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療發背癰疽灸法用藥第一

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前輩又謂癰疽多生於丹石房勞之人。凡人年四十以上,患發背等瘡,宜安心早治。此症如虎入室,御而不善,必至傷人。宜先用內托散,次用五香連翹湯,更以騎竹馬法,或隔蒜灸,並明灸足三裡,以發泄其毒。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故癰疽未潰,臟腑蓄毒,一毫熱藥,斷不可用。癰疽已潰,臟腑既虧,一毫冷藥,亦不可用,猶宜忌用敷貼之藥閉其毫孔。若熱渴便秘,脈沉實洪數,宜用大黃等藥以泄其毒;後國老膏、萬金散、黃礬丸、遠志酒之類,選而用之。

愚按︰
前症若熱毒蘊於內,大便秘結,元氣無虧者,宜用大黃等藥泄其熱毒。若陰虛陽湊,精虛氣節,脾胃虛弱者,宜用甘溫之劑培其本源。若瘡不 腫,不作膿者,雖未潰,仍須溫補。若瘡已潰,而腫不退,痛不止者,仍宜清涼之劑治之。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標;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氣更虛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標。大抵腫高痛,膿水稠粘者,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也,治之則難。

不腫不痛,或漫腫、腫黯不潰者,發於陰也,元氣虛甚,理所不治。若腫高 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飲,後用托裡消毒散。漫腫微痛者,宜托裡散,如不應,加薑、桂。若膿出而反痛,氣血虛也,八珍散。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 、肉桂。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十全大補加薑、桂。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朮。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六君加炮薑。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東加麥門、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弱也,十全大補加山茱、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閉,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喘嗽淋閉,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凡此變証,皆因元氣虧損,失於預補所致。故丹溪先生云︰但見腫痛,參之脈症,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旨哉斯言﹗蓋古今虛實不同,因時施治,不無少異。是集治論義悉類此。

附治驗

上林陳靜涵,面患疔,脈洪數有力,屬邪氣蘊結。余用清熱消毒散二劑未應。或用黃 、肉桂等藥二劑,反益其勢,致耳目唇口俱腫閉,頭面如斗,由邪氣外實也。前脈按之無力,由元氣內虛也。連進托裡消毒之藥,及數砭患處,出黑血碗許,已而膿與腐肉並潰而出。複用托裡之藥,瘡勢漸愈。七日後,複因調護失宜,以致煩渴不食,兩尺脈如絲欲絕,急用八味丸料煎服,其脈頓複,手足自溫。使非砭以泄其外,托裡散以補其內,八味丸以回其陽,則治之失宜,必致不救。慎之慎之﹗憲副陳魯山,居官勤苦,勞傷元氣,背患疽,漫腫,中央色黯,四畔微赤微痛,脈浮大,按之微細,左寸短而右寸若無。十餘日,腫未全起。此病氣元氣虛寒,朝用參、耆、薑、桂、歸、朮、陳皮、半夏、炙草,溫補其陽,夕用加減八味丸滋其肝腎,各四劑而腐潰。但膿水清稀,盜汗自汗,內熱晡熱,脈浮而數,改用八珍湯。複發熱,而夜陽舉,此腎虛而火動,仍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而安。又因怒動肝火,瘡出鮮血二盞許,左關弦數,右關弦弱。

此肝木侮脾,以致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統血,用十全大補兼前藥各二劑而血止。再用前藥,調理而痊。

一武職患腦疽,內潰熱渴,頭面腫脹如斗,胸背色 如塗丹,煩熱便秘,此表裡俱實,若非苦寒之劑,內 外泄不救。遂針周項出膿,及用清涼飲一劑,內大黃用五錢,再用消毒散而愈。

