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評選環溪草堂醫案三卷 下卷

腫脹門

病起咳嗽。咳止而反氣升。入暮尤甚。面跗龐然浮腫。腹雖未滿。而按之不軟。此屬腎風。蓋風邪乘虛。而入於腎。腎氣上逆。故入暮而氣升為甚。用五苓通膀胱。導出腎中之邪。加細辛、以徹少陰之寒風。晚上再進都氣丸。以安其腎。庶幾久蘊之邪得解。而腎藏無傷。切弗輕視此病。須防腹滿之虞。

五苓散 加大腹皮 陳皮 細辛 肉桂

另晚服都氣丸鹽湯送下。
詒按(腎風之名。出於素問風論。其所列症狀。與此不甚符合。但理可相通。此案所立治法。亦頗有精意。蓋邪入於藏。必借所合之府為出路。以五苓加味。治其膀胱。以導出腎邪。隨用都氣、以培腎藏之本。邪正虛實之間。面面周到。率爾操觚者。固不能辦此也。)

風濕相搏。一身悉腫。咽痛發熱。咳而脈浮。擬越婢法。

麻黃 石膏 赤苓 甘草 杏仁 大腹皮 通草
詒按(咳而咽痛。肺有郁熱。故用越婢。)

風水者。在表之風邪。與在裡之水濕。合而為病也。其症頭面肢體浮腫。必兼咳嗽。故為風水。更兼食積。其腹必滿。三焦不利。法當開上疏中達下。若不避風。恐其增重。

羌活 防風 枳殼 萊菔子 杏仁 橘紅 川朴 茯苓 澤瀉 大腹皮 桑皮 蔥 薑皮
詒按(症屬外風、與內濕相合。故用藥、從表裡兩解之法。)

內有濕熱。外著風邪。風與水搏。一身悉腫。此屬風水。當發汗。

羌活 香薷 陳皮 防風 赤苓 焦六曲 通草 生薑 蔥白

水腫自下而起。腿足陰囊。大腹胸膈咽喉。無處不受其災。水勢泛濫。浩浩莫御矣。今先從上瀉下。蓋肺主一身之氣。又曰、水出高源。古人開鬼門。潔淨府。雖曰、從太陽著手。其實亦不離乎肺也。

葶藶子 杏仁 川朴 陳皮 茯苓 椒目(炒出汗) 薑 棗

另控涎丹每服(七分)薑湯送下
詒按(病象已劇。用藥自須從猛。但控涎丹、藥力猛銳。不宜過於多服。須酌之。)

病後脾虛氣滯。浮腫食少。大便溏泄。法當溫運脾陽。

黨參 茯苓 澤瀉 木香 冬朮 炮薑 苡仁 神曲 砂仁 穀芽
詒按(病後浮腫屬虛。故兼培補。○以上諸案。均屬浮腫之病。與鼓脹、單腹脹、諸症之關乎藏氣者。輕重淺深。迥乎不同。臨症者、當細意分別。勿混視也。其有脘腹堅硬結塊者。須與積聚瘕癖門各案參看。)

濕熱內阻腸胃之間。橫連膜原。膜原者。臟腑之外。肌肉之內。膈膜之所舍。三焦決瀆之道路。邪留不去。是為腫脹。脹屬氣。腫屬水。是必理氣。而疏決瀆。以杜腫脹之萌。

黑白丑(各五錢) 萊菔子(一兩) 砂仁(一兩) 用陳葫蘆一枚、將上三味納入。再入陳酒一大杯。隔湯燉。一炷香、取葫蘆中藥。炒研細末。再以葫蘆炙灰。共研和。每服二錢。
詒按(立方取義頗佳。凡腫脹初起者。可以取用。)

痢後陽虛。水濕不化。腹滿面浮足腫。而色青黃。脈細。慮延鼓脹重症。擬溫通脾腎之陽。疏利決瀆之氣。冀其脹消腫退為妙。

川附 肉桂 白朮 澤瀉 茯苓 豬苓 川朴 陳皮 通草 冬瓜皮
詒按(病後陽虛腫脹。故用胃苓法。加溫運之品。)

腹暴脹而足腫。納食則脹益甚。濕熱挾氣。填塞太陰。鼓脹重症。

川朴 赤苓 大腹皮 青皮 澤瀉 枳殼 查炭 黑丑 甘遂(面包煨) 通草 薑皮

再診 腹滿稍寬。足仍浮腫。運脾化濕。冀其漸平。

川朴 茯苓 大腹皮 椒目 澤瀉 通草 陳皮 黑丑 蒼朮 神曲 枳殼 薑皮

三診 腹盈月餘。得食則脹甚。兩進攻消運脾之法。胃脘之脹已松。大腹之滿未化。再議疏

旋複花 五加皮 澤瀉 雞內金 赤苓皮 檳榔 木香 黑丑 通草 砂仁
詒按(此三方、治腹脹之由乎濕積者。初起通用之法。)

附錄 葉天士按云、徐姓小兒。單脹數月。百藥無效。余用肥兒丸、萬安散、磨積丹、雞肫、藥俱不效。余謂氣分不效。宜治血絡。所謂絡瘀則脹也。用歸鬚、桃仁、延胡、山甲、蜣螂、 蟲、靈脂、山楂、之類。為丸。十日全愈。
詒按(此等症、本不多見。但已經治驗。自可存之。以備一格。)

附錄 吳按雲、腫脹久延。腰痛帶下。濁陰尚盛。元氣已衰。補則恐其助脹。滲則慮其傷元。擬早上服金匱炒焦方。但取其氣。不取其味。亦有離照當空。陰霾四散之義。晚仍進清滲之方。以膀胱為氣化營運之府也。表裡兼治。漸次圖功。庶木德盛行之候。不致加劇耳。
詒按(病難著手者。不可無此巧法。有以五苓、五皮、煎湯。送炒黑金匱腎氣丸者。正與瘧後濕熱內蘊於脾胃之中。熱上蒸而為口糜。濕內蘊而為腹脹。擬和中清化濕熱為法。

川連(酒炒) 川朴 焦曲 赤苓 枳殼 大腹皮 澤瀉 陳皮 黑梔 砂仁
詒按(案方俱平正通達。特未知能否奏效耳。)

病由肝郁。木橫克土。濕熱不化。先有淋濁。愈後。漸漸腹脹。左脅微覺隱痛。身微有熱。脈象細弦。木郁不達。慮延鼓脹。勿輕視之。

柴胡 茯苓 白朮 香附 川芎 山梔 神曲 丹皮 白芍 青皮 川朴 香圓

另左金丸
詒按(立方精當。雖不見出色。而已恰到好處。)

氣鬱於胸為膈。氣滯於腹為鼓。飲食不納。形肉頓瘦。陰氣凝聚。陽氣汨沒。脈細如絲。將何療治。姑與扶正培土。通陽化氣為法。

黨參 熟附 肉桂 澤瀉 白朮 茯苓 大腹皮

另來複丹(一錢)
詒按(病已造乎極重。此方藥力之猛。足以製之。從此得效。尚可勉圖。)

痞塊、由大瘧日久而結。多因水飲痰涎。與氣相搏而成。久則塊散腹滿。變為臌脹。所謂癖散成臌也。脈細如絲。重按至骨。乃見弦象。是肝木乘脾也。口乾。小便短少。是濕熱不運也。匝月腹日加大。急宜疏通水道。泄木和中。

五苓散 加川朴 川連(薑汁炒) 青皮 陳皮 大腹皮 木香 車前子 通草

另服古方濃朴散 川朴(薑汁炒三錢) 枳殼(三錢巴豆七粒合炒黃去巴豆) 木香(晒乾研三錢) 青皮(醋炒三錢) 陳皮(鹽水炒三錢) 甘遂(面包煨三錢) 大戟(水浸晒乾炒三錢) 乾
共為末每服(一錢)用砂仁車前子泡湯調下
詒按(此治癖散成臌之妙劑。凡遇此等大症。必乘早圖治。若日久正虛。便費周張矣。錄此、以為臨症者一隅之取。)

暑濕挾積。阻滯腸胃。中州不運。大腹驟滿。腹中時痛。痛則大便粘膩。色紅似痢。小水短少。診脈沉而滑數。是積之征也。擬大橘皮湯。送下木香檳榔丸。

橘紅 白朮 赤苓 澤瀉 豬苓 大腹皮 滑石 木香 砂仁 川朴

另木香檳榔丸(三錢)
詒按(病兼滯利。故須先從腸府疏導。)

