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個忠臣叫左忠毅。

有一年,左忠毅公擔任了主考官,來自各地的讀書人正要準備參加進士考試。

左忠毅公時時都想著要為國家舉賢薦才,所以在考試前夕,就穿平民的衣服,到離京城附近比較大的一些寺院裡去找賢才。

為什麼不到酒樓去找?有錢住酒樓的人,是否是賢才?很難說,因為好逸就惡勞。

以前的讀書人都很刻苦,學問才有所成就。

所以左忠毅公就到寺廟去巡視,他走到了一個書生旁邊,這位書生寫完文章太累就睡著了。

左公看完他寫的文章,深深感受到這位讀書人對於國家有一種忠誠,對於人民有一種使命感。

左公看完很歡喜,隨手就把自己的大衣披在年輕人的身上,這個年輕人就是史可法。

  後來正式考試,在閱卷的過程中,左公一看到這篇文章,立刻就想到是誰寫的。

因為文章是從一個人的內心流露出來的,可以從文章中感受到他的氣節和志向。

所以就把他面署第一,後來史可法考上了狀元。

考上狀元以後,上榜的學子都要去拜主考官為師,所以那天史可法就去拜訪老師和師母。

一進門,老師左公就對他的夫人說:「往後繼承我的志業,不是我的兒子,而是這位學生。」所以讀書人不擔心自己沒有子嗣,擔心的是唯恐不能把聖人的道德學問承傳下去。

自己沒有子嗣,只是影響一家;道德學問沒有人承傳,將影響後代的子孫。

他們的心中時時想著要為國家舉才薦賢。

  左公看到史可法心生歡喜,因為他幫助國家選了一位非常好的棟樑之才。

後來左公與史可法同朝為官,一起效忠朝廷。

因為明朝末年,宦官當政,左公被亂臣陷害,關到監獄。

史可法非常緊張,害怕老師在監獄裡受到殘害,想盡辦法要去探望老師。

他的老師確實備受酷刑,用燒燙的鐵片捂在眼睛上,膝蓋以下也被切掉了。

史可法心急如焚,就去求獄中的士卒。

這些士卒也被他對老師的一分孝心所感動,就建議他偽裝成乞丐的模樣,混進監獄裡去。

  史可法走進監獄,緩緩的朝老師的方向走過去。

當他看到老師的身體狀況,不禁失聲痛哭,撲在老師的面前。

左公雖然眼睛張不開,但耳朵還可以聽得到。

當他聽到史可法的聲音,非常警覺,用他的雙手把眼睛撐開,目光炯炯看著史可法。

他說:「你是什麼身分?你是國家的棟樑,你怎麼可以讓自己身陷危險的境地?與其這些亂臣賊子把你害死,不如我現在就活活把你打死。」說完之後,左公就撿起身旁的石頭往史可法的方向投擲過去。

史可法看到老師如此震怒,就立即離開。

左公為何如此生氣?唯恐學生的安危、國家的前途受到影響,縱使他身陷這樣大的痛苦之中,念念也沒有為自己,還是為國家,為自己的學生。

  後來左公去世了,史可法擔任國家的要職,帶兵在外。

他帶兵在外的時候,都沒有到床上睡過覺,讓士兵分成三隊,輪流跟他背靠背休息,守夜。

他的士兵看了以後,也很感動,就說:「大人,這樣下去會損害你的身體。」史可法對士兵說:「假如我去睡覺,敵人來犯,讓國家受到損害,那我就對不起國家,更對不起我的老師。」老師教誨要念念為國家,史可法確實不敢忘懷,所以回饋師長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

  後來史可法每次回到他的故鄉,第一個不是回家,到哪裡去?先到老師的家裡。

雖然老師不在了,他的師母還在,還有老師的後代子孫,他都竭盡全力奉養照顧,確實做到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