節推王器之,背患疽,瘡頭如黍, 痛背重,脈沉而實,此毒在內。服黃連內 湯二劑少退,更與仙方活命飲而愈。

舉人劉華甫, 腫作痛,脈浮而數,此毒蓄於經絡。用內托複煎散二劑而 腫減,用仙方活命飲四劑而腫痛止,更用托裡藥而痊。

一儒者患背疽,腫 痛甚,此熱毒蘊結而熾盛。用隔蒜灸而痛止,服仙方活命飲而腫消,更與托裡藥而潰愈。

一男子,背患疽,腐肉雖潰而新肉不生,此毒瓦斯解而脾胃之氣虛也。用六君子加芎、歸、五味、黃 漸愈,用十全大補湯全愈。

一男子,背患疽,肉腐膿清,肌肉不生,此邪去而氣血俱虛也。用十全大補湯,月餘而斂。

一男子,背患疽,腫痛,赤暈尺餘,背如負石。其勢當峻攻,其脈又不宜。遂砭赤處,出紫血碗許,腫痛頓退。更用神功散及仙方活命飲二劑,瘡口及砭處出血水而消。

儒者周在魯,懷抱久郁,背脊患疽,肝脈弦洪,脾脈浮大,按之微細。以補中益氣加桔梗、貝母,少用銀花、白芷,二劑,肝脈頓退,脾脈頓複。乃以活命飲二劑,膿潰腫消,肝脈仍弦。此毒雖去,而胃氣複傷。仍用前東加半夏、茯苓而愈。用銀花、白芷,非為治瘡,乃解患者之疑耳。


癰疽備論第二

初虞世云︰凡癰疽始作,須以大黃等藥亟轉利之,勿以困苦為念。若與其潰爛而死,不若利之而死,況有生道哉。古人立法,率用五香、連翹、漏蘆等藥,貧乏者單煎大黃湯以利之。至於膿潰,乃服黃 等藥以排膿,《千金》、《外台》備矣。世以瘡發於外,不行轉利而死者多矣,悲夫﹗

愚按︰
前症若腫高 痛,臟腑閉結,屬內外俱實,當用前藥瀉之。若漫腫微痛,臟腑不實,屬內外俱虛,當用內托補之。若患腫無頭,肉色不變,當助胃壯氣,令其內消。若疼痛不止, 腫不消,當用人參黃 散以托裡排膿。若飲食少思,肌肉不生,當用參 托裡散以補養脾胃。丹溪云︰癰疽因積毒在臟腑,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次以行經活血藥佐之,參以經絡時令,使毒瓦斯外泄。治之早者,可以內消,此內托之旨也。又云;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裡表散為主,如用大黃,寧無孟浪之非;潰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如用香散,未免虛虛之失。此蓋古今氣稟不同,治宜審之。


癰疽灸法論第三

陳無擇云︰癰則皮薄腫高,疽則皮濃腫堅,初發並宜灼艾。惟癰膿成則宜針,疽膿成則宜烙,當審察其症, 利其毒,補托其裡。然癰疽冠於雜病之首,治失次序,多致枉夭,故集得效灸法,以貽學人,庶不致妄投也。

愚按︰
前症若發熱煩渴,大便秘結者,由邪蓄於內,宜黃連內 湯,以泄內毒。若頭痛拘急,發熱惡寒者,由邪客於外,宜人參敗毒散,以散表邪。若腫痛 赤,發熱作渴,此毒氣凝於肉裡,宜仙方活命飲,解散其毒。若食少體倦,發熱惡寒,此中氣虛弱,宜六君子湯,以補脾胃。


騎竹馬灸法第四

治一切瘡瘍,即用此法,無有不愈。其法令病患以肘憑幾,豎臂腕要直,用篾一條自臂腕中曲處橫紋,男左女右,貼肉量起,直至中指尖盡處截斷為則,不量指甲。卻用竹杠一條,令病患脫衣,正身騎定,前後用兩人扛起,令病者腳不著地,又令二人扶之,勿令傴僂。卻將前所量臂篾,從竹杠坐處,尾 骨盡處,直貼脊背,量至篾盡處為則,用墨筆點定,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卻用薄篾作則子,量病患中指節,相去兩橫紋為則,男左女右,截為一則,就前所點記處兩邊,各量一則,盡處即是灸穴。兩穴各灸五七壯。疽發於左則灸右;疽發於右則灸左;甚則左右皆灸。蓋此二穴,心脈所過之處,凡癰疽皆心火留滯之毒,灸此則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屢試屢驗。

愚按︰
前症若毒既解,而肌肉不生,當求其屬而補之。

[第一圖 p04-a45a1.bmp] (缺)

男以左手,女以右手,先屈中指,用薄篾量取中一節,兩橫紋盡處為同身一寸為則子。

[第二圖\p04-a45a2.bmp] (缺)

先從男左女右臂腕中曲橫紋起,用薄篾一條量至中指齊肉盡處,不量指爪為則,剪斷。

[第三圖\p04-a45a3.bmp] (缺)

