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此系頭面小疵。及眼耳口鼻喉舌等部位。因其症治多岐。不可紊亂於大毒之內。故另立之以便檢閱。

頭部

頭痛頭瘋。多由風火濕痰四氣所致。或因梅毒上攻。及婦人產後當風。梳洗太早。並宜天麻餅子。新久悉效。及魚鰾散、無憂散。俱可選用。若頭仰視深者危。裡痛搖頭者重。頭痛連腦手足冷者死。脈則浮滑易愈。短澀難醫。再如頭痛發熱氣喘。而左手脈大於右手者。虛也。速用參、耆、歸、朮、陳皮、甘草。加大附子。

佐以茯苓、芍藥數劑。大汗而愈。若以右大為內傷。左大為外感。寧不誤耶。

天麻餅子 治頭痛頭風。及頭目昏眩。項背拘急。肢體煩痛。肌肉蠕動。耳鳴鼻塞。皮膚頑麻。瘙癢癮疹。

又治婦人頭風。眉棱骨痛。牙齒腫痛。痰逆惡心等症。

天麻 川芎 細辛 蒼朮 防風 白芷 薄荷 甘松 白附子 甘草 草烏 川烏(二烏湯泡去皮各五錢)全蠍(三錢)食面打糊為丸。菀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二十三餅。食後細嚼。蔥湯送下。火熱痰痛。茶清送下。甚者日進二服。忌諸般發物。

魚鰾散 治八般頭風。

魚鰾(用裙帶者剪碎用 麻煎碎同炒胖透去麻)為末。每服三錢。臥時蔥酒調服。日輕夜重者。血虛頭痛也。用當歸一兩。酒二鐘。煎一鐘。調服。

梅毒頭痛目腫者。用本門湯藥內調服。

蠲痛無憂散 治偏頭痛立驗。(方見諸痛門)

油風則毛髮成片脫落。皮膚光亮。癢如蟲行者是也。由風熱乘虛攻注。血不能榮養所致。宜神應養真丹服之。以培其本。海艾湯洗之。以治其標。

神應養真丹 治風寒暑濕襲於三陽部位。以致血脈不能榮運。肌膚虛癢。眉發脫落。皮膚光亮。(見股部)
海艾湯海艾 菊花 薄荷 防風 本 藿香 荊芥穗 甘松 蔓荊子(各五錢)
用水五碗。煎入盆內。先熏後洗。

白屑風生發內及面目耳項。初起微癢。久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由肌熱當風。風熱之所化也。宜祛風換肌丸。

祛風換肌丸 治白屑風紫白癜風。頑風頑癬。濕熱瘡疥。一切癢瘡。日久不絕。愈而又發者。

威靈仙 石菖蒲 大胡麻 何首烏 天花粉 苦參 蒼朮 牛膝(等分) 當歸 川芎 甘草(減半)
上為末。用新安酒跌丸綠豆大。每服二錢。白滾湯送下。忌發物火酒。

玉肌散 洗白屑風。及風濕雀斑酒刺。

綠豆(半升) 滑石 白芷 白附子(各二錢)
上為末。每用三匙。洗面時用之。

潤肌膏 治白屑風油風。及禿瘡白斑作癢。

麻油(四兩) 當歸(五錢) 紫草(一錢)浸三日。文火 枯。去渣。入黃蠟五錢。溶化。傾碗內。搽患處。

禿瘡生白痂成個而不相連。若 瘡則生黃痂成片有膿為異耳。夫頭為諸陽之首。而瘡亦屬火。乃二陽相灼所致。其治法必當解陳 之積熱。導心經之煩躁。故宜以防風通聖散俱用酒浸過。焙為末。每日三服。量見大小。食後白滾水調服。服至頭上有汗出為驗。外兼以殺蟲散風等藥搽之。若蟲死則癢止。風散則發生。血潮則斑潤。隨用生薑蘸潤肌膏擦之。則發生矣。忌動風發物。

麥餞散 治禿瘡。白痂壘疊。癢若蟲行者。先用艾葉鴿糞煎湯。洗淨瘡痂。次用肥豬肉湯洗之。良久其蟲自出。隨用躑躅花油調麥餞散搽之。 帽戴之。隨後作痛發腫。忍之。三日後其痂漸落。其發自生矣。戒諸發物。

躑躅花油方 取根四兩搗爛。用菜油一碗 枯。去渣。入黃蠟少許。冷調前藥。或用青布蘸此蠟油。

每日上三五次。三日可愈。

麥餞方 用小麥一升。炒枯黃色。乘熱入缽內。和硫黃四兩。白砒一兩。為細末。攪勻。待冷取起。加煙膠半斤。川椒三兩。生枯礬各二兩。共研細末。用時以蔥湯洗淨。用麻油調搽。油紙蓋扎。三日一換。三次即愈。又治小兒痘風瘡。甚效。

華蓋散 用糯米煮爛飯。搗如膏。隨將禿瘡剃淨。將米膏濃罨之。其蟲盡入米膏中。俟膏自脫。發自生矣。一用白菀豆為末。水調糊頭上一指濃。布裹之。帶束之。俟豆蒸發則覺痛矣。去藥。亦效。

鼠蒜膏 治白禿。及諸瘡疥癬起白痂者。

鼠糞為末。杵大蒜和成膏。塗之。

由母受胎之日。食酸辣海味太過。多生此瘡。

烏雲膏 治頭 。並坐板膿疥。及下部寒濕等瘡。

松香末為君。硫黃末減半和勻。香油拌如糊。攤南青布條上。少半指濃。卷成條線扎之。再用油浸一日。取出。刮去餘油。以火點著一頭。下以粗碗接之。其布灰陸續剪去。取所滴藥油。浸冷水內一宿。出火毒。搽用。

連蛤散 治頭 頭瘡。

黃連 文蛤 黃柏 白芷(等分)為末。用水調。攤於碗內。覆於磚上。燒艾熏之。以黑干為度。再研為末。清油調敷。

一用生牛皮燒存性為末。陳醋調敷。

一生於面者。用百藥煎五錢。生白礬二錢。為末。香油調敷。

螻蛄癤即鱔拱頭。其因有二。胎中受者小而悠遠。生後受毒者大而易愈。但其內有衣膜。故愈而複發。

未潰時用紺珠膏貼之。膿熟者針之。插三品一條槍於孔內。化盡內膜。自不再發。又有不腫而不收口者。必風襲之也。用敗銅散搽之。兼戒口味。一擇吉日。須午時。於北房門檻前側臥。耳前有穴名螻蛄穴。用麥粒大艾。於穴上灸之。只一壯即愈。

敗銅散 螻蛄癤已破而不收口者。化銅舊罐子為細末。用香油調敷。

紺珠膏(見首卷) 三品一條槍 (見瘰癧門)

