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腫滿証治

經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腹大,身盡腫,皮濃,按之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又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水病下為 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夫腫滿之証,悉由脾胃之虛也。脾土喜燥而惡濕。因中氣素弱,脾虛無火,故水濕得以乘之,而脾愈不運,則乳食凝而不化,停積於中,而腫滿作焉。治腫者,當以脾胃為本,而以浮腫為標,斯庶幾矣。若以消伐克削為能事,未有不致危殆者。

治腫當分上下,經曰︰面腫者風,足腫者濕。凡腫自下而起者,皆因於風,其治在肺,宜發散之,參蘇飲合五皮湯。腫自下而起者,因於腎虛水泛,或因於脾氣受濕,宜滲利之。故仲景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檳榔。

一身盡腫者,或胎稟不足,卒冒風寒,或因瘧痢脾虛,皆能作腫。輕者胃苓丸,重者加味胃苓丸,當與末條參考。

凡小兒之腫在表者,頭痛身熱,此風寒在表。宜微汗之,五苓散少加麻黃、葛根、蘇葉、杏仁以發之。若身無熱,五苓散加肉桂,膀胱氣化,小便利而腫消矣。

陽水腫,身熱,大便秘,小便赤澀,煩躁口渴,以五皮湯作煎,送沆瀣丹微下之;陰水腫,身不熱,口不渴,身冷怯寒,二便自調,平胃散加白茯苓、草果、木香、藿香。

凡腫証先起於腹,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後歸於腹者不可治。

若小兒元氣本虛,複遇大病之後,而渾身浮腫,四肢冷,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滑泄,不思飲食。此陰寒之極,脾胃將絕,治腫之方俱不可用,惟以四君子湯加青化桂、炮薑、砂仁、白蔻,以救其脾胃,斯可矣。昧者但見其腫,不知元氣之竭絕,而猶消導利水,複以舟車、禹功暨大戟、芫花、甘遂劫奪之者。此殺人之事,慎之戒之﹗

入方

參蘇飲
方見卷三咳嗽門。

五皮湯
方見卷二傷濕門。

五苓散
方見卷二傷暑門。

胃苓丸
方見卷二傷濕門。

加味胃苓丸
即胃苓丸本方加後藥。

頭面腫初起,略加麻黃;作喘加桑白皮、杏仁;小便黃赤加木通;身腫加五加皮;腹脹加砂仁、白蔻、丁香、枳殼;腳冷不溫加附子、上青桂、防己。

平胃散
方見卷三瘧疾門。

加味四君子湯
治脾敗胃傷,陰寒作腫,多服自消。

官揀參(一錢) 漂白朮(一錢) 白雲苓(一錢五分) 上青桂(八分) 黑炮薑(一錢) 西砂仁(一錢)白豆蔻(一錢) 公丁香(三分) 炙甘草(五分)大棗三枚,水煎,半飢溫服,以愈為度。

水腫簡便方

凡小兒患腫,切須忌鹽,鹽助水邪,服之愈甚,必待腫消之後,以鹽 過,少少用之。治水腫從腳起入腹則難治,用紅飯豆五升,水煮極熟,取湯四五升,溫浸兩膝之下,冷則重暖;若已入腹,以紅豆煮湯,日日服之亦消,蓋紅豆之功,專於行濕利小便故也。

治腳腫,掘杉木根切斷,而內色紅者為油杉,方可用,若切開白色者,不堪。以紅根切碎,煎濃湯,將腫腳先熏後洗,一二次自消。又方,以紅糟一大碗,加入生薑、生蔥,三味同煎湯,先熏後洗。

又治頭面手足俱腫,用苦葶藶一兩,隔紙炒熟,研細末,以大紅棗蒸過,去核取肉,和前末,杵勻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七粒,白湯下,日三服,五七日則小便多,腫自消也。忌鹹酸生冷。

傷寒傷濕腫,以羌活切片,萊菔子二味等分,同炒香取起,揀去萊菔不用,只以羌活為末。每服一錢,初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效。

腫証氣喘,男婦大小,腫因積得,既取積而腫再作,小便不利。若再用利藥,性寒而小便愈不通矣,醫者至此束手。蓋中下二焦氣不升降,為陰寒痞隔,水遂凝而不通。用熟附子三錢、生薑二錢、沉香三分,同煎濃湯,冷服;大人附子一兩、生薑六錢、沉香磨濃汁,以附薑湯對服。不拘服數,以愈為度。

身面浮腫,坐臥不得,取向東桑枝燒灰淋汁,煮紅豆數升,每飢即食之,不得別飲湯水。

水腫本於脾虛不能製水,水積妄行而為腫,當以參、朮補脾為主,使脾氣實,則能健運而水自行,切不可下。


脹滿証治

經曰︰足太陰虛則鼓脹。又曰︰胃中寒則脹滿。又曰︰濁氣在上,則生 脹。

夫脹滿者,腹脹氣滿也。由於脾肺氣虛,不能健運,所以作脹也。有虛脹、實脹、熱脹、寒脹。大抵虛脹、冷脹,十之七八;實脹、熱脹,十之二三。蓋實熱之証,人所易見,或因傷食,或因傷寒入裡,所以易知而易治;虛冷之証,由中氣虛衰,脾氣不化而脹,所以難見而難醫。若以虛冷之脹,而誤以為實熱之脹治之,其變不可勝言矣。

虛脹者,或因吐瀉之後,或因服藥攻下太過,致成腹脹者。宜溫中調氣,濃朴溫中湯。若虛而兼寒者,加附、桂。

實脹者,腹中原有食積,或飲食過飽,固結於中。外証則胃口、胸前高脹,身熱口渴,倦臥不語,腹痛微喘,目閉不開,儼然虛極之象。小兒此証最多而難識。昧者不為詳審,見其四肢不舉,目閉不開,誤以為慢驚,而用寧神導痰之藥,千中千死,無一活者。不知大實有羸狀,即此是也。急宜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同服。

熱脹者,或傷寒熱邪入裡,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渾身壯熱,面赤煩躁,集成沆瀣丹。

寒脹者,由中氣素寒,冷滯鬱結,無身熱口渴,面唇青,手足厥冷,氣喘腹脹。先以塌氣丸消之,後以異功散調其脾胃。

凡遍身瘡疥,因淋洗塗搽,逼毒歸內而腹脹者,輕則荊防敗毒散升散之,重則集成沆瀣丹微利之。瘡出脹消者吉,瘡不出者凶。

經謂臟寒生脹滿。蓋脾為陰中之至陰,因脾濕有餘,無陽不能施化。如土之久於雨水,則為泥矣,豈能生育萬物?必待和風暖日,濕去陽生,自然生長也。凡此宜以辛熱之藥運用之,可也。

經謂下之則脹已,此以濕熱飲食有餘,脾胃素實,形體氣質壯實者言之也。若脾虛內寒,而氣不能運精微以成脹者,只宜以甘溫補脾為主,少佐辛熱以行壅滯之氣,庶使脾土健旺,脹滿營運,斯可愈矣。此經之所謂“塞因塞用”,從治之法耳。醫者不察乎此,惟執“下之脹已”,急於獲效,病者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暫快一時,則真氣愈傷,脹滿愈甚,去死不遠矣。

諸家治脹治腫,但知行氣利水,克削並行,輒用猛劑下之。此速死之道。不知脾氣虛極,而腫而脹,愈下愈虛,惟劫目前之快,而陰損真元,禍不旋踵,後賢幸加意焉。

入方

濃朴溫中湯
治胃寒心腹脹。

紫濃朴(一錢五分) 真廣皮(一錢) 黑薑炭(一錢) 白雲苓(一錢) 草蔻仁(五分) 南木香(五分)炙甘草(五分)虛兼寒者,加熟附子五分、青化桂五分。生薑三片。

塌氣丸
治寒氣鬱結,肚腹虛脹。

胡椒仁(一兩) 全蠍尾(五錢,揀去鉤子,洗淨,炒乾)上以胡椒略去皮,取淨一兩,炒過,和蠍尾研末,麵糊丸極小。每服一二錢,陳皮湯送下。

集成沆瀣丹
方見卷二胎疾門。

集成三仙丹
方見卷二類搐門。

異功散
方見卷二傷食門。

荊防敗毒散
治瘡疥毒瓦斯內陷,肚腹作腫。

荊芥穗 北防風 淨連翹 陳枳殼 綠升麻 南薄荷 川羌活 川獨活 粉干葛 川木通 金銀花 片黃芩正川芎 黑梔仁 炙甘草(以上每味各一錢)上身腫,加蔥三莖;下體腫,加燈芯十莖,水煎服。

腹脹簡便方

治氣脹、水脹,用羯雞糞乾者一升,炒焦黃色,出火毒,研細末,以百沸湯三升淋汁,每服一盞,調木香、檳榔末各五分。此中滿蠱毒脹有一無二之方也。

治食脹、氣脹,用蘿卜子一兩,研細末,水調濾汁,用砂仁一兩,以蘿卜子汁浸一宿,炒乾,又浸又炒,共七次,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黃膽証治

經曰︰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膽也。又曰︰溺黃赤安臥者,黃膽。已食如飢者,胃疽。夫黃疸之証,古人多言為濕熱,及有五疸之分,皆未足以盡之。予謂黃之大要,亦惟有二︰曰陽黃,曰陰黃。而寒熱虛實,總括二者之中,無餘義矣。

一、陽黃証,因濕多成熱,熱則生黃。此則所謂濕熱証也。其証必身熱煩渴,或躁擾不寧,或消穀善飢,或小便熱痛,或大便秘結,其脈實而有力。此証不拘外感風濕,內傷食飲,皆能致之。但察兒之元氣尚強,脾胃無損,而濕熱果盛者,直宜清火邪、利小便,茵陳五苓散最穩,胃苓東加茵陳亦佳;若大便秘結熱甚者,集成沆瀣丹。

一、陰黃証,全非濕熱,而總由氣血之敗。蓋氣不生血,所以血敗,血不華色,所以色敗。凡病黃而絕無陽証陽脈者,便是陰黃,或因大病之後,或脾胃久虧,故脾土之色自現於外。其証喜靜惡動,喜暗畏明,神思困倦,言語輕微,畏寒少食,四肢無力,或大便不實,小水如膏。此皆陽虛之候,與濕熱發黃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氣,大補脾胃,終無複元之理。且此証最多,而昧者不察,遂云黃膽同是濕熱,而用茵陳、梔子清火利水,則無有不隨藥而斃者。如四君子、五君煎、溫胃飲,是其宜也。

凡小兒脾胃素弱,常有積滯,面色多帶黃白,不可消積,惟以集成肥兒丸多服。使脾胃健,食自消,灌溉臟腑,流行榮衛,自然五色修明,何黃之有?小兒黃病,昧者一概呼為濕熱,無非除濕利水,清熱退黃,除此之外,無別法矣。豈知濕熱發黃者少,脾虛發黃者多。蓋脾土強者,足以捍御濕熱,必不生黃,惟其脾虛不運,所以濕熱乘之。治此者,無非暫去濕熱,茵陳五苓散亦佳;黃稍退,即速健脾,不得屢用消耗,而謂有是病用是藥也。

若面目俱黃而帶虛浮,唇白舌淡,口不渴,身不熱,夜無煩熱,小便不澀,不可認為濕熱而分利之,速救脾胃。四君子六君是其宜也。

凡服分利之藥,黃久不退,以致口淡心慌,四肢軟弱,憎寒發熱,小便帶濁,皆為虛甚。宜四君子煎送八味地黃丸,不可再行分利,以致脾敗腎絕而死矣。

入方

茵陳五苓散
方見卷二傷濕門。

胃苓東加茵陳
方見卷二傷濕門。此加茵陳一錢。

集成沆瀣丹
方見卷一胎疾門


四君子湯
方見卷三瘧疾門。

五君煎
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濕者。

官揀參(一錢) 漂白朮(二錢) 白雲苓(二錢) 炮薑炭(一錢) 炙甘草(一錢)水一盅半,煎服。

溫胃飲
治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

官揀參(一錢) 漂白朮(二錢) 白扁豆(一錢) 廣陳皮(五分) 炮薑炭(一錢) 大當歸(一錢)炙甘草(六分)水一盅,煎七分服。

集成肥兒丸
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消,肌膚瘦削。如多服能令兒肥。此丸久經效驗,比諸家肥兒丸功獨甚。