先令病患脫去衣服,以大竹杠一條跨定,令兩人徐徐扛起,足要離地五寸許,兩傍更以兩人扶 定,毋令動搖不穩。卻以第一圖則子貼定竹杠,從尾閭起,貼脊量至則子盡,以墨點定記之,非 灸穴也,此是取中穴止處。卻以第二圖取同身寸則,取兩寸平摺,自中穴量之,以中分取兩傍各 一寸,方是灸穴也。


論隔蒜灸得效第五

李氏云︰治疽之法,灼艾之功勝於用藥,蓋使毒瓦斯外泄。譬諸盜入人家,當開戶逐之。

不然,則入室為害矣。凡瘡初發一二日,須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濃,貼疽頂,以艾隔蒜灸之,每三壯易蒜,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瘡潰則貼神異膏。如此則瘡不開大,肉不敗壞,瘡口易斂,一舉三得。此法之妙,人所罕知。若頭項見疽,則不可用此法(五府極觀碑載)。

愚謂瘡瘍之症,有諸中必形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內者 而下之。苟或毒瓦斯鬱結,瘀血凝滯,輕者藥可解散,重者藥無全功,是以灼艾之功為大。凡灸法,未潰則拔引郁毒,已潰則補接陽氣。每治四肢患瘡,氣血無虧者,祗以前法灸之皆愈。若中氣虛弱,不灸而服敗毒之藥,複傷中氣,未有不敗者也。其頭項患者,亦宜灸之,但艾炷宜小,而少其壯數為善。


背疽腫漫尋頭灸法第六

李氏云︰凡患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點先乾處,乃是瘡頭。可用大蒜十顆,淡豉半合,乳香錢許,研爛置瘡上,鋪艾灸之,痛否皆以前法為度。

愚按︰
前症或附骨疽,及臀腿諸毒初起未明者,尋頭用灸,多自內消。其毒熾盛,更服活命飲,其功尤捷。若氣血虛弱,必以補托為主。若背疽大潰,欲驗穿透內膜者,不可用皂角取嚏法,但以紙封患處,令病者用意呼吸,如紙不動者,未穿透也。倘用取嚏,鼓動內膜,反致穿透,慎之慎之。


蒜餅施用分其輕重第七

伍氏曰︰凡用蒜餅灸者,蓋蒜味辛溫有毒,主散癰疽,假火勢以行藥力。有只用艾炷灸者,此可施於頑疽痼發之類。凡赤腫紫黑毒甚者,須以蒜艾同灸為妙。

愚按︰
前法誠有回生之功。若頑瘡痼疾,脾胃虛弱,營氣不能滋養患處,以致寒邪內襲而不愈,宜用小艾炷頻灸瘡口,以祛寒邪,補接營氣。其內補之法說,見首論及三十二論。


灸法要論第八

伍氏方論曰︰夫癰疽發背,皆有所困,前篇言之詳矣。凡初覺赤腫,先從背脊骨第二陷中兩傍,相去同身寸各一寸五分,名熱腑穴,二處各灸七壯,此能 泄諸陽熱氣,永無癰疽之苦。或隔蒜灸,不論壯數,則邪無所容,而真氣不損。但頭項見瘡,宜用騎竹馬法及足三裡灸之。

愚按︰
前論誠為良策,其調理之法,當求首論。

史氏引証

甲戌年,瘍醫常器之,診太學史氏之母云︰內有蓄熱,防其作疽。至辛巳六月,果背胛微癢,瘡粒如黍,灼艾即消,隔宿複作。用膏藥覆之,暈開六寸許,痛不可勝,歸咎於艾。

適遇一僧,自雲病瘡甚危,嘗灸八百餘壯方蘇。遂用大艾壯如銀杏者,灸瘡頭及四傍各數壯,痛止,至三十餘壯,赤暈悉退。又以艾作團,如梅杏大者四十壯,乃食粥安寢,瘡突四寸,小竅百許,患肉俱壞而愈。

愚按︰
灼艾之法,必使痛者不痛,不痛者痛,則其毒隨火而散。否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附治驗

秋官高竹真,患背疽,色黯堅硬,重如負石,神思昏憒可畏。其親廷評鄭沙村請同往治。鄭云︰竹真先任湖廣某縣時,以某河涉險不便,竹真為整治有功。其民為立生祠,凡渡河者,無不禱祭。竹真患此,悉疑立祠致祟。余曰︰不然,病因元氣虛寒,積毒熾盛所致。