發際瘡為生於發際間也。其形如粟如芡實。頭白肉赤。痛癢相兼。甚則狀如葡萄而更痛。由風熱上壅所致。宜紺珠丹發之。或酒製防風通聖散解之。

生發內。頂平而癢。結黃蠟痂者。梅瘡也。生腦後窩中。發癢流汁浸淫者。名燕窩瘡。治同 瘡。

紺珠丹(見首卷) 酒製防風通聖散 (見禿瘡門)


面部

面屬乎諸陽。而統屬惟陽明胃也。其或胃熱則面熱。胃寒則面寒。宜升麻湯。熱加黃連。寒加附子。胃有風熱則面浮腫。胃有濕熱則面生瘡。或面鼻紫色。或風刺癮疹。宜升麻消毒散。及秦艽湯、黑龍丸、二參湯。

黃水瘡。頭面耳項。忽生黃粟。破流脂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由外傷風熱內傷濕熱所致。宜升麻清毒散清之。鹽湯洗之。青蛤散搽之。

升麻消毒散 治面腫生瘡。

羌活 防風 升麻 白芷 桔梗 連翹 梔子 芍藥 金銀花 甘草 牛蒡子(如身有瘡。加歸尾、紅花。)
用水二鐘。煎八分。食遠熱服。外用杏仁去皮尖。杵如膏。敷之。

青蛤散 治黃水濕熱等瘡。

蛤粉( 一兩) 石膏( 一兩) 輕粉(五錢) 黃柏(生五錢) 青黛(三錢)
上為末。先用香油調成塊。次加涼水調稀。將瘡洗淨。薄塗患處。

二白散 治黃水瘡。頭 眉 。耳蝕羊胡子。燕窠膿窠等瘡。

鉛粉(一兩水調攤碗內艾熏五七次以粉黃色為度) 加輕粉(一兩)為末。用麻油 槐枝稍枯。去渣取油。調敷患處。

一黃散 治症同前。

黃連(一兩為末水調攤碗內艾內加穿山甲一分燒熏以純黑為度) 加輕粉(五錢) 冰片(二分)用槐枝煎油調敷。或豬膽汁調敷。

二合散 治症同前。

鉛粉(炒) 槐花(炒等分為末聽用) 老松香(一兩) 銀朱(四錢)
共為末。紙卷成條。麻油浸透。火燃著。一頭滴下油藥。以器接之。用調前藥。三次即愈。

眉 生兩眉間。形如疥癬。屬肝膽二經熱。用柴胡梔子散。因乳母食濃味醇酒者。加味清胃飲。由鬱怒者。加味逍遙散。母子同服。

面瘡 煎鹽湯。浸綿花。貼之洗之。日五七次。

一用鯽魚頭燒。存性為末。醬內清汁調敷。

面浮腫及陰囊浮腫者 使君子肉一兩。白蜜五錢。炙乾為末。每服一二錢。米飲調服。

摩風膏 治面游風毒。

麻黃(五錢) 羌活(一兩) 防風(二錢) 升麻(二錢) 歸身 白檀香 白芨(各一錢) 香油(五兩)浸五日。文火 。藥黃。即去渣。入黃蠟五錢溶化。

肺風由肺經血熱鬱滯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散。或用荷葉煮糊為丸。白滾水服。外用白礬末。

酒化塗之。

枇杷清肺散 治肺風酒刺。

枇杷葉 桑白皮(鮮者更佳各二錢) 黃連 黃柏(各一錢) 人參 甘草(各三分)
用水鐘半。煎七分。食遠服。

黧黑斑多生女子之面。由血弱不華。火燥結成。疑事不決所致。宜服腎氣丸以滋化源。洗玉容散。兼戒憂思方可。一云風邪入皮膚。痰飲漬腑臟。則面 。又當隨其因而調之也。一用密陀僧為細末。入乳調敷。鹿角尖用酒磨塗之。

腎氣丸 (見瘡瘍門) 玉容散 (見雀斑)

雀斑由水虧不能製火。火滯結而成斑也。宜六味地黃丸服之。用玉容散洗之。久久可愈。

玉容散 洗黧黑斑雀斑粉刺。功能白面嫩肌。

白芷 白朮 白芨 白茯苓 白扁豆 白細辛 白僵蠶 白蓮蕊 白牽牛 白蘞 白鴿冀 甘松團粉 加白丁香 白附子 鷹條(等分) 防風 荊芥穗 羌活 獨活(減半)共末。罐收。日洗三次。

一醋浸白朮擦之。半月驗。

六味地黃丸 (見首卷)

黑子痣名也。由腎氣濁滯於陽分。陽氣束結而成也。古云:面無善痣。故宜去之。用針挑損。搽四白散。紙封之。三四日自脫。用貝葉膏。或瑩珠膏生肌。兼戒醬醋。則愈後無痕。

四白散 點痣去斑。

糯米(三百五十粒) 巴豆(取肉五個)用夏布包之扎之。取鍛石鵝卵大一塊。沖滾水一碗。泡化。以水煮米包成飯。取出。乘熱加 砂末一錢。杵勻。仍加灰水。研如糊。瓷罐收之。聽用。

鼻慝瘡生小兒鼻下兩旁。由風熱客於肺也。流汁浸淫。癢而不痛。宜服澤瀉散。搽青蛤散。(見面部)
澤瀉散 治鼻慝瘡。

澤瀉 鬱金 梔子 甘草等分為末。用甘草湯調服。

羊胡子瘡生於下頦承漿。治同黃水瘡。

眼部

菌毒生於眼胞。其形如菌。頭大蒂小。漸長垂出。甚者眼中流淚。漸至昏 。由脾經蘊熱凝結而成也。法以軟綿紙蘸水應胞上。少頃。用左手大指甲佃於患根。右手以鈹針尖頭齊根切下。血出不妨。預用翠雲錠子。磨濃塗之。其血自止。內服涼膈清脾飲。仍忌海味煎炒。

涼膈清脾飲黃芩 梔子 連翹 薄荷 赤芍 石膏 生地 防風 荊芥(各一錢) 甘草(五分)
用水二鐘。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遠後服。

翠雲錠 治菌毒割後塗之。亦治爛弦風眼。暴赤腫痛。

杭粉(五兩) 銅綠(一兩) 輕粉(一錢)共為細末。用黃連一兩。川米百粒。水一碗。煎半碗。去米再煎至三分。和藥作錠。陰乾。用時水磨如墨令濃。以雞翎蘸塗患處。

治眼濃翳。將前藥用黃連八兩煎膏。加牛皮膠二錢。溶化。和藥成錠。用無根水磨。濃敷眼內。片時用水洗淨。其翳自起。以刀剪去之。

眼丹生於眼胞。紅熱腫痛。由脾胃二經風熱所致。若風盛則浮腫易散。熱甚則堅腫難消。初起宜敗毒黃連丸清之。甚者貴金丸下之。外貼精豬肉片。或塗坎宮錠子。俟膿成則針之。貝葉膏貼之收口。