建蓮肉(二兩四錢,去心皮,炒) 西砂仁(六錢,酒炒) 漂白朮(一兩,土炒) 官揀參(一錢,切片,焙乾) 京楂肉(四錢,炒) 杭白芍(四錢,酒炒) 廣陳皮(四錢,酒炒) 法半夏(四錢,炒) 白雲苓(一兩,乳汁蒸晒) 真雅連(二錢,薑製) 苡仁米(六錢,炒) 六神曲(六錢,炒) 炙甘草(二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日早午晚各服一丸,米飲化下。

六君子湯
方見卷二類搐門。

八味地黃丸
方見卷一保產門。

黃膽簡便方

小兒急黃,以絲瓜連皮帶子,火燒存性研末,每服一錢,米湯下。連進數服愈。小兒黃如金色,因積滯凝於脾家,以糯稻草煎濃湯飲之,數次效。

治小兒黃膽如金,取山間薏苡仁根,洗極淨,煎湯,服之自愈。

治濕熱發黃,用生薑半斤、茵陳半斤,同搗爛,以布包之,時時周身擦之,其黃自退。


腹痛証治

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凡病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別。上焦者痛在膈上,此即胃脘痛也;中焦者在中脘,脾胃間病也;下焦痛在臍下,肝腎病也。然有虛實之分,不可不辨。辨之之法,但察其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病者多虛,暴病者多實;得食稍減者為虛,脹滿畏食者為實;痛徐而緩,莫得其處者為虛,痛劇而堅,一定不移者為實。虛實既確,則治有準則。

夫腹痛之証,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而作也。有冷有熱,有蟲痛,有食積,辨証無訛,而施治必效。

挾冷痛者,面色或青或白,冷甚者,面色暗淡,唇口爪甲皆青。此脾氣虛寒之極,輕者當歸散,重者燒脾散,有吐瀉者,保童丸。

挾熱痛者,面赤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宜四順清涼散加青皮、枳殼;大便秘者,木香檳榔丸;大便調者,芍藥甘草湯。

食積痛者,口中氣溫,面黃唇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多眠惡食,大便酸臭。宜三棱丸,甚者消積丸,下後六君子湯調之。

蟲痛者,面白唇紅,六脈洪大,心腹疼痛,口中涎沫及清水出,腹內結聚成團,摸之梗起一條。小兒脾胃虛者,最多此証。宜烏梅丸。

凡腹痛喜手按及熱熨者,為虛為寒,速宜溫補;如手不可按者為實,速宜下之。

入方

當歸散
治腹痛有寒無熱。

大當歸(一錢五分) 南木香(五分) 青化桂(一錢) 大揀參(一錢) 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溫服。

燒脾散
治傷生冷果菜,停積中焦,心脾冷痛。

黑炮薑(一錢) 紫濃朴(一錢) 草蔻仁(五分) 西砂仁(一錢) 六神曲(一錢) 老麥芽(一錢)真廣皮(一錢) 高良薑(五分) 炙甘草(一錢)或丸,或散,或水煎,俱可。

保童丸
因傷風冷,食積肚疼,泄瀉嘔惡。

官揀參(切片,焙乾) 漂白朮(土炒) 紫濃朴(薑炒) 正廣皮(酒炒) 白雲苓(炒) 結豬苓(焙)宣澤瀉(炒) 藿香葉(焙) 公丁香(搗) 法半夏(焙) 白乾薑(炒) 青化桂(去粗) 白蔻仁(炒)杭青皮(醋炒) 肉豆蔻(煨) 南木香(屑) 炙甘草(各等分)共焙燥為細末,神曲糊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米飲化下。

四順清涼散
治挾熱腹痛,面赤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

杭白芍(二錢) 白當歸(一錢) 錦莊黃(一錢) 炙甘草(五分)淨水煎滾,熱服。

芍藥甘草湯
此方無論寒熱虛實,一切腹痛,服之神效。

白芍藥(一根,重三錢) 粉甘草(一根,重二錢)上二味俱要整的,用紙七重包之,水濕慢火煨熟,取起,杵爛煎湯服。寒月,略加肉桂數分更妙。

三棱丸
治食積胃脘痛、心腹痛、小腹痛、癖痛、蟲痛。

京三棱(煨) 蓬莪朮(煨) 半夏曲(焙) 小枳實(麩炒) 正川連(薑炒) 吳茱萸(泡)正廣皮(酒炒) 杭青皮(醋炒) 南木香(屑) 尖檳榔(炒) 川濃朴(薑製) 川楝肉(炒) 小茴香(酒炒)共為末,神曲糊丸。量兒大小加減,米飲調服。

木香檳榔丸
方見卷三食積門。

烏梅丸
治胃冷,蟲痛攻心,嘔吐,四肢冷。

官揀參 川黃柏 北細辛 青化桂 川熟附(以上各六錢) 川黃連(五錢) 正花椒 大當歸 黑薑炭(以上各四錢) 肥烏梅(三十個,蒸,去核,收淨肉,搗爛)共為細末,酒蒸烏梅肉搗膏和藥,少加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水送,每日二三服,以十分之一,水煎服亦可。

腹痛簡便方

治一切胃痛胸痛腹痛腰痛,疼如錐刺,不可忍者,花椒不拘多少,研為細末,和少面粉,醋和成餅,貼於痛處,上鋪艾絨,用火灸之,疼立止。

一切腹痛,不問虛實寒熱皆效。用小麥杆燒灰,地上出火毒,將布包之,滾水淋汁,一服立止。

一切疼痛,或寒或熱,或積食,或積血,証莫能辨,藥不能施,有起死回生之妙。用生薑一斤,搗爛,略擠去汁,入鍋內炒熱,用布分作二包,先以一包熨痛處,冷即換熱者,勿令間斷。如薑已干,略加前汁拌之,又炒又熨,痛止乃已。

凡小兒腹痛,摸其肚有一塊梗起者,蟲痛也,不須用藥,惟令大人以手擦揉其塊處,久久搓之,半日許,其蟲將死,皆從大便而出,痛立止。

小兒腹痛,啼哭不止。用南木香、明乳香、黑沒藥俱去油各五分,水煎溫服。

小兒胎寒腹痛,啼哭吐乳,大便青色,身出冷汗。用薑黃一錢,南木香、乳香、沒藥俱去油各三錢,共為細末,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薑湯調下。

小兒盤腸氣痛,月內之兒多有之。其証腹內如蛙聲,啼哭不止者是也。蓋寒熱不和,臟氣不行。用梔仁五錢、附子三錢,同炒極枯,取起,揀去附子不用,單取梔仁,加入白芷一錢為末。每服五分,小茴香湯下。

小兒腹痛,啼哭不止。用乳香一錢,去油,燈花七枚,同為末。每服二分,乳汁調服。

小兒蟲痛,口流涎沫。使君子取肉微炒,為末,五更時,米飲調下。

小兒腹痛,一痛即死者,名為蟲痛,似癇。用干漆燒灰,白蕪荑二味,等分為末,每五分,米飲調下。証重者,每服一錢。

小兒盤腸腹痛,濃煎蔥湯,澆洗兒腹,仍以蔥搗爛,炒熱作餅貼臍上,良久,屎出痛止。


癖積症治

經曰︰新積痛可移者,易已;積不痛,難已也。又曰︰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結而橫,有積矣。凡飲食之積,其漸積者,不過以飲食偶傷,必在腸胃之內,故可行可逐,治無難也。惟飲食無節,以漸留滯者,多成癖積於左脅膈膜之間,此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若飢飽無論,飲食疊進,以致陽明胃氣一有所逆,則陰寒之氣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餘滯未消,並腸外汁沫搏聚不散,漸成 疾矣。

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覺,及其既久,則根深蒂固,而藥餌難及。今西北小兒多有此疾,而尤於食面之鄉為最,正以面性多滯,而留積於皮裡膜外,所以不易治也。惟當以漸消磨,求法治之,幸毋孟浪欲速,妄行攻擊,徒致胃氣受傷,而積仍未及,以速其危也。

癖者,血膜化水則癖,脅旁時時作痛,時發潮熱,或寒熱往來似瘧,故瘧家多有此証。

凡瘧疾發過之後,必令其熱退極盡,方可飲食;若熱未盡而飲食之,則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成癖積。

小兒臟腑和平,脾胃壯實,則榮衛宣暢,津液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脾胃不勝,乳哺失調,三焦不運,水飲停滯,冷氣搏之,結聚而成癖也。體素弱者消癖丸,氣壯實者赭石挨癖丸。大約有癖之兒,虛者居多,攻下之藥,非可常用,即不得已而用之,待其略減,用消癖丸緩緩消之,至為良法。

入方

消癖丸
治癖在脅下,面黃肌瘦,午後發熱似瘧。

官揀參(切片,焙乾) 漂白朮(土炒) 正廣皮(酒炒) 白雲苓(乳蒸) 杭青皮(醋炒) 川濃朴(薑製) 小枳實(麩炒) 法半夏(焙) 西砂仁(酒炒) 六神曲(炒) 陳麥芽(炒,以上十一味俱各二錢) 九肋鱉(炙,三錢) 京三棱(煨) 蓬莪朮(煨) 炮黑薑(以上各一錢) 青化桂 南木香(各二錢) 正雅連(薑汁炒,二錢)
共為細末,早米粉糊為丸。每服一二錢,量兒大小加減,米飲下,以癖消藥止。

赭石挨癖丸
治腹中癖塊,或生寒熱,或時作痛。小兒壯實,飲食素強者,方宜用之。脾胃素弱者,切不可服,惟以前消癖丸攻補兼施,久之自愈。

代赭石(火,醋淬至酥,研末,水飛過用) 杭青皮(醋炒) 蓬莪朮(煨) 南木香(銼骨)青化桂(各三錢) 巴豆霜(去油極淨,取霜,一錢) 川大黃(二錢)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丸蘿卜子大。每服五丸,淡薑湯送下。

積癖簡便方

治癖積心腹內結如拳,及臍腹痛不可忍,用莊黃一兩酒蒸,炮薑五錢、熟附子三錢、九肋鱉八錢,用好醋將鱉甲煮一時久,取起,酥炙黃色為度,共為細末,用三年老米醋一升,熬至半升,和前末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米湯下。取下積如魚腦、敗血、爛肉、青泥即愈,後用補脾調理。按此方藥廉功大,比挨癖丸力勝十倍,允稱神妙。

小兒好食茶葉成癖,用鮮榧子一斤,空心,晌午、黃昏,每服十四粒,吃完即愈。榧子京果鋪有賣。

小兒食積結痞塊,用大紅棗一斤、皮硝一兩同煮,以水乾為度,曬乾。每日食此一棗,徐徐服之自消。

小兒積久而成“鱉”,腹內有形,搖頭掉尾,大者如杯,小者如錢,上侵入喉,下蝕入肛,或附脅脊,或隱腸腹。用生硫黃研極細末,每日老酒調服一錢,空心下,久服自化。硫黃須色如初出鵝雛者方可用,帶青帶赤帶黑色者,皆不堪。此物最平穩,任多服無礙。


蟲痛証治

經曰︰腸中有蟲瘕、蛟蛔,皆不可取以小針。又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涎出。夫蟲痛者,蛔蟲也。蓋由小兒脾胃虛弱,多食甘肥生冷,留而為積,積化為蟲,動則腹痛,發則腫聚一塊,痛有來去,乍作乍止,嘔惡吐涎,口出清水,久而不治,其蟲長至一尺,則貫胃傷心殺人矣。外証面白唇紅,六脈洪大,是其候也。內有蟲,必口饞好甜,或喜食泥土、茶葉、火炭之類,宜攻去之,檳榔丸。

小兒蟲痛,凡脾胃怯弱者,多有此証。其攻蟲取積之法,卻又未可常用。及取蟲之後,速宜調補脾胃,或集成肥兒丸,或烏梅丸,或六君子湯多服之,以杜蟲之複生。

入方

檳榔丸
治小兒一切蟲積,能殺諸蟲。

小檳榔(一兩) 南木香(五錢) 鶴虱子(五錢) 光貫仲(五錢) 廣錫灰(五錢) 陳漆渣(燒灰)正輕粉(一錢) 白雷丸(二錢) 巴豆霜(一錢)
以漆渣灰五錢,同眾藥研為細末,醋煮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時,苦楝根皮煎湯下。