遂以杵蒜攤患處,用錢大艾炷灸二十餘壯,尚不知。乃攤蒜補艾灸,亦不知。乃著肉灸,良久方知。再灸方痛,內服參附大補之劑而起。


癰疽灼艾痛癢論第九

伍氏曰︰凡治癰疽發背疔瘡,不痛者,必灸使痛,痛者,必灸使不痛。若初灸即痛者,由毒瓦斯輕淺,灸而不痛者,乃毒瓦斯深重,悉宜內服追毒排膿,外敷消毒之藥。大抵癰疽不可不痛,又不可大痛,悶亂不知痛者,難治。

愚按︰
前論惟疔瘡一症,其狀不一,其色不同,或如小瘡,或如水泡,或作痛,或麻木,或有紅絲,或寒熱頭疼,或嘔吐惡心,或肢體拘急,其候多端。非前灸法並解毒之劑,卒難濟事。若不省人事,或牙關緊急者,即以奪命丹為末灌之。若生兩足,多有紅絲至臍;生於兩手,多有紅絲至心;生於唇面,多有紅絲入喉。俱難治。若針其紅絲出血,多有生者。若患於肢末之處,毒愈凝滯,藥難導達,艾灸之功為大。如妄服 利之劑,耗損真氣,不惟無以去毒,而害反隨之矣。

附治驗

操江都憲張恆山,左足次指患之,痛不可忍。急隔蒜灸三十餘壯,即將舉步。彼欲速愈,自敷涼藥,遂致血凝肉死,毒瓦斯複熾。再灸百壯,服活命飲,出紫血,其毒方解。腳底通潰,腐筋爛肉甚多,將愈,予因考績北上。又誤用生肌藥,反助其毒,使元氣虧損,瘡口難斂。予回,用托裡藥補之,喜其稟實且客處,至三月餘方瘥。

表甥居富,右手小指患之。或用針出血,敷以涼藥,掌指腫三四倍,六脈洪大,此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也。先以奪命丹一服,活命飲二劑,勢稍緩,余因他往。或又遍刺出血,腫延臂腕如大瓠,手指腫大數倍,不能消潰,乃真氣愈虛,邪氣愈盛。余回,用大劑參歸朮之類,及頻灸遍手,腫勢漸消。後大便不實,時常泄氣,此元氣下陷。以補中益氣湯加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又以生脈散代茶飲,大便漸實,手背漸潰,又用大補藥五十餘服漸愈。

一男子唇患之,有紫脈自瘡延至口內。余曰︰此脈過喉,則難治矣,須針紫脈並瘡頭出惡血,以泄其毒則可。不信,乃別用解毒之劑,頭面俱腫。複請治,脈洪數,按之全無,惡症悉具。余曰︰無能為也。彼求治甚篤、時口內腫脹,針不能入。為砭腫處出血,勢雖少退,終至不起。


腦疽灸法第十

李氏云︰腦疽及頸項有疽,不可用隔蒜灸,恐引毒上攻,宜灸足三裡穴五狀,氣海穴三七壯,仍服涼血化毒之藥,或以騎竹馬穴法灸之。凡頭項咽喉生疽,古法皆為不治,若用此法,多有生者。如五香連翹漏蘆等湯,國老膏、萬金散,皆可選用。

愚按︰
前症屬膀胱經,或濕熱上壅,或陰火上炎。若因濕熱,則病氣有餘,元氣不足,當用黃連消毒散以除濕毒,用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若因陰火,則元氣病氣俱不足,當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若腎水乾涸,中傳末症,急用加減八味丸及補中益氣湯,以固根本,引火歸源。若色黯不潰,或潰而不斂,名曰腦爍,不治。大凡腫 痛甚,宜活命飲,隔蒜灸之,解散瘀血,拔引郁毒,但艾炷宜小而少。若欲其成膿腐潰,生肌收斂,並用托裡為主。

附治驗

一婦人患頭項俱腫,痛不可當,發熱作渴,喜冷。內服清熱,外敷寒涼,色黯不,胸中氣噎,此陽氣虛寒。彼泥素有痰火,不受溫補。余用參、 各五錢,薑、桂各二錢,一劑腫頓起而潰,又用大補藥而愈。凡瘡疽腫高痛甚,煩渴飲冷,此病氣元氣俱有餘,宜用清熱消毒散、仙方活命飲為主。若腫高痛甚,口乾飲熱,此病氣有餘,元氣不足,宜用托裡消毒散、參 四補散為主。若漫腫微痛,食少體倦,此病氣元氣俱不足,宜用六君、補中二湯壯其脾胃,則未成者消,已成者潰,已潰者斂矣。

