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玉機微義

元明 徐彥純

原序

此編輯于會稽徐彥純,吳陵劉宗濃續有增益,皆明於醫者,凡五十卷門,分類集于論病因証治,條理粲然,既詳備矣。夫醫家神農軒岐伊芳尹,及秦越人張仲景之書,萬世所宗,不可易也,歷晉唐宋代有明者,近代張元素起,北方蓋得神授深造間奧,再傳李明之,二傳王好古,南方朱彥修得私淑馬遂為醫家之正派,彥純宗濃又私淑彥修者也,論者謂元素醫家之王道,蓋王道以養民為本,元素之法濃脾土為要,此知本之務也,是編主素難金匱,及元素一派之旨,若諸家治法不倍,此者亦旁採而附益之,雖中醫執此,施治可以成功,如病者有能知之,亦必不為庸醫所誤,其所濟利,豈小補哉!

東里楊士奇。

卷一 中風門

中風敘論之始

內經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或為偏枯風善行而數變至其變化乃為他病歷陳五臟與胃之傷及風病名皆多汗而惡風(詳見本文)。

按風論發明風邪系外感之病,有內外臟腑虛實寒熱之不同,別無癱瘓痿弱卒中不省僵仆 邪攣縮眩運語澀不語之文,後世始與痿証混淆矣!

要略云: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經絡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 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在經即重,不勝邪入腑,則不識人,入臟即難言,口吐涎 。

千金云:岐伯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風痱於身無痛、四肢不收,三曰風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風痺諸痺類風狀。
按後世編集中風方治皆祖要略巢氏千金之論,但不當以外中風邪立名,而與五內痿証袞同出治,此千古之弊也。

中風脈法

要略云: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又云頭痛脈滑者中風風脈虛弱也。又寸口脈浮而緊寸口脈緩而遲皆曰中風也。

脈經云:浮而大者風,又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又滑而浮散者癱瘓風,又診人被風不仁痿蹶,其脈虛者生,堅急疾者死。

中風不治証

發直吐沫搖頭上竄直視口開手撒眼合遺尿不知人,或面赤如妝,或頭面青黑汗綴如珠聲如鼾睡,皆不可治。

風分在臟在腑之異

病機機要云: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是養血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宜治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多著四肢有表証而脈浮,惡風寒拘,急不仁,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大便結秘,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表裡已和,宜治之在經,當以大藥養之。

發明云: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支節廢,中臟則性命危,三治各不同,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証則從小續命加減;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等通利之外;無六經之形証;內無便溺之阻隔;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
按此分在表、在裡、在經之三証,立汗下調養之三法,可謂開後世之盲聾,但所用諸方,學人宜詳審。

治風不可下論

發明云:治風當通因通用惟宜宣發以散之不可便以苦寒之藥妄下龍麝朱砂牛黃諸鎮墜之藥瀉之。
按此言風本外邪,惟宜宣散,此風在表之時也,如傷寒中風,傳入於胃,亦未嘗不可下,論中便字妄字,可見其意,便者有早與急之義,妄者謂有不當下之義。

治風不可利小便

如小便少,不可以藥利之,既以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製火,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証乃陽明經大忌利小便。

濕病似中風論

元戎云:酒濕之為病,亦能作痺証,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渾似中風,舌強不正,當瀉濕毒,不可作風病治之而汗也,衍義論甚當易簡,所言與此相同
按此則知口眼喎邪,半身不遂之病,豈止風之一端而已,況六氣皆能中人,其証亦有縱急搐搦,不知人等証,不可不以脈証分別。

中風先調氣說

嚴用和云:人之元氣強壯,榮衛和平,腠理致密,外邪焉能為害,或因七情飲食勞役致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氣乘虛而入,故致此疾。若內因七情而得者,法當調氣,不當治風,外因六淫而得者,亦當先調氣,後依所感六氣治之,此良法也,宜八味順氣散。
按此說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氣乘虛而入,擴前人所未發,但既曰虛矣。邪又入矣。補虛散邪理所當然而止,曰調者意其謂因病而氣壅不通,調其通暢,條達則真氣自複,邪氣自行之義,惜乎不能詳也,況中風治法,豈止一端而已。