集成肥兒丸
方見卷四黃癉門。

烏梅丸
方見卷四腹痛門。

六君子湯
方見卷二類搐門。

下蟲簡便方

凡小兒甘肥過度,或糖食甜物太多,乃致濕熱久停而成積,積久生蟲,時發腹痛,以手摸之,腹內有塊,或作一條梗起。外証面白唇紅,六脈浮洪,其痛時作時止,痛止即能飲食者,蟲痛無疑。又有腹痛,一痛即死者,亦是蟲証。欲去此蟲,無如苦楝根皮,誠天下打蟲第一神方。其法,於月初旬,蟲頭向上之時行之。先夜掘苦楝根,須取每年結子者方是母樹,其根浮於土面者有毒,不可用,專取土中者,淨洗泥土,以刀刮其紅皮,止取白皮四五錢,兒大者六七錢,切碎聽用。次早,以油煎雞蛋令兒嗅之,以引其蟲頭向上而求食;另於別室,以水一盞,濃煎苦楝皮湯一小杯,不可使兒聞其藥氣,一聞其氣,蟲即潛伏矣;俟藥熟,以雞蛋與兒食,即服藥,半日不可飲食,俟蟲下後,方飲食之。服藥後,兒似困頓,萬萬放心。蟲下後精神如舊,仍當急為健脾,庶蟲不複生,永無患矣。


諸汗証治

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陽加於陰謂之汗。又曰︰心為汗。夫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証,未有不由心腎兩虛而得之者。然陰虛陽必湊之,故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湊之,故發厥而自汗。是皆陰陽偏勝所致也。

小兒臟腑嬌嫩,膚腠未密,或重衣濃被,致五內生熱,熱搏於心,故心液不能自藏而額汗出也。額為心之位,宜收斂心氣,團參湯。

大病後氣血兩虛,津液自汗,或潮熱,或寒熱,發過之後身涼。自汗日久,令人黃瘦,失治則變蒸疳,宜黃固真湯。

睡中汗出,醒來則止。此心虛盜汗,宜斂心氣、養心血,用團參湯。

睡中遍身有汗,覺來久不乾者,此食積盜汗,脾冷所致。益黃散。

脾虛泄瀉,自汗後而遍身冷,有時遇瀉則無汗,不瀉則有汗。此為大虛之候,急當補脾,理中湯;待瀉止,黃固真湯凡自汗上至胸,下至臍,此胃虛也。當補胃,四君子湯加黃 。

肺虛自汗,面白唇白,六脈無力。蓋因久嗽脾虛,故令自汗。四君子湯加麥冬、五味。

傷風自汗,宜實表,桂枝湯;傷寒汗出,自頭至頸而止者,欲發黃也,茵陳湯。如有實熱在內,煩躁汗出不止者,胃實也,宜集成沆瀣丹微下之。

諸汗服藥久不止者,用五倍子一個研細末,醋和作一小餅,貼肚臍,以帶扎之,效。

入方

團參湯
收斂心氣,固心血,能止自汗。

官揀參(切片,焙乾) 當歸身(切片,焙乾,各二錢)上二味,分作二服,用 豬心一個,切作二片,用前藥二錢,豬心一片,水一盅,煎湯,空心腹。

黃 固真湯
治氣虛自汗。

嫩黃 (一錢) 官揀參(五分) 漂白朮(五分) 當歸身(一錢) 炙甘草(五分) 天圓肉(三枚)水煎服。

益黃散
治食積盜汗。

正廣皮(五錢) 杭青皮(四錢) 訶子肉(四錢) 粉甘草(四錢) 公丁香(二錢)共為末,大兒二錢,小者一錢。如感冒吐瀉,加薑、棗同煎服。

理中湯
方見卷二乳子傷寒門。

四君子湯
方見卷三瘧疾門。

桂枝湯
方見卷二小兒傷寒門。

茵陳蒿湯
治頭汗至頸而還,將欲發黃。

茵陳蒿(一錢五分) 川黃柏(一錢) 黑梔仁(一錢) 燈芯十莖水煎滾,熱服。

汗証簡便方

凡男婦小兒,及產母一切虛証,偶然大汗,諸藥莫能止者,蓋由玄府大開,一時難閉,所以服藥不能止。先將五倍子末,醋調作小餅子,納入臍中,以布扎之,然後以舊蒲扇燒灰,多加糯米粉和勻,以夏布袋裝之,自頭至足,遍身輕撲之,使其粉入毛竅,玄府自閉,虛汗即止。神治也。


疝氣証治

經曰︰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又曰︰病在小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故疝氣者,寒邪結聚而成也。內則臍腹絞痛,外則卵丸腫大,專屬肝經,與腎無涉。蓋肝主怒,小兒性急,多叫哭而得之者,此氣動於內,謂之氣疝。應行氣開鬱,初宜柴苓湯升散之,次宜加減二陳湯,或木香內消丸。

如因久坐濕地得之者,此冷氣入腹,謂之寒疝,宜溫中散寒,加減當歸散、茱萸內消丸。

有腫而不痛,由中濕所致;卵雖腫而無熱,複不痛,宜行濕消腫,加減守病丸。

小兒素有疝氣,或一年半年發者,發則有形,外連睪丸,內貫小腹,腫硬一條,如小杵,約長五六寸,大小便不通。宜當歸木香湯。

小兒木腎,腫大不痛,連年不消者,不早治便為終身痼疾。宜茱萸內消丸,加牽牛子半生半炒,取頭末用,更灸臍旁章門穴,大效。取穴法︰以本兒手掌第五指本節橫紋,對臍中心,其中指頭盡處是穴。

小兒濕地上坐,或有蚯蚓吹其卵,腫大而垂者,以鹽湯浸洗之,蓋鹽能殺蚯蚓毒也;或以蒼朮煎湯,加鹽少許,洗之效。

小兒陰囊生瘡 爛者,謂之脫囊。用紫蘇葉研末敷之,以荷葉包之,或用生荷葉火烘令軟包之。雖囊丸露出,亦可治也。

小兒外腎臊臭,時複濕癢,柴胡龍膽湯,癢甚不可止者,胡椒煎湯洗之。

入方

柴苓湯
治少陽膽經有邪而病疝。

官揀參(一錢) 北柴胡(一錢五分) 枯黃芩(一錢) 法半夏(一錢) 漂白朮(一錢) 白雲苓(一錢)結豬苓(一錢) 宣澤瀉(一錢) 青化桂(五分) 炙甘草(五分) 生薑(一片) 大棗(一枚)水煎,熱服。

加味二陳湯
治性急多哭,卵腫,痛連小腹,謂之氣疝。

正廣皮 法半夏 白雲苓 小茴香 正川芎(以上各一錢) 青化桂 炙甘草(各五分)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木香內消丸
治証如前。

南木香(屑) 京三棱(煨) 結豬苓(焙) 宣澤瀉(炒) 川楝肉(炒) 正廣皮(酒炒) 香附米(酒炒,以上各七錢) 杭青皮(醋炒,二錢)共為末,酒煮米糊為丸。每服一二錢,空心鹽湯下。

加味當歸散
治受寒濕之氣,小腹絞痛,外腎紅腫,並腹痛啼哭等証。

當歸身(一錢五分) 吳茱萸(三分) 青化桂(五分) 正川芎(五分) 黑薑炭(一錢) 南木香(五分)小茴香(一錢) 炙甘草(五分)水煎,臨服加鹽七分,空心溫服。

茱萸內消丸
治寒濕所襲,留伏作痛, 疝偏墜。

吳茱萸(醋浸一宿,焙乾,炒過) 青化桂(去皮) 淨棗皮(蒸,去核,搗) 元胡索(醋炒) 大茴香(鹽炒) 化橘紅(炒) 杭青皮(醋炒,以上各一兩) 桃仁(炒) 白蒺藜(炒) 南木香(屑,以上各五錢)
共為細末,酒煮麵糊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淡鹽湯送下。

加減守病丸
治卵腫不痛。此濕氣也,又名木腎。

漂蒼朮(鹽炒) 製南星(炒) 香白芷(焙,以上各一兩) 京楂肉(炒) 正川芎(炒) 廣橘核(炒)法半夏(焙) 六神曲(炒) 吳茱萸(炒,以上各二錢五分)
共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小茴香煎湯化下。

當歸木香湯
治小兒久疝不愈。

京楂核 全當歸 正川芎 川木通 小茴香 川楝肉 杭青皮 結豬苓 宣澤瀉(以上各一錢) 南木香黑梔仁(各五分)
上用淨水濃煎,空心熱服。

龍膽湯
治小兒外腎臊臭,時複濕癢。

北柴胡(一錢二分) 宣澤瀉(一錢) 車前子(八分) 川木通(一錢) 懷生地(一錢) 當歸尾(六分)龍膽草(五分)
水煎,空心服,以飲食壓之。

疝氣簡便方

治小兒疝氣腫痛,用荔枝核炒焦五錢,大茴香酒炒二錢五分,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又方,不論小兒及男婦一切疝氣,以及諸般氣痛,用荔枝核四十九個炒焦,留白陳皮九錢、生硫黃四錢,共為末,鹽水打麵糊為丸綠豆大。遇痛時,空心酒研送九丸,良久,再進一服,不過三服,全安。

小兒腎腫硬痛,橄欖核、荔枝核、山楂核,三件等分,俱燒過存性研末。每服一錢,空心小茴香湯送下。

小兒疝氣痛,全蠍不拘多少,炒焦為末。每三分,小茴香煎酒送下。

小兒冷疝作痛,陰囊浮腫。川楝子去核五錢,吳茱萸二錢五分,炒研為末,酒打麵糊為丸小豆大。每服十丸,鹽湯化下。

小兒疝久,陰囊堅硬如石,名為木腎。用栝蔞連皮帶子二錢,蓽茇二錢、生薑二錢、蔥白二錢,酒煎,熱服,被覆暖臥,取汗出效。


啼哭証治

小兒初生,百日一周之內,神安意靜,不妄笑多哭者易養。如日夜啼哭不止,為母者心誠求之,渴則飲之,飢則哺之,痛則摩之,癢則抓之,其哭止者,中其意也;如哭不止,當以意度之。蓋小兒初生,性多執拗,凡有親狎之人,玩弄之物,一時不見,其心不悅而哭,謂之拗哭,急與之,勿使怒傷肝氣致病也。假如又不止,請醫視之。如大哭晝夜不止者,肝熱也,瀉青丸;如日夜啼哭,身熱煩躁者,心熱也,導赤散,俱用燈芯湯服。

入方

瀉青丸
此肝經之主藥。凡幼科中截風定搐之方,多用金石腦麝,無益有損。惟此方清心平肝,疏風涼血。凡小兒作熱不退,將成風搐,或已成風搐,但服此丸,其應如響。方雖古方,人不知用。予昔游潭州遇師指授,始能用之。凡幼科中抱龍、保命、至保、新安金藥、蘇合香丸,一概不取。惟此方為幼科截風定搐之第一神方也。

川羌活 正川芎 黑山梔 龍膽草 全當歸 北防風(以上俱各一兩) 錦莊黃(五錢)
上藥合為一處,以火烘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青黛為衣,如大豆大。每服一二丸,清茶化下。

導赤散
治心經有熱,一切煩啼不安,皆效。

懷生地(二錢) 川木通(一錢五分) 枯黃芩(一錢) 生粉草(五分) 淡竹葉(十四片) 燈芯(十根)
水煎,熱服。


夜啼証治

小兒夜啼有數証︰有臟寒、有心熱、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熱不同,切宜詳辨。

臟寒者,陰盛於夜,至夜則陰極發躁,寒甚腹痛,以手按其腹則啼止,起手又啼。外証面青手冷,口不吮乳,夜啼不歇。加減當歸散。

心熱煩啼者,面紅舌赤,或舌苔白澀,無燈則啼稍息,見燈則啼愈甚,宜導赤散加麥冬、燈芯,甚則加川連、膽草。

神不安而啼者,睡中驚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蓋神虛驚悸。宜安神丸定其心志。及吐瀉後及大病後夜啼,亦由心血不足,治同上。