再診 氣與水相搏。大腹驟滿。小便不利。大便欲泄而不泄。法以疏氣逐水。

香薷 茴香 澤瀉 枳殼 赤苓 萊菔子 甘遂 大戟 黑丑 白丑 生薑
詒按(此方專逐水積。力量頗猛。想其正氣尚旺。故可放手用之。)

頭痛門

情懷郁勃。肝膽風陽上升。右目昏蒙。左半頭痛。心 不寐。飢而善食。內風掀旋不熄。痛勢倏忽無定。營液消耗。慮其痙厥。法以滋營養液。清熄肝陽。務宜暢抱。庶克臻效。

大生地 元精石 阿膠 天冬 羚羊角 石決明 女貞子 滁菊 鉤鉤 白芍

再診 服滋陰和陽法。風陽稍熄。第舌心無苔。心 善飢。究屬營陰消爍。胃虛而求助於食也。議滋柔甘緩。

大生地 石決明 麥冬 阿膠 火麻仁 女貞子 洋參 白芍 茯神 橘餅
詒按(此養陰柔肝之正法。與前人複脈、定風、阿膠雞黃、等法。用意相合。)

諸竅門

郁怒傷陰。木火上乘竅絡。耳生 肉。名曰耳菌。最屬淹纏。久久不已。防有血出翻花之變

生地 丹皮 北沙參 元參 遠志 鉤鉤 羚羊角 石決明 刺蒺藜 滁菊
另用藜蘆 腰黃 砂
上三味、皆少許。為細末。點入耳中。立效。

膽熱移腦為鼻淵。肝熱移肺為鼻痔。病根日久。難以卒效。

羚羊角 丹皮 黑梔 甘菊 元參 辛夷 蒼耳子 石決明
另用雄黃、月石、冰片、研末、搐鼻。
詒按(耳菌、鼻痔、均屬外症。須另用專方治之。先生長於外科。故用藥自然絲絲入扣。)

暑邪濕毒。走入營中。遍身驟發紫黑藍斑。鼻血齦腐。此屬發斑牙疳之險症。倘至壯熱神昏。不可挽矣。

羚羊角 犀角 黑梔 丹皮 銀花 連翹 鮮石斛 鮮生地 知母 蘆根
詒按(此症于清營中。宜稍參疏透之意。)

少陰腎水不足。陽明胃火有餘。牙宣出血。晡時微寒壯熱。而其脈極細。此素體之陰虧也。當憑症論治。用景岳玉女煎。

生地 知母 牛膝 川連 石膏 麥冬 薄荷 蘆根
詒按(此症之脈細。想系素稟如是。若雲陰虛。未必脈細也。總之、須見症確有可據。乃可舍脈從症。未可冒昧以將事也。)

痧疫門

爛喉痧症。來勢甚暴。甫周一日。丹疹密隱。咽喉已腐。壯熱無汗。大便泄瀉。煩躁渴飲。脘腹按之痛。邪不外達。熾盛於裡。燎原之勢。不可向邇。恐其遽爾內陷。昏喘生變。現下方法。辛涼透散。通同一律。無所短長。鄙見莫若且用涼膈散。上者、上達。表者、表達。裡者、下達。庶幾熱從外出而痧透。火從下泄而躁安。按內經病機。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仲景方論。急下之法。正以存陰。幸勿拘現患泄瀉。而遂謂不可再下也。雖然智愚千慮。各有得失。尚祈高正是荷。

涼膈散 加牛蒡子 桔梗 枳實
詒按(既患丹痧。則營絡中必有熱邪。方中丹皮、鮮地、銀花、元參、等味。斷不可少。)

再診 投涼膈散。煩躁略安。脘痛已止。胸膈之燔。稍衰其勢。而咽喉紅腫。乾咳嗆逆上炎之火。未熄其威。況丹痧一片。點粒模糊。症交三日。正屬邪張之際。尚在險途。未歸坦境。擬方再望轉機為妙。

犀角 連翹 元參 川貝 桔梗 鮮石斛 牛蒡子 鮮薄荷根 蘆 根

痧回熱減。溫邪初退之餘。咽喉反腐。虛火又從而附之。良由久患喉痺。陰虛火亢。熱淫搖動。亢焰複張。用方最宜加謹。過清恐傷脾胃。早滋恐戀餘邪。姑擬甘涼法。平調肺胃。冀得上焦清肅。

鮮石斛 大貝 元參 生草 丹皮 沙參 羚羊角 扁豆 豆衣 雪梨
詒按(看似平淡無奇。實已斟酌盡善。)

腳氣門

暑雨潮濕。濕從下受。入於經絡。兩足腿股酸楚。不能屈伸。起臥轉側。均覺艱難。此屬腳氣。適值經行之際。少腹窒塞。小便澀痛。濕熱自氣傷營。故舌苔白而底絳。脈形濡。身微寒熱。慮其有氣逆沖胸之變。擬東垣防己飲加減。

防己 薏仁 萆薢秦艽 獨活 桑寄生 牛膝 木通 防風 歸尾 延 胡 威靈仙 澤瀉 絲瓜絡
詒按(此濕熱注於經絡之病。與載入類傷寒中之腳氣。宜用雞鳴散者。不同。)

再診 兩足稍能行動。濕熱有流通之機。仍宗前法增損。兼參健步丸意。

防己 萆薢獨活 牛膝 桂仲 晚蠶砂 木瓜 當歸 延胡 秦艽 桑枝 絲瓜絡

遺精門

病由喪子。悲憤抑郁。肝火偏盛。小水淋濁。漸至遺精。一載有餘。日無虛度。今年新正。加以左少腹、睪丸、氣上攻胸。心神狂亂。齦血目青。皆肝火亢盛莫製也。經云、腎主閉藏。肝司疏泄。二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為君火。君不製相。相火妄動。雖不交合。精亦暗流而走泄矣。治法當製肝之亢。益腎之虛。宗越人東實西虛。瀉南補北例。

川連 黑梔 延胡 赤苓 沙參 川楝子 鮮地 知母 黃柏 龜板 芡實

另當歸龍薈丸(一錢)開水送下。
詒按(遺泄有專屬乎肝者。此等症是也。此方可引以為例。)

再丸方 川連(鹽水炒一兩) 苦參(烘二兩) 白朮(米泔浸晒二兩) 牡蠣( 三兩)
共研末。用雄豬肚(一個)將藥末、納入肚中。以線扎好。以水酒各半煮爛。將酒藥末、共打。如嫌爛、加建蓮粉拌乾作丸。每朝服三錢。
詒按(此劉松石豬肚丸方也。加川連一味。)

左尺極細。寸關微而似數。右三部俱弦滑。下有遺精暗疾。肛門癢而出水。上則頭眩耳鳴舌苔粉白。以脈合症。腎陰下虧。而濕熱相火。下淫上混。清竅為之蒙閉。法當補腎之陰。以清相火。清金和胃。分利膀胱。以化濕熱。

大生地(蛤粉炒) 龜板 牡蠣 懷山藥 麥冬 萆薢澤瀉 赤苓 丹皮 知母 黃柏 半夏
詒按(病源分析極清。用藥亦熨帖周到。)

又丸方

大生地(砂仁陳酒拌蒸) 冬朮(土炒) 黃連(鹽水炒) 苦參 天麻 懷山藥 丹皮(鹽水炒) 牡蠣 麥冬(元米炒) 龜板(酥炙) 川芎 半夏 芡實 萆薢(鹽水炒) 澤瀉(鹽水炒) 赤苓 黃柏(鹽水炒) 知母(鹽水炒)
上藥為末用建蓮粉(四兩)神曲(四兩)煮糊搗丸
詒按(此方用丹溪大補陰丸。合封髓豬肚釐清等法而成。腎虛有濕熱者。用之頗合。或乃以苦寒疑之。是未識製方之妙義也。)

小便門

先腹痛數日。遂至小便不利。少腹脹滿如鼓。今已半月。屢用通利之藥。小便雖通不爽。少腹脹滿益甚。診脹弦緊。舌苔白膩。飲食少納。身無寒熱。大便頻泄。粘膩如痰。此中陽不足。水濕泛溢。膀胱氣化無權。法當溫土以御水寒。通陽以化濕濁。

