(二錢半) 芒硝(四錢半)
上 咀,水煎
按此足陽明經藥也,輕者宜用前胡散

八正散 治下焦積熱,二便閉澀,多渴咽乾,口熱生瘡,腫痛淋血

大黃 瞿麥 木通 滑石 扁竹 車前子 山梔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入燈芯
按此足太陽陽明經藥也,輕者宜用導赤散

錢氏瀉青丸 治肝經鬱熱

當歸 龍膽草 川芎 山梔 大黃 羌活 防風
上為末,蜜丸雞頭子大,每一二丸。

瀉心湯 治心熱

黃連(一兩)
上為末,水調二三分,量病患大小與之。

瀉黃散 治脾熱口臭咽乾

藿香葉(七錢) 山梔(一兩) 石膏(半兩) 甘草(三兩) 防風(四兩)
上為末,同蜜酒拌微炒香,每服一錢

瀉白散 治肺熱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

東垣滋腎丸 治腎熱

黃柏(三錢) 知母(二錢) 桂(一分半)
上為末,熟水丸桐子大,每七八十丸至百丸,食前百沸湯下
按此五臟藥例也。

半夏湯 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熱泄病

半夏 宿薑(各三錢) 黃芩 遠志 茯苓(各二錢) 生地黃(五錢) 秫米(數合) 酸棗仁(一合)
上 咀,長流水煎

導赤散 治小腸實熱小便赤澀而渴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末入竹葉同煎

前胡散 治胃氣實熱唇口乾裂中心熱躁大便秘結非時煩渴睡中口內生涎

大黃(半兩) 桔梗 枳殼 前胡 杏仁(各一錢) 葛根(二錢)
上為末,每二錢,入薑煎

瀉白湯 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口生瘡

橘皮 淡竹茹 黃芩 梔子仁 柏皮(炙各半兩) 茯苓 芒硝(各一兩) 生地黃(三兩)
上銼,每四錢,入薑棗煎,空心服

赤茯苓湯 治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苦舌乾,咽腫不利

赤茯苓 豬苓 葵子 枳實 瞿麥 木通 黃芩 車前子 滑石 甘草(各等分)
上 咀,入薑煎,食前服。
按以上諸方出五臟治要例。

治虛熱升陽之劑

小柴胡湯 治潮熱身熱默默不欲飲食,或嘔,或渴,或利,或咳

人參 半夏 生甘草 黃芩(各二錢) 柴胡(四錢) 生薑(五片) 棗(二枚)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少陽藥也,出太陽例主虛勞煩熱能引清氣上行陽道在經主氣在臟主血故更能入血室 也。

東垣升陽益胃湯 治肺之脾胃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身體沉重口乾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少食不消洒淅惡寒而,或微熱(方見內傷門)
按此手太陰足陽明太陰之藥,欲升浮中焦下陷之氣,故加太陽諸經藥也。

補中益氣湯 治形神勞役,或飲食失節勞倦虛損,身熱而煩,脈洪大而虛,頭痛,或惡寒而渴,自汗,無力氣高而喘。

黃耆 (一錢半)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白朮 當歸身 柴胡 升麻 陳皮(各半錢)
上 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陰少陽經藥表裡氣血之劑也(加減見內傷門)。
謹按發明曰:經云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夫治熱以寒溫而行之者有三,皆同大熱在身,止用黃耆人參甘草此三味者,皆甘溫雖表裡皆熱躁發於內,捫之肌熱,於外能和之,汗自出而解矣。此溫能除大熱之至理也,熱極生風,乃左遷入地補母以虛其子,使天道右遷順行,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熱在上其大寒必伏於內,溫能退寒,以助地氣,地氣者在人乃胃之生氣,使真氣旺三也,此與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法理同而証不同,學人最宜深玩。

治虛熱滋陰之劑

楊氏秦艽扶羸湯 治肺痿骨蒸成勞,或嗽,或寒或熱聲嗄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惰

柴胡(二錢) 人參 鱉甲(炙) 秦艽 當歸 地骨皮(各一錢半) 半夏 紫菀 甘草(各一錢)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少陽例藥又氣血之劑也。