凡夜啼見燈即止者,此為點燈習慣,乃為拗哭,實非病也。夜間切勿燃燈,任彼啼哭,二三夜自定。

入方

加味當歸散
方見卷四疝証門。

導赤散
方見卷四啼哭門。

十味安神丸
治神虛驚惕,至夜則啼。

官揀參 白茯神 大杭冬 懷山藥 正龍齒(,以上各二錢) 鏡面砂(水飛) 寒水石(水飛) 粉甘草(以上各五分) 梅花片(一分) 赤金箔(十片)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燈芯湯下。

夜啼簡便方

小兒心熱面赤,夜多啼泣,朱砂五分,牛黃一分,共為末。每一二分,犀角磨湯調下。又治同前証夜啼。青黛研篩過,每服二分,燈芯十莖,煎湯,調服。

小兒一百二十日內夜啼,用蟬蛻四十九個,煎去前半截,用後半截,焙乾燥,研末。每服四分,鉤藤湯下。

又方
用蟬脫十四個,去翅足,焙乾,入朱砂一分,共研末,蜜調塗母乳頭上,令兒吮之,納兒口中亦可。

小兒夜啼,不論有餘不足皆有效。用五倍子研末,口中津唾和作餅子,納肚臍,以帶扎之,效。

又方
以灶心土研末二錢,朱砂飛過一錢,麝香少許,共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五丸,水調下。


二便証治

經曰︰北方黑氣,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夫二陰者,前陰竅出小便,後陰竅出大便。又云︰前陰主氣,後陰主血。蓋膀胱之津液,血所化也,由氣而後能出;太陰之傳送,氣之運也,由血而後能潤。此便溺之流通,見氣血之依附,而人之所以為生者,以其有此出入關竅耳。清陽出上竅,謂呼吸也;濁陰出下竅,謂大小二便也。

倘一息不運,則機緘窮而死矣。故二便不通,加以腹脹氣喘,嘔噦煩躁者,不可治也。凡二便秘,宜八正散;外用掩臍法、蜜導法,則前後俱通矣。

入方

八正散
治熱聚下焦,二便不通。

淮木通 白滑石 黑梔仁 車前子 瞿麥穗 錦莊黃 白芒硝 蓄(俱等分,看兒大小加減之)除大黃、芒硝在外,將六味水煎極熟,加入大黃,再煎十數沸,取起,斟出澄清,以芒硝沖服。

掩臍法
治中下二焦積熱,大小便秘。

連鬚蔥七莖不洗,生薑一大塊、淡豆豉三錢、食鹽三錢,同搗爛作一餅,銚子烘熱,掩肚臍,以帛扎定。良久,氣通二便自利。

蜜導法
治二便不通,以此通其大便,則下焦氣行,而小便自通矣。

用冬蜜八兩,煉至滴水成珠不散,入皂角細末二錢,和勻,稍冷,捻如小指大一條,外以蔥涎塗上,輕輕插入穀道中,氣通則便利矣。

二便不通簡便方

大小便不通,經二三日危急者,以皂角燒灰研末,米湯調下一錢,立通。

又方
以蜂蜜一盞、皮硝一錢、白湯一盞。空心調下;另以皂角於桶內燒煙,令兒坐桶上熏之,即通。

又方
用草烏一個,削去皮,略以麝香搽上,抹以香油,輕插穀道內。名霹靂箭,至捷。

二便不通,百方不效。肚腹脹痛,咽喉窒塞,或痰壅氣喘,水米不下,死在須臾,宜急救之。用甘遂五分,面包煨熟,取出為末,入麝香三厘,搗飯為丸。小兒服二分,大人五分,薑湯送下。

又方
以小竹筒抹以蔥涎,插入穀道,以芒硝五錢研細,香油半盞,皂角末少許,令人口含,灌入穀道中,少時即通。


小便不利証治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又曰︰肝有熱則小便先赤。凡小便赤澀為熱,小便自遺為寒。熱者火有餘,水不足,治宜瀉心火、滋腎水,加味導赤散;寒者火不足,水有餘,治宜溫腎水、益心火,益智散。

小便不通,乃由臟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塞非痛,但閉而不通,腹脹緊滿。宜五苓散加車前、燈芯。

大病之後,氣虛津液不足,而小便閉者,不可利之。利則中氣日虛,津液愈涸。宜人參散。

小兒患淋,小便淋瀝作痛,不必分五種,然皆屬火熱。宜清利之,海金砂散。

小兒久病氣虛而淋病者,不可利小便,宜六味地黃丸,滋其化源。

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謂之遺尿;睡中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益智散加附、桂、龍骨。

小兒初便黃赤,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謂之尿白。傷脾所致,久而成疳。胃苓丸,鹽湯下。

小兒小便出時,色白混濁,隨尿而來,謂之白濁。此心經虛熱,宜清心蓮子飲。

入方

加味導赤散
治心熱肝熱,小便赤澀。

淮木通 懷生地 炙草 枯黃芩 黑梔仁 澤瀉 北柴胡(以上各一錢)淡竹葉七片 燈芯十莖
水煎,空心熱服。

益智散
治水有餘,火不足而遺溺。

益智仁(五錢,鹽水炒) 補骨脂(三錢,鹽水炒) 白雲苓(五錢,酒炒)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鹽湯調下。

五苓散
方見卷二暑証門。

人參散
治氣虛津液不足,小便不通。

官揀參(一錢) 大麥冬(二錢) 川黃柏(五分) 炙甘草(一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海金砂散
治小兒諸淋,皆屬於熱。

香附米(酒炒) 正川芎(酒炒) 赤茯苓(屑炒,以上各五錢) 白滑石(水飛,一錢) 陳枳殼(炒)宣澤瀉(焙) 陳石韋(焙) 尖檳榔(炒,以上各一錢五分)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淡鹽湯調下。

胃苓丸
方見卷二濕証門。

清心蓮子飲
專治白濁。

建蓮子(二錢) 白雲苓(一錢五分) 益智仁(一錢) 遠志肉(五分) 大麥冬(一錢) 官揀參(五分)石菖蒲(五分) 車前子(五分) 漂白朮(六分) 宣澤瀉(四分) 生甘草(三分)燈芯十莖,水煎,空心服。

小便簡便方

凡小便不通,服藥無效,用商陸五錢研末,入麝香少許,先以舊夏布蓋於臍上,將藥放布上。待藥氣入腹,一時即通。

小便數日不通,遍身手足腫滿,諸藥不應者,用蘇葉一斤煎濃湯,入腳盆內,令患者坐盆上熏之,冷則又添熱湯;外用炒鹽熨臍上,及遍身腫處。良久,便通腫消而愈。

又方
用連鬚蔥白一斤,搗爛炒熱,分作二處,各以布包,輪流熱熨臍下,即通。小便閉結不通,藥不能效。用食鹽一兩,調溫水服之;良久,以指入喉中探吐,一吐即通。蓋上竅不通,下竅閉也。

又方
以皂角研末,吹些微入鼻中,令其噴嚏,亦是上升之意。如水注閉其上竅,則下竅不通,稍升提之,即時通矣。


大便証治

經曰︰太陰司天,陰痺,大便難,陰氣不用,病在於腎。又曰︰太陽之勝,隱曲不利,互引陰股。夫飲食之物,有入必有出也。苟大便不通,出入之機幾乎息矣。急宜通之,使舊谷去而新穀得入。然有實閉、有虛閉,最宜詳審。如形實氣實脈實又能食者,的有可下之証,則下之,如八正散、承氣湯、木香檳榔之類,擇而用之,中病即止,不可過也;而形虛氣虛脈虛而兼食少者,雖有可下之証,宜緩不宜急,但用保和丸加枳實微利之;如平素便難者,血不足也,宜潤湯丸、蜜導法。

入方

八正散
方見卷四二便門。

承氣湯
方見卷二傷寒門。

木香檳榔丸
方見卷三傷食門。

保和丸
方見卷三傷食門。

潤腸丸
治老人虛人,小兒產婦,大便閉結。

火麻仁(去殼) 光杏仁(去皮) 光桃仁(去皮) 當歸尾(酒潤) 陳枳殼(以上各七錢五分) 金井膠(炒) 蘿卜子(炒) 家蘇葉(以上各三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一二錢,量人加減,白湯送下。

蜜導法
方見卷四二便門。


頭項囟証治

經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小兒頭囟之証,多由脾胃而得。又頭為六陽所會,七竅居焉,故小兒之頭,四時宜涼,但見頭熱,即有病生,宜預防之。

解顱者,謂頭縫開解而顱不合也。是由稟氣不足,先天腎元大虧。腎主腦髓,腎虧則腦髓不足,故顱為之開解。然人無腦髓,猶樹無根,不過千日,則成廢人。其候多愁少喜,目白睛多,而 白色。若成於病後者,尤凶。宜久服地黃丸,外用封囟法。

囟腫者,囟門腫起也。脾主肌肉,若乳哺不常,飢飽無度,或寒或熱,乘於脾家,致使臟腑不調,其氣上沖,為之填脹,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髮短黃,骨蒸自汗。然亦有寒氣沖上而腫者,則牢韌堅硬;熱氣沖上而腫者,則柔軟紅色。然寒腫者十之一,熱腫者十之九,更有因包裹嚴密,蓋覆過濃,陽氣不得外出,亦令赤腫,皆用封囟法。熱腫者瀉青丸,寒腫者參蘇飲。

囟陷者,有因泄瀉久而氣血虛弱,不能上充髓腦,故下陷如坑,此乃胃虛脾弱之極,宜急扶元氣。若與枕骨同陷者,百無一救。此中有稟受父精不足,母血虛羸而陷者,有因久病而陷者。然枕陷尤甚於囟陷,二者皆腎元敗絕之証也,俱參苓白朮散或八味地黃丸。

天柱骨倒。小兒有色肥壯,不為瘦悴。孰知形體過肥,中氣愈弱,是盛於外而歉於內也。忽然項軟傾倒者,此肝經風熱也,小柴胡加粉葛、當歸、白芍。

有因久病之後,或泄瀉日久,忽然頸項傾側,名天柱骨倒,最為危候。速救真元,大全大補東加鹿茸。

有小兒生下頸便軟者,胎氣不足也。由稟父之腎元虛敗,峻補先天,其庶幾矣,補腎地黃丸與六君湯間服。

天柱骨倒之証,雖則三條,總系真陽大敗之候,為小兒之惡証。保救真元,是其大要,外以生筋等藥貼之可也。

入方

六味地黃丸
方見卷一胎疾門。

封囟法
治頭縫不合,名曰解顱。

天南星不拘多少,以薑汁炒枯,研細末,醋調塗於絹帛上,烘熱貼囟門上,以合為度。

瀉青丸
方見四卷啼哭門。

參蘇飲
方見卷三咳嗽門。

參苓白朮散
方見卷三疳証門。

八味地黃丸
方見卷一保產門。

小柴胡湯
方見卷二傷寒門。此加粉葛、當歸、白芍。

十全大補湯
方見卷一保產門。

補腎地黃湯
方見卷三哮喘門。

六君子湯
方見卷二類搐門。

生脈散
治筋軟無力,天柱骨倒。

木鱉子(六個) 蓖麻子(六十個,並去殼)
以藥研如泥,先抱頭起,以手摩其頸令熱,津唾調藥,塗頸項。

又方
貼項軟。

生附子(去皮,二錢) 生南星(去皮臍,三錢)
共研末,薑汁調,攤貼患處。

頭項簡便方

小兒解顱,或因病後忽然囟門寬大,頭縫四破。此腦髓不充,大虛之候。用鹿茸、防風、白芨、柏子仁四味各五錢,共為末,乳汁調作餅,貼囟門上,一日一換,以合為度。

治小兒囟陷如坑,由久病真元不足,氣血兩虛,大凶之候。速宜十全大補加鹿茸、薑、棗煎服;外用狗頭骨炙黃為末,雞蛋清調敷之,效。


目病証治

經曰︰諸脈者,皆屬於目。又曰︰東方青氣,入通於肝,開竅於目。夫目雖為肝竅,而五臟俱備,神之所托。故白珠屬肺,黑珠屬肝,瞳仁屬腎,兩角屬心,上下眼胞屬脾,五臟五色,各有所司。

心主赤,赤甚者心實熱也,赤微者心虛熱也;肝主青,青甚者肝熱也,淡青者肝虛也;脾主黃,黃甚者脾熱也,淡黃者脾虛也。目無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腎俱不足也。