敗毒黃連丸 治上下眼丹。

黃連 連翹 羌活(各二兩) 菊花(二兩) 防風(一兩五錢) 細辛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茶水下。

草礬膏粉草(二兩) 皂礬(五錢)水煎濃汁。濾淨渣。再煎濃。加冰片。以雞翎蘸膏。頻掃腫處。

一用精豬肉切片。水漂去血。貼丹上。不時易之。

坎宮錠子 (見腫瘍) 貴金丸 (見腫瘍附餘)

針眼土疳也。小瘡生於眼睫間。微者不膿而愈。甚者成漏。入風則頭面發腫。目亦赤疼。初起以針刺破即瘥。

芎皮散 治針眼。

川芎(為君) 青皮(減半)為末。每服二錢。煎細茶、菊花湯調服。外以枯礬末、雞子清調敷。腫者用南星末同生地黃搗膏。貼太陽穴而腫自消。

痰核生於眼胞。在皮裡膜外。其形如豆。堅而不疼。由痰因火滯也。輕者自愈。重者變癭漏諸疾。初起時。

用生南星以醋磨濃。頻塗患處。皮薄者微微撥損。以手指甲擠出白粉即愈。貼貝葉膏收口。(見膏藥門)

椒瘡粟瘡。生眼胞之內。由脾胃血熱所致。椒瘡則赤堅而難消。粟瘡則黃軟而易散。今人用燈草、竹葉以治標。孰若清脾涼血以治本。宜菩提露洗之。

脾番症乃眼胞番轉如舌抵唇之狀。由胃經氣滯血壅。皮急絲吊所致。宜瀉脾胃之積熱。

漏睛為睛內有孔。時流膿汁也。其名不一。如正漏生於風輪。初出白膏如痰。尚可治。久則出青黑膏。損及瞳人者不治。偏漏生於氣輪者輕。流白水。重則成膿。久而膏枯者不治。內漏生於目竅之傍。外漏生於肉輪之外。此由積熱痰火熏蒸所致。陰漏則晝輕夜重。宜養血清肝。陽漏則夜輕晝重。宜清金補氣。

又。在大 屬心經君火。宜補北瀉南。小 屬心胞相火。宜於北方中補而抑之也。總之。目者肝之竅。腎者肝之主。治宜補腎宣肝為要。

白薇丸 治漏睛出膿。

白薇(一兩) 防風 白蒺藜 羌活(各三錢) 石榴皮(三錢)
共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一錢。白湯送下。

解毒丸 治漏睛出膿。

杏仁(去皮尖二兩另研) 梔子(十兩) 大黃(五兩)為末。煉石蜜一斤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茶湯送下。

眼 出膿者。大腸熱也。用桔梗、芩、連、木通、檳榔、茱萸之類。眼 出血者。小腸熱也。用歸尾、赤芍、黃連、桃仁、甘草之類。


耳部

經絡 耳者心腎之竅。肝膽之經。宗脈之所聚也。心腎主內。如精血不足。或聾 。或虛鳴。稟賦弱也。六味地黃丸加桑螵蛸。或滋陰地黃丸。肝膽主外。如風熱有餘。或脹痛。或膿癢。邪氣客也。柴胡清肝散。因血燥者。柴胡梔子湯。如未應。佐以六味丸。間服九味蘆薈丸。因食積內熱者。四味肥兒丸之類。

柴胡清肝散 治瘡毒生於耳前耳後。自身外側至足股內側至足。或胸乳小腹下等處。皆肝膽三焦經風熱。

柴胡 黃芩(炒) 人參(各一錢) 梔子(炒) 川芎(各一錢五分) 連翹 桔梗(各一錢二分)甘草(五分)水煎。食遠服。

滋陰地黃丸 (見耳疳門) 柴胡梔子湯(見小兒胎毒瘡瘍) 九味蘆薈丸(見疳瘡門) 四味肥兒丸

升桔湯 治耳內腫痛。三陽經風熱也。再治面腫牙痛咽喉疳。

升麻(一錢) 桔梗(一錢五分) 昆布(二錢) 連翹(二錢) 膽草(一錢) 射干(一錢五分)
用水鐘半。煎八分。食遠服。外以軍持露滴之。

軍持露 治耳內痛引腦項者。

熊膽(分許) 冰片(少許)涼水五七茶匙化開。滴入耳內。其冷如冰。其痛立止。少時傾出。三二次全愈。

或用鐵店石池內磨刀水滴之。垂盆草取汁。尤佳。

芍藥散 耳痛連頭。流膿出血者。風熱上壅也。

赤芍 白芍 川芎 當歸 大黃 木鱉子 甘草(各一錢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加味涼膈散 耳濕腫痛 屬少陽相火。宜治辛寒。

黃芩(一錢) 梔子(五分) 連翹(二錢) 薄荷(五分) 甘草(一錢) 朴硝(一錢) 大黃防風(各一錢) 羌活(一錢)
水二鐘。竹葉二十片。煎一鐘。加蜂蜜少許。食後服。氣閉者。加菊花、蔓荊子、石菖蒲。

黑疔生於耳內一點。疼如錐刺。痛引腮腦。破流血水。用前升桔湯、軍持露等法治之。罔效者疔也。急服蟾酥丸汗之。研蟾酥餅。水調滴於耳內。立效。一灸後溪穴七壯。(穴見灸門)

耳疳者。為耳內流出膿水臭穢也。書有云:出黃膿為 耳。紅膿為風耳。白膿為纏耳。清膿為震耳。名雖有五。其源則一。由足少陰虛熱者。四物湯加丹皮、石菖蒲。及地黃丸滋補之。由手少陽風熱者。蔓荊子散、交感丹清之。

若小兒胎熱。或洗浴入水。作痛生膿者。在初生月內者。則不必搽藥。如治之早。則項下結腫。任其毒盡。

自安。至月外不瘥者。用紅綿散搽之。

蔓荊子散 治耳出膿水。

蔓荊子 桑白皮 菊花 前胡 升麻 赤茯苓 赤芍藥 生地 木通 甘草(炙等分)
用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滋陰地黃丸 治耳內虛鳴。膿汁不乾者。

熟地(二兩) 茯苓(八錢) 山萸(一兩) 菊花(八錢) 丹皮(八錢) 黃柏(八錢)何首烏(黑豆蒸六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交感丹 治耳疳。氣不宣通。遂成聾 者。