乾薑(炒黃) 肉桂 茯苓 澤瀉 茅朮 木香 茴香
詒按(因舌膩便痰。故知其為寒濕。惟先曾腹痛。則方中又宜兼通氣分。擬再加牛膝、烏

再診 張先生用平胃、化胃中之濕濁。五苓、通膀胱之氣化。簡淨的當。無從增損。愚意複入半夏一味。暗合通澈陰陽之路。使水濕痰涎。從小便出。是亦古人加減成方之心法也。

半夏 茅朮 川朴 陳皮 甘草 茯苓 豬苓 肉桂 澤瀉

腎虛精關不固。濕熱混于坎宮。精從溺後而出。左脈虛細。右脈洪大。陰虧而相火勝也。補腎陰化濕熱。用涼八味法。

涼八味東加萆薢

另威喜丸(三錢)淡鹽湯送下

再診 精濁稍止。而兩足重墮無力。咳嗽胸痛。金水兩虧。濕熱不化。擬清暑益氣。以化濕熱。兼固腎陰。

洋參 黃耆 茯苓 五味 神曲 麥冬 蒼朮 白朮 陳皮 前胡 通草

另知柏八味丸

三診 精濁已止。腿足重墮無力。舌苔白而惡心。坎宮之濕熱雖清。胃家之濕熱猶戀。擬和

豆卷 半夏 茯苓 陳皮 麥冬 沙參 扁豆

另資生丸

四診 腎虛胃濕。胸悶惡心。口沃清水。凡大便時。則精竅自滲如膩濁。擬滲胃濕固腎精。

熟地 五味 蒼朮 白茯苓 沙苑 炮薑 黃柏 建蓮

另威喜丸
詒按(凡腎虛胃濕之病。用藥甚難著手。第一方、專顧腎。第二方、腎胃兼顧。第三方、專治胃。第四方、兩層合治。從黑地黃丸加味。最有巧思。)

淋濁日久不痛。口常甜膩。此腎虛而有濕熱也。

蒼朮(四兩)分作四分(一分、用米泔水浸透晒。一分、用鹽水炒。一分、用酒炒。一分、用破故紙三錢研末拌炒、去故紙。)黃柏(四兩)分作四分(一分、鹽水炒。一分、生晒。一分、酒炒。一分、用益智仁末三錢拌 蓮蕊鬚 馬料豆 製首烏 茯苓 生草
共研細末。懷山藥粉煮糊為丸。
詒按(腎虛而兼濕熱者。用藥甚難。觀此方取意極佳。惟於腎虛一面。尚可增入、沙苑、菟絲、龜板、之類。)

腎開竅於二陰。前有淋濁之新恙。後有腸紅之舊疾。皆由於陰虛而有濕熱也。寓育陰於利水清熱之中。豬苓湯合加味槐花散主之。

茯苓 豬苓 阿膠 生地 槐 米 枳殼 六一散 血餘炭 側柏炭
詒按(兩症貫串一線。用藥自然親切。)

再診 便血已止。淋濁未清。今當固本。

芡實 炙草 洋參 麥冬 黃柏 生地 茯苓 沙苑 砂仁 蓮肉 懷山藥

另八仙長壽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小便頻數。溺後有血絲血塊。此膀胱有熱。腎虛有火。逼衝任之血。而下走前陰也。法當通

生地炭 阿膠(蒲黃炒) 川連 龜板 赤苓 黃柏(鹽水炒) 大黃(醋炒成炭) 血餘 車前子 藕
另血餘炭(二錢) 血珀(一錢)研末。分兩服。雞子清調下。

再診 血止。小便頻數。氣墜。擬補陰升陽法。

生地 牡蠣 茯苓 龜板 懷藥 丹皮 杜仲 黨參 建蓮 鹿角霜
詒按(兩方用藥。極為周到。所嫌者、平實而已。)

淋濁三年不止。腎虛濕熱不化。陰頭碎癢。筋骨微疼。六味補腎。能化濕熱。耐心久服。莫

大生地 懷藥 茯苓 萸肉 丹皮 澤瀉 五味 麥冬 益智仁 湘蓮肉
詒按(六味能化濕熱。其理頗精。擬再加黃柏、牡蠣。)

又按 (此症陰頭碎癢。筋骨微疼。疑有瘡毒內戀而然。)

雜藥亂投。諸病不除。中氣早戕。故腹中不和。大便不暢。至於本病。精濁淆混。亦脾虛濕熱所致。

萆薢益智仁 半夏 陳皮 黨參 黃柏 烏藥 石菖蒲 菟絲子
詒按(精濁淆混四字。將病情包括無遺。用藥亦清靈不滯。)

痢疾門

從來肺有積熱者。大腸必燥。以相為表裡故也。三五年來。屢發喉症。肺熱可知。今秋齦腫血。多服涼藥。及西瓜等物。遂患下痢赤白。常有乾糞夾雜其中。延及百日。近見堅栗。而痢反更甚。此必有故。夫脾受瓜果之寒濕。既下流於大腸而為痢。則大腸之燥當除。今獨不然。竟若燥與濕。各樹旗幟。相為犄角之勢。豈非以脾屬中土而主濕。大腸屬燥金而主津。津虧而燥益堅。脾虛則濕愈甚耶。昔秦氏論痢。有濕火傷氣。燥火傷血之分。此則濕燥兩傷。擬撰一方。潤燥兼行。氣血兼理。或通或塞。均非所宜。

全栝蔞(六錢) 當歸(一錢五分) 木香(五分) 川連(酒炒五分) 甘草(四分)升麻(三分) 藕(一兩) 陳火腿足骨(炙灰一錢)
詒按(論病切實不浮。方亦穩適。微嫌氣分藥尚少。恐機關不能靈動耳。)

伏暑濕熱之邪。挾積內蘊。胸痞嘔惡。發熱舌燥。通府之後。變為下痢。痢色紅白膩凍。仍然痞塞嘔惡。飲食不納。勢成禁口重症。須得胃開納穀。痢減不嘔為妙。閱諸高明方。層次轉折。各有主意。姑擬一方商正。

川連(酒炒五分) 黃芩(酒炒八分) 白芍(炒錢半) 青皮(八分) 川朴(五分)陳皮(鹽水炒八分) 神曲(三錢) 茯苓(三錢) 北沙參(四錢) 砂仁(八分) 生熟穀芽(各二錢) 玫瑰花(二朵)
原注(此病嫌其兩脈虛濡。脾胃元氣大弱。似乎宜參入扶正為善。然下痢一症。古稱滯下。起於濕熱居多。早補早斂。往往受累。此河間苦辛宣通府滯之法。所以為痢門必採之方。若夫深刻工夫。補陰補陽。治脾治腎。都為久痢而設。尚非此時議論。所以寧落輕淺。不用深重之劑。蓋行遠自邇之意云爾。)
詒按(閱是方者。有病重藥輕之疑。故方後申言其意。)

奔走遠行。傷飢飲酒。脾胃受病。病成休息下痢。痢經兩載不愈。許學士香茸丸、最妙。但嫌其價昂。且藥肆無此現成丸料。今姑師其意而變湯服。

木香 丁香 杜仲 當歸 白芍 炮薑 茯苓 砂仁 鹿角霜 菟絲餅
詒按(此脾腎兩治。而專重於腎者。○查原方皆用鹿茸、沉香、麝香。無用丁香者。煎劑中宜改用沉香為穩。)

脈經云、代則氣衰。細則氣少。多指陽氣而言。今下痢而得是脈。脾腎之陽微特著。況形衰畏冷。而小便清長乎。惟下痢赤者、屬血分。腹中痛者、為有積。立方當從此設想。蓋尋其罅。而通之、補之亦治病之巧機也。

附子枳實理中湯送下駐車丸
詒按(看病於虛中求實。極其精審。方亦的當。)

便痢白膩。如水晶魚腦色。小便不利。少腹偏右板窒。諸醫以為腸癰。固亦近是。然考腸癰為病。有寒有熱。金匱並出二方。如大黃牡丹湯。薏仁附子敗醬散。概可見矣。此症則屬寒積。試觀脈弦緊而不數。面色青而不渴。是其征也。鄙意宜用溫通備候商訂。

肉桂五苓散 加砂仁 楂肉

再診 溫通已效。仍從前法。

原方 加泡薑 木香

三診 欲溺不爽。溺後氣向下墮。便痢白膩雖稀。然腰尻酸痛如折。全屬陽虛氣陷之象。仿東垣意。參入前法。

黨參 升麻 肉桂 茯苓 澤瀉 冬朮 泡薑 木香 訶子(煨) 砂仁 鹿角
原注(此症並非腸癰。乃寒積下痢耳。因諸醫皆云。余只得委曲周旋。但從腸癰為病。有寒有熱。輕輕轉筆。折入溫通方法。既不礙諸醫。又與病相合。不得不然之事也。○此方連服三劑。大便白膩全無。脾胃已起。)
詒按(認症已確。用藥自然針芥相投。)

