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三 傷風門


敘風之為病

內經曰:風為百病之長,又曰風勝則動,又曰賊虛邪者陽受之,又曰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按風本陽邪故善動善變甚傷於陽者所以各從其類也。

脈經云:脈浮而大者風。

傷寒論云:太陽病脈浮而緩者,名曰中風。又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論傷風與傷寒六經轉變相同。

陳無擇云:經曰:春傷於風乃四時之序也,或表中風在經絡中循經流注以日傳變與傷寒無異但寒泣血故無汗惡寒風散氣故有汗惡風為不同仲景太陽經分傷寒傷風不同而後人纂集者不分門類但以傷寒暑濕時氣疫 凡太陽病皆謂之傷寒今別立傷風一門且依先哲以太陽經為始分注六經,學者當自知。
按此分傷風六經用藥可謂發諸家之未備在足太陽膀胱經用桂枝湯足陽明胃經用杏子湯足少陽膽經用柴胡加桂湯足太陰脾經用桂枝芍藥湯足少陰腎經用桂附湯足厥陰肝經用八物湯其方以桂枝湯三味加以各經之藥皆是辛溫解散之劑然既云與傷寒傳變相似此六方亦可以盡其變也,學者當求仲景之法以調治之可也,今不載其方(詳見本文)。
謹按傷風一証仲景與傷寒同論其藥雖有麻黃桂枝之分至於傳變之後亦未嘗悉分之也,諸家之論,皆與感冒四氣並中風條內袞同出治,惟陳無擇別立傷風一方,在四淫之首,且依傷寒以太陽為始,分注六經,可謂詳密,但以風本外邪,諸方例用解表發表而治,然受病之源亦有不同者,且風為天地浩蕩之氣,四時八風之變,未嘗無也,然人亦未嘗悉傷之也,間有受傷者,皆因不能法道清淨,腠理不密,表上陽虛之所致也。內經曰:清淨則內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是也。又有內挾痰熱其氣拂鬱風邪易於外束者若表虛受風專用發表之藥必致汗多亡陽之証若內挾痰熱而受風者亦宜內外交治不可專於解表也。或曰此云表虛與成無己注傷寒中風表虛同與予曰不同也,彼以太陽中風而於有汗無汗分虛實實者加麻黃虛者加葛根俱解表也,此云表虛者當固守衛氣而散風者也。

傷風治法

辛溫解表之劑

仲景桂枝湯 治太陽經傷風自汗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一兩)
上咀,生薑三片棗一枚煎
按此發散足太陽經風邪之藥也。

局方神朮散 治傷風頭痛鼻塞聲重

蒼朮(五兩) 本 白芷 細辛 羌活 川芎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三錢,水一盞,薑三片蔥三寸煎傷風鼻塞蔥茶調下
按此足太陽少陰手陽明經藥也。

辛平解表之劑

消風百解散 治頭疼發熱咳嗽鼻塞聲重

荊芥 白芷 陳皮 麻黃 蒼朮 甘草
上咀,薑三片蔥白三根煎
按此手太陰陽明經藥也。

川芎茶調散 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疼鼻塞聲重

薄荷(八兩) 荊芥 川芎(各四兩) 羌活 白芷 甘草(各二兩) 防風(一兩半) 細辛(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調下
按此足太陽少陰手太陰陽明厥陰經藥也。

消風散 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眩項背拘急鼻塞聲重及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婦人血風

荊穗 甘草(炙) 陳皮(去白) 濃朴(各半兩) 白僵蠶 人參 茯苓 防風 芎 藿葉 蟬蛻(去土炒) 羌活(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荊芥茶清調下瘡癬,溫酒調下

金沸草散 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疼咳嗽聲重沸唾稠粘

荊芥穗(四兩) 前胡(三兩) 旋複花(三兩) 麻黃(三兩) 甘草(炙) 赤芍 半夏(各一兩)
上咀,薑三片棗一枚,煎服活人書減麻黃 赤芍,加細辛 赤伏苓。
按此手足太陰經,藥出陽明旋複代赭石例解利痰飲之藥也。

辛涼解表之劑

柴胡升麻湯 治頭痛壯熱惡風體疼鼻塞咽乾痰盛咳嗽涕唾稠粘 柴胡 前胡 黃芩(各六兩半) 荊芥(七兩半) 赤芍 石膏(各十兩) 升麻(五兩) 桑白皮 干葛
上咀,薑三片豉十粒水煎
按此足少陽陽明經藥也。

辛涼解表攻裡之劑

錢氏大青膏 發散風邪

天麻(一錢) 麝(一字匕) 白附子末(生用一錢半) 朱砂(研一字) 青黛(研一錢) 天竺黃(一字匕) 蠍尾(去毒生半錢) 烏梢蛇肉(半錢)
上同再研細,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大人彈子大,同牛黃膏,溫薄荷水化下,一處服之。

宣明防風通聖散 方見中風門。
謹按傷風諸方俱是解表之劑蓋以風從外入之邪也,其所挾有寒熱溫涼之不同故此分辛溫辛平辛涼之異然風雖外邪傳變入裡亦宜隨証施治。錢仲陽論傷風當發散者,用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証者用大黃丸,可謂得仲景之奧矣。諸方於此俱未曾論及也。又前論表虛受風,與內挾痰熱之方,亦未詳備,學者當自求之。所謂大黃丸亦附於後。

大黃 黃芩
二味各等分水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