香附(童便浸炒三錢) 黃連(二錢) 茯神(二錢) 甘菊(一錢) 桂心(一錢)
共為末。每服錢半。燈心湯下。

紅綿散 治耳內流膿。腫痛已消。膿尚不止者。

枯白礬(三錢) 干胭脂(二錢) 麝香(二分)
共為末。罐收。先捻綿球。絞盡耳內濕膿。隨用綿球蘸藥送入耳底。自愈。

一用臘日枯礬。入豬膽內。陰乾。吹用。一用杏仁炒黑為末。綿裹塞於耳內。日三四易。

一用雞肫皮焙或文蛤末。吹之。 一用人牙 存性。去火毒為末。用少許。吹耳內。

一用陳年醬茄蒂。擰汁滴於耳內。

耳衄者。耳出鮮血也。由上焦血熱所致。若肝脈弦洪者。柴胡清肝湯。虛火妄動。腎脈數而弱者。六味地黃丸。生地麥冬散。總以涼血清心為主。外以神塞丸塞之。

生地麥冬飲 治耳出血。及鼻衄。

生地(一兩) 麥冬(一兩)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神塞丸 治耳內出血。及鼻衄。

麝香(一分) 沉香(三分) 白礬(一錢) 糯米(五十粒)
共為末。糊丸梧子大。薄綿裹之。如左耳出血塞右鼻。右耳出血塞左鼻。如左鼻出血塞右耳。右鼻出血塞左耳。兩耳出血塞兩鼻。兩鼻出血塞兩耳。

六味地黃丸 (見潰瘍門) 柴胡清肝湯 (見本部)

耳痔及耳挺耳蕈。俱結於耳之竅內。不腫不 不痛。塞久令人重聽。宜梔子清肝湯。兼外插藥線於縫內。化盡自愈。

梔子清肝湯牛蒡子 柴胡 川芎 白芍 石膏 當歸 梔子 丹皮(各一錢) 黃芩 黃連 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鐘。煎八分。食後服。

耳 者生耳後縫間。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狀。隨月之盈虛。故名月蝕瘡。宜川粉散搽之。如初生如黍。次爛如鴉 之狀。名鴉 瘡。用鴉 散敷之。

川粉散 治耳 及黃水等瘡。

穿山甲(炒) 鉛粉(炒) 輕粉(隔紙微炒等分)為末。摻干。用麻油調敷。

一用地骨皮煎湯洗淨。仍用地骨皮為末摻之。乾用香油調敷。

鴉 散 治耳 等瘡。

老鴉毛( 灰存性一錢) 大紅 (燒灰存性一錢) 白礬(枯五分) 珍珠(五分) 冰片(二分)輕粉(五分) 黃丹(一錢) 麝香(少許)
上為末。摻用。

耳癢搔之。雖至血出。而癢不止者。腎風也。宜服三因四生散。三二服即瘥。

四生散 (見腎臟風瘡門)

蠟彈丸 治耳聾由肺氣虛者。

山藥(炒三兩) 白茯苓(二兩) 杏仁(去皮尖炒二兩五錢)為末。用黃蠟一兩。溶化為丸。彈子大。鹽湯嚼下。少氣嗌乾者。用生脈散。煎湯嚼下。

東垣王提督方 治暴聾。熏一二次。三五年者。熏五七次。全愈。多年者不治。

靈磁石(七錢 ) 珍珠(七粒微焙) 當門子麝(三粒)為細末。蘄艾一錢為粗末。次用白綿紙一張。鎮熱銅器上。用黃蠟五錢。遍擦紙上。裁為五寸大方塊。

將前艾均分鋪紙上。艾上摻藥。卷成筒。仍以火烘蠟紙。粘牢聽用。再用濃紙卷筒如喇叭樣。以小口對耳次。將藥筒點著吹滅。側耳熏之。力能隔耳透咽。其功甚捷。熏畢。用艾 塞耳。以避風入。

鳳珠丹 耳聾。

雞蛋一個。開一孔。入巴豆一粒。去心膜。用雙層紙封之。與雞抱之。以雛出為度。取蛋清滴耳內。日二次。

一用鼠膽汁灌入耳內。少時。令人於耳內視之。俟耳竅內有蟲見。即以捻子捻蟲頭。緩緩扯出。其蟲之大小。隨年分之新久。其蟲一出。患人發暈。少時即蘇。蘇即聰矣。此法不問新久。雙聾單聾悉驗。如兩耳。則用二膽治之。

蟲入耳者。以薑擦貓鼻。貓尿自出。取尿滴耳內。其蟲自出而愈。諸方皆不及此。若用麻油滴之。則蟲死而難出矣。蟲入耳久之。食腦而腦痛者。用桃葉為枕。蟲自鼻孔內出。蟲入耳。用雄雞冠血滴之。

凍耳。用生薑取汁熬膏塗之。忌用火烘湯泡。犯之則肉死。宜與凍瘡門參考。


鼻部

經絡 鼻者。肺之竅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

鼻淵者 鼻流濁涕。黃水腥穢是也。又名腦崩腦漏。久之令人頭眩虛暈不已。經云:膽移熱於腦。則辛鼻淵。遇寒而甚者。火鬱之為也。書云:膽與三焦同火治。故先宜清上。繼以鎮火補水。兼理肺肝。

清上多取乎辛涼。如荊芥、薄荷、甘菊、連翹、升麻、牛蒡子、天麻之類。鎮火補水。如犀角、二冬、朱砂、人參、五味子、茯苓、山藥、丹皮、甘草之類。理肺如桑皮、桔梗、二冬、牛蒡子、天花粉、竹瀝之類。清肝膽如柴胡、川芎、竹茹、棗仁、羚羊角之類。余治腦漏。於對症藥內加檀香片一大撮。無不奏效。

奇授藿香湯 治鼻淵致虛。 暈不已。

藿香連梗葉九錢。水一碗。煎七分。加公豬膽汁一枚和勻。食後服。重者不過三服即愈。或以藿香為末。豬膽汁熬膏和丸。每服二錢。食遠白湯送下。

久而虛者。兼服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

天蘿散 治鼻淵而兼腦痛者。名控腦砂。有蟲食腦。

絲瓜藤近根處三五尺。燒存性為末。每服二三錢。黃酒調服。

馬兜鈴散 治鼻淵。

馬兜鈴(五錢) 麻黃(三錢) 五味子(一錢) 甘草(一錢)
水二鐘。煎一鐘。加黑砂糖少許。臥時溫服即愈。

白芨丸 白芨末。酒糊丸。每服三錢。黃酒下。半月愈。

鼻淵。鼻流濁涕也。鼻鼽。鼻流清涕也。如老人流涕不乾者。搗獨蒜敷足心。自不再發。

鼻淵服藥罔效者。惟灸上星穴五壯。即愈。仍服八味地黃丸以滋化源。

鼻聾者。為不聞香臭也。宜神愈湯。以生薑為引。水煎服之。立驗。歌云:細、芷、羌、防、半、芎、歸、陳、桔、苓。薄荷增三倍。煎服氣調勻。

鼻衄者。鼻中出血也。由肺經血熱妄行。治宜涼血。然涼血必先清氣。氣清血自歸經矣。如枳殼、連翹清之。薄荷、玄參散之。蒲黃、京墨、茅根止之。再如羚羊清肺散、生地麥冬飲、加味生脈散。皆對症藥也。如夏月脈虛身熱。大汗口渴者。暑熱所逼也。黃連香薷飲清之。外用青綿線扎兩手中指根。再用毛邊紙折十餘層。水濕透。貼百會穴。以熨斗熨之。或再用好暖酒十數碗盛盆內。踏兩足浸之。或搗大蒜於兩足心塗之。再神塞丸塞之。再以傾銀紫土新罐為末。燒酒調敷囟門。立止。