休息下痢。延及半載。色紅而粘。脈弦。是風邪久羈於腸藏營分之中。而莫能出。近日畏風身熱。是又感新風於外也。補中升陽。兼涼血為法。

黨參 白朮 防風 蠶砂 茯苓 升麻 神曲 砂仁 陳皮 炙草 椿根皮炭

另駐車丸
詒按(方中于新感一層。未曾顧到。○腸中有風邪。惟蠶砂能治之。煎方中、宜加黃耆。)

陽樞之瘧邪。轉入陰樞為痢。痢色紅而後重氣墮。肛門覺熱。是下焦廣腸有熱也。白頭翁法甚當。然今瘧止又來。仍從陰樞達出陽樞立法。佐以和中。使以泄熱。

四逆散 異功散 黃芩湯 加生熟穀芽
詒按(推論病機。轉折極清。立方自然熨帖。)

痢而滑脫。症已險逆。溫固藏真。一定成法。然須得效。庶可回春。

熟地 杞子 龍骨 茯苓 萸肉 蓯蓉 杜仲 烏梅 炙草 山藥 鹿角膠(赤石脂炒) 龜板(禹余糧炒) 穀芽 煎湯代水
詒按(用藥極其切當。惟病象已深。未識能挽回否。)

紅痢三年。腹中結塊。板硬不移。按之則痛。漉漉有聲。即便下利。此瘀凝寒積。久留於腸府。當以溫通下之。

川附 當歸 蒼朮炭 枳實炭 地榆炭 茯苓 通草 桃仁(炒黑) 大黃
詒按(溫通瘀積。方極穩當。惟病久正傷。或再加扶正之品。更為周到。)

瘧邪挾積。內陷為痢。痢下紅膩。腹中陣痛。舌苔黃 。瘧勢仍來。形容大削。元氣內虧。慮有變端。治之不易。

神曲 川朴 茯苓 秦皮 川連 黃芩 白頭翁 柴胡 白芍 枳實 炙草
詒按(此白頭翁湯、合四逆散。是由瘧轉痢。濕熱挾積之的方。)

紅痢匝月。仍然腹痛後重。據雲、先曾發瘧三次。此屬中虛。表邪傳裡。現今脈細肢寒。中焦陽氣已弱。小便艱難。膀胱氣化又鈍。擬連理、兼化其濕熱。柴苓、以解其表邪。是亦表裡兩解之法也。

柴胡 桂枝 茯苓 澤 瀉 川連 木香 黨參 白朮 炮薑 炙草 砂仁
詒按(論病立方。均熨帖老到。○此理中湯、加香連。五苓散、加柴胡。)

肝胃不和。濕熱積滯為痢。延及半載。仍然腹痛。脘脹惡心。治以苦辛。泄肝和胃。佐以分

川 連 茯苓 川朴 木香 楂肉 陳皮 青皮 赤苓 白芍 砂仁

另駐車丸(二錢)烏梅丸(一錢)和服

再診 痢減。腹中猶痛。肝胃不和也。現值經來。脈弦寒熱。血虛木郁。擬以養血疏肝。

歸身 白芍 香附 茯苓 冬朮 木香 陳皮 神 曲 川芎 生熟砂仁

另駐車丸(一錢) 烏梅丸(一錢) 歸脾丸(一錢) 和服
詒按(前後兩方。均親切不浮。此方中、可加醋炙柴胡五分。醋炒青皮一錢。)

便血門

痔血雖自大腸來。亦屬脾虛濕熱。至於大瘧。古雲、邪伏三陰。薛立齋雲、三陰者。脾也。上年瘧止。直至今夜複作。未免又有暑邪內伏。近日痔血。相兼為患。擬用清暑益氣湯、加味。內化濕熱。外解新邪。總以益氣扶中為主。俾中樞一運。自然內外分消矣。

黨參 炙草 黃耆 蒼朮 冬朮 當歸 麥冬 五味 青皮 陳皮 神曲 黃柏 葛根 升麻 澤瀉 防風 蜀漆 赤苓 煨薑 大棗
詒按(宿病兼新邪而發。須先治新感。仍照顧宿病。乃能得手。此方是也。○經云、三陰瘧疾。此三陰、專指太陰脾藏言。與統指肝脾腎三藏者、不同。)

再診 素有便血之症。而患大瘧日久。凡患大瘧。其始必有寒邪。邪入三陰。大瘧成焉。若陰虛之人。寒久必化為熱。熱陷三陰。便血作焉。而三陽之寒仍在也。溫三陽之陽。以少陽為始。清三陰之熱。以少陰為主。然血既由大腸而出。又當兼清大腸。方用棉子肉。內具生氣。溫少陽之陽也。鮮首烏。性兼潤血。清少陰之熱也。柿餅灰、性涼而澀。清大腸之血也。標本並治。雖不中不遠矣。

棉子肉(炒黑四兩) 柿餅灰(四兩) 二味研末。

用鮮首烏(二斤)搗自然汁。取汁去渣。以汁調神曲(一兩)煮爛。將上藥末、搗丸。每服三錢
詒按(凡久病氣偏。尋常湯藥性味。牽製不能奏續。必用性味專簡之方。乃能見效。此方即用此意。)

脾虛不能攝血。便後見紅。脾虛不能化濕。腹臌足腫。病根日久。腎陰亦傷。腎司二便。故小便不利。是皆脾腎二經之病也。法以溫攝雙調。

熟地 炮薑 茯苓 澤瀉 陳皮 車前子 川朴 茅朮 五味 丹皮 山藥 阿膠
詒按(凡脾腎兩傷者。當斟酌于潤燥之間。用藥極難。古方惟黑地黃丸、最佳。方亦從此

再診

熟地 茅朮炭 白頭翁 黃柏(鹽水炒) 炮薑炭 阿膠 五味 秦皮

三診

山藥 川連(酒炒) 澤瀉 車前子 茯苓 川朴 陳皮(鹽水炒) 伏龍肝 煎湯代水
炒黑腎氣丸合黑地黃丸 加阿膠 虎骨 鹿角霜 益智仁
原注(第一方、用黑地黃丸、加阿膠。治脾腎兩虛。兼以攝其陰血。第二方、用白頭翁湯清厥陰之熱、以止血。第三方、暗用平胃散、以化濕。治其腹鳴外。合車前子、澤瀉、山藥。乃用六味地黃意。補其腎、以利膀胱。而通水道也。又再加伏龍肝。乃暗合黃土湯意。治少陰便血。層層回顧如此。)

便血腸燥。脈大氣虛。補氣。則清陽自升。清陽。則便血自止。

黃耆(炒黑) 防風根 阿膠 地榆炭 當歸炭 五味 荷蒂炭

另金銀花(炒黑一兩) 柿餅灰(一兩) 槐米(炒一兩) 豬膽汁泛丸每朝服一錢
詒按(立方用藥。頗有思路可取。丸方尤佳。)

腸胃有濕熱。濕鬱生痰。熱鬱生火。大便下血。晨起吐痰。熱處濕中。濕在上而熱在下。治上宜化痰理濕。治下宜清熱退火。用二陳合三黃為法。

半夏 陳皮 茯苓 川連 黃芩 杏仁 胡黃連 地榆皮 側柏葉 百草霜
詒按(兩面周到。於此可得上下合治之法。)

腸痔脫肛便血。其根已久。有時舉發。而脈象細數。營陰大傷。面黃少神。脾氣大困。兼之腹中鳴響。脾陽且不運矣。一切苦寒止血之藥。非惟少效。抑恐礙脾。擬東垣黑地黃丸法。

熟地(砂仁拌炒炭一兩) 炮薑(四分) 黃耆(炙三錢) 茅朮(米泔浸炒一錢五分) 五味(炒一錢五分)黨參(三錢) 荷葉蒂(兩個)

又原方 加阿膠 伏龍肝
詒按(方極正當。凡陰虛而脾陽困頓者。當取以為法。)

蟲病門

閱病源。是屬蟲病無疑。蟲由脾土不運。濕熱蒸化而生。其發於月底之夜。乃由脾胃虛寒。寒屬陰。故夜發也。寒久化熱。土虛木強。其發移於月初。必嘔吐胸熱。乳下跳動。蟲隨酸苦痰涎而出。多寡不一。時或見於大便。腹中微痛。雖渴甚不能咽水。水下複嘔。嘔盡乃平。至中旬則康泰無恙矣。所以然者。月初蟲頭向上。且病久多嘔。胃陰虧而虛火上炎。故胸中覺熱也。虛裡跳動。中氣虛也。中氣者。乃胸中大氣。脾胃沖和之氣。皆歸所統。今中氣虛甚。故跳躍也。病延一載。蟲屬盤踞。未易一掃而除。圖治之法。和中調脾。以杜生蟲之源。生津平肝。以治胸熱口渴。化濕熱。降逆氣。以治嘔吐。久服勿懈。自可見功。欲求速效