儒者胡本中之內,冬患之,腫痛熱渴,脈洪數實,用清熱消毒之藥,潰膿而愈。次年三月,其舌腫大,遍身患紫疔如葡萄,不計其數,手足尤多,各刺出黑血,此脾胃受毒。先服奪命丹七粒,出臭汗,瘡熱益甚,便秘。二日,與大黃、芩、連各三錢,升麻、白芷、山梔、薄荷、連翹各二錢,生甘草一錢,水煎三五沸服之,大小便出臭血甚多,下體稍退。乃磨入犀角汁再服,舌本及齒縫出臭血,諸毒頓消,更用犀角地黃湯而愈。


癰疽既灸服藥護臟腑論第十一

李氏云︰背疽之方雖多,得效者殊少,今擇用驗者錄之,庶不致誤人。如護心散,凡有疽疾,早進數服,使毒瓦斯外出,而無嘔吐之患。否則咽喉口舌生瘡,或黑爛如菌。若瘡發四五日之後,宜間用別藥治之。

愚按︰
護心散乃解金石發疽之藥,若發熱 腫作渴,飲冷而嘔者,宜用;若發熱 腫作渴,飲湯而嘔者,不宜用。若脾虛停痰,或寒邪內侵,或痛傷脾胃,宜用六君子湯。若喉舌生瘡,或口乾作渴,或小便頻數,宜用六味丸。大凡諸瘡作嘔,若飲冷便秘,是熱毒也,黃連消毒散解之。飲冷便和,是胃火也,竹葉石膏湯清之。懶食飲湯,是胃虛也,補中益氣湯以補之。大便不實,喜飲熱湯,是脾胃虛寒也,六君加炮薑以溫之。常見脾胃虛弱者,用前散反心間陰冷,無不致嘔。其喉舌生瘡,乃腎水枯涸,虛火炎上,其証甚惡,急用加減八味丸,亦有得生者。

附治驗

通府張廷儀,背患疽,作嘔 痛,大便秘結,口乾作渴,此內蘊熱毒。用竹葉石膏湯二劑,諸症頓退。用托裡消毒散,四畔腫消。用仙方活命飲,瘡亦尋愈。

上舍李通甫,腿患瘡,作痛,少食作嘔,惡寒。余以為痛傷胃氣,用六君子湯加當歸四劑,疼痛少止,飲食加進。又以十宣散加白朮、茯苓、陳皮數劑,膿成,針而出之。又以前散去防風、白芷,數劑而痊。

舉人邊雲衢,腋下患毒,嘔逆不食,腸鳴切痛,四肢厥冷,脈沉而細。余謂中氣不足,寒邪內淫,用托裡溫中湯,一劑頓愈。更以香砂六君子治之。彼謂腫瘍時嘔,當作毒瓦斯攻心治之,潰瘍時嘔,當作陰虛補之。余曰︰此丹溪大概之言也,即諸痛癢瘡皆屬心火之意。假如赤腫痛甚,煩躁脈實而嘔,為有餘,法當下之。腫硬不痛不潰,脈弱而嘔,為不足,法當補之。亦有痛傷胃氣,或感寒邪穢氣而作嘔者,雖腫瘍尤當助胃壯氣。彼執不信,用攻伐之藥,病愈甚。複請診,其脈微細而發熱。余謂熱而脈靜,脫血脈實,汗後脈躁者,皆難治,後果歿。

 

護心散

綠豆末(一兩) 明乳香(研半兩)
上煎生甘草湯調,時時與呷,使藥常在膈間。

五香連翹湯

乳香 木香 沉香 丁香 連翹 射干 升麻 黃 木通 獨活 桑寄生 甘草(各三分)
上水煎服。

愚按︰
是方,說見前論。

凡癰疽,不可用生肌斂口之藥,合用麥飯石膏,瘡口自斂。或因毒藥,或為刀割,重者,兼服沉麝湯。

愚按︰
前雲凡瘡不可用收口藥者,恐毒瓦斯未盡,反助其惡。蓋肌肉,脾之所主,但托裡健脾,則餘毒自解,瘡口自合。若毒發於外,氣血無虧,麥飯石膏亦可倚仗。若元氣虧損,必當補助其脾,禁用刀針,說見第四十三。