羚羊清肺散 治衄血。及吐血咳血。

羚羊角 銀柴胡 黃連 玄參 石膏 地骨皮 梔子 歸身 白芍 川芎 生地 蒲黃(各一錢)蘆薈 甘草(各五分) 藕節(三個)用白茅根四兩搗爛。入水一碗。和。絞去渣。取茅根汁一碗。入藥煎七分。加童便一鐘。食後服。

加味生脈散 治衄血。

麥冬(五錢) 人參(二錢) 五味子(一錢) 薑炭(三分)
用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亦可代茶。

伏龍散 治衄血。並血崩。

伏龍肝 (即柴灶中心燒紅土也)為末。每用二錢。冷水調服。即止。

黃連香藿飲香薷 濃朴(薑炒) 白扁豆(炒) 黃連(薑汁炒)
用水煎熟。冷服。

生地麥冬飲 神塞丸(俱見耳部)

鼻痔生於鼻內。形如榴子。漸大而下垂。令人氣不通暢。由肺經濕熱內蒸。如朽木而生芝蘭也。宜辛夷清肺飲。外兼消痔散等藥點之。化水而消。仍節濃味。戒氣怒。省房勞。庶不再發。

辛夷清肺飲辛夷(六分) 黃芩 梔子 麥冬 百合 知母 石膏(各一錢) 升麻(三分) 甘草(五分)枇杷葉(三片)
用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或加連翹、薄荷、羌活、防風。

消痔散 治鼻痔。

砂(一錢) 輕粉 雄黃(各三分) 冰片(五分)
上為細末。用草梗咬毛蘸藥點痔上。日五七次。漸化為水。

一用白砒三錢。安新瓦上。上蓋密陀僧末、白礬末各二錢。 煙盡為度。埋一宿。去火毒。配苦丁香末等分。加麝香四分。和勻。或加 砂少許。每用少許吹之。即流黃水。腫消則氣順矣。

一只用冰片點之。稱驗。

鼻疔生鼻內。痛引腦門。鼻竅脹塞。甚則唇腮俱腫。宜蟾酥丸汗之。鼻孔內用蟾酥條研末吹之。如鼻外發腫。用離宮錠子塗之。鼻腫如瓶者逆。

一灸腕骨七壯。壯如綠豆大。(見灸門)

鼻瘡為鼻孔內乾燥發痛而有瘡也。宜洗肺散清之。外用油紙捻。粘辰砂定痛散。送入鼻孔內。日三五次。立效。

洗肺散 治鼻內生瘡。

黃芩 半夏(各二錢) 天冬 麥冬 五味子(各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 甘草(五分)
用水二鐘。生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辰砂定痛散 (見口部)

酒 鼻者。先由肺經血熱內蒸。次遇風寒外束。血瘀凝結而成。故先紫而後黑也。治須宣肺氣。化滯血。

使榮衛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

麻黃宣肺散 治酒 鼻。

麻黃 麻黃根(各二兩)頭生酒五壺。重湯煮三炷香。露一宿。早晚各飲三五杯。至三五日。出膿成瘡。十餘日則膿盡。膿盡則紅色退。先黃後白而愈。

調榮化滯湯當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紅花(俱酒洗) 黃芩(酒炒) 陳皮(各一錢) 甘草(生五分) 生薑(三片)
用水二鐘。煎八分。加酒少許。調五靈脂末二錢。食後服。氣弱形肥者。加酒炒黃 。立應。

黑參丸 治酒 鼻。

玄參為末。用豬膽汁和丸。每服錢許。食後白滾湯送下。外以玄參末。仍用豬膽汁調塗鼻上。

外治諸方硫黃為末。以陳糟茄汁調敷。

一用象牙末。或密陀僧。或杏仁。搗爛。俱用人乳調敷。


唇部

經絡 經云:脾之榮在唇。其為病也。燥則干。熱則裂。風則 。寒則揭是也。治宜隨其因而療之。忌用追蝕等藥。及藥線等法。

反唇疔生於唇裡。鎖口疔生於嘴角。二疔初起如粟。堅硬如鐵。腫痛麻癢。寒熱交作。內外治法。於疔瘡門參考。

唇疽生於唇。腫痛有頭。甚則寒熱交作。由胃經積熱所致。宜神授衛生散。壯者貴金丸。外用離宮錠子塗之。

神授衛生散 貴金丸 (俱見腫瘍) 離宮錠子 (見敷治門) 一灸犢鼻穴 (見灸門)

繭唇者初生如豆。漸大如繭。或如番花靈芝等樣。腫硬疼痛。破流血水。久變消渴消中之症。由胃中積熱。火痰留注所致。初起及已成無內症者。用麻子大艾灸三壯。貼蟾酥餅。膏藥蓋之。日久漸消。有內症作渴者。早服加減地黃丸。午服清涼甘露飲。以滋化源。如日久流血不止。見形羸虛熱。面黑顴紅。口乾渴甚者。不治。

清涼甘露飲犀角 銀柴胡 茵陳 石斛 枳殼 麥冬 生地黃 黃芩 知母 枇杷葉 甘草(各一錢) 淡竹葉燈心(各二十)
用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加減地黃丸 (見潰瘍) 蟾酥餅 (見疔瘡門)

唇風生下唇。發癢不疼。腫裂流水。由胃火上攻也。宜服滋陰地黃丸。外以坎宮錠子一錢。加銅青末五分。水調塗之。

滋陰地黃丸 治陰虛火燥。唇裂如繭。

熟地 山藥 山萸 五味子 麥冬 當歸 菊花 枸杞 肉蓯蓉 巴戟
上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滾湯送下。


口部

經絡 口瘡 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味。又心脈布於舌上。脾脈布於舌下。故心脾積熱。則口舌生瘡。甚則腮舌赤腫。此實火也。治以苦寒。如涼膈散。又膀胱移熱於小腸。隔腸不便。上為口糜。如灶底燃薪。籠中肉腐之象也。宜柴胡地骨皮湯。或五苓散、導赤散合而用之。如服寒涼之藥不應者。虛火也。

治以甘溫。如發熱飲冷者。上焦虛熱也。補中益氣湯。肢冷腹痛。便滑食少者。中焦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八味地黃丸。晡熱內熱。唾痰便數。口乾作渴者。下焦虛火也。加減地黃丸。此從治之法也。如小兒又當察面圖部位。分臟腑虛實而藥之。