氣中論

許學士云:世言氣中者,雖不見於方書,然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往往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若便作中風用藥,多致殺人,惟宜蘇合香丸灌之便醒,然後隨寒熱虛實而調之,無不愈者。經云:無故而喑脈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複則已,審如是雖不服藥自可。
按氣中之說即七情內火之動氣厥逆由其本虛故也。用蘇合香丸,通行經絡,其決烈之性如推枯拉朽,恐血氣虛者非所宜也,後云不治自複之意,蓋儆用藥之失實勝誤于庸醫之手也。

四肢不舉有虛有實

病機云:四肢不舉俗曰癱瘓,經謂土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此真膏粱之疾,非肝腎經虛,其治瀉令氣弱,陽虛土平而愈。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亦令人四肢不舉,其治可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
按四肢不舉,世俗皆以為中風病,此云脾土太過不及皆能致之,其可一概用藥乎。

論風非外來乃本氣病

發明曰:經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治法當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然亦有賊風襲虛傷之者也,治法輕重有三,見前分在經在腑在臟之異。
按此云,本氣自病,乃與劉河間論內熱所生相合,但彼云熱而此云虛,虛之與熱並行而不相悖也。

風本於熱論

河間曰風病多因熱甚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風有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製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拂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多因喜怒悲憂恐,五志過極而卒中者,皆為熱甚故也。若微則但僵仆,氣血流通,筋脈不攣,緩者發過如故,或熱氣太甚,鬱滯不通,陰氣暴絕,陽氣後竭而死 疾涎者,由熱甚則水化製火而生 ,偏枯者由經絡一側得通,否者痺和癱瘓也, 口噤筋急者,由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又津液滯於胸膈,以為痰涎,則筋太燥,然燥金主於收斂勁切故也。 ,或筋反緩者,乃燥之甚血液衰少也。諸筋攣易愈,諸筋痿難複,以見燥之微甚也。

治風用汗吐下三法

子和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掉搖眩運目 筋急手搐螈 昏厥陰肝木之用也,經云風淫所勝,平以卒涼,世何以熱藥治風邪?予治驚風癇病,屢用汗吐下三法,隨治愈,木鬱達之者,吐之令其條達也,汗者風隨汗出也,下者推陳致新也,失音悶亂口眼喎斜可用三聖散吐之如牙關緊急鼻內灌之吐出涎口自開也,次用通聖散涼膈散、大人參半夏丸、甘露飲,除熱養液之寒藥,排而用之。
按此法的系邪氣卒中痰涎壅盛實熱者可用否則不敢輕易也。

論中風不當與痿証同治

丹溪曰:今世所謂風病大率與諸痿証袞同論治良由局方多以治風之藥通治痿也,古聖論風痿,各有條目,源流不同,治法亦異。夫風病外感善行數變,其病多實,發表行滯有何不可?局方治風之外又歷述神魂恍惚起便須人手足不隨神志昏憒癱瘓 曳手足筋衰眩運倒仆半身不遂腳膝軟弱四肢無力顫掉拘攣不語語澀諸痿等証悉皆治之不思諸痿皆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証其昏惑螈 瞀悶瞀昧暴病鬱冒蒙昧暴喑 昧皆屬於火曰四肢不舉舌本強足痿不收痰涎有聲皆屬於土悉是濕熱之病當作諸痿論治若以外感風邪治之寧免虛虛實實之禍乎,若夫岐伯仲景孫思邈之言風大意似指外之感劉河間之言風明指內傷熱証實與痿証所言諸痿生於熱相合外感之邪有寒熱虛實而挾寒者多內熱之傷皆是虛証無寒可散無熱當作實可瀉。
謹按中風之病,古方冠諸方首,以其為人之大病也,夫風乃六淫中之一,天之邪氣自外而入者也。
古人用藥皆是發散表邪,通行經絡之劑,以其自表而入,亦當自表而出也,至於東垣分在經在腑在臟,而有汗下調養之法,可謂詳備精密,則又通表裡中三法而治矣。若劉河間以為熱甚製金,不能平木,或濕土過甚,反兼木化,皆非外中於風,乃因內熱而生迥出前古之論,我先師丹溪先生謂數千年得經意者,河間一人耳,由是觀之,若病從外邪而得,元氣壯實者,當從古方發散之例,但用藥不宜小續命湯,須分所挾有寒熱溫涼之異,受邪有臟腑經絡之殊,若病因內熱而生者,當從劉河間之論,但有用藥不宜,如子和專以吐汗下為法,蓋病邪有虛有實,難一概論,又況痿病實與內熱所生相同,醫者須宜識此。或問外邪之感與內熱之傷何者為多也。丹溪曰: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誠有之矣。東南氣溫而地多濕有風病者非風也,皆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經曰:亢則害承乃製是也,治痿之法詳見痿條此不贅及。

