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運氣那麼不好,會得白內障!老王怎麼就不會呢?」
如果您有此感慨,其實心理可以平衡一下,因為白內障人人都會得,只不過情況輕重而已,就好像老花一樣,都是眼睛老化所造成,只不過老花來得早,平均40歲左右開始出現,白內障則晚至約55歲。
所以如果已到此年齡,眼睛開始覺得看不清楚,快找眼科醫師檢查吧!
數字會說話 全球致盲率第一
- 白內障是全球致盲率排名第一的眼疾。
- 全球約1800萬人因罹患白內障而失明,占全球失明人口約一半。
- 台灣就診率第一名的眼疾。
- 每年做白內障手術案例,約為10~11萬人
- 台灣87~95年人民健保資料顯示,8年間白內障就診人數成長25%。
(資料/台北縣立醫院眼科部主任陳裕芳提供)
白內障其實是人人有獎的,但常做戶外運動卻未戴墨鏡或帽子等防曬的人,更容易提早出現。
白內障是怎麼形成的?
每個人瞳孔內都有水晶體,位於虹膜與玻璃體之間,是一個透明的雙凸形透明體,當光線透過角膜後,必須經過水晶體折射,才能將影像清晰地呈現在視網膜上,就像照相機的鏡頭使光線聚焦在底片一樣。
但若因先天性或後天性因素,導致水晶體逐漸變混濁時,會阻擋光線透過,造成視覺模糊,這種情形就是「白內障」。
白內障有多少種類?
台北縣立醫院眼科部主任陳裕芳指出,白內障有許多種類,最常見的是「老年性白內障」。
- 老年性白內障:國內老年性白內障患者約占所有白內障病患8至9成之多,主要是因為水晶體隨著年齡增長老化,且水晶體內氧化廢物堆積,導致水晶體內的蛋白質變性,使水晶體逐漸混濁引發白內障。
- 先天性白內障:由於遺傳性、基因性、染色體變異、胎內感染等所引起,嬰兒瞳孔內已可見到白色或灰色的混濁點。
- 外傷性白內障:包括車禍、鈍器傷害、尖銳物品刺傷所引起。
- 藥物性白內障:通常因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所引起,例如長期、頻繁使用類固醇含量偏高的點眼劑,或者是長時間服用含有類固醇內服藥劑,罹患氣喘、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的患者,所服用的藥物通常都會含有類固醇,因此這類患者罹患白內障的比率也較其他疾病患者偏高。
哪些人容易罹患白內障?
糖尿病患者、甲狀腺疾病患者因代謝機能異常,容易罹患白內障;高度近視、青光眼、虹彩炎、視網膜色素病變等患者,也是白內障的高危險群。
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虹彩炎等患者,因部分藥物類固醇含量偏高,容易提早引發白內障;青光眼常用治療藥物「毛果芸香鹼」也易使白內障提早形成。
虹彩炎是指虹膜以及睫狀體的急性發炎,目前醫學界對發病的確切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道主要是自體免疫系統的問題,不過有極高比率的僵直性脊椎炎或相關疾病患者,會併發眼部虹彩炎。
白內障發生率
- 50歲約74%
- 60歲80%
- 70歲90%
- 80歲以上幾近100%
白內障自我評估
- 視覺逐漸模糊
- 覺得光線周圍出現光圈
- 覺得影像色彩不夠鮮明
- 眼睛會怕光
- 眼前有黑點
- 視物有複視現象
- 只能辨別眼前手指數或對光有反應而已。
(資料提供/林浤裕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