升麻飲 治口內生瘡。齒齦肉爛。

升麻 玄參 黃連 羚羊角 黃芩 葛根 麥冬 羌活 防風 菊花 大黃(各一錢) 人參知母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甘露飲 治口舌生瘡。及牙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不任涼藥者。

枇杷葉 石斛 黃芩 麥冬 生地 甘草(炙) 加枳殼 茵陳(等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柴胡地骨皮湯柴胡 地骨皮(各五錢)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辰砂定痛散 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軟石膏( 一兩) 胡黃連(末二分) 辰砂(末五分) 冰片(二分)
共為末。收罐內。如口內則摻之。喉內則吹之。日上五七次。咽之。

蟾酥綿 治口內生瘡。齒齦肉爛。

蟾酥(五分) 硼砂 冰片 麝香(各一分)為細末。用溫水半盞。化令勻盡。入紅綿五分。蘸藥汁曬乾。再浸。俟藥汁盡。將綿寸截。每用一片貼患處。有涎即吐之。日三五次。

抽薪散 治口舌生瘡。並小兒火眼。

大附子為末。津調。敷足心內。油紙蓋之。絹條扎之。

一用草烏、南星、乾薑。等分為末。醋調。敷手心足心。一用吳茱萸為末。醋調。敷腳心。

一用白礬三四兩。沖淡水一盆。浸化泡足。 一用細辛為末。醋調敷臍。

涼膈散 治上焦實熱。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痛。

黃芩 梔子 連翹 薄荷 甘草 桔梗 朴硝 大黃
水二鐘。竹葉二十片。煎八分。加蜂蜜三匙。和服。

附子理中湯 五苓散
導赤散 瀉丙丁小腸。

生地 木通 甘草加竹葉。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八味地黃丸 加減地黃丸


舌部

經絡 心開竅於舌。而心脈又系於舌也。再肝脈絡於舌本。肺脈絡於舌傍。是舌屬三經。不必專主於心也。

紫舌脹者。舌脹滿口。堅硬疼痛。由火盛血壅所致。又云:脾熱則腫滿。用衣針扎箸頭上。露鋒分許。於舌上刺數十刺。令其血出。紅色者輕。紫色者重。以溫湯漱口。搽冰硼散。服涼膈散加牛蒡子、荊芥。倍梔子。

梔子瀉火之要藥也。或去硝、黃。一用番木鱉刮去殼。咀片含少許。即消。一用蓖麻子仁研紙捻。燒煙熏舌。入口即消。一云: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一灸少沖穴。

痰包生於舌下。結腫如瓠。光軟如綿。甚則塞令滿口。由火擊痰飲流結而成。宜用鈹針。對包上捻之如鑽。鑽破出稀涎如雞子清。稠粘不斷。拭淨。搽水調散。服二陳湯加黃芩、黃連、薄荷之類。仍忌煎炒火酒等物。庶不再發。

冰硼散 治舌脹痰包。重舌木舌。咽喉腫痛。

冰片(一分) 硼砂(五錢) 辰砂(一錢) 牙硝(一錢)為末。收用。喉生毒。加燈草燒灰。更效。

舌衄為舌上有孔小如針簪。大如箸頭。其或色黑。出血如涌。由心火炎上血熱所致。宜升麻湯、香參丸。

又云:肝壅則血出如涌。肝風則舌強。

升麻湯 治舌衄。血出如涌。

升麻 小薊根 茜根(各兩半) 艾葉(七錢五分) 寒水石(三兩)為末。每服三錢。用水一鐘。煎七分。去渣。入生地黃汁一合。再煎一二沸。溫服。或加柏葉。

香參丸 治症同前。

人參 麥冬 當歸 生蒲黃(各五錢) 生地(一兩) 甘草(炙二錢五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小彈子大。每服一丸。每日三四服。白滾水化下。

舌下生小舌為重舌。宜冰硼散搽之。

舌上生核。強硬作痛者。為痰氣。用衣針點破。搽冰硼散。服清火消痰之藥。

舌上 生瘡。形如楊梅。外無寒熱。內卻心煩者。為重 。忌用針刺。宜黃連解毒東加桔梗、甘草。外兼吹藥。

舌上生瘡。其形如豆。堅硬寒熱。疼痛應心者。疔也。宜蟾酥丸含於舌下。隨化隨咽。或再服三粒以解內毒。甚者刺之。或灸少沖穴。

弄舌者微露即收也。屬心脾經虧損。宜溫脾散補之。大病後者難醫。

舒舌者舌舒長。良久方收也。由心脾積熱。宜瀉黃散主之。

涼膈散 (見口部) 黃連解毒湯 蟾酥丸 (見疔瘡門)


牙齒部

經絡 當門為齒。上屬督脈。下屬任脈。兩傍為牙。上屬足陽明胃經。下屬手陽明大腸經。夫牙者骨之標而屬腎。牙之生如木之栽於土也。如腸胃素有濕熱。上出於牙齦之間。適被風寒。或為飲冷所逼。則濕熱不得外發而作痛。乃陽明病。非少陰病也。是症以寒為標。故外用擦漱之藥宜辛溫。取其散寒開鬱。以熱為本。故內服之藥宜辛涼。取其散熱清中。如連翹湯之類。再火勝則痛必牽扯腮顴。加石膏。風勝則腫。加防風。氣勝則長。加梔子。氣鬱則脹。亦加梔子。痰勝則木。加貝母。外以醋漱之。去其痰涎。瀉其風熱。疳慝則黑。加使君子肉。蟲蝕則蛀。加檳榔。外以五靈脂湯化漱之以殺其蟲。再血虛則齒癢。腸胃虛則齒露。過於勞則齒浮。腎虛則齒豁。惟精固則齒堅。又當隨其症而用滋補也。

連翹湯 治一切牙痛。隨前症加減。

黃芩 黃連 當歸 赤芍(各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 天花粉 玄參(各七分) 枳殼(五分)
用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加味涼膈散 治濕熱牙疼。腮顴浮腫。牽引太陽。口熱便秘者。依本方加石膏 升麻 淡竹葉水煎。加蜜調服。

治牙痛久不愈。諸藥罔效者。只用石膏一兩、升麻五錢。水煎服。效。

升麻四物湯 治血虛牙痛。

當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白芷(各一錢) 黃芩(一錢) 升麻(五錢) 蒲公英(五錢)
用水碗半。煎八分。食遠服。

