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中旬,當全球暖化的議題在哥本哈根吵得沸沸揚揚,我正好受邀去帶社區孩子們的讀書會。行前已知參加的學童多屬中、高年級,甚至是國中生,所以決 定以地球暖化危機做為讀書會的主題,一方面也想知道我們的孩子對這個議題了解或關心的程度。
不知是孩子太過害羞內向,還是對主題真的所知有限,我不覺得我們的孩子對地球增溫、節能減碳具備了應有的知識。
這不是孩子的錯,是我們,包括政府、社會、學校、父母,沒有危機意識,沒有把這些攸關孩子未來生活的環境、可能面對的問題,乃至生存的關鍵、應有的作為, 形成風氣,納入教材,融入日常生活教育中。即使去年八月莫拉克風災與之後路徑詭異的芭瑪颱風,把台灣弄得滿目瘡痍,事過境遷後,節能減碳仍只是口號,是別 人、別國或以後的事,並沒有成為當下每個人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的目標。
許多人以為地球暖化與自己無關,其實每個人每天的活動,食衣住行,無論是照明、坐車、看電視、用電腦、用水等,直接間接都會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繼而影響 全球的溫度。台灣高山層層疊疊,山坡地多、平原小,人口密集,生存發展的空間有限,既無石油等自然資源,颱風、地震、乾旱等天災又威脅不斷。依據報導,在 聯合國氣候專家的排名中,我們與南太平洋島國,都位居全球第一批氣候難民的名單中。因此,要孩子認清台灣的自然與地理環境、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影響,以 及實踐節能省碳的生活,已是刻不容緩的事。
首先政府要有一套完整周詳的計畫與產業政策,並把全球暖化、節能減碳列入課程,讓孩子知道人與社會責任、環境保育的關係,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了解什麼是 溫室效應?如何計算碳足跡(指人類活動所產生出來的二氧化碳)?一個人一天理想的排碳量是多少?一度電可以做些什麼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以身作則,引 導孩子珍惜資源,努力實踐低碳生活。
節能省碳看起來不難,關鍵在實踐「節」與「省」。節省、惜物原是我們老祖宗的美德,但在當今社會鼓勵消費、崇尚奢華的氛圍下,除非已有忍受各方譏諷、鄙視 的心理準備,否則難免知易行難、半途而廢,所以社會先要將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蔚為時尚,形塑低碳生活成為品味風潮,讓社會大眾建立「錢是你的,但資源是全 社會的」、「個人的虛榮、奢侈、享受,不應建築在子孫的匱乏上」的共識,改變原本狹隘功利的價值觀及消費習慣,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自然資源的分配,應以整體 社會共享、共存的態度來考量,環保意識才能化為真正的行動,低碳生活才能成為全民運動,永續生存才不會只是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