目內赤色,心經積熱上攻。宜瀉丙火從小便而出,導赤散加黃連、防風。

目內黃者,脾熱也,宜瀉黃散;上下眼胞腫者,脾經風熱,亦同上治。

目連扎者,肝有風也。凡病或新或久,肝風入目,上下左右如風吹,兒不能任,故連扎也。瀉青丸。

目直視者,肝有熱也。熱氣入目,障其筋脈,目之兩角俱緊,不能轉運,故直視也。瀉青丸。

小兒初生目閉,此胎熱也。內服生地黃湯,外用膽草煎湯洗目上,一日七次,恐延纏則損目。

小兒生下眼胞赤爛者,由產時拭洗不淨,以致穢惡侵漬兩目角,故兩胞赤爛,至長不瘥。真金散。

小兒久嗽,其目兩眶腫黑,如物傷損,白珠紅赤如血,謂之血眼。內服瀉白散,外用貼法。

小兒生下數月之內,目不見物,謂之雀目,由肝虛也。六味地黃丸,常以豬肝煮熟壓藥。

小兒熱病,其目羞明喜暗者,風熱也。宜疏散風熱,清陽散火湯。

入方

導赤散
方見四卷啼哭門。

瀉黃散
治脾經積熱,白珠生黃。

藿香梗(一錢二分) 黑梔仁(一錢) 熟石膏(一錢) 北防風(一錢) 炙甘草(五分)淨水煎,半飢服。

生地黃湯
治小兒胎熱,初生眼閉不開。

懷生地(一錢五分) 赤芍藥(一錢) 正川芎(五分) 大當歸(一錢) 天花粉(酒炒) 炙甘草(各五分)燈芯十莖,
長流水煎,熱服。

真金散
治小兒眼胞赤爛。

雅川連 川黃柏 大當歸 赤芍藥(各二錢) 光杏仁(去皮,尖,五分)
上銼碎,以乳汁浸一宿,飯上蒸過,取濃汁點眼內。

瀉白散
治小兒久嗽,兩眶黑腫,白珠如血。

芽桔梗 炙甘草 廣陳皮 桑白皮 地骨皮(各等分)水煎,熱服。

貼藥
大生地(一兩) 大黑豆(一兩)二味用水同浸一夜,取起搗為膏,貼眼皮上,其血自散。血淚即出,腫黑即消。

六味地黃丸
方見卷一胎疾門。

清陽散火湯
治小兒風熱眼疾,羞明喜暗。

小條芩 荊芥穗 正川芎 北防風 淨連翹 黑梔仁 當歸尾 熟石膏(各一錢) 川羌活 炙甘草(各五分)燈芯十莖,水煎,食後服。

眼目簡便方

治目生 肉,赤脈貫瞳,白膜遮睛,諸般云翳,用白丁香,即麻雀屎也,倒者為雌雀屎不用,取豎立者雄雀屎也,不拘多少,取來研末,水飛過如飛朱砂樣,渣滓不用。俟藥澄底,傾去清水,曬乾。每以些微同乳汁研化,點翳上,其翳自去。神方也。

取麻雀屎,寺院中暨城樓上有。

赤眼腫痛,用朴硝一撮,以碗盛豆腐一塊,將硝放豆腐上,飯上蒸之,俟硝已化,去豆腐不用,取汁點眼自愈。

敷火眼及風熱眼,生南星五錢、紅飯豆五錢,共為末,取生薑自然汁,調作二餅,貼兩太陽。又敷火眼痛極,用大紅棗取肉五六枚,蔥三四根,共搗如泥,作二小餅,閉目貼之。令其發散。蓋眼無風寒,必不疼痛。以此疏散,立時見效。昧者以為火眼必用涼藥敷貼,而用黃連、黃柏之類,不知抑遏其火邪,不能外出,必變眼珠疼痛,久不能愈。慎之﹗治爛弦風眼,百藥不治,此方最神。用鮮色銅綠三錢,研細末,以生蜂蜜濃調塗粗碗內,要調略干,稀則少時流出矣。用艾燒煙,將碗覆艾煙上熏之,須熏至銅綠焦黑為度,取起冷定,以乳汁調勻,飯上蒸過,搽眼皮上爛弦處,百不失一。

治眼毛倒睫不起,用五倍子為細末,蜜調敷眼皮上,其睫自起。

又方
以無名異為末,紙卷作捻,點燈吹滅,閉目熏之,睫自起。

赤眼腫痛不消,以精豬肉一片,如指甲大,以水洗淨其血,貼於眼皮上,良久易一片,即消。


耳病証治

經曰︰北方生寒,在臟為腎,在竅為耳。又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故耳本屬腎,耳珠前屬少陽膽經。小兒有因腎經氣實,其熱上沖於耳,遂使津液壅而為膿,或為清汁。亦有因沐浴水入耳中,灌為聾者,內服蔓荊子散,外用龍骨散搽之。耳珠前後生瘡,浸淫不愈者,名月蝕瘡。俗謂以手指月,則令耳之前後生瘡。

皆用外治之法,黃柏散搽之。

若耳中忽作大痛,如有蟲在內奔走,或出血水,或乾痛不可忍者,用蛇蛻散。

有忽然氣塞耳聾,此由風入於腦,停滯於手太陽經。宜疏風清火,導赤散加防風,或通竅丸。

耳旁赤腫者,熱毒也,若不急治,必成大癰,外用敷毒散,內服消毒飲。

入方

蔓荊子散
治小兒腎氣上沖,灌為 耳。

蔓荊子(一錢) 粉干葛(一錢) 赤芍藥(一錢) 信前胡(一錢) 桑白皮(一錢) 淮木通(一錢)懷生地(一錢) 杭麥冬(一錢) 赤茯苓(三錢) 綠升麻 小甘草(各五分) 燈芯(十莖)水煎服。

龍骨散
治小兒 耳,流膿出汁,以此吹之。

石龍骨( ) 明白礬( ) 真鉛丹(炒,以上各三錢) 胭脂胚(三錢) 當門子(五厘)
共為末,以綿展干耳內膿水,用小竹筒吹藥入耳。

黃柏散
治小兒耳珠前後生瘡,浸淫不愈。

川黃柏 白枯礬 海螵蛸 白滑石 石龍骨(各等分)
共為末,瘡濕用干搽,瘡乾用豬油調搽。

蛇蛻散
治耳中痛不可忍,或出血水,或乾痛。

用蛇蛻燒灰存性,為細末,鵝毛管吹入耳中,取蛇之善蛻,以解散鬱火也。

導赤散
方見卷四啼哭門。

通竅丸
治小兒耳忽暴聾。

雄磁石(,一錢) 真麝香(五厘)
共為細末,以棗研爛,和為一丸,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又以生鐵一小塊,熱酒泡過,含口內,須臾氣即通矣。

敷毒散
治小兒耳旁赤腫熱毒也,恐防作癰。

用綠豆粉不拘多少,以老醋調成膏,敷腫處,乾則易之。

消毒散
治小兒耳旁赤腫,內服之藥。

川羌活 北防風 片黃芩 淨連翹 芽桔梗 官揀參 正川芎 當歸尾 北柴胡(各七分) 小甘草(四分)生薑一片,燈芯十莖,水煎服。

耳病簡便方

治小兒無故耳聾,取龜尿滴入耳中,效。或以生麻油日滴三五次,數日即愈。

耳內腫痛,流膿出水,用虎耳草,又名倒垂蓮,搗取汁,多灌入耳中,常常用之。此治耳聾之妙藥,略加枯礬更妙。

耳內膿水不干,用千層石榴花焙乾為末,以小竹筒吹入耳內。

耳外生瘡,用黃丹一錢、松香八分、輕粉一分,共為細末,香油調搽。

小兒耳後生瘡為腎疳。以地骨皮研末,篩出嫩末,香油調搽,粗末煎水洗。

諸蟲入耳,取貓尿滴入耳中,其蟲自出。若用麻油滴之,則蟲死難出。取貓尿法︰以生薑擦其鼻,則尿自出。

一切惡蟲入耳,用稻草燒灰淋汁,瀝入耳中,其蟲即死而出也。


鼻病証治

經曰︰西方白氣,入通於肺,開竅於鼻。又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蓋鼻為肺之竅,鼻塞者肺氣不通於竅。然肺主皮毛,風寒外感,則肺氣壅閉而鼻塞。川芎膏。

鼻涕者,肺為寒風所襲,而津液不收,則為鼻涕。細辛散疏之。

鼻 者,肺受風寒,久而不散,膿涕結聚不聞,使不聞香臭則 矣。萬金膏。

以上三証,皆宜疏利,俱用通氣散。

鼻乾者,心脾有熱,上蒸於肺,故津液枯竭而干,當清熱生津,導赤散加麥冬。

如病已極,鼻乾而黑,竅張,長出冷氣者,肺絕也,不治之証。

鼻淵者,流涕腥臭。此膽移熱於腦,又名腦崩,宜用辛夷散。

凡小兒初生,三朝一七,忽然鼻塞,不能吮乳,不得呼吸者,因乳母夜臥之時,不知回避,鼻中出氣吹兒囟門,或因洗水未避風寒,所以致兒鼻塞。通關散。

鼻衄者,五臟積熱所致。蓋血隨氣行,得熱而妄動,溢出於鼻。宜涼血降火,加減地黃湯,外用吹鼻散。

入方

川芎膏
治小兒外感風寒,肺氣壅閉而鼻塞。

正川芎(三錢) 北細辛(一錢) 小 本(一錢) 香白芷(三錢) 炙甘草(三錢) 梅花片 當門子光杏仁(去皮尖,各一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燈芯湯化服。

細辛散
治小兒風寒所襲,鼻流清涕。

官揀參 信前胡 北細辛 北防風 正川芎 炙甘草(各等分)共為末。每服一錢,薑、蔥湯調服。

萬金膏
治小兒風熱侵肺,鼻 不聞香臭。

川羌活 正川芎 北細辛 淮木通 淨麻黃 石菖蒲(各一錢)共為末,每服一錢,以蜜和勻,薑湯化服。

麗澤通氣散
治小兒鼻塞、鼻涕、鼻 。

川羌活 川獨活 漂蒼朮 北防風 綠升麻 荊芥穗 粉干葛 香白芷 正川芎 淮木通(以上各二錢)淨麻黃 北細辛 炙甘草(以上各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食後服。

辛夷散
治小兒鼻流濁涕而腥臭。

辛夷仁(五錢) 蒼耳子(炒,二錢五分) 香白芷(二錢) 薄荷葉(一錢) 雅黃連(二錢)
共曬乾為末,每服一錢,蔥湯調下。

通關散
治乳子鼻塞,不能吮乳。

香附子 正川芎 荊芥穗 直僵蠶 北細辛 豬牙皂(以上各五錢)
共為細末,以蔥白搗成膏,每用藥末五錢,與蔥膏和勻,攤軟帛上。臨臥烘熱,貼兒囟門上,早晨取去。

加減地黃湯
治小兒鼻中出血。

懷生地(二錢) 片黃芩(二錢) 黑梔仁(二錢) 赤芍藥(一錢) 白茅根(一錢)
水煎,空心熱服。

吹鼻散
治小兒鼻中出血。

黑梔仁(炒) 亂油發(燒,存性,各等分)共為極細末,以些微吹鼻中。

鼻病簡便方

鼻疳破爛,用杏仁去皮、尖,以紙包壓去油,以成白粉為度。每杏仁粉二分,對真輕粉一錢,和勻吹患處。

鼻流濁涕不止,名曰鼻淵。乃風熱在腦故也。用蒼耳子炒,辛夷仁、白芷、薄荷等分,為細末。每用一錢,臨臥蔥湯調服,不以數拘,以愈為度。

鼻中流臭黃水,名控腦沙。用紫貝子,俗名南蛇牙齒,粵人呼狗屐螺,取二三枚,火 醋淬為末,紙包放地上去火毒。每服一錢,大人二錢,以絲瓜藤煎湯調藥,空心服,以愈為度。

鼻被破傷,或擦落,急以貓兒頭上毛剪碎,以口中津唾調敷之,自愈。

疳瘡蝕鼻,破爛不堪。用五倍子燒灰存性,研末以臘豬油和塗之。


口瘡証治

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又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口能知五味矣。故口者脾之外候。凡鵝口者,口內白屑滿舌,如鵝之口。此肺熱而心脾為甚,故發於口也。內服沆瀣丹,外以保命散吹之。