珠金丸牙痛內外俱腫。狀類傷寒發頤者。為搜牙風。先以紺珠丹汗之。次以貴金丸下之。再次用清痰降火之藥調理。

羌活附子湯 治冬月大寒犯腦。令人腦牙俱疼。名曰腦風。

麻黃 附子(各三分) 羌活 蒼朮(各五分)黃耆(一分) 防風 甘草 升麻 僵蠶黃柏 白芷(各二分) 佛耳草
用水鐘半。煎八分。熱服。

定痛塞耳丹細辛 盆硝(各一錢) 雄黃(五分) 牙皂(二個)為末。用大蒜一枚。杵和為丸。梧子大。每用一丸。綿裹之。如左牙疼塞左耳。右牙痛塞右耳。良久即止。

一丸可治數人。

固齒白玉膏 治一切牙疼。及齒動搖而不堅固者。

龍骨(一兩) 陽起石(五錢二味火 通紅淬後藥汁內七次) 鉛粉(一兩) 珍珠(三錢)象牙(末五錢) 麝香(二錢)各末和勻。黃蠟三兩溶化。濾淨再化。俟溫方入前藥。和勻。乘熱攤紙上。如冷。燒熱熨斗仰放。紙鋪斗上攤之。用時先漱口淨。剪小條貼齒根上。閉口勿語。過宿如失。

製龍骨陽起石藥汁方僵蠶(四十九個) 防風 當歸 川芎 牙皂 青鹽 升麻 白芷 骨皮(各五錢) 細辛 本(各三錢)為粗末。長流水於砂鍋內桑柴火熬汁。去渣再煎汁一碗。以淬前藥。七次。焙乾為末。

蟾酥丸 (見疔瘡門) 綿裹一粒。咬痛牙上。其痛立止。甚者用真蟾酥麥粒大咬之。更驗。然痛牙即爆落如手取。齒根腫痛出膿者。名曰風齲。及治蟲蝕疼痛。

干蝦蟆(一個燒灰) 青黛(一分) 蘆薈(半分)
共為末。用生地黃煎膏。和藥塗之。

補蛀丹 蟲牙痛者。研新巴豆和乳香。末為丸。塞蛀孔內。如蟲已去而孔內空痛者。只用乳香炙軟塞之。

落齒方老鼠一枚。入 砂一錢於肚內。碗盛密蓋。自爛生蛆。取蛆炙乾為末。用時以刀剔破牙根四圍而後塗之。半刻自落。

牙衄牙宣。為牙縫中出血也。若胃經實熱者。則血出如涌。口必臭而齒不動。宜清胃湯。甚者調胃承氣湯下之。孰若用酒製大黃末三錢。以枳殼五錢煎湯。少加童便調服。下黑糞而愈。是治脈洪有力。陽明之熱盛也。若胃經虛火者。宜二參湯。及補中益氣湯加黃連、丹皮。腎經虛者。血則點滴而出。齒亦悠悠然而痛。口不臭而齒動或齒落。治宜安腎。有火者六味地黃丸。無火者八味地黃丸。俱加猴薑。隨手而應。肝氣盛者兼服蘆薈丸。俱外兼蒺藜湯、玄胡散、荔枝鹽等。擦之漱之。

二參湯 治牙衄屬虛火者。

人參 玄參(各二錢或五七錢)水煎服。

蒺藜湯 治牙衄。及牙痛根腫動搖者。

白蒺藜(一兩為粗末)
水二鐘。煎一鐘。入食鹽一撮漱之。

玄胡散 治牙宣。

玄胡索生為末。用前湯漱過。以此敷之。

荔枝鹽 治牙痛牙宣。更堅齒明目。

荔枝一個。攢一孔。入食鹽七分。花椒三分。以滿為度。紙包泥固。炭火 存性。為末。早晚擦之。

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丸 八味地黃丸(俱見潰瘍) 蘆薈丸(見疳瘡門)

攢齒疳者。為牙根肉內鑽出。骨尖如刺。而作痛也。小兒多有之。用鈹針刺開好肉。取出本牙。如出血不止。以濕紙換貼二次。自止。戒濃味。其牙複生如舊。

牙疔為牙縫中腫起一粒。痛連 項。或兼麻癢。或破流血水。異於常症者。疔也。用竹簽挑破。以見鮮血為度。搽拔疔散。再以蟾酥丸噙之服之。或灸神授穴二七壯。

牙癰為牙床上堅腫疼痛。身發寒熱。勢盛如常者。癰也。初宜貴金丸下之。蟾酥丸噙之。或灸外踝骨尖三壯。或刺破搽冰硼散。如初時堅腫。破流膿水。久不收口者。多骨也。必俟骨尖刺出。搖則內動。方可取出。其口自愈。

貴金丸 (見首卷) 蟾酥丸 (見疔毒門)

走馬牙疳。疳者迅速之為也。故有鼻疳、唇疳、舌疳、喉疳之稱。其症牙根作爛。隨變黑腐。臭穢難聞。由肝胃二經虛火。熱極上攻所致。宜蘆薈消疳散、三黃香黛散。以清府熱。人參茯苓粥以養胃氣。外用手法。

取去腐肉。內見紅肉流鮮血者為吉。如頑肉不脫。腐黑複生。牙落無血。穿腮破唇。 腫外發。身熱不退。

臭穢不止。用藥罔效者。俱為不治。

蘆薈消疳散蘆薈 銀柴胡 胡黃連 黑玄參 牛蒡子 羚羊角 桔梗 梔子 石膏(各五分) 薄荷葉(四分)升麻(三分) 甘草(三分)
用水二鐘。淡竹葉十片。煎六分。食遠服。

三黃香黛散牛黃 黃連 大黃(酒蒸) 木香 青黛(各等分)
上為末。用淡竹葉、薄荷煎湯。調服。

人參茯苓粥 必先服此。以養胃氣。

人參 茯苓為末。每用一鐘。同米二鐘。煮粥食之。先用鹽湯漱口。

洗牙疳方先用麻油通口噙漱。覺無油氣。吐之。如式六七次。次以百沸湯入鹽、醋。漱吐三四次。再次以綿胭脂拭乾。然後上藥。此秘法也。

再生散 治走馬牙疳。牙落鼻崩。久不愈者。

土鱉(四十九個 存性) 山豆根 人中白( ) 辰砂(飛各二錢)
上為細末。先割淨腐肉。用前法洗淨。拭乾摻之。七日內長肉如舊。

大牙散 治走馬牙疳爛極者。

象牙梳 (油透者 存性為末) 加冰片摻之。

一用螻蛄、雄黃、黃柏等分。為末摻之。

一用 烏鴉頭、龍骨、枯礬、赤石脂、焙黃鉛粉、麝香為末乾摻。或用油調。

牛黃生肌散 治牙疳。臭爛穿腮者。

牛黃(五分) 珍珠 琥珀 人中白 胡黃連 乳香 沒藥(各一錢) 兒茶(二錢) 硼砂(五分)冰片(三分)
上為末。摻用。

勒馬聽徽散 治牙疳臭爛者。神驗。

白砒(一分) 麝香(三分) 青黛(飛一兩) 青綿(一根扯碎)清油拌勻收之。用時。先以清米泔水漱口淨。次以針尖挑些須塞牙齒根縫內。

青蓮膏 治走馬牙疳。

白砒(一分) 輕粉(一錢) 青黛(二錢) 乳香(一錢) 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用香油調薄。攤紙上。用捶捶實。陰乾收之。每於臥時。漱淨口。拭乾。隨瘡大小剪藥封之。至曉去藥。漱淨吐之。三上。效。