內因似中風論(續添)

盧砥鏡曰:經云神傷於思慮則內脫意傷於憂愁則肢廢魂傷於悲哀則筋攣魄傷於喜樂則皮願志傷於盛怒則腰脊難以俯仰也,何侍郎有女適夫夫早世女患十指拳攣掌垂莫舉膚體瘡瘍粟粟然湯劑雜進飲食頓減幾于半載適與診之則非風也,正乃憂愁悲哀所致,耳病屬內因,於是料內因藥,仍以鹿角膠輩,多用麝香熬膏貼痿垂處,漸得掌能舉,指能伸,病漸近安。
謹按經云風之傷人也,為病善行而數變,變至他証之類,故為治不得其病情者,往往或以風為他証,或以他証為風,皆不免乎,得失之誚,惟近代河間東垣丹溪諸先生者,出始論他証之非中風,治法當異此。又盧氏治例可謂深達病情之機者,即河間所論,五志過極為病之例,非真中風也,而王安道又曰: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舉,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風呼之,而方書亦以中風治之,因嘗考諸內經論,風為諸証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舉者,並無所論止有偏枯一語而已,及觀千金方,則皆引岐伯之旨,金匱要略具脈証,邪在絡在經入腑入臟之異,由是觀之,則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四肢不舉等証固為因風而致者矣。乃用大小續命西州續命排風八風等諸湯散 治之及近代河間東垣丹溪三子者出所論始與昔人有異河間主於火東垣主於氣。丹溪主於濕,反以風為虛象而大異於昔人矣!吁,昔人之與三子者,果孰是與果孰非,與若以三子為是,則三子未出之前,固有從昔人而治愈者矣!以昔人為是,則三子已出,之後亦有從三子而治愈者矣。故不善讀其書者,往往不得其奧,以余觀之,昔人與三子之論,皆不可偏廢,但三子以類乎,中風之病,視為中風而立論,故使後人狐疑而不能決,殊不知因於風者,真中風也,因火因氣因於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三子所論者,自是因火因氣因濕而為暴病暴死之証,與風何相干哉!如內經所謂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亦未嘗必因於風而後然也,夫風火氣濕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豈無所辨乎,辨之為風則從昔人以治辨之為火氣濕則從三子以治如此庶乎,析理明而用法當矣。惟其以因火因氣因濕之証,強引風而合論之,所以真偽不分,名實相紊,若以因火因氣因濕証分而出之,則真中風病彰矣。所謂西北有中風,東南無中風者,其然與否,與斯辨諸子所論,名實相紊而不明真中風之異,可謂精切又何疑,丹溪東南無中風之語哉,夫風者天地之大氣也,五運之造化,四時之正令,耳上下八方無所不至者,且人在氣中形虛者即感之,傷之中之有輕重不同,實八風虛實之異耳,矧有痿濕火熱痰氣虛諸証而似中風,故古今治例不一,是以徐先生折衷諸經之旨,辨以上諸証,不得與中風同治,又豈惟三子所論哉!然王氏以擴充其例,因有是辨亦不害其為叮嚀也,余嘗居涼州,即漢之武威郡也,其地高阜,四時多風少雨,土藝粟麥引泉灌溉,天氣常寒,人之氣實腠密,每見中風,或暴死者有之。蓋折風燥烈之甚也,時洪武乙亥秋八月,大風起自西北,時甘州城外路死者數人,余亦始悟,經謂西北之折風傷人至病暴死之旨不誣,丹溪之言有所本也。人蓋不經其所,雖審經意,故莫不有疑者也吁!醫之不明運氣造化地理病機之微,而欲行通變之法者,難矣哉。