口瘡者,滿口赤爛。此因胎稟本濃,養育過溫,心脾積熱,熏蒸於上,以成口瘡。內服沆瀣丹,外以地雞擂水搽瘡上。地雞即扁蟲,人家○ 下有之。

口糜者,滿口生瘡潰爛,乃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以導赤散去小腸之熱,五苓散去膀胱之熱,當以二方合服。

口瘡服涼藥不效,乃肝脾之氣不足,虛火泛上而無製。宜理中湯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瀉後口中生瘡,亦是虛火,理中湯。昧者以為口瘡悉為實熱,概用寒涼,必不救。

上 有脹起如懸癰者,此名重 。由脾胃挾熱,氣血不能收斂而成。用針刺去惡血,內服沆瀣丹,外以碧雪吹之。

小兒兩頤流涎,浸漬胸前者,此名滯頤。蓋涎者脾之液,口為脾竅,脾胃虛寒,不能收斂津液,故涎從口出而滯於頤,宜溫脾丹。

小兒口頻撮者,氣不和也。蓋唇應乎脾,氣出於肺,脾虛不能生肺,故口頻撮。異功散補脾生肺愈矣。

小兒口撮,面青多哭,此陰寒之至,肝脾虛冷,臍下痛也。理中湯溫之。

小兒急欲吮乳而口不能吮者,心脾有熱,舌不轉運。瀉黃散清之。

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見卷一胎疾門。

保命散
治小兒鵝口瘡。

箭頭砂 枯白礬 明牙硝(三味俱五錢)
共為細末,吹之。

導赤散
方見卷四啼哭門。

五苓散
方見卷二傷暑門。

理中湯
方見卷二乳子傷寒門。

碧雪散
治小兒懸癰重 。

茸蒲黃 洋青黛 白硼砂 明牙硝 生甘草(各等分)
共為細末,吹之。

溫脾丹
治小兒脾冷流涎,浸漬頤間。

南木香 法半夏(各三錢) 黑炮薑 漂白朮(各三錢) 廣陳皮 杭青皮(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米飲下。

異功散
方見卷三傷食門。

瀉黃散
治小兒心脾有熱,舌不轉運,不能吮乳。

赤茯苓 片黃芩 川黃柏 川黃連 黑梔仁 宣澤瀉 茵陳蒿(各一錢)燈芯十莖,
水煎,熱服。

口瘡簡便方

口瘡破爛,並治咽喉喉癬、喉癰,用鳳凰衣,即伏雞子殼內皮也,微火焙黃,橄欖燒存性,兒茶,三味俱等分,共為末,以一錢為則,加冰片五厘。口疳搽患處,喉病吹入之,即能進飲食。

口瘡久不愈,虛火也。用生附子一個,切焙為末,醋和作餅,男左女右貼腳心。引火下行,自愈。

小兒口角生瘡,名燕口瘡。以亂髮燒灰存性,米飲調服,外即以此敷之。又方,蒸飯時收甑蓋上流下氣水,搽之即愈。

口唇腫黑,癢痛不可忍,先以磁鋒砭去惡血,以古銅錢磨豬油塗之。

治走馬牙疳及各樣口疳,多年田野中白螺螄殼研爛,少加兒茶,共為細末,吹患處即愈。

口疳瘡及咽喉疼痛,用吳茱萸二兩研末,少加面粉,醋調作二餅,貼於足心,以布扎之,過夜即愈。


舌病証治

經曰︰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心,心主舌,在竅為舌。又曰︰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夫舌為心之苗,胃之根。小兒多生舌病,以心脾之積熱也,故有重舌、木舌、弄舌、舌胎等証,宜辨其虛實而治之。

重舌者,心脾有熱。蓋脾之大絡,出於舌下,有熱則氣血俱盛。附舌根下,忽重生一舌而短小,內服沆瀣丹,外以針刺去惡血,用蒲黃、黃柏末敷之。

木舌者,心脾積熱之氣上沖,故令舌腫,漸漸長大,塞滿口中。若不急救,必致害人。內服沆瀣丹,外以針刺去惡血,以碧雪散、竹瀝調勻敷之。

弄舌者,脾臟虛熱,令舌絡緊,時時舔舌,俗人稱為蛇絲驚者是也。切勿以寒涼攻下治之,少與瀉黃散服之,不效,四君子湯。或渴欲飲水,面無紅赤色,此脾胃津液不足,不可誤認為熱,宜七味白朮散。

面黃肌瘦,五心煩熱而弄舌者,此疳証也。須從疳証門參考,宜集聖丸。

大病後精神困倦,飲食少思而弄舌者,凶候。蓋氣血兩虛,精神將脫。速以十全大補湯挽救之。

舌上黑苔,其熱已劇,急以薄荷煎湯洗之。如舌轉紅色者,可治,涼膈散下之;洗不紅者,不治。

泄瀉後舌上白苔,此津液不深,不能上潮於口,為虛熱也。理中湯。

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見卷一胎疾門。

碧雪散
方見卷四口瘡門。

瀉黃散
方見卷四口瘡門。

七味白朮散
方見卷三泄瀉門。

集聖丸
方見卷三疳証門。

十全大補湯
方見卷一保產門。

涼膈散
治心脾有熱,舌上黑苔。

淨連翹(一錢) 黑梔仁(六分) 錦大黃(五分) 薄荷葉(六分) 片黃芩(六分) 芒硝(五分)生甘草(四分)竹葉七片,燈芯十莖,水煎,臨服加生蜜十匙對服。

舌病簡便方

治重舌木舌,腫滿強硬,或疼不止,不能言語,宜用粗針線扎箸頭上,刺患處,甚者數十刺為妙。只針舌尖及舌兩旁,舌中心及舌下切不可針,犯之令出血不止。其刺出之血,以紅色者毒輕,紫色者為重,黑色者最危。仍以蒲黃研末,擦舌上即消。舌或脹大腫硬,即時氣絕,名為 舌(,衫,入聲。)用皂礬不拘多少,新瓦上以火,變紅色為度,放地上候冷,研細搽舌上立愈。重舌木舌皆效。(,蔽根之飾,謂如 之蔽大相上也)舌腫滿不能出聲,以梅花冰片研爛敷之;或以食鹽、百草霜共為末,井水調敷即效。

絆舌者,舌根下有筋一條,絆其舌尖,令舌短縮不能吮乳。細視之,明見舌根之下有筋如線,牽絆其舌。用針輕輕挑斷之,挑時但挑此筋,不可誤傷舌根,為禍不小。曾見愚婦以刀割斷之,誤傷舌根,流血不止而死。

舌斷能重生。用活蟹一只,炙乾為末,敷之。此方至神至驗。


齒牙証治

經曰︰天有列星,人有齒牙。又曰︰手陽明之脈,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故知上牙屬胃,下牙屬大腸,齒屬腎。凡齒生遲者,腎氣不足也。蓋腎主骨,齒者,骨之餘,腎不足則髓虧,不能充乎齒,所以齒遲。宜地黃丸。

上下牙床腫者,此手足陽明實熱也。涼膈散為君,加知母、石膏、升麻為佐,頻頻含咽。

重齦者,腎臟積熱,附齦而腫痛也。以針刺去其血,用鹽湯洗淨,黃柏為末敷之,效。小兒有多食肥肉,齒牙臭爛不可近者,名為鼻息。此胃膈實熱也,內服沆瀣丹,外以荊瀝和薑汁含嗽。

牙疳者,初作臭氣,次則齒牙黑,甚則齦肉爛而出血,名為宣露。此由腎熱,其氣直奔上焦,故以走馬為喻,宜速治之。若上下唇破,鼻穿齒落者,名曰崩沙,氣喘痰潮,飲食減小則不可治。內服沆瀣丹,外以如聖散敷之。

夢中切牙,風熱也。由手足陽明二經積熱生風,故令相擊而有聲也。必在夢中者,風屬陽,動則風行於陽,靜則風歸於裡也。宣風散。

切牙一証,惟痘疹見此為危候,餘則皆無大害。亦有因病戰栗鼓頷而斗牙者,治其本証,則自止也。

牙齒落後不複生者,由於舌舔之故,其肉頑濃。用針刺去其血,以鼠骨散搽之,自生。

入方

六味地黃丸
方見卷一胎疾門。

涼膈散
方見卷四舌病門。

如聖散
治小兒走馬疳,並崩沙、宣露。

用婦人尿桶中白垢,刮下,瓦上 至煙盡一錢,銅綠二分,麝香半分,
共為末,先以蠟樹葉浸米泔水洗淨,後搽此藥。

宣風散
治夢中切牙。

尖檳榔(五錢) 廣陳皮(一兩五錢) 炙甘草(五錢)
共為末。每服一二錢,蜜湯調,空心服。

鼠骨散
治小兒齒落不生。

用雄鼠一只,爛去皮,取全骨炙枯研細末,加麝香一分,擦刺處,良久,以薑湯漱之。

齒病簡便方

牙齦潰爛,諸藥不效者,以鹽欖二三個,連皮帶核火中 過存性,加冰片半分搽之神效。走馬牙疳,臭爛出血。紅棗三枚去核,以明雄研末,填滿棗內,新瓦盛之,火 存性,研末搽之。

又方
鳳凰衣未得見水者,焙黃,少加枯礬,共為細末搽之。


咽喉証治

經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又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蓋咽者胃管,主納水穀而居後;喉者肺管,專主呼吸而居前,為人一身之總要。若胸膈郁積熱毒,致生風痰,壅滯不散,發於咽喉,病名雖多,無非熱毒。速宜清解,緩則有難救之患,輕則甘桔湯,重則化毒湯。

如痘瘡咽喉痛者,毒瓦斯上攻也,加減甘桔湯。喉中生瘡,不能吮乳,化毒湯。

小兒為諸骨所哽,骨大難咽者,以鵝毛掃咽吐之;骨小者,用海上方治之。

入方

甘桔湯
治小兒胸膈積熱,致生風痰而患喉痺。

粉甘草(四錢) 芽桔梗(四錢)以淨水煎,細細咽之。

化毒湯
治小兒咽喉証危迫者。

芽桔梗 南薄荷(各一錢) 荊芥穗 炙甘草(各一錢五分) 白芒硝(一兩) 山豆根(一錢五分)馬牙硝 白硼砂(各二錢五分) 明雄黃 鏡面砂(各一錢)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仍以此藥吹喉中。

海上方
治小兒諸骨所哽。

用金鳳花根搗碎,以米醋濃煎,用有嘴瓶盛之,口銜瓶嘴,仰面吸藥吞之,其骨即下。吞藥勿令沾牙。又或以玉簪花根亦可,如上法咽之。

咽喉簡便方

治喉閉乳蛾,用雞內金,勿洗,陰乾,燒過存性,研末以小竹筒吹之,即破而愈。(雞內金即雞肚腹內肫皮也)咽喉內生瘡,鼻孔內赤爛,若作喉風治,立死。用白霜梅一個燒存性,枯礬一錢,穿山甲炙枯一錢,共為細末,吹喉中,神效。

喉瘡已破,瘡口疼痛,難進乳食。用豬腦髓蒸熟,薑醋調和,服之自愈。

咽中結核,不通水食,危困欲死,用百草霜以蜜和丸如芡實大。每一丸,白湯化開灌之,甚者不過二次愈。

誤吞針,用磁石研末,以黃蠟熔化,和丸如豆大,吞下。針共丸藥,同從大便出。

誤吞銅錢、金銀釵環之類,只以米糖多服之,久之自出。

誤吞銅錢,生慈菇搗汁多飲,自然消化;生荸薺搗汁飲,更妙。

誤吞竹木及魚骨,哽咽不下,用象牙磨濃汁,調服,若吞鐵鉤子,以沙糖拌象牙末服。治諸骨哽咽不下,用葳靈仙三錢煎湯,頻頻咽之,其骨即軟如綿而下。

諸骨哽咽,用狗一只,倒吊取口涎,徐徐與咽即化;又或以狗涎半盞,沙糖半盞,調服立消。

凡誤吞金銀銅鐵之類,以鹽欖燒灰研末,水調下,其物即出。此方經驗極多。

凡諸骨哽咽,谷樹葉搗爛取汁服,其骨自軟而出。蓋葳靈仙、谷樹葉、楮實子皆能軟骨故也。


龜胸龜背証治

龜胸者,胸高脹滿,形如覆掌,多因乳母多服五辛酒麵、炙 之類,或夏月熱乳宿乳與兒。蓋兒肺氣最清,為諸臟華蓋,日久痰滯,則生風熱,肺受火邪,則胸骨脹起。麻痘之後,多有此証,宜清肺降火,杏仁煎。