沉麝湯

木香 麝香 沉香 藿香 乳香 連翹(各等分)
上每服二錢,水煎。

五香去大黃加人參黃 犀角湯

木香 沉香 乳丁香(各五錢) 粉草 人參(各四錢)黃耆(一兩) 犀角末(二錢)麝香(一錢)
上每服四錢,水煎。

漏蘆湯

黃 甘草 連翹 沉香 漏蘆(各五錢) 大黃(一兩微炒)
上每服二錢,薑棗水煎。

愚按︰
三方詳見首論,其斂口之法,附見第三十三。

柞木飲子

治一切癰疽,未成自消,已成自潰,甚效。

干柞葉(四兩) 萱草根 荷葉蒂 甘草節 地榆(各一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一碗作二服,早晚進。

愚按︰
荷葉蒂去惡血,萱草解毒,柞葉善祛逐,地榆、甘草節清血消毒。

阿膠飲子

 

治一切癰疽癤毒。

牛膠(銼蛤粉炒如珠) 粉草(各一兩) 橘紅(五錢)
上作三劑,水煎服。

牛膠飲

截治癰疽,毒不內攻,不傳惡症,有益無損。

牛皮膠(用明者四兩)
上用酒一碗,重湯煮化服,加酒至醉,不能飲,加白湯。

愚按︰二飲消毒,殊有良驗。

神仙黃礬丸

 

服至一兩以上,最止疼痛,不動臟腑。

白礬(一兩明亮者研) 黃蠟(五錢黃色者溶開一方用七錢)
上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熟水或溫酒送下,未破內消,已破自合。如服金石所致,更用礬末一兩,徐以溫酒送下。有人遍身生瘡,其狀如蛇頭,服此即效,但日服百粒,方能御毒,不致內攻。又治蛇咬,熔礬熱滴傷處,痛即止,毒即出。

愚按︰
前法果有良驗,余常以白礬三錢為末,糊丸,以蔥湯連進二服,其功尤速,故名千金化毒湯。本用礬末,蔥湯調下,因末難服,故作為丸。此藥解金石,固臟腑,有益無損,用力少而成功多。偏僻之處,不可不知。

國老膏

 

治一切癰疽,預服消腫逐毒,其功不能盡述。

粉草
上以河水浸二宿,揉取汁,砂器煎膏,服一二匙,無灰酒或白湯下,最解丹毒。

愚按︰
前方誠為解毒之劑,但元氣虛弱者,當深戒之。

萬金散

 

治一切癰疽已潰未潰者。

栝蔞(一個杵細) 大甘草節(二錢) 沒藥(一錢研末)
上用酒二碗,煎一碗,去,入沒藥服。

愚按︰
前散有消毒破血之功,無腐潰生肌之力。

遠志酒

 

治一切癰疽,因憂怒氣滯所致。

遠志(米泔浸洗去土去心)
上為末,每服三錢,酒一盞調和澄清飲之, 敷患處。

愚按︰
遠志酒誠有解鬱消毒之功,而無托裡補益之效。

忍冬酒 治一切癰疽甚效,仍以麥飯、神異二膏敷貼。

忍冬藤(生取五兩) 大甘草節(一兩)
上用水二碗煎一碗,入無灰好酒一碗,再煎數沸去,分三服,一晝夜用盡,病重晝夜兩劑,至大小便通利為度。另用忍冬藤一把爛研,入酒少許,敷四圍。

又水蓮四十九片,去毛,研細,酒解溫服,其功與忍冬草同。

又龍鱗薜荔一握,細研,以酒解汁溫服,利惡物為妙。

\r第四圖\p04-a45a4.bmp\r紅內消用水砂器煎熟,入酒與藥相半,再煎數沸去,時時服之, 焙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為常服之,蓋力輕故也。藥產建昌者良。

愚按︰
前三藥,因其簡易,解毒而用之,略無內托之功也。若毒既去而真氣虛者,必須補托,以收全功。


馬益卿先生癰疽論第十二

論曰︰夫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暢而為氣色,發而為聲音,陽用其形,陰用其精,此又常數之所同也。至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凝而為瘡癬,憤則結癭,怒則結疽;又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氣不和,則流結為癰。皆經絡澀滯,氣血不流暢,風毒乘之,而致然也。