中風治法

發表之劑

金匱續命湯(千金名西州續命) 治中風痱身不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能轉側。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去皮) 當歸 人參 石膏(碎綿裹) 炙甘草(各二兩) 川芎(一兩) 杏仁(去皮尖十四枚) 乾薑(二兩) 上咀,水煎。
按心肺脾胃肝之藥也。又太陽經血氣藥也。
千金大續命湯 比前方無人參有黃芩荊澀(元戎作竹瀝)
局方小續命湯(出千金)

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戰掉語言謇澀神清氣亂及治諸風(云云)

防己 肉桂(去粗皮) 杏仁(去皮尖炒黃) 黃芩 白芍 甘草(煨) 川芎 麻黃(去節) 人參(去蘆各一兩) 防風(兩半)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為粗末每三錢薑五片棗一枚煎。
按心肺脾胃肝三焦命門藥也。

古今錄驗有白朮 無杏仁 救急無芎 杏仁只十味 延年無防風 機要春夏加石膏知母秋 冬加桂附芍藥。

易老六經加減法(詳見本方)

麻黃續命湯 桂枝續命湯 白虎續命湯 葛根續命湯 附子續命湯 羌活連翹續命湯。
按續命湯 治太陽外感風邪之藥然外感挾寒者多,故用桂枝等輩千金等方所收此類之藥甚多無分經絡不辨虛實寒熱所謂雖多亦奚以為易老分六經庶乎,活法也。

丹溪曰:局方比要略少當歸石膏多防風附子防己果與仲景意合否也,仲景謂汗出則止藥局方則曰久服瘥,又曰治諸風似皆非仲景意然麻黃防己可久服乎,諸風可通治乎。

局方排風湯 治風虛冷濕邪氣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及五臟風發等証(詳見本方)

白鮮皮 當歸(酒浸) 肉桂 白芍 杏仁 甘草(炒) 防風 芎 白朮(各二兩) 獨活 麻黃(去根節) 茯苓(各三兩)
上粗末每服三錢薑四片水煎

丹溪曰:此云治邪氣入臟而,又曰風發又似有內出之意夫病既在五臟道遠而所感深用麻黃以發其表寧不犯誅伐無過之戒乎。
按此與小續命相類而無所發明因世俗用之故收入其餘雷同發散風寒者並略去

寶鑒秦艽升麻湯 治風寒客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惡風寒四肢拘急脈浮緊

升麻 干葛 甘草 芍藥 人參(各半兩) 秦艽 白芷 防風 桂枝(各三錢)上咀,每一兩連鬚蔥白二根同煎
按此治風寒外入陽明經即小續命之變法也,古人續命雖有加減之不同,大抵多因太陽一經之藥,今特留此方,以見風邪所傷,有六經之異也。

寶鑒不換金丹 退風散熱

羌活 川芎 白附子 烏頭 藿香葉 蠍梢(各半兩) 荊芥穗 天麻 炙甘草 僵蠶(各一兩) 薄荷(三兩) 防風(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細嚼茶酒任下塗 處亦可。
按古方治風解表多兼用熱劑,至守真開發涼劑始行,然此等方極多,姑存此以見意,若防風通聖散 治風熱雖佳則又表裡之劑也。

攻裡之劑

機要三化湯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証先以加減續命湯 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者此方主之

濃朴 大黃 枳實 羌活(各八分)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此治風邪入裡之下藥也,即傷寒用承氣之意,非內實者不可。

子和搜風丸 治風熱上攻眼昏耳鳴鼻塞頭痛眩運痰逆涎嗽心腹痞痛大小便結滯

人參 茯苓 天南星 薄荷(各半兩) 乾生薑 寒水石 生白礬(各一兩) 蛤粉 黃芩 大黃(各一兩) 滑石 牽牛(各四兩) 藿香(一分) 半夏(一兩)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生薑湯下日三
按此方名為搜風其實乃下實熱痰之藥。