川楝子 蕪荑 黨參(元米炒) 白朮 使君子肉 半夏 陳皮 青皮 白芍 茯苓 焦六曲 乾薑 榧子 蔻仁
詒按(論病頗切實。惟立方專於顧本。似難取效。擬另服殺蟲丸藥、以佐之。)

喜食生米。積聚生蟲。腹痛面黃。口流涎沫。蟲之見症無疑。先擬健脾化蟲。

茅朮(米泔水浸) 青皮 鶴虱 榧子(炒打) 蕪荑 檳榔 陳米(炒黃)
詒按(此治蟲病初起。最輕之方。痛時口流清水。是蟲病的據。)

內癰門

熱在中焦部分。時吐紅痰帶臭。不甚咳嗽。病在於胃。有留熱伏於中宮。法當清泄。

犀角 射干 桃仁 當歸 薏仁 冬瓜子 連翹 銀花 川貝 大黃 元明粉

再診 不咳嗽。但吐紅痰如膿。自覺灼熱。在於胃脘之中。將及三月。非肺癰也。乃瘀熱留

當歸 薏仁 冬瓜子 沙參 連翹 川貝 石斛 銀花 赤小豆 蘆根

三診 吐痰如膿已止。脘中之熱已退。時覺微寒微熱。餘火未清。仍從前法加減。

黨參 當歸 薏仁 杏仁 沙參 冬瓜子 丹皮 黃芩 甘草 茅根 蘆根 赤小豆
詒按(此病得力、在第一方。故知其非肺癰。然紅痰如膿而臭。究與脘癰無異。作胃脘癰暑邪挾積。阻滯腸胃。脘腹疼痛。大便泄出。如膿如血。症屬盤腸流注。非輕症也。

川連 木香 檳榔 當歸 查肉 神曲 黃芩 枳殼 赤芍 砂仁
詒按(膿血痢而名流注。說頗新奇。閱方、仍是治痢之藥。憶蔣問齋醫略中、論痢疾一症。謂是腸中作膿。當用外瘍治法。與此案正相合也。)

外瘍門

多年濕毒。左足前 腐爛。今則膝骨臀股。上及缺盆。疼痛而木腫。此濕得熱而蔓延。循經竄絡。病在陽明。名濕毒流注。口苦帶膩。脈緩而小。濕勝於熱。熱伏濕中。仿防己飲法。

防己 蒼朮 黃柏 南星(製) 木通 威靈仙 防風 歸身 獨活 紅花 萆薢羚羊角 滑石
詒按(此治外瘍正法。是瘍症之偏於陽者。)

再診 前用防己。法宣通關節。以化濕熱。膝股之痛稍緩。惟缺盆處。咳嗽引痛不平。擬參前方去羚羊角 防風 木香 紅花 加薏仁 杏仁 川貝 沙參
周身碎癢而痛。似疥瘰狀。心中煩熱。膚上出膿水。症屬肺風。

馬勃 象貝 荊芥 黃芩 杭菊 蒺藜(炒)
詒按(此濕熱走於血分之病。當兼疏血絡。擬加歸鬚、丹皮、赤芍、忍冬藤、浮萍、細生地 寒痰凝阻。頰車不利。高而腫硬。色白不紅。此屬陰寒骨 。與色紅身熱者。不同。

熟地 麻黃 桂枝 防風 製蠶 白芥子 當歸 秦艽
詒按(此病挾肝火者。十之八九。此獨不然。於此可悟辨症之不可膠執也。)

濕久蘊於下焦。氣血凝滯而結瘍。生於合纂之旁。滋蔓肛臀之際。初起數日即潰。火甚毒甚可知。潰後爛孔極深。迄今四五十日。新肉雖生而嫩。肛臀餘腫仍僵。久臥床褥。脾胃之轉輸自鈍。刻當痛楚。形容之色澤尤枯。調治方法。自宜補益。高明見解。大略相同。愚意虛處固虛。而實處仍實。擬用煎丸二方。各走一經。虛實兼顧。

六君子湯去半夏 茯苓 加黃耆 歸身 白芍 穀芽

又丸方

川連(酒炒一錢) 胡連(酒炒一錢) 苦參(炒一錢) 黃柏(一錢) 當歸(三錢)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白芷(一錢) 犀黃(二分) 血珀(四分)白礬(三錢) 刺 皮(炙一錢) 象牙屑(三錢) 海螵蛸(三錢)
共為末。用黃占烊化作丸。每朝服五分。
原注(凡極苦之藥。直入下焦。堅陰而化濕熱。用 皮、牙屑、之專消漏管者。引入患處。更用黃占以澀之固之。俾上中不受苦寒之藥氣。俾入下焦。其性始達。)
詒按(丸方、用意極精。)

濕熱結疝。初起腎囊紅腫。漸至氣上攻脅。脅肋腫痛。已及半月。防成肋癰。病在肝絡。肝性善升。甚則恐致氣升發厥。非輕症也。

川楝子 延胡 青皮 香附 查炭 枳殼 旋複花 桃仁 赤苓 猩絳 蔥 管
詒按(方治疝氣。而肋癰即在其中。內病處瘍。一以貫之也。)

木郁不達。乳房結核堅硬。胸脅氣撐。腰脊疼痛。氣血兩虧。鬱結不解。論其內症。即屬郁勞。論其外症。便是乳岩。皆為難治。

黨參 香附 川貝 當歸 白芍 青皮 橘核 狗脊 杜仲 砂仁
詒按(論病簡潔老當。)

乳房結核堅硬。雖皮色不紅。而推之鬆動。此非乳痰。仍屬乳癰。肝郁所致。身微寒熱。防滋蔓難治。

柴胡(鹽水炒) 當歸 白芍 黑梔 川貝 香附 栝蔞皮 另金針菜(炙脆三錢) 皂莢子(炙三錢) 射干(炙三錢)
研末。分三服。飲酒者、酒下。否則砂仁湯、亦可。
詒按(煎方用逍遙散。亦通套方也。好在有末藥以佐之。)

再診 乳癰已潰。寒熱亦止。第餘塊未化。惟和其氣血。調其鬱結而已。

當歸 白芍 香附 川貝 遠志 砂仁 丹參

肝鬱結成乳痰。延及旬月。堅中帶軟。頂色轉紅。勢將穿潰。潰後見膿乃吉。若血多膿少。

川楝子 當歸 青皮 白芍 橘紅 川貝 香附 茯苓 砂仁

再診 乳痰穿破。有血無膿。乃氣虛不能引血化腐為膿也。防變乳岩。不易收功。

黨參 歸身 白芍 茯神 棗仁 川貝 香附 陳皮 牡蠣 砂仁 甘草 橘葉
詒按(此等鬱痰症。須正氣不虧。更能曠懷自遣。乃可醫治。二者缺一不可治也。)

又單方

川貝(三錢) 橘紅(五錢) 萊菔子(炒三錢) 蓮蓬皮(另炙灰五錢)

痰 二載。自頸延脅。或已潰。或未潰。或潰而不斂。或他處續生。累累然如貫珠。如疊石。潰後色黑而膿稀。外軟而內堅。診脈不甚虛。飲食尚可。細詢病由氣鬱而起。郁則肝膽三焦之火。循經上走於絡。結成 核。小則為 。大則為痰。收功非易。必放開胸襟。曠觀物

夏枯草(五錢) 昆布(三錢) 山茨菇(三錢) 遠志(甘草湯煮三錢) 元參(二錢)川貝(二錢) 歸身(二錢) 天葵草(三錢) 香附(一錢五分) 功勞葉(二錢)
詒按(此病亦與失營症相類。幸脈實能納。故用藥專從痰火著想。)

翻花腎岩。法在難治。怡情安養。庶幾可圖。然非易事也。

鮮首烏(一兩) 馬料豆(一兩) 銀花(一兩) 甘草梢(一兩)煎濃服

西黃(一分) 川連(五分) 血珀(五分) 藥珠(三分) 燈心灰(五分) 大貝(二錢) 人中黃(一錢)
研末。分十服。每朝一服。
詒按(此腎虛而兼瘡毒之變症也。)

先天元氣不足。胎中伏毒。因虛竄絡。頸項結核。或已潰。或未潰。或潰而不斂。兼以耳聾、鼻塞。腦門遇陰雨。則脹痛咳嗆。牙關不利。皆陰虛陽亢。毒邪上蒙清竅之見端也。若徒治其虛。伏毒何能宣化。擬養陰化毒。