龜背,生下不能保護,以客風入於骨髓,或兒坐早,勞傷氣血,或咳嗽久,以致肺虛,而腎亦無所生矣。腎主骨,風寒乘虛而入於骨髓,致精血不能流通,故成龜背。宜松蕊丹,外以龜尿塗法。此從前所論証治也。

予按︰龜胸有治,龜背乃不治之証。前人証治,猶有未善,雖曰客風入骨,坐早勞傷,咳嗽肺虛,然未窺其病源,無非以現下者言之也。凡小兒稟受真元足者,嘗見其赤身裸體,當風露坐,半周之後,坐以座欄,從未聞有客風入骨,坐早勞傷,嗽久而病龜背之說。此証蓋由稟父母精髓不足,元陽虧損者多有之。不觀小兒龜背,正在命門之間,漸次骨節浮露,其腰如弓,實因骨痿不能支撐之故,豈風邪為患哉?此証百不一救,原無治法。而前人強立松蕊丹,反用麻黃、大黃、獨活、防風一派攻伐之藥,適足以速其殤也。若以鄙見,但當以六味地黃丸加上桂、鹿茸,救其先天,複以四君、六君之類,扶其胃氣,或可十中保一,除此之外,並無治法,若謂松蕊丹能治龜背,吾不信也。

入方

杏仁煎
治小兒肺受熱邪而患龜胸。

錦大黃(好酒九蒸九晒) 天門冬(去心) 真杏仁(去皮尖,取淨仁) 淮木通(各一錢二分) 桑白皮甜葶藶 熟石膏(各八分)水煎,臨臥時服,加增分兩,以蜜為丸,徐服更妙。

松蕊丹
治小兒龜背,姑存之可也。

黃松花 陳枳殼 北防風 川獨活(以上各一兩) 淨麻黃 信前胡 川大黃 青化桂(以上各五錢)
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六味地黃丸
方見卷一胎疾門。

四君子湯
方見卷三瘧疾門。

六君子湯
方見卷二類搐門。


鶴膝証治

小兒鶴膝,因稟受腎虛,血氣不充,以致肌肉瘦削,形如鶴膝,外色不變,膝內作痛,屈伸艱難。若 腫色赤而作膿者,為外因可治;若腫硬色白不作膿者,是屬本性難治。屬外因者,十全大補東加蒼朮、黃柏、防己;屬本性者,以六味地黃丸加鹿茸,補其精血。仍須調補脾胃,以助生化之源。

入方

十全大補湯
方見卷一保產門。此加蒼朮、黃柏、防己。

六味地黃丸
方見卷一胎疾門。


五軟五硬証治

小兒生後,有五軟五硬之証,乃胎元怯弱,稟受先天陽氣不足,不耐寒暑,少為六淫所犯,便爾五軟見焉。

五軟者,頭項軟、身體軟、口軟、肌肉軟、手足軟,是為五軟。然頭項軟肝腎病也,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故頭項軟而無力;手足軟脾胃病也,脾主四肢,脾胃不足,故手軟而懶於握,足軟而慵於步也;身體軟,陽衰髓怯,遍身羸弱,而不能強立;口軟者,虛舌退場門而懶於言;肌肉軟者,肉少皮寬,肌體虛 之象也。總之,本於先天不足,宜地黃丸以補肝腎。而更所重者在胃,蓋胃為五臟六腑之化源,宜補中益氣,升舉其脾氣。倘得脾胃一旺,則臟氣有所稟,諸軟之証,其庶幾矣。

五硬者,手硬,腳硬、腰硬、肉硬、頸硬也。仰頭取氣,難以動搖,氣壅疼痛,連於胸膈,手心腳心,冰冷而硬,此陽氣不榮四末也,為獨陰無陽,難治。若肚筋青急,乃木乘土位,俱宜六君子湯加薑、桂、升麻、柴胡,以補脾平肝;若面青而小腹硬者,不治。

入方

六味地黃丸
方見卷一胎疾門。此加鹿茸、上桂。

補中益氣湯
方見卷一保產門。

六君子湯
方見卷二類搐門。此加乾薑、上桂、升麻、柴胡。


丹毒証治

小兒赤游丹毒,皆由心火內壅,熱與血搏,或起於手足,或發於頭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熱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凡自腹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腹者難治。治丹之法,先用辛涼解表,使毒漸消,方可搽敷;若先不解毒,遽用搽敷,必逼毒入腹,以致不救,小兒一歲以外者易治,未周歲者難治,治之得法,無論大小。予嘗治百日內外火丹,從陰囊下起,按法治之,三日後陰囊蛻去一殼而愈。

小兒十種丹毒,如三日不治,攻入腸胃則不救。宜逐一辨認,依方治之,百不失一。

凡治丹毒,俱宜先服防風升麻湯,以解毒發表。次用磁鋒針去其血,則毒隨血散。至神至捷,百發百中。

入方

防風升麻湯
總治十種丹毒。

北防風 綠升麻 黑梔仁 大麥冬 荊芥穗 淮木通 粉干葛 南薄荷 潤玄參 牛蒡子(以上各一錢)粉甘草(五分)燈心十莖,
水煎,熱服。便閉,加大黃利之。

瓷針砭法 用上清瓷器,輕輕敲破,取其鋒銳者一枚,將箸頭劈破,橫夾瓷針,露鋒於外,將線扎緊,以瓷鋒正對丹毒之處,另以箸一條,於瓷鋒箸上輕輕敲之,其血自出,多刺更妙。毒血出盡,立時見功。

治丹若不砭去惡血,專用搽敷,十不救一。

十種丹証

一、飛灶丹,從頭項起腫,然後散開。先用蔥白搗取自然汁,塗之效。

二、走灶丹,從頭項起紅腫,痛苦異常。用紅飯豆研末,雞蛋清調塗。

三、鬼火丹,從面部起紅腫。用灶心土研為細末,雞蛋清調塗。

四、天火丹,從背上起赤點。用桑白皮切碎,焙乾為細末,羊油調塗。

五、天灶丹,從兩臂赤腫。黃色起。用柳木燒炭研末,淨水調塗。

六、水丹,先從兩脅起赤腫。用多年鏽鐵磨濃汁,豬油調塗。

七、葫蘆丹,先從臍下起。用尖檳榔切碎,焙乾研末,米醋調塗。

八、野火丹,先從兩腳起紅腫。用乳香去油研末,以羊油調塗。

九、煙火丹,從腳背上起紅腫。用豬槽下土研末,麻油調塗。

十、胡漏丹,從陰囊下起紅腫。用門檻下千腳土研末,羊油調塗。

更有胎毒重者,遍體皆是。速用芸苔子,即油菜子也,秤過一兩,酒一大壺,和研濾去渣,取酒複煎數沸,不拘時溫服一盞。

又方︰芸苔菜,即油菜也。取菜葉搗爛敷之,隨手即消。如無生菜,乾者為末,水調敷。凡丹毒遍身,或連腰周匝,百方不能治者,惟此最神。


水痘露丹

水痘似正痘,外候面紅唇赤,眼光如水,咳嗽噴嚏,涕唾稠黏,身熱二三日而出,明淨如水泡,形如小豆,皮薄,痂結中心,圓暈更少,易出易靨,溫之則痂難落而成爛瘡,切忌薑椒辣物,並沐浴冷水,犯之則成薑芥水腫。自始至終,惟小麥湯為準。

小兒生後,百日內外,半歲以上,忽然眼胞紅腫,面青黯色,夜間煩啼,臉如胭脂,此因伏熱在內,發之於外。初則滿面如水痘,腳微紅而不壯,出沒無定,次至頸項,赤如丹砂,名為露丹,以三解散疏散之。

入方

小麥湯
治小兒水痘。

白滑石 地骨皮 生甘草(各五分) 官揀參 川大黃 淨知母 川羌活(各四分) 葶藶子(五分)
小麥一十四粒引,水煎,熱服。

三解散
治露丹。

官揀參 北防風 明天麻 川鬱金 節白附 錦莊黃 枯黃芩 直僵蠶 北全蠍 陳枳殼 南薄荷 京赤芍 小甘草 隨宜加減
燈芯十莖,水煎,熱服。


破傷風証

小兒或因跌仆,或刀斧破傷,風邪暗襲,傷處發腫,謂之破傷風,速宜治之,不然則發痙矣。內服疏風活血散,外以紫金錠塗之。

疏風活血散
治小兒破傷風,已痙未痙者皆治。

全當歸 懷生地 赤芍藥 北防風(以上各一錢二分) 鮮紅花 大川芎 廣蘇木 炙甘草(以上各六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熱服。

紫金錠
山慈姑(三兩) 五倍子(三兩) 芽大戟(一兩五錢) 明雄黃 鏡辰砂(各一兩) 真麝香(三錢)共為細末,糯米飲和藥為錠,磨水塗之。


疹証治

小兒 與疹,宜分証候陰陽,其 腫於外者,屬少陽相火,謂之 。其証發於面部,或背部、或四肢,極其稠密,色如錦紋,紅赤者胃熱也,紫黑者胃爛也。宜消 青黛飲。

其紅點發於皮膚之內不出者,屬少陰君火,謂之疹。其証發於胸腹手足,稀而少者,此由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蒸於肺,隱於皮膚而成小疹,其狀如蚊跡、蚤斑而非錦紋也。理中湯。

疹自吐瀉者,慎勿止之,因其毒瓦斯從上下出,宜調中氣。若吐瀉後遍身發熱, 如錦紋者,恐防熱氣乘虛入胃,其夏月多有此証,化 湯。

癮疹多屬於脾,以其隱隱在皮膚之間,發而多癢,或不紅者,俗人名為風丹。加味羌活散。

又方

消斑青黛飲
治陽毒發斑。

正雅連 熟石膏 淨知母 北柴胡 黑梔仁 潤玄參 綠升麻 懷生地 片黃芩(以上俱各一錢) 官揀參 洋青黛 炙甘草(各五分)生薑三片,豆豉二十一粒,水煎,熱服。

化斑湯
即人參白虎湯,治陽明胃熱發斑。

官揀參(一錢) 熟石膏(四錢) 淨知母(二錢) 炙甘草(一錢) 淡竹葉(一錢)粳米一撮,水煎,熱服。

加味羌活散
治癮疹作癢,世俗謂發風丹者是也。

川羌活 信前胡 芽桔梗 蘇薄荷 陳枳殼 明天麻 香白芷 正川芎 淨蟬蛻(以上俱各一錢) 官揀參 炙甘草(各五分)生薑三片,水煎,熱服。

搽藥方
芸苔菜搗爛取汁,生鐵鏽、生大黃等分研末,以芸苔汁調塗之。


諸瘡証治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世間瘡瘍癤疥,惟小兒最多,豈其稚陽純氣,易與歲運火政相乘耶?抑不識不知,而寒溫動定之乘其道耶?複有父母之遺毒,為兒終身之害者,可不有以治之乎?小兒初生,遍身蟲疥,與乎流水風瘡,一皆胎毒也,切勿外治,宜內服胡麻丸。倘誤用搽洗,逼毒入腹,以致腹脹,危候也,急服解毒湯為佳。

凡頭面遍體有瘡,原未搽洗而瘡忽自平,更加痰喘氣急者,切不可下,宜連翹丸解托之。

小兒未過周歲,無論一切瘡疥,皆不宜搽洗,總以胡麻丸為主治,至穩。

小兒生癰毒腫癤,皆氣血凝而火熱乘之,內服大補湯,外以紫金錠塗之。頸上結核腫脹發熱者,內服胡麻丸,外以五倍子為末,醋水調敷,一日二易為妙。

入方

胡麻丸
治小兒風瘡疥癬。

嫩苦參(五錢) 何首烏(蒸) 胡麻仁(炒) 蔓荊子(炒) 葳靈仙(炒) 荊芥穗(焙) 皂角刺(炒,以上各三錢) 石菖蒲(炒) 白菊花(各二錢)
上為細末,酒打米糊丸。每一二錢,量兒大小,竹葉煎湯調下。