發表攻裡之劑

宣明防風通聖散 治一切風熱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各半兩) 甘草(二兩) 石膏 桔梗 黃芩(各一兩) 滑石(三兩) 白朮 山梔 荊芥穗(各半兩) 一方去芒硝加牛膝人參半夏
上咀,末生薑煎
按此乃肺脾膀胱胃肝心經之藥也。又表裡血氣之藥也,海藏云防風麻黃汗劑也,大黃芒硝下劑也,梔子滑石利小便也,發表攻裡合而並進故治雜病則佳治傷寒傷風有失仲景云:發表攻裡本自不同,在大定間此藥盛行於世,而多效何哉?當時雖市井之徒口腹備衣著全,但志藥而形不苦,然是涼亦多效而少失,變亂之際,齏鹽糟糠有所不充,加以天地肅殺之運,敢用涼藥,如平泰之世耶,故多失而少效,有如仲景用桂枝,當漢之末也,韓祗和戒桂枝,當宋之隆時,時世之異,不可不知。

川芎石膏湯 治風熱

防風通聖散 去朴硝 麻黃,加人參 寒水石 甘菊 砂仁
上為末,水煎
按此乃通聖散加減藥法劉張此等方極多,茲不詳錄。

調血養血諸劑

機要大秦艽湯 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証,內無便溺之阻隔,知是血弱不能養於筋,手足不能運,口強不能語言,宜養血而筋自榮也。

秦艽 石膏(各二兩) 甘草 川芎 當歸 芍藥 羌活 獨活 防風 黃芩 白芷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茯苓 白朮(各一兩) 細辛(半兩) 春夏加知母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天陰雨加生薑七片

羌活愈風湯 療腎肝虛筋骨弱,語言難,精神昏憒,此藥安心養神,調陰陽,無偏勝 治中風內外無邪,服此藥以行中道

羌活 甘草(炙) 防風 蔓荊子 川芎 熟地黃 細辛 枳殼 人參 麻黃 甘菊 薄荷 枸杞 當歸 知母 地骨皮 黃耆 獨活 白芷 杜仲 秦艽 柴胡 半夏 前胡 濃朴 防己(各二兩) 白茯苓 黃芩 芍藥(各三兩) 桂(一兩) 生地黃 石膏 蒼朮(各四兩)
天陰雨加生薑
上,每服一兩,水煎,如微汗加麻黃,如通利加大黃。
更有四時加減法,就以此湯咽下四白丹清肺養魄二丹元安神定志和血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

天麻丸 治風因熱而生熱勝則動,宜以靜勝其躁,是養血也,此藥行榮衛壯筋骨。

天麻 牛膝(各六兩同酒浸三日焙乾) 萆薢(另研細) 玄參(各六兩) 附子(一兩炮) 杜仲(七兩) 羌活(十四兩,或十五兩) 生地黃(一斤) 當歸(十兩)

一方有獨活五兩 去腎間風
上為細末,蜜丸桐子大,常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下,良久則食服藥半月後覺壅塞以七宣丸疏之。
按以上三方,東垣云調經養血安神之劑然風而挾虛理宜補養仲景治風虛腳氣用八味丸略露端緒而世人莫能擴充之也,局方骨碎補丸 治肝腎風虛換腿丸 治足三陰經虛專用疏通燥疾之藥既失之矣。此三方較之局方雖優亦所得不償所失也,何以為然秦艽湯愈風湯雖皆有補血之藥而行經散風之劑居其大半將何以養血而益筋骨也,天麻丸養血壯筋骨庶幾近理。

理氣之劑

局方烏藥順氣散 治風氣攻注四支骨節疼痛遍身頑麻及療癱瘓語言謇澀腳氣步履艱難腳膝 痿弱

麻黃 陳皮 烏藥(去木各二兩) 白僵蠶(去絲觜妙) 乾薑(炮半兩) 川芎 枳殼(麩 炒) 甘草(炒) 白芷 桔梗(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按嚴氏調氣之設,或出於此也,太陰陽明氣藥也,藥性主治恐未必然。

嚴氏八味順氣散

白朮 白茯苓 青皮 香白芷 陳皮 烏藥 人參(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服三錢水煎。
按嚴氏謂真氣虛而得此疾法當調氣,故用此藥補虛行氣雖此論迥出前人其用藥則未也,何者四君子補脾胃中氣藥也,更用白芷,去手陽明經風,烏藥通腎胃間氣,陳皮理肺氣,青皮泄肝氣,若風果在手陽明經,而肝肺腎胃之氣實者可用,但人身經有十二,皆能中邪,五臟之氣互有勝負,此方安能盡其變乎,又況真氣先虛之人亦難用此也。