北沙參(三錢) 花粉(三錢) 當歸(三錢) 海螵蛸(三錢) 仙遺糧(三錢)川貝(二錢) 防風(一錢五分) 銀花(三錢) 豆衣(三錢) 珠粉(一分) 血珀(五厘) 西黃(五厘)
詒按(鼻塞腦痛。皆餘毒內戀之象。擬再用化毒丹佐之。)

廣風自頭而起。漸延遍體。濕熱穢毒之邪。從鼻而受。為日既久。未易掃除。擬用金蟾脫甲

金銀花(三兩) 蟾蜍(去腸一只) 苦參(三兩) 大黃(一兩) 皂莢子(十粒)川芎(一兩) 白蘚皮(二兩)一本有蛇蛻(一兩) 甲片(二兩)
用陳酒五斤、浸七日。每日飲杯許。
詒按(此與前條之症。皆系餘毒所致。)

肝經鬱火。乘犯陽明。牙齦癢痛出血。而發牙疳。舌紅碎裂。頭眩心煩。是營陰內虧。而納穀氣撐。又屬脾氣虛也。猶喜大便燥結。可用清滋法。先平其炎上之火。

羚羊角 鮮生地 鮮石斛 元參 麥冬 石決明 女貞子 茯苓 棗仁
詒按(立方專於養陰熄肝。愚意再加廣皮、雞內金。以健運脾氣。似更周到。)

陰虧火亢。繞頸生痰。寒熱似瘧。而實非瘧也。少陰水虧。不能涵木。少陽火亢。更來爍金。金木交戰。乃生寒熱。飲食少。脾胃弱。慮延勞損。

六味地黃湯 加牡蠣 黨參 麥冬 柴胡 白芍

五味
詒按(方以六味滋腎。生脈保肺。合柴、芍、以清肝。立方周到熨帖。愚意擬去溫肝之萸肉。再加清膽之菇、芩。)

牙齦滲膿。二載不愈。此屬牙漏。腎虛而胃有濕熱所致。

六味丸(三錢)資生丸(二錢)相和。每朝四錢。淡鹽湯送下。
詒按(六味、補腎固佳。資生、清濕熱。似嫌力量不到。)

本原不足。兼挾風溫發熱。頸間結核成痰。二十餘日。不紅不腫。不消散。亦不作膿。屬半虛半實。慎柔方有良法。用四君子、加牛蒡。世所未知。余曾驗過。

四君子湯 加牛蒡子 象貝 桑葉
詒按(四君補虛。加蒡、貝、以消風化痰。桑葉、以清肺通絡。虛實兼顧。絕不犯手。)

再診 昨用慎柔方。是托散法。服下、若汗出熱退。則數劑可消。若汗不出。仍發熱。則數劑成膿。亦易潰斂。

前方 加鉤鉤

三診 三歲孩童。但哺乳汁。不進谷食。脾胃虛弱可知。頸結痰核。而有寒熱。必挾風溫。屬半虛半實。今將一月。熱退複熱。其塊不消。不作膿。大便溏。脾胃不足。氣血兩虛。

黨參 冬朮 陳皮 荊芥 黃耆 歸身 防風 葛根 砂仁 桑葉
詒按(因慎柔方不效。轉擬此方。其實遠不及前方之靈動也。)

瘍漏久而成管。用消管丸。緩緩治之。

胡黃連(一兩) 刺 皮(一兩炙) 象牙屑(一兩) 五倍(一兩炙) 蟾酥(酒化三錢) 陳硬明角燈(二兩炙)
上藥為末。煉蜜丸。用上好雄精(三錢)泛上為衣。每朝服三錢。金銀花湯送下。
詒按(方意極佳。惟蟾酥大毒走竄之品。擬減半用之。)

婦人門

目之烏珠屬肝。瞳神屬腎。病因經行後。腰痛口乾。烏珠起白翳。怕日羞明。瞳神散大。此肝腎之陰不足。而相火上炎也。補陰之藥極是。再稍參清泄相火之品。

女貞子 旱蓮草 生地 杞子(黃柏三分煎汁炒) 潼沙苑 穀精草 丹皮 元 參 桑椹子 黑芝麻

另磁朱丸

再診 血虛則木旺。木旺則脾衰。脾衰則痰濕不化。肝旺則氣火易升。是以腹中時痛。臍右有塊。目中乾澀。口常甜膩。舌苔白。而經水不調也。治法不宜製肝。製則耗其氣。但當養陰以和肝。不可燥濕。燥則劫其陰。只宜和脾以運氣。此仲景治肝補脾之要法也。

黨參 當歸 白芍 茯苓 冬朮 半夏 陳皮 丹皮 香附 橘葉

三診 脈輕按虛微。是為元氣之虛。重按細數。是屬營陰之損。左尺細弱。腎水虧也。歷診病情。每遇經來。其熱輒甚。舌止即布白苔。良以胃中濕濁。因裡熱熏蒸而上泛也。少腹有塊攻痛。聚散無常。是名為瘕。瘕屬無形之氣。隸乎肝腎為多。揆其致病之由。因目疾過服苦寒。戕伐生生之氣。胃受寒、則陽氣鬱而生濕。肝受寒、則陰氣凝而結瘕。陽氣鬱於胸中。故內熱。陰氣凝於下焦。故腹痛。經事過。則血去而陰虛。故其熱甚。甚則蒸濕上泛。故舌苔濁濃也。刻下將交夏令。火旺水衰。火旺、則元氣耗而不支。水衰、則營陰涸而失守。惟焦陰氣。是兼治其瘕痛之標也。

黨參 黃耆 冬朮 茯苓 炙草 歸身(酒炒) 萸肉(酒炒) 首烏 木香 白芍(吳萸三分煎汁炒)馬料豆 生熟穀芽
詒按(三案論病、則委曲周至。用藥、則細膩熨帖。看似平淡無奇。實則苦心斟酌以出之。誠以調理內傷久病。與治外感時邪不同。病久正虛者。病機必多錯雜礙手之處。用藥必非一二劑所能奏效。故立方必須四面照顧。通盤打算。不求幸功。先求無弊。此等功夫。非老崩後不時寒熱。腹中有塊。口發牙疳。營虛有火。氣虛有滯調之補之。

黨參 陳皮 當歸 白芍 丹皮 茯苓 麥冬 元參 黑梔 女貞子 建蓮肉

再診 血虛木橫。兩脅氣撐脹痛。腹中有塊。心蕩而寒熱。病根日久。損及奇經。經云、衝脈為病。逆氣裡急。任脈為病。男疝女瘕。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合而參之。謂非奇經之病乎。調之不易。

黨參 黃耆 當歸 白芍 沙苑 茯神 杞子 香附 陳皮 白薇 紫石英
詒按(擬再加牛膝、青皮、沉香。)

三診 和營衛而調攝奇經。病勢皆減。惟腹中之塊未平。仍從前法加減。

前方去杞子 加砂仁 冬朮
詒按(古無專屬奇經之病。亦無專入奇經之藥。考內經、八脈行度。及前賢議論。均謂十二經氣血有餘。則溢入奇經。有病者、亦必日久病深。由正經而侵入之。然則用藥治病。自當仍以正經為主。學人須明此意。勿為近賢議論所蒙也。)

內熱日久。經停兩月。投養陰調血通經之劑。得熱減經行。可謂效矣。然猶未也。脈數不和。舌仍光赤。乃陰津未充。虛陽未斂也。仍宜小心安養為善。

生地 當歸 白芍 丹皮 阿膠 香附 黨參 茯苓 陳皮 地骨皮
詒按(平正妥帖。)

再診 脈數已和。舌色光紅已退。但有時尚覺微熱。仍以前法增損。

前方去丹皮 阿膠 加麥冬 狗脊

經事不來。足腫腹滿。臍下偏左有塊。上攻作痛。此瘀凝氣滯。病屬血分。慮延成臌。

三棱(醋炒) 莪朮 香附 當歸 神曲 查肉 延胡 砂仁

另大黃 蟲丸、每服五粒、日三次。
詒按(此氣血兩疏之法。用藥切實不浮。好在丸藥緩攻。不嫌其峻。)

再診 經停腹滿。形瘦色黃。氣血瘀凝。防其成臌。

香附 延胡 枳殼 茯苓 蘇梗 川朴 大腹皮 冬瓜皮

另大黃 蟲丸

憂愁抑郁。耗損心脾之營。而肝木僭逆。胸中氣塞。內熱夜甚。經事兩月不來。脈沉而數。熱伏營血之中。擬用柴胡四物湯。和營血以舒木郁。

黨參 冬朮 生地 當歸 白芍 香附 青蒿 白薇 生熟穀芽
詒按(此等症、調治失當。最易入於損途。○擬再加丹皮、丹參。)