愚按︰
此論可謂善言人身之造化、瘡瘍之情狀者矣,治法當參詳前論。


癰疽敘論第十三

論曰︰癰疽之症,若七情虧損,氣血經絡壅結而成者,屬內因。若六淫外侵,氣血受傷,寒化而為癰者,屬外因。若服丹石補藥、膏粱酒麵、房勞所致者,屬內外因也。又曰︰陰滯於陽則發癰,陽滯於陰則發疽,脈浮洪滑數為陽,沉緩遲澀為陰,陰則熱治,陽則冷治,初覺宜清熱拔毒,已潰宜排膿止痛,故用遠志、大黃、甘草,此三因之法也。治當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導之以針石,灼之以艾炷,破毒潰堅,各遵成法,以平為期。

愚按︰
前証脈沉實,大便秘結者,屬內因也,宜 利之;脈浮大,便調和者,屬外因也,宜托裡之;脈不浮不沉者,屬不內外因也,宜調和榮衛。此亦治三因法也。若 腫大痛,煩熱飲冷,大便秘結,脈洪數實者,為純陽,宜苦寒之劑清熱拔毒。若不腫不痛,瀉利不食,嘔吐足冷,是為純陰,宜辛熱之劑大補陽氣。不拘嚴寒盛暑,當舍時從症。若微腫微痛,似潰不潰,時出清膿者,為半陰半陽,宜辛熱之劑溫補胃氣,此亦治陰陽症法也。治驗詳見首論。


《素問》良用要論第十四

《素問》云︰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為膿。凡發背多因服金石而發者,有因上代曾服而發者。其候多發於脾,起如栗,或痛或癢,多致不救。外面如拳(古人云︰外面如麻,裡面如瓜),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出膿,尋時失喑。凡有此症,可用淨土,水調,量大小作餅,濃分許,以艾炷灸之。內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醋調蚌殼灰塗之,更以騎竹馬法灸之,甚良。

愚按︰
前症仍參首論主治,恐其表裡熱毒之不同,元氣虛實之不一也。


《千金》良用備要方論第十五

《千金》云︰癰疽始作,或大痛,或小痛,或發如米粒,即便出膿。宜急斷口味,利去其毒,用騎竹馬灸法,或就患處灼艾,重者四面中央,總灸一二百壯,更貼寒藥,其效甚速。

愚按︰
前症若因元氣虧損,或因氣相滯而患者,更當調補其內。


別脈辨証論第十六

伍氏云︰癰疽之疾,有二十餘症, 發,痼發,石發,岩發,蜂窠發,蓮子發,椒眼發,連珠發,竟體發;有腸癰內發,腦背發,眉發腮頜發,肺癰,瓜瓠發。大率隨病淺深,內外施治,不可遲緩。初發如傷寒,脈浮而緊,是其候也。

愚按︰
前症其名雖殊,處治之法,詳具各論,其肺癰、胃脘癰,別載《外科樞要》。


癰疽脈症第十七

陳無擇云︰癰疽脈數,身無熱,反洒淅惡寒,若有痛處,乃發為癰。以手掩上,若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若脈不數不熱而痛者,發於陰也,尤為惡症。凡熱甚,脈數,用漏蘆散,並單煮大黃等湯。不甚熱,脈緩弱,投五香連翹湯。仍依四節八事次序三因以藥之,無有不濟者也。

愚按︰
前症洒淅惡寒,有屬瘡之表邪者,有屬脾肺之氣虛者。若潰後 腫作痛,惡寒發熱,煩渴,脈數,乃真氣虛而邪氣實也,仍參詳首論主之。


治癰疽用藥大綱第十八

李氏云︰余之所著方論,靡不周備,但欲使治者一一玩味,次第用之,無有不效。今略書用藥要領節次於後︰一、初患癰疽,便服內托散,以免後來口舌生瘡,仍用騎竹馬或隔蒜灸。

一、服五香連翹湯,如大便疏快即止,仍量人虛實。

一、癰疽潰後,宜服排膿內補散,若嘔逆,用木香湯下。

一、癰疽初作,便宜灼艾,及麥飯石膏塗四圍,中留口出毒。如瘡小,通敷之,既潰,用神異膏貼之。

一、癰疽已潰,日用豬蹄湯淋洗,將愈之際,三日一次。

一、癰疽將斂,宜用神異膏,如毒未盡,不可遽用生肌之劑。

一、癰疽將安,宜用加味十全湯補其氣血,庶肌肉易生。

一、背疽多先渴而後發,或先疽而後渴,不救多矣。若服加減八味丸,非特杜絕渴疾,抑且大滋氣血,生長肌肉。

愚按︰
前症及諸治法,各附四十七等論,當審用之。

一、癰疽嘔逆有二︰一因初發不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因脾氣不正。若因伏熱在心者,心煩身熱, 腫作痛,宜用內托散三兩服。若因脾氣不正者,則不煩熱,或聞穢氣作嘔,宜用嘉禾散。如有寒熱,用不換金正氣散,五更初兼服山藥丸以補腎。