理血之劑

良方 治風六合湯 治風虛眩運 機要同四物四兩 秦艽一作防風 羌活
上粗末水煎服

愈風湯 療產後中風口噤手足螈 如角弓狀亦治血暈四支強直

荊芥(略炒為末)
上每服三錢,豆淋酒調下,用童便亦可,其效如神

治婦人產後中風口吐涎手足螈

當歸 荊芥(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分,水一盞,酒少許,煎七分,灌下,之咽即醒。
按風本陽邪故內經曰:陽受風氣,又曰賊風,虛邪者陽受之,所以諸方皆用氣分之藥多,血分之藥少,惟此二方以產後得疾多因血虛,故專用行血之藥。

通關透肌骨之劑

局方至寶丹 療卒中急風不語中惡氣絕又療心肺積熱及小兒諸癇急驚心熱(詳見本方)

安息香一兩半 為末以無灰酒攪澄,飛過濾去砂石,約取淨數一兩,慢火熬成膏子

生烏犀角 生玳瑁屑 琥珀 朱砂 雄黃(各一兩) 龍腦 麝(各一分) 牛黃(半兩) 銀箔 金箔(各五十片一半為衣)
上將生犀玳瑁為細末,入餘藥研勻,將安息香膏重湯煮凝,成後入諸藥和搜成劑,入不津器中盛,並旋丸如桐子大。

牛黃清心丸 治諸風瘓 不隨語言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鬱痰涎壅塞精神 昏憒(云云)

牛黃(一兩二錢) 龍腦 麝香 羚羊角末(各一兩) 當歸 防風 黃芩 白朮 麥門冬 芍(各兩半) 柴胡 桔梗 白茯苓 杏仁 芎 (各一兩二錢半) 肉桂 大豆卷 阿膠(各一兩七錢半) 蒲黃 人參 神曲(各二兩半) 雄黃(八錢) 甘草(五兩) 白蘞(七錢半) 乾薑(七錢半) 犀角末(二兩) 乾山藥(七兩) 金箔(一千二百片內四百片為衣) 大棗(一百核蒸熟去皮核研爛成膏)
上為細末,煉蜜與棗膏丸,每兩作一十丸,用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溫水化下,食遠服(詳見本書)
發明云:凡用丹劑者為風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龍麝牛雄犀珀珠金皆入骨髓透肌膚之劑使風邪得以外出也,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麝牛黃,恐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麵,莫之能出,若中臟痰涎昏冒煩熱者宜用之,下痰鎮墜清神。

治痰通經諸方

局方青州白丸子 治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痰涎壅塞手足頑麻

半夏(七兩水洗過生用) 南星(三兩生用) 川烏頭(半兩去皮臍生用) 白附子(二兩生用)
上製度丸法見局方

三生飲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

南星(一兩生用) 川烏(去皮生用) 附子(去皮生用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上每服五錢,水二盞,薑十片,煎八分服。
按中風之病多因痰得以上二方乃行經治寒痰之藥也,相類之方極多茲不再錄
局方省風湯 治中風口噤口眼喎斜筋脈攣急抽掣疼痛風盛痰實

防風 南星(生用各四兩) 黃芩 半夏(水浸洗生用) 甘草(生用各二兩)
上生薑煎湯滓每半兩
按此治風痰挾熱之藥也。

濟生導痰湯 治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痞塞(方見痰門)
按此治痰泄痞之藥世俗用之者眾姑存之

千金地黃煎 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

生地黃汁 枸杞子汁(各二升) 生薑汁 酥(各三升) 天門冬 人參(各半斤) 茯苓( 六兩) 荊瀝(五升) 大黃 梔子(各四兩) 竹瀝(五升)
上十一味以五物為細末,先煎地黃等汁成煎內藥末調服方寸日再漸加至三以利為度。

竹瀝湯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薑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