咽喉部

經絡 咽者咽也。接三脘以通胃。故以咽物。喉者候也。通五臟以系肺。故以候氣。有雲嗌者即咽之低處也。然喉痺則呼吸不利。天氣閉塞也。咽痛則飲唾不入。地氣閉塞也。是以喉痺。必兼咽嗌痛。而咽嗌痛未必兼喉痺也。又十二經皆湊於喉。而內經獨言一陰一陽結為之喉痺者。重於君相二火也。又一陰心胞與肝。一陽三焦與膽。四經皆有相火。氣熱則為痺必矣。第火有虛實之分。喉有緊慢之別。

緊喉者其發暴。咽喉腫痛。痰涎壅盛。聲音不出。膿水不入。由膏粱濃味所致。為之實火。斯時也。不及用藥。宜刺少商穴委中穴。出紫黑血以瀉其熱。噙牛黃點舌丹以消其毒。俟稍緩。吹以冰硼散。服清咽利膈散以清其源。痰盛者桐油餞導之。

牛黃點舌丹 治喉風喉痺。痰火壅盛。並大頭瘟及癰毒等。

牛黃(五分) 熊膽(五分) 蟾酥(三分) 犀角(三分) 羚羊角(三分) 珍珠(三分) 冰片(五分)麝香(三分) 沉香(五分) 辰砂 雄黃 硼砂 血竭 乳香 沒藥 葶藶(各一錢)各為細末。稱準和勻。乳汁為丸。綠豆大。金薄為衣。每用一丸。呷舌下噙化。徐徐咽之。化盡口內麻。以冷水漱口咽之。則患處出汗。

冰硼散 治咽腫。及口齒腫痛。並久嗽痰火。咽啞作痛。

冰片(五分) 硼砂(五錢) 玄明粉(五錢) 朱砂(六分)
共為末。日吹五七次。

金鎖匙 治喉風喉閉。痰涎壅盛。口噤不開。湯水不入者。

焰硝(一兩五錢) 硼砂(五錢) 雄黃(二錢) 白僵蠶(一錢) 冰片(二分半)各研末。和勻吹之。痰涎即出。或化為水。

桐油餞 治喉閉痰壅。呼吸不利。湯水難入者。

用溫湯半碗。加桐油三四匙。攪勻。用硬雞翎蘸油。探入喉內。連探四五次。其痰壅出。再探再吐。以人醒聲高為度。

清咽利膈湯 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及乳蛾喉痺喉癰。重舌木舌。或膈胸不利。煩躁飲冷。大便閉結等症。

黃芩 梔子 連翹 薄荷 甘草 桔梗 黃連 玄參 金銀花 牛蒡子 防風 荊芥(各一錢) 朴硝大黃(各二錢)一加 升麻 葛根 大青 青黛 羌活 半夏 射干 山豆根等類
水二鐘。淡竹葉二十片。煎八分。加蜜二匙。食遠服。

慢喉者虛火也。其發緩。其色淡。其腫微。其咽乾。其便利。其脈微細。甚則舌生白胎。唇如礬色。此由憂思太過所致。午前痛者。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玄參、桔梗、牛蒡子。如不應。以補中益氣湯加乾薑、大附子為引導。若夫午後陰虛。作痛作渴。身熱足冷者。腎虛也。忌用清涼。宜地黃丸料恣意飲之。兼用八珍湯補之。再如陰虛於下。孤陽飛越於上者。脈必浮大。重取必澀。又宜獨參湯細細飲之。立驗。或灸心俞穴。不拘壯數。待喉寬即止。脈浮大。遇勞則甚者。脾肺虛膀胱熱也。理中湯加山藥、山茱萸。婦人咽腫色白者。月經不調也。治宜調榮。色微白而腳冷者。虛陽上攻也。治宜降氣。

升葛補中湯 治咽喉口舌。虛火腫痛生瘡。

升麻 葛根 赤芍 人參 桔梗(各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片)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丸 (俱見潰瘍)

喉痺惡寒者。乃寒折熱也。治宜發散。服涼藥反甚。未破者生薑汁漱之。痰甚者桐油餞導之。微者用醋代之。惟醋能消積血也。喉症急者。刺少商穴、太溪穴、虎口動脈。或灸少沖穴。其功甚捷。喉痺腫達於外者有膿。腫脹不肯針刺者。用皂角末取嚏即破。離宮錠子塗之即消。或皂角末醋調濃敷項外。須臾即破。血出立瘥。或韭菜根和伏龍肝搗敷。鄉村皆相似者時氣也。宜隨運氣以散之。喉痺聲鼾者肺氣將絕也。急以參膏或獨參湯漱之。卒然如啞。吞吐不利。寒氣客於會厭也。蜜炙附子片含之。勿咽。

古謂喉痺不刺血。喉風不倒痰。喉癰不放膿。乳蛾不針烙。皆非治也。如針刺無血。探吐無痰。聲如拽鋸。

痰喘鼻 。唇反舌卷。面青目直。自汗自利。乾痛無痰者。皆為不治。已潰而腫不消者。難治。

冰莧散 治喉癬。

冰片 莧菜根( 灰) 薄荷 黃柏(各一錢) 月石 兒茶(各一錢五分) 人中白 山豆根 胡黃連
(各二錢) 枯礬 青黛 龍骨 烏梅肉(各五錢)上各為末。和勻。吹用。

楊梅喉癬。加輕粉一錢。柿霜一錢。白砒五厘。(棗內去核煨熟用)

啞瘴喉風。其症牙關不開口不能言也。治同緊喉。再用甘草湯漱。以解桐油之氣。

弄舌喉風。亦啞不能言。但舌出。常以手拿是也。急刺少商穴。噙蟾酥丸。導桐油餞。吹金鎖匙。服金蟾酥毒丸。喉內如松子魚鱗者。用大附子片。噙之咽之。喉內生瘡如黃豆者。用烏藥醋磨。 之漱之。

喉癤初生如梅核。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久之漸上喉節之間。宜 金鎖匙。服金蟬解毒丸。及四七湯。

喉瘤形如元眼。血絲相裹。由肺經受熱所致。禁用針刀。宜益氣疏風湯。吹黃連冰麝散。

鎖喉毒生於聽會之端。注於懸膺之側。形如瘰癧。妨礙飲食。由心經熱積所致。宜清心牛黃丸。

嬰兒感冒。風熱攻逼咽喉。及痘瘡蘊熱上攻。咽喉腫痛。痰氣不順。咳嗽失音者。用人參(五錢) 桔梗(蜜炙一兩) 甘草(半生半熟三錢)水煎服。

清咽解毒湯 治嬰兒出痘咽喉痛者。首尾可服。

山豆根 麥冬(各一錢) 牛蒡子 玄參 桔梗(各七分) 防風(五分) 甘草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