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覺菩薩,尚有一分法執未破,必至佛果,方究竟捨。故佛法自始至終只一捨字。捨者,正是不住空、不住有。

這是為我們說明,大乘佛法的修學總綱領,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行於布施。行於布施要緊的是要不執著,也就是世尊所說的應無所住,這就是捨,空有兩邊都捨。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沒有別的,唯有「捨」而已。「捨」,也就是平常講的放下。

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這是最微細的無明,也就是執著;因為這個執著沒破,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相現前,所以這品無明叫生相無明。

十法界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人類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怎麼發生出來的?怎麼樣發展變到現前這個境界?現在很多科學家、哲學家都不斷的在研究探討。而這個問題,大乘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就是一念生相無明;只要有這個存在,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就存在,這一點點執著沒有了,這個現象全都不存在,所以叫它做「生相無明」。生起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就是從這個一念生的;也有大乘經上說一念不覺,就是最初那個一念;都是指等覺菩薩最微細的這一分法執,他沒有破,破了之後就成佛。

而實際上,每一尊佛到這個境界,他這一品生相無明都不破,保留著。他有沒有能力破?有!隨時都有能力破,但是他不破。為什麼不破?為了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他要一破了,他就完全走了,那還有什麼眾生好度?沒有了。

永嘉大師講「覺後空空無大千」,那個大千都空了,還有什麼眾生好度?度眾生實在講,佛經上講的比喻「夢中佛事」,很有道理。夢裡面覺悟了,夢裡面還有眾生在顛倒錯亂,自己曉得我是在作夢,不妨在夢中說法,幫助那些沒悟的眾生覺悟,幹這個事情。如果他一下醒過來,夢中境界就沒有了,夢裡面眾生就沒人度。這是真正慈悲到了極處!在佛法裡面,這叫留惑潤生。留著一品生相無明,其他的都不保留,統統放下了,唯獨這一品保留。因為保留這一品,他才能夠在十法界,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示現什麼身,這一品生相無明破了,那就全部都沒有了,所以他要留著一品。

我們看佛,佛也留一品,佛要不留一品,怎麼能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只要來示現的,都留一品,最後的一品生相無明都保留。但是我們要曉得,他不是沒有能力斷,有能力而不斷,這不斷是為一切眾生,這叫大慈大悲。所以到果地,方是究竟捨。

「不住於相,要在證性。」學佛的目的沒有別的,就是要見性,不僅僅是禪宗標榜著明心見性,大小乘無論哪一個宗派,沒有例外的。若不見性,那就不是佛法。

什麼叫見性?自性是宇宙萬法的本體,見性的意思,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見到了,徹底明白了,究竟明瞭了,這就叫見性,這才能解決問題。

「執相即著有」,執著在現象上,就著了「有」,心裡頭有了;「不執即著空」,叫你一切不執著,不執著空了,什麼都沒有了,其實你已經執著空了;都在執著,不可能不執著,「是一切凡夫通病」。

「小乘與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證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著空,此空仍是相。」六道凡夫著有,小乘人見思煩惱斷了,知道身是「緣生之法」,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生起這個身相,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了。

那個身不是我,是什麼?是我所,我所有的,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關係就比較疏了,譬如這衣服,我所有的衣服,把身體看跟衣服一樣,衣服髒了,你可以換一件新的,很容易換一件,身體壞了,馬上再換一個新的身體,就像換衣服一樣,沒有恐懼,沒有痛苦,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

而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身就是我,所以你要叫他換個身體,那痛苦得不得了,死去活來,捨不得!執著了。這叫迷惑,執著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阿羅漢比我們凡夫高明,不執著這個身,他證得空。什麼叫「偏空」?偏是對圓講的,不圓滿,偏在一邊,執著空。執著空那也是錯,就是前面講的「執相即著有、不執即著空」,小乘人執著空。他比我們好一些,他出三界六道輪迴了。問題在哪裡?問題在他不能見性,前面講「要在證性」,他沒有辦法證得自性。原因在哪裡?因為他執著空,空還是一個相。世尊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詳細,小乘人也是有病。