荊瀝湯 凡患風人多熱常宜服此

荊瀝 竹瀝 生薑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為一服

三因小竹瀝湯 治中風涎潮譫語昏塞四肢縱緩

秦艽(去苗) 防風(去蘆) 附子(炮去皮臍) 獨活(各一錢)
上咀,以水四盞煎至二盞入生地黃汁淡竹瀝各半盞再煎去滓分四服無時

丹溪曰:竹瀝本草言大寒,其意以與石膏芩連同類,而諸方治產後胎前諸病,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皆是陰虛之病,無不用之,何世俗因其大寒二字,棄而不用。內經云:陰虛則發熱,夫寒而能補正,與病對,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大寒言其功也,非以氣言也。又況假火而成,何寒之有?按竹瀝等方,兼大黃附子者,分寒熱之異用,兼荊瀝者,視痰氣之虛實,葛汁秦艽獨活地黃門冬等又隨經而用也,不可不知。

雜方

衍義治風涎潮塞氣不通。

皂角(炙一兩) 白礬(生半兩) 輕粉(半錢)
上末水調一二錢灌之須臾吐涎用礬者分膈下涎也。

易簡稀涎散 治中風四肢不收,涎潮膈塞,氣閉不通。

晉礬(二兩) 豬牙皂角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水調下

寶鑒分涎散 治中風涎潮作聲不得口噤手足搐搦

藿香 干蠍 白附 南星 朱砂 膩粉 粉霜(各二兩)
上研和勻,每服一錢至二錢,薄荷湯調下,未吐利再服。

千金耳散 治諸風

上以 耳葉曝燥為末,酒調服方寸匕,日三,若吐逆者蜜和為丸,服十丸,準前汁一方寸匕,日三。

濟生稀 丸
上以稀 草五月五日六月六日採葉九蒸九曝凡蒸用酒蜜洒晒乾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酒下 百丸。

聖惠方治中風口

巴豆七個去皮爛研如左 塗右手心右塗左仍以暖,水一盞,安向手心須臾便正洗去藥頻抽掣手中指

宣明防風天麻散 治風麻痺走注肢節疼痛中風偏枯,或暴喑不語內外風熱壅滯解昏眩,西北方人多用之與後方同。

防風 川芎 天麻 白芷 小川烏 白附子 荊芥穗 當歸 甘草 羌活(各半兩) 滑石(二兩)
上為末,熱酒化蜜少許調半錢加至一錢覺藥力營運微麻為度,或蜜丸彈大熱酒化下一丸,或半

丸白湯 化下亦得、經驗如聖散 治中風身體麻木走動眩運頭疼牙關緊急手足搐搦涎潮悶亂及破傷風一切証

蒼朮(一斤) 川芎(八兩) 細辛(四兩) 防風 白芷(八兩) 草烏(四兩) 川烏(五兩) 天麻(二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溫酒調下茶清亦得如瘋狗蛇蠍等所傷先用漿水口含洗淨用此貼上 仍服之至效金瘡血出不止貼上立定。

灸法

風中脈則口眼喎斜 中腑則肢體廢 中臟則性命危 凡治莫如以上,發表調氣血。治痰諸法,然此可扶持疾病,若要收全功,火艾為良也。

灸風中脈口眼斜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有穴動脈應手
頰車二穴在耳下二韭葉陷者宛宛中開口得之
地倉二穴在橫口吻旁四分外近下有脈微動者是凡 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壯 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壯。

灸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疾

百會一穴在頂中央旋毛中
肩 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曲池二穴 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紋頭陷中是風市二穴在膝外兩筋間平立舒下兩手著腿當中指頭者宛宛中
足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脛骨外大筋內筋骨之間陷者宛宛中舉足取之
絕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凡覺手足痺,或不仁,或痛良久乃已此將中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則灸右在右則灸左
灸風中臟氣塞涎上不語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會一穴如前
風池二穴在顳 後髮際陷中
大椎一穴在頂後第一椎上陷者是,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罅,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當其中指下陷者中,舉臂取之。
曲池二穴如前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足三里二穴如前
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痺,此將中臟之候,不問是風與氣,可速灸,此七穴,但依次第灸之,各五七壯,日別灸之,隨年壯止,如素有風人尤宜留意,此灸法可保無虞,此法能灸粹死。經云凡人風發強忍怕痛不肯灸,忽然猝死,謂是何病?風入臟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