經後。少腹痛連腰股。肛門氣墜。大便不通。小便赤澀。擬泄肝經之郁熱。通絡脈之凝澀。

金鈴子 延胡 郁李仁 歸尾 黑梔 柴胡 龍膽草 大黃(酒炒) 旋複花 猩絳 青蔥管
詒按(病情、於小便上得之。)

經行後。少腹作痛。上及胸脘腰脅。內熱口乾。大便不通。小便熱痛。此肝氣挾瘀所致。

川楝子 延胡 桃仁 香附 山梔(薑汁炒) 澤蘭 川連(吳萸炒) 丹皮

另當歸龍薈丸(三錢)淡鹽湯送下
詒按(病情與前條相似。方亦近之。惟當歸龍薈丸、用得太重。宜減半服之。)

年將五十。經事頻來且多。是衝脈不司收攝故也。防其崩決。補之攝之。

黨參 黃耆 當歸 于朮 棗仁 陳皮 茯神 阿膠 荷葉蒂 藕
詒按(此方從歸脾增減。補則有之。攝則未也。擬加牡蠣、龜板、茜草炭、烏賊骨、以佐病起當年產後。雖經調理而痊。究竟營虛未複。是以至今不育。且經事乖而且多。亦營虛而氣不固攝之故。自上年九秋。又感寒邪。入於肺為咳嗽。痰中帶血。此謂上實下虛。血隨氣逆。蔓延旬日。加以內熱。漸成勞損。姑仿仲景法。扶正化邪。以為下虛上實之法。

生地 黨參 炙草 當歸 豆卷 前胡 茯苓 懷藥 麥冬 阿膠 川貝 杏仁 桂枝 枇杷葉
詒按(趨步古人。非胸羅經訓者不能。時下隨症敷衍。烏能望其項背。)

再診 進薯蕷丸法。補氣血。生津液。徹風邪。咳嗽已減。所謂上實下虛。病情不謬。據云、當年產後。腹中常痛。至今未愈。顯見營分有寒。已非一日。但內熱淹纏。心悸頭眩。久虛不複。終為勞損。茲從八珍加減。複入通補奇經。王道無近功。耐心安養為是。

十全去 芎 加阿膠 艾 炮薑 紫石英 陳皮 麥冬 款冬花 川貝 神曲 大棗

三診 溫補奇經。病情俱減。今仍前製。

十全去 芎草 加阿膠 香附 炮薑 陳皮 吳萸

兩次血崩之後。赤帶連綿不斷。迄今半載有餘。脈象虛微。氣血大虧。是以頭眩、心跳。腰酸、足軟、等症均見也。近日腹痛食減。恐其複致崩決。擬方固攝奇經。

女貞子 烏賊骨 茜草炭 旱蓮草 黨參 茯苓 白芍 丹皮 阿膠 蓮肉 荷葉蒂 藕節 另震靈丹(二錢)

再診 固攝奇經。病情不減。崩漏不止。腹痛不已。用升陽固陰法。

鹿角霜 沙苑 龍骨 牡蠣 懷藥 杜仲 女貞子 杞子 茯苓 棕炭
詒按(固攝不效、進用升澀、此用藥轉換、一定層次。)

痛而經來。肝木橫也。經事參前。血分熱也。色黑有瘀。和而化之。可也。

川楝子 延胡 丹皮 當歸 白芍 澤蘭 香附(醋炒) 木香 茯苓 查炭 砂仁
詒按(立方平善。)

再診 經來色黑而痛。當與化瘀。

生地 桃仁(炒黑) 紅花 澤蘭 黑梔 香附(醋炒) 當歸 川芎 醋炙大黃炭

養血以調經。理氣以止痛。補肝之虛。以平眩暈。助脾之運。以除惡心。

熟地(六兩) 分三分(一分、砂仁拌炒松。一分、薑汁炒焦。一分、陳酒煮爛。)當歸(三兩) 分三分(一分、吳萸一錢煎汁炒。一分、茴香一錢煎汁炒。一分、酒炒。)白芍(二兩) 分二分(一分、肉桂一錢煎汁炒。一分、炙草三錢煎汁炒。) 香附(四兩) 分四分(一分、黑梔三錢煎汁炒。一分、鹽水炒。一分、醋炒。一分、酒炒。)川芎(酒炒一兩) 沙苑(鹽水炒三兩) 茯苓(三兩焙) 陳皮(鹽水炒五錢) 黨參(炒三 丹參(酒浸、晒乾。再浸、再晒。如此七次。焙研。三兩。)
詒按(此方製法精巧。養血理氣。兩擅其長。木香、砂仁。亦可酌增。)

咳嗽發熱日久。前投補益脾胃之藥。六七劑。食穀加增。起居略健。但熱勢、每交寅卯而盛。乃少陽旺時也。少陽屬膽。與肝相為表裡。肝膽有郁熱。戕伐生生之氣。肺金失其清肅。脾胃失其轉輸。相火日益熾。陰津日益涸。燎原之勢不至涸極不止也。其脈弦數者。肝膽郁熱之候也。刻下初交夏令。趁其胃旺加餐。擬進酸苦法。益陰和陽。清澈肝膽之郁熱。考古方柴前連梅煎。頗有深意。錄出備正。

柴胡(豬膽汁浸炒五分) 川連(鹽水炒五分) 白芍(一錢) 前胡(一錢) 烏梅(五分)麥冬(二錢) 黨參(三錢) 秋石(三分) 炙草(四分) 薤白(五分)
原注(此方服後。熱勢竟退。此時已經停兩月。以後或熱、或止。喜其能食。至四五月後
詒按(此等症、最易認作虛損。得此議論。大開後人眼目。)

又按 (此必有微邪、伏於肝膽之間。挾木火而發。煎熬津液。日就乾涸。古人所謂營風者。曹仁伯謂即是此症。)

寒氣客於下焦。瘀凝停於少腹。阻塞胞門。膀胱陽氣失化。以致癃閉。產後八日。而小便不通。脈細肢寒。腹中覺冷。恐其氣逆。上攻發厥。法以溫通下焦。化瘀利水。冀其應手為妙

當歸(八錢) 川芎(四錢) 查炭(五錢) 炮薑(五分) 桃仁(三錢) 車前(五錢)
益母草湯同陳酒各一碗代水煎藥

另肉桂(五分)血珀(五分)甘遂(三分)共研末藥汁調服
詒按(末藥方甚佳。煎方中、擬加澤蘭、牛膝、吳萸。○此症甚急。用藥能絲絲入扣。迥

再診 小水癃閉已通。瘀凝未下。少腹仍然板滿。再以溫通泄濁。

肉桂 延胡 紅花 桃仁 丹參 兩頭尖 歸尾 查炭 牛膝 炮薑 冬葵子 車前

前年小產。惡露數日即止。因而腹痛結塊。心神妄亂。言語如顛。此所謂、血風病也。胞絡下連血海。上系心胞。血凝動火。火熾生風。故見諸症。診脈弦搏。肝陽有上亢之象。防加吐血。治法當以化瘀為先。稍佐清火。可也。

丹參 延胡 五靈脂 川連 川貝 赤苓 蒲黃 黑梔 茺蔚子 香附

另回生丹(一粒)
詒按(疏症病原。切實指點。與膚浮影向者不同。)

產後腹痛年餘。營虛木郁。脾胃受戕。時作惡心。時沃酸水。用千金當歸建中湯。

當歸 白芍(吳萸炒) 炙草 炮薑 肉桂 川椒 南棗 橘餅
詒按(用藥切當。無支湊幫貼之病。自是老手。)

再診 前投建中法。腹痛已止。複因經行之後。勞碌受寒。腹中又痛。加以晡熱。飲食減少。舌苔乾白。此屬血虛肝郁。脾虛木橫。用歸脾法加減。

黨參 黃耆 茯苓 陳皮 冬朮 歸身 炮薑 木香 砂仁 白芍(吳萸炒) 橘餅

產後瘀凝未淨。新血不生。身熱日久。少腹疼痛。小溲淋漓。帶下血筋。此肝經郁熱。兼挾凝瘀為患。殊非小羌。姑擬泄肝和營。化瘀為法。

鮮生地(薑汁拌炒焦一兩) 生薑渣(鮮地汁拌炒黃三錢) 黑梔 延胡 金鈴子 龍膽草 丹參 赤苓 歸鬚 猩絳 甘草梢 青蔥管
詒按(恰合病機。惟少腹痛者。于化瘀一層。尚須著意。擬加西珀、烏藥、紅花。)