愚按︰
前症治法,當與第十一論參看。


論癰疽嘔逆症第十九

李氏云︰癰疽嘔逆,是毒瓦斯沖心,非脾胃之冷,當服內托散。楊氏云︰鼻衄初愈,不曾表汗,毒在經絡,則背發大疽,自肩下連腰脅腫硬如石,其色紫黑,以涼藥投之,終夜大嘔,連進托裡散,嘔止瘡潰,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又有患 者,痛過徹嘔,服此即止。

今有病疽不服此藥者,故引楊氏之言,以解世人之惑。

愚按︰
用藥之法,有是病必用是藥。但今之脾胃虛寒,氣逆痰滯而嘔吐者,十居八九;熱毒內攻而嘔吐者,十才一二。當參首論及第十一論主之。


論癰疽之源第二十

夫癰疽之源,因於氣,或因於熱。以仆之管見,亦有因於膏粱房勞、金石等藥。故治法,用綠豆、犀角、礬石、國老膏、追毒丸,其屬毒明矣。華佗《中藏》所言,是毒服宣熱敗毒之藥,不必疑矣。

愚按︰
前症若因金石所致,元氣充實者,誠宜此法。若膏粱積熱,房勞過度,脾腎虧損者,當滋其化源,不可拘執。


華佗論癰疽瘡腫第二十一

夫癰疽瘡腫之作,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於喉舌者心之毒;發於皮毛者肺之毒;發於肌肉者脾之毒;發於骨髓者腎之毒;發於下者,陰中之毒;發於上者,陽中有毒;發於外者,六腑之毒;發於內者,五臟之毒。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於六腑則易治,感於五臟則難瘳。又近骨者多冷,近膚者多熱。近骨者久不愈,則化成血蟲;近膚者久不愈,則傳氣成漏。成蟲則多癢少痛,或先癢後痛,成漏則多痛少癢,或不痛不癢,內虛外實者,多痛少癢,血不止則多死,潰膿則多生。或嘔逆無度,飲食無時,皆癰疽使然。症候多端,要當詳治。

愚按︰
瘡瘍生蟲,乃肝經風熱;其成漏,乃元氣虛弱;其出血,乃脾虛有火;其潰膿,乃元氣充實。至於嘔逆等症,屬脾胃虧損所致,當調補元氣,庶保無虞。


論背疽其源有五第二十二

一、天行,二、瘦弱氣滯,三、怒氣,四、腎氣虛,五、飲冷酒,食炙爆,服丹藥。

愚按︰
前症所因雖殊,其治法亦當別經絡、陰陽、虛實、表裡、腫潰,以助胃壯氣為主,使根本堅固,庶保無虞。

追毒丸 六味車螫散 轉毒散 止痛靈寶散 單煮大黃湯 神效麻仁丸 神仙截法 清心內固散 秘傳連翹湯 清膻竹葉湯 千金漏蘆湯 豬蹄湯 神硝散 不換金正氣散聖效散 梔子黃芩湯 神仙陷脈散 加減八味丸 右方見中卷 忍冬丸 麥飯石膏 黃耆六一湯 神異膏 桑枝湯 神驗血竭膏 五味子湯 壓熱神白膏 加味十全湯 牡蠣地黃膏 人參內補散 大川烏丸 神效托裡散 二烏丸 內補十宣散 蚣蠍散 人參順氣散 琥珀犀角膏 茯苓開胃散 犀角散 陷脈散 內托黃 丸 桂附丸 神效栝蔞散 托裡散 立效散 清涼膏 獨聖散 碧油膏 梅花散 神效酒煎散 替針丸 蜞針法綠雲散 癰疽經驗雜方 宜毒散 甲疽代指嵌甲方 小五香湯 金瘡竹木湯 火傷方 塞裡散 上方見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