局方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宜此主之。

黃耆 當歸
上 咀,水煎
按此足三陰經藥也。

十味人參散 治虛熱潮熱身體倦怠

柴胡 甘草 人參 茯苓 半夏 白朮 黃芩 當歸 白芍 葛根(等分)
上 咀,入薑煎
按此足少陽陽明太陰經藥也。

瑞竹堂柴胡梅連散 治骨蒸勞熱久而不痊三服除根其效如神及五勞七傷虛弱皆治

胡黃連 柴胡 前胡 烏梅(各三錢)
上 咀,每二錢童便一盞豬 一枚豬脊髓一條韭根白半錢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按此足少陽厥陰手少陰太陰經藥也,出少陽例亦是劫劑

元戎五蒸湯 治骨蒸勞熱自汗

甘草 人參 知母 黃芩(各二錢) 茯苓 熟地黃 葛根(各三錢) 石膏(半兩) 竹葉(二十片)
上 咀,作一服入粳米一合煎加減見本論
按此足陽明手太陰手足少陰經藥也,以上並氣血之劑。

升陽滋陰之劑

局方十全大補湯 治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者

白茯苓 人參 當歸 白朮 黃耆 川芎 肉桂 白芍(炒) 熟地黃 甘草(等分)
上 咀,每服一兩,入薑棗水煎
按此手足三陰氣血藥也。

人參養榮湯 治久病虛損口乾食少咳而下利心驚悸熱而自汗
前方減芎加陳皮五味遠志
上 咀,入薑棗煎
按此手足太陰藥氣血之劑也。

黃耆鱉甲散 治男女虛熱身瘦五心煩熱四肢怠惰咳嗽咽乾自汗食少

人參 肉桂 桔梗(各一錢半) 生地黃 半夏 紫菀 知母 白芍 黃耆 甘草 桑白皮(各二錢半) 天門冬 鱉甲(各五錢) 秦艽 茯苓 地骨皮 柴胡(各三錢)
上 咀,入薑煎,每服一兩,衛生寶鑒減桂芍地骨皮人參黃耆散
按此手太陰例藥氣血之劑然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乾者須加氣藥以理之又不必拘此如氣液衰陰血竭古方有兼用烏梅蛤蚧豬腎脊髓人屎等物皆其法也。

治風熱之劑

川芎石膏湯 (方見中風門)

仙朮芎散 治風熱燥熱

防風通聖中加菊花藿香砂仁減麻黃芒硝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
按此足太陽陽明三陰經藥也。

寒熱之劑

柴胡薑桂湯 治寒熱自汗

柴胡(四錢) 桂枝 黃芩 乾薑 甘草 牡蠣(各一錢半) 栝蔞根(二錢)
上 咀,水煎
按此少陽例藥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發熱惡寒便清不渴脈浮緊而澀(方見傷寒例)

陽旦湯 治身熱惡寒頭痛脈洪盛自汗

桂枝東加黃芩一兩
按此並太陽例藥。

暑熱之劑

局方黃連香薷飲
按此手太陰少陰藥也。

東垣清暑益氣湯(方並見暑門)
按此手足太陰少陰足陽明藥也。

濕熱之劑

五苓散(方見濕門)

東垣清燥湯(方見痿門)
按此手足太陰氣血之劑也,出太陽例。

火熱之劑

黃連解毒湯
按此手足太陽陽明少陰手太陰藥也。

當歸龍膽丸(方並見火門)
按此足陽明厥陰手足太陰少陰藥也。

風濕熱之劑

東垣羌活湯 治身重,或眩運麻木小便澀大便不調下焦痿軟不能行止

羌活 防風 柴胡(各一錢) 本 獨活 茯苓 澤瀉 豬苓 黃耆 甘草(炙) 陳皮 黃柏 黃連 蒼朮 升麻 川芎(各半錢)
上 咀,水煎
按此疏風勝濕升陽之劑也,出太陽茯苓澤瀉例。

治食熱之劑

千金紫丸 治飲食傷先寒後熱

拔萃妙香丸(方見風癇門)
丹溪越鞠丸 治食鬱

蒼朮 神曲 香附 山楂 醋炒針砂 撫芎(等分)
上為末,糊丸後加減法為六鬱例並附於下

氣鬱
香附 蒼朮 撫芎

血鬱 (見血門)

濕鬱 (見濕門)

痰鬱

海石 香附 栝蔞仁 南星

熱鬱

香附 撫芎 青黛 蒼朮。
按食傷發熱諸例宜於內傷門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