經事來多去少。似崩非崩。是血虛有熱也。所謂天暑地熱。則經血沸溢。用白薇東加阿膠主

女貞子 白薇 阿膠(米粉炒) 黃芩(醋炒炭) 歸身炭 沙苑(鹽水炒) 黃柏 白芍 旱蓮草 蓮心
詒按(立方精到熨帖。)

經停少腹痛。小溲淋漓有血。縷此肝火。與凝瘀交阻。當導而通之。

龍膽草 小薊炭 桃仁 大黃(酒炒) 山梔 冬葵子 延 胡 車前子 丹皮 海金沙
詒按(立方切實。)

經行後。奔走急路。冷粥療飢。少腹疼痛連腰脅。兼及前陰。此肝腎受傷。又被寒侵而熱鬱也。經云、遠行則陽氣內伐。熱舍於腎。冷粥入胃。則熱鬱不得伸。故痛也。遵寒熱錯雜例。兼腹痛治法。

川連(酒炒) 炮薑 桂枝 白芍(吳萸三分煎汁炒) 全當歸 木通 香附 查炭 黑梔 旋複花 猩絳
詒按(推究病原。親切不膚。)

內經有石瘕、石水之症。多屬陽氣不布。水道阻塞之症。少腹有塊。堅硬者。為石瘕。水氣攻而腹滿者。為石水。此症初起。小便不利。今反小便不禁。而腹漸脹滿。是石水之象。考古石水治法。不越通陽利水。淺則治膀胱。深則治腎。久則治脾。茲擬一方備采。

四苓散去豬苓 加大腹皮 陳皮 桑白皮 川朴 烏藥 桂枝 雞內金

另朝服腎氣丸(二錢)
詒按(煎方治膀胱。丸方治腎。方中桂枝、擬改用肉桂。)

體氣素虧。頻年屢患咳嗽。今春產後悲傷。咳嗽複作。背寒內熱。氣逆痰多。脈虛數。大便溏。延今百日。病成蓐勞。按產後血舍空虛。八脈之氣。先傷於下。加以悲衰傷肺。咳嗽劇發。震動衝脈之氣上逆。經云、衝脈為病。逆氣裡急。陽維為病。苦寒熱。頻進疏風清熱。脾胃再傷。以致腹痛便溏。食減無味。斯皆見咳治咳之弊。越人謂上損及脾。下損及胃。俱屬難治。姑擬通補奇經。鎮攝衝脈。複入扶脾理肺。未能免俗。聊複爾爾。

熟地(砂仁炒炭) 當歸(小茴香三分拌炒) 白芍(桂枝三分拌炒) 紫石英 牛膝(鹽水炒) 茯苓 川貝
詒按(用熟地、歸、茴、牛膝、紫石英。溫攝衝任。用歸、芍、以調陽維。用藥頗為親切。擬再加胡桃、人參、山藥、沙苑牡蠣。)

心胸覺冷。經事數月一來。食入則腹中脹痛。寒痰氣鬱。凝滯不通。當以辛溫宣暢。遵熟料

半夏 桂 枝 茯苓 蒼朮 白芍 川朴 川芎 歸身 丹參 炙草 陳皮 枳殼 高良薑

再診 苦辛溫通之劑。而能調經散痞。用之果效。益信古人。言不妄發。法不虛立。在用者、何如耳。

前方去良薑 加茺蔚子 砂仁

乳房屬胃。乳汁血之所化。無孩子而乳房膨脹。亦下乳汁。此非血之有餘。乃不循其道。以下歸衝脈。而為月水。反隨肝氣。上入乳房。變為乳汁。事出反常。非細故矣。夫血、猶水也。氣、猶風也。血隨氣行。如水為風激。而作波瀾也。然則順其氣。清其火。熄其風。而使之下行。如風回波轉。可也。正何必參堵截之法。澀其源而止其流哉。噫。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

元精石 赤石脂 紫石英 寒水石 牡蠣 大生地 白芍 歸身 茯神 烏藥 麥芽 郁李仁
詒按(此等議論。全是精心結撰。毫無依傍。非胸有積理者不能道。○于乳汁變化之道。確鑿指出。非見理精到者不能。○方擬去石脂、郁李。加丹參、丹皮、牛膝。)

小兒門

幼稚伏邪挾積。阻滯腸胃。蒸痰化熱。肺氣窒痺。是以先瀉而後咳。更繼之以發熱也。今者、便泄已止。而氣急痰嘶。肺氣阻痺。尤甚。法當先治其肺。蓋恐肺脹。則生驚發搐。其變

葶藶子(三錢) 萊菔子(三錢) 六一散(三錢) 枇杷葉(三片)

再診 痰嘶氣喘。平其大半。熱勢起伏。退而複作。時下多瘧。須防轉瘧。

白蘿卜汁(一杯)鮮薄荷汁(半杯)二味煎濃去上沫加入冰糖(三錢)烊化薑汁(一滴)沖服
詒按(兩方用藥。俱清簡可法。於小兒尤宜。)

先痢而後瘧。已經兩載。面黃內熱。腹滿足腫。脾氣大虛。舌紅形瘦。陰液大傷。童勞症也

黨參 茯苓 于朮 陳皮 黃耆 澤瀉 川連 神曲 防風根

再診 瘧痢三年。脾胃元氣大傷。脈數舌紅。腹滿足腫。小泄短少。前投升陽益胃。熱勢略減。今擬補益脾陰。兼以化濁。然童稚陰虧。病延日久。夏令防其增劇。

黨參 懷藥 冬朮 麥冬 五味 白芍 陳皮 茯苓 砂仁 雞內金
詒按(小兒虛症。自以後天脾胃為主。然脈數舌紅。陰液亦損。亦當稍參養陰之意。)

先天不足。三陰虧損。筋絡空虛。兩足蜷攣。身熱骨瘦。童勞痼疾。難治。

生地 當歸 牛膝 川斷 狗脊 苡米 鱉 甲 羚羊角 桑枝
詒按(用薏米、桑枝。于補劑中、稍參風濕治法。)

斷乳太早。元氣薄弱。咳嗽發熱。已逾四月。形瘦骨立。疳勞重症。唇紅而善食。腸胃有疳

川貝 杏仁 茯苓 百部 川連 黨參 地骨皮 陳皮 蕪荑 款冬花 桑白皮
詒按(此方專以殺蟲為主。愚意當另擬培元之法、以佐之。)

馬脾風。極重險症。危生倏忽。姑與牛黃奪命散。

大黃(生切四錢) 檳榔(一錢五分) 黑牽牛(三錢)
共研末。分二服。白蘿卜汁調服。
詒按(此古方也。病情急重。非此亦無法可挽。或有痰熱壅甚者。服越婢、或麻杏甘石湯

音啞喘咳。痰聲 咯。風痰襲肺。肺脹、夾驚險候。

麻黃 杏仁 射干 桔梗 枳殼 菖蒲 前胡 白前 紫菀 桑白皮
另白蘿卜汁沖服
詒按(此症風痰壅閉。與喉科中馬脾風相類。治之稍遲。即不可救。學人最宜留意。)

痧後挾積。移熱於大腸。腹中熱痛。每交寅卯二時。則痛甚。擬開肺金之郁。仿丹溪論參越

良薑 桔梗 川連 通草 滑石 黑梔 查炭 砂仁 焦曲

再診 痧後腹痛。甚於黎明。陽氣為陰寒所遏。欲升而不得升。故痛甚於黎明也。前用溫寒並進。見效。今仍以前法加減。

桂枝 乾薑 吳萸 木香 延胡 香附 查炭 檳榔 赤苓 黑梔 白蔻仁
詒按(此寒熱錯雜之症。大抵熱為寒鬱。故立方以寒熱互用奏功。)

評選愛廬醫案二十四條

上愛廬醫案若干條。胥江張大曦仲華所著也。仲華道光時人。以醫術馳名江 間。原刻上下兩卷。共一百餘案。咸豐時刻于蘇州。未幾毀于兵燹。遂少傳本。甲午夏、詒于友人案頭得見抄本。假歸讀之。見其論病選藥。思路深細。用法精到。頗能獨開生面。發前人所未發。惟刻意爭奇。不肯稍涉平境。因之議論有過於艱深者。立方有流於織巧者。竊念方藥之道。動關性命。非如詞章曲藝。可以隨人好惡。各自成家。是必博稽精采。慎所從達。庶幾可法可師。不致貽誤來學。因就所抄本精選而加評焉。共得二十四條。令門人錄而存之。後之學者。苟由此而觸類旁通。隨機應變。不至如趙括之讀書也斯可矣。光緒己亥七月柳寶詒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