解毒湯
治小兒瘡疥,誤用搽洗,逼毒入腹,以此托之。

潤元參 淨連翹 綠升麻 片黃芩 京赤芍 全當歸 川羌活 北防風 懷生地 荊芥穗 淮木通(以上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燈芯十莖,水煎,熱服。大便秘,加酒大黃。

連翹丸
治小兒瘡疥,毒陷入裡,以此托之。

淨連翹 桑白皮 白頭翁 粉丹皮 北防風 川黃柏 青化桂 淡豆豉 海螵蛸 軟秦艽 川獨活(以上各三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龍眼核大。每一丸,燈芯湯下。

大補湯
治小兒或生癰疽,出膿之後,或頑瘡破爛,久不收口。凡一切癰瘍,皆屬不足,切不可再用寒涼。

官揀參(一錢) 嫩黃 正川芎 淨連翹 香白芷 白雲苓 大歸身 漂白朮 懷生地 赤芍藥 炙甘草(以上俱各二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半飢服,每日一劑。


瘰証治

小兒瘰癧,由肝膽二經風熱血燥而成,蓋二經常多氣少血,倘怒則肝火動而血熱,腎陰虛則不生木而血燥,燥則筋病,累累然結若貫珠。其候多生於耳之前後,連及頤項,下至缺盆及胸腋之側,又謂之馬刀。初起如豆粒,漸如梅李,或一粒或數粒,按之則動而微痛,不甚熱,久之則日益以甚,或頸項強痛,或午後微熱,或夜間口乾,飲食少思,四肢倦怠,或堅而不潰,或潰而不合,皆由氣血不足,往往變成疳癆。此証本非外科,切忌刀針爛藥取去其核。昧者不識病源,誤用爛藥取核,不知肝膽二經內有相火,抑鬱不伸而生瘰癧,為之益氣養榮,舒筋散郁,猶恐不暇,何敢用刀針爛藥,以致破爛不收,膿血交並耶?予目擊其誤治致死者,不可勝紀。凡小兒患,不可妄治,只宜內服單方,切忌取核,慎之戒之﹗凡小兒頸項結核,或三五粒、十數粒,或痛或不痛,或熱或不熱,用牆根下鳳尾草(梗如鐵線而黑,葉似鳳尾,本草內名石長生,即牆縫中所生小蕨箕也),單取其根,水洗淨,每用一兩,以糯米濃酒一碗,瓦瓶濃煎,去渣服酒,每日一服,勿求速效,多則一月,少則二十日,其核全消,再不複發。此藥氣味平淡,更不苦寒,實為神授,藥賤而功弘,誠仙方也。

凡小兒耳之前後,忽有瘡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名馬刀瘡,為瘰癧之根。用桃樹白皮,切三指大一塊,刮去外皮,留內一層,貼瘡上,以艾炷於桃皮上灸之,覺熱痛即止,毋令傷皮。明日又灸,不數次而核消矣。

治小兒瘰癧未潰者,令內消,已破者能收口,服此一月痊愈。用直僵蠶半斤,先用清水洗三次,去鍛石淨,曬乾炒枯,另將晚米半斤炒熟,共研細末,米糊為丸,重一錢一顆。每日空心時,以夏枯草煎湯,兒大者二丸,小者一丸,研爛調服,常須以甘肥葷潤之物滋澤之。

入方

紫霞膏
治瘰癧初起,未成者貼之自消,已成者貼之自潰,已潰核存者貼之自脫。並治諸色頑瘡,破爛不愈,疼痛不已者,俱皆神效。

用明淨松香一斤,研末,鮮色銅綠二兩,研末,以真麻油四兩,入鍋內先煎數沸,滴水中不散,方下松香熬化,次下銅綠,煎至白煙將盡,其膏已成,退火,傾入瓷罐收之。凡用時於熱湯內燉熔,旋攤旋貼。

集成白玉丹
專治瘰癧破爛,多年不愈,連及胸腋。

《老子》曰︰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此則世人聞方,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方。藥則至賤不堪,功則神丹莫並。專治瘰癧破爛,連及胸腋,臭穢難聞,三五載、十數載不愈者,藥到病起。

用新出窯礦鍛石一塊,滴水化開成粉,用生桐油調勻,乾濕得中,先以花椒、蔥煎湯,洗淨其瘡,以此塗之,不數日痊愈。真奇事也。

昔予道門一友,患瘰癧爛及胸腋,十數載不愈。一愚人傳此方,用之立應,後以冶人,無不愈者,誠仙方也。


< h2>楊梅瘡証治

夫梅瘡一証,以其腫突紅爛,狀如楊梅,故爾名之。西北人名天泡瘡,東南則名棉花瘡。蓋小兒患此者,實由於父母貽毒傳染而致也,然非尋常胎毒之可比。蓋青樓艷質、柳巷妖姬,每多患此,而少年意興,誤墮術中。

由泄精之後,毒瓦斯從精道乘虛直透命門,以灌衝脈,所以外而皮毛,內著筋骨,凡衝脈所到之處,無不受毒,此其為毒最深最惡。設初起之時,治不如法,去毒未淨,而隨至敗壞殞生者,有之矣;或遺毒兒女,以致生而不育者,有之矣。世人見此惡道,而不寒心知避者,愚亦甚矣﹗小兒亦有不因遺毒而成。蓋因偶傷濕熱,即或患此,亦不過在皮膚肌肉之間而已。治之者,能知清熱解毒除濕,自必痊愈,無足慮也。

附案

予高友少年不慎,嘗發梅瘡,治不如法,以致毒瓦斯內伏,外雖愈而內成結毒。每夏月則手心多現紫疹,如鵝掌風樣。及其生子,皆於月內二十七日必發此毒。初從陰囊之下,紅 數點,似火丹之狀;不數日,則延及遍體,皮肉潰爛,形類火燒,晝夜啼號,諸藥莫救;延至半月,則精神竭脫而死。連生三子,有如一轍,友悔恨無及,力懇於予。予雖感其誠敬,而實不得其法,因靜思熟計,恍然有得。蓋此毒從泄精後,乘虛透入命門,直灌衝脈,已為負隅之虎矣,而且盤踞多年,根深蒂固,何可動搖﹗倘剿捕不得其法,反致蹂躪疆場,損我民物。古人云︰多算勝,少算不勝。苟非攻堅破壘,搗巢覆穴,不足以絕其根株。因自製一方,名竄毒丸。以鯪鯉甲頭尾、胸脊以及四足,各用鱗甲數片,取其穿山透穴,率領諸藥,直趨毒巢,則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衝脈所行之地,無處不到,以之為君;用刺猥皮仍以上法,各取其刺,雖搜毒之功不如鯪鯉,而以毒攻毒,力則過之,故以為臣;用蟬蛻、蛇蛻,雖為解毒清熱之需,實所以取其蛻脫之義,以之為佐;以芩、連、梔、柏清其雷龍之火,用皂刺、土苓、槐花領毒外出,不使久留精竅,以之為使;複略加人參護其胃氣,使之宣行藥力,庶無潰亂壅遏之虞,以為四路救應。製而服之,誠所謂得心應手,針芥相投,藥未盡而毒出。忽於左腳 發一惡瘡,皮肉紫黑,痛苦異常,號呼床第,一月方痊。嗣是手掌如故,所生子女,不特不發梅瘡,而並毫無疥癬。可見病有萬殊,理無二致。予素未諳外科,而能拔茲社鼠城狐之毒,恃此理也;倘無其理,而欲邀天之幸,吾未能信。

小兒梅瘡,最為惡候,倘發於一二月間,或半歲之內,最難救治。以其毒稟先天,來路既遠,方藥難及,即日服數匙之藥,杯水車薪,終難有濟。昧者但以搽洗之法治之,適足以阻其出路,反致內攻不救。只當緩以圖之,庶能保全。先以胡麻丸修製精細,每日服之,三七之後,內毒將盡,方用點藥,不三日而瘡盡愈矣。此法至神至捷,第不可用之太早,恐內毒未盡也。

入方

梅瘡點藥
杏仁一兩,熱湯泡去皮,以綿紙包之,木捶緩緩捶去油,此物極難得干,必數十換紙,方得油淨,以成白粉為度,謂之杏霜。每杏霜一錢,加入真輕粉八分、明雄一分,共研勻,先以槐花煎濃湯,將瘡洗淨,瘡濕則以藥干搽之,瘡干則以公豬膽汁調塗。三日痊愈,百發百中。此方不特治小兒梅瘡,凡外科下疳瘡、蠟燭瘡,藥到病除,久經效驗。

瘡疥雜方
凡半周一歲乳子,偶患瘡瘍,最忌外治。必先服解毒之藥數劑,然後稍用外治,無不愈者;倘不先解毒而妄用搽敷,必致逼毒入內,反為大害,慎之﹗治疥神方,大風子肉三錢,輕粉、明礬各五分,共為末,聽用。生以臘豬油二兩,入麻黃五錢,同入鍋內熬之,以麻黃色黑為度,濾去渣,退火冷定,調前末搽之。

治癩痢白禿頭瘡方,用雞蛋十個,去殼攪勻,入小鍋,香油蕩成一餅,乘熱蓋兒頭上,一時許,蛋冷取下,又將上面用油煎熱,再覆頭上。數次愈,妙不可言。

黃水頭瘡,即肥瘡也。其瘡黃水流下即沿生,漸至眉耳,不治則殺人。用黃連五錢、輕粉三錢,共為細末,麻油調成膏,塗粗碗內,須乾濕得中,將碗覆轉,下燒艾煙熏之,緩緩燒煙,熏至黑色為度,放地上出火毒,次加冰片三分,研勻,香油調塗數次,即愈。

一切無名腫毒,諸般火丹,熱瘭濕瘡,取陰地蚯蚓糞四兩、皮硝二兩,共研末,新汲井水濃調,濃敷患處,乾則易之。

治熱毒瘡疥,用生石膏、生硫黃、陳細茶各二錢,共為末,以生豬油和藥,搗勻搽之。小兒諸般疳瘡,生於面上遍身,爛成孔臼,儼如大人梅瘡。於蒸飯時,甑蓬四連滴下氣水,以碗盛取,掃瘡上,數日即愈。百方不效者,此法如神。

治小兒熱瘡,用雞蛋五枚煮熟去白,專取蛋黃,再以亂髮一團,如雞子大,同入鍋內,以炭火熬之,初甚乾,次則發焦,乃有液出,久熬則液漸多,而黃髮盡化而成液,以黃髮盡為度,取起冷定,取塗瘡上,即以苦參末滲之。此神方也。

神治小兒頭上軟癤,此癤愈而複發,至難除根,用枳殼一個,刳去穰,磨令口平,以麵糊塗抹枳殼四圍,安貼於癤上,於一邊安一燈芯,以通膿水,則膿自出,愈後枳殼自脫,更無痕跡。枳殼,即臭橘子是也,鮮者更妙。

樹名鐵籬笆,多刺而硬,人家園圃多植之,以御宵人者。此方不獨治軟癤,凡久年頑瘡、 瘡不能收口,依法用之,無不愈者。

湯火簡便方

凡湯火傷初起,即以食鹽研末,用米醋調勻敷患處,頻塗不絕,暫時雖痛,卻能護內不壞,然後用藥敷貼。切不可用冷物塌、冷水洗,並涼藥敷貼。予每見以冷水沖擊者,使熱氣不得出,必致內攻而不救,慎之﹗凡湯火傷,悶亂不省人事,急以蜂蜜調湯灌之。若至重者,急以煮過好熟酒數十壺,入浴盆內,以患兒浸酒中,雖至重者不死。

女兒火燒手,且 至掌,即以酸醋升餘浸之。出醋尚痛,少時痛止,不瘡不膿不疤痕。奇方也。

治湯火傷,久經效驗者,凡湯火傷爛,皮已脫去,惟有鮮肉,或臭爛不堪,諸藥不治者,用豬毛一籃,以破鍋炭火 紅,入豬毛在內 之,少時豬毛消化而成黑液,取起冷定,略加大黃數錢,共研細末,再加冰片一分,研勻,香油、茶油、蠟燭油,俱可調搽。

至神至靈之方也。

凡遭火藥燒壞者,先以好酒洗淨,次用雞蛋黃熬油,聽用,以大黃研末,雞蛋油調搽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